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自支撑模壳

文档序号:185514 发布日期:2021-11-02 浏览:21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自支撑模壳 (Self-supporting formwork of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 是由 张鹏程 王权民 卫振海 于 2021-07-01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自支撑模壳由柱脚模壳、柱段模壳、柱梁节点模壳、梁模壳组成模壳框架,每个模壳内中空并设有钢筋笼,在模壳内可灌注温凝土生成钢筋混凝土柱梁,本发明模筋框架完全自立,基本不需搭设支架支托,直接在底周封闭的模腔里浇筑混凝土,工序少,更节约。(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self-supporting formwork of a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which comprises a formwork framework consisting of a column foot formwork, a column section formwork, a column beam node formwork and a beam formwork, wherein each formwork is hollow and is provided with a reinforcement cage, and warm concrete can be poured into the formwork to generate a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 beam.)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自支撑模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技术,特指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背景技术

随着“农民工”的逐渐减少,我国的建筑施工逐渐不得不推行“工业化”与“装配式”。现有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为:在工厂预制混凝土柱、梁、板等构件,构件大且重,需二次搬运,需要大型车辆运输、吊装,能耗很大;硕大的构件之间钢筋须采用套筒灌浆逐根连接,实施起来十分困难,工人常常不得不割掉装不上的几根,连接质量难以保证,会造成质量问题与安全隐患,且造价很高。

而“叠合浇筑”技术一般分两部分来完成,一般先在工厂制作钢筋笼,浇筑底部及外侧一定厚度的混凝土厚5cm左右,再将预制好的这个空壳或半厚板运送吊装,连接钢筋后再浇筑余下的部分(1/3~1/2)的混凝土,即每个构件需要不同时间的两次浇筑混凝土来“叠合”。这种钢筋混凝土外壳仍然较重,体量仍然很大,且柱、梁各自单独制作,现场连接区域为受力较大的柱梁节点区,对抗震不利。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2021164348.1公开一种叠合梁与薄壁钢管砼柱刚铰接联结节点,通过钢管柱加焊U形钢牛腿及开孔穿梁钢筋使梁钢筋与钢管柱壁连接形成节点。虽有独特性,但“钢管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这种结构形式并不常用,与常用的“钢筋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显著不同。其柱为薄壁钢管,施工阶段钢管需承担全部施工荷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用钢管支撑,不需要拆除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自支撑模壳,其特征在于:由柱脚模壳、柱段模壳、柱梁节点模壳、梁模壳组成模壳框架,每个模壳内中空并设有钢筋笼,在模壳内可灌注温凝土生成钢筋混凝土柱梁,柱脚模壳固设在地基上,柱段模壳下端部连接柱脚模壳、上端部连接柱梁节点模壳,梁模壳插接在柱梁节点模壳上的柱模管上,模壳与模壳间通过贯穿的模壳榫卯连接,梁模壳宽度小于柱模壳宽度的1/2。

所述的梁模壳由多段模壳拼接而成。

所述的模壳采用玻璃钢(FRP)、水泥砂浆或纤维复合砂浆中的一种与钢丝网、钢筋网、钢板网、压型钢板、镀锌铁皮中的一种压制而成

采用上述方案后,在工厂生产模壳及其内含钢筋笼段,柱、梁纵筋在模壳端口附近采用搭接。现场组装模壳,连接钢筋笼,先形成可自立的柱梁模壳钢筋笼框架,然后浇筑柱梁混凝土。该模筋框架完全自立,基本不需搭设支架支托,直接在底周封闭的模腔里浇筑混凝土,形成所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梁结构。与现有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相比,本申请提案将“装配预制构件,灌浆连接钢筋”为“装配预制模壳与钢筋笼,腔内浇筑混凝土。”具有以下显著优点:(1)不必投资建设预制工厂,本提案可在工程现场搭设钢筋棚开展钢筋笼与模壳预制,大幅降低建设成本;(2)模筋部件自重轻,体积小,更适应人工、小型机械、机器人搬运安装,能耗更低;(3)保护、沿用,不废弃各地成熟的自有商品混凝土产业链,不损害已有产能,不造成行业性失业,更是大量节约重货长途运输、大吨位起重机台班。与现有“叠合系”混凝土结构技术相比,本提案不需两次浇筑混凝土,只需一次浇筑所有混凝土,工序少,更节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模壳框架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柱模壳结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闭口梁模壳结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开口梁模壳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阅图1-图4,本发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自支撑模壳,以常用2~3层村镇民居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对象,将其柱、梁模壳分为:柱脚模壳(图中未示出)、柱段模壳1、柱梁节点模壳2、梁模壳3。在工厂生产模壳及其内含钢筋笼段,模壳用玻璃钢(FRP)、水泥砂浆或纤维复合砂浆之一种与钢丝网、钢筋网、钢板网、压型钢板、镀锌铁皮之一种制成。柱、梁纵钢筋在模壳端口附近采用搭接、插套、绑扎、速凝灌浆实现冷焊接。模壳内腔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仍按照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基本不需作任何调整。为便于装配,柱纵筋尽量偏向角部布设,梁宜穿过柱中心,且梁宽不宜大于柱宽的1/2,以便模壳榫卯6穿贯。柱梁节点区确保柱箍筋不缺失、不被打断。梁模壳3可仅担入柱模管4,模壳不必贯通,梁纵筋贯通。

施工时先安装柱梁模壳,在模壳中穿入钢筋笼5,柱梁纵筋在模壳端口附近采用搭接、钳卡套管、电渣压力焊、套筒灌浆连接之一种。模壳与模壳间通过模壳榫卯5连接。现场组装成空心的模壳管-钢筋笼-框架结构,然后在梁柱模壳管腔内灌注自密实混凝土,生成钢筋混凝土柱梁;梁柱混凝土强度达到75%以上后,再浇筑次梁及楼板混凝土。该模壳与钢筋笼之间设有连接件,模壳在施工阶段借助钢筋笼用来承担自重、梁柱内浇筑的湿混凝土重量、管腔压力、以及一定的施工冲击荷载。建成后,模壳保留,作为保护面层、装饰面层。模壳按图1进行设计、生产、组装,采用各自适宜的模壳拼接、连接技术形成模壳框架(框架模壳)。

柱模壳见图2,梁模壳见图3、4,模壳内腔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仍按照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基本不需作任何调整。为便于装配,柱纵筋尽量偏向角部布设,梁宜穿过柱中心,且梁宽不宜大于柱宽的1/2,以便模壳榫卯穿贯。柱梁节点区确保柱箍筋不缺失、不被打断。梁模壳可仅担入柱模管,模壳不必贯通,梁纵筋贯通。

本发明改变现有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之“装配预制构件,灌浆连接钢筋”为“装配预制模壳与钢筋笼,腔内浇筑混凝土。”以框架结构为例,现按照设计图所示允许钢筋搭接的区域作为分割面,将框架结构分为(1)柱脚段、(2)柱中段、(3)柱梁节点段、(4)梁中段,四类钢筋笼,外带模壳,分别制作好后,运至现场,通过搭接绑扎完成笼段钢筋连接,形成“模筋框架”。该模筋框架完全自立,基本不需搭设支架支托,直接在底周封闭的模腔里浇筑混凝土,形成所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梁结构。

现有技术中,叠合板、叠合梁、叠合柱等“叠合浇筑”技术与本发明最为接近。叠合浇筑技术一般分两部分来完成,一般先在工厂制作钢筋笼,浇筑底部及外侧一定厚度的混凝土厚5cm左右,再将预制好的这个空壳或半厚板运送吊装,连接钢筋后再浇筑余下的部分(1/3~1/2)的混凝土,即每个构件需要不同时间的两次浇筑混凝土来“叠合”。这种钢筋混凝土外壳仍然较重,体量仍然很大,且柱、梁各自单独制作,现场连接区域为受力较大的柱梁节点区,对抗震不利。

而本申请为借助柱、梁钢筋笼早期微小的弹性受力形成自支撑框架,加以模板封闭,然后一次性浇筑全部混凝土。本提报所用模板为木模板、钢模版、铝模板、装饰板材,模板只承受局部湿混凝土压力,内部混凝土凝固后模板不再受力。本申请提案与中国实用新型CN202021164348.1不同在于(1)不用钢管柱;(2)只浇筑一次混凝土,无需“叠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7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建筑用混凝土成型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