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容器和玻璃物品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914975 发布日期:2021-12-03 浏览:13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液体容器和玻璃物品的制造方法 (Liquid contain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glass article ) 是由 中野正德 津田匡博 于 2018-07-30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能够将大型的液体容器形成为组装式的液体容器和玻璃物品的制造方法。该液体容器是收纳液体的液体容器(1),至少由第1构件(11)、第2构件(12)以及第3构件(13)形成,包括:第1嵌合部(101)和第2嵌合部(102),其是使所述第1构件(11)和所述第2构件(12)对接并嵌合而形成的;以及第3嵌合部(103),其是使所述第3构件(13)与所述第1构件(11)及所述第2构件(12)沿着与所述第1构件(11)和所述第2构件(12)的嵌合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对接并嵌合而形成的。(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liquid container and a glass article manufacturing method, wherein the large liquid container can be formed into an assembly type. The liquid container is a liquid container (1) for storing liquid, is formed by at least a 1 st member (11), a 2 nd member (12) and a 3 rd member (13), and comprises: a 1 st fitting part (101) and a 2 nd fitting part (102) formed by abutting and fitting the 1 st member (11) and the 2 nd member (12); and a 3 rd fitting part (103) formed by abutting and fitting the 3 rd member (13) with the 1 st member (11) and the 2 nd member (12) in a direction intersecting the fitting direction of the 1 st member (11) and the 2 nd member (12).)

液体容器和玻璃物品的制造方法

本申请是国际申请日为2018年07月30日(进入中国国家阶段日期:2020年02月03日)、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8/028485(国家申请号:201880050376.X)、发明名称为“收纳液体的容器”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收纳液体的容器(也称作液体容器。)及其利用。

背景技术

作为能够再利用的组装式的小型的液体容器,已知有这样的容器:在外筒的内侧收纳内筒,内筒的下端部与底部对接起来,底部的外周与外筒的下端部嵌合(专利文献1)。对于该液体容器,提出有:设为组装式,从而例如即使在将该液体容器作为饮食用液体等的容器使用后也不扔掉,而是将容器拆分为外筒、内筒、底部,将各构成构件清洗后组装起来进行再利用。

另一方面,特别是,在将大型的液体容器形成为组装式的情况下,需要组合较多的构件。因此,对于大型的液体容器,需要防止液体自组合起来的构件之间的间隙流出或泄漏的特别的设计,难以设为组装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1523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收纳的液体不会流出、泄漏的能够形成为组装式的大型的液体容器。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作为该液体容器的有效使用的、玻璃物品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具有以下的形态。

[1]一种液体容器,其收纳液体,其中,该液体容器至少由第1构件、第2构件以及第3构件形成,该液体容器包括:第1嵌合部和第2嵌合部,其是使所述第1构件和所述第2构件对接并嵌合而形成的;以及第3嵌合部,其是使所述第3构件与所述第1构件及所述第2构件沿着与所述第1构件和所述第2构件的嵌合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对接并嵌合而形成的。

[2]根据[1]的液体容器,其中,所述第1嵌合部具有第1窄小部,该第1窄小部在所述第1构件和所述第2构件的嵌合方向并且从沿着所述液体容器的内表面的方向进行观察时与沿着所述液体容器的内表面的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形成有间隙,所述第2嵌合部具有第2窄小部,该第2窄小部在所述第1构件和所述第2构件的嵌合方向并且沿着所述液体容器的内表面的方向上形成有间隙,所述第3嵌合部具有第3窄小部,该第3窄小部在与所述第1构件和所述第2构件的嵌合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并且从沿着所述液体容器的内表面的方向进行观察时与沿着所述液体容器的内表面的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形成有间隙,所述第2窄小部夹在所述第1窄小部与所述第3窄小部之间,并且,所述第1窄小部和所述第3窄小部利用所述第2窄小部相连续,所述液体容器的底部和自所述底部的周边沿着所述液体容器的深度方向延伸的壁部的内侧至少由所述第3构件形成。

[3]一种玻璃物品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该玻璃物品的制造方法中,使用收纳于所述液体容器的熔融玻璃。

[4]一种玻璃物品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该玻璃物品的制造方法中,利用所述液体容器收纳熔融金属,并使熔融玻璃浮在该熔融金属上而进行成形。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能够提供收纳的液体不会流出、泄漏的能够大型化的组装式的液体容器。此外,采用本发明,还能够提供作为该液体容器的有效使用的、玻璃物品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液体容器的第1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自图1的液体容器卸下了第3构件的一部分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将图2的液体容器分解开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3的液体容器的嵌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将图4的第1构件和第2构件分解开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4的液体容器的沿着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将图4的液体容器的局部剖切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图4的液体容器的沿着IIX-IIX线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图4的液体容器的沿着IX-IX线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图4的液体容器的沿着X-X线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液体容器的第1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液体容器的第2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液体容器的第3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自图13的液体容器卸下了一部分构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液体容器的第4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液体容器的第5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自图16的液体容器卸下了一部分构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液体容器的第6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液体容器的第2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自图19的液体容器卸下了第3构件的一部分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将图20的液体容器分解开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22是表示图21的液体容器的嵌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23是表示将图22的第1构件和第2构件分解开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24是表示图22的液体容器的沿着XXIV-XXIV线的剖视图。

图25是表示图22的液体容器的沿着XXV-XXV线的剖视图。

图26是表示图22的液体容器的沿着XXVI-XXVI线的剖视图。

图27是表示图22的液体容器的沿着XXVII-XXVII线的剖视图。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液体容器的第3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9是表示自图28的液体容器卸下了另一第3构件的一部分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0是表示将图29的液体容器分解开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31是表示图30的液体容器的嵌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32是表示图31的液体容器的沿着XXXII-XXXII线的剖视图。

图33是表示图31的液体容器的沿着XXXIII-XXXIII线的剖视图。

图34是表示图31的液体容器的沿着XXXIV-XXXIV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任意地变更。此外,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使各结构容易理解,存在将各构造的比例尺及数量等表示为与实际的构造的比例尺及数量等不同的情况。

[第1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液体容器1由形成为四边形的底部10和沿着底部10的外缘形成为四边框的壁部15形成。壁部15自底部10的外缘(周边)呈沿着液体容器1的深度方向立起的状态延伸。液体容器1的与底部10相反的一侧开口。液体容器1利用底部10和壁部15在内部I收纳液体L。

具体而言,液体容器1是利用多个第1构件11、第2构件12、多个第3构件13组装而成的。第2构件12设于底部10的中央。多个第1构件11与第2构件12嵌合。多个第3构件13与第2构件12及第1构件11嵌合。在此,将第1构件11、第2构件12、第3构件13的主表面的周缘称作端部。在第1构件11、第2构件12、第3构件13的端部之间进行嵌合。

如图3所示,第1构件11包括第1接合部1101和第2接合部1102。第1接合部1101形成液体容器1的底部10(参照图1)的一部分。第2接合部1102自第1接合部1101的外端部1101a沿着液体容器1的深度方向以与第1接合部1101的外端部1101a相交叉的方式延伸。第2接合部1102形成壁部15(参照图1)的一部分。

如图4、图5所示,第1构件11在两侧部具有第3凹部117。第1构件11的第1接合部1101自液体容器1的壁部15(参照图1)延伸至第2构件12。第1接合部1101在靠液体容器1的中央侧的端部(以下,称作内端部)1101b具有第1嵌合突出部1110。第1嵌合突出部1110具有第1突出部111和第2凹部116。

第1突出部111具有一对第1突出面111a、111b。第2凹部116具有一对第1凹侧面116a、116b。

如图3所示,在液体容器1的底部10(参照图1)的中央设有第2构件12。第2构件12与第1接合部1101的第1嵌合突出部1110嵌合。第2构件12具有形成中央部的基部129和形成于基部129的周围的多个第2嵌合凹部1210。

第2嵌合凹部1210自基部129的外周朝向液体容器1的外部O且沿着周向隔开等间隔地呈放射状突出。

如图5、图6、图7所示,第2嵌合凹部1210具有与第1突出部111嵌合的第1凹部125和形成于第1凹部125的一对第2突出部122。第1凹部125具有一对第1凹面125a、125b。第2突出部122具有一对突侧面122a、122b。

第1嵌合突出部1110的第1突出部111与第2嵌合凹部1210的第1凹部125嵌合,从而形成第1嵌合部101。

第1凹部125与第1突出部111嵌合,从而由一对第1突出面111a、111b的一第1突出面111a和一对第1凹面125a、125b的一第1凹面125a形成第1窄小部S1。由一对第1突出面111a、111b的另一第1突出面111b和一对第1凹面125a、125b的另一第1凹面125b形成第1窄小部S2。

即,第1嵌合部101具有一对第1窄小部S1、S2。一对第1窄小部S1、S2的间隙形成为抑制液体容器1内的液体L流出的空间。换言之,一对第1窄小部S1、S2的间隙具有不会成为液体L的路径的大小,以下的窄小部也是同样的。

一对第1窄小部S1、S2在第1构件11和第2构件12的嵌合方向(箭头A方向)并且从沿着液体容器1的底面(内表面)10a的方向进行观察时与该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即,液体容器1的深度方向)上形成间隙。

一对第1窄小部S1、S2的各间隙不必为恒定的间隔,只要比预定的值小即可,既可以是,间隙全部或一部分为零,也可以是,间隙根据位置而变化。后述的其他的窄小部的间隙也是同样的。

第2凹部116具有一对第1凹侧面116a、116b。第2突出部122具有一对突侧面122a、122b。第1嵌合突出部1110的第2凹部116与第2嵌合凹部1210的第2突出部122嵌合,从而形成第2嵌合部102。

第2凹部116与第2突出部122嵌合,从而由一对第1凹侧面116a、116b的一第1凹侧面116a和一对突侧面122a、122b的一突侧面122a形成第2窄小部S3。由一对第1凹侧面116a、116b的另一第1凹侧面116b和一对突侧面122a、122b的另一突侧面122b形成第2窄小部S4。

即,第2嵌合部102具有一对第2窄小部S3、S4。第2窄小部S3、S4的间隙形成为抑制液体容器1内的液体L流出的空间。第2窄小部S3、S4在第1构件11和第2构件12的嵌合方向(箭头A方向)并且沿着液体容器1的底面(内表面)10a的方向上形成间隙。

返回到图2、图3,在第1凹部125与第1突出部111嵌合且第2凹部116与第2突出部122(还参照图7)嵌合的状态下,第2构件12和第1构件11的第1接合部1101形成为液体容器1的底部10(参照图1)的一部分。

第2接合部1102沿着与第1接合部1101相交叉的方向(即,深度方向)延伸,从而第2接合部1102形成为液体容器1的壁部15(参照图1)的一部分。

第1构件11的第3凹部117和第2构件12的第3凹部127与第3构件13的第3突出部133嵌合。

第3构件13具有第1平坦部1305和第2平坦部1306。而且,第3构件13还具有与第1构件11的第3凹部117和第2构件12的第3凹部127嵌合的第3突出部133。

如图8、图9所示,第1构件11的第3凹部117具有一对第3凹面117a、117b。第3突出部133具有一对第3突出面133a、133b。

第3突出部133与第1构件11的第1接合部1101沿着与第1构件11和第2构件12的嵌合方向(箭头A方向)相交叉的方向(箭头B方向)嵌合。由第1接合部1101和第3突出部133形成第3嵌合部103。

另外,第2构件12的第3凹部127具有一对第3凹面127a、127b。第3突出部133与第2构件12的第3凹部127沿着与第1构件11和第2构件12的嵌合方向(箭头A方向)相交叉的方向(箭头B方向)嵌合。

像由第1接合部1101和第3突出部133形成第3嵌合部103那样,由第2构件12和第3突出部133形成第3嵌合部103。

第3突出部133与第1构件11(第1接合部1101)的第3凹部117嵌合,从而由第3突出部133的第3突出面133a和第3凹部117的第3凹面117a形成第3窄小部S5。由第3突出部133的第3突出面133b和第3凹部117的第3凹面117b形成第3窄小部S6。

第3窄小部S5、S6的间隙形成为抑制液体容器1内的液体L流出的空间。第3窄小部S5、S6在与第1构件11和第2构件12的嵌合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并且从沿着液体容器1的底面10a的方向进行观察时与该方向相交叉的方向(液体容器1的深度方向)上形成间隙。

第3突出部133与第2构件12的第3凹部127嵌合,从而与第3突出部133和第1构件11的第3窄小部S5同样地由第3突出部133的第3突出面133a和第3凹部127的第3凹面127a形成第3窄小部S5。与第3突出部133和第1构件11的第3窄小部S6同样地由第3突出部133的第3突出面133b和第3凹部127的第3凹面127b形成第3窄小部S6。

如图7、图10所示,在第1构件11与第2构件12对接起来,发生例如因地震导致的变形、施工误差的情况下,在第1突出部111的顶端部111c与第1凹部125(参照图6)的底部125c之间形成空间P1。

在第1实施方式中,空间P1不会与液体容器1的内部I连通。另外,在第3突出部133的顶端部133c与第3凹部117的底部117c对接起来,发生例如因地震导致的变形、施工误差的情况下,形成空间P2。在第1实施方式中,空间P2不与液体容器1的外部O连通。这是因为,在第1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这样的设计:流入到空间P1的液体L不向空间P2流入。

即,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空间P1与空间P2之间形成有第2窄小部S3,第2窄小部S3夹在第1窄小部S1与第3窄小部S5之间,并且,第1窄小部S1和第3窄小部S5利用第2窄小部S3相连续。

在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而嵌合部为一个的情况下,在嵌合发生偏移而产生空间时,该空间成为液体的路径。而且,相对于除嵌合方向以外的方向上的移位,构件之间没有变形的自由度,因此会形成液体的路径。

在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而嵌合部为两个的情况下,在嵌合发生偏移而产生空间时,一部分空间不成为液体的路径,但其他的空间成为液体的路径。而且,相对于除嵌合方向以外的方向上的移位,构件之间没有变形的自由度,因此会形成液体的路径。

另一方面,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第1嵌合部和第2嵌合部发生偏移而产生空间的情况下,在一部分空间没有因第1嵌合部和第2嵌合部而形成液体的路径,但在其他的空间形成液体的路径。但是,能够利用第3嵌合部将所述其他的空间的液体的路径堵塞,防止液体向外部泄漏,而且,对于除第1嵌合部和第2嵌合部的嵌合方向以外的方向上的移位,也能够利用第3嵌合部确保构件之间的变形的自由度,即使在第3嵌合部的方向上发生偏移而产生空间的情况下,也不会形成液体的路径。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采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三个嵌合部,不仅具有一个嵌合方向上的自由度,还具有与一个嵌合方向相交叉的嵌合方向上的自由度,而且,即使嵌合部发生偏移而产生空间,只要维持嵌合状态,就不会形成自液体容器的内部朝向外部的液体路径。

即,采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三个嵌合部,即使在设置液体容器1后因地震、其他外力而在两个方向上产生外力,只要能够通过第1构件11、第2构件12以及第3构件13彼此偏移来维持各构件的嵌合状态,液体L就不会泄漏。

另外,采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三个嵌合部,只要留意各构件的尺寸精度即可,对设置各构件时的施工精度的容许度较高。

另外,形成于嵌合部的空间的大小被嵌合部的突部和凹部的嵌合方向上的长度限定。因此,只要设想嵌合部的能够设想到的偏移的大小并且以嵌合不会脱开的方式设定比能够设想到的偏移大的、突部和凹部的嵌合方向上的长度即可。

在此,对窄小部的间隙的计算方法进行说明。为了使液体L不泄漏,只要满足以下的式即可。

GAP≤2σ·cosθ/(ρ·g·d)

其中,式中的符号分别表示以下的意思。

GAP:窄小部(第1窄小部S1~第3窄小部S6)的间隙

σ:所收纳的液体的表面张力

θ:所收纳的液体与液体容器接触的接触角

ρ:所收纳的液体的密度

g:重力加速度

d:液体容器中所收纳的液体的液面的高度尺寸

例如,在将作为熔融金属的锡作为液体L收纳于碳制的液体容器1的情况下,容许的窄小部的间隙如以下那样。在此,将锡的深度设为50mm。

其中,锡的表面张力为0.5N/m,锡与碳的接触角为135度,锡的密度为7000kg/m3。根据这些值,各窄小部的间隙为0.2mm以下即可。结果,反之,即使存在0.1mm左右的各窄小部的间隙,锡也不会泄漏。

例如,在将熔融玻璃作为液体L收纳于碳制的液体容器1的情况下,容许的各窄小部的间隙如以下那样。在此,将熔融玻璃的深度设为50mm。

其中,熔融玻璃的表面张力为0.3N/m,熔融玻璃与碳的接触角为135度,熔融玻璃的密度为2500kg/m3。根据这些值,各窄小部的间隙只要为0.35mm以下即可。结果,反之,即使存在0.3mm左右的各窄小部的间隙,熔融玻璃也不会泄漏。

例如,在将水作为液体L收纳于具有疏水性的液体容器1的情况下,容许的各窄小部的间隙如以下那样。在此,将水的深度设为50mm。

其中,水的表面张力为0.072N/m,水与具有疏水性的液体容器1的接触角为135度,水的密度为1000kg/m3。根据这些值,间隙为0.2mm以下即可。

如以上那样设计各窄小部的间隙,能够制作不泄漏的液体容器1。另外,如上述那样,不必使各窄小部的间隙为零,为预定的值以下即可,因此,在制作本发明的液体容器1的各构成构件11、12、13时,不必过度地费心。

以上,如对第1实施方式的液体容器1说明的那样,各窄小部能够防止液体容器1的液体L因表面张力而进入各窄小部。

即,即使在对接起来的第1构件11与第2构件12之间发生例如因地震导致的变形、施工误差而形成空间P1且液体流入到空间P1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第1窄小部S1、第2窄小部S3以及第3窄小部S5防止液体L向空间P2流出。液体容器1利用多个第1构件11、第2构件12以及多个第3构件13形成液体容器1的内侧。因此,能够防止液体L从液体容器1的内部I向外部O流出。

由此,如图2、图3所示,通过使多个第1构件11、第2构件12以及多个第3构件13同样地嵌合,能够容易地形成组装式的较大的液体容器1。这样的液体容器的构造无法通过堆叠砖的方法实现。

具体而言,能够将底部10形成为俯视呈四边形且壁部15沿着底部10的外缘形成为四边框的液体容器1组装得较大。

另外,能够通过仅在第1构件11形成第1嵌合突出部1110和第3凹部117、在第2构件12形成第2嵌合凹部1210和第3凹部127、在第3构件13形成第3突出部133的简单的结构形成组装式的较大的液体容器1。

此外,在第2构件12形成有多个第2嵌合凹部1210,多个第2嵌合凹部1210与第1构件11嵌合。因此,一个第2构件12与多个第1构件11嵌合。能够将液体容器1的零部件个数抑制得较少,谋求结构的简单化。

通过使第1构件11及第2构件12与第3构件13嵌合,从而形成例如液体容器1的底部10和壁部15。由此,能够将液体容器1的零部件个数抑制得更少,谋求结构的简单化。

对于第1实施方式的液体容器1,说明了在第1构件11的第1接合部1101形成第1嵌合突出部1110并且在第2构件12形成第2嵌合凹部1210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作为其他的例子,也可以使第1接合部1101的第1嵌合突出部1110和第2构件12的第2嵌合凹部1210彼此颠倒地形成。

另外,在进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三个嵌合部的设计时,将三个嵌合部形成为:在各构件之间形成第1窄小部、第2窄小部以及第3窄小部,而不是较大的间隙。

接着,基于图11~图18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第7变形例。

(第1变形例)

如图11所示,对于液体容器2,将第1实施方式的第3构件13替换成第3构件23,其他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液体容器1同样。

整个第3构件23的板厚T1均等。第3构件23的板厚T1是能够与第1构件21的第3凹部217嵌合的厚度。即,第3构件23的板厚T1为与第3突出部233的厚度相同的厚度。

因此,整个第3构件23的板厚T1被抑制为与第3突出部233的厚度均等的厚度。由此,能够将第3构件23的板厚T1的厚度抑制得较小,谋求液体容器2的轻量化。

(第2变形例)

如图12所示,液体容器3包括多个第1构件31、多个第2构件32、多个第3构件33。而且,液体容器3还包括第4构件34、多个第5构件35、多个第6构件36。

第4构件34设于液体容器3的底部的中央,形成为俯视呈四边形。

多个第5构件35主要在第1构件31之间与第1实施方式的各构件11、12、13同样地嵌合。多个第5构件35配置于与第4构件34的各边34a~34d相对的位置。第5构件35形成为侧视呈L字状,具有形成液体容器3的底部的一部分的部位35b和形成液体容器3的壁部的一部分的部位35a。

第6构件36在相对的第4构件34与第5构件35之间且一对第2构件32之间与第1实施方式的各构件11、12、13同样地嵌合。第6构件36形成为液体容器3的底部的一部分。

液体容器3的壁部为单层且形成为壁部高度H1。

在液体容器3的底部的中央设有第4构件34,在第1构件31之间嵌合有多个第5构件35。因此,能够使液体容器3的各边的长度L1、L2比第1实施方式的液体容器1的各边的长度大。即,采用第2变形例,能够得到比液体容器1大的组装式的液体容器3。

另外,对于第2变形例的液体容器3,说明了液体容器3的壁部为单层且形成为壁部高度H1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作为其他的例子,也能够将液体容器3的壁部重叠多个,将壁部高度H1形成得较大。

(第3变形例)

如图13、图14所示,液体容器4包括多个第1构件41、多个第2构件42、多个第3构件43。对于第1构件41,将第1实施方式的第1构件11(参照图3)的第2接合部1102替换成第1接合部1101。即,第1构件41的一对第1接合部1101形成为侧视呈L字状。

第3构件43还在第1实施方式的第3构件13(参照图3)的开口部侧的边形成有第3突出部(省略图示)。即,第3构件的第3突出部从整周的边突出。

液体容器4的多个第1构件41、多个第2构件42、多个第3构件43与第1实施方式的各构件11、12、13同样地嵌合。像这样使多个第1构件41、多个第2构件42、多个第3构件43嵌合,从而液体容器4形成为没有开口部的全闭状态。即,采用液体容器4,能够得到第1实施方式的液体容器1的与底部相反的一侧的开口被封闭的组装式的液体容器。

(第4变形例)

如图15所示,液体容器5的底部50形成为六边形,壁部55沿着底部50的外缘(周边)形成为六边框。

液体容器5包括多个第1构件51、第2构件52、多个第3构件53。对于第1构件51,第1实施方式的第1构件11的第2接合部1102(参照图3)形成为俯视呈V字状,其他部分的形状与第1构件11同样。

第2构件52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2构件12(参照图3)类似的构件。对于第2构件52,6个第2凹突出部526自基部59隔开等间隔地呈放射状突出。第2凹突出部526与第1构件51的第1接合部5101以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对接的状态嵌合。

在相邻的第1构件51与第1构件51之间配置有第3构件53。对于第3构件53,第1实施方式的第3构件13的第1平坦部1305(参照图3)形成为俯视呈三角形,其他部分的形状与第3构件13同样。第3构件53同相邻的第1构件51和第2构件52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嵌合。

(第5变形例)

如图16、图17所示,液体容器6的底部60形成为八边形,壁部65沿着底部60的外缘(周边)形成为八边框。液体容器6包括多个第1构件61、第2构件62、多个第3构件63、多个第4构件64。

对于第1构件61,第1实施方式的第1构件11的第2接合部1102(参照图3)形成为俯视呈V字状,其他部分的形状与第1构件11同样。

第2构件62设于液体容器6的底部60的中央,形成为俯视呈八边形。第2构件62的周边与多个第4构件64嵌合。第4构件64与第1构件61以对接的状态嵌合。在相邻的第1构件61之间嵌合有第3构件63。

通过使第1构件61、第2构件62、第3构件63以及第4构件64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1构件11、第2构件12、第3构件13同样地嵌合,能够形成组装式的液体容器。

(第6变形例)

如图18所示,液体容器7的底部70形成为圆形,壁部75沿着底部70的外缘(周边)形成为圆筒。液体容器7包括多个第1构件71、第2构件72、第3构件73。

对于第1构件71,第1实施方式的第1构件11的第2接合部1102(参照图3)形成为俯视呈曲面状。

第2构件72设于液体容器7的底部70的中央。第2构件72与第1构件71以对接的状态嵌合。在相邻的第1构件71之间嵌合有第3构件73。对于第3构件73,第1实施方式的第3构件13的第2平坦部1306(参照图3)形成为俯视呈圆弧状。

通过使第1构件71、第2构件72以及第3构件73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1构件11、第2构件12、第3构件13同样地嵌合,能够形成组装式的液体容器。

如上所述,采用第1实施方式以及第1变形例~第6变形例的液体容器1、2、3、4、5、6、7,能够将底部形成为多边形,将壁部沿着底部的外缘(周边)形成为多边框。由此,能够根据液体容器用途选择液体容器的形状,谋求扩大液体容器的用途。

接着,基于图19~图27以及图28~图34分别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液体容器8和第3实施方式的液体容器9。

[第2实施方式]

如图19、图20所示,液体容器8由形成为四边形的底部80和沿着底部80的外缘(周边)形成为四边框的壁部85形成。而且,液体容器8的与底部80相反的一侧开口。液体容器8形成为利用底部80和壁部85在内部I收纳液体L。

具体而言,液体容器8是利用多个第1构件81、第2构件82、多个第3构件83组装而成的。第2构件82设于底部80的中央。多个第1构件81与第2构件82嵌合。多个第3构件83与第2构件82及第1构件81嵌合。

如图21所示,第1构件81包括第1接合部8101和第2接合部8102。第1接合部8101形成液体容器8的底部80(参照图19)的一部分。第2接合部8102自第1接合部8101的外端部8101a沿着液体容器8的深度方向延伸。第2接合部8102形成壁部85的一部分。

如图22、图23所示,第1接合部8101具有第1接合内表面8101c、第1接合外表面8101d、一对第1接合侧面8101e。第1接合内表面8101c配置在液体容器8的内部I侧。第1接合外表面8101d配置在液体容器8的外部O侧。一对第1接合侧面8101e中的一者配置为连结第1接合内表面8101c的一侧边和第1接合外表面8101d的一侧边。一对第1接合侧面8101e中的另一者配置为连结第1接合内表面8101c的另一侧边和第1接合外表面8101d的另一侧边。

利用第1接合内表面8101c、第1接合外表面8101d以及一对第1接合侧面8101e将第1接合部8101形成为截面呈矩形形状。

第1接合部8101自液体容器8的壁部85(参照图19)延伸至第2构件82。第1接合部8101在靠液体容器8的中央侧的端部(以下,称作内端部)8101b具有第1嵌合突出部8110。第1嵌合突出部8110具有第1突出部811和第2突出部812。

第1突出部811形成为截面呈矩形形状,在沿着液体容器8的底面(内表面)80a的方向上向液体容器8的中央侧突出。

第2突出部812形成于第1突出部811的靠液体容器8的底面80a侧的位置。第2突出部812在沿着液体容器8的底面80a的方向上向液体容器8的中央侧突出。

返回到图21,在第1接合部8101的第1嵌合突出部8110的外端部(相反侧的端部)8101a形成有第2接合部8102。第2接合部8102沿着与第1接合部8101相交叉的方向(即,液体容器8的深度方向)延伸。第2接合部8102与第1接合部8101同样地形成为截面呈矩形形状。

在底部80(参照图19)的中央设有第2构件82。第2构件82与第1接合部8101的第1嵌合突出部8110嵌合。第2构件82具有形成中央部的基部89以及形成于基部89的周围的多个第2嵌合凹部8210。

在基部89的外周形成有4个第2嵌合凹部8210。即,第2嵌合凹部8210自基部89的外周朝向液体容器8的外部O沿着周向隔开等间隔地呈放射状突出。第2嵌合凹部8210具有与第1突出部811嵌合的第1凹部825和形成于第1凹部825的第2凹部826。

如图22、图23所示,第2嵌合凹部8210具有第1嵌合内表面8210a、第1嵌合外表面8210b、一对第1嵌合侧面8210c。第1嵌合内表面8210a配置在液体容器8的内部I侧。第1嵌合外表面8210b配置在液体容器8的外部O侧。一对第1嵌合侧面8210c中的一者配置为连结第1嵌合内表面8210a的一侧边和第1嵌合外表面8210b的一侧边。一对第1嵌合侧面8210c中的另一者配置为连结第1嵌合内表面8210a的另一侧边和第1嵌合外表面8210b的另一侧边。

利用第1嵌合内表面8210a、第1嵌合外表面8210b以及一对第1嵌合侧面8210c将第2嵌合凹部8210的外形形成为截面呈矩形形状。

第1凹部825以能与第1突出部811嵌合的方式开口。第2凹部826形成于第2嵌合凹部8210的靠液体容器8的底面80a侧的部位,以能与第2突出部812嵌合的方式形成为槽状。

通过使第1凹部825与第1突出部811嵌合,而形成第1嵌合部801。通过使第2凹部826与第2突出部812嵌合,而形成第2嵌合部802。

第1凹部825与第1突出部811嵌合,第2凹部826与第2突出部812嵌合,从而第1接合部8101自第2构件82呈放射状延伸。

如图24所示,第1接合部8101的第1接合内表面8101c和第2嵌合凹部8210的第1嵌合内表面8210a共面地配置。第1接合部8101的第1接合外表面8101d和第2嵌合凹部8210的第1嵌合外表面8210b共面地配置。

第1突出部811具有一对第1突出面811a、811b。第1凹部825具有一对第1凹面825a、825b。第1凹部825与第1突出部811嵌合,从而由一对第1突出面811a、811b中的一第1突出面811a和一对第1凹面825a、825b中的一第1凹面825a形成第1窄小部S7。由一对第1突出面811a、811b中的另一第1突出面811b和一对第1凹面825a、825b中的另一第1凹面825b形成第1窄小部S8。

即,第1嵌合部801具有一对第1窄小部S7、S8。一对第1窄小部S7、S8的间隙形成为抑制液体容器8内的液体L流出的空间。换言之,第1窄小部S7、S8被设定为能够防止液体L因表面张力进入第1窄小部S7、S8的间隙。

一对第1窄小部S7、S8在第1构件81和第2构件82的嵌合方向(箭头A方向)并且从沿着液体容器8的底面(内表面)80a的方向进行观察时与该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即,液体容器8的深度方向)上形成间隙。

返回到图22,第2突出部812具有一对第2突出侧面812a、812b。第2凹部826具有一对第2凹侧面826a、826b。第2凹部826与第2突出部812嵌合,从而由一对第2突出侧面812a、812b中的一第2突出侧面812a和一对第2凹侧面826a、826b中的一第2凹侧面826a形成第2窄小部S9。由一对第2突出侧面812a、812b中的另一第2突出侧面812b和一对第2凹侧面826a、826b中的另一第2凹侧面826b形成第2窄小部S10。

即,第2嵌合部802具有一对第2窄小部S9、S10。第2窄小部S9、S10的间隙形成为抑制液体容器8内的液体L流出的空间。换言之,第2窄小部S9、S10被设定为能够防止液体L因表面张力进入第1窄小部S7、S8的间隙。第2窄小部S9、S10在第1构件81和第2构件82的嵌合方向并且沿着液体容器8的底面(内表面)80a的方向上形成间隙。

如图21所示,第3构件83具有第1平坦部8305和第2平坦部8306。第1平坦部8305形成为俯视呈矩形形状,形成液体容器8的底部80(参照图19)的一部分。第2平坦部8306沿着第1平坦部8305的外缘(周边)弯折为俯视呈L字状,形成液体容器8的壁部85(参照图19)的一部分。

而且,第3构件83还具有与第1构件81及第2构件82嵌合的第3凹部833。第3凹部833具有形成于第1平坦部8305的第3底凹部837H和形成于第2平坦部8306的第3壁凹部837V。

第3底凹部837H形成为截面呈凹状,能够与第2构件82及第1构件81的第1接合部8101嵌合。第3壁凹部837V形成为截面呈凹状,能够与第1构件81的第2接合部8102嵌合。

具体而言,第3构件83与第1构件81的侧方的第3突出部813和第2构件82的侧方的第3突出部823沿着与第1构件81和第2构件82的嵌合方向(箭头A方向)相交叉的方向(箭头B方向)对接、嵌合。

在第2构件82与多个第1构件81嵌合的状态下,第3构件83与相邻的第1构件81嵌合。

如图24、图25、图26所示,第3底凹部837H形成为截面呈凹状,具有第3底内凹面837Ha和第3底外凹面837Hb。第3底内凹面837Ha和第3底外凹面837Hb沿着液体容器8的底面80a形成。

第3底凹部837H与第1构件81的第1接合部8101沿着与第1构件81和第2构件82的嵌合方向(箭头A方向)相交叉的方向(箭头B方向)嵌合。由第1接合部8101和第3底凹部837H形成第3嵌合部803。此外,第3底凹部837H与第2构件82沿着与第1构件81和第2构件82的嵌合方向(箭头A方向)相交叉的方向(箭头B方向)嵌合。由第2构件82和第3底凹部837H形成第3嵌合部803。

第3底凹部837H与第1构件81的第1接合部8101嵌合,从而由第3底内凹面837Ha和第1接合部8101的第1接合内表面8101c形成第3窄小部S11。由第3底外凹面837Hb和第1接合部8101的第1接合外表面8101d形成第3窄小部S12。

另外,第3底凹部837H与第2构件82嵌合,从而由第3底内凹面837Ha和第1接合部8101的第1嵌合内表面8210a形成第3窄小部S11。由第3底外凹面837Hb和第1接合部8101的第1嵌合外表面8210b形成第3窄小部S12。第3窄小部S11、S12的间隙形成为抑制液体容器8内的液体L流出的空间。第3窄小部S11、S12在与第1构件81和第2构件82的嵌合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并且从沿着液体容器8的底面80a的方向进行观察时与该方向相交叉的方向(液体容器8的深度方向)上形成间隙。

如图20、图21所示,第2平坦部8306的第3壁凹部837V与第1构件81的第2接合部8102嵌合,从而形成第3窄小部S13和第3窄小部S14。第3窄小部S13与第3窄小部S11(参照图24)相连续。第3窄小部S14与第3窄小部S12(参照图24)相连续。

第3窄小部S13、S14的间隙形成为抑制液体容器8内的液体L流出的空间。换言之,第3窄小部S13、S14被设定为能够利用表面张力与接触角之间的关系防止液体L进入第1窄小部S7、S8的间隙。

如图22、图27所示,由第1突出部811的第1突出面811a和第1凹部825的第1凹面825a在液体容器8的底面80a侧形成第1窄小部S7。由第2突出部812的第2突出侧面812a和第2凹部826的第2凹侧面826a在液体容器8的底面80a侧形成第2窄小部S9。由第2嵌合凹部8210的第1嵌合内表面8210a和第3底凹部837H的第3底内凹面837Ha在液体容器8的底面80a侧形成第3窄小部S11。

第2窄小部S9夹在底面80a侧的第1窄小部S7与底面80a侧的第3窄小部S11之间,并且,底面80a侧的第1窄小部S7和底面80a侧的第3窄小部S11利用第2窄小部S9相连续。

在第1构件81与第2构件82对接起来,发生例如因地震导致的变形、施工误差的情况下,在第1嵌合部801和第2嵌合部802形成空间P3、空间P4。另外,在相邻的一第3构件83的第1平坦部8305与另一第3构件83的第1平坦部8305对接起来,发生例如因地震导致的变形、施工误差的情况下,在对接起来的第3构件83之间形成空间P5a。

此外,在第1构件81与第3构件83对接起来,发生例如因地震导致的变形、施工误差的情况下,形成空间P5b。另外,在第2构件82与第3构件83对接起来,发生例如因地震导致的变形、施工误差的情况下,形成空间P5b。

但是,在第2实施方式中,空间P4不经由空间P5b与液体容器8的外部O连通。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第2突出部812与第2凹部826之间的空间P3不与第1接合部8101的两侧的第1平坦部8305、8305之间的空间P5a连通。这是因为,在第2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这样的设计:空间P3的液体L不会向空间P4流入。

即,在第2实施方式中,形成有第1窄小部S7、第2窄小部S9以及第3窄小部S11。因此,能够利用第1窄小部S7、第2窄小部S9以及第3窄小部S11防止从空间P5a流入到空间P3的液体L向空间P4流入。

如图20、图21所示,通过使多个第1构件81、第2构件82以及多个第3构件83同样地嵌合,能够容易地形成组装式的较大的液体容器8。

具体而言,能够将底部80形成为俯视呈四边形且壁部85沿着底部80形成为四边框的液体容器8组装得较大。

能够通过仅在第1构件81形成第1突出部811、第2突出部812,在第2构件82形成第1凹部825、第2凹部826,在第3构件83形成第3凹部833的简单的结构形成组装式的较大的液体容器8。

此外,在第2构件82形成有多个第2嵌合凹部8210,多个第2嵌合凹部8210与第1构件81嵌合。因此,一个第2构件82与多个第1构件81嵌合。能够将液体容器8的零部件个数抑制得较少,谋求结构的简单化。

通过使第1构件81及第2构件82与第3构件83嵌合,能够形成例如液体容器8的底部80和壁部85。由此,能够将液体容器8的零部件个数抑制得更少,谋求结构的简单化。

对于第2实施方式的液体容器8,说明了在第1构件81的第1接合部8101形成有第1嵌合突出部8110并且在第2构件82形成有第2嵌合凹部8210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作为其他的例子,也可以在第1接合部8101形成第2嵌合凹部8210,在第2构件82形成第1嵌合突出部8110。

[第3实施方式]

如图28、图29所示,液体容器9由形成为四边形的底部90和沿着底部90的外缘(周边)形成为四边框的壁部95形成。而且,液体容器9的与底部90相反的一侧开口。液体容器9形成为利用底部90和壁部95在内部I收纳液体L。

具体而言,液体容器9是利用第1构件91、第2构件92、一对第3构件93A、93B组装而成的。

以第1构件91与第2构件92的嵌合方向为箭头A方向、与箭头A方向正交的方向为箭头B方向进行说明。

第1构件91配置在液体容器9的箭头B方向上的中央且是箭头A方向上的一侧。第2构件92配置在液体容器9的箭头B方向上的中央且是箭头A方向上的另一侧。第1构件91和第2构件92形成为侧视呈L字状。第1构件91的顶端部911a与第2构件92的顶端部922a嵌合。在第1构件91及第2构件92的一侧部形成有第3凹部917、927。在第1构件91及第2构件92的另一侧部形成有第3突出部913、923。

第3凹部917、927与第3构件93A的第3突出部931嵌合,形成一第3嵌合部903A。第3突出部913、923与第3构件93B的第3凹部937嵌合,形成另一第3嵌合部903B。

如图30、图31、图32所示,第1构件91的第1突出部911与第2构件92的第1凹部925嵌合,形成第1嵌合部901。由第1突出部911的一突出部侧面911a和第1凹部925的一凹侧面925a形成第4窄小部S15。由第1突出部911的另一突出部侧面911b和第1凹部925的另一凹侧面925b形成第4窄小部S16。

第4窄小部S15、S16的间隙形成为抑制液体容器9内的液体L流出的空间。

第1构件91的第2突出部912与第2构件92的第2凹部926嵌合,形成第2嵌合部902。由第2突出部912的突出部侧面912a和第2凹部926的凹侧面926a形成第2窄小部S17。第2窄小部S17的间隙形成为抑制液体容器9内的液体L流出的空间。

另外,由第3构件93B的第3凹部937的凹面937a和第2构件92的另一侧的突出面922形成第3窄小部S18。第3窄小部S18的间隙形成为抑制液体容器9内的液体L流出的空间。

此外,第1构件91的第4突出部914与第2构件92的第4凹部928嵌合,形成第4嵌合部904。由第4凹部928的凹面928a和第4突出部914的突出面914a形成第1窄小部S19。第1窄小部S19的间隙形成为抑制液体容器9内的液体L流出的空间。

第2窄小部S17夹在第1窄小部S19与第3窄小部S18之间,并且,第1窄小部S19和第3窄小部S18利用第2窄小部S17相连续。

因此,能够利用第1窄小部S19、第2窄小部S17以及第3窄小部S18防止流入到空间P6的液体L经由空间P7向空间P8流入。

如图32~图34所示,对于一第3嵌合部903A,第3凹部917、927与第3突出部931嵌合。由第3凹部917、927的凹面917a、927a和第3突出部931的突出面931a形成一第3窄小部S20。

一第3窄小部S20的间隙形成为抑制液体容器9内的液体L流出的空间。因此,能够利用一第3窄小部S20防止流入到空间P9的液体L向空间P10流入。

对于另一第3嵌合部903B,第1构件91和第2构件92的第3突出部913、923与第3凹部937嵌合。由第3凹部937的凹面937a和第3突出部913、923的突出面913a、923a形成另一第3窄小部S21。

另一第3窄小部S21的间隙形成为抑制液体容器9内的液体L流出的空间。液体容器9利用第1构件91、第2构件92以及一对第3构件93A、93B形成液体容器9的内侧。因此,能够利用另一第3窄小部S21防止流入到空间P11的液体L向空间P12流入。

由此,如图28~图34所示,通过使第1构件91、第2构件92以及一对第3构件93A、93B嵌合,能够容易地形成组装式的较大的液体容器9。

具体而言,能够将底部90形成为俯视呈四边形且壁部95沿着底部90形成为四边框的液体容器9组装得较大。

本发明的液体容器能够在广泛的领域用作收纳多种液体的容器。作为优选的例子,能够将液体容器用作玻璃制造用的熔融金属槽,该玻璃制造用的熔融金属槽用于收纳利用WO2012/060197A等所公开的浮法制造玻璃板等玻璃物品所用的熔融金属等液体。在这样的浮法的熔融金属槽的内部储存有例如,熔融金属、具体而言熔融锡作为液体L。

作为另一例,能够将液体容器用作用于制造玻璃物品的、熔融玻璃的收纳槽。熔融玻璃的收纳槽还能够用于去除使玻璃原料溶解后的熔融玻璃的气泡所用的澄清槽、或者对熔融玻璃进行下拉成形所用的桶(CANAL)、被称作SWORD(日文:スウォード)的成形用的装置。另外,能够将以往玻璃制造设备所使用的熔融金属槽、桶以及SWORD等替换成本发明的容器的构造,利用于玻璃物品的制造方法。

另外,作为形成本发明的液体容器的材料,根据收纳的液体的种类而不同,通常使用不会被收纳的液体腐蚀的材料。例如,使用不锈钢。另外,例如,作为需要耐火性的材料,能够使用碳、氮化硼等。

另外,在此引用2017年8月3日提出申请的日本特许出愿2017―150857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以及摘要的全部内容,将其作为本发明的说明书的公开引入。

附图标记说明

L、液体;1、2、3、4、5、6、7、8、9、液体容器;10、50、60、70、80、90、底部;10a、80a、底面(内表面);15、55、65、75、85、95、壁部;11、21、31、41、51、61、71、81、91、第1构件;12、22、32、42、52、62、72、82、92、第2构件;13、23、33、43、53、63、73、83、93A、93B、第3构件;34、64、第4构件;35、第5构件;36、第6构件;101、801、901、第1嵌合部;102、802、902、第2嵌合部;103、803、903A、903B、第3嵌合部;S1、S2、S7、S8、S19、第1窄小部;S3、S4、S9、S10、S17、第2窄小部;S5、S6、S11、S12、S13、S14、S18、S20、S21、第3窄小部;S15、S16、第4窄小部;111、811、911、第1突出部;122、812、912、第2突出部;133、233、813、823、913、923、931、第3突出部;914、第4突出部;125、825、925、第1凹部;116、826、926、第2凹部;117、127、217、833、917、927、937、第3凹部;928、第4凹部;1101、5101、8101、第1接合部;1102、8102、第2接合部;1305、8305、第1平坦部;1306、8306、第2平坦部。

36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调整鞍座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