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均质储层水平井砂液产出剖面动态演化模拟与预测方法

文档序号:191204 发布日期:2021-11-02 浏览:37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非均质储层水平井砂液产出剖面动态演化模拟与预测方法 (Heterogeneous reservoir horizontal well sand liquid production profile dynamic evolution simulation and prediction method ) 是由 董长银 王力智 甘凌云 皇凡生 王卫阳 陈德春 周博 宋雅君 陈琛 于 2021-10-08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了非均质储层水平井砂液产出剖面动态演化模拟与预测方法,涉及油气开采工程技术领域,利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可以简易快速模拟砂液产出剖面演化过程,预测给定生产条件和生产时间下的地层流体和地层砂产出剖面,为水平井控砂和控水管柱设计提供重点产出部位,即重点控制井段和位置,提供控砂控水的目的性和综合效果。利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可以快速识别非均质储层水平井的高速入流位置,判断防砂控水完井筛管的高冲蚀发生位置,指导优化筛管结构,在高冲蚀风险位置使用高抗冲蚀的筛管,提高完井筛管的综合抗冲蚀能力。另外,利用本发明提供的局部入流系数可以快速计算实际局部高速入流位置的最高流速,用于冲蚀损坏速率预测及预防。(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method for simulating and predicting the dynamic evolution of a sand liquid production profile of a horizontal well of a heterogeneous reservoir, which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oil and gas exploitation engineering. By utilizing the method provided by the invention, the high-speed inflow position of the horizontal well of the heterogeneous reservoir can be quickly identified, the high erosion occurrence position of the sand-control water-control well completion sieve tube is judged,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sieve tube structure is guided, the sieve tube with high erosion resistance is used at the high erosion risk position, and the comprehensive erosion resistance of the well completion sieve tube is improved. In addition, the local inflow coefficient provided by the invention can be used for quickly calculating the highest flow speed of the actual local high-speed inflow position for erosion damage rate prediction and prevention.)

非均质储层水平井砂液产出剖面动态演化模拟与预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气开采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非均质储层水平井砂液产出剖面动态演化模拟与预测方法。

背景技术

水平井技术作为石油与天然气开发的重要技术手段,具有生产井段长(几百米至上千米)、泄流面积大、采油速度快等优点。对于疏松砂岩易出砂油气藏的水平井,其开采面临出砂和出水两大棘手问题。长井段水平井的控砂和控水是保证其正常开采生产的核心技术之一。

水平井生产过程中,一般认为或假设为储层向水平井筒的供液入流剖面是均匀的。无论对于高产气井(例如每天200万方产量)还是油井(例如每天2000方产液量),如果按照水平段均匀入流计算,流体到达井筒内筛管的流速极低,远远达不到冲蚀破坏条件。但大量现场实践表明,部分出砂的油井和气井水平井,出现了完井筛管的冲蚀损坏现象,并且在有限较长井段内,冲蚀穿孔位置唯一,如图8所示。由此推断,储层向水平井的供液入流剖面是非均匀的。

由于油气储层本身存在胶结强度、渗透率等非均质性,以及储层在出砂过程中会对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的分布规律产生影响而改变;而沿井筒轴线方向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分布的变化又会影响储层流通性和入流剖面,进而进一步反向影响出砂规律。即非均质易出砂储层的地层砂和流体产出剖面存在协同影响机制。上述协同影响机制导致非均质储层水平井的砂液入流剖面随生产时间而发生动态演化,使得砂液入流的非均质性越来越强,如图9所示。

易出砂储层水平井控砂和控水是保证高效生产的关键技术。由于水平井生产段长度大,储层物性差异导致水平井长生产段的产液剖面和出砂剖面具有非均质性,并且其非均质性随生产时间存在动态演化。对砂液产出剖面的准确刻画能够使防砂控水作业有的放矢,提高控砂控水效果。目前对储层物性认识主要以开发初期测得的静态数据为主,对于非均质储层水平井砂液产出剖面动态演化缺少模拟与预测方法,导致非均质储层的控砂控水措施优化设计缺乏动态依据。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非均质储层水平井砂液产出剖面动态演化模拟与预测方法,实现非均质储层水平井生产段砂液产出剖面随生产时间的动态演化过程模拟和产出剖面预测。最终将对水平井出砂和出水剖面的判断识别由初始静态提升到动态层面,为解决长井段水平井砂水协同控制难题提供有效支撑,对于水平井长期开发方式动态优化、单井生产制度实时优化都具有普遍参考价值和科学意义。

专业术语解释:入流剖面包括“综合入流系数剖面”、“入流速度剖面”、“出砂强度剖面”,“综合入流系数剖面”、“入流速度剖面”、“出砂强度剖面”分别为全井段综合入流系数、入流速度和出砂强度在该时刻的集合。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为:

非均质储层水平井砂液产出剖面动态演化模拟与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水平井井身结构和水平生产段长度,对水平井水平生产段进行网格划分;根据初始声波时差、密度和中子测井资料计算得到储层岩石内聚强度、孔隙度、渗透率的非均质分布剖面;根据生产层位测试物性数据进行孔隙度和渗透率总体校正;

所述步骤S1中,对水平井长生产井段以ΔH(建议取0.2~0.5m)为间隔进行分段网格划分,共分为N段,用序号i表示任一分段的序号,1≤i≤N,如图1所示;

根据声波时差、密度测井资料计算储层岩石内聚强度的公式如式(1)所示:

(1)

式中,为第j个测井深度岩石内聚强度,MPa;σc为岩石单轴抗压强度,MPa;ρr为地层岩石密度,kg/m3;∆th为横波时差,μs/m;∆tv为纵波时差,μs/m;

根据中子测井资料计算储层孔隙度的公式如式(2)、(3)所示:

(2)

(3)

式中,为中子孔隙度,无量纲;为岩石骨架密度,g/cm3;为地层水密度,g/cm3;为泥质含量,无量纲;为泥质密度,g/cm3;为计算得到初始孔隙度,无量纲;为密度孔隙度,无量纲;一般砂岩储层分别取2.65、1、2.42。

计算储层渗透率的计算公式如(4)所示:

(4)

式中,k为渗透率,mD;Swi为束缚水饱和度,无量纲。

定义孔隙度校正系数、渗透率校正系数为:储层油藏工程标定的储层平均孔隙度、渗透率与根据测井资料计算得到的非均匀剖面的孔隙度、渗透率的平均值的比值,用(5)、(6)计算:

(5)

(6)

式中分别为孔隙度校正系数、渗透率校正系数,无量纲;分别为储层油藏工程标定的储层平均孔隙度和渗透率,单位分别为小数(无量纲)和mD;分别为根据测井资料和式(3)、(4)计算得到的第j个测井深度的初始孔隙度和渗透率,单位分别为小数(无量纲)和mD;M为测井数据数量,无量纲。

根据油藏工程标定的储层平均孔隙度和渗透率,校正根据测井数据得到的孔隙度、渗透率的非均匀分布数据,如式(7)、(8)所示:

(7)

(8)

式中,为校正后第j个测井深度的初始孔隙度,无量纲;为校正后第j个测井深度的初始渗透率,mD;

定义为i井段平均孔隙度,无量纲,其计算方法为i井段范围内全部的算术平均值。

S2:根据水平井产量、渗透率、生产段长度和生产压差,拟合计算平均拟采油指数、拟采气指数和拟采水指数;按照生产段均匀入流情形计算水平段入流强度分布;根据水平段入流强度分布和地层静压及趾端井底流压,计算水平段流动压降及各网格段井筒压力;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所述步骤S2中,定义拟采油/水/气指数分别如式(9)、(10)、(11)所示并用其计算:

(9)

(10)

(11)

式中,为平均拟采油指数,为水平井产油量,m3/d;k0为储层油藏工程标定的储层平均渗透率,mD;Lh为水平井生产段长度,m;为生产压差,MPa;

JXW为平均拟采水指数,m2/(N·s);Qw为水平井产水量,m3/d;

Jxg为平均拟采气指数,m2/(N·s);Qg为水平井产气量,m3/d。

按照全井均匀入流剖面初始化井筒入流强度,用于计算井筒压力分布,水平段各井段的实际井底流压的计算公式如式(12)所示:

(12)

式中,Pwf(i)为第i井段实际井底流压,MPa,当i=1时,,为标定井底流压;为第i井段单位长度流动压力损失,MPa/m;根据流动摩阻压降公式计算得到,第i井段实际井筒流量为该井段至趾端全部网格入流量之和。

S3:使用地层静压减去井筒压力得到各网格段的储层入流生产压差;根据拟采油指数、拟采气指数和拟采水指数计算网格段的油、气、水入流强度,形成初始入流剖面;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所述步骤S3中,水平段各井段的实际生产压差的计算公式如式(13)所示:

(13)

式中,Pr—地层静压,MPa;—第i点的实际生产压差,MPa。

各分井段的储层岩石骨架体积计算公式如式(14)所示:

(14)

式中,TV(i)为第i井段储层岩石骨架体积,m3;Rw为井筒半径,m;Rm为地层出砂半径,m。

流体入流强度计算公式如式(15)、(16)、(17)、(18)所示:

(15)

(16)

(17)

(18)

式中,Qo(i)为i段处油入流强度,m3/(d·m);Qw(i)为i段处水入流强度,m3/(d·m);Qg(i)为i段处气体入流强度,m3/(d·m);Ql(i)为i段处流体入流强度,m3/(d·m);k(i)为i井段内的全部k0j的平均值;

总流速计算公式如式(19)所示:

(19)

Vf(i)为流体入流流速,m/min;Dw为井筒直径,m。

S4:根据各网格段流体入流流速和岩石内聚强度计算出砂速率和含砂浓度,形成出砂强度非均匀分布剖面;计算综合入流系数得到综合入流非均匀剖面;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所述步骤S4中,计算全井段的各段处的Vf(i)与各测井深度的S0j,再通过全井段计算平均值得到平均流体入流流速Vfa和平均内聚强度S0a,所述的Vfa、S0a分别为全井段的Vf(i)和S0j的算术平均值。

拟出砂指数计算公式如式(20)所示:

(20)

式中,Jxs为拟出砂指数,m/s;Lqs为出砂强度,L/(d·m);Uf为流体黏度,mPa.s。

根据入流条件计算出砂速率和含砂浓度,如式(21)所示:

(21)

Qs(i)为i井段处出砂速率,L/(d·m);S0(i)为第i井段的平均内聚强度,为第i井段内的全部S0j的平均值;

含砂浓度计算公式如式(22)所示:

(22)

Cs(i)为i井段处含砂浓度,无量纲。

综合入流系数计算公式如式(23)所示:

(23)

式中,Z(i)为综合入流系数,无量纲;Qsa为全井段平均出砂速率,L/(d·m),计算方式为对各井段的计算平均值。

S5:绘制初始投产状态的水平段储层岩石内聚强度、孔隙度、渗透率、油气水入流强度、出砂强度、液体含砂率、综合入流指数等指标的非均匀分布剖面图;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所述步骤S5中,以水平井井深为横坐标,分别以水平井各井段储层岩石内聚强度、孔隙度、渗透率、油气水入流强度、出砂强度、液体含砂率、综合入流指数等指标为纵坐标,以图2为例绘制非均匀分布剖面折线图。

S6:设定生产时间步长∆t。在初始时刻(t=0)各指标非均匀入流剖面基础上,计算∆t时间后的各网格段上的各入流指标及其分布。首先计算∆t时间段内各网格段的出砂量,根据井段各网格段的出砂量计算储层孔隙度变化及变化后的孔隙度、渗透率、内聚强度;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所述步骤S6中,∆t时间内i井段网格的累积出砂量计算公式如式(24)所示:

(24)

式中,ΔVs(i)为∆t时间内i井段累积出砂量,m3

根据出砂量计算∆t时刻末孔隙度,计算公式如式(25)所示:

(25)

式中,为i井段∆t时刻末近井地层孔隙度,无量纲;为i井段∆t时刻初近井地层孔隙度,无量纲。在第一次迭代中,等于步骤S1计算的,第一次以后的每一次迭代循环中,每个∆t时刻初的等于上一个∆t时刻末的的计算结果;

孔隙度、渗透率、内聚强度变化幅度参数计算公式如式(26)、(27)、(28)所示:

(26)

(27)

(28)

为∆t时刻末i井段孔隙度变化率幅度参数,无量纲;为∆t时刻末i井段渗透率变化率幅度参数,无量纲;为∆t时刻末i井段内聚强度变化率幅度参数,无量纲。

计算渗透率变化,按照孔隙度变化比折算,计算公式如式(29)所示:

(29)

式中,k(i,t1)为i井段在∆t时刻末近井地层渗透率,mD;k(i,t0)为i井段在∆t时刻初近井地层渗透率,mD,在第一次迭代中,k(i,t0)等于步骤S3计算的k(i),第一次以后的每一次迭代循环中,每个∆t时刻初的等于上一个∆t时刻末的k(i,t1)的计算结果;

计算内聚强度变化,如式(30)所示:

(30)

式中,S0(i,t1)为i井段在∆t时刻末近井地层内聚强度,MPa;S0(i,t0)为i井段在∆t时刻初近井地层内聚强度,MPa,在第一次迭代中,S0(i,t0)等于步骤S4计算的S0(i),第一次以后的每一次迭代循环中,每个∆t时刻初的S0(i,t0)等于上一个∆t时刻末的S0(i,t1)的计算结果;

S7:根据初始时刻(t=0)入流剖面重新计算生产段井筒各网格段压力分布,使用地层静压减去井筒压力得到各网格段的储层入流生产压差;根据∆t时刻的孔隙度、渗透率计算新的网格段的油、气、水入流强度,形成新的入流剖面;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所述步骤S7中,采用初始时刻(t=0)时刻各井段井筒入流强度计算井筒压力分布。水平段各点的实际井底流压的计算公式如式(31)所示

(31)

式中,Pwf(i,t1)为Δt时刻末第i井段实际井底流压,MPa;Pwf(i-1,t1)为Δt时刻末第i-1井段实际井底流压,Mpa;ΔPk(i,t1)为Δt时刻末第i井段单位长度流动压力损失,MPa/m。ΔPk(i,t1)为根据初始时刻(t=0)入流量采用流动摩阻压降公式计算得到,第i井段实际井筒流量为该井段至趾端全部网格入流量之和;

水平段各井段的实际生产压差的计算公式如式(32)所示:

(32)

式中,ΔP(i,t1)为Δt时刻末第i井段的实际生产压差,MPa。

∆t时刻流体产出速度计算公式如式(33)、(34)、(35)、(36)所示:

式中,Qo(i,t1)为Δt时刻末i井段处油入流强度,m3/(d·m);Qw(i,t1)为Δt时刻末i井段处水入流强度,m3/(d·m);Qg(i,t1)为Δt时刻末i井段处气体入流强度,m3/(d·m);Ql(i,t1)为Δt时刻末i井段处流体入流强度,m3/(d·m);k(i,t1)为Δt时刻末i井段处各渗透率平均值。

总流速计算公式如式(37)所示:

(37)

Vf(i,t1)为Δt时刻末i井段处流体入流流速,m/min;Da为i井段处井筒直径,m。

S8:根据∆t时刻新的入流强度、内聚强度计算新的各网格段的出砂量、含砂浓度和综合入流指数,得到∆t时刻全部入流指标新的非均匀分布剖面图;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所述步骤S8中,计算全井段平均流体入流流速和内聚强度,得到Δt时刻末平均流体入流流速Vfa(t1)和平均内聚强度S0a(t1),Vfa(t1)和S0a(t1)分别为全部井段的Vf(i,t1)和S0(i,t1)的算术平均值。

出砂指数计算公式如式(38)所示:

(38)

式中,Jxs(t1)为∆t时刻末出砂指数。Lqs为出砂强度,L/(d·m);Uf为流体黏度,mPa.s。

根据入流条件计算出砂速率和含砂浓度,如式(39)所示:

(39)

Qs(i,t1)为∆t时刻末i井段处出砂速率,L/(d·m)。

含砂浓度计算公式如式(40)所示:

(40)

Cs(i,t1)为Δt时刻末i井段处含砂浓度,无量纲。

综合入流系数计算公式如式(41)所示:

(41)

式中,Z(i,t1)为Δt时刻末i井段处综合入流系数,无量纲;Qsa(t1)为Δt时刻全井段平均出砂速率,L/(d·m),对全井段的Qs(i,t1)取平均值。

S9:计算局部入流系数(Partial Inflow Factor,简称PIF系数)。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所述步骤S9中,PIF系数计算公式如式(42)、(43)所示:

式中,PIFs为出砂强度局部入流系数,无量纲;PIFl为产液强度局部入流系数,无量纲;Qsmax(t1)为Δt时刻末全井段最高出砂速率,L/(d·m),Vfmax(t1)为Δt时刻末全井段最高流体入流流速,m/min,对全井各点处的Qs(i,t1)和Vf(i,t1)取最高值。

S10:生产时间递增∆t,从S6开始继续下一个时间步长的迭代计算,循环实现砂液产出剖面的动态演化,并实现任意时刻t的各种入流剖面预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 易出砂储层水平井控砂和控水是保证高效生产的关键技术,由于缺少非均质储层水平井砂液产出剖面动态演化模拟与预测方法,导致其控砂控水措施缺乏目的性。利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可以简易快速模拟砂液产出剖面演化过程,预测给定生产条件和生产时间下的地层流体(油、气、水)和地层砂产出剖面,为水平井控砂和控水管柱设计提供重点产出部位,即重点控制井段和位置,提供控砂控水的目的性和综合效果。

2. 利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可以快速识别非均质储层水平井的高速入流位置,判断防砂控水完井筛管的高冲蚀发生位置,指导优化筛管结构,在高冲蚀风险位置使用高抗冲蚀的筛管,提高完井筛管的综合抗冲蚀能力。另外,利用本发明提供的局部入流系数(PIF系数)可以快速计算实际局部高速入流位置的最高流速,用于冲蚀损坏速率预测及预防。

3. 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将对水平井出砂和出水剖面的判断识别由静态提升到动态层面,为解决长井段水平井砂水协同控制难题提供有效支撑;相比于静态的砂水剖面识别,防砂效率大幅度提高。并可为智能控砂控水装置提供参数设计依据,随地层生产变化进行更为合理的出砂出水干预,以最低的成本来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油井大量出砂/出水情况,避免了出砂出水后的补救作业以及轻微出砂井段的过度防砂。对于油气储层长期开发方式动态优化、单井生产制度实时优化、提高采收率方式动态调整,具有普遍参考价值和科学意义。

附图说明

图1为砂液非均质产出动态剖面演化计算方法示意图;

图2为某水平井初始孔隙度非均质剖面图;

图3为某水平井孔隙度动态演化分布示意图;

图4为某水平井渗透率动态演化分布示意图;

图5为某水平井综合入流系数动态演化分布示意图;

图6为某水平井入流速度动态演化分布示意图;

图7为某水平井出砂强度动态演化分布示意图;

图8为水平井非均匀入流示意图;

图9为非均质储层水平井砂液产出剖面动态演化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阐述。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应当注意,在附图中所图示的部件不一定按比例绘制。本发明省略了对公知组件和处理技术及工艺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限制本发明。

采用本发明的非均质储层水平井砂液产出剖面动态演化模拟与预测方法,应用于胜利油田某油藏水平井水平段,该水平井水平段长685m,含水95%,产液量约97t/d,流体体积含砂率0.01%,脱气原油粘度400mPa.s,地层平均渗透率0.4D,孔隙度33%。利用该方法以5年为总计算时长、30天为单次计算步长,预测得到水平段的孔隙度、渗透率、综合入流指数、入流速度、出砂强度动态演化分布示意图如图3至图7所示。

根据产出剖面动态演化预测结果,随生产过程地层颗粒剥落,孔隙度和渗透率整体逐渐上升,并有逐渐加快趋势。在950-1100米处孔渗物性变化明显,且孔隙度与渗透率增加幅度与初始物性存在明显正相关性。随生产过程的持续,入流速度和出砂强度逐渐增强,950-1100米、1480米和1580米处为高出砂量高渗透性区域,产砂产水量有明显的增强趋势。并且,由于地层物性及生产压差的差距,使得初始出砂产水剖面重合程度较低,随生产的持续二者逐渐趋于重合,说明出砂与产水相互趋同。根据初步模拟结果,高速入流点入流速度及出砂强度增大4-6倍,该区域出砂强度高出其他区域8倍以上,为重点防砂防冲蚀对象。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内。

22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芯片验证中测试案例流程信息的生成系统及应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