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前后针织物旋转编织的织针及方法

文档序号:1885231 发布日期:2021-11-26 浏览:23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用于前后针织物旋转编织的织针及方法 (Knitting needle and method for rotary knitting of front and back knitted fabrics ) 是由 连坚和 林耿彪 于 2021-07-12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前后针织物旋转编织的织针及方法,包括至少前、后一对的针板,在前、后针板之间进行线圈的移圈的织针,所述织针均包括针体、针舌,所述针体的头部具有针勾,所述针舌转动设置于所述针体的头部上,所述针体的上部一侧设置有第一扩圈片,所述针体的上部靠近于所述第一扩圈片的底面具有凹位。通过本发明实现线圈旋转移位,使前后宽幅保持一致情况,达到同等织纹效果。(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knitting needle and a method for rotationally knitting front and back knitted fabrics, which comprises at least a front needle plate and a back needle plate, and knitting needles for transferring loops between the front needle plate and the back needle plate, wherein each knitting needle comprises a needle body and a needle tongue, the head of the needle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needle hook, the needle tongue is rotationally arranged on the head of the needle body, one side of the upper part of the needle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loop expanding sheet, and the upper part of the needle body close to the bottom surface of the first loop expanding sheet is provided with a concave position. The invention realizes the rotation and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coil, so that the front width and the rear width are kept consistent, and the same texture effect is achieved.)

一种用于前后针织物旋转编织的织针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编织设备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前后针织物旋转编织 的织针及方法。

背景技术

纺织服装业既是我国的传统产业,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针织产 品作为纺织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柔软、透气、可贴身穿着等优点深受广大 消费者的喜爱。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针织横编织机以其速度快、质量稳定等 优点逐步取代了手摇横机,使用针织横编织机进行前后床接针编织时,通常移 动针板,使前后针板的织针形成错位,接圈针通过线圈内侧进行移圈针的扩圈 片内时,在脱圈的过程中会形成交叉状态,无法达到同等织纹效果,影响织物 的形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前后针织物旋转编 织的织针及方法,实现线圈旋转移位,使前后宽幅保持一致情况,达到同等织 纹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前后针织物旋转编织的织针,包 括至少前、后一对的针板,在前、后针板之间进行线圈的移圈的织针,所述织 针均包括针体、针舌,所述针体的头部具有针勾,所述针舌转动设置于所述针 体的头部上,所述针体的上部一侧设置有第一扩圈片,所述针体的上部靠近于 所述第一扩圈片的底面具有凹位。

优选地,所述针体的上部另一侧分别设置有第二扩圈片。

优选地,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前后针织物旋转编织的织针进行编织的 方法,所述前、后针板具有若干线圈,所述前、后针板上的线圈之间存在连接 斜线,所述前、后针板其中一个上的空织针从对侧的织针上的线圈的外侧上勾 取线圈并进行转移。

优选地,所述后针板的左端线圈多于所述前针板的左端线圈时,由所述后 针板的织针上形成的线圈转移至所述前针板的空针上,或者所述前针板的左端 线圈多于所述后针板的左端线圈时,由所述前针板的织针上形成的线圈转移至 所述后针板的空针上。

优选地,用于前后针织物旋转编织的织针进行编织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前针板向右移动2-3枚针距,使前针板的织针左侧与后针板的织 针右侧相平行;

步骤二:后针板的织针向上移动,使线圈移动至该织针的第一扩圈片的位 置上;

步骤三:接着,前针板的织针向上移动至后针板织针的缺口右侧,随之前 针板向左侧移动,使前针板的织针勾住线圈的右下侧纱线,并通过后针板的织 针的缺口进入第一扩圈片内。

步骤四:最后,随着山板机头的运动,使后针板的织针向下移动,使后针 板的织针上的线圈移圈至前针板的织针上。

优选地,用于前后针织物旋转编织的织针进行编织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前针板向左移动0.5-1.5枚针距或后针板向右移动0.5-1.5枚针距, 使前针板的织针与所述后针板的织针对齐;

步骤二:后针板的织针向上移动,使线圈移动至后针板的织针的第一扩圈 片的位置上;

步骤三:接着,前针板的织针向上移动至纱线的斜线位置,前针板的织针 针勾勾住线圈的斜纱线;

步骤四:最后,随着山板机头的运动,使后针板的织针向下移动,使该织 针上的线圈移圈至前针板的织针上。

优选地,当所述前针板的线圈与所述后针板的线圈相等时,使所述前针板 的织针上形成的线圈转移至所述后针板的空针上。

优选地,用于前后针织物旋转编织的织针进行编织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前针板向右移动后,使后针板的织针的左侧与前针板的针织的第 一扩圈片右侧对齐;

步骤二:前针板的织针向上移动,使线圈移动至该织针的第一扩圈片的位 置上;

步骤三:接着,后针板的织针向上移动至前针板的织针右侧下方,随之后 针板向左侧移动进入前针板的织针的第一扩圈片内,并使后针板的织针针勾住 线圈的右下侧纱线;

步骤四:最后,随着山板机头的运动,使前针板的织针向下移动,将线圈 移圈至后针板的织针上。

优选地,用于前后针织物旋转编织的织针进行编织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前针板向左移动,使前针板的织针的右侧与后针板的织针的第一 扩圈片的左侧对齐;

步骤二:后针板的织针向上移动,使线圈移动至该织针的第一扩圈片的位 置上;

步骤三:接着,前针板的织针向上移动至后针板的织针的第一扩圈片左侧 下方,随后前针板向右移动进入后针板的织针的第一扩圈片内,并使前针板的 织针勾住线圈的左下侧纱线;

步骤四:最后,随着山板机头的运动,使后针板的织针向下移动,将线圈 移圈至前针板的织针上。

优选地,用于前后针织物旋转编织的织针进行编织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后针板向左移动,使后针板的针织与前针板的织针的第二扩圈片 的左侧对齐;

步骤二:前针板的织针向上移动,使线圈移动至该织针的第二扩圈片的位 置上;

步骤三:接着,后针板向右移动,使后针板的织针从前针板织针的第二扩 圈片左侧移动至第二扩圈片内,并使后针板的织针针勾勾住线圈的左下侧纱线;

步骤四:最后,随着山板机头的运动,使前针板的织针向下移动,使该织 针上的线圈移圈至后针板的织针上。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前后针板在相互接针时,织针从成圈外侧进入织针的扩圈片位置,勾 纱进入对向织针,实现线圈的旋转移位过程的技术,使前后宽幅保持一致情况, 并通过前后线圈彼此接针的编织方法及该编织方法织成的针织物.达到同等织纹 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示出图1中的C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织针整体结构俯视图;

图4为实施例一中的移接圈状态图;

图5为实施例一中的织针移接状态图;

图6为实施例二中的移接圈状态图;

图7为实施例二中的织针移接状态图;

图8为实施例三中的移接圈状态图;

图9为实施例三中的织针移接状态图;

图10为实施例四中的移接圈状态图;

图11为实施例四中的织针移接状态图;

图12为实施例五中的移接圈状态图;

图13为实施例五中的织针移接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 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参照图1-图3所示,一种用于前后针织物旋转编织的织针,包括前、后一 对的针板1、2,在前、后针板1、2之间对线圈进行旋转移位的织针11、21,织 针11、21均包括针体10、针舌20,针体10的头部均具有针勾101,针舌20转 动设置于针体10的头部上,针体10的一侧具有第一扩圈片30,针体10的上部 靠近于第一扩圈片30的底面具有缺口50。

参照图4中A、B所示,在编织过程中纱线在针板上形成的线圈,且后针板 的针幅多于前针板的针幅,前针板为6线圈,后针板为8线圈,此时根据需要 进行后针板第8线圈移圈至前针板的第7枚织针上,并且需要避免移圈后产生 线圈有交叉的缺陷。

再结合图5所示,本发明根据上述提供了用于前后针织物旋转编织的织针 进行编织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前针板向右移动2-3枚针距,使前针板的织针左侧与后针板的织针 右侧相平行;

步骤二:后针板的织针向上移动,使线圈移动至该织针的第一扩圈片位置 上;

步骤三:接着,前针板的织针向上移动至后针板织针的缺口右侧,随之前 针板向左侧移动,使前针板的织针勾住线圈的右下侧纱线,并通过后针板的织 针的缺口进入第一扩圈片内。

步骤四:最后,随着山板机头的运动,使后针板的织针向下移动,将线圈 移圈至前针板的织针上。

针对步骤一、步骤二、步骤三和步骤四的说明:

前针板1向右移动2-3枚针距,本实施例优选移动2.5枚针距,使前针板1 的第7枚织针11的左侧与后针板2的第8枚织针21的右侧相平行,随后后针板 2的第8枚织针21开始作移圈工作,后针板2的第8枚织针21向上移动,纱线 成圈后随第8枚织针21的上升移到该第一扩圈片30的位置,与此同时,前针板 1的第7枚织针11开始接圈动作,行至后针板2的第8枚织针21的缺口50的 右侧,当前针板1的第7枚织针11与后针板2的第8枚织针21在纱线处相交时, 前针板1的第7枚织针11向左侧移动,使前针板的第7枚织针勾住线圈的右下 侧纱线a,并通过后针板的第8枚织针缺口进入第一扩圈片30与针体之间,最 后随着山板机头的运动,使后针板2的第8枚织针21向下移动,完成移圈动作, 前针板的第7枚织针完成接圈动作,使后针板2上的第8线圈移动至前针板1 的第7线圈位置。

实施例二:

参照图6中的A、B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织针运动有所变化,在编 织过程中纱线在针板上形成的线圈,且后针板的针幅多于前针板的针幅,前针 板为6线圈,后针板为8线圈,此时根据需要进行后针板第8线圈移圈至前针板 的第7枚织针上。

再结合图7所示,本实施例根据上述提供了用于前后针织物旋转编织的织 针进行编织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前针板向左移动0.5-1.5枚针距或后针板向右移动0.5-1.5枚针距;

步骤二:后针板的织针向上移动,使线圈移动至该织针的第一扩圈片的位 置上;

步骤三:接着,前针板的织针向上移动至纱线的斜线位置,使前针板的织 针针勾勾住斜纱线;

步骤四:最后,随着山板机头的运动,使后针板的织针向下移动,将线圈 移圈至前针板的织针上。

针对步骤一、步骤二、步骤三和步骤四的说明:

在后针板2的第8线圈与前针板1的第6线圈之间的纱线为一斜线b,前针 板1向左移动0.5-1.5枚针距,本实施例优选移动1枚针距,使前针板1的第7 枚织针11与后针板2的第8枚织针21对齐,随后后针板2的第8枚织针21开 始作移圈工作,后针板2的第8枚织针21向上移动,纱线成圈后随第8枚织针 21的上升移到该第一扩圈片30的位置,与此同时,前针板1的第7枚织针11 开始接圈动作;第7枚织针向上移动至后针板2的第8枚织针21下方的斜纱线 b位置,如图1中a所示;并由第7枚织针11的针勾101勾住斜纱线,最后随 着山板机头的运动,使后针板2的第8枚织针21向下移动,完成移圈动作,前 针板1的第7枚织针11完成接圈动作,使后针板2上的第8线圈移动至前针板 1的第7线圈位置。

实施例三:

参照图8中的A、B所示,本实施例当前针板上的线圈与后针板上的线圈同 等或者由少向多进行移接线圈,前针板为7线圈,后针板为7线圈,此时根据 需要进行前针板第7线圈移圈至后针板的第8枚织针上。

再结合图9所示,本实施例根据上述提供了用于前后针织物旋转编织的织 针进行编织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前针板向右移动后,使后针板的织针的左侧与前针板的针织的第 一扩圈片右侧对齐;

步骤二:前针板的织针向上移动,使线圈移动至该织针的第一扩圈片的位 置上;

步骤三:接着,后针板的织针向上移动至前针板的织针右侧下方,随之后 针板向左侧移动进入前针板的织针的第一扩圈片内,并使后针板的织针勾住线 圈的右下侧纱线;

步骤四:最后,随着山板机头的运动,使前针板的织针向下移动,将线圈 移圈至后针板的织针上。

针对步骤一、步骤二、步骤三和步骤四的说明:

前针板1向右移动使后针板2的第8枚织针21的左侧与前针板1的第7枚 织针11的第一扩圈片30右侧对齐,随后前针板1的第7枚织针11开始作移圈 工作,前针板1的第7枚织针11向上移动,纱线成圈后随前针板1的第7枚织 针11的上升移到该第一扩圈片30的位置,与此同时,后针板2的第8枚织针 21开始接圈动作,后针板2的第8枚织针21向上移动至第7枚织针11的第一 扩圈片30右侧下方,随之后针板2向左侧移动进入第7枚织针的第一扩圈片内, 并使后针板2的第8枚织针21勾住线圈的右下侧纱线c,最后随着山板机头的 运动,使前针板1的第7枚织针11向下移动,完成移圈动作,后针板2的第8 枚织针21完成接圈动作,使前针板1上的第7线圈移动至后针板2的第8线圈 位置。

实施例四:

参照图10中A、B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织针运动有所变化,本实 施例中后针板的左端线圈多于前针板的左端线圈,前针板为6线圈,后针板为6 线圈,此时根据需要进行后针板第1线圈移圈至前针板的第1枚织针上。

再结合图11所示,本实施例根据上述提供了用于前后针织物旋转编织的织 针进行编织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前针板向左移动后,使前针板的织针的右侧与后针板的织针的第 一扩圈片的左侧对齐;

步骤二:后针板的织针向上移动,使线圈移动至该织针的第一扩圈片的位 置上;

步骤三:接着,前针板的织针向上移动至后针板的织针的第一扩圈片左侧 下方,随后前针板向右移动使前针板的织针进入后针板织针的第一扩圈片内, 并使前针板的织针勾住线圈的左下侧纱线;

步骤四:最后,随着山板机头的运动,使后针板的织针向下移动,将线圈 移圈至前针板的织针上。

针对步骤一、步骤二、步骤三和步骤四的说明:

前针板1向左移动使前针板1的第1枚织针11的右侧与后针板2的第1枚 织针21的第一扩圈片30左侧对齐,随后后针板2的第1枚织针21开始作移圈 工作,后针板2的第1枚织针21向上移动,纱线成圈后随后针板2第1枚织针 21的上升移到该第一扩圈片30的位置,与此同时,前针板1的第1枚织针11 开始接圈动作,前针板1的第1枚织针11向上移动至后针板2第1枚织针21的 第一扩圈片30左侧下方,随后前针板1向右移动,使前针板1的第1枚织针11 进入后针板2上第1枚织针21的第一扩圈片30内,并使前针板1的第1枚织针 11勾住线圈的左下侧纱线d,最后随着山板机头的运动,使后针板2的第1枚织 针21向下移动,完成移圈动作,前针板1的第1枚织针11完成接圈动作,使后 针板2上的第1线圈移圈至前针板1的第1线圈位置。

实施例五:

参照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织针采用双扩圈片的结构,前针板1与后针 板2的织针11、21另一侧分别设置有第二扩圈片40,如图12中的A、B所示,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四的织针运动有所变化,本实施例中前针板的左端线圈多于 后针板的左端线圈,前针板为8线圈,后针板为6线圈,此时根据需要进行前 针板第1线圈移圈至后针板的第1枚织针上,并采用与实施例四相同的移接圈 方式。

再结合图13所示,本实施例根据上述还提供了用于前后针织物旋转编织的 织针进行编织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后针板向左移动,使后针板的针织的右侧与前针板的织针的第二 扩圈片的左侧对齐;

步骤二:前针板的织针向上移动,使线圈移动至该织针的第二扩圈片的位 置上;

步骤三:接着,后针板向上移动移动至前针板的织针的第二扩圈片左侧下 方,随后后针板向右移动,使后针板的织针进入前针板织针的第二扩圈片内, 并使后针板的织针针勾勾住线圈的左下侧纱线;

步骤四:最后,随着山板机头的运动,使前针板的织针向下移动,将线圈 移圈至后针板的织针上。

针对步骤一、步骤二、步骤三和步骤四的说明:

后针板2向左移动,使后针板2的第1枚织针21与前针板1的第1枚织针11的第一扩圈片30左侧对齐,随后前针板1的第1枚织针11开始作移圈工作, 前针板1的第1枚织针11向上移动,纱线成圈后随前针板1的第1枚织针11的 上升移到该第二扩圈片50的位置,与此同时,后针板2的第1枚织针21开始接 圈动作,后针板2的第1枚织针21向上移动至前针板1第1枚织针11的第二扩 圈片50左侧下方,随后后针板2向右移动,使后针板2的第1枚织针21进入前 针板1上第1枚织针11的第二扩圈片50内,并使后针板2的第1枚织针21针 勾勾住线圈的左下侧纱线d,最后随着山板机头的运动,使后针板2的第8枚织 针21向下移动,完成移圈动作,前针板的织针完成接圈动作,使前针板1上的 第1线圈移圈至后针板2的第1线圈位置。

当上述实施例一—实施例五在前、后针板形成的织物花型过程中,若出现 前针板/后针板或者前、后针板局部进行裥针、加针、分针等情况时,均可采用 上述方法进行线圈转移,实现统一的织物编织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一—实施例五中织针的第一、第二扩圈片的底部高于针体的 下边沿,且第一、第二扩圈片的下边沿设置有针头缺口,从而在实施例一—实 施例五的编织过程中,织针的针头可通过针头缺口进入第一扩圈片或第二扩圈 片内,从而方便针头从线圈的外侧进行勾取线圈并转移。

当然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 项技术的人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 范围,凡根据本发明主要技术方案的精神实质所做的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 的保护范围之内。

20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防火阻燃型盖土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