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反冲阀的流体过滤系统及其操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7534 发布日期:2021-12-10 浏览:1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具有反冲阀的流体过滤系统及其操作方法 (Fluid filtration system with backflush valve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 是由 罗伯特·米德勒 于 2020-05-15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在一个示例中,一种过滤装置具有外壳(102),该外壳限定:入口开口(116)、在其中分别具有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1061,1081)的第一孔口和第二孔口(1041,104)、分别从入口开口(116)延伸到第一孔口和第二孔口(1041,104)的第一入口通道和第二入口通道(1181,118)、分别与第一孔口和第二孔口(1041,104)连通的第一出口通道和第二出口通道(1201,1202,120)以及第一反冲通道(1321)。第一活塞(1061,108)限定过滤腔体(1091,1092,109,1101,1102),当第一活塞(1061,108)处于生产模式时,该过滤腔体与第一入口通道(116)和第一出口通道(1201,1202,120)流体连通。第二活塞(1062)限定过滤腔体(1091,1092,109,1101,1102),当第二活塞(1062)处于生产模式时,该过滤腔体与第二入口通道(116)和第二出口通道(1201,1202,120)流体连通。该装置具有反冲阀(1241,1341,1343,1344,1),该反冲阀在反冲操作期间将流体经由第一反冲通道(1321)压缩到第一活塞(1061,108)的过滤腔体(1091,1092,109,1101,1102)中,以增加腔体(1091,1092,109,1101,1102)中的压力。(In one example, a filtration apparatus has a housing (102) defining: an inlet opening (116), first and second orifices (1041,104) having first and second pistons (1061,1081) therein, respectively, first and second inlet passages (1181,118) extending from the inlet opening (116) to the first and second orifices (1041,104), respectively, first and second outlet passages (1201,1202,120) in communication with the first and second orifices (1041,104), respectively, and a first recoil passage (1321). The first piston (1061,108) defines a filter cavity (1091,1092,109,1101,1102) that is in fluid communication with the first inlet passage (116) and the first outlet passage (1201,1202,120) when the first piston (1061,108) is in the production mode. The second piston (1062) defines a filter cavity (1091,1092,109,1101,1102) in fluid communication with the second inlet passage (116) and the second outlet passage (1201,1202,120) when the second piston (1062) is in the production mode. The device has a backflush valve (1241,1341,1343,1344,1) which compresses fluid into a filter cavity (1091,1092,109,1101,1102) of the first piston (1061,108) via a first backflush passage (1321) during a backflush operation to increase pressure in the cavity (1091,1092,109,1101,1102).)

具有反冲阀的流体过滤系统及其操作方法

相关专利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9年5月15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第62/848,456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公开内容据此以引用方式并入,如同其被全部阐述在本文中一样。

技术领域

本公开整体涉及用于过滤流体(诸如高粘度流体)的过滤系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用于清洁过滤系统的过滤元件的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称为活塞型筛网更换器的过滤装置通常用于过滤高粘度介质,诸如塑料熔体。过滤装置通常具有外壳、进料通道和可移动地布置在外壳中的一对活塞。这些活塞中的每个活塞具有至少一个腔体,并且至少一个过滤元件或筛网设置在每个腔体中。在生产操作模式中,外壳中的进料通道以使得熔体被引导穿过相应的过滤元件的方式朝向腔体分支。当沿流动方向上观察时,设置在过滤元件后面的是出口通道,塑料熔体通过该出口通道排放。出口通道在外壳中的某个点处合并。当使熔体流动穿过至少一个过滤元件时,熔体中的杂质和附聚物可嵌入至少一个过滤元件中。

具有两个活塞的过滤装置具有若干优点,这些活塞承载过滤元件并且可沿基本上垂直于流体的流动穿过方向的方向移动。这些优点中的一个优点在于,活塞不仅是过滤器载体,而且随着其移动关闭和打开流动路径,使得不需要另外的阀。通过流动通道的合适设计,活塞可从生产操作模式移动到反冲操作模式。在反冲操作模式中,流体从过滤元件的下游侧被引导并且沿反向流动方向(即,上游方向)穿过过滤元件,以便分离粘附到过滤器的杂质并将它们从外壳中冲洗出。此外,活塞可部分地移动离开外壳,以便在需要清洁或替换过滤元件时有机会触及过滤元件。

发明内容

在一个示例中,一种被构造成过滤流体的过滤装置包括外壳、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第一过滤元件和第二过滤元件以及反冲阀。该外壳限定:至少一个入口开口;第一孔口和第二孔口;至少一个第一入口通道和至少一个第二入口通道,该至少一个第一入口通道从该至少一个入口开口延伸到该第一孔口,该至少一个第二入口通道从该至少一个入口开口延伸到该第二孔口;第一出口通道和第二出口通道,该第一出口通道和该第二出口通道分别与该第一孔口和该第二孔口连通;以及第一反冲通道和第二反冲通道。该第一活塞和该第二活塞分别可移动地设置在该第一孔口和该第二孔口中。该第一活塞在其中限定第一腔体,当该第一腔体处于生产模式时,该第一腔体与该至少一个第一入口通道和该第一出口通道流体连通。该第二活塞在其中限定第一腔体,当该第二活塞的该第一腔体处于该生产模式时,该第二活塞的该第一腔体与该至少一个第二入口通道和该第二出口通道流体连通。该第一过滤元件设置在该第一活塞的该第一腔体中,并且该第二过滤元件设置在该第二活塞的该第一腔体中。该第一反冲通道在该第一孔口和该反冲阀之间延伸,并且该第二反冲通道在该第二孔口和该反冲阀之间延伸。该反冲阀包括内表面,该内表面在其中限定阀室,该阀室被构造成用该流体填充,使得当该过滤装置以反冲模式操作时,该反冲阀(1)将流体从该阀室经由该第一反冲通道压缩到该第一腔体中,以便增加该第一腔体中的该流体的压力,并且(2)打开,以便将所压缩流体从该第一腔体排放出该反冲阀。

另一个示例包括一种操作过滤装置的方法,该过滤装置具有外壳以及设置在该外壳的第一孔口和第二孔口中的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使该第一活塞移动,以便使该第一活塞中的第一腔体从生产模式移动到第一隔离位置,在该生产模式下,该第一腔体与该外壳的至少一个第一入口通道和第一出口通道流体连通,在该第一隔离位置中,该第一腔体不与该外壳的该至少一个第一入口通道或该第一出口通道流体连通。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通过以下方式来用流体对该第一腔体进行加压:致使流体从该第二活塞中的第一腔体经由该外壳的至少一个反冲通道流动到设置在该第一活塞的该第一腔体中的第一过滤元件,然后将该第二活塞中的该第一腔体与该至少一个反冲通道隔离。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打开该过滤装置的反冲阀,以致使该第一腔体中的该加压流体从该第一腔体流动穿过该第一反冲通道并且流出该反冲阀。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通过使该第一活塞移动到第二隔离位置来反冲该第一过滤元件,在该第二隔离位置中,该腔体与该第一出口通道流体连通,但不与该至少一个第一入口通道流体连通,使得该流体从该第一出口通道沿着上游方向流动穿过该第一过滤元件,流动穿过该第一反冲通道,然后流出该反冲阀。

又另一个示例是一种被构造成过滤流体的过滤装置。该过滤装置包括反冲阀、外壳以及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该外壳限定至少一个入口开口、第一孔口和第二孔口、至少一个第一入口通道、至少一个第二入口通道以及第一反冲通道和第二反冲通道。该至少一个第一入口通道从该至少一个入口开口延伸到该第一孔口。该至少一个第二入口通道从该至少一个入口开口延伸到该第二孔口。该第一出口通道和该第二出口通道分别与该第一孔口和该第二孔口连通。该第一反冲通道在该第一孔口和该反冲阀之间延伸,并且该第二反冲通道在该第二孔口和该反冲阀之间延伸。该第一活塞可移动地设置在该第一孔口中,并且在其中限定第一腔体,当该第一腔体处于生产模式时,该第一腔体与该至少一个第一入口通道和该第一出口通道流体连通。该第一活塞在其上游侧处限定凹槽,该凹槽延伸远离该第一活塞的该第一腔体。另外,该第一活塞是可移动的,以便将该第一活塞的该凹槽与该第一反冲通道对齐。该第二活塞可移动地设置在该第二孔口中并且在其中限定第一腔体,当该第二活塞的该第一腔体处于该生产模式时,该第二活塞的该第一腔体与该至少一个第二入口通道和该第二出口通道流体连通。该第二活塞在其上游侧处限定凹槽,该凹槽延伸远离该第二活塞的该第一腔体。另外,该第二活塞是可移动的,以便将该第二活塞的该凹槽与该第二反冲通道对齐。

附图说明

当结合附图阅读时,可更好地理解说明性示例的以下描述。应当理解,所公开的系统和方法的潜在示例不限于所描绘的那些。

图1示出根据一个示例的过滤装置的前透视图;

图2示出图1的过滤装置的后透视图;

图3示出根据一个示例的图1的过滤装置的活塞的前透视图,其中活塞的第一过滤元件和第二过滤元件处于分解位置;

图4示出图3的活塞的后透视图;

图5示出图1的过滤装置的前视图,其中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处于生产模式,并且入口通道以虚线示出;

图6示出图1的过滤装置的横截面顶视图,其中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处于生产模式,并且其中过滤装置的入口通道和歧管通道以虚线示出;

图7示出图1的过滤装置的后视图,其中过滤装置的出口通道以虚线示出;

图8示出图1的过滤装置的歧管的透视图,其中歧管通道以虚线示出;

图9示出穿过过滤装置的第一反冲阀和第二反冲阀中的一个反冲阀截取的根据一个示例的图1的过滤装置的横截面侧视图,并且其中反冲阀处于打开位置;

图10示出穿过过滤装置的第一反冲阀和第二反冲阀中的一个反冲阀截取的根据一个示例的图1的过滤装置的横截面侧视图,并且其中反冲阀处于关闭位置;

图11示出根据一个示例的操作图1的过滤装置的方法的简化流程图;

图12示出图1的过滤装置的透视图,其中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经由反冲通道彼此流体连通,并且其中过滤装置的反冲通道和入口通道以虚线示出;

图13示出图12中的视图的一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14示出图1的过滤装置的前视图,其中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如图12所示定位;

图15示出图1的过滤装置的后视图,其中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如图12所示定位;

图16示出图1的过滤装置的透视图,其中过滤装置的第一过滤元件处于隔离位置,其中第一过滤元件与过滤装置的入口通道和出口通道隔离,但经由反冲通道与第二过滤元件流体连通;

图17示出图16的视图的一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18示出图1的过滤装置的前视图,其中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如图16所示定位;

图19示出图1的过滤装置的后视图,其中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如图16所示定位;

图20示出图1的过滤装置的透视图,其中第一过滤元件处于隔离位置,其中第一过滤元件与过滤装置的入口通道和出口通道隔离,并且与第二过滤元件隔离;

图21示出图20的视图的一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22示出图1的过滤装置的前视图,其中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如图20所示定位;

图23示出图1的过滤装置的后视图,其中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如图20所示定位;

图24示出图1的过滤装置的前视图,其中第一过滤元件处于反冲位置,其中第一过滤元件与过滤装置的入口通道隔离,并且与过滤装置的出口通道流体连通;

图25示出图1的过滤装置的后视图,其中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如图24所示定位;

图26示出根据另一个示例的过滤装置的前透视图;

图27示出图26的过滤装置的后透视图;

图28示出穿过过滤装置的一对相反的反冲阀截取的根据一个示例的图26的过滤装置的横截面侧视图,并且其中两个反冲阀均处于关闭位置;

图29示出穿过过滤装置的一对相反的反冲阀截取的根据一个示例的图26的过滤装置的横截面侧视图,并且其中反冲阀中的第一反冲阀处于关闭位置并且反冲阀中的第二反冲阀处于打开位置;并且

图30示出穿过过滤装置的一对相反的反冲阀截取的根据一个示例的图26的过滤装置的横截面侧视图,并且其中反冲阀中的第一反冲阀处于打开位置并且反冲阀中的第二反冲阀处于关闭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本文描述了流体过滤装置以及操作其的方法。在一些示例中,过滤装置的第一活塞的第一腔体可与过滤装置的入口通道和出口通道隔离,以便将第一腔体从生产模式移除。然后可通过将流体流从第一反冲通道施加到设置在第一腔体中的第一过滤元件来对第一腔体进行加压。在一些示例中,在生产模式下,第一腔体中的压力可增加至高于第一腔体的正常操作压力。加压腔体中的流体可然后排放到大气环境,并且流体以相反方向(即上游方向)流动穿过第一过滤元件,以便清洁来自第一过滤元件的杂质和附聚物。可对过滤装置的一个或多个其它腔体类似地执行此过程。

参考图1和图2,示出根据一个示例的过滤装置100。一般来讲,过滤装置100包括多个过滤元件,多个过滤元件中的每个过滤元件可选择性地在生产模式和反冲模式之间切换。当过滤元件处于生产模式时,过滤元件被构造成接收流体,过滤流体以便移除杂质和附聚物,并且将过滤后的流体传送到过滤装置100下游的处理装置以供进一步处理。流体可以是高粘度流体,诸如熔融热塑性的或任何其它合适的流体。当过滤元件处于反冲模式时,过滤装置100被构造成使流体的流反向穿过过滤元件,以便分离过滤元件的杂质和附聚物并且将它们从过滤装置100冲洗掉。

过滤装置100包括外壳102,该外壳限定穿过其的第一孔口104(1)和第二孔口104(2)。第一孔口104(1)和第二孔口104(2)可沿着侧向方向A延伸穿过外壳。过滤装置100包括设置在第一孔口104(1)中的第一活塞106(1)和设置在第二孔口104(2)中的第二活塞106(2)。第一活塞106(1)被构造成沿着侧向方向A在第一孔口104(1)内平移。过滤装置100可包括第一致动器108(1),该第一致动器被构造成使第一活塞106(1)沿着侧向方向A在第一孔口104(1)内平移,但是应当理解,第一致动器108(1)可作为与过滤装置100分开的部件分布。类似地,第二活塞106(2)被构造成沿着侧向方向A在第二孔口104(2)内平移。过滤装置100可包括第二致动器108(2),该第二致动器被构造成使第二活塞106(2)沿着侧向方向A在第二孔口104(2)内平移,但是应当理解,第二致动器108(2)可作为与过滤装置100分开的部件分布。每个致动器108(1)和108(2)可以是任何合适的致动器,诸如线性致动器,诸如(但不限于)液压缸、气压缸或压电致动器。

过滤装置100可具有至少一个反冲阀,该反冲阀被构造成实现过滤装置100的反冲。在一个示例中,过滤装置100可包括第一反冲阀134(1)和第二反冲阀134(2)。每个反冲阀134(1)和134(2)可设置在外壳102的上游侧102a处。然而,应当指出的是,在另选的实施方案中,反冲阀134(1)和134(2)中的一者或两者可设置在外壳102的下游侧102b处。第一反冲阀134(2)可沿着侧向方向A从第二反冲阀134(2)偏移。

外壳102可具有沿着纵向方向L彼此偏移的上游侧102a和下游侧102b。外壳102可具有沿着侧向方向A彼此偏移的第一侧向侧102c和第二侧向侧102d。外壳102可具有沿着横向方向T彼此偏移的上端部102e和下端部102f。外壳可被成形为如图所示的立方体或可具有任何合适的另选形状。第一孔口104和第二孔口106可沿着侧向方向A延伸穿过外壳102。第一孔口104和第二孔口106可沿着横向方向T彼此偏移。

转到图3和图4,示出了过滤装置100的第一活塞108的示例。第一活塞108(1)和第二活塞108(2)中的每个活塞可如图3和图4所示实现。活塞108具有沿着侧向方向A彼此偏移的第一端部108a和第二端部108b。活塞108具有在第一端部108a和第二端部108b之间延伸的外表面108c。在一个示例中,活塞108可具有沿着垂直于侧向方向A的平面的圆形横截面形状。因此,活塞108可具有圆柱形形状,并且外表面108c可以是弯曲的外表面。然而,在另选的示例中,活塞108可具有其它合适的横截面形状,诸如矩形形状。

活塞108可在其中限定至少一个腔体。在一些示例中,至少一个活塞108可包括第一腔体109和第二腔体110。每个腔体109、110可沿着选择方向延伸到活塞108的外表面108c中。在一个示例中,选择方向可以是纵向方向L。每个腔体109、110可在活塞108被构造成接收流体的上游侧上延伸到活塞108中。每个腔体109、110可在垂直于选择方向的平面中具有圆形横截面形状,但是应当理解,每个腔体可具有另一个合适的横截面形状。

活塞108可限定从至少一个腔体中的每个腔体延伸的凹槽107。每个凹槽107可延伸到活塞108的外表面108c中。每个凹槽107可被限定在活塞108的上游侧处。然而,在另选的示例中,诸如在反冲阀134(1)和134(2)中的一者或两者在外壳102的下游侧102b处的情况下,每个凹槽107可被限定在活塞108的下游侧处。每个凹槽107可沿着侧向方向A向外延伸远离腔体109、110中的对应腔体,并且可向腔体109、110中的对应腔体敞开。每个凹槽107可用于对腔体109、110中的对应腔体进行加压,如将在下文进一步详细讨论的。在一个示例中,每个凹槽107可在沿着侧向方向A和横向方向T延伸的平面中具有三角形形状,但在本公开的范围内设想了其它形状。每个凹槽107沿着横向方向T具有横截面尺寸,该横截面尺寸小于腔体109、110中的对应腔体沿着横向方向T的横截面尺寸。每个凹槽107与腔体109、110中的对应腔体流体连通。

活塞108可限定至少一个活塞出口。在一些示例中,至少一个活塞出口可包括第一活塞出口111和第二活塞出口112。每个活塞出口111、112可沿着选择方向朝向腔体109、110中的相应一个腔体延伸到活塞108的外表面108c中。每个活塞出口111、112可在活塞108被构造成分配流体的下游侧上延伸到活塞108中。因此,每个活塞出口111、112可沿着下游方向从对应腔体109、110偏移。在一个示例中,下游方向可与纵向方向L对齐。每个活塞出口111、112可与对应腔体109、110流体连通。

每个活塞出口111、112沿着侧向方向A可以是细长的。因此,每个活塞出口111、112可具有沿着横向方向A的宽度,该宽度大于活塞出口111、112沿着横向方向T的高度。活塞出口111和112的细长形状允许一个腔体109、110在活塞108在不同位置之间移动时与外壳的至少一个入口通道118和出口通道120(两者均在下文讨论)保持流体连通,以便反冲另一个腔体109、110。每个活塞出口111、112可具有沿着侧向方向A彼此偏移的第一端部111a、112a和第二端部111b、112b。每个活塞出口111、112可具有在其第一端部111a、112a和其第二端部111b、112b之间的中间部分111c、112c。每个出口111、112的第一端部111a、112a和第二端部111b、112b可各自相对于中间部分111c、112c扩大。例如,第一端部111a、112a和第二端部111b、112b可各自具有大于中间部分111c、112c的高度的高度。在一个示例中,每个出口111、112的第一端部111a、112a和第二端部111b、112b可各自具有圆形横截面形状,并且中间部分111c、112c可具有矩形横截面形状。然而,应当理解,每个活塞出口111、112可具有另一个合适的形状。

过滤装置100可包括用于每个活塞108的至少一个过滤元件。每个腔体109、110被构造成接收过滤元件中的至少一个过滤元件。例如,第一腔体109可被构造成接收第一过滤元件114,并且第二腔体110可被构造成接收第二过滤元件115。每个过滤元件可以是筛网,诸如具有产生流动阻力的小开口的织造金属网,或适用于过滤由过滤装置100接收的特定流体的任何其它合适的过滤元件。

现在转向图5和图6,分别示出处于生产模式的过滤装置100的过滤装置的前视图和顶视图。在图5和图6中,外壳102被示出为透明的以例示外壳102的多个通道。第一活塞106(1)可包括具有设置在其中的至少一个过滤元件114(1)的第一腔体109(1)。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活塞106(1)可包括具有设置在其中的至少一个过滤元件115(1)的第二腔体110(1)。类似地,第二活塞106(2)可包括具有设置在其中的至少一个过滤元件114(2)的第一腔体109(2)。在一些示例中,第二活塞106(2)可包括具有设置在其中的至少一个过滤元件115(2)的第二腔体110(2)。当第一活塞106(1)和第二活塞106(2)处于生产模式时,第一腔体109(1)和109(2)可沿着横向方向T彼此对齐,并且第二腔体110(1)和110(2)可沿着横向方向T彼此对齐。

外壳102在其中限定至少一个入口开口116。入口开口116可限定在外壳102的上游侧102a处。外壳102在其中限定多个入口通道118,其中每个入口通道从至少一个入口开口116延伸到孔口104(1)、104(2)中的相应的一个孔口。外壳102可限定用于每个腔体109(1)、110(1)、109(2)、110(2)的至少一个入口通道118。在一些示例中,外壳102可限定用于每个腔体109(1)、110(1)、109(2)、110(2)的两个或更多个入口通道118。每个通道118可沿着具有沿着侧向方向A的方向分量的方向延伸远离至少一个入口开口116。另外或另选地,每个通道118可沿着具有沿着横向方向T的方向分量的方向延伸远离至少一个入口开口116。

外壳102可限定用于第一活塞106(1)的第一腔体109(1)的至少一个入口通道118(1)和用于第二活塞106(2)的第一腔体109(2)的至少一个入口通道118(2)。用于第一活塞106(1)的第一腔体109(1)的至少一个入口通道118(1)与第一孔口104(1)流体连通,并且用于第二活塞106(2)的第一腔体109(2)的至少一个入口通道118(2)与第二孔口104(2)流体连通。当第一活塞106(1)处于生产模式时,用于第一活塞106(1)的第一腔体109(1)的至少一个入口通道118(1)与第一腔体109(1)流体连通。当第二活塞106(2)处于生产模式时,用于第二活塞106(2)的第一腔体109(2)的至少一个入口通道118(2)与第一腔体109(2)流体连通。

类似地,在第一活塞106(1)和第二活塞106(2)各自具有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示例中,外壳102可限定用于第一活塞106(1)的第二腔体110(1)的至少一个入口通道118(3)和用于第二活塞106(2)的第二腔体110(2)的至少一个入口通道118(4)。用于第一活塞106(1)的第二腔体110(1)的至少一个入口通道118(3)与第一孔口104(1)流体连通,并且用于第二活塞106(2)的第二腔体110(2)的至少一个入口通道118(4)与第二孔口104(2)流体连通。当第一活塞106(1)处于生产模式时,用于第一活塞106(1)的第二腔体110(1)的至少一个入口通道118(3)与第二腔体110(1)流体连通。当第二活塞106(2)处于生产模式时,用于第二活塞106(2)的第二腔体110(2)的至少一个入口通道118(4)与第二腔体110(2)流体连通。

参考图6和图7,外壳102在其中限定多个出口通道120(例如,120(1)、120(2)、120(3)、120(4)),其中每个出口通道120从孔口104(1)和104(2)中的相应一个孔口延伸。每个出口通道120相对于流体流穿过过滤装置100的方向定位在入口开口116的下游。外壳102可限定用于每个腔体109(1)、110(1)、109(2)、110(2)的至少一个出口通道120。当处于生产模式时,每个出口通道120可沿着下游方向延伸远离腔体109(1)、110(1)、109(2)、110(2)中的相应一个腔体。在生产模式中,流体从入口通道118(1)、118(2)、118(3)、118(4)流动穿过过滤元件114(1)、114(2)、115(1)、115(2),并且流动到出口通道120(1)、120(2)、120(3)、120(4)。过滤元件限制穿过腔体109(1)、110(1)、109(2)、110(2)的流体流,并且因此入口通道处的压力可高于出口通道处的压力。换句话讲,在生产模式中,入口通道118(1)、118(2)、118(3)、118(4)中的流体可处于第一压力,并且出口通道120(1)、120(2)、120(3)、120(4)中的流体可处于小于第一压力的第二压力。因此,每个过滤元件114(1)、114(2)、115(1)、115(2)可具有过滤元件上游的较高压力侧和过滤元件下游的较低压力侧。

每个出口通道120可在孔口104(1)、104(2)中的对应孔口处限定内开口122。在一些示例中,每个内开口122的大小和形状可匹配活塞出口111、112中的对应活塞出口的大小和形状。例如,每个内开口122(例如,122(1)、122(2)、122(3)、122(4))沿着侧向方向A可以是细长的。因此,每个内开口122可具有沿着侧向方向A的宽度,该宽度大于内开口122沿着横向方向T的高度。每个内开口122可具有沿着侧向方向A彼此偏移的第一端部122a和第二端部22b。每个内开口122可具有在其第一端部122a和其第二端部122b之间的中间部分122c。每个内开口122的第一端部122a和第二端部122b可各自相对于中间部分122c扩大。例如,第一端部122a和第二端部122b可各自具有大于中间部分122c的高度的高度。在一个示例中,每个内开口122的第一端部122a和第二端部122b可各自具有圆形横截面形状,并且中间部分122c可具有矩形横截面形状。然而,应当理解,每个内开口122可具有另一种合适的形状。

每个出口通道120可限定外开口124(例如,124(1)、124(2)、124(3)、124(4))。每个外开口124可被限定在通道120的内开口122的下游。例如,每个外开口124可被限定在外壳102的下游侧102b处。每个外开口124可具有如图所示的圆形形状或任何其它合适的形状。当通道120沿着下游方向延伸时,每个通道120可从其内开口122向其外开口124向内渐缩。

如图7所示,外壳102可限定用于第一活塞106(1)的第一腔体109(1)的出口通道120(1),出口通道120(1)具有内开口122(1)和外开口124(1)。外壳102可限定用于第二活塞106(2)的第一腔体109(2)的出口通道120(2),出口通道120(2)具有内开口122(2)和外开口124(2)。用于第一活塞106(1)的第一腔体109(1)的出口通道120(1)与第一孔口104(1)流体连通,并且用于第二活塞106(2)的第一腔体109(2)的出口通道120(2)与第二孔口104(2)流体连通。当第一活塞106(1)处于生产模式时,用于第一活塞106(1)的第一腔体109(1)的出口通道120(1)与第一活塞106(1)的第一活塞出口111流体连通。当第二活塞106(2)处于生产模式时,用于第二活塞106(2)的第一腔体109(1)的出口通道120(2)与第二活塞106(2)的第一活塞出口111流体连通。

现在参考图2和图8,过滤装置100可包括设置在外壳102的下游侧102b处的歧管126。歧管126可被构造成从多个出口通道120(1)、120(2)、120(3)和120(4)接收流体流,将流体流组合到过滤装置100的出口126c。歧管126可具有上游侧126a和下游侧126b。出口126c可设置在下游侧126b处。歧管126可具有多个歧管通道128(1)、128(2)、128(3)、128(4)。每个歧管通道128(1)、128(2)、128(3)、128(4)可在上游侧126a处限定歧管入口开口130(1)、130(2)、130(3)、130(4)。因此,每个歧管通道128(1)、128(2)、128(3)、128(4)可从出口126c延伸到歧管入口开口130(1)、130(2)、130(3)、130(4)中的对应歧管入口开口。每个歧管通道128(1)、128(2)、128(3)、128(4)可沿着具有沿着侧向方向A的方向分量的方向延伸远离出口126c。另外或另选地,每个歧管通道128(1)、128(2)、128(3)、128(4)可沿着具有沿着横向方向T的方向分量的方向延伸远离出口126c。应当理解,在另选的示例中,歧管126可从过滤装置100省略。例如,通道128(1)、128(2)、128(3)、128(4)和出口126c可由外壳102限定。

转向图9、图10、图12和图13,外壳102可在其中限定至少一个反冲通道,诸如多个反冲通道132(1)、132(2)、132(3)、132(4)。每个反冲通道从外壳102的上游侧102a延伸到孔口104(1)、104(2)中的相应一个孔口。外壳102可限定用于每个腔体109(1)、110(1)、109(2)、110(2)的反冲通道。每个反冲通道132(1)、132(2)、132(3)、132(4)可沿着侧向方向A从至少一个入口116向外偏移。每个反冲通道可与至少一个入口116并与入口通道118(1)、118(2)、118(3)、118(4)完全间隔开。

外壳102可限定第一反冲通道132(1)和第二反冲通道132(2)。第一反冲通道132(1)和第二反冲通道132(2)可沿着横向方向T彼此偏移。第一反冲通道132(1)在第一反冲阀134(1)的入口和第一孔口104(1)之间延伸。因此,第一反冲通道132(1)与第一反冲阀134(1)和第一孔口104(1)流体连通。第一反冲通道132(1)被构造成当第一活塞106(1)处于反冲模式时与第一活塞106(1)的第一腔体109(1)流体连通。第二反冲通道132(2)在第一反冲阀134(1)的入口和第二孔口104(2)之间延伸。因此,第二反冲通道132(2)与第一反冲阀134(1)和第二孔口104(2)流体连通。第二反冲通道132(2)被构造成当第二活塞106(2)处于反冲模式时与第二活塞106(2)的第一腔体109(2)流体连通。第二反冲通道132(2)也可与第一反冲通道132(1)流体连通。

类似地,在第一活塞106(1)和第二活塞106(2)各自具有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示例中,外壳102可限定第三反冲通道132(3)和第四反冲通道132(4)。第三反冲通道132(3)和第四反冲通道132(4)可沿着横向方向T彼此偏移。第三反冲通道132(3)在第二反冲阀134(2)的入口和第一孔口104(1)之间延伸。因此,第三反冲通道132(3)与第二反冲阀134(2)和第一孔口104(1)流体连通。第三反冲通道132(3)被构造成当第一活塞106(1)处于反冲模式时与第一活塞106(1)的第二腔体110(1)流体连通。第四反冲通道132(4)在第二反冲阀134(2)的入口和第二孔口104(2)之间延伸。因此,第四反冲通道132(4)被构造成与第二反冲阀134(2)和第二孔口104(2)流体连通。第四反冲通道132(4)被构造成当第二活塞106(2)处于反冲模式时与第二活塞106(2)的第二腔体110(2)流体连通。

更具体地参考图9和图10,第一反冲阀134(1)可被构造成在打开位置(图9)和关闭位置(图10)之间选择性地移动。在打开位置中,第一反冲阀134(1)使第一反冲通道132(1)和第二反冲通道132(2)与过滤装置100外部的大气环境处于流体连通。在关闭位置中,第一反冲阀134(1)关闭,使得第一反冲通道132(1)和第二反冲通道132(2)不与过滤装置100外部的大气环境流体连通。第一反冲阀134(1)可以是被构造成在反冲操作期间增加第一反冲通道132(1)和第二反冲通道132(2)内的压力的增压关闭阀,如将在下文进一步详细描述的。另选地,第一反冲阀134(1)可以是标准关闭阀,诸如(但不限于)图28至图30所示的关闭阀134(1)或可在不增加第一反冲通道132(1)和第二反冲通道132(2)内的压力的情况下打开或关闭的任何其它合适的关闭阀。

类似地,第二反冲阀134(2)可被构造成在打开位置(图9)和关闭位置(图10)之间选择性地移动。需注意,在第一反冲阀134(1)和第二反冲阀134(2)处的横截面可以是相同的,并且因此图9和图10可描绘第一反冲阀134(1)和第二反冲阀134(2)中的任一者。在打开位置中,第二反冲阀134(2)使第三反冲通道132(3)和第四反冲通道132(4)与过滤装置100外部的大气环境处于流体连通。在关闭位置中,第二反冲阀134(2)关闭,使得第三反冲通道132(3)和第四反冲通道132(4)不与过滤装置100外部的大气环境流体连通。第二反冲阀134(2)可以是被构造成在反冲操作期间增加第三反冲通道132(3)和第四反冲通道132(4)内的压力的增压阀,如将在下文进一步详细描述的。另选地,第二反冲阀134(2)可以是标准关闭阀,诸如(但不限于)图28至图30所示的关闭阀134(1)或可在不增加第三反冲通道132(3)和第四反冲通道132(4)内的压力的情况下打开或关闭的任何其它合适的关闭阀。

如上文所讨论,在一个示例中,第一反冲阀134(1)和/或第二反冲阀134(2)可实现为增压反冲阀。图9和图10示出增压反冲阀的一个示例;然而,应当理解,增压反冲阀可以另一种合适的方式构造。增压反冲阀具有阀入口134a和阀出口134b。阀入口134a可与至少一个反冲通道(诸如反冲通道132(1)和132(2))流体连通。增压反冲阀134可具有在其中限定阀室134d的内表面134c。阀室134d可具有沿着阀轴线A彼此偏移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在一个示例中,阀轴线A可沿着横向方向T延伸。阀入口134a可延伸穿过内表面134c,使得阀入口134a在阀室134d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的位置处向阀室134d敞开。阀出口124b可限定在阀室134d的第二端部处。阀出口124b可被定位成使得阀轴线A延伸穿过阀出口124b。

增压反冲阀可具有被构造成在阀室134d内平移的阀杆134e。阀杆134e可被构造成沿着阀轴线A平移。阀可包括固定地附接到阀杆134e的阀座134f,使得阀座134f随阀杆134e一起平移。阀被构造成在阀入口134a的相对侧上沿着阀轴线A平移阀座134f。阀座134f具有内表面134g、与内表面134g相反的外表面134h、以及在阀座内表面134g和阀座外表面134h之间延伸的密封表面134j。密封表面134j被构造成抵靠着阀室134的内表面134c密封。

阀杆134e可在垂直于阀轴线A的平面中具有横截面尺寸,该横截面尺寸小于阀室134d在同一平面中的横截面尺寸。因此,当阀处于关闭位置时,空间134k可限定在阀室134d的内表面134c和阀杆134e之间。在一个示例中,空间134k可在垂直于阀轴线A的平面中具有环形横截面形状。空间134k的大小可被设定成以便将流体接收在其中。阀室134的密封表面134j可在垂直于阀轴线A的平面中具有横截面尺寸,该横截面尺寸大于阀杆134e在同一平面中的横截面尺寸,并且基本上等于阀室134d在同一平面中的横截面尺寸。如下文将进一步描述的,在反冲操作期间,空间134k可填充有流体,并且可通过打开阀迫使流体进入反冲通道中,以便增加反冲通道内的压力。

现在转向图11,现在将讨论操作过滤装置100的方法200。进一步参考图5至图7,方法200包括操作过滤装置100的步骤202,其中第一过滤元件114(1)和第二过滤元件114(2)以及第三过滤元件115(1)和第四过滤元件115(2)(如果包括的话)处于生产模式,并且其中每个反冲阀134(1)、134(2)处于关闭位置。例如,第一活塞106(1)可定位在第一孔口104(1)内,使得第一活塞106(1)的第一过滤元件114(1)与至少一个入口通道118(1)流体连通,并且如果包括的话,第一活塞106(1)的第二过滤元件115(1)与至少一个流体通道118(3)流体连通。另外,第一活塞106(1)的第一活塞出口111(1)与第一活塞106(1)的第一出口通道120(1)对齐,并且如果包括的话,第一活塞106(1)的第二活塞出口112(1)与第三出口通道120(3)对齐。

类似地,第二活塞106(2)可定位在第二孔口104(2)内,使得第二活塞106(2)的第一过滤元件114(2)与至少一个入口通道118(2)流体连通,并且如果包括的话,第二活塞106(2)的第二过滤元件114(4)与至少一个流体通道118(4)流体连通。另外,第二活塞106(2)的第一活塞出口111(2)与第二出口通道120(2)对齐,并且如果包括的话,第二活塞106(2)的第二活塞出口112(2)与第四出口通道120(4)对齐。

在过滤元件114(1)、114(2)、115(1)、115(2)处于生产模式的情况下,步骤202可包括:在入口开口116处接收待过滤的流体。每个过滤元件114(1)、114(2)、115(1)、115(2)通过对应至少一个入口通道118(1)、118(2)、118(3)、118(4)从入口开口116接收流体。流体沿着下游方向流动穿过每个过滤元件114(1)、114(2)、115(1)、115(2)以到达对应活塞出口111(1)、111(2)、112(1)、112(2),并且从每个活塞出口流动到对应出口通道120(1)、120(2)、120(3)、120(4)。当流体流动穿过每个过滤元件114(1)、114(2)、115(1)、115(2)时,过滤元件可限制穿过其的流体流,使得过滤元件的上游侧上的压力高于过滤元件的下游侧上的压力。

现在参考图11至图15,在于生产模式下操作过滤元件中的一个或多个过滤元件之后,方法200可包括步骤204至步骤212以反冲过滤装置100的选定腔体109(1)、109(2)、110(1)、110(2),并且因此反冲选择过滤元件114(1)、114(2)、115(1)、115(2)。为了便于描述,将描述该方法,其中选定腔体为第一腔体109(1),并且选定过滤元件为第一活塞106(1)的第一过滤元件114(1)。然而,应当理解,可类似地执行步骤204至步骤212以反冲四个过滤元件114(1)、114(2)、115(1)、115(2)中的任何过滤元件。

方法200可任选地包括步骤204:通过冲洗第一反冲通道132(1)直至冲出第一反冲阀134(1)的出口134b,以将设置在第一反冲通道132(1)中的任何降解物质排放到过滤装置100外部的大气环境来清洁至少一个反冲通道(诸如对应于第一活塞106(1)的第一腔体109(1)和第一过滤元件114(1)的第一反冲通道132(1))。步骤204可另外清洁对应于第二活塞106(2)的第一腔体109(2)和第一过滤元件114(2)的第二反冲通道132(2)。降解物质可以是根据温度而停滞的流体的量。例如,如果流体是塑料熔体,则当流体在选定反冲通道132(1)中停滞时,流体可随时间推移而变色(例如,棕色)和碳化。因此,可能有益的是,清洁第一反冲通道132(1)以排出在其中的任何降解流体。

步骤204可包括以下步骤:使第一活塞106(1)在第一孔口104(1)内移动,直到第一反冲通道132(1)与第一腔体109(1)的凹槽107(1)流体连通。在此位置中,第一活塞106(1)仍处于生产模式,并且流体可继续流动穿过选定过滤元件114(1)以到达第一出口通道120(1),并且流动穿过第二过滤器115(1)(如果实现的话)以到达第三出口通道120(3)。如图15所示,第一活塞106(1)的第一活塞出口111(1)和第二活塞出口112(1)仍然与外壳102的出口通道120(1)和120(3)具有一定程度的重叠并且因此与它们流体连通。另外,步骤204可包括以下步骤:使第二活塞106(2)在第二孔口104(2)内移动,直到第二反冲通道132(2)与第二活塞106(2)的第一腔体109(2)的凹槽107(2)流体连通。在此位置中,第二活塞106(2)仍处于生产模式,并且流体可继续流动穿过第二活塞106(2)的第一过滤器114(2)以到达第二出口通道120(2),并且流动穿过第二过滤器115(2)(如果实现的话)以到达第四出口通道120(4)。如图15所示,第二活塞106(2)的第一活塞出口111(2)和第二活塞出口112(2)仍然与外壳102的出口通道120(2)和120(4)具有一定程度的重叠并且因此仍然与它们流体连通。步骤204可包括以下步骤:使第一反冲阀134(1)移动到打开位置(例如,如图9所示),使得由第一活塞106(1)和第二活塞106(2)的第一腔体109(1)和109(2)接收的流体分别被分配穿过第一反冲通道132(1)和第二反冲通道132(2),并且离开第一反冲阀134(1)以到达大气环境。

方法200可任选地包括步骤206:在预定时间段之后使第一反冲阀134(1)移动到关闭位置(例如,如图10所示)。在第一反冲阀134(1)是增压反冲阀的示例中,步骤206可包括:用流体填充反冲阀124(1)的室134k。具体地,当阀座134f沿着从阀室134k的第一端部延伸到阀室134k的第二端部的方向移动经过阀入口134a时,可用流体填充室134k。在步骤206中,活塞106(1)和106(2)不相对于它们在步骤204中的位置移动,并且过滤元件114(1)、114(2)、115(1)和115(2)可保持处于生产模式。

现在转向图11以及图16至图19,该方法可包括步骤208:对第一腔体109(1)和第一过滤元件114(1)进行隔离和加压。具体地,步骤208可包括以下步骤:使第一活塞106(1)移动到第一隔离位置,在该位置中,第一腔体109(1)和第一过滤元件114(1)与至少一个第一入口通道118(1)和第一出口通道120(1)隔离,使得流体不能流动穿过第一过滤元件114(1)并且离开外壳102。因此,如图18所示,第一腔体109(1)和第一过滤元件114(1)不与入口通道118(1)、118(2)、118(3)、118(4)中的任何入口通道流体连通。另外,如图19所示,对应于第一腔体109(1)和第一过滤元件114(1)的第一活塞出口111(1)不与出口通道120(1)、120(2)、120(3)、120(4)中的任何出口通道重叠,并且因此不与其流体连通。第一活塞106(1)的第二腔体110(1)(如果实现的话)可保持处于生产模式。因此,如图18和图19所示,第二腔体110(1)可与至少一个第一通道118(1)具有一定程度的重叠并且因此与其流体连通,并且第一活塞106(1)的第二活塞出口112(1)可与外壳102的第一出口通道120(1)具有一定程度的重叠并且因此与其流体连通。第一反冲阀134(1)可保持处于关闭位置,并且第二活塞106(2)不相对于其在步骤206结束时的位置移动。因此,腔体109(2)、腔体110(1)(如果实现的话)和腔体110(2)(如果实现的话)可保持处于生产模式。

在第一隔离位置中,第一腔体109(1)和第一过滤元件114(1)可与第二活塞106(2)的第一腔体109(2)流体连通。在第一腔体109(1)和第一过滤元件114(1)处于第一隔离位置的情况下,步骤208可包括:通过使流体流动到第一过滤元件114(1)来对第一活塞106(1)的第一腔体109(1)进行加压。具体地,步骤208可包括:使流体从第二活塞106(2)的第一腔体109(2)(诸如从第一腔体109(2)的凹槽107(2))流动,并且穿过第二反冲通道132(2)和第一反冲通道132(1)以到达第一过滤元件114(1)的上游侧。当流体流动到第一腔体109(1)中时,第一腔体109(1)加压成使得第一过滤元件114(1)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两者上的压力基本上相等。在所示的示例中,流体流动到第一过滤元件114(1)的上游侧。然而,应当理解,第一反冲阀134(1)以及反冲通道132(1)和132(2)可被构造成使流体流动到第一过滤元件114(1)的下游侧。

参考图20至图23,一旦第一腔体109(1)已被加压到期望压力或被加压达期望时间,步骤208可包括以下步骤:将第一活塞106(1)的第一腔体109(1)与第二活塞106(2)的第一腔体109(2)隔离。具体地,步骤208可包括以下步骤:使第二活塞106(2)移动,使得第二活塞106(2)的第一腔体109(2)不再与第二反冲通道132(2)流体连通。

如图22和图23所示,第二活塞106(2)的第一腔体109(2)可与第二至少一个通道118(2)具有一定程度的重叠并且因此与其流体连通,并且第二活塞106(2)的第一活塞出口111(2)可与外壳102的第二出口通道120(2)具有一定程度的重叠并且因此与其流体连通。第一反冲阀134(1)可保持处于关闭位置,并且第一活塞106(1)不相对于其隔离位置移动。因此,过滤元件114(2)、过滤元件115(2)(如果实现的话)和过滤元件115(1)(如果实现的话)可保持处于生产模式。

参考图9、图10和图11,一旦第一腔体109(1)已被加压到期望压力或被加压达期望时间,该方法可包括步骤210:使第一反冲阀134(1)移动到如图9所示的打开位置,以便将第一腔体109(1)中的流体排放到大气环境,从而减轻第一腔体109(1)中的压力。因此,步骤210可包括:致使流体从第一腔体109(1)流动穿过第一反冲通道132(1)并且流出阀出口134(b)。

在反冲阀134(1)是增压反冲阀的示例中,打开第一反冲阀134(1)的步骤210可包括以下步骤:在第一反冲阀134打开时,将第一反冲通道132(1)以及因此第一腔体109(1)中的压力增加至第三压力。第三压力可高于第一压力(即,当第一过滤元件114(1)处于生产模式时,第一过滤元件114(1)处的上游压力)。活塞106(1)和外壳102之间的密封应足以将第一腔体109(1)中的压力保持处于第三压力。具体地,增加压力的步骤可包括:使阀座134f沿着选定方向朝向室134k的第一端部并且因此朝向阀入口134a移动,使得阀室134k中的流体被压缩穿过阀入口134a以到达第一反冲通道132(1),并且因此压缩到第一腔体109(1)中。步骤210可包括:使阀座134f进一步沿着选定方向朝向阀室134k的第一端部移动,使得阀座134f(并且具体地阀座外表面134h)移动经过阀入口134a的至少一部分,从而打开第一反冲阀134(1),以便使阀入口134a和阀出口134b处于流体连通。当阀座134f的外表面134h沿着从阀室的第二端部延伸到阀室的第一端部的方向移动经过阀入口134a的至少一部分时,第一腔体109(1)中的流体通过阀出口134b排放到大气环境,从而减轻第一腔体109(1)中的压力。将第一腔体109(1)中的压力增加至高于第一压力并且然后迅速降低压力可致使流体在上游方向上对第一过滤元件114(1)施加更大的力,以使杂质和附聚物从第一过滤元件114(1)脱离。这种压力的增加和快速降低可对过滤元件114(1)产生强力的类似于爆炸的冲击,从而使嵌入过滤元件114(1)中的任何杂质或附聚物脱离。

现在转向图11、图24和图25,方法200可包括步骤212:用流体反冲第一过滤元件114(1)。步骤212可包括以下步骤:使第一活塞106(1)移动到第二隔离位置,其中第一腔体109(1)与外壳102的第一出口通道120(1)流体连通,同时使第一腔体109(1)与第一反冲通道132(1)保持流体连通并且与第一入口通道118(1)保持隔离。如图24所示,第一腔体109(1)不与输入通道中的任何输入通道流体连通。另外,如图25所示,第一活塞出口111(1)与外壳102的第一出口通道120(1)重叠并且与其流体连通。步骤212包括:致使流体从第一出口通道120(1)沿着上游方向流动穿过第一过滤元件114(1),流动穿过第一反冲通道132(1),并且流出第一反冲阀134(1)的阀出口134b以到达大气环境。过滤装置100的(图6中标记的)出口126c处的流体的压力可致使流体从出口126c反向流动到第一出口通道120(1)。如图24和图25所示,第一活塞106(1)的第二过滤元件115(1)(如果实现的话)、第二活塞106(2)的第一过滤元件114(2)和第二活塞106(2)的第二过滤元件115(2)(如果实现的话)可保持处于生产模式。

在反冲第一过滤元件114(1)之后,方法200可包括步骤214:使第一过滤元件114(1)返回到生产模式,如图5至图7所示。另选地,方法200可针对过滤装置100的另一个过滤元件执行步骤208至步骤212,以及任选地执行步骤204和步骤206。

尽管图1和图2示出具有设置在外壳102的上游侧102a处的至少一个反冲阀134(1)和134(2)的过滤装置100的示例,但本公开的示例不限于此。在另选的示例中,至少一个反冲阀可设置在外壳102的下游侧102b处。例如,第一反冲阀134(1)和第二反冲阀134(2)可设置在外壳102的下游侧102b处。在此类示例中,对应于第一反冲阀134(1)的至少一个反冲通道132(1)和132(2)以及对应于第二反冲阀134(2)的至少一个反冲通道132(3)和132(4)可各自设置在外壳102的下游侧102b处。

在又其它示例中,过滤装置可具有在上游侧102a处的至少一个反冲阀和在下游侧102b处的至少一个反冲阀。例如,并且参考图26和图27,过滤装置300可具有设置在外壳102的上游侧102a处的第一反冲阀134(1)和第二反冲阀134(2)以及设置在外壳102的下游侧102b处的第三反冲阀134(3)和第四反冲阀134(4)。反冲阀134(1)、134(2)、134(3)和134(4)中的一个或多个、多至全部的反冲阀可以是如上文描述的增压关闭阀。另外或另选地,反冲阀134(1)、134(2)、134(3)和134(4)中的一个或多个反冲阀可以是标准关闭阀。在一些示例中,过滤装置可具有一个或多个增压阀和一个或多个标准关闭阀。

图28至图30示出示例,其中过滤装置300包括设置在外壳102的上游侧102a处的至少一个标准关闭阀(诸如第一标准关闭阀134(1)和第二标准关闭阀134(2))和设置在外壳102的下游侧102b处的至少一个增压阀(诸如第一增压阀134(3)和第二增压阀134(4))。应当理解,在其它示例中,至少一个标准关闭阀134(1)可另选地设置在外壳102的下游侧102b处,并且至少一个增压阀134(3)可另选地设置在上游侧102a处。

在一个示例中,标准关闭阀134(1)可如图28至图30所示实现,但是标准关闭阀可实现为任何其它合适的反冲阀。标准关闭阀134(1)具有阀入口134a和阀出口134b。阀入口134a可与至少一个反冲通道(诸如反冲通道132(1)和132(2))流体连通。反冲通道132(1)和132(2)从外壳102的上游侧102a延伸,并且因此可被认为是上游反冲通道。

标准关闭阀134(1)可具有在其中限定阀室134d的内表面134c。阀室134d可具有沿着阀轴线A彼此偏移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在一个示例中,阀轴线A可沿着横向方向T延伸。阀入口134a可延伸穿过内表面134c,使得阀入口134a在阀室134d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的位置处向阀室134d敞开。阀出口124b可限定在阀室134d的第二端部处。阀出口124b可被定位成使得阀轴线A延伸穿过阀出口124b。

标准关闭阀134(1)可具有被构造成在阀室134d内平移的阀杆134m。阀杆134m可被构造成沿着阀轴线A平移。阀杆134m可具有被构造成抵靠着阀室134的内表面134c密封的密封表面134。阀杆134m可在垂直于阀轴线A的平面中具有横截面尺寸,该横截面尺寸的大小可被设定成抵靠着内表面134c密封。与图9和图10的增压阀不同,标准关闭阀134(1)可没有被构造成将流体接收在其中的空间134k。

增压阀134(3)可如上文关于图9和图10所描述的那样构造或可以任何其它合适的方式实现。外壳102可在其中限定对应于反冲阀134(3)的至少一个反冲通道,诸如第一反冲通道133(1)和第二反冲通道132(3)。尽管未示出,但外壳102可在其中限定对应于反冲阀134(4)的至少一个反冲通道,诸如第一反冲通道和第二反冲通道。每个反冲通道133(1)、132(2)从外壳102的下游侧102b延伸到孔口104(1)、104(2)中的相应一个孔口。因此,每个反冲通道133(1)和132(2)可被认为是下游反冲通道。外壳102可限定用于每个腔体109(1)、110(1)、109(2)、110(2)的下游反冲通道。每个下游反冲通道132(1)、132(2)可沿着侧向方向A从过滤装置300的至少一个出口向外偏移。每个下游反冲通道132(1)、132(2)可与至少一个出口并与出口通道120(1)、120(2)、120(3)、120(4)完全间隔开。

外壳102可限定用于反冲阀134(3)的第一下游反冲通道133(1)和第二下游反冲通道133(2)。第一下游反冲通道133(1)和第二下游反冲通道133(2)可沿着横向方向T彼此偏移。第一下游反冲通道133(1)在反冲阀134(3)的入口和第一孔口104(1)之间延伸。因此,第一下游反冲通道133(1)与反冲阀134(3)和第一孔口104(1)流体连通。第一下游反冲通道133(1)被构造成当第一活塞106(1)处于反冲模式时与第一活塞106(1)的第一腔体109(1)流体连通。第二下游反冲通道133(2)在反冲阀134(3)的入口和第二孔口104(2)之间延伸。因此,第二下游反冲通道133(2)与反冲阀134(3)和第二孔口104(2)流体连通。第二下游反冲通道133(2)被构造成当第二活塞106(2)处于反冲模式时与第二活塞106(2)的第一腔体109(2)流体连通。第二下游反冲通道133(3)也可与第一下游反冲通道133(1)流体连通。

类似地,在第一活塞106(1)和第二活塞106(2)各自具有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示例中,外壳102可限定第三下游反冲通道和第四下游反冲通道(未示出)。第三下游反冲通道和第四下游反冲通道可沿着横向方向T彼此偏移。第三下游反冲通道可在反冲阀134(4)的入口和第一孔口104(1)之间延伸。因此,第三下游反冲通道133(3)可与反冲阀134(4)和第一孔口104(1)流体连通。第三下游反冲通道133(3)可被构造成当第一活塞106(1)处于反冲模式时与第一活塞106(1)的第二腔体110(1)流体连通。第四下游反冲通道可在反冲阀134(4)的入口和第二孔口104(2)之间延伸。因此,第四下游反冲通道133(4)被构造成与反冲阀134(4)和第二孔口104(2)流体连通。第四下游反冲通道可被构造成当第二活塞106(2)处于反冲模式时与第二活塞106(2)的第二腔体110(2)流体连通。

反冲阀134(3)可被构造成在打开位置(图29)和关闭位置(图28)之间选择性地移动。在打开位置中,反冲阀134(3)使第一下游反冲通道133(1)和第二下游反冲通道133(2)与过滤装置300外部的大气环境处于流体连通。在关闭位置中,反冲阀134(3)关闭,使得第一下游反冲通道133(1)和第二下游反冲通道133(2)不与过滤装置100外部的大气环境处于流体连通。类似地,反冲阀134(4)可被构造成在打开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选择性地移动。在打开位置中,反冲阀134(4)使第三下游反冲通道和第四下游反冲通道与过滤装置300外部的大气环境流体连通。在关闭位置中,反冲阀134(4)关闭,使得第三下游反冲通道和第四下游反冲通道不与过滤装置300外部的大气环境处于流体连通。

参考图11和图28至图30,过滤装置300可以类似于过滤装置100的方式操作,除了几个明显的例外。例如,除此之外或另选地,为了清洁第一上游反冲通道132(1)和第二上游反冲通道132(2),步骤204可包括:通过冲洗第一下游反冲通道133(1)直至冲出反冲阀134(3)的出口134b,以将设置在第一下游反冲通道133(1)中的任何降解物质排放到过滤装置300外部的大气环境来清洁至少一个下游反冲通道(诸如对应于第一活塞106(1)的第一腔体109(1)和第一过滤元件114(1)的第一下游反冲通道133(1))。另外,步骤204可清洁对应于第二活塞106(2)的第一腔体109(2)和第一过滤元件114(2)的第二下游反冲通道133(2)。为了清洁第一下游反冲通道133(1)和第二下游反冲通道133(2),可以类似于图9中的阀104(1)所示的方式使反冲阀134(3)移动到打开位置。

又如,步骤210可包括:如图29所示,打开设置在外壳102的下游侧102b处的增压反冲阀134(3)以便在反冲阀134(3)打开时将第一下游反冲通道133(1)中以及因此第一腔体109(1)中的压力增加至第三压力。如上文所讨论,第三压力可高于第一压力(即,当第一过滤元件114(1)处于生产模式时,第一过滤元件114(1)处的上游压力)。增加压力的步骤可包括:使增压反冲阀134(3)的阀座134f沿着选定方向朝向室134k的第一端部并且因此朝向阀入口134a移动,使得阀室134k中的流体被压缩穿过阀入口134a以到达第一下游反冲通道133(1),并且因此压缩到第一腔体109(1)中。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腔体109(1)中的压力可通过第一反冲阀134(1)排放。具体地,反冲阀134(3)的阀座134f的移动可在使反冲阀134(3)的阀入口134a和阀出口134b处于彼此流体连通之前停止,如图29所示。然后,步骤210可包括以下步骤:打开第一反冲阀134(1),如图30所示,以便使反冲阀134(1)的阀入口134a和阀出口134b处于彼此流体连通,从而允许第一腔体109(1)中的流体被排放穿过反冲阀134(1)的阀出口134b以到达大气环境,从而减轻第一腔体109(1)中的压力。

在另选的示例中,步骤210可包括:通过反冲阀134(3)而不是通过第一反冲阀134(1)排放流体。具体地,步骤210可包括:使反冲阀134(3)的阀座134f进一步沿着选定方向朝向阀室134k的第一端部移动,使得阀座134f(并且具体地阀座外表面)以类似于图9所示的方式移动经过阀入口134a的至少一部分,从而打开反冲阀134(3),以便使阀入口134a和阀出口134b处于流体连通。当反冲阀134(3)的阀座134f的外表面沿着从阀室的第二端部延伸到阀室的第一端部的方向移动经过阀入口134a的至少一部分时,第一腔体109(1)中的流体可通过反冲阀134(3)的阀出口134b排放到大气环境,从而减轻第一腔体109(1)中的压力。

应当指出的是,附图中所示的示例的例示和描述仅用于示例性目的,而不应理解为限制本公开。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了解,本公开设想了各种示例。另外,应当理解,上文结合上述示例所描述的概念可单独使用或与上文描述的其它示例中的任何示例组合使用。进一步应当了解,除非另外指明,否则上文相对于一个例示的示例所描述的各种另选的示例可应用于如本文所描述的所有示例。

除非另外明确说明,否则每个数值和范围应被解释为近似值,好像字词“约”、“大约”或“基本上”在该值或范围之前那样。

除非另外特别说明或在所使用的上下文内以其它方式理解,否则尤其是诸如“能够”、“可”、“可能”、“可以”、“例如”等的本文所使用的条件语言通常旨在传达某些示例包括某些特征、元件和/或步骤,而其它示例不包括某些特征、元件和/或步骤。因此,此类条件语言通常不旨在暗示特征、元件和/或步骤以任何方式是一个或多个示例所需要的,或者一个或多个示例必然包括这些特征、元件和/或步骤。术语“包含”、“包括”、“具有”等是同义的,并且以开放式方式包含性地使用,并且不排除另外的元件、特征、动作、操作等。

尽管已经描述了某些示例,但是这些示例仅以举例的方式呈现,并且不旨在限制本文所公开的本发明的范围。因此,前述描述中的任何内容都不旨在暗示任何特定特征、特性、步骤、模块或区块是必要的或不可缺少的。实际上,本文所描述的新型方法和系统可以多种其它形式体现;此外,在不脱离本文所公开的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可对本文所描述的方法和系统的形式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和改变。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形式旨在涵盖将落入本文所公开的某些发明的范围和精神内的此类形式或修改形式。

应当理解,本文阐述的示例性方法的步骤不一定需要按所描述的次序执行,并且此类方法的步骤的次序应当理解为仅是示例性的。同样,在符合本发明的各种示例的方法中,另外的步骤可包括在此类方法中,并且某些步骤可省略或组合。

虽然以下方法权利要求中的要素(如果有的话)以具有对应标记的特定序列来叙述,但除非权利要求叙述另外暗示用于实现这些要素中的一些或全部要素的特定序列,否则那些要素不一定旨在限于以该特定序列来实现。

应当理解,本文引用“一个”或“一种”来描述诸如部件或步骤的特征并不排除另外的特征或多个特征。例如,引用具有或限定特征中的“一个特征”的装置并不排除该装置具有或限定特征中的多于一个特征,只要该装置具有或限定特征中的至少一个特征。类似地,本文引用多个特征中的“一个特征”并不排除本发明包括特征中的两个或更多个、多至全部的特征。例如,引用具有或限定“X和Y中的一者”的装置并不排除该装置具有X和Y两者。

41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用于房屋空气处理的甲醛净化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