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收割机及收割机

文档序号:260632 发布日期:2021-11-16 浏览:28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联合收割机及收割机 (Combine harvester and harvester ) 是由 伊藤励治 椨浩平 村山贤多 桑岛贤 猿渡贤治 于 2020-04-28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50)配置于谷粒储存部(10)的在左右方向上位于脱粒装置(8)侧的部分的下方。线缆(52)从离合器机构(45)朝向后方经过脱粒装置(8)与谷粒储存部(10)之间而延伸至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50)。(The clutch switching operation device (50) is disposed below a portion of the grain storage unit (10) located on the threshing device (8) side in the left-right direction. The cable (52) extends from the clutch mechanism (45) toward the rear through a space between the threshing device (8) and the grain storage unit (10) to the clutch switching operation device (50).)

联合收割机及收割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联合收割机及收割机。

背景技术

[

背景技术

1]

以往,作为联合收割机,例如已知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联合收割机。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联合收割机,具备:脱粒装置(在文献中为“脱粒装置(4)”),对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谷粒储存部(在文献中为“谷粒储存装置(5)”),以与脱粒装置在左右方向上相邻的状态配置,储存通过脱粒处理而得到的谷粒;以及发动机(在文献中为“发动机(60)”),配置于谷粒储存部的前方。该联合收割机具备:动力传递机构,相对于发动机在左右方向上配置于脱粒装置侧那一侧,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给作业装置;离合器机构(在文献中为“脱粒离合器(40)”),相对于发动机在左右方向上配置于动力传递机构侧那一侧,对动力传递机构向作业装置的动力传递进行连通/切断;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在文献中为“离合器操作装置(A)”),对离合器机构的状态进行切换操作;以及线缆(在文献中为“操作线(40a)”),以跨于离合器机构和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的方设置,将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的操作力传递给离合器机构。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配置于脱粒装置与谷粒储存部之间。

[

背景技术

2]

以往,作为收割机,例如已知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收割机。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收割机,具备:输送装置(在文献中为“进料器(24)”)、驾驶部(在文献中为“驾驶部(18)”)以及动力部(在文献中为“动力部(19)”),所述输送装置将割取谷秆输送向脱粒装置(在文献中为“脱粒装置(15)”),所述驾驶部设于输送装置的左右方向上一侧,具有驾驶座椅(在文献中为“驾驶座椅(27)”)和相对于驾驶座椅在左右方向上设置于输送装置侧的侧板,所述动力部设于驾驶部的下方,具有发动机(在文献中为“发动机(E)”)和对发动机的排气进行净化处理的排气净化装置(在文献中为“排气处理装置(33)”)。

[

背景技术

3]

收割机具备:收割部,设于机体的前部,收割农田的农作物;输送部,以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设置于机体的左右一侧部分,将收割部所收割的农作物朝向后方输送;驾驶部,以与输送部横向并排的状态设置于机体的左右另一侧部分;以及动力部,设于驾驶部的下部,动力部具有发动机和对发动机的排气进行净化处理的排气处理装置。

作为此种收割机,存在例如专利文献3所示的联合收割机。专利文献3所示的联合收割机具备:作为收割部的割取部、作为输送部的进料器以及作为排气处理装置的第一排气净化装置和第二排气净化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6836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13218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7-1129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问题1]

与“背景技术1”对应的问题如下。

专利文献1记载的联合收割机中,在脱粒装置与谷粒储存部之间还配置有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以外的装置。因此,必须考虑与其他装置的位置关系来配置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不易确保配置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的空间。

鉴于上述状况,期望一种能容易地确保配置离合器切换装置的空间的联合收割机。

[问题2]

与“背景技术2”对应的问题如下。

专利文献2记载的作业机中,相对于排气净化装置在输送装置侧那一侧(左方)设有侧壁(28a)。因此,在进行排气净化装置的维护时,不易进行排气净化装置的拆装。

鉴于上述状况,期望一种在进行排气净化装置的维护时能容易地拆装排气净化装置的收割机。

[问题3]

与“背景技术3”对应的问题如下。

在以往的情况下,排气处理装置位于发动机室的狭小的空闲空间,因此由于排气处理装置的散热而温度上升了的空气容易沉积于排气处理装置的周边,排气处理装置不易被冷却。

鉴于上述状况,期望一种排气处理装置的散热不易传递至驾驶部的搭乘空间并且排气处理装置容易被冷却的收割机。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解决方案1]

与[问题1]对应的解决方案如下。

本发明是一种联合收割机,具备:脱粒装置,对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谷粒储存部,以与所述脱粒装置在左右方向上相邻的状态配置,储存通过脱粒处理而得到的谷粒;以及发动机,配置于所述谷粒储存部的前方,其特征在于,具备:动力传递机构,相对于所述发动机在左右方向上配置于所述脱粒装置侧那一侧,将所述发动机的动力传递给作业装置;离合器机构,相对于所述发动机在左右方向上配置于所述动力传递机构侧那一侧,对所述动力传递机构向所述作业装置的动力传递进行连通/切断;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对所述离合器机构的状态进行切换操作;以及线缆,以跨于所述离合器机构和所述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的方式设置,将所述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的操作力传递给所述离合器机构,所述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配置于所述谷粒储存部的在左右方向上位于所述脱粒装置侧的部分的下方,所述线缆从所述离合器机构朝向后方经过所述脱粒装置与所述谷粒储存部之间而延伸至所述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

在此,在谷粒储存部的在左右方向上位于脱粒装置侧的部分的下方,存在相对充裕的空间。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利用谷粒储存部的在左右方向上位于脱粒装置侧的部分的下方的空间,容易地确保配置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的空间。此外,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利用脱粒装置与谷粒储存部之间的空间,容易地将线缆从离合器机构布线至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动力传递机构和所述离合器机构配置于所述脱粒装置的前下部的在左右方向上位于所述谷粒储存部侧那一侧,所述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在比所述动力传递机构和所述离合器机构靠后侧处配置于所述脱粒装置的下部的在左右方向上位于所述谷粒储存部侧那一侧。

根据本特征结构,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在比动力传递机构和离合器机构靠后侧处位于与动力传递机构和离合器机构大致相同高度的位置。由此,能以线缆在侧视时不急剧弯曲的方式,以离合器机构与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的高低差小的状态将线缆从离合器机构布线至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脱粒装置的在左右方向上位于所述谷粒储存部侧的侧部,设有将一次物谷粒朝向所述谷粒储存部扬谷的扬谷装置,所述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配置于所述扬谷装置的后侧,所述线缆经过所述脱粒装置与所述扬谷装置之间。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通过脱粒装置和扬谷装置来限制线缆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以使线缆不会因行驶时的振动等而在左右方向上大幅度地位置偏移。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脱粒装置的在左右方向上位于所述谷粒储存部侧的侧部设有:扬谷装置,将一次物谷粒朝向所述谷粒储存部扬谷;以及二次回送装置,配置于所述扬谷装置的后侧,将二次物谷粒回送至分选部,所述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以与所述二次回送装置在左右方向上相邻的状态配置。

在此,在相对于二次回送装置在左右方向上靠谷粒储存部侧那一侧,在所述二次回送装置与谷粒储存部之间存在相对充裕的空间。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利用谷粒储存部与二次回送装置之间的空间来容易地确保配置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的空间。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和所述二次回送装置的后方,以与所述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和所述二次回送装置的左右范围重叠的状态配置有燃料箱。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利用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和二次回送装置的后方的空间来容易地确保配置容量大的燃料箱的空间。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离合器机构配置于在左右方向上比所述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远离所述谷粒储存部的位置,所述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以在俯视时越是所述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的前端越远离所述谷粒储存部的倾斜状态配置。

根据本特征结构,离合器切换装置的前端的左右方向上的位置靠近离合器机构的左右方向上的位置。由此,能以线缆在俯视时不急剧弯曲的方式,以离合器机构的左右方向上的位置与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的前端的左右方向上的位置靠近的状态,将线缆从离合器机构布线至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动力传递机构由具有动力传递用的传动带的带式动力传递机构构成,所述离合器机构具备:张紧辊,与所述传动带接触;张紧臂,配置为能绕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摆动,支承所述张紧辊;以及操作臂,配置为能绕所述摆动轴心与所述张紧臂一体摆动,连结有所述线缆,所述操作臂在沿所述摆动轴心的方向观察时,从所述摆动轴心朝向与所述线缆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根据本特征结构,当线缆被拉扯时,该拉扯力向使操作臂绕摆动轴心摆动的方向作用于操作臂。由此,能将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的操作力经由线缆高效地传递给操作臂。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支承所述线缆的支撑件,所述线缆经由所述支撑件支承于所述脱粒装置的在左右方向上位于所述谷粒储存部侧的侧部。

在此,脱粒装置为刚性高的构件。根据本特征结构,线缆经由支撑件支承于脱粒装置。由此,能牢固地支承线缆。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驾驶部,所述驾驶部具有驾驶座椅和相对于所述驾驶座椅在左右方向上设于所述脱粒装置侧那一侧的侧板,对所述侧面板的后端部进行支承的后支柱立起设置于机体框架,所述传动带以与所述后支柱相邻的状态配置于所述后支柱的前侧,以跨于所述脱粒装置的在左右方向上位于所述谷粒储存部侧的侧部和所述后支柱的方式,设有支承所述线缆的支撑件。

在此,脱粒装置和后支柱为刚性高的构件。根据本特征结构,支撑件由脱粒装置和后支柱进行两端支承,并且,线缆经由支撑件支承于脱粒装置和后支柱。由此,能牢固地支承线缆。

[解决方案2]

与[问题2]对应的解决方案如下。

本发明是一种收割机,具备:输送装置、驾驶部以及动力部,所述输送装置将割取谷秆朝向脱粒装置输送,所述驾驶部设于所述输送装置的左右方向一侧,具有:驾驶座椅;以及侧面板,相对于所述驾驶座椅在左右方向上设于所述输送装置侧那一侧,所述动力部设于所述驾驶部的下方,具有:发动机;以及排气净化装置,对所述发动机的排气进行净化处理,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面板具备:面板体,设于所述侧面板的上部;以及框架体,支承所述面板体,所述排气净化装置配置于所述面板体的下方且配置于所述发动机的上方,在所述框架体的在左右方向上位于所述输送装置侧的侧部形成有开口,所述收割机配置为能通过所述开口拆装所述排气净化装置。

根据本特征结构,在进行排气净化装置的维护时,能从相对于框架体的在左右方向上位于输送装置侧的侧部在左右方向上位于输送装置侧的那一侧通过开口拆装排气净化装置。即,能实现在进行排气净化装置的维护时能容易地拆装排气净化装置的收割机。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框架体具备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所述开口由通过使所述上部框架与所述下部框架在上下方向上分离而形成的间隙构成。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利用上部框架与下部框架的上下方向的间隔来容易地形成开口。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下部框架形成为以在俯视时所述下部框架的前部进入所述排气净化装置的前方的方式曲拐的形状,在所述下部框架的曲拐部分的上表面形成有能在拆装所述排气净化装置时载置所述排气净化装置的载置面。

根据本特征结构,如果是下部框架的曲拐部分,则载置面的左右方向的范围变大。由此,能在拆装排气净化装置时将排气净化装置以稳定的状态载置。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框架体具备:侧板,设于所述框架体的所述侧部,跨于所述上部框架和所述下部框架;以及纵框架,以沿所述侧板的状态设置,跨于所述上部框架和所述下部框架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侧板和所述纵框架配置为能拆装于所述上部框架和所述下部框架。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以使稻草屑等尘埃不会从开口进入动力部的方式通过侧板覆盖开口并且通过纵框架来增强侧板、上部框架以及下部框架。此外,通过卸除侧板和纵框架,在通过开口拆装排气净化装置时侧板和纵框架不会成为阻碍。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侧板形成有供从所述排气净化装置延伸出的排气管插通的插通部,具备覆盖所述排气管中插通于所述插通部的部分的排气管罩构件,所述排气管罩构件配置为在左右方向上从所述输送装置侧安装于所述侧板且能拆装于所述侧板。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通过排气管罩构件来保护排气管中插通于插通部的部分。此外,通过卸除排气管罩构件,在卸除侧板时,排气管罩构件不会成为障碍。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罩构件,从所述侧面板的上部朝向左右方向上的所述输送装置侧那一侧延伸出,所述罩构件配置为在左右方向上从所述输送装置侧安装于所述侧板且能拆装于所述侧板。

根据本特征结构,即使动力部的热气、噪音越过侧面板要绕进驾驶部,也会被罩构件阻挡。由此,动力部的热气、噪音变得不易越过侧面板绕进驾驶部。此外,通过卸除罩构件,在卸除侧板时,罩构件不会成为障碍。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框架体的所述侧部设有作业灯,支承所述作业灯的支撑件配置为在左右方向上从所述输送装置侧安装于所述侧板且能拆装于所述侧板。

根据本特征结构,通过卸除支撑件,在卸除侧板时,支撑件不会成为障碍。

[解决方案3]

与[问题3]对应的解决方案如下。

本发明是一种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具备:收割部,设于机体的前部,收割农田的农作物;输送部,以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设置于所述机体的左右一侧部分,将所述收割部所收割的农作物朝向后方输送;驾驶部,以与所述输送部横向并排的状态设置于所述机体的左右另一侧部分;以及动力部,设于所述驾驶部的下部,所述驾驶部具有驾驶座椅和相对于所述驾驶座椅设于所述输送部所在侧的横侧的侧驾驶面板,所述动力部具有发动机和对所述发动机的排气进行净化处理的排气处理装置,所述排气处理装置在所述发动机的上部与所述输送部之间以长尺寸方向沿着前后方向的状态配置于所述侧驾驶面板的下方且配置于所述发动机的上部的横向相邻的位置。

根据本特征结构,侧驾驶面板位于排气处理装置的上方,因此能通过侧驾驶面板来抑制排气处理装置的散热传递至驾驶部的搭乘空间。形成于发动机的上部与输送部之间的大的空闲空间被活用作排气处理装置的设置空间,因此由于排气处理装置的散热而温度上升了的空气容易从排气处理装置的周边流出而容易冷却排气处理装置。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脱粒装置,设于所述输送部的后方,对由所述输送部输送来的农作物进行脱粒处理;谷粒箱,设于所述动力部的后方,储存由所述脱粒装置得到的脱粒谷粒;以及排气管,从所述排气处理装置朝向后方延伸,将从所述排气处理装置排出的排气排出,在俯视时,所述排气管呈直线状经过所述脱粒装置与所述谷粒箱之间。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使排气管的散热不易波及脱粒装置和谷粒箱并且将排气处理装置的排气向机体的后方排出。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排气管的排气口设定于所述脱粒装置与所述谷粒箱之间的空间的上部,所述排气处理装置具有设于该排气处理装置的后上部的排出口和从所述排出口朝向所述排气口向后上方延伸的排出尾管。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使从排出尾管至排气口的排气管的形状成为弯曲少或弯曲平缓即可的简单形状。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发动机用的飞轮,支承于所述发动机的机体左右方向上的两横侧部中所述排气处理装置所在侧的横侧部;飞轮箱,支承于所述发动机,容纳所述飞轮;以及旋转传动构件,以无法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飞轮的机体左右方向上的两横侧部中与所述发动机侧相反侧的横侧部,具备:支承构件,从所述飞轮箱延伸至所述旋转传动构件的上方,从下方承接所述排气处理装置来对其进行支承。

根据本特征结构,支承构件经由容纳飞轮的结实的飞轮支承于发动机,因此能以将飞轮箱活用作将支承构件连结于发动机的连结构件的简单构造的支承构造来牢固地支承排气处理装置。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第一缓冲装置,使所述发动机的机体左右方向上的两横侧部中所述排气处理装置所在侧的横侧部的前后的各个角部支承于机体框架;以及第二缓冲装置,使所述发动机的机体左右方向上的两横侧部中非所述排气处理装置所在侧的横侧部的前后的各个角部支承于所述机体框架,所述第一缓冲装置和所述第二缓冲装置具有防振橡胶,所述第一缓冲装置所具有的防振橡胶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缓冲装置所具有的防振橡胶的外径。

根据本特征结构,第一缓冲装置对发动机的两横侧部中排气处理装置所在侧的横侧部进行支承,第二缓冲装置对发动机的两横侧部中非排气处理装置所在侧的横侧部进行支承,因此比第二缓冲装置重的载荷会施加于第一缓冲装置,比第一缓冲装置轻的载荷会施加于第二缓冲装置。但是,第一缓冲装置的防振橡胶具有比第二缓冲装置的防振橡胶的外径大的外径,因此发挥与比施加于第二缓冲装置的载荷重的载荷适当地对应的防振性能,第二缓冲装置的防振橡胶具有比第一缓冲装置的防振橡胶的外径小的外径,因此发挥与比施加于第一缓冲装置的载荷轻的载荷适当地对应的防振性能。能不受施加于第一缓冲装置的载荷与施加于第二缓冲装置的载荷之差影响地,以不倾斜的方式平衡性良好地对发动机进行防振支承。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缓冲装置以在上下方向上并排的方式具有构成所述防振橡胶的第一防振橡胶和第二防振橡胶,在因所述发动机的下降振动而产生的所述发动机的加压力施加于所述第一缓冲装置时,所述第一防振橡胶被压缩操作,所述第二防振橡胶不被操作,在因所述发动机的上升振动而产生的所述发动机的加压力施加于所述第一缓冲装置时,所述第二防振橡胶被压缩操作,所述第一防振橡胶不被操作。

根据本特征结构,在因发动机的振动而产生的发动机的压力施加于第一缓冲装置时,即使对第一防振橡胶和第二防振橡胶均施加压缩力,也不会施加拉伸力,因此能避免防振橡胶像被施加拉伸力的情况那样破裂。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缓冲装置具有支承于所述机体框架的第一装配构件和支承于所述发动机的第二装配构件,所述第一装配构件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防振橡胶位于下侧且相对于所述第二防振橡胶位于上侧的橡胶支承部,所述第二装配构件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防振橡胶位于与所述橡胶支承部侧相反侧的第一加压部和相对于所述第二防振橡胶位于与所述橡胶支承部侧相反侧的第二加压部,在因所述发动机的下降振动而产生的所述发动机的加压力施加于所述第一缓冲装置时,所述橡胶支承部从下方承接所述第一防振橡胶来对其进行支承,所述第一加压部对所述第一防振橡胶进行压缩操作,所述第二加压部与所述橡胶支承部分离,在因所述发动机的上升振动而产生的所述发动机的加压力施加于所述第一缓冲装置时,所述橡胶支承部从上方承接所述第二防振橡胶来对其进行支承,所述第二加压部对所述第二防振橡胶进行压缩操作,所述第一加压部与所述橡胶支承部分离。

根据本特征结构,仅通过第一装配构件具有橡胶支承部,第二装配构件仅具有第一加压部和第二加压部的简单构造的缓冲构造,就能对第一防振橡胶和第二防振橡胶中的任一者都不施加拉伸力,因此能廉价地避免防振橡胶破裂。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图(以下至图7为止相同。),是表示联合收割机的右视图。

图2是表示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脱粒装置的左侧面剖视图。

图4是表示脱粒动力传递机构、脱粒离合器机构以及离合器切换装置及它们的周边构造的左视图。

图5是表示脱粒动力传递机构、脱粒离合器机构以及离合器切换装置及它们的周边构造的右视图。

图6是表示脱粒动力传递机构、脱粒离合器机构以及离合器切换装置及它们的周边构造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脱粒动力传递机构、脱粒离合器机构以及离合器切换装置及它们的周边构造的后视图。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图(以下至图15为止相同。),是表示联合收割机的右视图。

图9是表示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驾驶部和动力部的左视图。

图11是表示驾驶部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驾驶部的左视图。

图13是图11中的XIII-XIII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卸除了侧板等的状态的左视图。

图15是表示卸除排气净化装置的状态的背面剖视图。

图16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以下至图26为止相同。),是表示联合收割机的右视图。

图17是表示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18是表示动力部和驾驶部的右视图。

图19是表示发动机、排气处理装置以及排气管的左视图。

图20是表示进料器、排气处理装置以及排气管的主视图。

图21是表示发动机、排气处理装置、第一缓冲装置以及第二缓冲装置的后视图。

图22是表示发动机、排气处理装置以及排气管的俯视图。

图23是表示排气管罩的右视图。

图24是图23中的XXIV-XXIV剖视图。

图25是表示第一缓冲装置的剖视图。

图26是表示第二缓冲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至图7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箭头F(参照图1和图2)的方向设为“机体的前方”,将箭头B(参照图1和图2)的方向设为“机体的后方”,将箭头L(参照图2)的方向设为“机体的左方”,将箭头R(参照图2)的方向设为“机体的右方”。

(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图1和图2中示出了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相当于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本联合收割机具备行驶机体1。行驶机体1具备机体框架2和履带行驶装置3。在行驶机体1的前方设有割取植立谷秆的割取部4。割取部4具备:耙拢卷筒5,耙入植立谷秆;割刀6,切断植立谷秆;以及耙入螺旋推送器7,耙入割取谷秆。

设有对割取谷秆的全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8(相当于本发明的“脱粒装置”、“作业装置”)。跨于割取部4和脱粒装置8设有将割取谷秆朝向脱粒装置8输送的进料器9(相当于本发明的“输送装置”)。在脱粒装置8的右方设有储存通过脱粒处理而得到的谷粒的谷粒箱10(相当于本发明的“谷粒储存部”)。谷粒箱10以与脱粒装置8在左右方向上相邻的状态配置。谷粒箱10配置为能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Z1摆动开闭。设有将谷粒箱10内的谷粒排出的谷粒排出装置11。在机体框架2的后部,在脱粒装置8与谷粒箱10之间设有燃料箱T。

在进料器9的左右方向上的一侧(右方),在谷粒箱10的前方设有驾驶部12。在驾驶部12的下方设有动力部13。动力部13具备发动机E和对发动机E的排气进行净化处理的排气净化装置14。排气净化装置14具备DPF(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柴油颗粒过滤器)。发动机E配置于谷粒箱10的前方。排气管15从排气净化装置14朝向后上方延伸出。排气管15经过驾驶部12和谷粒箱10与脱粒装置8之间而延伸至机体后部。

驾驶部12具备驾驶座椅17和俯视时大致L字形的操作面板18。操作面板18具备:前面板19,设于驾驶座椅17的前方;以及侧面板20,相对于驾驶座椅17在左右方向上设于脱粒装置8侧那一侧(左方)。在前面板19设有仪表板21和转向操作杆23。在侧面板20设有主变速操作杆25、副变速操作杆26以及离合器操作杆27。

(脱粒装置)

如图3所示,在脱粒装置8的上部形成有脱粒室28。在脱粒室28设有脱粒筒29。脱粒筒29配置为能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心Y1旋转。在脱粒筒29的下方设有承接网30。在脱粒装置8的下部设有分选部31。分选部31具备:摆动分选装置32,对分选对象物进行摆动分选;风车33,向摆动分选装置32吹送分选风;一次回收部34,回收一次物谷粒(单粒化谷粒等);以及二次回收部35,回收二次物谷粒(带枝梗谷粒等)。一次回收部34和二次回收部35以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

一次回收部34具备将一次物谷粒朝向右方输送的一次螺杆36。在二次回收部35具备将二次物谷粒朝向右方输送的二次螺杆37。一次螺杆36和二次螺杆37配置为能从脱粒装置8的右侧部卸除。在使谷粒箱10绕摆动轴心Z1摆动敞开的状态下,能将一次螺杆36和二次螺杆37从脱粒装置8的右侧部取出。

在脱粒装置8的在左右方向上位于谷粒箱10侧的侧部(右侧部)设有扬谷装置38和二次回送装置39。扬谷装置38将通过一次螺杆36输送来的一次物谷粒朝向谷粒箱10扬谷。二次回送装置39将通过二次螺杆37输送来的二次物谷粒回送至摆动分选装置32。二次回送装置39配置于扬谷装置38的后侧。

(脱粒动力传递机构)

如图4至图6所示,设有将发动机E的动力传递给脱粒装置8的脱粒动力传递机构40(相当于本发明的“动力传递机构”、“带式动力传递机构”)。脱粒动力传递机构40相对于发动机E在左右方向上配置于脱粒装置8侧那一侧(左方)。换言之,脱粒动力传递机构40配置于脱粒装置8的前下部的在左右方向上位于谷粒箱10侧那一侧(右方)。

脱粒动力传递机构40由带式动力传递机构构成。脱粒动力传递机构40具备:输出带轮41,设于发动机E的输出轴Ea;输入带轮42,设于风车33的旋转轴33a;以及传动带43,卷绕于输出带轮41和输入带轮42。

在此,对侧面板20的后端部进行支承的后支柱44立起设置于机体框架2。传动带43以与后支柱44在左右方向上相邻的状态配置于后支柱44的前侧。

(脱粒离合器机构)

设有对脱粒动力传递机构40向脱粒装置8的动力传递进行连通/切断的脱粒离合器机构45(相当于本发明的“离合器机构”)。脱粒离合器机构45相对于发动机E在左右方向上配置于脱粒动力传递机构40侧那一侧(左方)。换言之,脱粒离合器机构45配置于脱粒装置8的前下部中的右方。

脱粒离合器机构45由皮带张紧式离合器机构构成。脱粒离合器机构45具备:张紧辊46,与传动带43接触;张紧臂47,支承张紧辊46;张紧弹簧48,对张紧臂47摆动施力;以及操作臂49。张紧臂47配置为能绕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X1摆动。张紧弹簧48以使张紧臂47绕摆动轴心X1向使张紧辊46与传动带43分离那一侧摆动的方式对张紧臂47施力。操作臂49配置为能绕摆动轴心X1与张紧臂47一体摆动。

(离合器切换装置)

如图4至图7所示,设有在适当的时刻切换操作脱粒离合器机构45、对向割取部4的动力传递进行连通/切断的割取离合器机构(省略图示)和对向谷粒排出装置11的动力传递进行连通/切断的谷粒排出离合器机构(省略图示)的状态(传递动力的连通状态、不传递动力的切断状态)的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50。对脱粒离合器机构45和所述割取离合器的状态进行切换的操作能通过离合器操作杆27(参照图1和图2)来进行。

在此,在谷粒箱10的下部形成有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向下方收缩的下收缩部10a。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50配置于下收缩部10a的在左右方向上位于脱粒装置8侧的部分(左侧部分)的下方。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50载置支承于台板51且经由台板51支承于机体框架2。

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50在比脱粒动力传递机构40和脱粒离合器机构45靠后侧处配置于脱粒装置8的下部中的右方。具体而言,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50以与二次回送装置39在左右方向上相邻的状态(二次回送装置39的右邻)配置于扬谷装置38的后侧。

在此,脱粒离合器机构45配置于在左右方向上比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50远离谷粒箱10的位置。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50以在俯视时越是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50的前端越远离谷粒箱10的倾斜状态配置。在俯视时,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50的大部分与谷粒箱10重叠,但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50的一部分(前左角部分)不与谷粒箱10重叠。即,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50的前左角部在俯视时比谷粒箱10的左侧面10b更向左侧突出。

跨于脱粒离合器机构45和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50设有脱粒线缆52(相当于本发明的“线缆”)。脱粒线缆52是将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50的操作力传递给脱粒离合器机构45的线缆。跨于所述割取离合器机构和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50设有割取线缆53。割取线缆53是将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50的操作力传递给所述割取离合器机构的线缆。跨于所述谷粒排出离合器机构和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50设有谷粒排出线缆54。谷粒排出线缆54是将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50的操作力传递给所述谷粒排出离合器机构的线缆。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50具备对脱粒线缆52、割取线缆53以及谷粒排出线缆54进行拉扯驱动的马达M。

(脱粒线缆)

脱粒线缆52从操作臂49朝向后方经过脱粒装置8与谷粒箱10之间而延伸至合器切换操作装置50。脱粒线缆52经过脱粒装置8的右侧部与扬谷装置38之间。脱粒线缆52的操作臂49侧的端部经由弹簧55与操作臂49的上端部连结。操作臂49在沿摆动轴心X1的方向观察(侧视)时,从摆动轴心X1以与脱粒线缆52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式朝向上方延伸。

脱粒线缆52经由支撑件56支承于脱粒装置8的右侧部。支撑件56设于脱粒装置8的下部(分选部31)的右侧部的在前后方向上位于风车33与扬谷装置38之间的部分。

(燃料箱)

如图5至图7所示,燃料箱T以与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50和二次回送装置39的左右范围W重叠的状态配置于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50和二次回送装置39的后方。燃料箱T以进入谷粒箱10中下收缩部10a的左侧部分的下方的状态配置。燃料箱T具备沿谷粒箱10中下收缩部10a的左侧部分倾斜的倾斜部Ta。燃料箱T的后端不比机体框架2的后端更向后侧突出。

(第一实施方式的别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50配置为对脱粒离合器机构45、所述割取离合器机构以及所述谷粒排出离合器机构的状态进行切换操作。但是,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50的结构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例如,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50也可以配置为仅对脱粒离合器机构45、所述割取离合器机构以及所述谷粒排出离合器机构中的脱粒离合器机构45的状态进行切换操作。或者,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50也可以配置为与脱粒离合器机构45、所述割取离合器机构以及所述谷粒排出离合器机构一起对其他的离合器机构的状态(或者离合器机构之外的工作装置的状态)进行切换操作。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脱粒线缆52经过脱粒装置8与扬谷装置38之间。但是,脱粒线缆52也可以不经过脱粒装置8与扬谷装置38之间。例如,脱粒线缆52也可以经过扬谷装置38与谷粒箱10之间。或者,脱粒线缆52也可以经过扬谷装置38的下方。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50配置于扬谷装置38的后侧。但是,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50也可以配置于扬谷装置38的前侧。或者,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50也可以以与扬谷装置38在左右方向上相邻的状态配置。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50以与二次回送装置39在左右方向上相邻的状态配置。但是,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50也可以配置于二次回送装置39的前侧。或者,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50也可以配置于二次回送装置39的后侧。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燃料箱T以与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50和二次回送装置39的左右范围W重叠的状态配置在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50和二次回送装置39的后方。但是,燃料箱T也可以以不与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50和二次回送装置39的左右范围W重叠的状态配置在谷粒箱10的后方。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50以在俯视时越是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50的前端越远离谷粒箱10的倾斜状态配置。但是,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50也可以以在俯视时越是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50的后端越远离谷粒箱10的倾斜状态配置。或者,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50也可以以在俯视时沿着前后方向的状态配置。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操作臂49在沿摆动轴心X1的方向观察(侧视)时,从摆动轴心X1以与脱粒线缆52的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方式朝向上方延伸。但是,也可以是,操作臂49在沿摆动轴心X1的方向观察(侧视)时,从摆动轴心X1以与脱粒线缆52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式朝向下方延伸。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脱粒线缆52经由支撑件56支承于脱粒装置8的右侧部。但是,支承脱粒线缆52的构造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构造。例如也可以是,跨于脱粒装置8的在左右方向上位于谷粒箱10侧的侧部(右侧部)和后支柱44设有支承脱粒线缆52的支撑件(省略图示)。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8至图15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箭头F(参照图8和图9)的方向设为“机体的前方”,将箭头B(参照图8和图9)的方向设为“机体的后方”,将箭头L(参照图9)的方向设为“机体的左方”,将箭头R(参照图9)的方向设为“机体的右方”。

(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图8和图9中示出了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相当于本发明的“收割机”)。在排气管15的上方设有踏板16。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表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驾驶部)

如图10至图13所示,驾驶部12具备驾驶座椅17和俯视时大致L字形的操作面板18。操作面板18具备:前面板19,设于驾驶座椅17的前方;以及侧面板20,相对于驾驶座椅17在左右方向上设于进料器9侧那一侧(左方)。在前面板19设有仪表板21、操作显示单元22、转向操作杆23以及组合开关24。在侧面板20设有主变速操作杆25、副变速操作杆26以及离合器操作杆27。侧面板20具备:面板体128,设于侧面板20的上部;以及框架体129,支承面板体128。

(排气净化装置)

排气净化装置14以其长尺寸方向沿着前后方向的状态配置于面板体128的下方且配置于发动机E的上方。排气净化装置14载置支承于发动机E的上部。排气净化装置14配置为经由前后的支撑件130与发动机E的上部连结且能拆装于发动机E。支撑件130被螺栓固定于排气净化装置14的下部且被螺栓固定于发动机E的上部。

排气净化装置14具备排气入口部14a和排气出口部14b。排气净化装置14的排气入口部14a被螺栓固定于发动机E的排气出口部Eb。排气净化装置14的排气出口部14b设于排气净化装置14的左侧部中的后侧部分。

(排气管)

排气管15具备:连接管部132,与排气净化装置14的排气出口部14b连接;以及主体管部133,从连接管部132朝向后上方延伸出。连接管部132被螺栓固定于排气净化装置14的排气出口部14b。排气管15具备用于降低排气的温度的、将外部空气导入排气管15的内部的外部空气导入部15a。

(框架体)

框架体129具备:上部框架135、下部框架136、侧板137以及纵框架138。框架体129的前端部支承于前支柱139。框架体129的后端部支承于后支柱140。框架体129的前后中间部支承于中支柱141。前支柱139、后支柱140以及中支柱141立起设置于机体框架2。在框架体129的内部,在排气净化装置14的前方设有将框架体129的内部前后分隔的分隔壁142。上部框架135具备:顶板部135a,载置支承面板体128;以及纵壁部135b,从顶板部135a的左缘部垂下。

(下部框架)

下部框架136以跨于前支柱139和后支柱140的方式在侧视时沿前后方向延伸。下部框架136在比上部框架135靠下侧的高度位置(具体而言,比排气净化装置14的下端靠下侧的高度位置)以相对于上部框架135相对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

下部框架136形成为以在俯视时下部框架136的前部进入排气净化装置14的前方的方式曲拐的形状。下部框架136的曲拐部分136a在俯视时位于与排气净化装置14的前左角部对应的位置。在下部框架136的曲拐部分136a的上表面形成有能在拆装排气净化装置14时载置排气净化装置14的载置面S。

下部框架136的前端部与前支柱139连结。在下部框架136的前端部设有支撑件136b。在前支柱139设有支撑件139a。支撑件136b通过螺栓143固定于支撑件139a。

下部框架136的后端部与后支柱140连结。在下部框架136的后端部设有支撑件136c。在后支柱140设有支撑件140a。支撑件136c通过螺栓143固定于支撑件140a。

下部框架136的前后中间部与中支柱141连结。在下部框架136的前后中间部设有支撑件136d。在中支柱141设有支撑件141a。支撑件136d通过螺栓143固定于支撑件141a。

(侧板)

侧板137设于框架体129的在左右方向上位于进料器9侧的侧部(左侧部)。侧板137在上下方向上跨于上部框架135和下部框架136且在前后方向上跨于下部框架136的前端部和下部框架136的后端部。侧板137配置为能拆装于上部框架135和下部框架136。

侧板137形成为沿下部框架136的曲拐部分136a曲拐的形状。侧板137配置为能在比下部框架136的曲拐部分136a稍靠后侧的位置(比排气净化装置14的前端稍靠后侧的位置)分割(前后二分割)为前侧板部144和后侧板部145。在图11和图12中,以W1示出了前侧板部144的范围(前后方向),以W2示出了后侧板部145的范围(前后方向)。前侧板部144的后部形成为沿下部框架136的曲拐部分136a曲拐的形状。前侧板部144和后侧板部145以后侧板部145的前缘部从左侧与前侧板部144的后缘部重合的状态被螺栓固定于上部框架135和下部框架136。

前侧板部144通过螺栓146(四部位)固定于纵壁部135b且通过螺栓146(四部位)固定于下部框架136。前侧板部144以从左侧与纵壁部135b和下部框架136重合的状态螺栓固定于纵壁部135b和下部框架136。在下部框架136设有供前侧板部144连结的支撑件147。前侧板部144通过螺栓146固定于支撑件147。

后侧板部145通过螺栓146(二部位)固定于纵壁部135b且通过螺栓146(二部位)固定于下部框架136。后侧板部145以从左侧与纵壁部135b和下部框架136重合的状态通过螺栓固定于该纵壁部135b和下部框架136。在下部框架136设有供侧板137连结的支撑件147。侧板137通过螺栓146固定于支撑件147。在后侧板部145的后部形成有供连接管部132插通的插通部145a。插通部145a由朝向后方开口的缺口部构成。

(纵框架)

纵框架138以沿侧板137的左侧面的状态设置。纵框架138跨于上部框架135和下部框架136沿上下方向延伸。纵框架138配置为能拆装于上部框架135和下部框架136。纵框架138以从左侧与前侧板部144的后缘部重合的状态通过螺栓固定于上部框架135和下部框架136。

纵框架138的上端部与前侧板部144一起通过螺栓148固定于纵壁部135b。纵框架138的下端部通过螺栓148固定于下部框架136。在下部框架136设有供纵框架138的下端部连结的支撑件149。纵框架138的下端部通过螺栓148固定于支撑件149。

(排气管罩构件)

设有覆盖连接管部132中插通于后侧板部145的插通部145a的部分(连接管部132)的排气管罩构件150。排气管罩构件150具有跨于与连接管部132对应的高度位置和与踏板16的前端部对应的高度位置的程度的高度。排气管罩构件150进入踏板16的前端部的下方。排气管罩构件150具备向前下方倾斜的倾斜面部150a。排气管罩构件150配置为能拆装于驾驶部12的后壁12a和后侧板部145。排气管罩构件150从前侧安装于驾驶部12的后壁12a且在左右方向上从进料器9侧(左侧)安装于后侧板部145。

排气管罩构件150通过螺栓151(两处)固定于驾驶部12的后壁12a。排气管罩构件150通过螺栓151固定于后侧板部145。在后侧板部145设有供排气管罩构件150连结的支撑件152。排气管罩构件150通过螺栓151固定于支撑件152。

(罩构件)

设有从顶板部135a的上表面朝向左方延伸出的罩构件153。罩构件153设于面板体128的左侧的相邻位置。罩构件153具有跨于面板体128的前端部和面板体128的后端部的程度的前后长度。罩构件153朝向后方延伸至与排气管罩构件150和踏板16在俯视时重叠的位置。在罩构件153的内侧面粘贴有吸音材料(省略图示)。罩构件153配置为能拆装于上部框架135、后侧板部145以及踏板16。罩构件153从左侧安装于上部框架135和后侧板部145且从上侧安装于踏板16。

罩构件153具备:立起部153A,从顶板部135a的上表面朝向上方立起;以及凸出部153B,从立起部153A的上端部朝向左方凸出。立起部153A以从前后方向观察时越是上端越靠近面板体128的方式倾斜。凸出部153B具备:倾斜部153Ba,从立起部153A的上端部向左上方倾斜状延伸出;以及水平部153Bb,从倾斜部153Ba的上端部朝向左方水平状延伸出。水平部153Bb的后端部以从上侧与踏板16的前端部重合的状态通过螺栓154(两处)固定于踏板16的前端部。

在罩构件153设有朝向面板体128突出的突出部P。突出部P由立起部153A的上端部和倾斜部153Ba的下端部的角部构成。面板体128的左侧部进入突出部P的下方。

跨于立起部153A和顶板部135a的上表面设有支撑件155。立起部153A与顶板部135a的上表面经由支撑件155连结。支撑件155分别设于立起部153A的前部、立起部153A的后部以及立起部153A的前后中间部。支撑件155具备:安装部155a,安装于立起部153A;以及安装部155b,安装于顶板部135a的上表面。安装部155a被焊接固定于立起部153A。安装部155b通过螺栓160固定于纵壁部135b。三根螺栓160中最靠后侧的螺栓160将安装部155b与后侧板部145一起固定于纵壁部135b。

(作业灯的支承构造)

在框架体129的左侧部设有作业灯156。作业灯156经由支撑件157支承于框架体129的左侧部。支撑件157配置为能拆装于上部框架135和前侧板部144。支撑件157从左侧安装于上部框架135和前侧板部144。支撑件157通过螺栓146、158、159固定于纵壁部135b且通过螺栓146固定于前侧板部144。螺栓146将支撑件157与前侧板部144一起固定于纵壁部135b。在前侧板部144的上缘部中与螺栓159对应的部分形成有朝向上方开口的缺口部144a。由此,即使不拔出螺栓159也能卸除前侧板部144。

(开口)

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框架体129的在左右方向上位于进料器9侧的侧部(左侧部)形成有开口O。通过卸除侧板137(前侧板部144、后侧板部145)、纵框架138、排气管罩构件150以及罩构件153,会出现开口O。在进行排气净化装置14的维护时,能从框架体129的左侧部的左方通过开口O拆装排气净化装置14。

开口O由通过使上部框架135与下部框架136在上下方向上分离而形成的间隙构成。开口O的上端(纵壁部135b的下端)位于比排气净化装置14的上端靠上侧的高度位置。开口O的下端(下部框架136的上端)位于比排气净化装置14的下端靠下侧的高度位置。开口O的上下方向的范围形成为比排气净化装置14的高度大。开口O的后侧部分的上下方向的范围形成为比开口O的前侧部分的上下方向的开口范围大。

(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开口O由通过使上部框架135与下部框架136在上下方向上分离而形成的间隙构成。但是,开口O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例如,开口O也可以由形成于侧板137的开口构成。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卸除前侧板部144和后侧板部145等,能通过开口O拆装排气净化装置14。但是,例如也可以配置为:缩短前侧板部144的前后长度且延长后侧板部145的前后长度,通过开口拆装排气净化装置14,该开口通过卸除后侧板部145而出现。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侧板137配置为能前后分割为两部分。但是,侧板137也可以配置为能前后分割为三部分以上。或者,侧板137也可以配置为无法分割。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下部框架136形成为以在俯视时下部框架136的前部进入排气净化装置14的前方的方式曲拐的形状。但是,下部框架136也可以形成为在俯视时沿前后方向直线状延伸的形状。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插通部145a由朝向后方开口的缺口部构成。但是,插通部145a也可以由孔(例如圆孔等)构成。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框架体129具备纵框架138。但是,也可以是,框架体129不具备纵框架138。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有排气管罩构件150。但是,也可以不设置排气管罩构件150。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有罩构件153。但是,也可以不设置罩构件153。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安装有支撑件157的状态下卸除侧板137。但是,也可以在侧板137被卸除之前卸除支撑件157。

(1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有支撑件157。但是,也可以不设置支撑件157。

(第三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6至图26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箭头F(参照图16和图17)的方向设为“机体的前方”,将箭头B(参照图16和图17)的方向设为“机体的后方”,将箭头U(参照图16)的方向设为“机体的上方”,将箭头D(参照图16)的方向设为“机体的下方”,将箭头L(参照图17)的方向设为“机体的左方”,将箭头R(参照图17)的方向设为“机体的右方”。

(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如图16、图17所示,作为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相当于本发明的“收割机”)的可行驶的机体具备:机体框架201,连结方形管材等多个钢材而构成;以及左右一对履带式的行驶装置202,配备于机体框架201的下部。在作为机体的左右一侧部分的右侧部分设有驾驶部203。驾驶部203具备:遮阳篷205,设于驾驶座椅204的上方。在驾驶部203的下部设有具有发动机206的动力部207。在机体的前部,以能在下降作业状态与上升非作业状态之间升降的方式设有收割输送装置208。收割输送装置208在机体的前方具有通过割取装置209来割取农田的水稻、麦子、大豆等农作物来进行收割的收割部208A和将由收割部208A收割的农作物输送向后方的作为输送部的进料器208B。进料器208B以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设置在作为机体的左右另一侧部分的左侧部分。进料器208B与驾驶部203呈在机体的左右方向上并排的状态即所谓横向并排状态。在机体框架201的后部,以横向并排的状态支承有脱粒装置210和谷粒箱211。脱粒装置210设于进料器208B的后方,谷粒箱211设于驾驶部203的后方。脱粒装置210进行将由进料器208B输送来的农作物的全秆脱粒的脱粒处理,进行将通过脱粒而得到的谷粒与稻草屑等尘埃分开的分选处理。谷粒箱211储存从脱粒装置210输送来的谷粒。在谷粒箱211的后部连接有从谷粒箱211取出谷粒的谷粒排出装置212。

(驾驶部)

如图16、图17、图18所示,驾驶部203具有:驾驶座椅204,设于发动机罩213的上方;地板部214,设于驾驶座椅204的前下方;操作塔215,立起设置于地板部214的前端部;以及侧驾驶面板217,设于驾驶座椅204的两横侧中与乘降口216所在侧相对的横侧(进料器208B所在侧的横侧)。在操作塔215设有进行机体的转向操作的操作杆218。在侧驾驶面板217的前部设有对行驶装置202的驱动速度进行变更的主变速杆219和对行驶装置202的驱动速度进行变更的副变速杆220。

(动力部)

如图18、图19所示,动力部207具有:发动机罩213,形成发动机室213a;以及柴油机型的发动机206,设于发动机室213a。在发动机206中,曲轴以沿机体左右方向的方向延伸的搭载姿势支承于机体框架201。如图19、图21所示,在发动机206的机体左方向的侧部支承有容纳发动机用的飞轮221的飞轮箱222。飞轮箱222与发动机206一体形成。在飞轮221的机体左方向的侧部(与发动机侧相反侧的侧部),以无法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承有作为旋转传动构件的带轮223。发动机206的动力经由飞轮221被取出至带轮223并从带轮223分别传递给行驶装置202和脱粒装置210。

(发动机排气的处理)

如图19所示,发动机206与排气处理装置224连接,排气管225从排气处理装置224延伸。配置为:发动机206的排气通过排气处理装置224被净化处理,被进行了净化处理的排气通过排气管225排出至机体外。

具体而言,如图17、图19、图20所示,排气处理装置224在发动机206的上部与进料器208B之间配置于侧驾驶面板217的后侧部分217r的下方且配置于发动机206的上部的横向相邻位置。排气处理装置224以长尺寸方向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状态支承于支承构件226。如图21所示,支承构件226从飞轮箱222的上部延伸至带轮223的上方,在带轮223的上方从下方承接排气处理装置224来对其进行支承。如图21、图22所示,设于排气处理装置224的前后两处的脚部224a载置于支承构件226,脚部224a与支承构件226通过连结螺栓连结,由此使排气处理装置224支承于支承构件226。排气处理装置224经由支承构件226和飞轮箱222支承于发动机206。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支承构件226通过连结螺栓可装卸地支承于飞轮箱222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支承构件226与飞轮箱222一体形成的结构、支承构件226与飞轮221通过啮合构造来连结的结构。通过从侧驾驶面板217向下延伸的罩229,从进料器侧遮罩排气处理装置224。

如图20所示,设于排气处理装置224的前横侧部的输入口224b与发动机206的排气歧管206a经由连通管227连接。如图19、图23所示,排气处理装置224具有:排出口224c,以向上突出的状态设于排气处理装置224的后上部;以及排出尾管228,从排出口224c向后上方延伸。排出尾管228的延出端部插入排气管225的前端部225a,排气处理装置224的排出口224c与排气管225经由排出尾管228连接。如图17、图19、图22所示,排气管225以从排气处理装置224的排出尾管228朝向后方延伸的状态且以在俯视时呈直线状经过脱粒装置210与谷粒箱211之间的状态被布管。如图17、图19所示,排气管225的排气口225b设定于脱粒装置210与谷粒箱211之间的空间的上部。排气管225的排气口225b设定于脱粒装置210与谷粒箱211之间的空间的上部的与谷粒箱211的后端部对应的部位。排出尾管228从排出口224c朝向排气管225的排气口225b向后上方延伸,能将排气管225的形状设为弯曲少或弯曲平缓即可的简单形状。

从发动机206的排气歧管206a排出至连通管227的排气经由输入口224b被摄入排气处理装置224。在排气处理装置224中,进行使摄入的排气中所含的颗粒状物质减少的净化处理,被进行了净化处理的排气从排出口224c吐出,吐出的排气经由排出尾管228流入排气管225,被排气管225引导而从机体的后部向机体后方排出。

(发动机的支承构造)

如图20、图21、图22所示,在发动机206的机体左右方向上的两横侧部中排气处理装置224所在侧的横侧部,以跨于该横侧部的前后的各个角部和机体框架201中的发动机支承框架部201a的方式,设有使发动机206经由防振橡胶231支承于发动机支承框架部201a的第一缓冲装置230。在发动机206的机体左右方向上的两横侧部中非排气处理装置224所在侧的横侧部,以跨于该横侧部的前后的各个角部和机体框架201中的发动机支承框架部201a的方式,设有使发动机206经由防振橡胶241支承于发动机支承框架部201a的第二缓冲装置240。

如图21所示,第一缓冲装置230的防振橡胶231的外径D1设定为比第二缓冲装置240的防振橡胶241的外径D2大。对第一缓冲装置230施加比第二缓冲装置240重的载荷,对第二缓冲装置240施加比第一缓冲装置230轻的载荷,其中,第一缓冲装置230对发动机206的两横侧部中排气处理装置224所在侧的横侧部进行支承,第二缓冲装置240对发动机206的两横侧部中非排气处理装置224所在侧的横侧部进行支承,而第一缓冲装置230通过外径D1大的防振橡胶231发挥与重载荷适当地对应的防振性能,第二缓冲装置240通过外径D2小的防振橡胶241发挥与轻载荷适当地对应的防振性能。无论施加于第一缓冲装置230的载荷与施加于第二缓冲装置240的载荷之差如何,发动机206都会通过第一缓冲装置230和第二缓冲装置240以不倾斜的方式平衡性良好地被防振支承。

如图25所示,第一缓冲装置230的防振橡胶231由在上下方向上并排的第一防振橡胶231a和第二防振橡胶231b构成。

在第一缓冲装置230中,配置为:在因发动机206的下降振动而产生的发动机206的加压力施加于第一缓冲装置230时,第一防振橡胶231a被压缩操作,第二防振橡胶231b不被操作,并且,在因发动机206的上升振动而产生的发动机206的加压力施加于第一缓冲装置230时,第二防振橡胶231b被压缩操作,第一防振橡胶231a不被操作,即使第一防振橡胶231a和第二防振橡胶231b均被施加压缩力,第一防振橡胶231a和第二防振橡胶231b也均不被施加拉伸力。

具体而言,如图25所示,第一缓冲装置230具有支承于发动机支承框架部201a的第一装配构件232和支承于所述发动机206的第二装配构件233。第一装配构件232具有相对于第一防振橡胶231a位于下侧且相对于第二防振橡胶231b位于上侧的橡胶支承部232a。橡胶支承部232a具有基座部234和厚壁部235。第二装配构件233具有相对于第一防振橡胶231a位于与橡胶支承部侧相反侧的第一加压部233a和相对于第二防振橡胶231b位于与橡胶支承部侧相反侧的第二加压部233b。设定第一加压部233a与第二加压部233b的间隔的间隔件236嵌入第一防振橡胶231a和第二防振橡胶231b的中心部,第一加压部233a和第二加压部233b以夹持间隔件236的状态通过连结螺栓237被紧固连结。由此,第一防振橡胶231a和第二防振橡胶231b支承于第一装配构件232和第二装配构件233,并且,第一加压部233a与第二加压部233b以一体地相对于橡胶支承部232a移动的方式连结。

在因发动机206的下降振动而产生的发动机206的加压力施加于第一缓冲装置230时,橡胶支承部232a从下方承接第一防振橡胶231a来对其进行支承,第一加压部233a从上方对第一防振橡胶231a进行压缩操作从而第一防振橡胶231a被压缩操作,第二加压部233b与橡胶支承部232a分离而第二防振橡胶231b不被操作,以不对第二防振橡胶231b施加拉伸力的状态,通过第一防振橡胶231a进行缓冲。

在因发动机206的上升振动而产生的发动机206的加压力施加于第一缓冲装置230时,橡胶支承部232a从上方承接第二防振橡胶231b来对其进行支承,第二加压部233b从下方对第二防振橡胶231b进行压缩操作从而第二防振橡胶231b被压缩操作,第一加压部233a与橡胶支承部232a分离而第一防振橡胶231a不被操作,以不对第一防振橡胶231a施加拉伸力的状态,通过第二防振橡胶231b进行缓冲。

如图26所示,第二缓冲装置240具有支承于发动机支承框架部201a的第三装配构件242和支承于发动机206的第四装配构件243。在第三装配构件242的橡胶支承部242a与第四装配构件243的橡胶支承部243a之间夹装有防振橡胶241。配备于防振橡胶241的第三装配构件侧的支轴244支承于橡胶支承部242a,配备于防振橡胶241的第四装配构件侧的支轴245支承于橡胶支承部243a,防振橡胶241支承于第三装配构件242和第四装配构件243。

在第二缓冲装置240中,在因发动机206的下降振动而产生的发动机206的操作力施加于第二缓冲装置240时,橡胶支承部242a从下方承接防振橡胶241来对其进行支承,橡胶支承部243a从上方对防振橡胶241进行压缩操作,防振橡胶241被压缩而进行缓冲。在因发动机206的上升振动而产生的发动机206的操作力施加于第二缓冲装置240时,橡胶支承部242a经由支轴244从下方承接防振橡胶241来对其进行支承,橡胶支承部243a经由支轴245对防振橡胶241向上方进行拉伸操作,防振橡胶241被拉伸而进行缓冲。

(排气管罩)

如图22、图23所示,在脱粒装置210与谷粒箱211之间,在排气管225的两横侧中谷粒箱侧的横侧设有覆盖排气管225的排气管罩250。在进行检查连接于脱粒装置210的扬谷装置251和回送装置252等的作业时,将谷粒箱211的状态改变为如图17中虚线所示以枢支轴心P1为摆动支点摆动至机体横外侧的开状态,打开扬谷装置251的横侧和回送装置252的横侧。此时,能通过排气管罩250来防止操作者触碰排气管225。扬谷装置251将从脱粒装置210的分选部输送来的精选谷粒输送至谷粒箱211。回送装置252将从脱粒装置210的分选部输送来的未处理谷粒回送至脱粒装置210的分选部。

如图22、图23所示,排气管罩250配置为能分割为前罩部250A、中罩部250B以及后罩部250C。如图23所示,前罩部250A可装卸地支承于立起设置于机体框架201的支柱253、设于排气管225的上方的作业用踏板254以及设于扬谷装置251的中途部分的托架255。如图23所示,中罩部250B可装卸地支承于作业用踏板254、托架255以及从脱粒装置210的横侧部延伸的支撑件256。如图23、图24所示,回送装置252具有将来自脱粒装置210的未处理谷粒沿机体上下方向扬送的扬送部252a和从扬送部252a的末端部向前延伸并将从扬送部252a吐出的未处理谷粒投入脱粒装置210的内部的投入部252b。在去除堆积于投入部252b的上部252c(参照图24)的稻草屑等、堵在投入部252b与排气管225之间的稻草屑等的情况下,能通过仅卸除中罩部250B或者通过卸除前罩部250A和中罩部250B来打开投入部252b。

(第三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排气处理装置224支承于发动机206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支承于专用的支承构件。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驾驶部203设于机体的右侧部分且进料器208B设于机体的左侧部分的例子,但也可以将驾驶部203设于机体的左侧部分并将进料器208B设于机体的右侧部分。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仅具备使排气中所含的颗粒状物质减少的排气处理装置224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除了使排气中所含的颗粒状物质减少的排气处理装置224之外,还具备使排气中所含的氮氧化物减少的第二排气处理装置,并在设有排气处理装置224的位置设置第二排气处理装置来代替排气处理装置224。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排气管225延伸至与谷粒箱211的后端部对应的部位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延伸至与谷粒箱211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对应的部位等任意部位。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除了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之外,也能应用于自脱型联合收割机。此外,本发明也能应用于玉米收割机。此外,本发明除了谷粒之外,也能应用于以玉米、萝卜等各种农作物为收割对象的收割机。

附图标记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2:机体框架;8:脱粒装置(脱粒装置、作业装置);10:谷粒箱(谷粒储存部);12:驾驶部;17:驾驶座椅;20:侧面板;38:扬谷装置;39:二次回送装置;40:脱粒动力传递机构(动力传递机构、带式动力传递机构);43:传动带;44:后支柱;45:脱粒离合器机构(离合器机构);46:张紧辊;47:张紧臂;49:操作臂;50: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52:脱粒线缆(线缆);56:支撑件;E:发动机;T:燃料箱;W:离合器切换操作装置和二次回送装置的左右范围;X1:摆动轴心。

[第二实施方式]

8:脱粒装置;9:进料器(输送装置);12:驾驶部;13:动力部;14:排气净化装置;15:排气管;17:驾驶座椅;20:侧面板;128:面板体;129:框架体;135:上部框架;136:下部框架;136a:曲拐部分;137:侧板;138:纵框架;145a:插通部;150:排气管罩构件;153:罩构件;156:作业灯;157:支撑件;E:发动机;O:开口;S:载置面。

[第三实施方式]

203:驾驶部;204:驾驶座椅;206:发动机;207:动力部;208A:收割部;208B:输送部(进料器);210:脱粒装置;211:谷粒箱;217r:侧驾驶面板(侧驾驶面板的后侧部分);221:飞轮;222:飞轮箱;223:旋转传动构件(带轮);224:排气处理装置;224c:排出口;225:排气管;225b:排气口;226:支承构件;228:排出尾管;230:第一缓冲装置;231:防振橡胶;231a:第一防振橡胶;231b:第二防振橡胶;232:第一装配构件;232a:橡胶支承部;233:第二装配构件;233a:第一加压部;233b:第二加压部;240:第二缓冲装置;241:防振橡胶。

49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饲养系统和用于饲养动物的方法以及饲料抓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