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用固定构件

文档序号:246327 发布日期:2021-11-12 浏览:47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线束用固定构件 (Fixing member for wire harness ) 是由 长桥直也 于 2020-02-27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公开提供一种能够容易与车身侧的被固定部的尺寸误差对应的线束用固定构件。作为线束用固定构件的一方式的支架(10)具备第1固定部(16)、第2固定部(23)以及能转动地设置的转动构件(12),第2固定部(23)设置于转动构件(12)。转动构件(12)的转动轴(L1)以与第2固定部(23)的组装方向(X轴方向)及支架(10)的高度方向(Z轴方向)分别呈正交的方式被设定。并且,构成为:伴随转动构件(12)的以转动轴(L1)为轴的转动,第2固定部(23)和第1固定部(16)的间隔发生变化。(The present disclosure provides a fixing member for a wire harness, which can easily correspond to a dimensional error of a fixed part on a vehicle body side. A bracket (10) as one mode of a fixing component for a wire harness is provided with a1 st fixing part (16), a2 nd fixing part (23) and a rotating component (12) which can be rotatably arranged, wherein the 2 nd fixing part (23) is arranged on the rotating component (12). The rotation axis (L1) of the rotating member (12) is set so as to be orthogonal to the assembly direction (X-axis direction) of the 2 nd fixing part (23) and the height direction (Z-axis direction) of the bracket (10). Further, the structure is as follows: the interval between the 2 nd fixing section (23) and the 1 st fixing section (16) changes as the rotating member (12) rotates about the rotating shaft (L1).)

线束用固定构件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线束用固定构件。

背景技术

以往,在用于将线束固定于车身的线束用固定构件中,具备多个相对于车身侧的固定对象(例如车身面板)的固定部。这样的固定构件具备固定于车身侧的第1被固定部的第1固定部和固定于车身侧的第2被固定部的第2固定部。在这样的固定构件中,车身侧的第1被固定部和第2被固定部的间隔可能产生成形上的误差。因此,通过将第1固定部和第2固定部的一方设为与例如专利文献1所示的固定部对应的被固定部这样的平面接触式的例如直线滑动结构,从而能够吸收车身侧的第1被固定部和第2被固定部的间隔误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34352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一边使如上述的固定部相对于被固定部平面接触一边滑动的结构中,作为滑动构件的固定部和主体部平面接触,因此有难以利用使固定部滑动时的摩擦阻力进行固定部的细微的位置调整的问题。

因此,以提供能够容易与车身侧的被固定部的尺寸误差对应的线束用固定构件为目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线束用固定构件,用于将线束固定于车身,所述线束用固定构件具备:第1固定部,固定于所述车身侧的第1被固定部;第2固定部,固定于所述车身侧的第2被固定部;主体部,具有支承所述线束的支承部;以及转动构件,能转动地设置于所述主体部,所述第1固定部设置成相对于所述主体部不能相对移动,所述第2固定部设置于所述转动构件,伴随所述转动构件的转动,所述第2固定部和所述第1固定部的间隔发生变化。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提供能够容易与车身侧的被固定部的尺寸误差对应的线束用固定构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支架的立体图。

图2是该方式的支架的主视图。

图3是将该方式的支架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公开的线束用固定构件,

[1]用于将线束固定于车身,所述线束用固定构件具备:第1固定部,固定于所述车身侧的第1被固定部;第2固定部,固定于所述车身侧的第2被固定部;主体部,具有支承所述线束的支承部;以及转动构件,能转动地设置于所述主体部,所述第1固定部设置成相对于所述主体部不能相对移动,所述第2固定部设置于所述转动构件,伴随所述转动构件的转动,所述第2固定部和所述第1固定部的间隔发生变化。

根据上述方式,通过使转动构件转动,能够调整第2固定部相对于第1固定部的位置。由此,能够容易与车身侧的第1被固定部与第2被固定部之间的尺寸误差对应。

[2]优选的是,所述第1固定部及所述第2固定部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设置于宽度方向一方侧的区域,所述转动构件的转动轴相对于所述中心线设置于宽度方向另一方侧的区域。根据该方式,能够使从转动构件的转动轴到第2固定部的长度加长。

[3]优选的是,所述转动构件具备构成所述转动轴的截面为圆形的轴部,所述轴部与构成所述主体部的宽度方向一侧面的外壁接触。根据该方式,能够将转动构件的转动轴(轴部)设定于主体部的靠近宽度方向端部的位置。因此,成为更适于使从转动构件的转动轴到第2固定部的长度加长的结构。

[4]优选的是,所述第2被固定部是孔,所述第2固定部以从所述主体部突出的方式设置,以使得能插入到所述第2被固定部。根据该方式,在将第2固定部插入固定于车身侧的孔的固定结构中,能够容易与车身侧的第1被固定部与第2被固定部之间的尺寸误差对应。

[5]优选的是,所述主体部具备收纳所述转动构件的转动构件收纳部和将所述转动构件收纳部的开口覆盖的盖。根据该方式,通过在将盖打开的状态下将转动构件收纳于转动构件收纳部后将盖关闭,能够将转动构件更可靠地保持于转动构件收纳部。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公开的线束用固定构件的具体例。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图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另外,本公开中的平行并不是指严格意义上的平行,而是当为视作平行的范围时,在起到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有伸缩余地的意思。另外,本公开中的正交并不是指严格意义上的正交,而是当为视作正交的范围时,在起到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有伸缩余地的意思。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支架10使用于车辆,用于将未图示的车辆用线束固定于车身面板P。另外,附图中的相互正交的XYZ轴中的X轴表示支架10的宽度方向,Y轴表示支架10的进深方向,Z轴表示支架10的高度方向。

支架10具备对未图示的线束的连接器进行支承的支架主体部11和组装于支架主体部11的转动构件12。

(支架主体部11的结构)

支架主体部11是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的注射成型件。支架主体部11具有装配所述连接器的连接器装配部13和组装有转动构件12的组装部14。连接器装配部13从Y轴方向观看呈大致长方形框状。通过在连接器装配部13的框内安装所述连接器,从而线束支承于支架10。

连接器装配部13具有从其高度方向(Z轴方向)的一端部(在图1及图2中为上端部)向宽度方向(X轴方向)的侧方延伸的延伸部15。在延伸部15的X轴方向的顶端部设置有第1固定部16。另外,组装有转动构件12的组装部14与连接器装配部13的高度方向(Z轴方向)的另一端侧(在图1及图2中为下侧)形成为一体。

(第1固定部16的结构)

第1固定部16以从延伸部15的顶端面向X轴方向突出的方式设置。第1固定部16相对于延伸部15一体形成或者构成为分体。另外,第1固定部16设置成相对于支架主体部11不能相对移动。第1固定部16以插入到贯穿形成于车身面板P的第1固定孔Pa的状态固定于车身面板P。详细地讲,第1固定部16具有伞状的施力部16a和与施力部16a对置的一对卡止部16b。并且,通过由施力部16a和各卡止部16b将车身面板P在厚度方向夹持,从而第1固定部16固定于车身面板P。另外,优选伞状的施力部16a的外周缘整体与车身面板P的一侧面中的第1固定孔Pa的周围接触。

(转动构件12的结构)

如图3所示,转动构件12组装于支架主体部11的组装部14。转动构件12是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的注射成型件。转动构件12和支架主体部11形成为分体即独立部件。转动构件12是沿着支架主体部11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配置的长条状构件。转动构件12具备呈圆柱状的轴部21、从轴部21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延伸的主体部22、以及设置于主体部22的顶端部的第2固定部23。轴部21的中心轴线相对于Y轴方向呈平行。该轴部21的中心轴线成为转动构件12的转动轴L1。另外,转动轴L1相对于后述的第1固定部16及第2固定部23相对于车身面板P的组装方向(第1固定部16及第2固定部23的突出方向)呈正交。另外,转动轴L1相对于从支架10的正面(Y轴方向)观看时的与将第1固定部16和第2固定部23连接的直线平行的方向(Z轴方向)呈正交。即,转动轴L1的方向设定成:在转动构件12以转动轴L1为轴转动时,与转动构件12一体转动的第2固定部23相对于第1固定部16接近或者远离。

转动构件12的主体部22具有根部24、中间部25以及凸缘部26。根部24是从轴部21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板状部位。根部24在其基端部侧与轴部21相连,在顶端部侧与中间部25相连。从轴部21的轴方向(Y轴方向)观看,根部24的厚度比轴部21的直径形成得薄。

中间部25在其基端部侧与根部24相连,在顶端部侧与凸缘部26相连。从轴部21的轴方向(Y轴方向)观看,中间部25的厚度比根部24形成得厚。在中间部25的顶端部形成的凸缘部26向中间部25的厚度方向两侧延伸。

(第2固定部23的结构)

第2固定部23以从转动构件12的主体部22的顶端面向X轴方向突出的方式设置。第2固定部23向与第1固定部16的突出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突出。另外,第2固定部23相对于主体部22一体形成或者构成为分体。

第2固定部23以插入到贯穿形成于车身面板P的第2固定孔Pb的状态固定于车身面板P。详细地讲,第2固定部23具有伞状的施力部23a和与施力部23a对置的一对卡止部23b。并且,通过由施力部23a和各卡止部23b将车身面板P在厚度方向夹持,从而第2固定部23固定于车身面板P。另外,优选伞状的施力部23a的外周缘整体与车身面板P的一侧面中的第2固定孔Pb的周围接触。另外,施力部23a构成为能与所述凸缘部26抵接。凸缘部26起到按压施力部23a以使施力部23a适当地与车身面板P侧抵接的作用。另外,在第2固定部23的顶端部延伸形成有沿着转动构件1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大致圆柱状的延伸部23c。

(组装部14的结构)

支架主体部11的组装部14具有收纳转动构件12的转动构件收纳部31。转动构件收纳部31具有:轴承部32,轴支承转动构件12的轴部21;主体部收纳部33,收纳转动构件12的主体部22;以及开口部34,用于使转动构件12的顶端部突出到转动构件收纳部31的外部。

轴承部32具有由一对支承壁部35和外壁36划定的空间,一对支承壁部35分别具有呈沿着轴部21的外周面的圆弧形的支承面35a,外壁36构成支架主体部11的宽度方向一侧面。外壁36构成从转动轴L1方向观看的支架主体部11的外形形状的一部分。能转动地收纳于轴承部32的轴部21与外壁36的内侧面接触。一对支承壁部35在高度方向(Z轴方向)相互对置。

主体部收纳部33与轴承部32连通。主体部收纳部33具有将转动构件12的转动角度限定在预定范围θ的一对限制壁37。各限制壁37在高度方向(Z轴方向)相互对置。在各限制壁37之间收纳有转动构件12的主体部22。各限制壁37延伸到支架主体部11的宽度方向一侧面11a(与所述外壁36在宽度方向相反的一侧的侧面)。并且,在支架主体部11的宽度方向一侧面11a中的各限制壁37之间的位置形成有所述开口部34。

在转动构件12的顶端部设置的第2固定部23构成为从支架主体部11的宽度方向一侧面11a向宽度方向(X轴方向)突出。另外,转动构件12的凸缘部26构成为与支架主体部11的宽度方向一侧面11a对置。另外,第1固定部16及第2固定部23相对于支架主体部11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的中心线L2设置于宽度方向一方侧的区域(第1区域A1)。另一方面,轴承部32及转动构件12的转动轴L1(轴部21)相对于所述中心线L2设置于宽度方向另一方侧的区域(第2区域A2)。另外,支架主体部11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L2设定于支架主体部11的宽度方向一侧面11a与外壁36的外侧面之间的中央。

转动构件收纳部31为了能从Y轴方向一侧组装转动构件12,Y轴方向的一方侧开口,该开口由盖41封闭。另外,在图1~图3中,图示出盖41打开的状态。各限制壁37及轴承部32的Y轴方向一端的开放端由盖41封闭。本实施方式的盖41与支架主体部11形成为一体。盖41通过铰链部42能转动地形成于支架主体部11的下端部。另外,在支架主体部11的组装部14形成有被卡止部14a,被卡止部14a在盖41将转动构件收纳部31封闭的位置上与盖41的卡止部43卡止固定。

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转动构件12以轴支承于轴承部32的轴部21的转动轴L1为中心,在由各限制壁37规定的转动范围内转动。通过转动构件12转动,第2固定部23的高度方向(Z轴方向)的位置发生变化。第2固定部23在高度方向(Z轴方向)上与第1固定部16对置。即,通过转动构件12以转动轴L1为中心转动,从而第1固定部16和第2固定部23的间隔发生变化。

另外,转动构件12的转动轴L1设定于由支架主体部11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L2划分的第1区域A1和第2区域A2中的第2区域A2,而不是设置有第2固定部23的第1区域A1。由此,能够使从转动轴L1到第2固定部23的长度加长。通过将从转动轴L1到第2固定部23的长度加长,能够减小为了得到高度方向上的第2固定部23的期望的摆动幅度(调整幅度)所需要的转动构件12的转动角度。

进一步地,转动构件12的轴部21构成为与在宽度方向上和第1固定部16及第2固定部23相反的一侧的外壁36接触。因此,成为更适于使从转动轴L1到第2固定部23的长度加长的结构。

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1)支架10具备固定于车身面板P的第1固定部16及第2固定部23、和能转动地设置于支架主体部11的转动构件12,第2固定部23设定于转动构件12。转动构件12的转动轴L1相对于第2固定部23的组装方向(X轴方向)及支架10的高度方向(Z轴方向)分别正交地设定(即,沿着支架10的Y轴方向设定)。并且,构成为:伴随转动构件12的以转动轴L1为轴的转动,第2固定部23和第1固定部16的间隔发生变化。根据该方式,通过使转动构件12转动,能够调整第2固定部23相对于第1固定部16的位置。由此,能够与车身侧的第1固定孔Pa与第2固定孔Pb之间的尺寸误差对应。另外,在本公开中,车身侧的第1被固定部与第2被固定部之间的尺寸误差例如包括:伴随第1固定孔Pa和第2固定孔Pb相对于车身面板P的形成位置的偏差的第1固定孔Pa和第2固定孔Pb的间隔或者最短距离的误差、和/或伴随第1固定孔Pa及第2固定孔Pb的孔径的偏差的第1固定孔Pa和第2固定孔Pb的间隔或者最短距离的误差。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与现有技术不同,不是具备固定部的滑动构件相对于支架主体部平面接触的结构,而是构成为转动构件12通过轴部21能转动。因此,能够将伴随第2固定部23的位置调整(即转动构件12的转动)而产生的摩擦阻力构成为极小,其结果是,能够容易与车身侧的第1固定孔Pa与第2固定孔Pb之间的尺寸误差对应。

(2)第1固定部16及第2固定部23相对于支架主体部11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L2的宽度方向设置于一方侧的区域(第1区域A1)。另外,转动构件12的转动轴L1相对于中心线L2设置于宽度方向另一方侧的区域(第2区域A2)。根据该方式,能够使从转动构件12的转动轴L1到第2固定部23的长度加长。通过将从转动轴L1到第2固定部23的长度加长,能够减小为了得到高度方向上的第2固定部23的期望的摆动幅度(调整幅度)所需要的转动构件12的转动角度。

在此,如上所述,在转动构件12具备第2固定部23的结构中,根据转动构件12的转动位置,第2固定部23相对于第1固定部16不成为平行,而是第2固定部23变为相对于车身面板P侧的接触面(第2固定孔Pb的周边的面)倾斜的状态。此时,当第2固定部23的倾斜(转动构件12的角度)较大时,则第2固定部23不能适当地固定于第2固定孔Pb。即,第2固定部23的倾斜优选控制在能够确保各卡止部23b与车身面板P接触、且伞状的施力部23a的外周缘整体与车身面板P接触的状态的范围内。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即使转动构件12的转动角度较小也能进行第2固定部23的期望的位置调整的方式确保从转动轴L1到第2固定部23的长度。

(3)转动构件12具备构成转动轴L1的截面为圆形的轴部21,轴部21与构成支架主体部11的宽度方向一侧面的外壁36接触。根据该方式,能够将转动构件12的转动轴L1(轴部21)设定于支架主体部11的靠近宽度方向端部的位置。因此,成为更适于使从转动构件12的转动轴L1到第2固定部23的长度加长的结构。

(4)第2固定部23以从支架主体部11突出的方式设置,以使得能插入到第2固定孔Pb。根据该方式,在将第2固定部23插入固定于车身侧的第2固定孔Pb的固定结构中,能够容易与车身侧的第1固定孔Pa与第2固定孔Pb之间的尺寸误差对应。

(5)支架主体部11具备收纳转动构件12的转动构件收纳部31和将转动构件收纳部31的开口覆盖的盖41。根据该方式,通过在将盖41打开的状态下将转动构件12收纳于转动构件收纳部31后将盖41关闭,能够将转动构件12更可靠地保持于转动构件收纳部31。

本实施方式能够按如下变更而实施。本实施方式及以下变更例能够在技术上不矛盾范围内相互组合而实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第1固定部16及第2固定部23从支架主体部11向宽度方向(X轴方向)突出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设为第1固定部16及第2固定部23从支架主体部11向进深方向(Y轴方向,且与转动轴L1平行的方向)突出的结构。

·支架10侧的第1及第2固定部16、23和车身面板P侧的第1及第2固定孔Pa、Pb的固定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能够变更为螺栓紧固等。

·也可以将转动构件12的转动轴L1设置于第1区域A1。

·也可以将盖41以与支架主体部11分体的方式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在车身面板P固定支架10的结构,除此以外,例如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将装配于车身面板P等的支架等夹装构件作为固定对象,在该夹装构件固定支架10。

·只要能够根据相对于支架主体部11的转动构件12绕转动轴L1的转动角度来调整支架主体部11的第1固定部16和转动构件12的第2固定部23的距离即可。例如,支架主体部11也可以构成为:容许转动构件12绕转动轴L1在预定的被限制的转动角度范围转动。或者,支架主体部11也可以构成为:将转动构件12保持为预定的被限制的转动角度范围内的预定的选择角度,在转动构件12装配于支架主体部11的状态下转动构件12不转动。

·实施方式的转动构件12是绕转动轴L1转动的杆的一例。实施方式的转动构件12的主体部22是与转动轴L1正交地延伸的长条部的一例。转动构件12的轴部21也可以形成于能作为主体部22的长条部的基端部。转动构件12的第2固定部23也可以形成于能作为主体部22的长条部的顶端部或者尖端(tip)。

·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配部13是构成为支承线束的线束支承部的一例,有时仅称为支承部。

本公开包括以下实装例。并不用于限定,而为了辅助理解,标注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的参照附图标记。

[附记1]

一种线束用固定构件(10),能够具备:

支架主体部(11),具有第1固定部(16)和线束支承部(13),第1固定部(16)构成为固定地装配于车身的第1被固定位置(Pa),线束支承部(13)构成为与线束卡合并支承所述线束;和

杆(12),与所述支架主体部(11)是分体,构成为装配于所述支架主体部(11),

所述杆(12)能够具有:

具有顶端部及基端部的长条部(22);

轴部(21),具有转动轴(L1),转动轴(L1)形成于所述长条部(22)的所述基端部;以及

第2固定部(23),形成于所述长条部(22)的所述顶端部,构成为固定地装配于所述车身的第2被固定位置(Pb),

所述支架主体部(11)的所述第1固定部(16)和所述杆(12)的所述第2固定部(23)的距离能够根据相对于所述支架主体部(11)的所述杆(12)绕所述转动轴(L1)的转动角度来调整。

附图标记说明

A1:第1区域

A2:第2区域

L1:转动轴

L2:宽度方向的中心线

P:车身面板

Pa:第1固定孔(第1被固定部)

Pb:第2固定孔(第2被固定部)

10:支架(线束用固定构件)

11:支架主体部(主体部)

11a:宽度方向一侧面

12:转动构件

13:连接器装配部(支承部)

14:组装部

14a:被卡止部

15:延伸部

16:第1固定部

16a:施力部

16b:卡止部

21:轴部

22:主体部

23:第2固定部

23a:施力部

23b:卡止部

23c:延伸部

24:根部

25:中间部

26:凸缘部

31:转动构件收纳部

32:轴承部

33:主体部收纳部

34:开口部

35:支承壁部

35a:支承面

36:外壁

37:限制壁

41:盖

42:铰链部

43:卡止部

13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被紧固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