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

文档序号:453494 发布日期:2021-12-28 浏览:31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连接器 (Connector with a locking member ) 是由 狩田将大 于 2020-05-14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公开中的连接器是具备内导体(20)和内壳体(30)的连接器(10),内壳体(30)通过将第1壳体(31)和至少一个第2壳体(42)相互组装而形成,第1壳体(31)具有第1侧壁(34),第2壳体(42)具有第2侧壁(46),第2侧壁(46)从保护壁(43)以与第1侧壁(34)重叠的方式配置,第1侧壁(34)和第2侧壁(46)具有滑动机构(50),滑动机构(50)具有形成于第1侧壁(34)及第2侧壁(46)中的任一方侧壁的嵌合部(36)、和形成于另一方侧壁的嵌合孔(47),嵌合孔(47)在前后方向比嵌合部(36)形成得长。(The connector is a connector (10) provided with an inner conductor (20) and an inner housing (30), wherein the inner housing (30) is formed by mutually assembling a 1 st housing (31) and at least one 2 nd housing (42), the 1 st housing (31) is provided with a 1 st side wall (34), the 2 nd housing (42) is provided with a 2 nd side wall (46), the 2 nd side wall (46) is arranged from a protective wall (43) in a manner of overlapping with the 1 st side wall (34), the 1 st side wall (34) and the 2 nd side wall (46) are provided with a sliding mechanism (50), the sliding mechanism (50) is provided with a fitting part (36) formed on any one side wall of the 1 st side wall (34) and the 2 nd side wall (46) and a fitting hole (47) formed on the other side wall, and the fitting hole (47) is longer than the fitting part (36) in the front-back direc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例如,关于具备装配多个内导体的介电体的高速通信用的连接器,已知日本特开2018-147817号公报(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连接器。

该连接器中的介电体具备在左右方向两端部具有一对侧壁部的第1部件和在左右方向两端部具有一对侧板部的第2部件。第1部件和第2部件通过使锁定突部和锁定肋分别在上下方向卡止使其相互合体从而构成介电体,所述锁定突部构成在一对侧壁部凹陷形成的锁定槽,所述锁定肋在一对侧板部突出地形成。

第2部件通过锁定突部和锁定肋在相互接触的状态下在前后方向相互滑动,从而能够在将阳端子遮盖对其保护的保护位置、与使阳端子露出的露出位置之间在前后方向滑动移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478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根据上述的连接器,使第2部件相对于第1部件滑动的滑动机构除了侧壁部及侧板部的厚度尺寸之外,还需要在侧壁部与侧板部之间确保使锁定肋和锁定突部在上下方向卡止的卡止量的尺寸。因此,连接器在侧壁部及侧板部的厚度方向大型化。

但是,由于滑动机构大型化的理由,当第2部件相对于第1部件不能滑动时,则不能保护阳端子。

在本说明书中,公开一种使滑动机构小型化的技术。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连接器,具备至少一个内导体和内壳体,所述内壳体通过将第1壳体和至少一个第2壳体相互组装而形成,所述第1壳体具有载置部和至少一个第1侧壁,所述内导体具有端子连接部,所述端子连接部朝向前方延伸地形成,所述内导体以使端子连接部朝向前方突出的状态配置于所述载置部,所述第1侧壁从所述载置部朝向所述第2壳体延伸,所述第2壳体具有保护壁和至少一个第2侧壁,所述保护壁比从所述载置部突出的所述端子连接部形成得大,所述第2侧壁从所述保护壁以与所述第1侧壁重叠的方式配置,所述第1侧壁和所述第2侧壁具有滑动机构,所述滑动机构具有嵌合部和嵌合孔,所述嵌合部在所述第1侧壁及所述第2侧壁中的任一方侧壁中朝向另一方侧壁突出,所述嵌合孔在所述另一方侧壁中供所述嵌合部嵌入,所述嵌合孔在前后方向比所述嵌合部形成得长。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使滑动机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将一对滑动构件组装于第1壳体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一对滑动构件相对于第1壳体组装于保护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一对滑动构件相对于第1壳体组装于保护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6是示出一对滑动构件相对于第1壳体组装于保护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7是示出一对滑动构件相对于第1壳体组装于露出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一对滑动构件相对于第1壳体组装于露出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9是示出一对滑动构件相对于第1壳体组装于露出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0是图9的X-X线剖视图。

图11是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的相当于图10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12是现有型的连接器的相当于图10的截面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一种连接器,具备至少一个内导体和内壳体,所述内壳体通过将第1壳体和至少一个第2壳体相互组装而形成,所述第1壳体具有载置部和至少一个第1侧壁,所述内导体具有端子连接部,所述端子连接部朝向前方延伸地形成,所述内导体以使端子连接部朝向前方突出的状态配置于所述载置部,所述第1侧壁从所述载置部朝向所述第2壳体延伸,所述第2壳体具有保护壁和至少一个第2侧壁,所述保护壁比从所述载置部突出的所述端子连接部形成得大,所述第2侧壁从所述保护壁以与所述第1侧壁重叠的方式配置,所述第1侧壁和所述第2侧壁具有滑动机构,所述滑动机构具有嵌合部和嵌合孔,所述嵌合部在所述第1侧壁及所述第2侧壁中的任一方侧壁中朝向另一方侧壁突出,所述嵌合孔在所述另一方侧壁中供所述嵌合部嵌入,所述嵌合孔在前后方向比所述嵌合部形成得长。

通过第1侧壁及第2侧壁中的任一方侧壁中的嵌合部嵌入到另一方侧壁中的嵌合孔,从而构成使第2壳体相对于第1壳体移动的滑动机构。

也就是说,滑动机构在第1侧壁的厚度尺寸和第2侧壁的厚度尺寸的合计尺寸的范围内构成。由此,该连接器与需要确保第1侧壁的厚度尺寸和第2侧壁的厚度尺寸的合计尺寸和相互卡止的部分的宽度尺寸的现有型的连接器相比,能够使滑动机构小型化。

(2)所述内导体以在所述第1侧壁和所述第2侧壁重叠的方向排列两个的方式配置于所述载置部,在相邻的所述内导体之间配置有隔壁,所述隔壁的厚度尺寸比所述滑动机构的厚度尺寸大。

一般,当在信号流动的内导体的周围金属导体的比例变大时,则阻抗降低。

但是,该连接器能够使相邻的内导体间的间距比滑动机构的厚度尺寸增大。

即,通过内导体间间距增大,能够抑制各个内导体中的阻抗的降低。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一边参照以下附图一边说明本公开的连接器的具体例。另外,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欲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至图10对本公开中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10是搭载于车辆的高速通信用的连接器。

如图1及图2所示,连接器10具备多个内导体20、内壳体30、外导体60以及外壳体70。

[内导体20]

多个内导体20分别通过对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材进行加工而形成。实施方式1具备四个内导体20。如图1所示,内导体20是阳型的端子,具备端子主体21、端子连接部22以及电线连接部24。

端子主体21形成为在前后方向长的方筒状。端子连接部22在内导体20的前端部与端子主体21的前方相连地形成。端子连接部22形成为从端子主体21朝向前方延伸的细长的棱柱状。电线连接部24与端子主体21的后方相连地形成。电线连接部24压接于屏蔽电线80的前端部。

[屏蔽电线80]

如图1所示,屏蔽电线80具备多条电线(在实施方式1中为四条)81、将多条电线81的外周覆盖的编织体82、以及将编织体82的外周覆盖的外包覆部84。

在屏蔽电线80的前端部,通过编织体82和外包覆部84被剥掉而露出四条电线81。

露出的四条电线81中配置于下侧的两条形成为电源用的电线81。配置于上侧的两条形成为电线直径比下侧的两条大的信号用的电线81。

在露出的四条电线81的前端部,将包覆部剥掉的芯线分别压接于内导体20的电线连接部24。由此,各电线81和内导体20电连接。

在露出的四条电线81的后方,仅外包覆部84被剥掉而露出的编织体82折叠到外包覆部84的外周。

[内壳体30]

内壳体30通过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形成。

如图1、图3以及图4所示,内壳体30通过第1壳体31和两个第2壳体42在上下方向相互组装而形成。

如图1及图3所示,第1壳体31具备载置部32、隔壁33以及一对第1侧壁34。

载置部32形成为在前后方向比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长的矩形板状。

隔壁33以在上下方向贯穿载置部32的形态形成于载置部3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隔壁33形成为在前后方向比内导体20的端子主体21长的矩形板状。隔壁33比端子主体21的高度尺寸更大地从载置部32向上下方向延伸地形成。

在隔壁33的顶端部形成有向离开载置部32的方向突出的定位突部35。

一对第1侧壁34分别形成于比载置部32的左右方向两侧的侧缘部稍微靠内侧的位置。各第1侧壁34形成为在将载置部32在上下方向贯穿的形态下在前后方向比内导体20的端子主体21长的矩形板状。第1侧壁34形成为以朝向第2壳体42的方式在上下方向比端子主体21的高度尺寸大的形态。在第1侧壁34的顶端部分别形成有嵌合部36。

各个嵌合部36以沿着第1侧壁34的顶端部的方式在前后方向延伸,并且以相互分离的方式向左右方向突出地形成。

被载置部32、隔壁33以及第1侧壁34包围的区域与后述的第2壳体42的保护壁43一起形成为收纳内导体20的端子主体21及电线连接部24的端子收纳部37。也就是说,在内壳体30,在左右方向排列的两个端子收纳部37构成为上下两层。

并且,当内导体20收纳于端子收纳部37时,如图3所示,端子连接部22从端子收纳部37向前方突出。因此,四个内导体20以使端子连接部22朝向前方突出并且在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各排列两个的状态配置在载置部32。

如图3至图9所示,两个第2壳体42从上下方向组装于第1壳体31。各第2壳体42具备保护壁43、一对第2侧壁46以及前壁48。

保护壁43形成为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比第1壳体31的载置部32大的矩形板状。由此,当第2壳体42组装于第1壳体31时,如图10所示,保护壁43与载置部32、隔壁33以及第1侧壁34一起将一对内导体20的外周包围。

如图3至图5所示,在保护壁43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以将保护壁43在上下方向贯穿的方式形成有定位孔44,在定位孔44嵌入第1壳体31的定位突部35。

定位孔44比定位突部35在前后方向延伸地形成。定位孔44的前端部及后端部形成为突部保持孔44A,突部保持孔44A比定位突部35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形成得稍大,定位孔44中的突部保持孔44A之间的区域形成为比定位突部35的宽度尺寸稍窄的窄宽度孔44B。

在定位孔44的左右方向两侧,以将保护壁43在上下方向贯穿的方式形成有挠曲变形孔45。

挠曲变形孔45在前后方向比定位孔44形成得稍短。

如图3及图10所示,一对第2侧壁46在保护壁43的左右方向两侧的侧缘部以与第1侧壁34的外侧重叠的方式朝向第1壳体31延伸地形成。第2侧壁46形成为在前后方向比内导体20的端子主体21长的矩形板状。

如图3、图4以及图6所示,第2侧壁46具有嵌合孔47,在第2壳体42组装于第1壳体31时,第1侧壁34的嵌合部36从内侧嵌入到嵌合孔47。嵌合孔47形成为将第2侧壁46在左右方向贯穿,侧视时为矩形。嵌合孔47在前后方向比嵌合部36形成得长。

另外,第2侧壁46在第2壳体42组装于第1壳体31时,如图6及图9所示,沿着第1壳体31的载置部32配置。

前壁48以与保护壁43的前端部和一对第2侧壁46的前端部相连的方式形成。前壁48当第2壳体42组装于第1壳体31时,与第1壳体31的前端部一起使内导体20停止前移。

另外,各第2壳体42通过使嵌合部36在嵌合孔47内向前后方向移动,从而相对于第1壳体31能够在保护位置与露出位置之间向前后方向独立地滑动移动。各第2壳体42在向前后方向移动时,一对第2侧壁46沿着载置部32顺利地移动。

如图4至图6所示,保护位置为嵌合部36配置于嵌合孔47的后端部,并且保护壁43将从端子收纳部37向前方突出的端子连接部22从上方或者下方覆盖的位置。如图7至图9所示,露出位置为嵌合部36配置于嵌合孔47的前端部,并且保护壁43使从端子收纳部37向前方突出的端子连接部22露出的位置。

因此,在实施方式1中,如图4、图6、图7、图9以及图10所示,通过一对第1侧壁34的嵌合部36嵌入到一对第2侧壁46的嵌合孔47,从而第1壳体31的第1侧壁34和第2壳体42的第2侧壁46形成为具有滑动机构50的结构。并且,第1侧壁34中的嵌合部36通过在第2侧壁46中的嵌合孔47内移动,从而第2壳体42相对于第1壳体31在保护位置与露出位置之间向前后方向移动。

也就是说,实施方式1的滑动机构50形成于第1侧壁34的厚度尺寸L1和第2侧壁46的厚度尺寸L2的合计尺寸加上第1侧壁34与第2侧壁46之间的一点点间隙尺寸得到的尺寸的范围内。

另外,如图4及图5所示,第2壳体42通过定位突部35以半锁定状态保持于定位孔44的后侧的突部保持孔44A,从而保持于保护位置。另一方面,如图7及图8所示,通过定位突部35以半锁定状态保持于定位孔44的前侧的突部保持孔44A,从而第2壳体42保持于露出位置。并且,在使第2壳体42在保护位置与露出位置之间移动的情况下,通过定位突部35进入窄宽度孔44B,窄宽度孔44B的内壁向挠曲变形孔45侧弹性移位,从而容许定位突部35向前后方向移动。

[外导体60]

外导体60通过对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材进行加工而形成为方筒状。

如图1及图2所示,外导体60通过上壳61和下壳66在上下方向相互组装而形成。

上壳61具备顶板62、一对上侧板63以及连接片65。

顶板62形成为在前后方向延伸的矩形板状。一对上侧板63从顶板62的左右方向两侧的侧缘向下方延伸地形成。各上侧板63形成为与顶板62的侧缘遍及全长相连的矩形板状。在上侧板63的前端下缘形成有在上侧板63之间在左右方向连接的连接板64。

连接片65与顶板62的后端缘相连地形成。连接片65配置于屏蔽电线80的编织体82的外表面。

下壳66具备底板67、一对下侧板68以及压接部69。

底板67形成为在前后方向延伸的矩形板状。一对下侧板68从底板67的左右方向两侧的侧缘向上方延伸地形成。各下侧板68与底板67的侧缘遍及全长相连地形成。

压接部69在底板67及一对下侧板68的后端缘形成为圆筒状。压接部69压接于上壳61的连接片65和编织体82的外周。由此,外导体60与屏蔽电线80的编织体82电连接。

另外,当上壳61和下壳66相互组装时,则形成方筒状的筒部60A。如图2及图10所示,在筒部60A收纳内壳体30。

当内壳体30收纳于筒部60A时,如图10所示,上壳61的顶板62和下壳66的底板67沿着内壳体30的上下表面配置,并且上壳61的上侧板63和下壳66的下侧板68沿着内壳体30的左右方向两侧的外侧面配置。

[外壳体70]

外壳体70通过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形成。

如图2所示,在外壳体70的内部能收纳与屏蔽电线80的前端部连接的外导体60。

未图示的对方侧连接器能进入到外壳体70的前端部的内部。当对方侧连接器进入到外壳体70内时,通过对方侧连接器按压两个第2壳体42,从而第2壳体42从保护位置向露出位置移动。由此,端子连接部22从第2壳体42露出,与设置于对方侧连接器的未图示的对方侧端子电连接。

实施方式1是如上结构,接着对连接器10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例如,在图12中示出现有型的连接器201。现有型的连接器201使在现有型的第1壳体202的一对第1侧壁203形成的第1锁定肋204和在现有型的第2壳体205的一对第2侧壁206形成的第2锁定肋207分别在上下方向卡止,将现有型的第1壳体202和现有型的第2壳体205相互组装而构成。

该现有型的连接器201通过在现有型的第1锁定肋204和现有型的第2锁定肋207相互接触的状态下使现有型的第2锁定肋207相对于现有型的第1锁定肋204在前后方向滑动,从而现有型的第2壳体205相对于现有型的第1壳体202滑动移动。

但是,使现有型的第2壳体205相对于现有型的第1壳体202滑动的现有型的滑动机构208除了现有型的第1侧壁203的厚度尺寸L11及现有型的第2侧壁206的厚度尺寸L12之外,还需要在现有型的第1侧壁203与现有型的第2侧壁206之间确保使现有型的第1锁定肋204和现有型的第2锁定肋207在上下方向卡止的卡止量的尺寸L13。因此,现有型的连接器201中的滑动机构208在左右方向大型化。

但是,由于现有型的滑动机构208在左右方向大型化的理由,当不能使现有型的第2壳体205相对于现有型的第1壳体202滑动移动时,则不能利用现有型的第2壳体205保护现有型的内导体209的端子连接部。

因此,本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进行了锐意研讨,结果发现实施方式1的结构。即,实施方式1是具备至少一个内导体20和内壳体30的连接器10,内壳体30将第1壳体31和至少一个第2壳体42相互组装而形成。

第1壳体31具有载置部32和至少一个第1侧壁34,内导体20具有端子连接部22,端子连接部22朝向前方延伸地形成,内导体20以使端子连接部22朝向前方突出的状态配置于载置部32,第1侧壁34从载置部32朝向第2壳体42延伸。

第2壳体42具有保护壁43和至少一个第2侧壁46。保护壁43比从载置部32向前方突出的端子连接部22形成得大,第2侧壁46从保护壁43以与第1侧壁34重叠的方式配置。第1侧壁34和第2侧壁46具有滑动机构50。

滑动机构50具有嵌合部36和嵌合孔47,嵌合部36在第1侧壁34(第1侧壁34及第2侧壁46中的任一方侧壁)中朝向第2侧壁(另一方侧壁)46突出,嵌合孔47在第2侧壁46中供嵌合部36嵌入,嵌合孔47在前后方向比嵌合部36形成得长。

第2壳体42通过嵌合部36在嵌合孔47内在前后方向移动,从而能够在利用保护壁43将端子连接部22覆盖的保护位置、与使端子连接部22从保护壁43露出的露出位置之间移动。

即,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10通过第1侧壁34中的嵌合部36嵌入到第2侧壁46中的嵌合孔47,从而构成滑动机构50。并且,通过嵌合部36在嵌合孔47内在前后方向移动,从而能够使第2壳体42相对于第1壳体31在保护位置与露出位置之间移动。

也就是说,实施方式1的滑动机构50构成在第1侧壁34的厚度尺寸L1和第2侧壁46的厚度尺寸L2的合计尺寸加上第1侧壁34与第2侧壁46之间的一点点间隙尺寸得到的尺寸的范围内。由此,与图12所示的现有型的连接器1的现有型的滑动机构208(除了现有型的第1侧壁203的厚度尺寸L11和现有型的第2侧壁206的厚度尺寸L12的合计尺寸之外,进一步在现有型的第1侧壁203与现有型的第2侧壁206之间确保现有型的第1锁定肋204和现有型的第2锁定肋207的卡止量的尺寸L13)相比,能够使滑动机构50小型化。而且,通过滑动机构50小型化,能够使连接器10小型化。

另外,实施方式1进一步具备收纳内壳体30的外导体60,外导体60具有沿着第1侧壁34及第2侧壁46的外侧配置的上侧板63及下侧板68。

但是,一般当在信号流动的内导体的周围金属导体的比例变大时,则阻抗降低。在此,实施方式1的内导体20的端子连接部22通过与对方侧端子连接,从而端子连接部22的周围的金属导体的比例变大。因此,有可能阻抗降低。

但是,在实施方式1中,外导体60伴随滑动机构50小型化而小型化。也就是说,因为端子连接部22的周围的金属导体的比例减少,所以与现有型的连接器1相比,能够抑制在端子连接部22的位置上阻抗降低。

<实施方式2>

接着,参照图11对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2的内壳体130是将实施方式1中的隔壁33的左右方向的厚度尺寸进行了变更的内壳体,关于与实施方式1共同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因为重复,所以省略其说明。另外,关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附图标记。

如图11所示,实施方式2的隔壁133的左右方向的厚度尺寸为实施方式1的厚度尺寸的2倍以上。另外,隔壁133的左右方向的厚度尺寸比遍及第1侧壁34和第2侧壁46形成的滑动机构50的左右方向的厚度尺寸大。

另外,实施方式2中的内壳体130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与图12所示的现有型的连接器1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相同。

也就是说,实施方式2中连接器110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尺寸成为与现有型的连接器1相同的大小,但是在左右方向排列的内导体20间的间距变大。

如在实施方式1中描述的那样,当在信号流动的内导体的周围金属导体的比例变大时,则阻抗降低。但是,实施方式2虽然左右方向的大小与现有型的连接器1相同,但是在左右方向相邻的内导体20间的间距变大。

也就是说,即使是端子连接部22与对方侧端子连接,端子连接部22的周围的金属导体的比例变大的情况,但因为在左右方向相邻的内导体20的距离远,所以与现有型的连接器1相比,能够抑制阻抗的降低。

<其他实施方式>

(1)上述实施方式1、2为具备四个内导体20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连接器也可以具备三个以下、五个以上的内导体。

(2)在上述实施方式1、2中,设为具备外导体60及外壳体70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不具备外导体、外壳体的连接器。

(3)在上述实施方式1、2中,设为在第1侧壁34形成嵌合部36并在第2侧壁46形成嵌合孔47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设为在第1侧壁形成嵌合孔并在第2侧壁形成嵌合部的结构。

(4)在上述实施方式1、2中,外导体60设为上壳61和下壳66相互组装而形成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外导体也可以通过一个构件构成。

(5)在上述实施方式1、2中,设为两个第2壳体42相对于第1壳体31分别独立地滑动移动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两个第2壳体连结,从而构成为一个第2壳体。

附图标记说明

10、110:连接器

20:内导体

21:端子主体

22:端子连接部

24:电线连接部

30、130:内壳体

31:第1壳体

32:载置部

33、133:隔壁

34:第1侧壁

35:定位突部

36:嵌合部

37:端子收纳部

42:第2壳体

43:保护壁

44:定位孔

44A:突部保持孔

44B:窄宽度孔

45:挠曲变形孔

46:第2侧壁

47:嵌合孔

48:前壁

50:滑动机构

60:外导体

60A:筒部

61:上壳

62:顶板

63:上侧板

64:连接板

65:连接片

66:下壳

67:底板

68:下侧板

69:压接部

70:外壳体

80:屏蔽电线

81:电线

82:编织体

84:外包覆部

201:连接器

202:第1壳体

203:第1侧壁

204:第1锁定肋

205:第2壳体

206:第2侧壁

207:第2锁定肋

208:滑动机构

209:内导体

L1、L11:第1侧壁的厚度尺寸

L2、L12:第2侧壁的厚度尺寸

L13:卡止量的尺寸

23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包含设于接触元件的接触片上的传感器装置的插式连接器部件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