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表皮脱敏治疗的相变同轴纳米纤维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文档序号:432390 发布日期:2021-12-24 浏览:28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用于表皮脱敏治疗的相变同轴纳米纤维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hase-change coaxial nanofiber membrane for epidermal desensitization treatment and prepar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 是由 丁杨 周建平 汪瑱 于 2021-10-27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负载过敏原-佐剂组合物的同轴纳米纤维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同轴纳米纤维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以亲水性聚合物为外壳,以疏水相变材料为核心。所述发明涉及过敏原-佐剂组合物,以同轴纳米纤维壳层负载过敏原,芯层负载佐剂。所述发明可利用加热装置实现芯层材料固-液转变过程,促进佐剂释放和皮肤角质层渗透性增加。所述纳米纤维膜通过在疗程内施用于患者皮肤,实现表皮脱敏治疗,可以由患者自行使用和监控。(The invention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biological medicines, and discloses a coaxial nanofiber membrane loaded with an allergen-adjuvant composition, and a prepar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The coaxial nanofiber is prepared by adopting an electrostatic spinning technology, and takes a hydrophilic polymer as a shell and a hydrophobic phase-change material as a core.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n allergen-adjuvant composition, wherein a coaxial nanofiber shell layer is used for loading allergen, and a core layer is used for loading adjuvant. The invention can realize the solid-liquid conversion process of the core layer material by utilizing the heating device, and promote the release of the adjuvant and the increase of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skin cuticle. The nanofiber membrane achieves epidermal desensitization therapy by application to the skin of a patient within a course of treatment, and can be self-administered and monitored by the patient.)

一种用于表皮脱敏治疗的相变同轴纳米纤维膜及其制备方法 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表皮脱敏治疗的相转变同轴纳米纤维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过敏(allergy)是一类由于身体免疫机制所诱导的反复出现的高敏反应。它是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卫生现象,全球有30%-40%的人口曾经或正遭受过敏性疾病的困扰。

脱敏治疗(desensitization),又称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是利用逐渐增加剂量的过敏原对患者进行反复接触,从而控制或者减轻过敏症状,被认为是唯一可能改变过敏性疾病自然进程的“对因疗法”。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世界过敏组织(worldallergy organization,WAO)充分肯定了脱敏治疗的临床疗效,其中皮下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是金标准,被广泛使用。尽管价格昂贵,且每次注射需要专业医师的参与,但它目前仍被当做标准脱敏途径。皮下注射过敏原可见注射部位肿胀等轻微不良反应,并伴有荨麻疹,哮喘发作和过敏等全身性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占患者总数的5.9%;估计死亡率是250万次注射中1次,平均每年死亡3-4人。

法国生物技术公司DBV Technology研发出基于表皮免疫疗法(epicutaneousallergy immunotherapy,EPIT)的Viaskin Peanut贴片,证明了通过表皮途径进行脱敏治疗的可能性。针对表皮内的强效抗原呈递细胞——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s,LC),通过在皮肤上反复施用过敏原,导致过敏原扩散到皮肤无血管的表皮层中,一般没有任何明显的透皮通过。传递到表皮的过敏原被LC捕获并处理,移行至引流淋巴结,将抗原递呈给CD4+ T细胞。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分化后产生TGF-β,IL-10等细胞因子发挥脱敏治疗作用:1、直接抑制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活化与脱颗粒,抑制嗜酸性粒细胞活性;2、直接抑制Th2相关的细胞活动;3、调节IL-4,IL-5诱导的B细胞活性,使得B细胞从分泌IgE转向生成抗原特异性IgG1,IgG4,IgA。

然而Viaskin的作用效果受皮肤状态的影响,例如应用在角质层损坏的皮肤表面,将引起Th2定向的免疫应答,即局部或全身的过敏反应。其次Viaskin作为一种封闭的体系,使皮肤水化并溶解过敏原,并与表皮免疫细胞相互作用,然而角质层天然屏障的存在极大地限制了表皮LC对抗原的摄取,且贴敷处皮肤产生的汗液很难通过贴片挥发出去,最终会引起皮肤红肿、湿疹,甚至炎症。因此,通过设计安全舒适的经皮给药系统,同时递送过敏原与免疫佐剂,用于解决目前脱敏治疗面临的安全性与依从性问题,并增强表皮脱敏治疗效果,是过敏症状对因治疗领域最有前景的研究方向。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负载过敏原-佐剂组合物的同轴纳米纤维膜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所述的同轴纳米纤维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以亲水性聚合物为壳层,负载过敏原,以相转变材料为芯层,装载佐剂。

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表皮脱敏治疗的同轴纳米纤维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亲水性聚合物与去离子水混合,在加热条件下搅拌直至溶解,制备得到亲水性聚合物溶液,将亲水性聚合物溶液冷却至室温,与过敏原混合,充分搅拌直至溶解,获得同轴静电纺丝的壳层溶液;

将相转变材料和免疫佐剂加入二氯甲烷与乙醇的混合溶液中,超声溶解,获得同轴静电纺丝的芯层溶液;

优选的,所述混合溶液中二氯甲烷和乙醇的体积比例为4:1~1:4(v/v);

步骤2,分别将壳层溶液和芯层溶液倒入带有同轴针头的注射器中,以同轴静电纺丝工艺制备同轴纳米纤维膜。

进一步的,步骤1所述壳层溶液中,亲水性聚合物的浓度为5%-20%(w/v);

所述亲水性聚合物选自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olyvinyl pyrrolidone,PVP)、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聚氧化乙烯(poly(ethylene oxide),PEO)、明胶(gelatin)、胶原蛋白(collagen)、丝素蛋白(silk fibroin,SF)、海藻酸钠(sodiumalginate,NaAlg)、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的,步骤1所述壳层溶液中,过敏原的浓度为0.1-2%(w/v)。

所述过敏原选自呼吸、食物或皮肤过敏原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的,所述过敏原选自屋尘螨、粉尘螨、黄花蒿花粉、艾蒿花粉、豚草花粉、牛奶、花生、鸡蛋、大豆、腰果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的,步骤1为将过敏原制备成提取物、浸出液、肽、重组或合成产品后,与亲水性聚合物溶液混合。

进一步的,步骤1所述芯层溶液中,相转变材料的浓度为10%-40%(w/v);

所述相转变材料为脂肪酸、脂肪醇和/或其二元低共熔物,优选的,所述相转变材料选自癸酸(capric acid,CA)、月桂酸(lauric acid,LA)、棕榈酸(palmitic acid,PA)、硬脂酸(stearic acid,SA)、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MA)、十四烷醇(tetradecyl alcohol,TD)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的,步骤1所述芯层溶液中,免疫佐剂的浓度为0.1-20%(w/v);在某些特殊的实施例中,免疫佐剂的浓度为0.1-10%(w/v);

所述免疫佐剂选自单磷酰脂质A(MPL A,TLR2激动剂)、CRX-675(MPL类似物,TLR2激动剂)、R837(咪喹莫特,TLR7激动剂)、AZD8848(TLR7激动剂)、R848(雷西莫特,TLR7/8激动剂)、VTX-1463(TLR8激动剂)、CpG ODN(TLR9激动剂)、1018ISS(TLR9激动剂)、QbG10、Vitamin D3(维生素D衍生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的,步骤2所述同轴静电纺丝工艺为电压15-25kV,壳层流速0.5-1.5mL/h,芯层流速0.05-0.5mL/h,接收距离10-20cm,滚筒转速0-150rpm,环境温度20-30℃,湿度20%-70%。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采用前述制备方法制备的同轴纳米纤维膜;

优选的,所述同轴纳米纤维膜包括壳层和芯层,所述壳层为亲水性聚合物,所述亲水性聚合物中装载过敏原,所述芯层为相转变材料,所述相转变材料中装载免疫佐剂;

优选的,同轴纳米纤维直径为100nm~1μm;

优选的,所述采用前述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同轴纳米纤维膜,按质量百分比,包括50~75%(w/w)亲水性聚合物,0.1~10%(w/w)过敏原,5~30%(w/w)相转变材料,0.1~10%(w/w)免疫佐剂。

所述的同轴纳米纤维膜负载的过敏原剂量为1~500μg/cm2,佐剂剂量为1~500μg/cm2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前述同轴纳米纤维膜在制备表皮脱敏治疗的药物中的应用。

所述同轴纳米纤维膜允许将呼吸、食物、皮肤过敏原递送到皮肤,通过在患者皮肤上反复地施用纳米纤维膜,实现表皮脱敏治疗;所述纳米纤维膜施用部位可以是身体的不同区域,优选背部上方或者手臂的内侧面;所述纳米纤维膜使用时间、频率和疗程可以是每次6-48h,间隔1-15天,连续使用1-36个月。

优选的,所述同轴纳米纤维膜在使用时加热,可利用加热装置实现所述同轴纳米纤维膜芯层的固态向液态的转变、促进佐剂释放过程,同时促进角质层对药物和佐剂的透过性增加。

进一步优选的,加热温度为34~43℃。优选的,所述同轴纳米纤维的芯层在加热状态下,能够由固体状态转变为液体状态。

所述纳米纤维膜施用于患者皮肤,膜中过敏原与佐剂的扩散促进表皮中朗格汉斯细胞的迁移和活化,从而诱导脱敏反应;表皮途径不需要使用手段破坏皮肤角质层完整性;表皮途径避免过敏原进入血液循环。

所述纳米纤维膜可以由患者自行使用和监控,可以在治疗过程中通过施用不同面积膜,调整过敏原剂量,根据免疫反应程度,灵活调节或频率或施用时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积极和有益效果在于:

1.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纳米纤维膜,具有优良的透气性,利于消除传统膜由于透气性差引起的局部湿疹及炎症等副作用。

2.过敏原与免疫佐剂组合使用,可以改变皮肤对过敏原炎性反应的性质,即由Th2型转变为Th1型,并且在体内诱导协同效应,增强免疫应答。通过使用诱导Th1或Treg细胞免疫反应的免疫佐剂如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配体,能够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增强免疫疗法的效力,并缩短治疗时间,实现安全高效的脱敏治疗。

3.利用温热控制药物释放并影响角质层渗透特性:(1)促进同轴纳米纤维核心固-液相变,增强药物从膜中释放及向皮肤扩散的能力;(2)给皮肤带来结构上的变化,从而可逆地改变角质层的通透性;(3)可以改善药物在不同皮肤层的分配和扩散。

4.所述纳米纤维膜可以由患者自行使用和监控,可以在治疗过程中通过施用不同面积膜,调整过敏原剂量,根据免疫反应程度,灵活调节或频率或施用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同轴纳米纤维膜的照片及扫描电镜(SEM)图;其中,(a)为同轴纳米纤维膜照片,(b)为同轴纳米纤维膜SEM图,(c)为同轴纳米纤维膜直径分布图。

图2为同轴纳米纤维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图;

图3为纳米纤维的红外(FT-IR)图;

图4为同轴纳米纤维的差示扫描量热(DSC)曲线;

图5为同轴纳米纤维膜的体外释放曲线;其中,(a)佐剂的体外释放曲线,(b)过敏原的体外释放曲线。

图6为同轴纳米纤维膜的体内安全性评价;

图7为同轴纳米纤维膜的皮肤内分布情况考察;其中,(a)小鼠背部荧光图像,(b)皮肤切片荧光图像;

图8同轴纳米纤维膜的淋巴结迁移情况考察;其中,(a)淋巴结内Cy5荧光图像;(b)淋巴结内Cy5荧光定量;(c)淋巴结内DiI荧光图像;(d)淋巴结内DiI荧光定量;

图9同轴纳米纤维膜的药效学评价;其中,(a)Penh值;(b)血清中过敏原特异性IgE浓度;(c)肺泡灌洗液中细胞总数;(d)肺泡灌洗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些具体实施例,但本发明不受这些实施例的限制。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负载过敏原-佐剂组合物的同轴纳米纤维膜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所述的同轴纳米纤维膜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以亲水性聚合物为外壳,以疏水相变材料为核心。该发明涉及过敏原-佐剂的组合物,所述的同轴纳米纤维膜壳层负载过敏原,芯层负载佐剂。所述的同轴纳米纤维膜可利用加热装置实现芯层材料固-液转变过程,促进佐剂释放和皮肤角质层渗透性增加。所述的纳米纤维膜允许将呼吸、食物、皮肤过敏原递送到皮肤,通过在患者皮肤上反复地施用纳米纤维膜,实现表皮脱敏治疗。

一、同轴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所述同轴纳米纤维膜的制备步骤为:

步骤1:

将亲水性聚合物与去离子水混合,在加热条件下搅拌直至溶解,制备得到亲水性聚合物溶液,将亲水性聚合物溶液冷却至室温,与过敏原混合,充分搅拌直至溶解,获得同轴静电纺丝的壳层溶液;

将相转变材料和免疫佐剂加入二氯甲烷与乙醇的混合溶液中,超声溶解,获得同轴静电纺丝的芯层溶液;

步骤2:

分别将壳层溶液和芯层溶液倒入带有同轴针头的注射器中,以同轴静电纺丝工艺制备同轴纳米纤维膜。

各反应物用量和比例详见表1。

表1同轴纳米纤维膜的处方组成

表2同轴静电纺丝工艺参数

二、同轴纳米纤维膜性质研究

利用实施示例2所示配方,在实施示例12所示工艺下构建的同轴纳米纤维膜进行后续研究。

1.同轴纳米纤维直径及形态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纳米纤维表面形貌,并计算纤维直径和直径分布。SEM结果如图1所示,所制备的载药纳米纤维直径为(205.1±89.8)nm,直径分布均匀,形态良好,且无粘连。

2.同轴纳米纤维膜药物分布

制备荧光标记的纳米纤维,其中过敏原用Cy5标记,佐剂用DiI替代,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分析纳米纤维中药物的荧光分布,结果如图2所示,过敏原的红色荧光以及佐剂的绿色荧光在纳米纤维中均有分布,过敏原位纳米纤维于外壳,佐剂分布于核心。

使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FT-IR)分析纳米纤维膜的组成,结果如图3所示,根据特征峰证明同轴纳米纤维膜中过敏原和佐剂的成功负载。

对制备得到的同轴纳米纤维膜进行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包括66.45%(w/w)亲水性聚合物,6.64%(w/w)过敏原,26.58%(w/w)相转变材料,0.3%(w/w)免疫佐剂,所述的同轴纳米纤维膜负载的过敏原剂量为100μg/cm2,佐剂剂量为5μg/cm2

3.同轴纳米纤维膜相转变性质考察

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DSC)对相转变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s,PCM)以及同轴纳米纤维膜的相转变温度进行测试,所有测试在氮气气氛下(50mL/min)进行。实验温度范围0-100℃,升温速率5℃/min。

实验结果如图4所示,LA/SA PCM形成了二元脂肪酸低共熔混合物,DSC测试中表现出单一的共晶峰,此时具有最低的相转变温度40.7℃。对于同轴纳米纤维,相转变温度为40.3℃,该温度能够满足41℃实现相转变和促进药物释放的要求。

4.同轴纳米纤维膜的体外经膜释放

面积为1cm2的同轴纳米纤维膜放置孔径为(0.22μm)的醋酸纤维素半透膜上方,然后在上述体系上放置一层滤纸。将上述样品夹在Franz扩散池的供给池和接收池之间。接收池加入7mL PBS缓冲液(pH 7.4)。Franz扩散池放置在经皮释放仪上32±1℃恒温,500rpm进行体外释放实验。在设定时间点取出0.2mL释放液,然后补充等体积的新鲜溶液。采用HPLC法测定药物浓度,并计算累计释药量。

考虑到41℃能使同轴纳米纤维核心的相转变材料PCM材料完成相转变,并促进佐剂释放,所以将纳米纤维膜在41℃加热20min,以观察纳米纤维中药物的释放行为,结果如图5所示。可以观察到在2h后,41℃加热20min后佐剂释放约26%,而未加热组仅为10%,说明热能够促进同轴纳米纤维核心固-液相变并促进佐剂的释放。经过12h的体外释放,有约50%的佐剂从纳米纤维中释放出来,48h达到了70%以上,而温度为32℃时佐剂释放不到20%(图5a)。对于过敏原,24h后释放基本达到平衡,48h后能达到80%以上(图5b)。

5.体内安全性评价

本实验分为3组:(1)皮下注射组,(2)纳米纤维膜组,(3)纳米纤维膜+41℃组。

分别对小鼠进行皮下注射(含100μg过敏原)或将同轴纳米纤维膜(约1cm2,含100μg过敏原)应用于预先脱毛的小鼠背部,纳米纤维膜+41℃处理组在贴附纳米纤维膜后即采用外部热源加热至41℃。在0h,2h,6h,12h,24h和48h通过小鼠眼眶取血制备血清,使用ELISA试剂盒对血清样品中过敏原浓度进行定量,评价表皮脱敏治疗的安全性。

给药后血清中过敏原浓度如图6所示,通过皮下注射方式给予的过敏原易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导致过敏等全身性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两个纳米纤维膜处理组通过皮肤途径进行的脱敏治疗,在给药过程中,无论是否加热,血液中过敏原浓度基本不变,说明表皮脱敏治疗与传统的皮下脱敏治疗相比,安全性更高。

6.同轴纳米纤维膜的活体实验和皮肤内分布

本实验分为3组:(1)空白对照组,(2)纳米纤维膜组,(3)纳米纤维膜+41℃组。

空白对照组不做处理,两个纳米纤维膜处理组将纳米纤维膜(约1cm2)应用于预先脱毛的小鼠背部,纳米纤维膜+41℃处理组在贴附纳米纤维膜后即采用外部热源加热至41℃。48h后,利用活体成像仪,检测背部荧光分布情况;并收集收集膜下的皮肤,进行冷冻切片,DAPI染色后,用于荧光成像。其中过敏原用Cy5标记,佐剂用DiI替代。

在给药48h后,小鼠背部荧光分布和皮肤内荧光分布如图7所示,两个纳米纤维膜处理组的小鼠背部可以检测到明显的荧光,说明过敏原和佐剂成功从膜中释放并进入皮肤(图7a)。41℃加热20min后,小鼠活性表皮层可以检测到明显的过敏原(Cy5)和佐剂(DiI)的荧光分布,而未加热组,药物大多滞留在角质层(图7b),说明温热明显促进了药物从纳米纤维中的释放,以及透过角质层的能力。

7.同轴纳米纤维膜促进朗格汉斯细胞向淋巴结迁移能力考察

本实验分为3组:(1)空白对照组,(2)纳米纤维膜组,(3)纳米纤维膜+41℃组。

空白对照组不做处理,两个纳米纤维膜处理组将纳米纤维膜(1cm2)应用于预先脱毛的小鼠背部,纳米纤维膜+41℃处理组在贴附纳米纤维膜后即采用外部热源加热至41℃。48h后,处死老鼠,摘取腋下和腹股沟淋巴结,于活体荧光成像仪中观察淋巴结趋向情况。其中过敏原用Cy5标记,佐剂用DiI替代。

给药48h后,淋巴结离体荧光图像结果如图8所示,表皮朗格汉斯细胞在摄取Cy5-过敏原和佐剂(DiI)后,迁移至皮肤引流淋巴结。温热41℃加热20min后,小鼠淋巴结内Cy5-过敏原荧光强度明显增强,说明了热增加了Cy5-过敏原在表皮内的分布以及促进朗格汉斯细胞迁移作用(图8a、b)。对于佐剂(DiI),热明显促进了药物从纳米纤维中的释放,以及透过角质层的能力,且添加佐剂后,淋巴结内Cy5-过敏原荧光强度明显增强,这是佐剂促进表皮内角质形成细胞分泌TNF-α,IL-1β等细胞因子,提高朗格汉斯细胞迁移作用导致的(图8c、d)。

8.药效学评价

本实验分为5组:(1)未造模组,(2)空白对照组,(3)皮下注射组,(4)纳米纤维膜组,(5)纳米纤维膜+41℃组。

其中(1)未造模组为正常小鼠,不接受治疗;

(2)空白对照组为哮喘小鼠,不接受治疗;

(3)皮下注射组为哮喘小鼠,接受皮下注射治疗(皮下注射过敏原100μg+氢氧化铝凝胶1mg),每周1次,共8次;

(4)纳米纤维膜组为哮喘小鼠,背部脱毛后接受纳米纤维膜处理(约1cm2,含过敏原100μg,佐剂5μg),每周1次,每次48小时,共8次;

(5)纳米纤维膜+41℃组为哮喘小鼠,背部脱毛后接受纳米纤维膜处理(约1cm2,含过敏原100μg,佐剂5μg),在贴附纳米纤维膜后即采用外部热源加热至41℃,每周1次,每次48小时,共8次。

8.1小鼠气道高反应测定

利用小鼠无创肺功能检测仪检测小鼠气道高反应性的变化。测量时保持周围环境安静,配置各浓度(3.125mg/mL,6.25mg/mL,12.5mg/mL,25mg/mL,50mg/mL)乙酰甲胆碱溶液,分别对小鼠进行测量,以Penh值作为反映气道反应性的指标,评估纳米纤维膜的疗效。

如图9(a)所示,治疗8周后,治疗组小鼠Penh值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纳米纤维膜+41℃组Penh值降低最为明显,与未造模组接近,治疗效果最好;纳米纤维膜组、皮下注射组Penh值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降低,但是比纳米纤维膜+41℃组高。

8.2小鼠过敏原特异性IgE测定

小鼠眼眶取血制备血清,通过ELISA试剂盒定量测定过敏原特异性IgE,用于评价纳米纤维膜治疗效果。

特异性IgE浓度反应治疗效果,如图9(b)所示,治疗8周后,纳米纤维膜+41℃组IgE值降低最为明显,治疗效果最好;纳米纤维膜组、皮下注射组IgE值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降低,但是比纳米纤维膜+41℃组高。

8.3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

将小鼠处死后仰卧位固定,气管插管,用0.01M PBS 0.5mL肺泡灌洗3次,每次灌洗反复缓慢抽吸3遍,记录回收量(应大于80%),回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4℃1000r/min,离心3min,将沉淀重悬后记录细胞总数,并制备涂片。对涂片采用刘氏染色法染色,统计嗜酸性粒细胞比例。

以BALF中细胞总数以及嗜酸性细胞比例反应肺部炎症情况。如图9(c、d)所示,治疗组小鼠炎症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纳米纤维膜+41℃组的细胞总数和酸性粒细胞比例与未造模组接近,治疗效果最好;纳米纤维膜组、皮下注射组的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粒细胞比例相比有显著性降低,但是比纳米纤维膜+41℃组高。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优实施例,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17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新型阻燃无纺布的制备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