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907350 发布日期:2021-11-30 浏览:22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同轴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oaxial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是由 杨凯杰 于 2020-05-26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一种同轴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所述同轴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及包覆于绝缘本体外的金属壳体,导电端子包括固持于绝缘本体的常态下接触的静端子与动端子,绝缘本体包括基体及位于基体上端的具有插入腔的中空设置的筒部,动端子的抵接部暴露于插入腔内,动端子的第二接触部位于静端子的第一接触部的下方且常态下与第一接触部接触,金属壳体包括以抽引方式抽拉成型的环设于筒部的周缘的筒状部,筒状部包括筒状的无接缝的主体部及自主体部的顶部向外翻折形成的直径大于主体部的无接缝的外翻部,主体部的壁厚与所述外翻部的壁厚相同,主体部的外壁面构成位于外翻部的下方的环形锁扣槽。藉由将金属壳体的筒状部外翻形成连续不间断的外翻部,以提供对接同轴连接器对接锁扣,外翻部使得筒状部的壁厚不会发生变化,保证筒状部的整体结构强度。(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coaxial connector and a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he coaxial connector comprises an insulating body, a conductive terminal fixed on the insulating body and a metal shell covering the insulating body, the conductive terminal comprises a static terminal and a movable terminal which are fixed on the insulating body and are contacted with each other under normal state, the insulating body comprises a base body and a hollow cylindrical part which is positioned at the upper end of the base body and is provided with an insertion cavity, an abutting part of the movable terminal is exposed in the insertion cavity, a second contact part of the movable terminal is positioned below the first contact part of the static terminal and is contacted with the first contact part under normal state, the metal shell comprises a cylindrical part which is drawn and formed and is annularly arranged on the periphery of the cylindrical part, the cylindrical part comprises a cylindrical seamless main body part and a seamless outward turning part which is formed by turning over from the top of the main body part to the outside and has a diameter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main body part, and the wall thickness of the main body part is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outward turning part, the outer wall surface of the main body forms an annular lock catch groove positioned below the eversion part. The cylindrical part of the metal shell is turned outwards to form a continuous and uninterrupted turning part so as to provide a butt joint lock catch for the butt joint coaxial connector, and the turning part enables the wall thickness of the cylindrical part not to change and guarantees the overall structural strength of the cylindrical part.)

同轴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同轴连接器,尤指一种具有高结构强度的金属壳体的同轴连接器。

背景技术

相关现有技术请参考中国台湾发明专利TWI558043B公开了一种同轴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及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金属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体及位于所述基体上端的具有插入腔的中空设置的筒部,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固持于所述基体的静端子与动端子,动端子与静端子常态下接触,动端子的抵接部暴露于插入腔供对接连接器的针状端子抵接。所述金属壳体的筒状部的外壁面向内冲压形成环形槽,所述环形槽用于供对接连接器的对接壳体锁扣固定。然而,冲压形成的环形槽会导致筒状部的壁厚变薄,从而降低筒状部的整体结构强度。

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同轴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轴连接器,其金属壳体的结构强度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公开一种同轴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及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金属壳体,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常态下接触的静端子与动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体及位于所述基体上端的具有插入腔的中空设置的筒部,所述静端子具有固持于基体的第一固持部、第一焊接部及第一接触部,所述动端子包括固持于基体的第二固持部、第二焊接部及弹性接触臂,所述弹性接触臂具有暴露于插入腔内的抵接部及自所述抵接部延伸形成的与所述第一接触部常态下接触且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下方的第二接触部,所述金属壳体包括以抽引方式抽拉成型的环设于所述筒部的周缘的筒状部,所述筒状部包括筒状的无接缝的主体部及自所述主体部的顶部向外翻折形成的直径大于所述主体部的无接缝的外翻部,所述主体部的壁厚与所述外翻部的壁厚相同,所述主体部的外壁面构成位于所述外翻部的下方的环形锁扣槽。

进一步,所述主体部环设并贴靠于所述筒部的外壁面。

进一步,所述外翻部的顶部向上超出所述筒部的顶部。

进一步,所述筒部的插入腔包括圆形腔及位于所述圆形腔上端且与所述圆形腔连通的直径大于所述圆形腔的引导腔,所述引导腔的直径下向上逐渐增大以形成引导面,所述外翻部具有向上超出所述引导腔且与所述引导腔的引导面平滑过渡的内壁面。

进一步,所述内壁面与所述引导腔的引导面共面。

进一步,所述筒部与所述基体彼此独立设置,所述静端子与所述动端子一体成型而固持于所述基体,所述筒部一体成型于所述筒状部。

进一步,所述筒部包括基板部及自所述基板部向上延伸形成的筒体,所述金属壳体还包括一体连接于所述筒状部的底缘周侧的板状部、自所述板状部向下弯折延伸形成的立起部及自所述立起部向内弯折形成的向上支撑于所述基体的下端的焊片,所述筒状部环设于所述筒体的外壁面,所述板状部贴靠于所述基板部。

进一步,所述基体具有相对设置的一对第一侧及相对设置的一对第二侧,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分别设置于一对所述第一侧,所述基体的一对所述第二侧均设有所述立起部,所述立起部设有贯穿槽及位于所述贯穿槽两侧的一对限位臂,所述第二侧侧向向外突伸形成卡入所述贯穿槽内的凸块部,一对所述限位臂的内侧缘分别限位于所述凸块部的两侧。

进一步,所述焊片包括位于所述凸块部下端的第一焊片及位于所述第一焊片两侧的一对第二焊片,所述第一焊片与所述一对所述第二焊片之间设有缺口。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公开一种同轴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提供金属板料,以抽引方式抽拉成型具有筒状部的金属壳体,所述筒状部的底缘的周侧设有板体;将所述筒状部的筒状的无接缝的主体部的顶部向外翻折形成直径大于所述主体部的无接缝的外翻部,所述主体部的壁厚与所述外翻部的壁厚相同,所述主体部的外壁面构成位于所述外翻部的下方的环形锁扣槽;提供绝缘材料,将绝缘材料一体成型于所述金属壳体以形成具有插入腔的中空设置的筒部,所述筒部包括基板部及自所述基板部向上延伸形成的筒体,所述筒状部环设并贴靠于所述筒部的外壁面,所述基板部贴靠于所述板体设有的板状部的下表面;提供静端子与动端子;提供绝缘材料,将绝缘材料一体成型于所述静端子与所述动端子以形成基体,所述静端子具有固持于基体的第一固持部、延伸出所述基体的第一焊接部及露出所述基体的上端面的第一接触部,所述动端子包括固持于所述基体的第二固持部、延伸出所述基体的第二焊接部及露出所述基体的上端面的弹性接触臂,所述基体的上端面凹设有供弹性接触臂向下形变时让位的形变空间,所述弹性接触臂具有抵接部及自所述抵接部延伸形成的与所述第一接触部常态下接触且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下方的第二接触部;将金属壳体及筒部自上向下装配于所述基体的上端面,令所述弹性接触臂的抵接部暴露于所述筒部的插入腔内;将金属壳体的板体由所述板状部向下弯折形成位于所述基板部与所述基体的侧面的立起部,并进一步由所述立起部向内弯折形成向上支撑于所述基体的下端的焊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同轴连接器藉由将金属壳体的筒状部外翻形成连续不间断的外翻部,以提供对接同轴连接器对接锁扣,外翻部使得筒状部的壁厚不会发生变化,保证筒状部的整体结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同轴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图1另一视角的立体组合图。

图3是本发明同轴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3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本发明同轴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其中静端子与动端子固定于基体。

图6是图1沿A-A线的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同轴连接器的制造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同轴连接器的制造示意图。

如下

具体实施方式

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图1至图8来说明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100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同轴连接器100安装于一电路板(未图示),所述同轴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导电端子2及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的金属壳体3。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常态下彼此接触的静端子21与动端子22,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基体11及位于所述基体11上端的具有插入腔120的中空设置的筒部12。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的针状端子(未图示)插入至插入腔120与所述动端子22抵接并将所述动端子22与所述静端子21之间断开连接。

所述静端子21具有固持于所述基体11的第一固持部211、自所述第一固持部211一端延伸形成的第一焊接部212及自所述第一固持部211另一端延伸形成的第一接触部213。所述动端子22包括固持于所述基体11的第二固持部221、自所述第二固持部221的一端延伸形成的第二焊接部222及自所述第二固持部221的另一端延伸形成的弹性接触臂223。所述弹性接触臂223具有暴露于所述插入腔120内的抵接部2231及自所述抵接部2231延伸形成的与所述第一接触部213常态下接触且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213下方的第二接触部2232,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的针状端子(未图示)插入至插入腔120后与所述抵接部2231抵接以使所述动端子22的第二接触部2232与静端子21的第一接触部213断开连接。所述动端子22的弹性接触臂223宽度方向的两侧延伸形成有一对支撑臂224,所述基体11的上端面设有收容一对所述支撑臂224的一对限位槽110,所述基体11的上端面还凹设有供所述动端子22的弹性接触臂223向下形变时让位的形变空间111。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接触部2232为自所述弹性接触臂223的板面向上突伸形成的凸包结构,其与所述第一接触部213之间为点接触。

所述金属壳体3包括以抽引方式抽拉成型的环设于所述筒部12的周缘的筒状部31及一体连接于所述筒状部31的底缘周侧的板体32。所述筒状部31包括筒状的无接缝的主体部311及自所述主体部311的顶部向外翻折形成的直径大于所述主体部311的无接缝的外翻部312,所述外翻部312为连续不间断的环形结构,由于所述外翻部312为向外翻折形成,使得所述主体部311的壁厚与所述外翻部312的壁厚相同,从而所述筒状部31的整体结构强度不会被削弱。所述主体部311的外壁面构成位于所述外翻部312的下方的环形锁扣槽313,当所述对接连接器(未图示)与所述同轴连接器100对接时,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的对接壳体(未图示)越过所述外翻部312而最终锁扣于所述环形锁扣槽313。具体而言,所述筒状部31的主体部311为环设并贴靠于所述筒部12的外壁面,即说明筒部12的外壁面可提供所述主体部311有效的支撑,可有效避免所述筒状部31被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的对接壳体(未图示)插垮。所述筒部12的插入腔120包括圆形腔1201及位于所述圆形腔1201上端且与所述圆形腔1201连通的直径大于所述圆形腔1201的引导腔1202,所述引导腔1202的直径自下向上逐渐增大以形成引导面12021,即所述引导腔1202的直径自与所述圆形腔1201相连处向上逐渐增大以构成引导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的针状端子(未图示)进入所述圆形腔1201的引导面12021。所述外翻部312的顶部向上超出所述筒部12的顶部,即所述外翻部312向上超出所述引导腔1202,并且所述外翻部312具有向上超出所述引导腔1202且与所述引导腔1202的引导面12021平滑过渡的内壁面3121。优选地,所述内壁面3121与所述引导腔1202的引导面12021共面,从而可更好的导入所述针状端子(未图示)。

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筒部12与所述基体11彼此独立设置,即所述筒部12自上向下组装于所述基体11,但是并不仅限于此,所述筒部12亦可与所述基体11一体设置。下面仅以所述筒部12与所述基体11彼此独立设置进行说明。所述静端子21与所述动端子22一体成型而固持于所述基体11,所述筒部12一体成型于所述筒状部31,然后所述筒部12和所述筒状部31构成的整体一同向下安装于所述基体11。所述筒部12包括基板部121及自所述基板部121一体向上延伸形成的筒体122,所述筒状部31环设并贴靠于所述筒体122的外壁面。所述金属壳体3的板体32包括一体连接于所述筒状部31的底缘周侧的板状部321、自所述板状部321向下弯折延伸形成的立起部322及自所述立起部322向内弯折形成的向上支撑于所述基体11的下端的焊片323。所述基板部121位于所述板状部321的下方并贴靠于所述板状部321。所述基体11具有相对设置的一对第一侧112及相对设置的一对第二侧113,一对所述第一侧112与一对所述第二侧113彼此相连构成矩形结构。所述第一焊接部212与所述第二焊接部222分别设置于一对所述第一侧112,所述基体11的一对所述第二侧113均设置有所述立起部322,所述立体部322设有贯穿槽3221及位于所述贯穿槽3221两侧的一对限位臂3222,所述第二侧113向外突伸形成有卡入所述贯穿槽3221内的凸块部1131,一对所述限位臂3222的内侧缘分别限位于所述凸块部1131的两侧,从而有效限制所述基体11与所述金属壳体3之间的相对运动。为了保证所述焊片323与电路板(未图示)之间焊接的可靠性,所述焊片323包括位于所述凸块部1131下端的第一焊片3231及位于所述第一焊片3231两侧的一对第二焊片3232,所述第一焊片与所述第二焊片3232之间设置有缺口3233,所述缺口3233可保证第一焊片3231与所述第二焊片3232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即使第一焊片3231或第二焊片3232之中之一者脱焊,另一者也能保证金属壳体3与电路板(未图示)之间的焊接。

结合图7及图8所示,下面介绍本发明电连接器100的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金属板料200,以抽引方式抽拉成型具有筒状部31的金属壳体3,所述筒状部31的底缘的周侧设有板体32;将所述筒状部31的筒状的无接缝的主体部311的顶部向外翻折形成直径大于所述主体部的无接缝的外翻部312,所述主体部312的壁厚与所述外翻部312的壁厚相同,所述主体部31的外壁面构成位于所述外翻部312的下方的环形锁扣槽313;提供绝缘材料,将绝缘材料一体成型于所述金属壳体3以形成具有插入腔120的中空设置的筒部12,所述筒部12包括基板部121及自所述基板部121向上延伸形成的筒体122,所述筒状部31环设并贴靠于所述筒部122的外壁面,所述基板部121贴靠于所述板体32设有的板状部321的下表面;提供静端子21与动端子22;提供绝缘材料,将绝缘材料一体成型于所述静端子21与所述动端子22以形成基体11,所述静端子21具有固持于基体11的第一固持部211、延伸出所述基体11的第一焊接部212及露出所述基体11的上端面的第一接触部213,所述动端子22包括固持于所述基体11的第二固持部221、延伸出所述基体11的第二焊接部222及露出所述基体11的上端面的弹性接触臂223,所述基体11的上端面凹设有供弹性接触臂223向下形变时让位的形变空间111,所述弹性接触臂223具有抵接部2231及自所述抵接部2231延伸形成的与所述第一接触部213常态下接触且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213下方的第二接触部223;将金属壳体3及筒部12自上向下装配于所述基体11的上端面,令所述弹性接触臂223的抵接部2231暴露于所述筒部12的插入腔120内;将金属壳体3的板体32由所述板状部321向下弯折形成位于所述基板部121与所述基体11的侧面的立起部322,并进一步由所述立起部322向内弯折形成向上支撑于所述基体11的下端的焊片323。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发明说明书而对本发明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15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可滑动地插入插座连接器的插头连接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