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压电平移位器

文档序号:426104 发布日期:2021-12-21 浏览:9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电压电平移位器 (Voltage level shifter ) 是由 K·R·穆迪梅拉·文卡塔 S·谢蒂 S·德布纳特 于 2020-05-11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一种电路包含第一到第五晶体管。所述第一晶体管(MN1)具有第一控制输入以及第一及第二电流端子。所述第二晶体管(MN2)具有第二控制输入以及第三及第四电流端子。所述第三晶体管(MP1)具有第三控制输入以及第五及第六电流端子。所述第三控制输入经耦合到所述第三电流端子,且所述第五电流端子经耦合到电源电压节点。所述第四晶体管(MP2)具有第四控制输入以及第七及第八电流端子。所述第四控制输入经耦合到所述第一电流端子,且所述第七电流端子经耦合到所述电源电压节点。所述第五晶体管(MN5)具有第五控制输入以及第九及第十电流端子。所述第五控制输入经耦合到所述第一控制输入,且所述第十电流端子经耦合到所述第二电流端子。(A circuit includes first to fifth transistors. The first transistor (MN1) has a first control input and first and second current terminals. The second transistor (MN2) has a second control input and third and fourth current terminals. The third transistor (MP1) has a third control input and fifth and sixth current terminals. The third control input is coupled to the third current terminal, and the fifth current terminal is coupled to a supply voltage node. The fourth transistor (MP2) has a fourth control input and seventh and eighth current terminals. The fourth control input is coupled to the first current terminal, and the seventh current terminal is coupled to the supply voltage node. The fifth transistor (MN5) has a fifth control input and ninth and tenth current terminals. The fifth control input is coupled to the first control input and the tenth current terminal is coupled to the second current terminal.)

电压电平移位器

背景技术

电压电平移位器(或简称“电平移位器”)是将信号从一个电压域转化到另一电压域的电路。输出信号的电压可大于或小于输入信号的电压。例如,当已根据与电路本身的电源电压域不同的特定电压域生成到电路的输入信号时,可使用电平移位器。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NMOS)通常使其源极连接到接地电势。如此,接通NMOS装置只需要超过晶体管的阈值电压的栅极电压,且在栅极电压低于阈值、更接近接地的情况下关断NMOS装置。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PMOS)通常使其源极连接到电源电压。如此,关断PMOS装置需要更接近电源电压的栅极电压(即,在晶体管的电源电压的阈值电压内)。在电平移位器中,接通及关断NMOS装置的电压电平因此将不同于接通及关断PMOS装置的电压电平。

发明内容

在一个实例中,一种电路包含第一到第五晶体管。所述第一晶体管具有第一控制输入以及第一及第二电流端子。所述第二晶体管具有第二控制输入以及第三及第四电流端子。所述第三晶体管具有第三控制输入以及第五及第六电流端子。所述第三控制输入经耦合到所述第三电流端子,且所述第五电流端子经耦合到电源电压节点。所述第四晶体管具有第四控制输入以及第七及第八电流端子。所述第四控制输入经耦合到所述第一电流端子,且所述第七电流端子经耦合到所述电源电压节点。所述第五晶体管具有第五控制输入以及第九及第十电流端子。所述第五控制输入经耦合到所述第一控制输入,且所述第十电流端子经耦合到所述第二电流端子。

附图说明

对于各种实例的详细说明,现将参考附图,其中:

图1说明电平移位器的实例。

图2说明电平移位器的另一实例。

图3说明电平移位器的另一实例。

图4说明电平移位器的另一实例。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展示高到低电平移位器100的实例,其转化来自低于电源电压域的电压域的传入信号。电平移位器100包含NMOS晶体管MN1、MN2、MN3及MN4、PMOS晶体管MP1及MP2以及反相器102、104及106。由于输入信号处于高于输出信号(OUT_HV2)的电压域的电压域中,出于可靠性原因,MN1及MN2是高电压晶体管,且因此MN1及MN2的阈值电压高于MN3、MN4、MP1及MP2的阈值电压。MP1及MP2的源极经连接到电源电压节点110(VDDHV2)。MP1的漏极在节点N1处连接到MN3的漏极,且MP2的漏极在节点N2处连接到MN4的漏极。MN3的源极经连接到MN1的漏极,且MN4的源极经连接到MN2的漏极。MN1及MN2的源极经连接到接地节点115。MP1的栅极经连接到N2,且MP2的栅极经连接到N1。MN3及MN4的栅极经连接在一起并接收启用(EN1)输入信号。当EN1被确立为高时,MN3及MN4两者都接通;否则,在EN1低的情况下,MN3及MN4两者都关断,且电平移位器被停用。MN1的栅极经配置以接收输入信号IN_HV1。反相器102使IN_HV1反相以驱动MN2的栅极。如此,MN1及MN2中的仅一者在任何时间点上接通。串联连接的反相器104及106经连接到N2,且反相器106的输出提供来自电平移位器100的输出信号OUT_HV2。

当IN_HV1高时,OUT_HV2也高,且当IN_HV1低时,OUT_HV2也低。然而,当高时,IN_HV1处于与OUT_HV2不同的电压。OUT_HV2的电压电平通常低于IN_HV1的电压电平(尽管在一些情况下,OUT_HV2高于IN_HV1)。VDDHV2是电平移位器100的电源电压,并指示OUT_HV2的电压电平。当IN_HV1是逻辑高时,MN1接通且MN2关断。在EN1被确立为高的情况下,MN3及MN4两者都接通。在MN1及MN3接通的情况下,N1被拉低到接地。当N1上的电压驱动MP2的栅极时,MP2的栅极到源极电压(VGS)足够高以接通MP2。在MP2接通的情况下,N2被拉高到VDDHV2,且因此OUT_HV2也是VDDHV2。相反,当IN_HV1是逻辑低时,MN1关断且MN2接通。在MN2及MN4接通的情况下,N2被拉低到接地,且因此OUT_HV2也低。当N2上的电压驱动MP1的栅极时,MP1的VGS足够高以接通MP1。在MP1接通的情况下,N1被拉高,这继而关断MP2。

NMOS装置MN1及MN2必须足够“强”以致使MP1及MP2的漏极在IN_HV1在低与高之间转变时放电。例如,如上文所解释,如果IN_HV1当前低,那么MN2、MN4及MP1接通。在此状态下,N1朝向VDDHV2被拉高。在IN_HV1从低到高的转变期间,MN1接通,且MP1的漏极上的电荷应穿过MN3及MN1放电到接地。为了MP1的漏极放电,穿过MN1的漏极电流(I1)应大于穿过MP1的漏极电流(I2)。I1是I2与来自MP1的漏极的放电电流的总和(MP1的源极到漏极表示在MN1关断时充电,且然后在MN1接通时放电的电容)。

穿过MOS晶体管的漏极电流至少部分地是其VGS与其大小(大小指代晶体管的沟道宽度(W)与沟道长度(L)的比)的函数。在正常操作条件下,MN1及MN2的VGS高于MP1的VGS,且可容易地拉低MP1及MP2的漏极上的电压。在电平移位器经启用用于VDDHV1的较低电压值(接近MN1及MN2的阈值电压)的条件下,MN1及MN2在其相应的输入变为逻辑高时弱得多(与较高电压下的VDDHV1相比)。在此后一种条件中(VDDHV1的低值),由于VDDHV1小于VDDHV2,所以当IN_HV1从低转变为高时,MP1的VGS大于MN1的VGS。因此,为了使MP1的漏极放电,MN1的大小必须大体上大于MP2的大小,使得MN1的漏极电流将大于MP1的漏极电流,这继而将导致N1放电。因此,在图1的100的实例电平移位器中,通过使MN1大于MP1来解决此问题。针对IN_HV1的高到低转变,在电平移位器100的右手侧上存在相同的问题,这导致MN2接通以试图使MP2的漏极放电。本设计中的MN1及MN2大于MP1及MP2。因此,对于图1的电平移位器100存在大小损失。进一步来说,漏电流及平均切换电流也相当大。

图2展示解决上述问题的电平移位器200的实例。电平移位器200包含NMOS晶体管MN1、MN2及MN3A、PMOS晶体管MP1、MP2、MP3及MP4以及反相器202、204及206。MP1及MP2的源极经连接到电源电压节点110(VDDHV2)。MP1的漏极在中间节点int3处连接到MP3的源极,且MP2的漏极在中间节点int4处连接到MP4的源极。MP3的漏极在中间节点int1处连接到MN1的漏极,且MP4的漏极在中间节点int2处连接到MN2的漏极。MN1及MN2的源极经连接到MN3A的漏极。MN3的源极经连接到接地节点115,且启用信号EN2经提供到MN3A的栅极以启用电平移位器100的操作。EN2高(例如,大于MN3A的阈值电压)导致MN3A接通,且EN2低(例如,接地电势)导致MN3A关断。电平移位器200在EN2确立为高时的情况下启用,否则停用。

MP1的栅极经连接到int2,且MP2的栅极经连接到int1。MP3及MN1的栅极经连接在一起并接收IN_HV1。反相器202使IN_HV1反相以驱动也连接在一起的MP4及MN2的栅极。串联连接的反相器204及206经连接到int2,且反相器206的输出提供来自电平移位器200的输出信号OUT_HV2。

当IN_HV1高时,OUT_HV2也高,且反之亦然。然而,当高时,IN_HV1处于与OUT_HV2不同的电压。OUT_HV2的电压电平可高于或低于IN_HV1的电压电平。VDDHV2是电平移位器200的电源电压,并指示OUT_HV2的电压电平。当IN_HV1是逻辑高时,MN1接通,且MN2及MP3关断。在MN1接通的情况下,in1被拉低到接地。当int1上的电压驱动MP2的栅极时,MP2的VGS足够高以接通MP2。在MP2接通的情况下,MP4的源极电压升高,从而导致MP4接通。因此,int2被拉高到VDDHV2,且OUT_HV2也因此被拉高到VDDHV2。相反,当IN_HV1是逻辑低时,MN2接通。在MN2接通的情况下,int2被拉低到接地,且因此OUT_HV2也低。当int2上的电压驱动MP1的栅极时,MP1的VGS足够高以接通MP1。在MP1接通的情况下,MP3也接通,且int1被拉高,这继而关断MP2。

图2的实例中的MP3及MP4用于将输入NMOS晶体管MN1及MN2与交叉耦合的PMOS晶体管MP1及MP2隔离。当IN_HV1为0时,MN1关断,且MP1及MP3接通。在IN_HV1从低转变为高时,MN1接通,且MP3关断。如此,MN1只需要吸收足够的电流来使MP3的漏极放电。在MP3另外关断的情况下,没有电流从MP1流过MP3。与图1的电平移位器100相反,MP3及MP4减少或完全消除MN1与MP1之间及MN2与MP2之间的驱动冲突。

取代让图1中的MN3及MN4作为启用晶体管,在图2中,所述特征已用在MN1、MN2的源极与接地节点115之间连接的单尾晶体管MN3A来实施。使用单尾晶体管MN3A(对比图1中的两个晶体管MN3及MN4)提供面积好处,以及来自共模噪声的改进的性能,因为电平移位器200是完美差分的。

在图2的实例中,当MN2接通时(当IN_HV1从高转变为低时),MP4关断。那时,MP4不主动地将中间节点int4拉低。通过使到反相器204的输入连接到中间节点int2而不是中间节点int4来解决此问题。然而,如果使用中间节点int2而不是中间节点int4,那么OUT_HV2的上升转变将较慢。

图3展示电平移位器300的实例,其包含NMOS晶体管MN1、MN2、MN3A、MN5及MN6、PMOS晶体管MP1、MP2、MP3及MP4以及反相器302、304及306。MP1及MP2的源极经连接到电源电压节点110(VDDHV2)。MP1的漏极在中间节点int3处连接到MP3的源极,且MP2的漏极在中间节点int4处连接到MP4的源极。MP3的漏极在中间节点int1处连接到MN1的漏极,且MP4的漏极在中间节点int2处连接到MN2的漏极。MN1及MN2的源极经连接到MN3A的漏极。MN3的源极经连接到接地节点115,且启用信号EN2经提供到MN3A的栅极以启用电平移位器100的操作。如上文所描述,EN2高导致MN3A接通,且EN2低导致MN3A关断。电平移位器300在EN2确立为高的情况下启用,否则停用。

中间节点int4经连接到反相器304的输入,且反相器304的输出经连接到反相器306的输入。反相器306的输出提供来自电平移位器300的输出信号OUT_HV2。

与图2的情况一样,图3的实例中的MP3及MP4用于将输入NMOS晶体管MN1及MN2与交叉耦合的PMOS晶体管MP1及MP2隔离。当IN_HV1为0时,MN1关断,且MP1及MP3接通。在IN_HV1从低转变为高时,MN1接通且MP3关断。如此,MN1只需要吸收足够的电流来使MP3的漏极放电。在MP3另外关断的情况下,没有电流从MP1流过MP3。与图1的电平移位器100相反,MP3及MP4减少或完全消除MN1与MP1之间及MN2与MP2之间的驱动冲突。

MN5的漏极连接到MP1的漏极,并在int3处连接到MP3的源极。MN5的源极连接到MN1的源极。MN6的漏极连接到MP2的漏极,并在int4处连接到MP4的源极。MN6的源极连接到MN2的源极。如上文关于图2所解释,当IN_HV1从高转变为低,从而关断MP4时,中间节点int4未被主动地拉低。通过使串联连接的反相器204及206连接到中间节点int2而不是中间节点int4,在图2的实例电平移位器200中解决此问题,但在进行从低到高的转变时,导致OUT_HV2的较低转换速率。图3中的MN5及MN6解决这个问题。当MN2接通且MP4关断时,MN6接通。如此,中间节点int4上的电荷通过MN6放电到接地,从而快速地将中间节点int4上的电压拉低。当MN1接通且MP3关断时(MN5也接通,从而快速地使中间节点int3放电),发生相同的动作。作为快速地使中间节点int4放电的结果,MP4的源极上的电压被快速地拉低,这继而导致MP4在IN_HV1的高到低转变期间比在图2的实例中的情况更早地关断。类似地,在MN5在IN_HV1的低到高转变期间接通的情况下,致使MP3在所述转变期间比在图2的实例中另外的情况更早地关断。因此,添加MN5及MN6的优点是双重的。第一,提供到int4及int3的放电路径。第二,改进针对MN1、MP1及针对MN2、MP2的隔离。

图4展示电平移位器400的实例,其包含NMOS晶体管MN1、MN2及MN3A、PMOS晶体管MP1、MP2、MP3、MP4、MP5、MP6、MP7及MP8以及反相器402、404及406。MP1及MP2的源极经连接到电源电压节点110(VDDHV2)。MP1的漏极经连接到MP3的源极,且MP2的漏极经连接到MP4的源极。MP3的漏极在中间节点int1处连接到MN1的漏极,且MP4的漏极在中间节点int2处连接到MN2的漏极。MN1及MN2的源极经连接到MN3A的漏极。MN3的源极经连接到接地节点115,且启用信号EN2经提供到MN3A的栅极以启用电平移位器100的操作。如上文所描述,EN2高导致MN3A接通,且EN2低导致MN3A关断。电平移位器300在EN2确立为高的情况下启用,否则停用。

中间节点int2经连接到反相器404的输入,且反相器404的输出在中间节点int5处连接到反相器406的输入。反相器406的输出提供来自电平移位器400的输出信号OUT_HV2。MP5的栅极经连接到中间节点int5。MP6的栅极经连接到中间节点int2。MP7的栅极经连接到电平移位器400的输出节点(OUT_HV2)。MP8的栅极经连接到中间节点int1。

与图2的情况一样,图3的实例中的MP3及MP4用于将输入NMOS晶体管MN1及MN2与交叉耦合的PMOS晶体管MP1及MP2隔离。当IN_HV1为0时,MN1关断,且MP1及MP3接通。在IN_HV1从低转变为高时,MN1接通且MP3关断。如此,MN1只需要吸收足够的电流来使MP3的漏极放电。在MP3另外关断的情况下,没有电流从MP1流过MP3。与图1的电平移位器100相反,MP3及MP4减少或完全消除MN1与MP1之间及MN2与MP2之间的驱动冲突。

MP7及MP8形成晶体管的上拉堆叠,其可操作以将int2(且因此OUT_HV2)从接地快速地拉到VDDHV2。在这方面,MP7及MP8有助于MP2及MP4的上拉功能性。类似地,MP5及MP6也形成晶体管的上拉堆叠,其可操作以将int1从接地快速地拉到VDDHV2。在这方面,MP5及MP6有助于MP1及MP3的上拉功能性。现在将描述MP7及MP8在IN_HV1从低转变为高时的操作。当IN_HV1从高转变为低时,相同或类似的解释也适用于MP5及MP6。

当IN_HV1低时,MN2、MP3及MP1接通。在MN2接通的情况下,int2低,且通过反相器404及406,OUT_HV2也低。因为OUT_HV2用作到MP7的栅极电压,所以MP7接通。然而,MP8关断,因为中间节点int1通过MP1及MP3为高,其两者都接通。

在IN_HV1从低到高的转变期间,一旦IN_HV1达到MN1的阈值电压,MN1接通,从而将中间节点int1拉低。在int1低的情况下,MP2及MP8两者都接通。MP4也接通。此时,中间节点int2开始经由两个晶体管堆叠充电。一个晶体管堆叠包括MP2及MP4。另一个晶体管堆叠包括MP7及MP8。因此,MP7及MP8有助于快速地将中间节点int2(及因此OUT_HV2)上的电压从接地朝向VDDHV2增加。

当OUT_HV2开始增加时,一旦OUT_HV2从VDDHV2达到一个晶体管阈值电压,MP7的VGS便下降至低于其阈值电压且MP7关断,从而有效地停用MP7/MP8的晶体管堆叠。因此,由于MP7及MP8在IN_HV1的转变阶段的一部分期间的动作,OUT_HV2的上升转变得到改进(即,其转换速率增加)。当IN_HV1从高转变为低时,相同的解释适用于MP5及MP6。

在此描述中,术语“耦合(couple或couples)”意味着间接或直接有线或无线连接。因此,如果第一装置经耦合到第二装置,那么连接可通过直接连接或通过经由其它装置及连接的间接连接。详述“基于”意味着“至少部分基于”。因此,如果X是基于Y,那么X可为Y与任何数量的其它因素的函数。

在所描述的实施例中修改是可能的,且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其它实施例是可能的。

12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维持稳定计时的装置和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