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人力车辆的电连接器装置和电气装置

文档序号:194549 发布日期:2021-11-02 浏览:37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用于人力车辆的电连接器装置和电气装置 (Electrical connector device and electrical device for human powered vehicle ) 是由 驹田耕之 小渊航平 日高祐一郎 丰岛博久 三岛荣治 山崎陵 濑野尾宣久 艾诗琴·诺尔 于 2021-04-22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一种用于人力车的电连接器装置,包括连接器基部和联接结构。连接器基部包括第一连接端口和第二连接端口。第一连接端口限定第一中心轴线。第二连接端口限定第二中心轴线。如沿预定方向观察时,第二中心轴线与第一中心轴线间隔开。联接结构构造成将连接器基部可拆卸地附接到附加装置,使得连接器基部不可移动地附接到附加装置。如沿预定方向观察时,所述联接结构设置在第一中心轴线和第二中心轴线之间。(An electrical connector device for a human powered vehicle includes a connector base and a coupling structure. The connector base includes a first connection port and a second connection port. The first connection port defines a first central axis. The second connection port defines a second central axis. The second central axis is spaced apart from the first central axis as viewed in the predetermined direction. The coupling structure is configured to removably attach the connector base to the attachment such that the connector base is immovably attached to the attachment. The coupling structure is disposed between the first central axis and the second central axis as viewed in a predetermined direction.)

用于人力车辆的电连接器装置和电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人力车辆的电连接器装置和电气装置。

背景技术

人力车辆包括构造成操作另一单元的电气单元。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一种用于人力车辆的电连接器装置包括连接器基部和联接结构。连接器基部包括第一连接端口和第二连接端口。第一连接端口限定第一中心轴线。第二连接端口限定第二中心轴线。如沿预定方向观察时,第二中心轴线与第一中心轴线间隔开。联接结构构造成将连接器基部可拆卸地附接到附加装置,使得连接器基部不可移动地附接到附加装置。如沿预定方向观察时,联接结构设置在第一中心轴线和第二中心轴线之间。

利用根据第一方面的电连接器装置,当电控制缆索插入到第一或第二连接端口中和/或从第一或第二连接端口移除时,联接结构能够减小施加到安装在连接器基部中的电连接缆索的力。因此,可以容易地将电控制缆索连接到第一连接端口和/或第二连接端口和/或从第一连接端口和/或第二连接端口断开电控制缆索。此外,能够将设置在第一中心轴线和第二中心轴线之间的区域用于联接结构。因此,能够抑制由联接结构引起的电连接器装置的尺寸增加,并且同时能够提高电连接器装置的可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一种用于人力车辆的电连接器装置包括连接器基部和联接结构。联接结构构造成将连接器基部可拆卸地附接到附加装置,使得连接器基部不可移动地附接到附加装置,附加装置包括操作构件。

利用根据第二方面的电连接器装置,当电控制缆索插入到连接器基部的连接端口中和/或从连接器基部的连接端口移除时,联接结构能够减小施加到安装在连接器基部中的电连接缆索的力。因此,可以容易地将电控制缆索连接到连接端口和/或从连接端口断开电控制缆索。因此,能够提高电连接器装置的可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根据第二方面的电连接器装置构造成使得连接器基部包括限定第一中心轴线的第一连接端口和限定第二中心轴线的第二连接端口。如沿预定方向观察时,第二中心轴线与第一中心轴线间隔开。

利用根据第三方面的电连接器装置,能够容易地将电控制缆索连接到第一连接端口和/或第二连接端口和/或从第一连接端口和/或第二连接端口断开电控制缆索。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根据第一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电连接器装置构造成使得联接结构包括联接构件,所述联接构件构造成将连接器基部附接到附加装置。联接构件是与连接器基部分离的构件。如沿预定方向观察时,联接构件设置在第一中心轴线和第二中心轴线之间。

利用根据第四方面的电连接器装置,能够将设置在第一中心轴线和第二中心轴线之间的区域用于联接结构的联接构件。因此,能够抑制由联接结构引起的电连接器装置的尺寸增大。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根据第四方面的电连接器装置构造成使得联接构件包括第一联接构件和第二联接构件。第一联接构件构造成将连接器基部可拆卸地附接到附加装置。第二联接构件构造成将连接器基部可拆卸地附接到附加装置。第二联接构件与第一联接构件分离。如沿预定方向观察时,第一联接构件和第二联接构件中的至少一者设置在第一中心轴线和第二中心轴线之间。

利用根据第五方面的电连接器装置,能够抑制由联接结构引起的电连接器装置的尺寸增大,并且同时能够改善连接器基部与附加装置的联接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根据第五方面的电连接器装置构造成使得如沿预定方向观察时第一联接构件和第二联接构件两者都设置在第一中心轴线和第二中心轴线之间。

利用根据第六方面的电连接器装置,能够可靠地抑制由联接结构引起的电连接器装置的尺寸增大。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根据第五或第六方面的电连接器装置构造成使得第一联接构件和第二联接构件中的至少一者包括构造成与附加装置螺纹接合的外螺纹。

利用根据第七方面的电连接器装置,能够认识到(recognize)连接器基部可拆卸地附接到附加装置的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根据第五至第七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电连接器装置构造成使得第一联接构件和第二联接构件中的至少一者在预定方向上延伸。

利用根据第八方面的电连接器装置,能够抑制如沿预定方向观察时联接结构的面积的增大。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根据第五至第八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电连接器装置构造成使得联接结构包括开口,所述开口布置在所述连接器基部上,并且如沿预定方向观察时设置在所述第一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二中心轴线之间。第一联接构件和第二联接构件构造成在联接构件将连接器基部附接到附加装置的附接状态下延伸穿过开口。

利用根据第九方面的电连接器装置,能够可靠地认识到连接器基部可拆卸地附接到附加装置的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根据第九方面的电连接器装置构造成使得附加装置包括突出部,第一联接构件和第二联接构件联接到所述突出部。突出部构造成在附接状态下延伸穿过开口。

利用根据第十方面的电连接器装置,能够容易地将连接器基部相对于附加装置定位。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根据第十方面的电连接器装置构造成使得开口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突出部包括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第一突出部构造成在附接状态下延伸穿过第一开口。第二突出部构造成在附接状态下延伸穿过第二开口。第一联接构件和第二联接构件在附接状态下分别联接到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

利用根据第十一方面的电连接器装置,能够可靠地识别连接器基部可拆卸地附接到附加装置的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根据第四方面的电连接器装置构造成使得联接结构包括中间板,所述中间板构造成设置在连接器基部和联接构件之间。

利用根据第十二方面的电连接器装置,能够改善连接器基部和附加装置之间的联接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根据第十二方面的电连接器装置构造成使得连接器基部包括凹部。中间板构造成设置在凹部中。

利用根据第十三方面的电连接器装置,能够抑制电连接器装置在预定方向上的尺寸增大。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根据第十二方面的电连接器装置构造成使得如沿预定方向观察时凹部沿着第一中心轴线和第二中心轴线中的至少一者延伸。

利用根据第十四方面的电连接器装置,能够有效地利用如沿预定方向观察时设置在第一中心轴线与第二中心轴线之间的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方面,根据第一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电连接器装置构造成使得联接结构包括接合构件,所述接合构件设置在所述连接器基部上,以与所述附加装置的附加接合构件卡扣配合。

利用根据第十五方面的电连接器装置,能够使用接合构件容易地将连接器基部附接到附加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六方面,根据第十五方面的电连接器装置构造成使得接合构件构造成能够弹性变形,以便与所述附加接合构件卡合。

利用根据第十六方面的电连接器装置,能够使用接合构件容易地将连接器基部从附加装置拆卸。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七方面,根据第一至第十六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电连接器装置构造成使得如沿预定方向观察时第一中心轴线与第二中心轴线平行。

根据第十七方面的电连接器装置,能够确保在第一中心轴线和第二中心轴线之间设置的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八方面,根据第一至第十七方面的电连接器装置构造成使得第一中心轴线和第二中心轴线中的至少一者与预定方向垂直。

根据第十八方面的电连接器装置,能够确保在第一中心轴线与第二中心轴线之间设置的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九方面,一种用于人力车辆的电气装置包括基部构件、可移动构件、电路、无线天线和电源保持器。可移动构件可移动地联接到基部构件。电路具有第一侧和设置在第一侧的相反侧上的第二侧。电路设置在基部构件和可移动构件中的一者处。无线天线被设置到电路的第一侧。电源保持器构造成容纳电源。电源保持器在相对于无线天线等于或长于3mm的预定范围内被设置到电路的第一侧。

根据第十九方面的电气装置,能够降低电源与无线天线的电波之间的干扰。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方面,根据第十九方面的电气装置构造成使得基部构件在纵向方向上延伸。基部构件包括第一端部部分、第二端部部分和抓握部分。第一端部部分构造成联接到车把。第二端部部分在纵向方向上与第一端部部分相对。抓握部分设置在第一端部部分和第二端部部分之间。可移动构件围绕设置成与距第一端部部分相比距第二端部部分更近的枢转轴线可枢转地联接到基部构件。无线天线和电源保持器中的至少一者设置到第二端部部分。

利用根据第二十方面的电气装置,能够利用第二端部部分作为用于电源保持器的位置。

附图说明

当结合附图考虑时,通过参考以下详细描述,由于本发明及其许多伴随优点变得更好理解,将容易获得对本发明及其许多伴随优点的更完整理解。

图1是根据实施例的电气装置的透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气装置的侧视图,示出了电连接器装置。

图3是沿图2的线III-III截取的电气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沿图2的线IV-IV截取的电气装置的剖视图,示出了预定范围。

图5是图2所示的电气装置和电连接器装置的局部透视图。

图6是图5所示的电连接器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7是沿图10的线IIV-IIV截取的电连接器装置的剖视图。

图8是图5所示的电连接器装置的侧视图。

图9是沿图8的线X-X截取的电连接器装置的剖视图。

图10是图5所示的电连接器装置的另一侧视图。

图11是图5所示的电连接器装置的另一侧视图。

图12是图1所示的电气装置的正视图,示出了车把和另一电气装置。

图13是图5所示的电连接器装置的侧视图,示出了另一电气装置。

图14是沿图13的线XIV-XIV截取的电连接器装置的剖视图。

图15是包括图2所示的电气装置和电连接器装置的人力车辆的框图(无线通信)。

图16是包括图2所示的电气装置和电连接器装置的人力车辆的框图(有线通信)。

图17是根据变型的电连接器装置的剖视图。

图18是图17所示的电连接器装置的侧视图。

图19是根据另一变型的电连接器装置的剖视图。

图20是图19所示的电连接器装置的侧视图。

图21是根据另一变型的电连接器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描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其中在所有的各个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应的或相同的元件。

如图1所示,用于人力车辆2的电气装置10构造成安装到车把3。在本实施例中,电气装置10构造成安装到沉降式车把。电气装置10包括构造成操作另一装置的操作装置。然而,电气装置10的结构可以应用于安装到其它类型的车把(例如平车把、计时车把和牛角车把)的其它操作装置。电气装置10可以包括除操作装置以外的装置。

例如,人力车辆2是利用至少包括骑在人力车辆2上的用户(即,骑乘者)的人力的动力行驶的车辆。人力车辆2具有任意数量的车轮。例如,人力车辆2具有至少一个车轮。在本实施例中,人力车辆2优选地具有比四轮汽车更小的尺寸。然而,人力车辆2可以具有任意尺寸。例如,人力车辆2可以具有比四轮汽车更大的尺寸。人力车辆2的示例包括自行车、三轮车和踏板车。在本实施例中,人力车辆2是自行车。包括电动机的电气辅助系统可以应用于人力车辆2(例如,自行车)以辅助用户的肌肉动力。即,人力车辆2可以是电动自行车。

电气装置10可操作地联接到至少一个装置以操作该至少一个装置。在本实施例中,电气装置10可操作地联接到被操作装置BC1,例如制动装置。电气装置10经由液压软管4可操作地联接到被操作装置BC1。然而,电气装置10可以经由包括内部线缆的机械控制缆索可操作地联接到机械部件,例如制动装置。被操作装置BC1可以包括除制动装置以外的装置。

电气装置10电连接到电气部件BC2和附加电气部件BC3。在本实施例中,电气装置10无线连接到电气部件BC2和附加电气部件BC3。然而,电气装置10可以经由电气控制缆索连接到电气部件BC2和附加电气部件BC3。

电气部件BC2和附加电气部件BC3的示例包括附加或附属操作装置、可调节座杆、悬架、变速装置、制动装置、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在本实施例中,电气部件BC2包括变速装置,例如变速器(derailleur)。附加电气部件BC3包括可调节座杆。然而,电气部件BC2和附加电气部件BC3不限于上述装置。

在本实施例中,电气装置10是右手侧操作/控制装置,其构造成由骑乘者的右手操作以致动被操作装置BC1。然而,电气装置10的结构可以应用于左手侧操作装置。

在本申请中,以下方向术语“前”、“后”、“向前”、“向后”、“左”、“右”、“横向”、“向上”和“向下”以及任何其它类似的方向术语是指基于处于人力车辆2中的用户标准位置(例如,在车座或座椅上)且面向车把3的用户(例如,骑乘者)而确定的所述方向。因此,这些术语当用于描述电气装置10或其它部件时应当相对于配备有电气装置10的如在水平表面上处于直立骑行位置而使用的人力车辆2来解释。

电气装置10包括开关SW1、SW2和SW3。开关SW1构造成响应于用户输入U1而被激活。开关SW2构造成响应于用户输入U2而被激活。开关SW3构造成响应于用户输入U3而被激活。在本实施例中,电气部件BC2构造成响应于开关SW1和SW2的用户输入U1和U2而操作。附加电气部件BC3构造成响应于开关SW3的用户输入U3而操作。例如,电气部件BC2构造成响应于由开关SW1和SW2接收的用户输入U1和U2而升档和降档。附加电气部件BC3构造成响应于由开关SW3接收的用户输入U3而在锁定状态和可调节状态之间改变附加电气部件BC3的状态。然而,开关SW1至SW3中的每一个可以用于操作其他装置。

如图2所示,用于人力车辆2的电气装置10包括基部构件12和可移动构件14。基部构件12沿纵向方向D1延伸,并且包括第一端部部分16和第二端部部分18。第一端部部分16构造成联接到车把3。第二端部部分18沿纵向方向D1与第一端部部分16相对。第二端部部分18构成基部构件12的自由端部部分。基部构件12包括设置在第一端部部分16和第二端部部分18之间的抓握部分20。抓握部分20沿纵向方向D1设置在第一端部部分16和第二端部部分18之间。

可移动构件14可移动地联接到基部构件12。可移动构件14围绕枢转轴线A1可枢转地联接到基部构件12。可移动构件14能够相对于基部构件12围绕枢转轴线A1在休止位置P11和操作位置P12之间枢转。枢转轴线A1设置成距第二端部部分18比距第一端部部分16更近。可移动构件14包括近侧端部部分14A和与近侧端部部分14A相对的远侧端部部分14B。可移动构件14从近侧端部部分14A延伸到远侧端部部分14B。休止位置P11和操作位置P12由枢转轴线A1和远侧端部部分14B限定。近侧端部部分14A比远侧端部部分14B更靠近枢转轴线A1。可移动构件14构造成由用户操作。因此,可移动构件14也可以称为操作构件14。电气装置10也可以称为附加装置10。即,附加装置10包括操作构件14。附加装置10包括具有操作构件14的操作装置。然而,附加装置或电气装置10也可以是另一电气装置,例如指示装置、卫星开关(statellite stwitch)、接合开关(junction switch)、连接器装置和外部装置。例如,稍后描述的电连接器装置能够可拆卸地附接到操作装置、指示装置、辅助开关、接合开关、连接器装置和外部装置中的至少一个。然而,附加装置或电气装置10不限于上述示例。

在本申请中,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休止位置”是指在可移动部分(例如可移动构件14)未被用户操作的状态下该可移动部分保持静止的位置。如本文所使用的“操作位置”是指已经被用户操作以进行装置(例如被操作装置BC1)的操作的可移动部分所处的位置。

电气装置10包括设置在基部构件12中的液压单元26。液压单元26构造成响应于操作构件14的移动而产生液压。例如,液压单元26包括缸膛、活塞和贮存器。由于液压单元26包括已知的结构,因此为了简洁起见,这里将不再详细描述所述已知的结构。操作构件14能够可操作地联接到另一结构而不是联接到液压单元26。例如,操作构件14能够可操作地联接到机械控制缆索(例如Bowden缆索)以操作被操作装置BC1。

电气装置10还包括抓握盖28。抓握盖28构造成附接到基部构件12,以便在抓握盖28附接到基部构件12的状态下至少部分地覆盖基部构件12。例如,抓握盖28由非金属材料(例如弹性材料)制成。弹性材料的示例包括橡胶。骑乘者有时会握住基部构件12(例如,抓握部分20)并且在骑行期间通过抓握盖28倚靠在基部构件12(例如,抓握部分20)上。可以从电气装置10中省略抓握盖28。

开关SW1和SW2安装到可移动构件14以便与可移动构件14一起相对于基部构件12可移动。开关SW3安装到基部构件12。开关SW3被设置到第二端部部分18。开关SW3被设置在基部构件12和抓握盖28之间。开关SW3构造成由用户经由抓握盖28来操作。然而,开关SW1、SW2和SW3的位置不限于本实施例。

如图1所示,电气装置10还包括安装结构30,所述安装结构30构造成将第一端部部分16联接到车把3。安装结构30优选地包括带夹紧件32和紧固构件34。紧固构件34构造成将带夹紧件32联接到第一端部部分16。紧固构件34包括安装螺栓36以便将车把3夹紧在带夹紧件32和第一端部部分16之间。安装结构30可以包括其它结构,所述其它结构与带夹紧件32相似并且被用在公路变速器中以用于安装到沉降式车把。

如图2所示,用于人力车辆2的电气装置10包括电源38。电源38设置在基部构件12和可移动构件14中的一者处。在本实施例中,电源38设置在基部构件12处。电源38设置在第二端部部分18处。然而,电源38可以设置在可移动构件14处。电源38可以设置在除第二端部部分18以外的部分处。

用于人力车辆2的电气装置10包括电路40。电路40设置在基部构件12和可移动构件14中的一者处。在本实施例中,电路40设置在基部构件12处。电路40设置在第二端部部分18处。然而,电路40可以设置在可移动构件14处。电路40可以设置在除第二端部部分18以外的部分处。

电源38构造成向电路40和其它部件供电。电源38的示例包括一次电池、二次电池和电容器。例如,电源38包括形状为扁平圆柱体的钮扣电池。然而,电源38不限于本实施例。

基部构件12包括容纳部分42。容纳部分42被设置到第二端部部分18。容纳部分42构造成容纳电源38和电路40中的至少一者。容纳部分42构造成容纳电源38和电路40。具体地,容纳部分42包括电源容纳部分42P和电路容纳部分42C。电源容纳部分42P构造成容纳电源38。电路容纳部分42C构造成容纳电路40。然而,容纳部分42可以构造成仅容纳电源38和电路40中的一者。电源容纳部分42P和电路容纳部分42C中的一者可以从容纳部分42中省略。

如图2所示,基部构件12包括主体46和作为与主体46分离的构件的附接构件48。附接构件48由与主体46不同的第一材料制成。第一材料包括树脂材料。第二材料包括树脂材料。附接构件48的无线电波干扰低于主体46的无线电波干扰。第一材料的无线电波干扰低于第二材料的无线电波干扰。例如,第一材料包括玻璃纤维增强材料。主体46由与第一材料不同的第二材料制成。第二材料包括碳纤维增强材料。即,附接构件48是与主体46分离的构件。玻璃纤维增强材料包括玻璃纤维和树脂材料(例如合成树脂)。碳纤维增强材料包括碳纤维和树脂材料(例如合成树脂)。然而,第一材料和第二材料不限于本实施例。第一材料可以与第二材料相同。第一材料可以包括具有与第二材料的无线电波干扰相等的无线电波干扰的任何坚固材料。附接构件48构造成可拆卸地附接到主体46。然而,附接构件48可以与主体46整体地设置成单件式一体构件。

如本文所用,术语“可拆卸的”或“可拆卸地”涵盖其中元件能够从另一个元件重复地拆卸和重复地附接到另一个元件而没有显著损坏的构造。

主体46包括第一端部部分16和抓握部分20。附接构件48包括第二端部部分18。附接构件48包括第一附接构件50和第二附接构件52。第一附接构件50是与第二附接构件52分离的构件。容纳部分42设置在附接构件48中。电路容纳部分42C设置在第二附接构件52中。电源容纳部分42P设置在第一附接构件50和第二附接构件52中。电源38构造成设置在第二附接构件52中。电路40构造成设置在第一附接构件50和第二附接构件52中。开关SW3附接到第二附接构件52。

如图3所示,电路40包括电路板54。电路40包括电路板54,使得电路40可以嵌入基板、印刷在基板上或附接到基板。电路板54附接到基部构件12。电路板54设置在第一附接构件50和第二附接构件52中。

用于人力车辆2的电气装置10包括电源保持器56,所述电源保持器构造成容纳电源38。电源保持器56构造成附接到基部构件12。电源保持器56构造成可移动地联接到基部构件12。电源保持器56构造成围绕保持器枢转轴线A2可枢转地联接到基部构件12。电源保持器56能够相对于基部构件12围绕保持器枢转轴线A2在容纳位置P21和打开位置P22之间枢转。

基部构件12包括容纳空间12S。电源保持器56包括容纳凹部56R。在电源保持器56处于容纳位置P21的状态下,容纳空间12S和容纳凹部56R构成电源容纳部分42P。在电源保持器56处于打开位置P22的状态下,容纳凹部56R设置在容纳空间12S的外部。

在电源保持器56位于容纳位置P21的状态下,电源38设置在容纳空间12S和容纳凹部56R中。电气装置10包括正极触点58和负极触点60。负极触点60是与正极触点58分离的构件。正极触点58构造成在电源38设置在容纳部分42(例如,电源容纳部分42P)中的状态下接触电源38的正电极。负触点60构造成在电源38设置在容纳部分42(例如,电源容纳部分42P)中的状态下接触电源38的负电极。

用于人力车辆2的电气装置10包括无线天线62。无线天线62和电源保持器56中的至少一者设置到第二端部部分18。无线天线62电气安装在电路板54上。在本实施例中,无线天线62和电源保持器56设置到第二端部部分18。然而,无线天线62和电源保持器56中的至少一者可以设置到基部构件12的其它部分,例如第一端部部分16和车把部分。

电路40具有第一侧S1和设置在第一侧S1的相反侧上的第二侧S2。无线天线62设置到电路40的第一侧S1。电路板54具有第一侧S1和第二侧S2。无线天线62设置到电路板54的第一侧S1。在本实施例中,无线天线62包括具有布线图案的图案天线。然而,如果需要和/或期望,无线天线62可以是其他天线,例如芯片天线。

如图4所示,电源保持器56在相对于无线天线62等于或大于3mm的预定范围PR中设置到电路40的第一侧S1。点划线PR1表示距无线天线62的距离为3mm。在电源保持器56位于容纳位置P21的状态下,电源保持器56在相对于无线天线62等于或大于3mm的预定范围PR内设置到电路40的第一侧S1。在电源保持器56容纳电源38的容纳状态下,电源38在相对于无线天线62等于或大于3mm的预定范围PR内设置到电路40的第一侧S1。换句话说,如图3所示,在容纳状态下,电源38和无线天线62之间限定的距离DS等于或大于3mm。

如图5所示,人力车辆2包括电连接器装置64。用于人力车辆2的电连接器装置64包括连接器基部66和联接结构68。连接器基部66包括第一连接端口70和第二连接端口72。联接结构68构造成将连接器基部66可拆卸地附接到附加装置10,使得连接器基部66不可移动地附接到附加装置10。联接结构68构造成将连接器基部66可拆卸地附接到附加装置10,使得连接器基部66不可移动地附接到附加装置10的基部构件12。电连接器装置64被抓握盖28覆盖。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器基部66包括第一连接端口70和第二连接端口72。然而,如果需要和/或期望,连接器基部66可以包括三个或更多个连接端口。在连接器基部66包括两个或更多个连接端口的情况下,如果需要和/或期望,连接端口的形状、结构、功能和/或对准可以彼此不同。

电连接器装置64包括第一连接缆索C1和第二连接缆索C2。第一连接缆索C1和第二连接缆索C2构造成电连接到电路40(例如参见图3)。第一连接端口70构造成接收电控制缆索,例如第一控制缆索C6。第二连接端口72构造成接收电控制缆索,例如第二控制缆索C8。第一连接端口70构造成接收第一控制缆索C6以电连接到第一连接缆索C1。第二连接端口72构造成接收第二控制缆索C8以电连接到第二连接缆索C2。当第一控制缆索C6插入和/或移出第一连接端口70时,联接结构68构造成限制连接器基部66相对于附加装置10移动,以减小施加到第一连接缆索C1的力。当第二控制缆索C8插入和/或移出第二连接端口72时,联接结构68构造成限制连接器基部66相对于附加装置10移动,以减小施加到第二连接缆索C2的力。

联接结构68包括联接构件74,所述联接构件74构造成将连接器基部66附接到附加装置10。联接构件74是与连接器基部66分离的构件。联接构件74包括第一联接构件76和第二联接构件78。第二联接构件78与第一联接构件76分离。

第一联接构件76构造成将连接器基部66可拆卸地附接到附加装置10。第二联接构件78构造成将连接器基部66可拆卸地附接到附加装置10。第一联接构件76构造成将连接器基部66可拆卸地附接到附加装置10,使得连接器基部66不可移动地附接到附加装置10的基部构件12。第二联接构件78构造成将连接器基部66可拆卸地附接到附加装置10,使得连接器基部66不可移动地附接到附加装置10的基部构件12。

如图6所示,联接结构68包括布置在连接器基部66上的开口80。第一联接构件76和第二联接构件78构造成在联接构件74将连接器基部66附接到附加装置10的附接状态下延伸穿过开口80。开口80包括第一开口82和第二开口84。第一开口82具有第一开口轴线A41并且沿第一开口82延伸。第二开口84具有第二开口轴线A42并且沿第二开口84延伸。

第一联接构件76构造成在联接构件74将连接器基部66附接到附加装置10的附接状态下延伸穿过第一开口82(例如,见图5)。第二联接构件78构造成在联接构件74将连接器基部66附接到附加装置10的附接状态下延伸穿过第二开口84(例如,参见图5)。然而,第一开口82和第二开口84中的至少一者可以从开口80中省略。开口80可以具有其它形状,例如细长形状。即,开口80可以包括细长孔。第一联接构件76和第二联接构件78可以被布置成延伸穿过细长孔。

联接结构68包括构造成设置在连接器基部66和联接构件74之间的中间板86。连接器基部66包括凹部88。中间板86构造成设置在凹部88中。开口80设置在凹部88中。第一开口82和第二开口84设置在凹部88中。

中间板86包括第一孔86A和第二孔86B。第一联接构件76构造成在联接构件74将连接器基部66附接到附加装置10的附接状态下延伸穿过第一孔86A(例如,参见图5)。第二联接构件78构造成在联接构件74将连接器基部66附接到附加装置10的附接状态下延伸穿过第二孔86B(例如,参见图5)。

如图7所示,第一连接端口70限定第一中心轴线A31。第二连接端口72限定第二中心轴线A32。第一连接端口70包括第一连接孔70A。第一连接孔70A具有第一中心轴线A31。第二连接端口72包括第二连接孔72A。第二连接孔72A具有第二中心轴线A32。第一中心轴线A31和第二中心轴线A32沿着轴向方向D2延伸。

如沿预定方向D3观察时,第二中心轴线A32与第一中心轴线A31间隔开。预定方向D3垂直于图7纸面。预定方向D3垂直于轴向方向D2。如沿预定方向D3观察时,第二中心轴线A32在布置方向D4上与第一中心轴线A31间隔开。布置方向D4垂直于轴向方向D2和预定方向D3。在本实施例中,如沿预定方向D3观察时,第一中心轴线A31平行于第二中心轴线A32。然而,如沿预定方向D3观察时,第一中心轴线A31可以相对于第二中心轴线A32倾斜。

连接器基部66包括第一端部66A和第二端部66B。第二端部66B沿轴向方向D2设置在第一端部66A的相反侧上。第一连接端口70和第二连接端口72在轴向方向D2上从第一端部66A朝向第二端部66B延伸。

连接器基部66包括第一缆索开口90和第二缆索开口92。第一缆索开口90和第二缆索开口92沿轴向方向D2从第二端部66B朝向第一端部66A延伸。第一缆索开口90连接到第一连接端口70。第二缆索开口92连接到第二连接端口72。

第一缆索开口90包括第一缆索孔90A和第一附接孔90B。第一附接孔90B设置在第一缆索孔90A和第一连接端口70之间。第一附接孔90B连接到第一连接端口70的第一连接孔70A。第一附接孔90B的内径小于第一连接孔70A和第一缆索孔90A的内径。

第二缆索开口92包括第二缆索孔92A和第二附接孔92B。第二附接孔92B设置在第二缆索孔92A和第二连接端口72之间。第二附接孔92B连接到第二连接端口72的第二连接孔72A。第二附接孔92B的内径小于第二连接孔72A和第二缆索孔92A的内径。

连接器基部66包括设置在第一缆索开口90和第二缆索开口92之间的中间开口94。中间开口94将第一缆索开口90连接到第二缆索开口92。然而,中间开口94可以从连接器基部66省略。

第一连接缆索C1包括第一接收连接器96和第一电缆98。第一接收连接器96设置在第一连接端口70和第一缆索开口90中。第一接收连接器96附接到连接器基部66并且设置在第一附接孔90B中。连接器基部66包括第一附接部分66C。第一附接部分66C径向向内突出并且包括第一附接孔90B。第一附接部分66C限制第一接收连接器96相对于连接器基部66在轴向方向D2上移动。第一接收连接器96包括第一连接器本体96A和设置到第一连接器本体96A的多个第一电端子。

第一电缆98电连接到第一接收连接器96。第一电缆98包括连接到多个第一电端子的多根导线。第一电缆98构造成将第一接收连接器96电连接到电路40。第一连接端口70构造成接收第一控制缆索C6的第一连接器6。第一接收连接器96构造成在第一连接器6插入第一连接端口70的状态下电连接到第一连接器6。第一连接端口70构造成接收第一控制缆索C6,所述第一控制缆索构造成向电气装置10供电并且在电气装置10和其它装置(例如电气部件BC2和BC3)之间传输信号。然而,第一连接端口70可以构造成接收除第一控制缆索C6之外的电控制缆索。

第二连接缆索C2包括第二接收连接器100和第二电缆102。第二接收连接器100设置在第二连接端口72和第二缆索开口92中。第二接收连接器100附接到连接器基部66,并且设置在第二附接孔92B中以附接到连接器基部66。连接器基部66包括第二附接部分66D。第二附接部分66D径向向内突出并且包括第二附接孔92B。第二附接部分66D限制第二接收连接器100相对于连接器基部66在轴向方向D2上移动。第二接收连接器100包括第二连接器本体100A和设置到第二连接器本体100A的多个第二电端子。

第二电缆102电连接到第二接收连接器100。第二电缆102包括连接到多个第二电端子的多根导线。第二电缆102构造成将第二接收连接器100电连接到电路40。第二连接端口72构造成接收第二控制缆索C8的第二连接器8。第二接收连接器100构造成在第二连接器8插入第二连接端口72的状态下电连接到第二连接器8。第二连接端口72构造成接收第二控制缆索C8,所述第二控制缆索构造成在电气装置10和其它装置之间传输信号。然而,第二连接端口72可以构造成接收除第二控制缆索C8之外的电控制缆索。

如图6和7所示,第二连接端口72包括第一凹槽72B和第二凹槽72C。第一凹槽72B和第二凹槽72C沿着第二中心轴线A32延伸。第二中心轴线A32设置在第一凹槽72B和第二凹槽72C之间。

如图7所示,第二连接件8具有与第一连接件6不同的形状。第二连接件8包括突出部8A。在第二连接器8设置在第二连接端口72中的状态下,突出部8A设置在第一凹槽72B和第二凹槽72C中的一者中。第一连接端口70不包括例如第一凹槽72B和第二凹槽72C的凹槽。因此,第一连接端口70构造成不接收第二连接器8。第一凹槽72B和第二凹槽72C中的至少一者可以从第二连接端口72省略。第一连接端口70可以包括例如第一凹槽72B和第二凹槽72C的凹槽。

如图8所示,如沿预定方向D3观察时,联接结构68设置在第一中心轴线A31和第二中心轴线A32之间。如沿预定方向D3观察时,联接构件74设置在第一中心轴线A31和第二中心轴线A32之间。如沿预定方向D3观察时,中间板86设置在第一中心轴线A31和第二中心轴线A32之间。如沿预定方向D3观察时,第一联接构件76和第二联接构件78中的至少一者设置在第一中心轴线A31和第二中心轴线A32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如沿预定方向D3观察时,第一联接构件76和第二联接构件78两者都设置在第一中心轴线A31和第二中心轴线A32之间。然而,如沿预定方向D3观察时,第一联接构件76和第二联接构件78中的至少一者可以设置在第一中心轴线A31和第二中心轴线A32之间限定的区域之外。

如沿预定方向D3观察时,开口80设置在第一中心轴线A31和第二中心轴线A32之间。如沿预定方向D3观察时,第一开口82设置在第一中心轴线A31和第二中心轴线A32之间。如沿预定方向D3观察时,第二开口84设置在第一中心轴线A31和第二中心轴线A32之间。

如沿预定方向D3观察时,凹部88沿着第一中心轴线A31和第二中心轴线A32中的至少一者延伸。如沿预定方向D3观察时,凹部88沿着第一中心轴线A31和第二中心轴线A32延伸。如沿预定方向D3观察时,联接结构68设置在凹部88中。如沿预定方向D3观察时,第一联接构件76和第二联接构件78设置在凹部88中。如沿预定方向D3观察时,开口80设置在凹部88中。如沿预定方向D3观察时,第一开口82和第二开口84设置在凹部88中。如沿预定方向D3观察时,中间板86设置在凹部88中。然而,凹部88可以从连接器基部66省略。

连接器基部66具有在轴向方向D2上限定的第一长度L1。连接器基部66具有在布置方向D4上限定的第二长度L2。第一长度L1比第二长度L2长。然而,第一长度L1与第二长度L2之间的尺寸关系不限于本实施例。

第一基准平面PL1定义为平分连接器基部66的第二长度L2。第一基准平面PL1平行于轴向方向D2和预定方向D3,并且垂直于布置方向D4。如沿预定方向D3观察时,第一基准平面PL1设置在第一开口轴线A41和第二开口轴线A42上。

如图7和图9所示,如沿预定方向D3观察时,连接器基部66具有相对于第一基准平面PL1不对称的形状。然而,连接器基部66可以具有相对于第一基准平面PL1对称的形状。

第一接收连接器96包括第一突出部96B。第一突出部96B从第一连接器本体96A径向向外突出。第一连接端口70包括第一附接凹槽70G。在第一接收连接器96附接到连接器基部66的状态下,第一突出部96B设置在第一附接凹槽70G中。

第二接收连接器100包括第二突出部100B。第二突出部100B从第二连接器本体100A径向向外突出。第二连接端口72包括第二附接凹槽72G。在第二接收连接器100附接到连接器基部66的状态下,第二突出部100B设置在第二附接凹槽72G中。

如图10所示,第一联接构件76和第二联接构件78中的至少一者沿预定方向D3延伸。第一联接构件76和第二联接构件78中的至少一者包括构造成与附加装置10螺纹接合的外螺纹。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联接构件76和第二联接构件78沿预定方向D3延伸。第一联接构件76包括构造成与附加装置10的基部构件12螺纹接合的外螺纹76A。第二联接构件78包括构造成与附加装置10的基部构件12螺纹接合的外螺纹78A。然而,第一联接构件76和第二联接构件78的结构不限于本实施例。如果需要和/或期望,外螺纹76A可以从第一联接构件76省略。如果需要和/或期望,外螺纹78A可以从第二联接构件78省略。

第一中心轴线A31和第二中心轴线A32中的至少一者垂直于预定方向D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中心轴线A31和第二中心轴线A32垂直于预定方向D3。然而,第一中心轴线A31和第二中心轴线A32中的至少一者可以不垂直于预定方向D3。

附加装置10包括突出部104,第一联接构件76和第二联接构件78联接到所述突出部。突出部104构造成在附接状态下延伸穿过开口80。在本实施例中,突出部104包括第一突出部106和第二突出部108。第一突出部106构造成在附接状态下延伸穿过第一开口82。第二突出部108构造成在附接状态下延伸穿过第二开口84。第一联接构件76和第二联接构件78在附接状态下分别联接到第一突出部106和第二突出部108。

第一突出部106包括第一螺纹孔106A。第二突出部108包括第二螺纹孔108A。第一联接构件76的外螺纹76A与第一螺纹孔106A螺纹接合。第二联接构件78的外螺纹78A与第二螺纹孔108A螺纹接合。

第一联接构件76包括第一杆76B和第一头部76C。外螺纹76A设置在第一杆76B的外周上。第一头部76C设置在第一杆76B的一个端部处。中间板86在附接状态下保持在第一头部76C和连接器基部66之间。

第二联接构件78包括第二杆78B和第二头部78C。外螺纹78A设置在第二杆78B的外周上。第二头部78C设置在第二杆78B的一个端部处。中间板86在附接状态下保持在第二头部78C和连接器基部66之间。

第一联接构件76的第一头部76C在附接状态下设置在凹部88中。第二联接构件78的第二头部78C在附接状态下设置在凹部88中。

连接器基部66包括第一表面66E和第二表面66F。第二表面66F沿预定方向D3设置在第一表面66E的相反侧上。凹部88设置在第一表面66E上。连接器基部66包括附加凹部110。附加凹部110设置在第二表面66F上。连接器基部66的第二表面66F在附接状态下设置在第一表面66E和附加装置10的基部构件12之间。连接器基部66的第二表面66F在附接状态下接触附加装置10的基部构件12。

连接器基部66具有在预定方向D3上限定在第一表面66E和第二表面66F之间的厚度L3。厚度L3比第一长度L1和第二长度L2短(参见例如图8)。第二基准平面PL2被限定为平分厚度L3。第二基准平面PL2平行于轴向方向D2并且垂直于预定方向D3。连接器基部66具有相对于第二基准平面PL2对称的形状。然而,连接器基部66可以具有相对于第二基准平面PL2不对称的形状。

如图11所示,如沿预定方向D3观察时,附加凹部110沿着第一中心轴线A31和第二中心轴线A32中的至少一者延伸。如沿预定方向D3观察时,联接结构68设置在附加凹部110中。如沿预定方向D3观察时,第一联接构件76和第二联接构件78设置在附加凹部110中。如沿预定方向D3观察时,开口80设置在附加凹部110中。如沿预定方向D3观察时,第一开口82和第二开口84设置在附加凹部110中。然而,附加凹部110可以从连接器基部66省略。

如图12所示,人力车辆2包括附加装置210。电连接器装置64构造成附接到附加装置210。附加装置210具有与附加装置10关于车把中心平面HC对称的形状。车把中心平面HC平分车把3的侧向长度L5。附加装置210包括基部构件212。基部构件212具有与附加装置210的基部构件12相对于车把中心平面HC对称的形状。

如图13和图14所示,电连接器装置64构造成附接到附加装置210的基部构件212。在联接构件74将连接器基部66附接到附加装置210的附接状态下,连接器基部66的第一表面66E设置在第二表面66F和附加装置210的基部构件212之间。连接器基部66的第一表面66E在附接状态下接触附加装置210的基部构件212。中间板86设置在附加凹部110中。因此,能够针对右手操作装置和左手操作装置中的每一个使用电连接器装置64。

如图15和16所示,电路40包括通信器120、通知单元122和控制器CR。无线天线62、通信器120、通知单元122和控制器CR电安装在电路板54上。无线天线62、通信器120、通知单元122和控制器CR经由电路板54彼此电气连接。

通信器120构造成经由有线通信信道和无线通信信道中的至少一者与另一装置通信。在本实施例中,通信器120包括有线通信器WC1和无线通信器WC2。有线通信器WC1构造成经由有线通信信道与电气部件BC2的有线通信器通信。无线通信器WC2构造成使用无线天线62经由无线通信信道与电气部件BC2的无线通信器通信。无线通信器WC2构造成使用无线天线62经由无线通信信道与附加电气部件BC3的无线通信器通信。

控制器CR构造成响应于用户输入U1至U3和/或其它信息来控制另一装置。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器CR构造成控制有线通信器WC1和无线通信器WC2以将控制信号CS1和/或CS2传输至电气部件BC2。控制器CR构造成控制有线通信器WC1和无线通信器WC2以将控制信号CS3传输至附加电气部件BC3。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信号CS1指示电气部件BC2的升档。控制信号CS2表示电气部件BC2的降档。控制信号CS3表示附加电气部件BC3的状态在锁定状态和可调节状态之间改变。

控制器CR构造成选择有线通信器WC1和无线通信器WC2中的一者。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器CR构造成选择无线通信器WC2作为默认通信器。控制器CR构造成检测电连接器装置64和电控制缆索(例如第一控制缆索C6和第二控制缆索C8)之间的连接。

第一接收连接器96通过第一电缆98、系统总线CR4和电路板54电连接到控制器CR。第二接收连接器100通过第二电缆102、系统总线CR4和电路板54电连接到控制器CR。控制器CR构造成检测从电源供应到电连接器装置64的电力。控制器CR构造成如果电控制缆索(例如,第一控制缆索C6)没有连接到电连接器装置64(具体地,第一连接缆索C1的第一接收连接器96)则选择无线通信器WC2。控制器CR构造成如果电控制缆索(例如,第一控制缆索C6)连接到电连接器装置64则选择有线通信器WC1。然而,控制器CR可以构造成选择有线通信器WC1作为默认通信器。

控制器CR包括处理器CR1、存储器CR2和系统总线CR4。处理器CR1和存储器CR2电安装在电路40上。处理器CR1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和存储器控制器。处理器CR1通过电路40和系统总线CR4电连接到存储器CR2。有线通信器WC1和无线通信器WC2构造成电安装在电路40上。有线通信器WC1和无线通信器WC2中的每一个通过电路40和系统总线CR4电连接到处理器CR1和存储器CR2。

存储器CR2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和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存储器CR2包括存储区域,每个存储区域具有ROM和RAM中的地址。处理器CR1构造成控制存储器CR2将数据存储在存储器CR2的存储区域中,并且从存储器CR2的存储区域读取数据。存储器CR2(例如ROM)存储程序。程序被读入处理器CR1,并且从而执行通信器120的配置和/或算法。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电力线通信(PLC)技术建立有线通信信道。更具体地,电控制缆索(例如,第一控制缆索C6和第二控制缆索C8)包括地线和电压线。PLC技术用于电气部件之间的通信。PLC在导体上携带数据,该导体也同时用于到电气部件的电力传输或电力分配。

如图1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人力车辆2可以包括与电源38分离设置的电源PS。电源PS是与电源38分离的电源。电源PS构造成安装到车辆框架。例如,电源PS的容量大于电源38的容量。电源PS构造成经由电控制缆索(例如,第一控制缆索C6)电连接到电连接器装置64。从电源PS通过与电气装置10、电气部件BC2和附加电气部件BC3连接的电气布线结构WS供电。此外,有线通信器WC1构造成使用PLC通过电气布线结构WS接收来自彼此的信号。电源PS的示例包括一次电池和二次电池。然而,电源PS并不限于本实施例。

PLC使用唯一的装置标识(ID),所述唯一装置标识被分配给例如电气装置10以及电气部件BC2和BC3的电气部件。在本实施例中,存储器CR2构造成存储包括分配给电气装置10的唯一装置ID的装置信息。基于该唯一装置ID,控制器CR构造成识别经由有线通信信道传输的信号中其自身所需的信号。例如,控制器CR构造成生成包括指示通信器120的装置信息的信号。

控制器CR构造成将包括其它装置信息的信号识别为从电气部件BC2经由有线通信信道传输的信号。有线通信器WC1构造成将输入信号分成电源电压和包括装置信息的信号。有线通信器WC1构造成将电源电压调节到通信器120可以正确操作的水平。有线通信器WC1还构造成将输出信号(例如包括装置信息的信号)叠加在从电源PS施加到电气布线结构WS的电源电压上。

无线通信器WC2包括信号发送电路和信号接收电路。无线通信器WC2构造成使用预定无线通信协议将数字信号叠加在载波上,以无线地发送数字信号。在本实施例中,无线通信器WC2构造成使用加密密钥对信号进行加密以生成加密的无线信号。

无线通信器WC2构造成经由无线天线62接收和/或发送无线信号。在本实施例中,无线通信器WC2构造成对无线信号进行解码以识别从另一无线通信器无线发送的信号和/或信息。无线通信器WC2构造成使用密码密钥对无线信号进行解密。无线通信器WC2还可以被称为无线通信电路WC2。

控制器CR构造成响应于用户输入U1生成控制信号CS1。控制器CR构造成响应于用户输入U2生成控制信号CS2。控制器CR构造成响应于用户输入U3生成控制信号CS3。控制器CR构造成如果控制器CR选择有线通信器WC1,则响应于用户输入U1、U2和U3,控制有线通信器WC1以经由有线通信信道分别发送控制信号CS1、CS2和CS3。控制器CR构造成如果控制器CR选择无线通信器WC2,则响应于用户输入U1、U2和U3,控制无线通信器WC2以经由无线通信信道分别发送控制信号CS1、CS2和CS3。

如图17所示,联接结构68可以包括代替联接构件74或除了联接构件74之外的其它结构。联接结构68可以包括代替联接构件74的接合构件374。例如,接合构件374设置在连接器基部66上,以与附加装置10的附加接合构件375卡扣配合。接合构件374沿预定方向D3从连接器基部66延伸。接合构件374包括第一接合部分376和第二接合部分378。第一接合部分376和第二接合部分378从连接器基部66沿预定方向D3延伸。附加接合构件375包括第一附加接合部分380和第二附加接合部分382。第一接合部分376构造成与第一附加接合部分380卡扣配合。第二接合部分378构造成与第二附加接合部分382卡扣配合。

接合构件374构造成可弹性变形,以便与附加接合构件375卡扣配合。第一接合部分376构造成可弹性变形,以便与第一附加接合部分380卡扣配合。第二接合部分378构造成可弹性变形,以便与第二附加接合部分382卡扣配合。例如,将工具插入第一开口82和/或第二开口84中,以使第一接合部分376和第二接合部分378从第一附加接合部分380和第二附加接合部分382脱离。

接合构件374由可弹性变形的材料(例如树脂和橡胶)制成。第一接合部分376由可弹性变形的材料(例如树脂和橡胶)制成。第二接合部分378由可弹性变形的材料(例如树脂和橡胶)制成。

在图17中,第一接合部分376和第二接合部分378被描述为卡扣配合。然而,接合构件374可以具有其他结构,例如闩锁和钩。

如图18所示,如沿预定方向D3观察时,接合构件374(例如,第一接合部分376和第二接合部分378)设置在第一中心轴线A31和第二中心轴线A32之间。如沿预定方向D3观察时,接合构件374(例如,第一接合部分376和第二接合部分378)设置在附加凹部110中。

在图19所示的变型中,联接结构68包括代替联接构件74的接合构件474。例如,接合构件474设置在连接器基部66上,以与附加装置10的附加接合构件475卡扣配合。接合构件474包括第一接合部分476和第二接合部分478。开口80从连接器基部66中省略。替代地,连接器基部66包括附接开口479。第一接合部分476和第二接合部分478设置在附接开口479的周边上。

附加接合构件475沿预定方向D3从附加装置10的基部构件12延伸。附加接合构件475包括第一附加接合部分480和第二附加接合部分482。第一接合部分476和第二接合部分478从附加装置10的基部构件12沿预定方向D3延伸穿过附接开口479。第一接合部分476构造成与第一附加接合部分480卡扣配合。第二接合部分478构造成与第二附加接合部分482卡扣配合。

附加接合构件475构造成可弹性变形,以与接合构件474卡扣配合。第一附加接合部分480构造成可弹性变形,以与第一接合部分476卡扣配合。第二附加接合部分482构造成可弹性变形,以与第二接合部分478卡扣配合。用户可以通过手指使第一附加接合部分480和第二附加接合部分482从第一接合部分476和第二接合部分478脱离。

附加接合部分475由可弹性变形的材料(例如树脂和橡胶)制成。

第一附加接合部分480由可弹性变形的材料(例如树脂和橡胶)制成。

第二附加接合部分482由可弹性变形的材料(例如树脂和橡胶)制成。

在图19中,第一附加接合部分480和第二附加接合部分482被描述为卡扣配合。然而,附加接合构件475可以具有其它结构,例如闩锁和钩。

如图20所示,如沿预定方向D3观察时,接合构件474(例如,第一接合部分476和第二接合部分478)设置在第一中心轴线A31和第二中心轴线A32之间。如沿预定方向D3观察时,接合构件474(例如,第一接合部分476和第二接合部分478)设置在附加凹部110中。

在图21所示的变型中,电连接器装置64包括安装到连接器基部66的复位端子526。复位端子526由金属材料制成,并且可弹性变形。复位端子526设置在第一连接端口70中。第一连接端口70包括附接凹槽530。复位端子526设置在附接凹槽530中。复位端子526构造成电连接到第一控制缆索C6的复位线。

在第一控制缆索C6的第一连接器6没有设置在第一连接端口70中的状态下,复位端子526能够与设置在第一连接器本体96A的外周表面上的第一电端子接触。在第一控制缆索C6的第一连接器6设置在第一连接端口70中的状态下,复位端子526不能够与设置在第一连接器本体96A的外周表面上的第一电端子接触。在第一控制缆索C6的第一连接器6设置在第一连接端口70中的状态下,第一连接器6的一部分设置在复位端子526和设置在第一连接器本体96A的外周表面上的第一电端子之间。

例如,控制器CR构造成检测复位端子526与设置在第一连接器本体96A的外周表面上的第一电端子之间的接触。控制器CR构造成如果复位端子526与设置在第一连接器本体96A的外周表面上的第一电端子接触则复位控制器CR的系统。复位端子526可以设置到第二连接端口72、或第一连接端口70和第二连接端口72两者。

如本文所用,术语“包括”及其派生词旨在为开放式术语,其指定所述特征、元件、部件、群组、整体和/或步骤的存在,但不排除其它未述特征、元件、部件、群组、整体和/或步骤的存在。这个概念也适用于类似含义的词语,例如,术语“具有”、“含有”及其派生词。

术语“构件”、“部段”、“部分”、“零件”、“元件”、“本体”和“结构”当以单数使用时可以具有单个零件或多个零件的双重含义。

在本申请中记载的例如“第一”、“第二”等序数只不过是标识符,并不具有其他的意思,例如,没有特别的顺序等。此外,例如,术语“第一元件”本身并不暗示“第二元件”的存在,并且术语“第二元件”本身并不暗示“第一元件”的存在。

如本文所用,术语“成对”除了涵盖其中成对元件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状或结构的构造之外,也可以涵盖其中成对元件具有彼此不同的形状或结构的构造。

术语“一”(或“一个”)、“一个或多个”和“至少一个”在本文中可互换使用。

最后,如本文所用,例如“基本上”、“约”和“近似”的程度术语是指所修饰术语的使得最终结果不会显著改变的合理偏差量。本申请中描述的所有数值可以解释为包括例如“基本上”、“约”和“近似”的术语。

显然,根据上述教导,本发明的许多修改和变型是可能的。因此,应当理解,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本发明可以以不同于本文具体描述的方式实施。

41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带智能测温功能的自锁式设备连接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