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风部件、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文档序号:1902543 发布日期:2021-11-30 浏览:33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导风部件、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Air guide component,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and control method of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 是由 芦静 刘汉 薛加新 李建建 陈志伟 王烨 于 2021-09-09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导风部件、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包括:柔性件,柔性件的至少部分由柔性材料制成,柔性件为带状结构,柔性件可活动地设置在风道的出风口的下边缘处,以使柔性件运动至导风位置或避让位置;其中,当柔性件运动至导风位置时,柔性件伸出于出风口外设置,以在出风口处的风力作用下带动柔性件摆动,并通过柔性件的摆动对出风口处的风进行托举;当柔性件运动至避让位置时,柔性件避让出风口设置。通过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导风部件对出风的风量的影响较大的技术问题。(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wind guide part, an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and a control method of the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wherein the control method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steps: the flexible piece is at least partially made of flexible materials, is of a strip-shaped structure and can be movably arranged at the lower edge of the air outlet of the air duct so as to move to the air guide position or the avoiding position; when the flexible piece moves to the air guide position, the flexible piece extends out of the air outlet to drive the flexible piece to swing under the action of wind power at the air outlet, and lift wind at the air outlet through the swinging of the flexible piece; when the flexible part moves to the avoiding position, the flexible part avoids the air outlet. Through the technical scheme provided by the invention, the technical problem that the wind guide component in the prior art has a large influence on the wind quantity of the outlet wind can be solved.)

导风部件、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室内机的导风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导风部件、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空调行业的不断成熟,用户越来越注重空调舒适性功能。用户在使用空调时,存在冷风直吹问题,长时间的冷风直吹容易引起人体不舒适感,进而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风组件作为舒适性功能的主要结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导风组件一般包括出风风道、导风板、扫风叶片及其运动机构。

然而,现有关于舒适性送风的改进点的重点在阻挡气流吹出上,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减小了出风量,影响空调的整体送风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风部件、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导风部件对出风的风量的影响较大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导风部件,包括:柔性件,柔性件的至少部分由柔性材料制成,柔性件为带状结构,柔性件可活动地设置在风道的出风口的下边缘处,以使柔性件运动至导风位置或避让位置;其中,当柔性件运动至导风位置时,柔性件伸出于出风口外设置,以在出风口处的风力作用下带动柔性件摆动,并通过柔性件的摆动对出风口处的风进行托举;当柔性件运动至避让位置时,柔性件避让出风口设置。

进一步地,柔性件具有相对设置的连接端和活动端,连接端与出风口的下边缘连接,活动端相对于连接端可活动地设置。

进一步地,活动端相对于连接端可收卷地设置;当柔性件由导风位置运动至避让位置时,活动端相对于连接端卷起。

进一步地,导风部件还包括:收卷盒,安装在风道的底部,收卷盒具有收卷口以及与收卷口连通的收卷腔,连接端固定在收卷腔内,柔性件经收卷口收卷至收卷腔内或经收卷口伸出至出风口外。

进一步地,柔性件为多个,多个柔性件沿出风口的延伸方向间隔布置。

进一步地,收卷盒沿出风口的延伸方向延伸;柔性件为多个,多个柔性件的连接端沿收卷盒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在收卷腔内。

进一步地,柔性件包括相互连接的支撑部和柔性部,柔性部由柔性材料制成,支撑部用于与出风口的下边缘处连接,支撑部的刚度大于柔性部,以通过支撑部支撑柔性部,并通过柔性部的摆动对出风口处的风进行引导。

进一步地,出风口处可转动地设置有导风板,当导风板关闭时,导风板遮盖出风口;导风板的宽度为L1,柔性件的长度为L2,0<L2<1.2L1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内机包括上述提供的导风部件。

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机壳体,室内机壳体上设置有出风口;导风板,可转动地设置在出风口的下边缘处,当导风板打开时,导风部件位于导风板的上方。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适用于上述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包括:控制空调室内机的导风板打开;获取空调室内机的预设制冷模式,根据空调室内机的预设制冷模式控制导风板的转动情况以及空调室内机的导风部件的工作情况。

进一步地,根据空调室内机的预设制冷模式控制导风板的转动情况以及导风部件的工作情况的方法,包括:当空调室内机的预设制冷模式为默认制冷时,控制导风板转动至第一预设角度,控制导风部件的柔性件处于避让位置;当空调室内机的预设制冷模式为柔风制冷时,控制导风板转动至第二预设角度,并控制导风部件的柔性件处于导风位置;其中,第二预设角度的角度值大于第一预设角度的角度值。

进一步地,当空调室内机的预设制冷模式为柔风制冷时,控制柔性件处于导风位置的方法,还包括:当柔风制冷为静态模式时,获取预设风挡,控制空调室内机的风机以预设风挡运行;当柔风制冷为动态模式时,控制空调室内机的风机在不同的转速之间进行变换。

进一步地,当柔风制冷为动态模式时,控制空调室内机的风机在不同转速之间进行变换的方法,包括:获取运行时间T;当T<T0时,控制风机以转速V1运行;当T≥T0时,控制风机在转速V1、转速V2和转速V3之间进行变换,并控制风机在不同的转速下的运行时间小于预设时间T1;其中,V1>V2>V3

进一步地,当风机的转速为V1时,导风部件的柔性件与导风板之间的夹角为α;当风机的转速为V2时,柔性件与导风板之间的夹角为β;当风机的转速为V3时,柔性件与导风板之间的夹角为γ,α>β>γ;控制风机在转速V1、转速V2和转速V3之间进行变换的方法还包括:控制风机的转速V1的取值范围,以使60°>α>30°;控制风机的转速V2的取值范围,以使60°>β>30°;控制风机的转速V3的取值范围,以使60°>γ>30°。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当柔性件运动至导风位置时,在出风口处的风力压差作用下使得柔性件能够升起以托气流至一定的高度,避免直吹人体,且风速越快,会使得气托高度越高。柔性件随风速的增强可以自动柔风、散风,避免冷风直吹,且由于柔性件是对出风口处的风进行托举而不是阻挡,因而也不会影响出风口的出风风量,保证了出风的舒适度。因此,通过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导风部件对出风的风量的影响较大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主视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导风部件的左视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导风板转动至第一预设角度时的剖视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导风板转动至第二预设角度时的剖视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柔性件;11、连接端;12、活动端;20、风道;21、出风口;30、收卷盒;40、导风板;50、室内机壳体;60、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导风部件,该导风部件包括柔性件10,柔性件10的至少部分由柔性材料制成,柔性件10为带状结构,柔性件10可活动地设置在出风口21的下边缘处,以使柔性件10运动至导风位置或避让位置。其中,当柔性件10运动至导风位置时,柔性件10伸出于出风口21外设置,以在出风口21处的风力作用下带动柔性件10摆动,并通过柔性件10的摆动对出风口21处的风进行托举;当柔性件10运动至避让位置时,柔性件10避让出风口21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带状结构是指柔性件10的长度远大于柔性件10的宽度,且本实施例中的带状结构的延伸方向与出风口21的出风方向一致。柔性材料为常用的柔性材料,具体是指材料具有一定的柔韧性,材料密度较轻,易在气压作用下被托举起来。本实施例中的柔性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聚乙烯醇材料(PVA)、聚酯材料(PET)、聚酰亚胺材料(PI)、聚二甲基硅氧烷材料(PDMS)、碳纳米管材料、石墨烯材料等,其中,优选聚酰亚胺材料(PI)。柔性体具有一定的柔韧性,能够通过收卷盒30自动收卷伸出。

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当柔性件10运动至导风位置时,在出风口21处的风力压差作用下使得柔性件10能够升起以托气流至一定的高度,避免直吹人体,且风速越快,会使得气托高度越高。柔性件10随风速的增强可以自动柔风、散风,避免冷风直吹,且由于柔性件10是对出风口21处的风进行托举而不是阻挡,因而也不会影响出风口21的出风风量。因此,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导风部件,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导风部件对出风的风量的影响较大的技术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柔性件10具有相对设置的连接端11和活动端12,可以将连接端11与出风口21的下边缘连接,活动端12相对于连接端11可活动地设置。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优化了柔性件10的结构布局,便于使柔性件10在出风的压差作用下对出风口21处的风进行托举,进而提高了柔风效果。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活动端12相对于连接端11可收卷地设置;当柔性件10由导风位置运动至避让位置,活动端12相对于连接端11卷起。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当柔性件10处于避让位置时,能够便于将柔性件10卷起,避免柔性件10对出风的干扰。

为了便于对柔性件10的收纳,本实施例中的导风部件还包括收卷盒30,收卷盒30安装在风道20的底部,收卷盒30具有收卷口以及与收卷口连通的收卷腔,连接端11固定在收卷腔内,柔性件10经收卷口收卷至收卷腔内或经收卷口伸出至出风口21外。具体地,“收卷盒30安装在风道20的底部”是指收卷盒30安装在整个风道20的底部,也即收卷盒30位于风道20的外侧,这样也不会影响风道20出风。在具体安装时,可以在风道20上设置有避让口,以使柔性件10能够经避让口伸出至出风口21外即可,上述结构能够便于提高柔性件10的运动顺畅性。

在本实施例中,柔性件10为多个,多个柔性件10沿出风口21的延伸方向间隔布置。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能够便于提高对出风口21的柔风和散风效果,同时也避免直吹人体,提高出风的舒适性。本实施例中的柔性件10的数量为N,优选的N≥5,以便于使得柔性件10能够更好地分布在出风口21处,以更好地提高对出风口21处的柔风和散风效果。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导风部件安装在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21处,当空调室内机内为贯流流风机60时,会使得出风口21处的风速不均匀,呈现出出风口21的中间风速高、两边风速低的趋势,这样,使得位于出风口21中部的柔性件10托起的气流高度会稍高,位于两侧的柔性件10托起的气流高度稍低,这样离散于整个出风口21的柔性件10就会有效起到散流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收卷盒30沿出风口21的延伸方向延伸;柔性件10为多个,多个柔性件10的连接端11沿收卷盒30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在收卷腔内。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使得收卷盒30为沿出风口21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条形结构,通过一个收卷盒30能够便于对多个柔性件10进行收纳,优化了结构布局,提高了结构设置的紧凑性,也降低了安装难度。具体地,在收卷盒30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收卷口;当收卷盒30上设置有一个收卷口时,该收卷口沿出风口21的长度方向延伸,多个柔性件10的活动端12均通过该收卷口伸出至出风口21外;当收卷口上设置有多个收卷口时,多个收卷口与多个柔性件10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柔性件10通过对应的收卷口伸出至出风口21外。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柔性件10包括相互连接的支撑部和柔性部,柔性部由柔性材料制成,支撑部用于与出风口21的下边缘处连接,支撑部的刚度大于柔性部,以通过支撑部支撑柔性部,并通过柔性部的摆动对出风口21处的风进行引导。具体地,连接端11位于支撑部远离柔性部的一端,活动端12位于柔性部远离支撑部的一端。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既能够保证柔性部的根部的强度以对柔性部提高稳定的支撑,又能够使得柔性部能够在压差作用下对出风口21处的风进行稳定的托举,以起到柔风和散风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出风口21处可转动地设置有导风板40,当导风板40关闭时,导风板40遮盖出风口21;导风板40的宽度为L1,柔性件10的长度为L2,0<L2<1.2L1。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当柔性件10的长度过长时,具体大于1.2倍的L1时,柔性件10的伸出长度过长将会对其他部件造成干涉,也不利于运行安全和稳定性;当柔性件10的长度过小时,柔性件10无法在压差作用下有效摆动,也无法有效起到柔风和散风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柔性件10能够实现自动收卷和伸出,一方面,根据贯流风机60对应出风口21风速中间高两边低的特性,实现气流的散风;另一方面,可通过风机60转速的自动变化实现柔性体散风方式的变换,达到气流上下起伏送风效果。

本实施例中的导风部件解决了传统空调冷风直吹人体,舒适性体验较差的技术问题;解决了传统空调送风方向单一,随着风速的增加,用户只能手动调节导风板40来调节送风方向,不能防直吹的技术问题;还解决了传统空调不能实现动态送风模式,吹风方式较为单一的技术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柔性件10横向放置于出风口21下端,离散分布于出风口21。柔性件10的数量为N,单个长度为L2,其中N≥5,L2小于1.2倍的导风板40宽度。柔性件10的柔性部具有一定的柔韧性,但根部的支撑部具有一定的刚性,能够起到支撑作用,可利用收卷盒30自动对柔性件10进行收卷,在风吹状态下,柔性件10会出现小范围的摆动,风速越大,摆动频率越快。在传统贯流风机60中间风速大两侧风速小,且风速越大,冷风感越强烈,利用这一特性,该柔性体可起到柔风、散风的效果。

本发明的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内机包括上述提供的导风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机壳体50和导风板40,室内机壳体50上设置有出风口21。导风板40可转动地设置在出风口21的下边缘处,当导风板40打开时,导风部件位于导风板40的上方。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由于导风板40打开时位于导风部件的下方,这样能够避免导风板40对柔性件10的气体托举位置的上限高度的影响,不同位置处的柔性件10将在对应的压差作用下进行摆动,并向上托举出风口21处的气流,以避免出风直吹人体的情况。

具体地,空调室内机开启制冷状态,导风板40向下打开,由于贯流风机60中间风速高两侧风速低,随着风速的增强,冷风感越强烈,造成人体不适。为解决这种不适感,增强用户舒适感体验,此时柔性体自动从收卷盒30伸出至一段距离并伸出至出风口21外,由于压差的原因,柔性件10会自动托起气流至一定高度,且风速越快,抖动频率越快。又因为中间风速相较两侧至边缘风速较高,位于中间出风口21处的柔性件10托起气流的高度会稍高,两侧稍低,这样离散于整个出风口21的柔性件10就会起到散流的作用,使得部分冷风不直吹人体,减小不舒适感,且随着柔性件10的抖动,也会起到扰流、柔风的效果,进一步增强用户体验。

本发明的实施例三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适用于上述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包括:控制空调室内机的导风板40打开;获取空调室内机的预设制冷模式,根据空调室内机的预设制冷模式控制导风板40的转动情况以及空调室内机的导风部件的工作情况。采用这样的方法,通过导风板40的转动结合导风部件的柔性件10的运动的结合,能够实现对出风口21处的出风进行柔风或散风处理,提高出风效果和出风舒适性。

具体地,在实施例中根据空调室内机的预设制冷模式控制导风板40的转动情况以及导风部件的工作情况的方法,包括:当空调室内机的预设制冷模式为默认制冷时,控制导风板40转动至第一预设角度,控制导风部件的柔性件10处于避让位置;当空调室内机的预设制冷模式为柔风制冷时,控制导风板40转动至第二预设角度,并控制导风部件的柔性件10处于导风位置;其中,第二预设角度的角度值大于第一预设角度的角度值。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能够便于根据需求时开工条室内机的预设制冷模式按默认预设制冷模式或柔风模式运行,通过时第二预设角度的角度值大于第一预设角度的角度值,能够使得在柔风模式时便于柔性件10的活动,避免导风板40和柔性件10之间发生相互干涉。

在本实施例中,当空调室内机的预设制冷模式为柔风制冷时,控制柔性件10处于导风位置的方法,还包括:当柔风制冷为静态模式时,获取预设风挡,控制空调室内机的风机60以预设风挡运行;当柔风制冷为动态模式时,控制空调室内机的风机60在不同的转速之间进行变换。采用这样的方法,能够便于提供不同的出风模式,以便于更好地满足用户的舒适度需求。

具体地,当柔风制冷为动态模式时,控制空调室内机的风机60在不同转速之间进行变换的方法,包括:获取运行时间T;当T<T0时,控制风机60以转速V1运行;当T≥T0时,控制风机60在转速V1、转速V2和转速V3之间进行变换,并控制风机60在不同的转速下的运行时间小于预设时间T1;其中,V1>V2>V3。采用这样的方法,能够便于先保证风机60在大转速下运行,以保证足够的出风量;当运行到预设时间T0后,对风机60的转速进行切换,这样既能够保证足够的出风量,又能够避免风机60长期以大转速运行,降低了风机60的能耗,也保证了出风舒适性。在不同转速条件下,柔性结构能够实现不同的柔风效果,通过风机60转速的智能自动变化引导柔性体实现不同的送风高度,从而达到高低起伏的柔风效果,实现动态柔风。

在本实施例中,当风机60的转速为V1时,导风部件的柔性件10与导风板40之间的夹角为α;当风机60的转速为V2时,柔性件10与导风板40之间的夹角为β;当风机60的转速为V3时,柔性件10与导风板40之间的夹角为γ,α>β>γ。控制风机60在转速V1、转速V2和转速V3之间进行变换的方法还包括:控制风机60的转速V1的取值范围,以使60°>α>30°;控制风机60的转速V2的取值范围,以使60°>β>30°;控制风机60的转速V3的取值范围,以使60°>γ>30°。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通过将α、β和γ均控制在上述范围内,能够保证在三个不同转速时柔性件10均具有有效的送风高度,从而便于更好地避免冷风直吹人,也能够在柔性件10的摆动作用下实现柔风和散风。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控制方法如下:用户开启预设制冷模式,可选默认制冷、静态柔风制冷(柔风制冷中的静态模式)和动态柔风制冷(柔风制冷中的动态模式)三种模式。当开启默认制冷时,导风板40打开至第一预设角度(对应导风板40处于一般默认位置),柔性件10收卷,不伸出;当开启静态柔风预设制冷模式时,导风板40打开至第二预设角度(对应导风板40最下位置),柔性件10由收卷盒30内伸出,气流流经柔性件10,产生不同压差,柔性件10自动托起气流呈现中间高两侧低的气流流动状态,实现柔风效果;当开启动态柔风制冷时,导风板40打开至第二预设角度(对应导风板40最下位置),设风机60转速为V,通过风机60转速自动变化引导柔性体实现不同的送风高度,从而实现高低起伏的柔风效果。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风机60转速变换方法如下:有三种转速,方式1、风机60转速为V1,此时为超强风挡,柔性体与导风板40间夹角为α,送风高度最高;方式2、风机60转速为V2,此时为高风挡,柔性体与导风板40间夹角为β,送风高度居中;方式3、风机60转速降为V3,此时为中风挡,柔性体与导风板40间夹角为γ,送风高度较低;其中,60°>α>β>γ>30°,1500rpm>V1>V2>V3>800rpm。

具体地,设空调运作时间为T,打开动态柔风预设制冷模式后,风机60根据方式1带动柔性体抖动。T≥T0后,风机60转动在方式1、2、3之间来回变换(可随机,也可根据一定函数曲线运作)。且每种方式运行时间为T1。其中,5min≤T0≤10min,优选地T0为5min;5min≤T1≤20min,优选10min。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空调室内机在制冷时冷风不直吹人体;空调室内机在强风档运行时风感不强烈,起到柔风效果;能够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不同的吹风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13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导风板驱动机构、导风板组件及空调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