挡风玻璃

文档序号:1851149 发布日期:2021-11-16 浏览:12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挡风玻璃 (Windscreen ) 是由 千叶和喜 下川洋平 大家和晃 宫本瑶子 米泽茂树 于 2020-04-10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一种挡风玻璃,其上能够经由托架安装信息取得装置,该信息取得装置通过进行光的照射和/或接收而取得来自车外的信息,包括:玻璃组件,其包括玻璃元件,所述玻璃元件具有供所述光透过的信息取得区域;片状的发热体,其安装在所述玻璃元件的车内一侧的面上,并且形状不是矩形;和对所述发热体进行供电的供电部。(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 windshield on which an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device can be mounted via a bracket, the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device acquiring information from outside of a vehicle by irradiating and/or receiving light, the windshield including: a glass assembly comprising a glass element having an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rea through which the light is transmitted; a sheet-like heating element that is attached to a surface of the glass element on the vehicle interior side and that is not rectangular in shape; and a power supply unit for supplying power to the heating element.)

挡风玻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挡风玻璃,其上能够配置通过进行光的照射和/或接收而取得来自车外的信息的信息取得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汽车的安全性能正飞跃性地得到提升,作为其1个方面,为了避免与前方车辆碰撞,人们提出了一种探测本车与前方车辆的距离以及前方车辆的速度,在异常接近时自动地使制动器工作的安全系统。这样的系统使用激光雷达或摄像机来测量本车与前方车辆的距离等。激光雷达、摄像机通常配置在挡风玻璃的内侧,通过向前方照射红外线等光来进行测量(例如,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9633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如上所述,激光雷达、摄像机等测量装置配置在构成挡风玻璃的玻璃板的内表面一侧,隔着玻璃板进行光的照射、接收。然而,在气温较低的日子或在寒冷地区,玻璃板有时会起雾。但是,如果玻璃板起雾,则有可能无法从测量装置正确地照射光,或者无法正确地接收光。由此,有可能无法正确地计算车间距离等。

这样的问题对于例如雨滴传感器、光传感器、光学信标等通过接收光而取得来自车外的信息的所有的信息取得装置都可能产生,并不限定于车间距离的测量装置。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安装隔着玻璃板进行光的照射和/或接收的信息取得装置的挡风玻璃,其中能够正确地进行光的照射和/或接收,能够正确地进行信息的处理。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第一项.一种挡风玻璃,其上能够经由托架安装信息取得装置,该信息取得装置通过进行光的照射和/或接收而取得来自车外的信息,包括:

玻璃组件,其包括玻璃元件,所述玻璃元件具有供所述光透过的信息取得区域;

片状的发热体,其安装在所述玻璃元件的车内一侧的面上,并且形状不是矩形;和

对所述发热体进行供电的供电部。

第二项.在第一项所述的挡风玻璃中,所述供电部包括第一电极和与该第一电极相反的第二电极,

所述发热体具有配置所述第一电极的第一边,和配置所述第二电极的第二边,

所述第一边的长度a和所述第二边的长度b满足0.15≤a/b<1。

第三项.在第一或第二项所述的挡风玻璃中,所述玻璃组件还包括:

遮蔽层,该遮蔽层层叠在所述玻璃元件的车内一侧的面上,形成有位于所述信息取得区域处的开口部。

第四项.在第一~第三之任一项所述的挡风玻璃中,所述玻璃元件由夹层玻璃构成。

第五项.在第一或第二项所述的挡风玻璃中,所述玻璃元件由夹层玻璃构成,所述夹层玻璃包括:

外侧玻璃板;

与所述外侧玻璃板相对配置的内侧玻璃板;和

配置在所述外侧玻璃板与内侧玻璃板之间的中间膜,

所述玻璃组件还包括:

第一遮蔽层,其层叠在所述内侧玻璃板的车内一侧的面上,形成有位于所述信息取得区域处的第一开口部;和

第二遮蔽层,其层叠在所述外侧玻璃板的车内一侧的面上,形成有位于所述信息取得区域处的第二开口部。

第六项.在第一~第五之任一项所述的挡风玻璃中,所述发热体由透明导电膜形成。

第七项.在第一~第六之任一项所述的挡风玻璃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发热体上的防雾单元。

第八项.在第一~第六之任一项所述的挡风玻璃中,还包括罩部件,该罩部件设置在所述玻璃元件的车内一侧的面上,覆盖所述发热体的至少一部分。

第九项.在第八项所述的挡风玻璃中,所述罩部件的热传导率为1.0W/(m·K)以下。

第十项.在第一或第二项所述的挡风玻璃中,还包括罩部件,该罩部件设置在所述玻璃元件的车内一侧的面上,覆盖所述发热体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玻璃组件还包括遮蔽层,该遮蔽层层叠在所述玻璃元件的车内一侧的面上,形成有位于所述信息取得区域处的开口部,

所述罩部件配置在所述开口部的内部。

第十一项.在第一或第二项所述的挡风玻璃中,还包括罩部件,该罩部件设置在所述玻璃元件的车内一侧的面上,覆盖所述发热体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玻璃组件还包括遮蔽层,该遮蔽层层叠在所述玻璃元件的车内一侧的面上,形成有位于所述信息取得区域处的开口部,

所述罩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以从所述开口部的内部伸出到外部的方式配置。

第十二项.在第十或第十一项所述的挡风玻璃中,所述罩部件以覆盖整个所述发热体的方式配置。

第十三项.在第十或第十一项所述的挡风玻璃中,所述罩部件以不覆盖所述发热体的周缘部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配置。

第十四项.在第一~第十三之任一项所述的挡风玻璃中,所述供电部包括对所述发热体供电的第一电极和作为与该第一电极相反的极的第二电极,

所述第二电极由多个分割电极构成。

第十五项.在第十四项所述的挡风玻璃中,所述发热体的外缘具有相对的第一边和第二边,

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边连接,

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二边连接,

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边接触的宽度为各所述分割电极与所述第二边接触的宽度W的总和的0.8~1.2倍。

第十六项.在第十五项所述的挡风玻璃中,各所述分割电极的所述宽度W形成为,该各分割电极与所述第一边的最短距离L越短,则所述宽度W越短。

第十七项.在第十六项所述的挡风玻璃中,将与所述第一边的最短距离L最长的所述分割电极定义为基准分割电极,

令该基准分割电极与所述第一边的最短距离为L0,所述基准分割电极的所述宽度为W0、且T=L/L0*W0,则W/T为0.8~1.2。

第十八项.在第十六项所述的挡风玻璃中,所述各分割电极上施加的电压构成为,所述最短距离L越短,则所述电压越低。

第十九项.在第十六项所述的挡风玻璃中,将与所述第一边的最短距离L最长的所述分割电极定义为基准分割电极,

令该基准分割电极与所述第一边的最短距离为L0,所述基准分割电极上施加的电压为V0、且S=(L*W)/(L0*W0)*V0,则W/S为0.8~1.3。

第二十项.在第一~第十九项所述的挡风玻璃中,还包括:

支承所述发热体的第一基材膜;和

第一粘着层,其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材膜的与所述发热体相反的一侧的面上,用于将所述第一基材膜至少固定于所述玻璃元件的车内一侧的面。

第二十一项.在第一~第十九项所述的挡风玻璃中,还包括:

第一基材膜;和

第一粘着层,

所述第一粘着层、所述发热体和所述第一基材膜依次层叠,

所述第一粘着层固定在所述玻璃元件的车内一侧的面上。

第二十二项.在第一~第二十一项所述的挡风玻璃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发热体上的防雾单元,

所述防雾单元包括由吸水性树脂构成的防雾膜。

第二十三项.在第二十二项所述的挡风玻璃中,还包括:第二基材膜,其中所述防雾膜配置于该第二基材膜;和第二粘着层,其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材膜的与所述防雾膜相反的一侧的面上,用于将所述第二基材膜至少固定于所述发热体。

第二十四项.在第二十二项所述的挡风玻璃中,还包括:第二基材膜,其中所述防雾膜配置于该第二基材膜;和第二粘着层,其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材膜的与所述防雾膜相反的一侧的面上,用于将所述第二基材膜至少固定于所述第一基材膜。

第二十五项.在第二十三项所述的挡风玻璃中,还包括:

罩部件;和

第三粘着层,其用于将所述罩部件至少固定于所述发热体,

所述罩部件和所述第三粘着层配置在所述发热体与所述第二粘着层之间。

第二十六项.在第八~第二十之任一项所述的挡风玻璃中,所述罩部件具有第三粘着层,所述第三粘着层用于将该罩部件至少固定于所述发热体。

第二十七项.在第二十六项所述的挡风玻璃中,所述第三粘着层的厚度大于所述遮蔽层的厚度,且为该遮蔽层的厚度的20倍以下。

第二十八项.在第二十六项所述的挡风玻璃中,所述第三粘着层的厚度大于所述供电部与所述发热体的高低差的高度,且为该高低差的20倍以下。

第二十九项.在第二十六项所述的挡风玻璃中,还包括:支承所述发热体的第一基材膜,

所述第三粘着层的厚度大于所述供电部与所述第一基材膜的高低差的高度,且为该高低差的20倍以下。

第三十项.在第二十六项所述的挡风玻璃中,所述第三粘着层在20℃下的剪切储能模量为1.0×103GPa以上、1.0×107GPa以下。

第三十一项.在第二十六项所述的挡风玻璃中,所述第三粘着层的粘着力为0.25N/10mm以上、12N/10mm以下。

第三十二项.在第二十五项所述的挡风玻璃中,所述罩部件的厚度为25μm以上、300μm以下。

第三十三项.在第二十项所述的挡风玻璃中,所述第一粘着层的厚度大于所述遮蔽层的厚度,且为该遮蔽层的厚度的20倍以下。

第三十四项.在第二十项所述的挡风玻璃中,所述第一粘着层在20℃下的剪切储能模量为1.0×103GPa以上、1.0×107GPa以下。

第三十五项.在第二十项所述的挡风玻璃中,所述第一粘着层的粘着力为0.25N/10mm以上、12N/10mm以下。

第三十六项.在第二十项所述的挡风玻璃中,所述第一基材膜的厚度为25μm以上、300μm以下。

发明效果

采用本发明,在能够安装隔着玻璃板进行光的照射和/或接收的信息取得装置的挡风玻璃中,能够正确地进行光的照射和/或接收,能够正确地进行信息的处理。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挡风玻璃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剖视图。

图3是夹层玻璃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车载系统的概略结构的框图。

图5是表示发热片的配置的拍摄窗附近的俯视图。

图6是图5的A-A线剖视图。

图7是防雾层叠体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形态的发热层和电极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形态的发热层和电极的俯视图。

图10是通过模拟算出的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的发热片的温度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A.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使用图1和图2对本实施方式的挡风玻璃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挡风玻璃的俯视图,图2是图1的剖视图。为了便于说明,将图1的上下方向称为“上下”、“垂直”、“纵”,将图1的左右方向称为“左右”。图1例示了从车内一侧观察到的挡风玻璃。即,图1的纸面内侧为车外一侧,图1的纸面外侧为车内一侧。

该挡风玻璃包括大致矩形形状的夹层玻璃10,在倾斜状态下设置于车体。并且,在该夹层玻璃10的面向车内一侧的内表面130,设置有用于遮蔽来自车外的视野的遮挡层(遮蔽层)110,拍摄装置2被配置成因该遮挡层110而从车外无法看到。不过,拍摄装置2是用于拍摄车外的状况的摄像机。因此,在遮挡层110上,在与拍摄装置2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拍摄窗(开口部)113,配置在车内的拍摄装置2能够经由该拍摄窗113拍摄车外的状况。

拍摄装置2与图像处理装置3连接,拍摄装置2取得的拍摄图像由该图像处理装置3处理。拍摄装置2和图像处理装置3构成车载系统5,该车载系统5能够按照图像处理装置3的处理对乘车者提供各种信息。

另外,在挡风玻璃的车内一侧的面上,如后述的图6所示,在与拍摄窗(信息取得区域)113对应的区域配置有发热片6,以在挡风玻璃上进行与拍摄窗113对应的区域的防雾和融冰。进而,以覆盖发热片6的方式,在挡风玻璃的车内一侧的面上安装有防雾片7。图1和图2中省略了发热片6和防雾片7。下面对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

<1.夹层玻璃>

图3是夹层玻璃的剖视图。如该图所示,该夹层玻璃10包括外侧玻璃板11和内侧玻璃板12,在这些玻璃板11、12之间配置有树脂制的中间膜13。下面对它们的结构进行说明。

<1-1.玻璃板>

首先,从外侧玻璃板11和内侧玻璃板12开始进行说明。外侧玻璃板11和内侧玻璃板12可以使用公知的玻璃板,也可以由吸热玻璃、通常的透明玻璃、绿玻璃或UV绿玻璃形成。不过,这些玻璃板11、12需要能够实现遵守汽车使用地国家的安全标准的可见光透射率。例如,能够进行调节以通过外侧玻璃板11确保必要的太阳吸收率,并通过内侧玻璃板12使可见光透射率满足安全标准。下面给出透明玻璃、吸热玻璃和碱石灰系玻璃的一例。

(透明玻璃)

SiO2:70~73质量%

Al2O3:0.6~2.4质量%

CaO:7~12质量%

MgO:1.0~4.5质量%

R2O:13~15质量%(R为碱金属)

换算成Fe2O3的总氧化铁(T-Fe2O3):0.08~0.14质量%

(吸热玻璃)

吸热玻璃的组分例如可为如下组分:以透明玻璃的组分为基准,使换算成Fe2O3的总氧化铁(T-Fe2O3)的比例为0.4~1.3质量%,使CeO2的比例为0~2质量%,使TiO2的比例为0~0.5质量%,使玻璃的骨架成分(主要是SiO2、Al2O3)减少T-Fe2O3、CeO2和TiO2的增加量。

(碱石灰系玻璃)

SiO2:65~80质量%

Al2O3:0~5质量%

CaO:5~15质量%

MgO:2质量%以上

NaO:10~18质量%

K2O:0~5质量%

MgO+CaO:5~15质量%

Na2O+K2O:10~20质量%

SO3:0.05~0.3质量%

B2O3:0~5质量%

换算成Fe2O3的总氧化铁(T-Fe2O3):0.02~0.03质量%

本实施方式的夹层玻璃的厚度没有特别的限定,作为一例,外侧玻璃板11和内侧玻璃板12的厚度的总和能够为2.1~6mm,从轻量化的观点出发,外侧玻璃板11和内侧玻璃板12的厚度的总和优选为2.4~3.8mm,进一步优选为2.6~3.4mm,尤其优选为2.7~3.2mm。像这样,出于轻量化的目的,需要减小外侧玻璃板11和内侧玻璃板12的合计厚度,因此各玻璃板各自的厚度虽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例如能够按照下述方式决定外侧玻璃板11和内侧玻璃板12的厚度。

外侧玻璃板11主要需要对来自外部的损害具有耐久性、耐冲击性,例如,在将该夹层玻璃用作汽车的挡风玻璃的情况下,需要对小石子等飞行物具有耐冲击性能。另一方面,厚度越大则重量越增加,越不优选。从该观点出发,外侧玻璃板11的厚度优选为1.8~2.3mm,进一步优选为1.9~2.1mm。采用哪种厚度能够根据玻璃的用途来决定。

内侧玻璃板12的厚度能够与外侧玻璃板11相同,但例如为了实现夹层玻璃的轻量化,能够使其厚度小于外侧玻璃板11的厚度。具体而言,考虑到玻璃的强度,优选为0.6~2.0mm,更优选为0.8~1.6mm,尤其优选为1.0~1.4mm。进一步优选为0.8~1.3mm。内侧玻璃板12也同样地,采用哪种厚度能够根据玻璃的用途来决定。

在此,对玻璃板(夹层玻璃)1弯曲的情况下的厚度的测量方法之一例进行说明。首先,测量位置是在玻璃板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央线S上的上下2处位置。测量设备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能够使用TECLOCK Co.,Ltd.制的SM-112等测厚仪。测量时,以玻璃板的弯曲面被载置在平坦的面上的方式配置,用上述测厚仪夹持玻璃板的端部进行测量。另外,即使在玻璃板平坦的情况下,也能够与弯曲的情况同样地进行测量。

<1-2.中间膜>

中间膜13至少由一个层形成,作为一例,如图3所示能够由3个层构成,其中,将软质的芯层131用比其硬质的外层132夹持在中间。但是,并不限定于该结构,只要由具有芯层131和配置在外侧玻璃板11一侧的至少1个外层132的多个层形成即可。例如,也能够采用包括芯层131和配置于外侧玻璃板11一侧的1个外层132的双层的中间膜13,或者以芯层131为中心在两侧分别配置有2层以上的偶数个外层132的中间膜13,或者隔着芯层131在一侧配置有奇数个外层132并且在另一侧配置有偶数个外层132的中间膜13。在仅设置1个外层132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将其设置在外侧玻璃板11一侧,这是为了提高对来自车外或屋外的外力的耐损伤性能。外层132的数量越多,则隔音性能也越高。

芯层131的硬度没有特别的限定,只要比外层132软即可。构成各层131、132的材料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能够以杨氏模量为基准来选择材料。具体而言,在频率100Hz、温度20度下,优选为1~20MPa,进一步优选为1~18MPa,尤其优选为1~14MPa。采用这样的范围,在大致3500Hz以下的低频段能够防止STL降低。另一方面,如后文所述,为了提高高频段的隔音性能,外层132的杨氏模量优选较大为好,在频率100Hz、温度20度下能够为560MPa以上、600MPa以上、650MPa以上、700MPa以上、750MPa以上、880MPa以上或1300MPa以上。另一方面,外层132的杨氏模量的上限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能够从可加工性的观点出发来设定该上限。例如,根据经验可知,若达到1750MPa以上,则可加工性尤其是切割将变得困难。

作为具体的材料,外层132例如能够由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PVB)构成。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由于与各玻璃板的粘接性好并且耐贯穿性优异,因此是优选的材料。另一方面,芯层131例如能够由乙烯醋酸乙烯酯树脂(EVA)、或比构成外层的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软的聚乙烯醇缩醛树脂构成。通过将软质的芯层夹在中间,能够在保持与单层的树脂中间膜同等的粘接性、耐贯穿性的同时,大幅提高隔音性能。

通常,聚乙烯醇缩醛树脂的硬度能够通过(a)作为起始物质的聚乙烯醇的聚合度、(b)缩醛化度、(c)增塑剂的种类、(d)增塑剂的添加比例等来控制。因此,通过适当地调节从这些条件中选择的至少1个条件,即使同为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也能够区分制作用于外层132的硬质的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和用于芯层131的软质的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进而,通过选择缩醛化所使用的醛的种类,以及是利用多种醛进行共缩醛化还是利用单种醛进行纯缩醛化,也能够控制聚乙烯醇缩醛树脂的硬度。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存在一种趋势,即,越是使用碳原子数多的醛得到的聚乙烯醇缩醛树脂,其质地越软。因此,例如在外层132由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构成的情况下,芯层131能够使用由碳原子数为5以上的醛(例如正己醛、2-乙基丁醛、正庚醛、正辛醛)和聚乙烯醇进行缩醛化而得到的聚乙烯醇缩醛树脂。此外,能够得到规定的杨氏模量的情况并不限定于上述树脂等。

中间膜13的总厚度没有特别的规定,优选为0.3~6.0mm,进一步优选为0.5~4.0mm,尤其优选为0.6~2.0mm。芯层131的厚度优选为0.1~2.0mm,更优选为0.1~0.6mm。另一方面,各外层132的厚度优选为0.1~2.0mm,更优选为0.1~1.0mm。此外,也能够使中间膜13的总厚度恒定,在其中调节芯层131的厚度。

芯层131和外层132的厚度例如能够按照下述方式测量。首先,利用显微镜(例如,Keyence公司制造的VH-5500)将夹层玻璃的截面放大显示为175倍。然后,通过目视来确定芯层131和外层132的厚度,对其进行测量。此时,为了排除目视的偏差,将测量次数定为5次,使用其平均值作为芯层131、外层132的厚度。例如,拍摄图7所示的夹层玻璃的放大照片,在其中确定芯层或外层132来测量厚度。

中间膜13的芯层131、外层132的厚度不需要在整个面内恒定,例如,也能够形成为楔形以在平视显示器所用的夹层玻璃中使用。在该情况下,中间膜13的芯层131、外层132的厚度测量的是厚度最小的部位、即夹层玻璃的最下边部的厚度。在中间膜13为楔形的情况下,外侧玻璃板和内侧玻璃板不是平行配置的,但这样的配置包括在本发明的玻璃板的范围内。即,本发明包括例如使用了下述中间膜13时的外侧玻璃板和内侧玻璃板的配置,其中,该中间膜13使用了厚度以每1m的厚度变化为3mm以下的变化率增大的芯层131、外层132。

中间膜13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举出:将上述聚乙烯醇缩醛树脂等树脂成分、增塑剂和根据需要加入的其他添加剂配合,在混炼均匀后,将各层一并挤出成形的方法;将通过该方法制成的2个以上的树脂膜利用压制(press)法、层压法等层叠起来的方法。在利用压制法、层压法等进行层叠的方法中使用的层叠前的树脂膜可以为单层结构,也可以为多层结构。另外,中间膜13除了由上述那样的多个层形成以外,也可以由一个层形成。

<2.遮挡层>

接着对遮挡层110进行说明。如图1和图2所例示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遮挡层110层叠在夹层玻璃10的车内一侧的内表面(内侧玻璃板12的内表面)130上,沿着夹层玻璃10的周缘部形成。具体而言,如图1所例示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遮挡层110能够划分为沿着夹层玻璃10的周缘部的周缘区域111,和从夹层玻璃10的上边部向下方呈矩形状突出的突出区域112。周缘区域111遮蔽来自挡风玻璃的周缘部的光的入射。另一方面,突出区域112使得配置在车内的拍摄装置2无法从车外看到。

不过,若遮挡层110遮蔽了拍摄装置2的拍摄范围,将无法通过拍摄装置2拍摄车外前方的状况。因此,本实施方式在遮挡层110的突出区域112中,在与拍摄装置2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梯形的拍摄窗(信息取得区域)113,以使拍摄装置2能够拍摄车外的状况。即,拍摄窗113相对于比遮挡层110靠面方向内侧的非遮蔽区域120独立地设置。该拍摄窗113是没有层叠遮挡层110的材料的区域,而夹层玻璃具有上述的可见光透射率,由此能够拍摄车外的状况。拍摄窗113的大小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能够为7000mm2以上。另外,如上所述,由于挡风玻璃是倾斜的,因此拍摄窗113形成为矩形以外的形状,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梯形。

遮挡层110除了如上所述层叠在内侧玻璃板12的内表面以外,例如还能够层叠在外侧玻璃板11的内表面、内侧玻璃板12的外表面。另外,也可以层叠在外侧玻璃板11的内表面和内侧玻璃板12的内表面这2个部位(第一遮蔽层和第二遮蔽层)。

接着对遮挡层110的材料进行说明。该遮挡层110的材料能够按照实施方式适当选择,只要能够遮蔽来自车外的视野即可,例如,可以使用黑色、茶色、灰色、深藏青色等深色的陶瓷。

在选择了黑色陶瓷作为遮挡层110的材料的情况下,例如,通过丝网印刷等方法在内侧玻璃板12的内表面130上的周缘部层叠黑色陶瓷,并将层叠的陶瓷与内侧玻璃板12一起加热。由此,能够在内侧玻璃板12的周缘部形成遮挡层110。另外,在印刷黑色陶瓷时,设置局部地不印刷黑色陶瓷的区域。由此能够形成拍摄窗113。另外,遮挡层110所用的陶瓷能够使用各种材料。例如,能够将下述表1所示组分的陶瓷用于遮挡层110。

[表1]

*1,主成分:氧化铜、氧化铬、氧化铁和氧化锰

*2,主成分:硼硅酸铋、硼硅酸锌

<3.车载系统>

接着,使用图4对包括拍摄装置(信息取得装置)2和图像处理装置3的车载系统5进行说明。图4例示了车载系统5的结构。如图4所例示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车载系统5包括上述拍摄装置2和与该拍摄装置2连接的图像处理装置3。

图像处理装置3是对拍摄装置2取得的拍摄图像进行处理的装置。在该图像处理装置3中,作为硬件结构,例如具有通过总线连接的存储部31、控制部32、输入输出部33等通常的硬件。不过,图像处理装置3的硬件结构并不限定于这样的例子,能够根据实施方式对图像处理装置3的具体的硬件结构适当地追加、省略以及追加构成要素。

存储部31存储由控制部32执行的处理中使用的各种数据和程序(未图示)。存储部31例如可以由硬盘实现,也可以由USB存储器等记录介质实现。存储部31存储的该各种数据和程序也可以从CD(Compact Disc:光盘)或者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数字多用途光盘)等记录介质取得。存储部31也可以被称为辅助存储装置。

如上所述,夹层玻璃10以相对于垂直方向倾斜的姿态配置,并且是弯曲的。拍摄装置2隔着这样的夹层玻璃10拍摄车外的状况。因此,拍摄装置2取得的拍摄图像会按照夹层玻璃10的姿态、形状、折射率、光学缺陷等发生变形。另外,还要加上拍摄装置2的相机镜头固有的像差。因此,存储部31中可以存储有校正数据,用于对因这样的夹层玻璃10和相机镜头的像差而发生了变形的图像进行校正。

控制部32包括微处理器或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等1个或多个处理器,和供该处理器进行处理时使用的外围电路(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接口电路等)。对于ROM、RAM等来说,从其配置于控制部32内的处理器所处理的地址空间这一含义出发,也可以被称为主存储装置。控制部32通过执行存储在存储部31中的各种数据和程序,能够作为图像处理部321发挥作用。

图像处理部321对拍摄装置2取得的拍摄图像进行处理。拍摄图像的处理能够根据实施方式而适当选择。例如,图像处理部321可以通过模式匹配等分析该拍摄图像,从而对拍摄图像中拍摄到的被摄体进行识别。在本实施方式中,拍摄装置2拍摄车辆前方的状况,因此图像处理部321还可以基于该被拍摄体识别,来判断在车辆前方是否拍摄到人类等生物。并且,在车辆前方拍摄到人物的情况下,图像处理部321可以通过规定的方法输出警告消息。另外,图像处理部321例如也可以对拍摄图像实施规定的加工处理。而且,图像处理部321也可以将该加工后的拍摄图像输出到与图像处理装置3连接的显示器等显示装置(未图示)。

输入输出部33是用于与位于图像处理装置3外部的装置进行数据收发的1个或多个接口。输入输出部33例如是用于与用户接口连接的接口、或者USB(Universal SerialBus:通用串行总线)等接口。在本实施方式中,图像处理装置3经由该输入输出部33与拍摄装置2连接,取得由该拍摄装置2拍摄到的拍摄图像。

这样的图像处理装置3除了被设计为专用于所提供的服务的装置以外,也可以使用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计算机)、平板终端等通用的装置。

上述拍摄装置2经由省略图示的托架(bracket)安装在挡风玻璃上,该托架被安装于遮挡层110。托架上形成有用于使光通过的缺口,以使去往拍摄装置2的光能够通过。从而,在该状态下调节拍摄装置2在托架上的安装方式以及托架在遮挡层110上的安装方式,使得拍摄装置2的摄像机的光轴通过拍摄窗113。在托架上,以覆盖拍摄装置2的方式安装有省略图示的罩。从而,拍摄装置2配置在由夹层玻璃10、托架和罩包围的空间内,从车内一侧无法看到,并且从车外一侧也仅能够通过拍摄窗113看到拍摄装置2的一部分。并且,拍摄装置2和上述输入输出部33通过省略图示的线缆连接,该线缆从罩内引出并与配置在车内规定位置处的图像处理装置3连接。有的情况下拍摄装置2可以不安装在托架上而是安装在罩上。另外,为了避免妨碍视野,托架优选其固定在遮挡层110上的部分的面积较小。因此,大多情况下托架在俯视时的形状不是矩形。

<4.发热片>

接着参照图5和图6对发热片6进行说明。图5是安装有发热片的拍摄窗附近的放大的俯视图,图6是图5的A-A线剖视图。图5中省略了后述的防雾片7,但图6中将防雾片7也表示了出来。如图5和图6所示,发热片6包括梯形的第一基材膜61、配置于该第一基材膜61的上表面的发热层(发热体)62、和配置于第一基材膜61的下表面的第一粘着层63,发热片6通过第一粘着层63粘贴在内侧玻璃板12的车内一侧的面上。即,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发热片6以覆盖拍摄窗113的方式配置在内侧玻璃板12和遮挡层110上。即,发热片6的面积比拍摄窗113大。在该发热片6的上边和下边,以沿着该上边和下边的方式分别安装有带状的第一电极81和第二电极82。第一电极81和第二电极82可以是正极和负极中的任意电极,只要极性彼此相反即可。下面对各部件进行详细说明。

<4-1.第一基材膜>

第一基材膜61由透明的树脂膜形成,例如可以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聚碳酸酯、丙烯酸系树脂形成。该树脂中也可以含有紫外线吸收剂。另外,第一基材膜61的热传导率优选低于玻璃板11、12的热传导率。这是为了将发热层62的热量高效地传递到玻璃板11、12一侧。当第一基材膜61的热传导率比玻璃板11、12的热传导率小时,第一基材膜61能够起到作为蓄热体的作用,通过缓慢地散热,有望实现面内均匀的发热。从而,若第一基材膜61的热传导率过小将无法起到作为蓄热体的作用,因此第一基材膜61的热传导率例如优选为0.1W/m·K以上。例如,聚碳酸酯的热传导率为0.19W/m·K,而浮法玻璃的热传导率为1.00W/m·K。因此,可以认为聚碳酸酯作为蓄电体是较为优异的。

作为紫外线吸收剂,例如可举出苯并三唑化合物[2-(2’-羟基-5’-甲基苯基)苯并三唑、2-(2’-羟基-3’,5’-二叔丁基苯基)苯并三唑等]、二苯甲酮化合物[2,2’,4,4’-四羟基二苯甲酮、2,4-二羟基二苯甲酮、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2-羟基-4-正辛氧基二苯甲酮、5,5’-亚甲基双(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等]、羟基苯基三嗪化合物[2-(2-羟基-4-正辛氧基苯基)-4,6-双(2,4-二叔丁基苯基)-均三嗪、2-(2-羟基-4-甲氧基苯基)-4,6-二苯基-均三嗪、2-(2-羟基-4-丙氧基-5-甲基苯基)-4,6-双(2,4-二叔丁基苯基)-均三嗪等]和氰基丙烯酸酯化合物[乙基-α-氰基-β,β-二苯基丙烯酸酯、甲基-2-氰基-3-甲基-3-(对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等]等有机物。紫外线吸收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同时使用2种以上。另外,紫外线吸收剂也可以是选自聚甲炔化合物、咪唑啉化合物、香豆素化合物、萘二甲酰亚胺化合物、苝化合物、偶氮化合物、异吲哚啉酮化合物、喹酞酮化合物及喹啉化合物中的至少1种有机色素。

这样的第一基材膜61例如优选波长380nm下的透射率为5%以下、且波长400nm下的透射率为50%以下。

第一基材膜61是用于支承发热层62的片材,因此需要具有一定程度的刚度。但是若厚度过大,则雾度值容易变高。另一方面,若厚度小,则第一基材膜61作为蓄热体的作用减小,在整个面内均匀供热的效果减小。因此,第一基材膜61的厚度例如优选为25~300μm,进一步优选为50~200μm。

<4-2.发热层>

发热层62是遍及第一基材膜61的整个面层叠的透明导电膜,当对其两电极施加电压时能够发热。作为这样的透明导电膜的材料,例如可以举出掺杂有ITO、Sb和F的SnO2、掺杂有Al和Ga的氧化锌、掺杂有Nb的TiO2、氧化钨等TCO(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等,但并不限定于这些。另外,TCO的电阻例如可以为3~200Ω/□。这是因为,若低于3Ω/□则发热将不够,防雾或融冰性能将不充分。另一方面,若超过200Ω/□,则有可能异常发热,导致玻璃板破裂或对传感器等设备造成不良影响。

这样的透明导电膜例如通过溅射等方法层叠在第一基材膜61上,但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层叠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为了提高透明导电膜62与第一基材膜61的密合性,可以在它们之间设置基底层。作为基底层,例如可举出SiO2或ZrO2等,但并无特别的限定。进而,为了防止透明导电膜中的短路,也可以在透明导电膜上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绝缘层。作为绝缘层的材料,可以举出SiO2、ZrO2、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没有特别的限定。

<4-3.粘着层>

第一粘着层63只要能够以足够的强度将第一基材膜61固定于内侧玻璃板12即可。具体而言,可以使用在常温下具有粘性的丙烯酸系单体、橡胶系单体、以及由甲基丙烯酸系单体和丙烯酸系单体共聚而得到的、设定为期望的玻璃转变温度的树脂等粘着层。作为丙烯酸系单体,能够应用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硬脂酯和丙烯酸2-乙基己酯等,作为甲基丙烯酸系单体,能够应用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和甲基丙烯酸硬脂酯等。另外,在通过热层压等方法施工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在层压温度下软化的有机物。关于玻璃转变温度,例如在由甲基丙烯酸系单体和丙烯酸系单体共聚而得到的树脂的情况下,其能够通过改变各单体的配比进行调节。

如图6所示,第一粘着层63优选为其厚度能够吸收由遮挡层110产生的高低差(台阶)。例如,第一粘着层63的厚度优选大于内侧玻璃板12与遮挡层110的高低差、即遮挡层110的厚度,并且为遮挡层110的厚度的20倍以下。因此,第一粘着层63的厚度例如能够为1~300μm。另外,从吸收高低差的观点出发,为了使第一粘着层63容易变形,第一粘着层63的剪切储能模量例如能够为1.0×103GPa以上、1.0×107GPa以下。

第一粘着层63的粘着力能够为0.25N/10mm以上、12N/10mm以下,优选为1.0N/10mm以上、10N/10mm以下。由此,发热片6能够被牢固地粘贴,并且容易剥离,容易进行更换。

在图6的例子中,发热层62与第一基材膜61为相同的大小,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能够使发热层62比第一基材膜61小,在该情况下,能够将各电极81、82配置在第一基材膜61的外缘与发热层62的外缘之间。另外,在图6的例子中发热片6比拍摄窗113大,但也可以使其为能够容纳在拍摄窗113内部的大小。或者,也可以配置成使得发热片6的一部分从拍摄窗113伸出。

<4-4.电极>

各电极81、82在发热层62上沿着其上边和下边形成为带状,能够由铜(或镀锡的铜)、金、铝、镁、钴、钨、银等各种材料形成。其中,尤其优选使用银、铜、金、铝这样的电阻率为3.0×10-8Ωm以下的材料。电极81、82例如能够通过丝网印刷等印刷方法来形成。即,通过印刷来涂敷银浆等,然后进行干燥从而形成电极81、82。电极81、82可以通过印刷等方法一体地形成全部的部分,也可以通过将上述各种材料形成的片状的材料粘贴于发热片6而构成电极。对各电极81、82能够适当地实施布线,不过图6中省略了与各电极81、82连接的布线。

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发热片6和后述的防雾片7被托架及其罩所覆盖,从车内无法看到。图6中示出了托架50的外缘。由于发热片6和防雾片7配置在遮挡层110上,所以它们的外缘从车外也无法看到。另外,发热片6和防雾片7也可以无需全部被托架50和罩所覆盖,可以使至少相当于拍摄窗113的部分被托架50和罩所覆盖。或者,也可以仅使与各电极81、82连接的一部分从托架伸出。但是,为了避免从车内接触到,优选使发热片6、防雾片7和配线全部被托架50、罩所覆盖。另外,例如,即使它们的一部分从托架伸出,只要能够被罩覆盖即可。

构成发热片6的第一基材膜61、发热层62和粘着层63形成为梯形,但优选其下边(下底,第一边)的长度a和上边(上底,第二边)的长度b满足0.15≤a/b<1(式(A))。这是因为,第一电极81和第二电极82与发热层62的上边和下边的长度大致相同,因此若电流在长度不同的电极之间流动,则长度短的第一电极81一侧与第二电极82一侧相比电流密度变高,上边一侧的温度有可能变得过高。发热片(发热层62)6为了高效地进行面发热,优选形成为矩形并在对置的边上设置电极,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与拍摄窗113的形状匹配,另外,如后所述为了增大托架的粘接面积,将发热片形成为梯形。由于发热层62形成为梯形,与矩形相比,上升到规定的温度所需的能耗变大。

<5.防雾片>

接着对防雾片7进行说明。如上所述,防雾片7以覆盖发热片6的方式与发热片6重叠地粘贴。在图6的例子中,发热片6和防雾片7为相同的大小,但能够使防雾片7比发热片6小或大。即,防雾片7的大小能够适当变更。另外,防雾片7也可以从发热片6伸出,并配置在玻璃板12上或遮挡层110上。

如图7所示,防雾片7依次层叠有第二粘着层71、第二基材膜72和防雾层(防雾单元)73。另外,在防雾片7被安装在发热片6上之前,在第二粘着层71安装有可剥离的第一保护片74,在防雾层73也安装有可剥离的第二保护片75,由这5个层构成防雾层叠体。下面对各层进行说明。

<5-1.防雾层>

防雾层73只要能够发挥夹层玻璃10的防雾效果即可,没有特别的限定,能够使用公知的防雾层。通常而言,防雾层73存在能够将水蒸气所产生的水作为水膜形成于表面的亲水型防雾层、能够吸收水蒸气的吸水型防雾层、表面不易凝结水滴的拨水吸水型防雾层、以及将水蒸气所产生的水滴拨开的拨水型防雾层,不过任意类型的防雾层都能够应用。下面作为其一例,对拨水吸水型的防雾层的例子进行说明。

[有机无机复合防雾层]

有机无机复合防雾层是在基材膜的表面形成的单层膜或层叠的多层膜。有机无机复合防雾层至少包含吸水性树脂、拨水基和金属氧化物成分。防雾膜根据需要也可以进一步包含其他的功能成分。吸水性树脂只要是能够吸收并保持水的树脂即可,不论其种类如何。拨水基能够从具有拨水基的金属化合物(含拨水基的金属化合物)向防雾膜提供。金属氧化物成分可以从含拨水基的金属化合物及其他金属化合物、金属氧化物颗粒等向防雾膜提供。下面对各成分进行说明。

(吸水性树脂)

吸水性树脂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举出聚乙二醇、聚醚系树脂、聚氨酯树脂、淀粉系树脂、纤维素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环氧系树脂、聚酯多元醇、羟基烷基纤维素、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醇缩醛树脂、聚乙酸乙烯酯等。其中,优选为羟基烷基纤维素、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醇缩醛树脂、聚乙酸乙烯酯、环氧系树脂和聚氨酯树脂,更优选为聚乙烯醇缩醛树脂、环氧系树脂和聚氨酯树脂,尤其优选为聚乙烯醇缩醛树脂。

聚乙烯醇缩醛树脂可以通过使醛与聚乙烯醇缩合反应发生缩醛化而得到。聚乙烯醇的缩醛化可以公知的方法实施,例如,在酸催化剂的存在下使用水介质的沉淀法、使用醇等溶剂的溶解法等。缩醛化也可以与聚乙酸乙烯酯的皂化并行地实施。缩醛化度优选为2~40摩尔%、进一步优选为3~30摩尔%、尤其优选为5~20摩尔%、根据情况优选为5~15摩尔%。缩醛化度例如可以基于13C核磁共振光谱法进行测量。缩醛化度处于上述范围的聚乙烯醇缩醛树脂适于形成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和耐水性的有机无机复合防雾层。

聚乙烯醇的平均聚合度优选为200~4500,更优选为500~4500。高平均聚合度有利于形成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和耐水性的有机无机复合防雾层,但若平均聚合度过高,则溶液的粘度变得过高,可能会对膜的形成带来障碍。聚乙烯醇的皂化度优选为75~99.8摩尔%。

作为与聚乙烯醇发生缩合反应的醛,能够列举甲醛、乙醛、丁醛、己醛、辛醛、癸醛等脂肪族醛。还能够列举:苯甲醛;2-甲基苯甲醛、3-甲基苯甲醛、4-甲基苯甲醛、取代有其他烷基的苯甲醛;氯苯甲醛、取代有其他卤素原子的苯甲醛;氢原子被羟基、烷氧基、氨基、氰基等除烷基以外的官能团取代的取代苯甲醛;萘甲醛、蒽甲醛等稠环芳香醛等芳香族醛。疏水性强的芳香族醛有利于形成低缩醛化度且耐水性优异的有机无机复合防雾层。芳香族醛的使用在残留较多羟基的同时形成吸水性高的膜的方面也是有利的。聚乙烯醇缩醛树脂优选包含来自芳香族醛、尤其是苯甲醛的缩醛结构。

作为环氧系树脂,可以列举缩水甘油醚系环氧树脂、缩水甘油酯系环氧树脂、缩水甘油胺系环氧树脂、环式脂肪族环氧树脂等。其中,优选为环式脂肪族环氧树脂。

作为聚氨酯树脂,可以列举由多异氰酸酯和多元醇构成的聚氨酯树脂。作为多元醇,优选丙烯酸多元醇和聚氧亚烷基系多元醇。

有机无机复合防雾层以吸水性树脂为主成分。在本发明中,“主成分”是指以质量基准计含有率最高的成分。从膜硬度、吸水性和防雾性的观点出发,有机无机复合防雾层中的吸水性树脂的基于重量的含有率优选为50重量%以上,更优选为60重量%以上,尤其优选为65重量%以上,并且为95重量%以下,更优选为90重量%以下。

(拨水基)

为了充分地获得拨水基所带来的上述效果,优选使用拨水性高的拨水基。优选的拨水基为选自(1)碳原子数为3~30的链状或环状的烷基、和(2)氢原子的至少一部分被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30的链状或环状的烷基(以下,有时称为“氟取代烷基”)中的至少1种。

关于(1)和(2),链状或环状的烷基优选为链状烷基。链状烷基可以是具有支链的烷基,优选直链烷基。碳原子数超过30的烷基有时会使防雾膜发生白浊。从膜的防雾性、强度和外观的平衡的观点出发,烷基的碳原子数优选为20以下,更优选为6~14。尤其优选的烷基是碳原子数为6~14、尤其是碳原子数为6~12的直链烷基,例如正己基(碳原子数为6)、正癸基(碳原子数为10)、正十二烷基(碳原子数为12)。关于(2),氟取代烷基可以是仅将链状或环状的烷基的氢原子的一部分用氟原子取代而得到的基团,也可以是将链状或环状的烷基的全部氢原子用氟原子取代而得到的基团,例如直链状的全氟烷基。氟取代烷基由于拨水性高,因此通过少量的添加就能够获得充分的效果。但是,氟取代烷基在其含量过多时,有时在用于形成膜的涂敷液中会与其他成分分离。

(具有拨水基的水解性金属化合物)

为了在防雾膜中配合拨水基,可以在用于形成膜的涂敷液中具有具有拨水基的金属化合物(含拨水基的金属化合物)、尤其是具有拨水基和可水解的官能团或卤素原子的金属化合物(含拨水基的水解性金属化合物)或其水解物。换言之,拨水基也可以来自含拨水基的水解性金属化合物。作为含拨水基的水解性金属化合物,优选下式(I)所示的含拨水基的水解性硅化合物。

RmSiY4-m(I)

在此,R为拨水基,即氢原子的至少一部分可被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30的链状或环状的烷基,Y为可水解的官能团或卤素原子,m为1~3的整数。可水解的官能团例如为选自烷氧基、酰氧基、烯氧基和氨基中的至少1种,优选为烷氧基,尤其是碳原子数为1~4的烷氧基。烯氧基例如为异丙烯氧基。卤素原子优选为氯。此处例示的官能团也可以作为后述的“可水解的官能团”使用。m优选为1~2。

式(I)所示的化合物若水解和缩聚完全进行,则能够提供由下式(II)表示的成分。

RmSiO(4-m)/2(II)

在此,R和m如上所述。在水解和缩聚之后,由式(II)表示的化合物实际上在防雾膜中形成为硅原子通过氧原子彼此键合的网络结构。

这样,式(I)所示的化合物发生水解或部分水解,进而至少一部分发生缩聚,形成硅原子与氧原子交替连接且三维地扩展的硅氧烷键(Si-O-Si)的网络结构。该网络结构中包含的硅原子上连接有拨水基R。换言之,拨水基R通过R-Si键被固定到硅氧烷键的网络结构上。该结构有利于使拨水基R均匀地分散在膜中。网络结构可以包含由式(I)表示的含拨水基的水解性硅化合物以外的硅化合物(例如,四烷氧基硅烷、硅烷偶联剂)提供的二氧化硅成分。若将不具有拨水基的、具有可水解的官能团或卤素原子的硅化合物(含拨水基的水解性硅化合物)与含有拨水基的水解性硅化合物一起配合到用于形成防雾膜的涂敷液中,则能够形成包含与拨水基键合的硅原子和没有与拨水基键合的硅原子的硅氧烷键的网络结构。若形成这种结构,则容易对防雾膜中的拨水基的含有率和金属氧化物成分的含有率彼此独立地进行调节。

拨水基具有通过提高含有吸水性树脂的防雾膜表面的水蒸气的透过性,来提高防雾性能的效果。由于吸水和拨水这两种功能彼此是相反的,因此,在现有技术中,吸水性材料和拨水性材料是分配到不同的层中提供的,但是拨水基能够消除防雾层的表面附近的水的不均匀,延长发生结露所需的时间,提高具有单层结构的防雾膜的防雾性。下面对其效果进行说明。

侵入到含有吸水性树脂的防雾膜中的水蒸气与吸水性树脂等的羟基形成氢键,以结合水的形态被保持。随着量的增加,水蒸气从结合水的形态经过半结合水的形态,最终以保持在防雾膜中的空隙内的自由水的形态被保持。在防雾膜中,拨水基妨碍氢键的形成,并且使所形成的氢键容易解离。若吸水性树脂的含有率相同,则膜中的可形成氢键的羟基的数量就没有差别,但拨水基会降低氢键的形成速度。因此,在含有拨水基的防雾膜中,水分最终以上述的任一种形态被保持于膜中,但在被保持之前,能够以水蒸气的状态扩散至膜的底部。并且,暂时保持的水也比较容易解离,容易以水蒸气的状态移动到膜的底部。结果,膜的厚度方向上的水分的保持量的分布从表面附近到膜的底部变得比较均匀。即,能够将防雾膜的整个厚度方向有效地利用,来吸收供给至膜表面的水,因此水滴难以在表面凝结,防雾性得到提高。进而,由于水滴难以在表面凝结,吸收了水分的防雾膜具有即使在低温下也难以冻结的特征。因此,将该防雾膜固定于拍摄窗113,能够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确保拍摄窗113的视野。

另一方面,在不含拨水基的防雾膜中,侵入到膜中的水蒸气极容易以结合水、半结合水或自由水的形态被保持。因此,侵入的水蒸气存在被保持在膜的表面附近的倾向。其结果是,膜中的水分在表面附近极多,但随着向膜的底部去而急速减少。即,尽管膜的底部还能够吸收水,但在膜的表面附近已因水分饱和而凝结成水滴,因此防雾性受到限制。

若使用含拨水基的水解性硅化合物(参照式(I))将拨水基导入防雾膜,则能够形成牢固的硅氧烷键(Si-O-Si)的网络结构。该网络结构的形成不仅有利于提高耐磨损性,从提高硬度、耐水性等观点出发也是有利的。

拨水基可以按照能够使防雾膜表面的水的接触角为70度以上、优选为80度以上、更优选为90度以上的程度添加。水的接触角采用向膜的表面滴加4mg的水滴而测得的值。尤其是在使用拨水性稍弱的甲基或乙基作为拨水基的情况下,优选在防雾膜中配合能够使水的接触角达到上述范围的量的拨水基。该水滴的接触角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制,例如为150度以下,还例如为120度以下,进一步为100度以下。拨水基优选均匀地含有在防雾膜中,使得在防雾膜的表面的全部区域中,上述水滴的接触角处于上述范围。

在防雾膜中,相对于吸水性树脂100质量份,所含的拨水基为0.05质量份以上的范围内,优选为0.1质量份以上的范围内,更优选为0.3质量份以上的范围内,并且,为10质量份以下的范围内,优选为5质量份以下的范围内。

(无机氧化物)

无机氧化物例如是选自Si、Ti、Zr、Ta、Nb、Nd、La、Ce和Sn中的至少1种元素的氧化物,至少包含Si的氧化物(二氧化硅)。在有机无机复合防雾层中,相对于吸水性树脂100重量份,所含的无机氧化物优选为0.01重量份以上,更优选为0.1重量份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2重量份以上,尤其优选为1重量份以上,最优选为5重量份以上,根据情况为10重量份以上,根据需要为20重量份以上,并且,优选为50重量份以下,更优选为45重量份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0重量份以下,尤其优选为35重量份以下,最优选为33重量份以下,根据情况优选为30重量份以下。无机氧化物是为了确保有机无机复合防雾层的强度、尤其是耐磨损性所必需的成分,但若其含量增多,则有机无机复合防雾层的防雾性会降低。

(无机氧化物颗粒)

有机无机复合防雾层可以进一步含有无机氧化物颗粒作为无机氧化物的至少一部分。构成无机氧化物颗粒的无机氧化物例如是选自Si、Ti、Zr、Ta、Nb、Nd、La、Ce和Sn中的至少1种元素的氧化物,优选为二氧化硅颗粒。二氧化硅颗粒例如可以通过添加胶态二氧化硅而导入到有机无机复合防雾层。无机氧化物颗粒具有优异的将施加到有机无机复合防雾层上的应力传递到支承有机无机复合防雾层的物品上的作用,并且硬度也高。因此,从提高有机无机复合防雾层的耐磨损性的观点出发,添加无机氧化物颗粒是有利的。另外,通过在有机无机复合防雾层添加无机氧化物颗粒,在颗粒接触或靠近的部位能够形成微细的空隙,水蒸气容易从该空隙进入膜中。因此,添加无机氧化物颗粒有时还有利于提高防雾性。无机氧化物颗粒能够通过在用于形成有机无机复合防雾层的涂敷液中添加预先形成的无机氧化物颗粒,来提供到有机无机复合防雾层中。

若无机氧化物颗粒的平均粒径过大,有机无机复合防雾层有时会发生白浊,若过小,则会发生凝聚而导致难以均匀地分散。从该观点出发,无机氧化物颗粒的平均粒径优选为1~20nm,更优选为5~20nm。在此,以一次颗粒的状态描述无机氧化物颗粒的平均粒径。无机氧化物颗粒的平均粒径是这样确定的,即,使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来测量任意选择的50个颗粒的粒径,并采用其平均值来确定平均粒径。若无机氧化物颗粒的含量增多,有机无机复合防雾层整体的吸水量会降低,有机无机复合防雾层有可能发生白浊。相对于吸水性树脂100重量份,无机氧化物颗粒的添加量优选为0~50重量份,更优选2~30重量份,进一步优选5~25重量份,尤其优选10~20重量份。

(不具有拨水基的水解性金属化合物)

防雾膜也可以包含来自不具有拨水基的水解性金属化合物(不含拨水基的水解性化合物)的金属氧化物成分。优选的不含拨水基的水解性金属化合物是不具有拨水基的水解性硅化合物。不具有拨水基的水解性硅化合物例如为选自硅醇盐、氯硅烷、酰氧基硅烷、烯氧基硅烷和氨基硅烷中的至少1种硅化合物(但不具有拨水基),优选为不具有拨水基的硅醇盐。其中,作为烯氧基硅烷,能够例示异丙烯氧基硅烷。

不具有拨水基的水解性硅化合物可以是下式(III)所示的化合物。

SiY4(III)

如上所述,Y为可水解的官能团,优选为选自烷氧基、酰氧基、烯氧基、氨基和卤素原子中的至少1种。

不含拨水基的水解性金属化合物发生水解或部分水解,进而至少一部分发生缩聚,提供金属原子与氧原子键合得到的金属氧化物成分。该成分能够将金属氧化物颗粒与吸水性树脂牢固地接合,有助于提高防雾膜的耐磨损性、硬度、耐水性等。相对于吸水性树脂100质量份,来自不具有拨水基的水解性金属化合物的金属氧化物成分可以为0~40质量份的范围、优选为0.1~30质量份的范围、更优选为1~20质量份的范围、尤其优选为3~10质量份的范围、根据情况为4~12质量份的范围。

不具有拨水基的水解性硅化合物的优选的一个例子是四烷氧基硅烷,更具体而言,是具有碳原子数为1~4的烷氧基的四烷氧基硅烷。四烷氧基硅烷例如为选自四甲氧基硅烷、四乙氧基硅烷、四正丙氧基硅烷、四异丙氧基硅烷、四正丁氧基硅烷、四异丁氧基硅烷、四仲丁氧基硅烷和四叔丁氧基硅烷中的至少1种。

若来自四烷氧基硅烷的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硅)成分的含量过大,防雾膜的防雾性有时会降低。其原因之一在于,防雾膜的柔软性降低,水分的吸收和放出所带来的膜的溶胀和收缩受到限制。相对于吸水性树脂100质量份,来自四烷氧基硅烷的金属氧化物成分的添加量可以为0~30质量份的范围、优选1~20质量份的范围、更优选3~10质量份的范围。

不具有拨水基的水解性硅化合物的优选的另一例为硅烷偶联剂。硅烷偶联剂是具有互不相同的反应性官能团的硅化合物。反应性官能团优选其一部分为可水解的官能团。硅烷偶联剂例如是具有环氧基和/或氨基以及可水解的官能团的硅化合物。作为优选的硅烷偶联剂,可以例示缩水甘油氧基烷基三烷氧基硅烷和氨基烷基三烷氧基硅烷。在这些硅烷偶联剂中,与硅原子直接键合的亚烷基的碳原子数优选为1~3。由于缩水甘油基氧基烷基和氨基烷基包含表现亲水性的官能团(环氧基、氨基),因此虽然包含亚烷基,但作为整体不是拨水性的。

硅烷偶联剂能够将作为有机成分的吸水性树脂与作为无机成分的金属氧化物颗粒等牢固地结合,有助于提高防雾膜的耐磨损性、硬度、耐水性等。但是,若来自硅烷偶联剂的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硅)成分的含量过大,则防雾膜的防雾性会降低,防雾膜有时会发生白浊。相对于吸水性树脂100质量份,来自硅烷偶联剂的金属氧化物成分的添加量可以为0~10质量份的范围、优选0.05~5质量份的范围、更优选0.1~2质量份的范围。

(交联结构)

防雾膜可以包含来自交联剂的交联结构,该交联剂优选为选自有机硼化合物、有机钛化合物和有机锆化合物中的至少1种交联剂。导入交联结构能够提高防雾膜的耐磨损性、耐擦伤性、耐水性。从别的观点来看,导入交联结构能够容易地改善防雾膜的耐久性而不会降低其防雾性能。

在金属氧化物成分为二氧化硅成分的防雾膜中导入了来自交联剂的交联结构的情况下,该防雾膜中,有时作为金属原子会与硅一起含有硅以外的金属原子,优选含有硼、钛或锆。

交联剂只要能够使所使用的吸水性树脂交联即可,其种类没有特别的限定。在此,仅对有机钛化合物的例子进行说明。有机钛化合物例如为选自钛醇盐、钛螯合物系化合物和钛酰化物的至少1种。钛醇盐例如为四异丙醇钛、四正丁醇钛、四辛醇钛。钛螯合物系化合物例如为乙酰丙酮合钛、乙酰乙酸乙酯钛、辛二醇钛、三乙醇胺钛、乳酸钛盐。乳酸钛盐可以为铵盐(乳酸铵合钛)。钛酰化物例如为硬脂酰钛。优选的有机钛化合物为钛螯合物系化合物,尤其是乳酸钛盐。

在吸水性树脂为聚乙烯醇缩醛的情况下,优选的交联剂为有机钛化合物,尤其是乳酸钛盐。

(其他任意成分)

防雾膜中也可以配合其他添加剂。作为添加剂,可举出具有改善防雾性的功能的甘油、乙二醇等二醇类。添加剂可以是表面活性剂、流平剂、紫外线吸收剂、着色剂、消泡剂、防腐剂等。

[膜厚]

有机无机复合防雾层的膜厚可以根据所要求的防雾特性等适当调节。有机无机复合防雾层的膜厚优选为2~20μm、更优选为2~15μm、进一步优选为3~10μm。

另外,上述防雾层是一个示例,可以使用其他公知的防雾层,例如可以使用日本特开2001-146585号公报中记载的防雾层等各种防雾层。

<5-2.第二基材膜>

第二基材膜72由透明的树脂膜形成,能够由与上述的第一基材膜61同样的组分的材料、或者具有同样物性的材料形成。另外,第二基材膜72为了抑制如后所述从发热片6向车内一侧散热,使得热量容易向玻璃板11、12一侧传递,优选为热传导率比玻璃板11、12低的材料。具体而言,第二基材膜72的热传导率优选为1.0W/(m·K)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7W/(m·K)以下,尤其优选为0.5W/(m·K)以下。

第二基材膜72是用于支承防雾层73的膜,因此需要具有一定程度的刚度。另外,若第二基材膜72的厚度增大,则向车内一侧的热传递减小,能够抑制向车内一侧散热,因此容易将热量传递到车外一侧,有利于融冰等。但是若厚度过大,则雾度值容易变高。并且,难以利用防雾片7实现对高低差(台阶)的追随,高低差处容易积存空气。因此,第二基材膜72的厚度例如优选为25~300μm。

<5-3.第二粘着层>

如后所述,第二粘着层71只要能够以足够的强度将第二基材膜72固定于发热片6即可,能够由与上述的第一粘着层63同样的材料形成。

如图6所示,第二粘着层71优选为其厚度能够吸收发热片6中的发热层62与电极81、82之间的高低差。例如,第二粘着层71的厚度优选大于发热层62与电极81、82的高低差、即电极81、82的厚度,并且为电极81、82的厚度的20倍以下。因此,第二粘着层71的厚度例如能够为1~500μm。

这样设定的第二粘着层71的厚度能够为了吸收粘贴对象上产生的各种高低差而同样地应用。例如,在发热片6中,在发热层62形成得比第一基材膜61小的情况下,电极81、82会被直接配置在第一基材膜61上,因此在该情况下,优选以能够吸收第一基材膜61与电极81、82的高低差的方式,设定上述那样的厚度。另外,在发热片6比拍摄窗113小的情况下,当防雾片7形成得比发热片6大时,有时防雾片7会覆盖内侧玻璃板12与发热片6之间的高低差(台阶)、或内侧玻璃板12与遮挡层110之间的高低差(台阶)。在该情况下,优选以能够吸收这些高低差的方式设定第二粘着层71的厚度。

另外,从吸收高低差的观点出发,为了使第二粘着层71容易变形,第二粘着层71的剪切储能模量例如能够为1.0×103GPa以上、1.0×107GPa以下。另外,第二粘着层71的粘着力能够如上所述与第一粘着层63相同。

<5-4.保护片>

第一保护片74在被固定到夹层玻璃10的拍摄窗113之前的期间保护粘着层71,例如由涂敷有硅酮等脱模剂的树脂制的片材形成。同样地,第二保护片75用于在被固定到夹层玻璃的拍摄窗之前的期间保护防雾层73,由涂敷有脱模剂的树脂制的片材形成。它们均可采用公知的通常的脱模片。

<6.挡风玻璃的制造方法>

接着对挡风玻璃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在形成为规定形状的外侧玻璃板11和内侧玻璃板12的至少一者层叠遮挡层110。接着,进行成形加工以使这些玻璃板11、12弯曲。该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能够通过公知的压制成形的方法进行。或者,在成形模具上重叠配置外侧玻璃板11和内侧玻璃板12,然后使该成形模通过加热炉进行加热。由此,能够利用自重使这些玻璃板11、12弯曲。

在这样成形了外侧玻璃板11和内侧玻璃板12后,接着,形成将中间膜13夹在外侧玻璃板11和内侧玻璃板12之间而得到的层叠体。中间膜13形成为比玻璃板11、12大的形状。

接着,将该层叠体放入橡胶袋中,一边减压吸引一边在约70~110℃下进行预粘接。预粘接的方法可以是这之外的方法,还能够采用以下方法。例如,在烘箱中将上述层叠体在45~65℃下加热。然后,使用轧辊对该层叠体以0.45~0.55MPa进行按压。接着,再次使用烘箱将该层叠体在80~105℃下加热,之后使用轧辊以0.45~0.55MPa再次进行按压。这样就完成了预粘接。

接着,进行正式粘接。利用高压釜以例如8~15个大气压、100~150℃的条件对经过预粘接的层叠体进行正式粘接。具体而言,例如能够在14个大气压、135℃的条件下进行正式粘接。通过上述的预粘接和正式粘接,中间膜13被粘接到各玻璃板11、12。接着,切除从外侧玻璃板11和内侧玻璃板12伸出的中间膜13。

接着,利用第一粘着层63将上述的发热片6粘贴到内侧玻璃板12上。此时,以发热片6配置在与拍摄窗113对应的位置的方式进行定位。最后,将上述防雾片7粘贴在发热片6上。首先,准备防雾层叠体,将粘贴在第二粘着层71上的第一保护片74取下。然后,将露出的第二粘着层71粘贴在发热片6上。最后,取下第二保护片75使防雾层73露出,这样就完成了防雾片7的安装。发热片6和防雾片7的安装时机没有特别的限定,也可以在安装了托架之后再安装。也可以是,先在拍摄窗113上安装发热片6和防雾片7,并在安装了托架后,再取下第二保护片75。或者,也可以预先在发热片6上粘贴防雾片7,再将该发热片6粘贴在内侧玻璃板12上。

<7.特征>

采用以上说明的挡风玻璃,能够得到如下的效果。

(1)由于发热片6以覆盖拍摄窗113的方式设置,因此在拍摄窗113能够防止夹层玻璃10起雾。另外,也能够利用发热片6进行夹层玻璃10的融冰。因此,在利用拍摄装置2隔着拍摄窗113接收光时,能够防止因拍摄窗113起雾而对光的通过带来障碍,导致无法正确地进行测量等不良情况。其结果是,能够正确地进行信息的处理。

(2)仅通过粘贴发热片6就能够进行拍摄窗113的加热,因此能够提高作业性。另外,发热片6能够重新粘贴。发热片6在如下情况可重新粘贴。例如,在将挡风玻璃从通常规格变更为寒冷地区规格的情况下,或者从寒冷地区规格变更为通常规格的情况下,能够通过重新粘贴发热片6来应对而无需更换挡风玻璃本身。

(3)在发热片6中,由于在第一基材膜61的大致整个面上形成有发热层62,因此能够在发热片6的整个面上对玻璃板11、12进行加热,能够对整个拍摄窗113均匀地进行加热。另外,能够利用来自发热层62的热对整个第一基材膜61进行加热。因此,第一基材膜61起到蓄热体的作用,能够在发热片6的整个面上更加均匀地加热玻璃板11、12。

(4)发热片6形成为梯形形状而不是矩形,因此能够在遮挡层110的侧缘与发热片的上边附近之间形成空间。因此,能够将该空间用作通过粘接剂或双面胶带固定托架50而使用的空间。即,能够在更大的区域将托架50固定于遮挡层110,因此能够牢固地固定托架50。

(5)发热片6被托架50或其罩所覆盖,因此能够使其无法从车内一侧看到。并且,能够防止搭乘者与发热片6接触。

(6)除了发热片6以外还安装有防雾片7,因此即使不对发热片6通电,也能够通过防雾片7抑制夹层玻璃10起雾。尤其是,在设置有拍摄窗113的车内的上部,即使开启了供暖也容易变冷,容易起雾。因此,在这样的位置设置防雾片7是有利的。另外,由于拍摄窗113被托架、罩所覆盖,因此存在暖气难以从供暖设备、除霜器到达的问题。并且,由于被托架、罩所覆盖的空间内不容易与其外部发生空气交换,因此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如果该空间内的空气湿度达到饱和状态,则容易形成水滴附着在玻璃板表面。于是,如上述那样在被覆盖的空间内设置防雾片7是有利的。通过像这样设置防雾片7,无需始终对发热片6通电,并且能够降低发热片6的发热量,因此能够降低发热片6的能耗。

(7)发热片6被夹在夹层玻璃10与防雾片7之间,因此能够抑制从发热片6向车内一侧散热,能够容易地将热传递到夹层玻璃10。其结果,能够在短时间内除雾、融冰。该情况下,防雾片7的第二基材膜72相当于本发明的罩部件。另外,通过利用防雾片7覆盖发热片6的一部分,能够增大从未被防雾片7覆盖的部分向车内一侧的散热。由此,在发热片6中,能够调节对夹层玻璃10施加的热,能够使夹层玻璃10的温度梯度变缓。其结果,能够防止夹层玻璃10发生破裂。

(8)在防雾片7上设置有第二粘着层71,因此在用防雾片7覆盖发热片6时,能够利用第二粘着层71吸收发热片6与内侧玻璃板12的高低差,或者利用第二粘着层71吸收发热片6与遮挡层110的高低差。即,能够使高低差(台阶)与第二粘着层71无间隙地密合。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因高低差而引入空气。

<B.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挡风玻璃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发热片6的结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故省略说明。

如图8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发热片6尤其是电极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具体而言,发热层62的上边的第一电极81形成为一体的带状形状,但配置于下边的第二电极则由左右方向上的宽度相同的多个分割电极821~822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如图8所示,构成了5个分割电极。在此,为了便于说明,假设从图8的左侧向右侧大致等间隔地依次配置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分割电极。发热层62、第一电极81和各分割电极821~825的尺寸、位置如图8所示,但这些不过是为了便于说明的一个例子,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在本实施方式的发热片6中,由于发热层62的上边(第一边)与下边(第二边)的长度不同,因此在上边与下边之间流动的电流的距离不是固定的。例如,图8所示的将上边的中心与下边的中心连接的第一线621的长度不同于发热层62的侧边620。像这样,若上边与下边之间的距离即2个电极之间的距离不固定,则发热分布可能会产生不均匀。尤其是,在距离较长的侧边620的下端部附近,发热量可能会变得不充分。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在发热层62的下边均匀地配置5个分割电极821~825,使它们并联地与电源(省略图示)连接。以下将图8的形态称为第一形态。

更详细而言,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81和第二电极82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分别与发热层62的上边和下边相同,因此两电极81、82的宽度不同,但在该第一形态中,使第一电极81和第二电极82的宽度大致相同。即,使第一电极81的宽度大致等于5个分割电极821~825的宽度的总和。不过,也可以不完全相同,能够使第一电极81的宽度为5个分割电极821~825的宽度的总和的0.8~1.2倍。例如,在图8的例子中,第一电极81的长度为75mm,5个分割电极821~825的宽度的总和为75mm(15mm×5),二者相同。由此能够抑制发热层62的发热分布产生不均匀。

接着对第二形态进行说明。如图9所示,在第二形态中,根据上边和下边的长度来设定分割电极821~825的位置和宽度。即,越是配置在上边与下边的最短距离的长度短的位置处的分割电极,越减小其宽度。例如,如图9所示,位于第一线621上的第三分割电极823的宽度为13mm,位于与侧边620接触的位置处的第一分割电极821的宽度为17mm。其中,以第一分割电极821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与上边之间的最短距离作为第一分割电极821到上边的最短距离,在此,将取该最短距离的线称为第二线622。像这样,最短距离指的是从各分割电极821~825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到上边的最短距离。图9示出了各最短距离的长度。另外,配置在位于第一线621与第二线622之间的第三线623上的第二分割电极822的宽度为14mm。

如果进一步具体地规定这一点,则例如能够使分割电极的宽度如下。首先,将与发热层62的上边的最短距离L最长的分割电极定义为基准分割电极。并且,令基准分割电极的宽度为W0、基准分割电极与第一电极的最短距离为L0、T=L/L0*W0,则各分割电极能够设定为满足0.8<W/T<1.2(式(1))。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发热层62的发热分布产生不均匀。

在图9的例子中,第一分割电极821为基准分割电极,L0是第二线622约为123mm,W0为17mm。在此,由于第三分割电极823的最短距离L为100mm,因此T为12.8。另外,由于第三分割电极823的宽度为13mm,因此满足上述式(1)。

分割电极821~825的位置能够根据分割电极821~825与上边的最短距离来配置。例如,对连接图8的第二分割电极822与上边的第四线624的距离L4,与连接图9的第二分割电极822与上边的第三线623的距离L3的距离进行比较,可知图9的第三线623较长(L3>L4)。因此,在第二形态中,第二分割电极822被配置在最短距离更长的位置上。

进而,除了分割电极的宽度和位置之外,还能够调节对各分割电极施加的电压。即,对各分割电极821~825施加的电压能够构成为,上述的最短距离越短则电压越低。由此也能够进一步抑制发热层62的发热分布产生不均匀。

更详细而言,将与发热层62的上边的最短距离L最长的分割电极定义为基准分割电极,令该基准分割电极与上边的最短距离为L0、施加在基准分割电极上的电压为V0、S=(L*W)/(L0*W0)*V0,则各分割电极能够设定为满足0.8<W/S<1.3(式(2))。由此,能够进一步防止发热层62的发热分布产生不均匀。

具体而言,在上述的图8和图9的电极配置下,能够如以下所述设定对各分割电极821~825施加的电压。下述情况下,将第一电极81的电压设为0V。

[表2]

在此,通过模拟来计算具有如上述那样设定的第一~第四形态以及第一实施方式的发热层62的发热片6中的温度分布。在此,第一形态和第二形态分别具有图8和图9所示尺寸的发热层62和电极81、821~825。在该第一形态和第二形态中,对第一电极81施加0V,对各分割电极821~825分别施加13.6V。第三形态和第四形态如上述表2所示。进而对第一实施方式也进行了试验。即,对图8所示大小的发热层62,配置沿着上边和整个下边的第一电极81和第二电极82,对第一电极施加0V,对第二电极施加13.6V。在这些例子中,发热层62的电阻全部为5Ω/□。结果如图10和表3所示。

[表3]

根据上述模拟可知,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发热层62内的温度差较大,而且能耗也大。与此相对,按照第一形态、第二形态、第三形态和第四形态的顺序,发热层62内的温度差和能耗逐渐减小。另外,如图10所示可知,第四形态的温度分布比其他例子均匀。

<C.变形例>

上面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其主旨,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另外,下述变形例能够适当组合。

<1>

发热片6中的第一基材膜61、发热层62、电极81、82的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为不是矩形的、梯形以外的形状,能够根据拍摄窗的形状适当决定。因此,拍摄窗113的形状也可以是梯形形状以外的形状,只要拍摄装置2能够进行拍摄即可,能够适当变更。在此所说的“矩形”主要是指具有4条边且相邻的边相互正交的形状。因此,例如,相邻的边也可以不必以正交的方式连接,也可以将连接相邻的边的角部形成为圆弧状,或者在相邻的边之间设置与这些边交叉的1个以上的短边。另外,各边也可以不是严格的直线,只要整体形成为沿一个方向延伸的直线形状即可。例如,各边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形成为波浪状。因此,本发明的发热片6能够形成为这样的不是矩形的形状,除了上述梯形形状以外,还能够形成为多边形状。而且,优选具有供配置2个电极的对置的边。在具有2个边的情况下,优选以满足上述式(A)的方式规定边的长度。

<2>

也可以不使用第一基材膜61和第一粘着层63,而是将发热层62直接层叠在内侧玻璃板12上。

<3>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将第二电极82分割,但分割电极的数量没有特别的限定。分割电极的数量优选为3以上。这是因为,例如在将分割电极设置在发热片6的一边的两端的情况下,中央难以被加热,因此优选至少配置在两端和中央。进而,也能够将第一电极81分割。该情况下也能够应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所示的各种规定。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电极分别设置在发热层62的上边和下边,但发热层62中只要在大致对置的边上设置电极即可。此外,不限于上述形态的电极,也可以设置用于对发热体供电的供电部。

<4>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图6所示的层结构中,能够附加红外线反射膜。例如,在图6所示的防雾片7中,能够在第二基材膜72与防雾层73之间配置透明的红外线反射膜。或者,在图6中,也可以在发热片6与防雾片7之间配置红外线反射膜。由此,从发热片6发出的热被红外线反射膜反射,因此能够增大对夹层玻璃10一侧施加的热。其中,300K附近(约26℃)下的辐射强度峰值波长为7μm,因此为了得到这样的将热向夹层玻璃10一侧反射的效果,例如设置能够反射1μm以上的波长的红外线反射膜即可。

<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防雾片7覆盖发热片6,但防雾片7不一定是必要的。即,至少发热片6的至少一部分被托架和盖覆盖即可。

<6>

也可以代替防雾片7利用罩部件覆盖发热片6。罩部件例如能够由与防雾片7的第二基材膜72同样的材料形成,能够将其通过与上述的第一粘着层或者第二粘着层同样的材料、物性的粘着层(第三粘着层)粘贴在发热片6上。由此,能够抑制从发热片6向车内一侧散热。或者,也能够在发热片6上经由粘着层(第三粘着层)安装罩部件,进而在其上安装防雾片7。罩部件除了配置在发热片上之外,还能够从发热片伸出而配置在玻璃板或遮挡层110上。因此,第三粘着层有时也会配置在发热层62与电极(供电部)的高低差(台阶)处、玻璃板与掩膜层的高低差(台阶)处、或第一基材膜与电极的高低差(台阶)处,在该情况下,能够使其为与上述的第一粘着层或第二粘着层同样的厚度、粘着力。

<7>

发热层62也可以经由粘着层直接安装在夹层玻璃上。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上述的第一基材膜61覆盖发热层62。也能够进一步在其上安装防雾片7。

<8>

能够利用粘贴在夹层玻璃10上的遮蔽膜构成遮挡层110的一部分或全部,由此也能够遮蔽来自车外的视野。其中,在将遮蔽膜粘贴在内侧玻璃板12的车外一侧的面上的情况下,能够在预粘接之前或正式粘接后粘贴该遮蔽膜。

在夹层玻璃10中,从防止光的通路处起雾的观点来看,并不一定需要遮挡层110,只要在光通过的区域(拍摄窗:信息取得区域)安装发热片6、防雾片7即可。另外,本发明的玻璃元件也可以采用夹层玻璃以外的形式,例如,也可以使用单板玻璃板作为玻璃元件。

<9>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本发明的信息取得装置使用了具有摄像机的拍摄装置2,但并不限定于此,能够使用各种信息取得装置。即,只要是为了取得来自车外的信息而进行光的照射和/或接收的设备即可,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能够应用于激光雷达、光传感器、雨滴传感器、光学信标等接收来自车外的信号的光接收装置等各种装置。上述拍摄窗113那样的开口能够根据光的种类适当地设置于遮挡层110,也能够设置多个开口。例如,在设置了立体摄像机的情况下,能够在遮挡层110上形成2个拍摄窗,并在各拍摄窗安装防雾片。另外,信息取得装置既可以与玻璃接触也可以不接触。拍摄窗113无需在整周是封闭的,也可以是一部分开放的形状。

附图标记说明

1 夹层玻璃

11 外侧玻璃板

12 内侧玻璃板

13 中间膜

110 遮挡层

113 拍摄窗(开口部)

61 第一基材膜

62 发热层(发热体)

63 第一粘着层

7 防雾片

71 第二粘着层

72 第二基材膜

73 防雾层。

35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显示设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