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质搬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文档序号:43471 发布日期:2021-09-28 浏览:19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介质搬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Medium conveyance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是由 岩本健太郎 金山清俊 佐藤弘一 松下薫 佐佐木响 上山俊彦 柏原真文 田中大辅 保田 于 2020-09-01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一种介质搬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与遍及宽度方向或搬送方向的整个区域形成接触介质的部位的结构相比,以简易的结构维持搬送性,并抑制摩擦带电或对于纸的擦伤。一种介质搬送装置(BH),其特征在于包括:搬送部件(1),支撑并搬送介质(S);以及引导部件(11),相对于搬送部件(1),配置于在介质(S)的宽度方向上错开的位置,引导介质(S),且具有接触介质(S)的接触部(12),接触部(12)相对于介质(S)的搬送方向空开间隔来配置。(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medium conveying device and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hich maintain conveying performance with a simple structure and inhibit friction charge or scratch to paper compared with a structure of forming a part contacting with a medium in the whole area of the width direction or the conveying direction. A medium conveyance device (BH), characterized by comprising: a conveying member (1) for supporting and conveying a medium (S); and a guide member (11) which is disposed at a position shifted in the width direction of the medium (S) with respect to the conveyance member (1), guides the medium (S), and has a contact portion (12) which contacts the medium (S), the contact portion (12) being disposed at a distance from the conveyance direction of the medium (S).)

介质搬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介质搬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关于在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FAX)等图像形成装置中,搬送纸或高射投影仪(Overhead Projector,OHP)片等介质的介质搬送装置,已知有以下的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技术。

在作为专利文献1的日本专利特开2019-95571号公报中记载有如下的结构:在转印带24与定影装置30之间的上游侧引导件41,设置有相对于纸张P的直行路径R1,从纸张P的背面侧突出的突出部44。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将从转印带24搬送而来的纸张P载置在突出部44上,使纸张P不接触突出部44的上游侧的导入部43,若纸张P到达下游侧引导件42,则在纸张P接触了下游侧引导件42与突出部44的状态下进行搬送。

在作为专利文献2的日本专利特开2012-103422号公报中记载有如下的结构:在宽度方向的中央部配置吸附并搬送纸张P的旋转带81,在旋转带81的宽度方向外侧,设置在搬送方向上延长的挡边82a,通过挡边82a来引导纸张P。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9-95571号公报(“0040”-“0054”,图1-图9)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2-103422号公报(“0022”-“0027”,图2)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将与遍及宽度方向或搬送方向的整个区域形成接触介质的部位的结构相比,以简易的结构维持搬送性,并抑制摩擦带电或对于纸的擦伤作为技术课题。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解决所述技术课题,技术方案1中记载的发明的介质搬送装置包括:

搬送部件,支撑并搬送介质;以及

引导部件,相对于所述搬送部件,配置于在所述介质的宽度方向上错开的位置,引导介质,且具有接触介质的接触部,所述接触部相对于介质的搬送方向空开间隔来配置。

技术方案2中记载的发明中:在技术方案1中记载的介质搬送装置中,

包括相对于所述搬送部件,配置在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的所述引导部件。

技术方案3中记载的发明中:在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中记载的介质搬送装置中,

所述接触部彼此之间的中间部沿着介质的搬送方向,形成为随着前往下游侧,重力方向的高度变高的斜面状。

技术方案4中记载的发明中:在技术方案3中记载的介质搬送装置中,

所述中间部相对于重力方向形成为朝下的凸状。

技术方案5中记载的发明中:在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4的任一者中记载的介质搬送装置中,

包括第二引导部件,所述第二引导部沿着介质的搬送方向配置在比所述引导部件更上游侧,引导介质,且具有沿着介质的搬送方向延长的凸条。

技术方案6中记载的发明中:在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5的任一者中记载的介质搬送装置中,

所述接触部的顶点的高度为所述搬送部件支撑介质的高度以下。

技术方案7中记载的发明中:在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6的任一者中记载的介质搬送装置中,

包括具有在表面支撑介质并进行旋转的环状的带状部件、及使所述介质朝所述带状部件吸附的吸附部件的所述搬送部件。

技术方案8中记载的发明中:在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7的任一者中记载的介质搬送装置中,

包括具有在介质的宽度方向上延长的凸形状的所述接触部。

技术方案9中记载的发明中:在技术方案8中记载的介质搬送装置中,

包括在介质的宽度方向上空开间隔而配置有多个所述凸形状的所述接触部。

技术方案10中记载的发明中:在技术方案8或技术方案9中记载的介质搬送装置中,

包括随着前往宽度方向外侧,朝搬送方向下游侧倾斜的凸形状的所述接触部。

技术方案11中记载的发明中:在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10的任一者中记载的介质搬送装置中,

包括相对于介质的搬送方向及宽度方向,空开间隔而配置有多个的所述接触部。

为了解决所述技术课题,技术方案12中记载的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像保持部件;

转印部件,将所述像保持部件的表面的像转印至介质;

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11的任一者中记载的介质搬送装置,搬送转印有像的介质;以及

定影装置,使由所述介质搬送装置所搬送的介质的像定影。

[发明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12中记载的发明,与遍及宽度方向或搬送方向的整个区域形成接触介质的部位的结构相比,能够以简易的结构维持搬送性,并抑制摩擦带电或对于纸的擦伤。

根据技术方案2中记载的发明,与在宽度方向的外侧配置搬送部件的情况相比,可抑制介质被倾斜地搬送。

根据技术方案3中记载的发明,与随着前往下游侧,重力方向的高度不变高的情况相比,可抑制介质挂住而堵塞。

根据技术方案4中记载的发明,与中间部未形成为朝下的凸状的情况相比,可使介质在接触部的近前不易接触中间部,从而可抑制摩擦带电。

根据技术方案5中记载的发明,与不具有第二引导部件的情况相比,可抑制纸堵塞的产生。

根据技术方案6中记载的发明,与接触部的顶点的高度比支撑介质的高度高的情况相比,可减少施加至穿过的介质的接触压力。

根据技术方案7中记载的发明,与不具有带状部件与吸附部件的情况相比,可确实地搬送介质。

根据技术方案8中记载的发明,与凸条在搬送方向上延长的结构相比,可抑制与凸条的接触位置呈线状地带电。

根据技术方案9中记载的发明,与凸形状在宽度方向上连续的情况相比,可减少接触面积,从而可抑制摩擦带电。

根据技术方案10中记载的发明,与凸形状随着前往宽度方向外侧,未朝搬送方向下游侧倾斜的情况相比,可抑制介质的皱折。

根据技术方案11中记载的发明,与在宽度方向上连续的情况相比,可进一步减少接触面积,从而可抑制摩擦带电。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说明图。

图2是实施例1的可见像形成装置的放大说明图。

图3是实施例1的介质搬送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从图3的箭头IV方向观察的图。

图5是图3的V-V线剖面图。

图6是实施例1的引导部件的主要部分说明图。

图7A及图7B是变形例1、变形例2的说明图,图7A是变形例1的说明图,图7B是变形例2的说明图。

图8A及图8B是实施例1的变形例3、变形例4的说明图,图8A是变形例3的说明图,图8B是变形例4的说明图。

图9A及图9B是实施例1的变形例5、变形例6的说明图,图9A是变形例5的说明图,图9B是变形例6的说明图。

[符号的说明]

1:搬送部件

2:带状部件

6:吸附部件

11:引导部件

12、31、32、33:接触部

13:中间部

16:第二引导部件

17:凸条

BH:介质搬送装置

F:定影装置

Py、Pm、Pc、Pk:像保持部件

S:介质

T1+T2+B:转印部件

U:图像形成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继而,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具体例(以下,记载为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例。

另外,为了容易理解以后的说明,在附图中,将前后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左右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上下方向设为Z轴方向,将由箭头X、箭头-X、箭头Y、箭头-Y、箭头Z、箭头-Z表示的方向或表示之侧分别设为前方、后方、右方、左方、上方、下方,或前侧、后侧、右侧、左侧、上侧、下侧。

另外,图中,在“○”中记载有“·”者表示从纸面的背面朝向表面的箭头,在“○”中记载有“×”者表示从纸面的表面朝向背面的箭头。

另外,在使用以下的附图的说明中,为了容易理解而适宜省略说明所需要的构件以外的图示。

[实施例1]

图1是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说明图。

图2是实施例1的可见像形成装置的放大说明图。

在图1中,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的复印机U具有:作为操作部的一例的用户接口UI、作为图像读取装置的一例的扫描器部U1、作为介质供给装置的一例的进料器部U2、作为图像记录装置的一例的成像部U3、以及介质处理装置U4。

(用户接口UI的说明)

用户接口UI具有用于复印开始或复印张数的设定等的输入按钮UIa。另外,所述用户接口UI具有显示通过所述输入按钮UIa所输入的内容、或复印机U的状态的显示部UIb。

(进料器部U2的说明)

在图1中,进料器部U2具有作为介质收容容器的一例的多个供纸盘TR1、TR2、TR3、TR4。另外,所述进料器部U2具有介质供给通路SH1等,所述介质供给通路SH1取出已被收容在所述各供纸盘TR1~TR4中的作为图像记录用的介质的一例的记录纸张S,并将其朝成像部U3搬送。

(成像部U3及介质处理装置U4的说明)

在图1中,成像部U3具有图像记录部U3a,所述图像记录部U3a根据由扫描器部U1所读取的原稿图像,在从所述进料器部U2搬送的记录纸张S上进行图像记录。

在图1、图2中,成像部U3的潜像形成装置的驱动电路D根据从扫描器部U1输入的图像信息,在事先设定的时期,朝各色Y~K的潜像形成装置ROSy、潜像形成装置ROSm、潜像形成装置ROSc、潜像形成装置ROSk输出对应于所述图像信息的驱动信号。在各潜像形成装置ROSy~ROSk的下方,配置有作为像保持体的一例的感光体鼓Py、感光体鼓Pm、感光体鼓Pc、感光体鼓Pk。

进行旋转的感光体鼓Py、感光体鼓Pm、感光体鼓Pc、感光体鼓Pk的表面分别通过作为带电器的一例的带电辊CRy、带电辊CRm、带电辊CRc、带电辊CRk而同样地带电。在表面已带电的感光体鼓Py~感光体鼓Pk的表面,通过潜像形成装置ROSy、潜像形成装置ROSm、潜像形成装置ROSc、潜像形成装置ROSk输出的作为潜像写入光的一例的激光束Ly、激光束Lm、激光束Lc、激光束Lk来形成静电潜像。通过显影装置Gy、显影装置Gm、显影装置Gc、显影装置Gk,将感光体鼓Py、感光体鼓Pm、感光体鼓Pc、感光体鼓Pk的表面的静电潜像显影成黄色(Y)、洋红色(M)、青色(C)、黑色(K)的作为可见像的一例的墨粉像。

另外,在显影装置Gy~显影装置Gk中,因显影而消耗的显影剂从作为显影剂的收容容器的一例的墨粉盒Ky、墨粉盒Km、墨粉盒Kc、墨粉盒Kk来补充。墨粉盒Ky、墨粉盒Km、墨粉盒Kc、墨粉盒Kk可装卸地安装在显影剂补充装置U3b。

通过作为一次转印器的一例的一次转印辊T1y、一次转印辊T1m、一次转印辊T1c、一次转印辊T1k,在作为中间转印体的一例的中间转印带B上,将感光体鼓Py、感光体鼓Pm、感光体鼓Pc、感光体鼓Pk的表面上的墨粉像依次重复转印在一次转印区域Q3y、一次转印区域Q3m、一次转印区域Q3c、一次转印区域Q3k,而在中间转印带B上形成作为多色可见像的一例的彩色墨粉像。形成在中间转印带B上的彩色墨粉像被搬送至二次转印区域Q4。

另外,在只有K色的图像信息的情况下,仅使用K色的感光体鼓Pk及显影装置Gk,仅形成K色的墨粉像。

一次转印后的感光体鼓Py、感光体鼓Pm、感光体鼓Pc、感光体鼓Pk通过作为像保持体的清扫器的一例的鼓清洁器CLy、鼓清洁器CLm、鼓清洁器CLc、鼓清洁器CLk,去除已附着在表面的残留显影剂或纸粉等残留物。

在实施例1中,感光体鼓Pk、带电辊CRk、鼓清洁器CLk作为K色的感光体单元UK而一体化,所述K色的感光体单元UK作为像保持体单元的一例。而且,关于其他颜色Y、颜色M、颜色C,也同样地通过感光体鼓Py、感光体鼓Pm、感光体鼓Pc,带电辊CRy、带电辊CRm、带电辊CRc,鼓清洁器CLy、鼓清洁器CLm、鼓清洁器CLc来构成感光体单元UY、感光体单元UM、感光体单元UC。

另外,由K色的感光体单元UK、及具有作为显影剂保持体的一例的显影辊R0k的显影装置Gk,构成K色的可见像形成装置UK+Gk。同样地,由Y色、M色、C色的感光体单元UY、感光体单元UM、感光体单元UC,及具有显影辊R0y、显影辊R0m、显影辊R0c的显影装置Gy、显影装置Gm、显影装置Gc,分别构成Y色、M色、C色的可见像形成装置UY+Gy、可见像形成装置UM+Gm、可见像形成装置UC+Gc。

在感光体鼓Py~感光体鼓Pk的下方,配置有作为中间转印装置的一例的带组件BM。带组件BM具有:作为像保持部件的一例的中间转印带B、作为中间转印体的驱动构件的一例的驱动辊Rd、作为张力赋予构件的一例的张力辊Rt、作为蛇行防止构件的一例的行走辊Rw、作为从动构件的一例的多个空转辊Rf及作为相向构件的一例的支承辊T2a、以及所述一次转印辊T1y、一次转印辊T1m、一次转印辊T1c、一次转印辊T1k。中间转印带B以可朝箭头Ya方向旋转移动的方式得到支撑。

在所述支承辊T2a的下方配置有二次转印单元Ut。所述二次转印单元Ut具有作为二次转印构件的一例的二次转印辊T2b。由所述二次转印辊T2b与中间转印带B接触的区域来形成二次转印区域Q4。另外,作为相向构件的一例的支承辊T2a隔着中间转印带B与二次转印辊T2b相向。作为供电构件的一例的接触辊T2c接触支承辊T2a。对接触辊T2c施加与墨粉的带电极性相同极性的二次转印电压。

由所述支承辊T2a、二次转印辊T2b及接触辊T2c来构成作为转印部件的一例的二次转印器T2。

在所述带组件BM的下方配置有介质的搬送通路SH2。从所述进料器部U2的介质供给通路SH1供给的记录纸张S通过作为介质的搬送构件的一例的搬送辊Ra,朝作为搬送时期的调节构件的一例的套准辊(register roller)Rr搬送。套准辊Rr对照形成在中间转印带B上的墨粉像被搬送至二次转印区域Q4的时期,将记录纸张S朝下游侧搬送。由套准辊Rr送出的记录纸张S由套准侧的纸张引导件SGr、转印前的纸张引导件SG1引导,被搬送至二次转印区域Q4。

中间转印带B上的墨粉像在穿过二次转印区域Q4时,通过二次转印器T2来转印至记录纸张S。另外,在彩色墨粉像的情况下,将在中间转印带B表面重复进行了一次转印的墨粉像一并二次转印至记录纸张S。

由所述一次转印辊T1y~一次转印辊T1k、所述二次转印器T2、中间转印带B来构成实施例1的转印装置T1y~T1k+T2+B。

二次转印后的中间转印带B由配置在二次转印区域Q4的下游侧的作为中间转印体清扫器的一例的带清洁器CLB来清扫。作为去除部件的一例的带清洁器CLB将在二次转印区域Q4中未被转印而残留的显影剂或纸粉等残留物从中间转印带B去除。

转印有墨粉像的记录纸张S由转印后的纸张引导件SG2引导,被传送至作为介质搬送装置的一例的带搬送装置BH。带搬送装置BH将记录纸张S搬送至定影装置F。

定影装置F具有作为加热构件的一例的加热辊Fh、及作为加压构件的一例的加压辊Fp。记录纸张S被搬送至作为加热辊Fh与加压辊Fp进行接触的区域的定影区域Q5。记录纸张S的墨粉像在穿过定影区域Q5时,由定影装置F进行加热及加压来定影。

由所述可见像形成装置UY+Gy~可见像形成装置UK+Gk、转印装置T1y~T1k+T2+B、定影装置F,构成实施例1的作为图像形成部件的一例的图像记录部U3a。

在所述定影装置F的下游侧,设置有作为切换构件的一例的切换闸门GT1。所述切换闸门GT1将穿过了定影区域Q5的记录纸张S选择性地切换至介质处理装置U4侧的排出通路SH3或反转通路SH4的任一者。已被搬送至排出通路SH3的记录纸张S被朝介质处理装置U4的纸张搬送通路SH5搬送。在纸张搬送通路SH5,配置有作为弯曲的校正构件的一例的卷曲校正构件U4a。卷曲校正构件U4a对已被搬入的记录纸张S的弯曲即所谓的卷曲进行校正。卷曲得到校正的记录纸张S以纸张的图像定影面向上的状态,由作为介质的排出构件的一例的排出辊Rh朝作为介质的排出部的一例的排出盘TH1排出。

通过所述切换闸门GT1来朝成像部U3的反转通路SH4侧搬送的记录纸张S穿过作为切换构件的一例的第二闸门GT2,被搬送至成像部U3的反转通路SH4。

此时,在使记录纸张S的图像定影面向下排出的情况下,在记录纸张S的搬送方向后端穿过第二闸门GT2后,使记录纸张S的搬送方向逆转。此处,实施例1的第二闸门GT2包含薄膜状的弹性构件。因此,第二闸门GT2使已被搬送至反转通路SH4的记录纸张S直接暂时穿过,若已穿过的记录纸张S进行反转即所谓的转回(switch back),则朝搬送通路SH3、搬送通路SH5侧引导。而且,已转回的记录纸张S穿过卷曲校正构件U4a,以图像定影面向下的状态被朝排出盘TH1排出。

在所述成像部U3的反转通路SH4连接有循环通路SH6,在两者的连接部配置有作为切换构件的一例的第三闸门GT3。另外,反转通路SH4的下游端与介质处理装置U4的反转通路SH7连接。

穿过所述切换闸门GT1而被搬送至反转通路SH4的记录纸张S通过第三闸门GT3来朝所述介质处理装置U4的反转通路SH7侧搬送。实施例1的第三闸门GT3与第二闸门GT2同样地包含薄膜状的弹性构件。因此,第三闸门GT3使在反转通路SH4上被搬送而来的记录纸张S暂时穿过,若已穿过的记录纸张S进行转回,则朝循环通路SH6侧引导。

已被搬送至所述循环通路SH6的记录纸张S穿过介质的搬送通路SH2后被再次搬送至二次转印区域Q4,进行第二面的印刷。

由利用所述符号SH1~符号SH7表示的元件来构成纸张搬送通路SH。另外,由利用所述符号SH、符号Ra、符号Rr、符号Rh、符号SGr、符号SG1、符号SG2、符号BH、符号GT1~符号GT3表示的元件来构成实施例1的纸张搬送装置SU。

(介质搬送装置的说明)

图3是实施例1的介质搬送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从图3的箭头IV方向观察的图。

图5是图3的V-V线剖面图。

在图3-图5中,实施例1的带搬送装置BH具有作为搬送部件的一例的搬送带1。搬送带1配置在作为记录纸张S的宽度方向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搬送带1具有作为带状部件的一例的环状的带本体2,所述带本体2是搬送部件的本体的一例。在带本体2形成有多个开口2a。

带本体2以由作为驱动部件的一例的驱动辊3、及作为从动部件的一例的从动辊4架设的状态得到支撑。在实施例1中,在记录纸张S的搬送方向的下游侧配置有驱动辊3,在上游侧配置有从动辊4。驱动辊3的旋转轴3a朝后方延长,作为驱动传达部件的一例的齿轮3b支撑在旋转轴3a的后端。因此,若从设置在成像部U3的未图示的驱动源朝齿轮3b传达驱动,则驱动辊3进行旋转,带本体2进行旋转。

在带本体2的内部,配置有作为吸附部件的一例的吸引管道6。作为气体移送部件的一例的风扇7支撑在吸引管道6的后端部。若风扇7工作,则吸引管道6经由带本体2的开口2a来吸引空气。因此,若在带本体2的上表面存在记录纸张S,则记录纸张S吸附在带本体2的表面。

图6是实施例1的引导部件的主要部分说明图。

在图3-图5中,相对于带本体2,在记录纸张S的宽度方向的外侧,配置有作为引导部件的一例的涟波引导件11。在涟波引导件11的上表面,形成有作为接触部的一例的波顶部12。波顶部12可接触记录纸张S的下表面来引导记录纸张S。实施例1的波顶部12沿着记录纸张S的搬送方向空开间隔而配置有多个。另外,波顶部12沿着作为宽度方向的前后方向延长。在图5、图6中,将实施例1的波顶部12的顶点的高度设定成带本体2的表面的高度以下。即,在实施例1中,波顶部12的顶点以不比带本体2更突出的方式构成。

在图6中,在实施例1的涟波引导件11中,沿着记录纸张S的搬送方向,波顶部12彼此之间的中间部13形成为随着前往下游侧,重力方向的高度变高的斜面状。尤其,在实施例1中,如图6所示,中间部13包含相对于重力方向朝下的凸状的斜面。即,中间部13包含朝下的凸状的曲面状的弯曲面13a,而非如由图6的虚线所示的平面状的斜面13b。因此,在波顶部12的附近,成为如中间部13的弯曲面13a与平面状的斜面13b相比朝下方凹陷的形状,且成为波长部12的顶点尖锐的形状。另外,将实施例1的波顶部12彼此的搬送方向的间隔设定成即便刚性低的薄纸弯曲,薄纸也不会粘贴在中间部13的程度的间隔。

在图3-图5中,沿着记录纸张S的搬送方向,在涟波引导件11的上游侧设置有作为第二引导部件的一例的导入引导件16。导入引导件16形成为平板状。在导入引导件16的上表面,形成有多个沿着搬送方向延长的凸条17。实施例1的凸条17配置在与A4或B5等定型的记录纸张S的宽度对应的位置,以可接触定型的记录纸张S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下表面来引导的方式,配置在与定型的宽度相比略微成为内侧的位置。实施例1的导入引导件16将来自转印后的纸张引导件SG2的记录纸张S引导至涟波引导件11,且搬送方向的长度形成为波顶部12的一个间距左右的长度。

(实施例1的作用)

在包括所述结构的实施例1的复印机U中,在二次转印区域Q4中被转印了像的记录纸张S在像未定影的状态下,由转印后的纸张引导件SG2引导,被搬送至带搬送装置BH。已到达带搬送装置BH的记录纸张S吸附在搬送带1,伴随搬送带1的旋转而被朝下游侧的定影装置F搬送。

在搬送带1的宽度方向的外侧,记录纸张S由导入引导件16引导后,由涟波引导件11引导。涟波引导件11的波顶部12的顶部附近接触记录纸张S中未吸附在搬送带1的部分,将记录纸张S朝下游侧引导。

以往的引导构件如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结构那样,为了减少与记录纸张S的接触面积,从而抑制搬送阻力或摩擦带电,大多遍及搬送方向的整个区域形成如导入引导件16的凸条17那样的引导挡边(guide rib)。但是,在此结构中,当记录纸张S穿过时,在记录纸张S的宽度方向上相同的位置连续接触引导挡边,成为仅接触部分显著摩擦带电,其他部分不摩擦带电的状态。因此,存在如下的情况:因带电状态的偏差,未定影的显影剂在摩擦带电的线状的部分飞散,产生线状的画质缺陷。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技术中,以在宽度方向而非搬送方向上延长的突出部44接触了纸张P的下表面的状态进行引导。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结构中,成为纸张P仅由突出部44的一个部位支撑的状态,也存在突出部44的位置上的接触压力变高,摩擦带电的带电量容易变多,或产生擦伤的担忧。

另外,也可能存在宽度方向整个区域包含搬送带,不具有实施例1的涟波引导件11的结构。但是,必须在带的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制作均质的带、或必须在轴方向上均匀地制作架设带的辊(相当于实施例1的驱动辊3及从动辊4的辊)、或必须使吸引力在宽度方向上变得均匀。因此,也存在如下的问题:带宽方向的长度越长,精度变得越严格,制造费用上升、或为了确保精度而需要追加的结构,结构容易复杂化。另外,带或辊的经时的磨损在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中均匀地产生并不现实,记录纸张容易因偏磨损(uneven wear)而倾斜(歪斜)。而且,若在宽度方向整个区域设置有带,则偏磨损的影响容易变大,搬送性(歪斜)容易恶化。

针对这些问题,在实施例1的涟波引导件11中,在搬送方向上空开间隔而设置有多个波顶部12。因此,与记录纸张S的整个面接触引导件的结构相比,抑制搬送阻力或摩擦带电,并且与以往的在搬送方向上延长的引导挡边的结构相比,不存在仅特定的位置连续进行接触的情况,而抑制带电状态的偏差。另外,沿着搬送方向由多个波顶部12支撑记录纸张S,与专利文献1的结构相比,使接触压力分散,抑制摩擦带电的带电量,也抑制擦伤的产生。尤其,在实施例1中,波顶部12在宽度方向而非搬送方向上延长,而抑制在宽度方向上仅特定的位置连续进行接触。另外,在实施例1中,并非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为搬送带1,而是在两侧设置有涟波引导件11,从而容易抑制结构的复杂化并维持搬送性。

另外,在实施例1的涟波引导件11中,中间部13随着前往下游侧,高度变高。因此,即便记录纸张S的前端接触中间部13,也通过中间部13的面来朝波顶部12引导。尤其,在容易挠曲且前端容易朝下方下垂的薄纸中,若前端在波顶部12之间冲撞面或挂在面上,则容易产生纸堵塞或纸皱折等。相对于此,在实施例1的中间部13中抑制纸堵塞等的产生。

进而,在实施例1中,中间部13的弯曲面13a并非平面状的斜面13b,而是成为朝下的凸状的弯曲面13a。在平面状的斜面13b中,若记录纸张S挠曲,则容易从比波顶部12更近前接触中间部13,与记录纸张S的接触面容易变大。因此,存在搬送阻力或摩擦带电恶化的担忧。相对于此,在朝下的凸状的弯曲面13a中,与平面状的斜面13b相比,与记录纸张S的穿过轨迹大致一致的从搬送带1的上表面起的距离长,在波顶部12的近前记录纸张S不易接触中间部13。因此,抑制搬送阻力或摩擦带电的恶化。

另外,在实施例1中,在涟波引导件11的上游侧设置有导入引导件16。在未设置导入引导件16的结构中,记录纸张S的前端首先来到中间部13,在如薄纸那样前端容易朝下方下垂的情况下,存在纸堵塞的担忧。相对于此,在首先利用导入引导件16引导来自转印后的纸张引导件SG2的记录纸张S的实施例1的结构中,抑制记录纸张S的纸堵塞。

进而,在实施例1中,波顶部12的高度变成搬送带1的上表面的高度以下。若波顶部12的高度比搬送带1的上表面更突出,则吸附在搬送带1的记录纸张S变成在宽度方向的外侧被波顶部12按压的状态,接触压力容易变高。相对于此,在波顶部12的高度为搬送带1的上表面的高度以下的实施例1中,抑制接触压力的上升。因此,抑制高接触压力下的摩擦带电量的上升或擦伤、搬送阻力的增大。

另外,在实施例1中,记录纸张S以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吸附在搬送带1的状态被搬送。因此,与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结构那样不具有搬送带1的结构相比,可稳定地搬送转印有未定影的像的记录纸张S。

进而,在实施例1中,在搬送带1的外侧配置有涟波引导件11。也可以设为将涟波引导件11配置在宽度方向中央部,将搬送带1设置在宽度方向外侧的两侧的结构,但若将搬送带1设置在两侧,则存在两个搬送带1之间产生速度差,记录纸张S倾斜(歪斜)的情况。相对于此,在如实施例1那样将搬送带1设置在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情况下,不易产生记录纸张S的歪斜,搬送性提升。因此,理想的是将搬送带1设置在宽度方向的中央部。

(变形例1、变形例2)

图7A及图7B是变形例1、变形例2的说明图,图7A是变形例1的说明图,图7B是变形例2的说明图。

在实施例1中,例示了中间部13的弯曲面13a包含朝下方的凸状的曲面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7A所示,也可以设为如下的结构:将波顶部12的下游侧设为朝重力方向下方延长的垂直面21,从垂直面21的下端至下一个波顶部12为止形成有平面状的倾斜面22。

另外,如图7B所示,也可以设为沿着图6的假想线13b的形状。

(变形例3-变形例6)

图8A及图8B是实施例1的变形例3、变形例4的说明图,图8A是变形例3的说明图,图8B是变形例4的说明图。

在实施例1中,例示了波顶部12在宽度方向上延长的形状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8A、图8B所示,也可以在宽度方向上也空开间隔来形成波顶部31。另外,如图8A所示,也可以将相对于搬送方向邻接的波顶部31彼此在宽度方向上配置在相同的位置,如图8B所示,也可以在宽度方向上配置在互不相同的位置。在如图8A、图8B那样构成的情况下,与实施例1的情况相比,记录纸张S与波顶部31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减少,而进一步抑制摩擦带电。另外,在设为图8B的结构的情况下,记录纸张S与波顶部31的接触位置在宽度方向上成为相同的位置的次数容易变少,与图8A的情况相比,进一步抑制摩擦带电。

图9A及图9B是实施例1的变形例5、变形例6的说明图,图9A是变形例5的说明图,图9B是变形例6的说明图。

另外,如图9A所示,也可以不设为使波顶部32的顶点在宽度方向上延长的形态,而设为顶点为点状的形态。即,也可以设为不论在宽度方向还是在搬送方向,均空开间隔来配置波顶部32的形态。通过如图9A那样构成,而进一步减少接触面积,从而抑制摩擦带电。

进而,如图9B所示,也可以设为波顶部33相对于宽度方向及搬送方向倾斜的形态。在此结构中,与引导挡边相比,也防止在宽度方向上相同的位置连续进行接触,防止特定的位置摩擦带电。尤其,在图9B的形态中,波顶部33随着前往搬送方向下游侧,朝宽度方向外侧倾斜。因此,在接触波顶部33的记录纸张S,随着前往下游侧而受到朝宽度方向的外侧扩展的力。因此,将记录纸张S抻开的力发挥作用,与不具有图9B的结构的情况相比,抑制在记录纸张S产生皱折。

(变更例)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详述,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例,可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以下例示本发明的变更例(H01)~变更例(H06)。

(H01)在所述实施例中,例示了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的复印机U,但并不限定于此,可应用于FAX、或者应用于具备FAX或打印机、复印机等的多个功能的复合机等。另外,并不限定于多色显影的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包含单色即所谓的黑白的图像形成装置。

(H02)在所述实施例中,所例示的具体的数量可对应于设计或规格的变更而适宜变更。例如,波顶部的数量或间隔等并不限定于所例示的形态,可对应于目的而变更。

(H03)在所述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实施例1或变形例1~变形例6相互组合。例如,可将变形例1与变形例6组合等。

(H04)在所述实施例中,理想的是设置导入引导件16,但也可以设为不设置导入引导件16的结构。

(H05)在所述实施例中,作为搬送部件的一例,例示了搬送带1,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辊状的搬送部件。另外,理想的是具有吸附记录纸张S的结构,但也可以设为不具有吸附功能的结构。

(H06)在所述实施例中,理想的是将波顶部的高度设为搬送带1的高度以下,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接触压力被容许的范围内,使波顶部的高度比搬送带1高。

22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片材进给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