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光电共封装的量子噪声源模块及量子噪声源生成方法

文档序号:467467 发布日期:2021-12-31 浏览:4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基于光电共封装的量子噪声源模块及量子噪声源生成方法 (Quantum noise source module based on photoelectric co-packaging and quantum noise source generation method ) 是由 薛叙 徐兵杰 陆兆辉 徐律 樊矾 于 2021-09-08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光电共封装的量子噪声源模块及量子噪声源生成方法,包括超辐射发光单元、光电探测单元和跨阻放大器单元,超辐射发光单元贴设在竖直放置的第一基板上表面,光电探测单元贴设在水平放置的第二基板上表面,超辐射发光单元的出光面和光电探测单元的光敏面正对排布并在二者之间形成光路传输自由空间,超辐射发光单元自发产生宽谱辐射光束经光路自由空间与光电探测单元进行光耦合,光电探测单元的输入端探测并采集入射的光信号,跨阻放大器单元水平贴设在第二基板上,跨阻放大器单元的输入端与光电探测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本发明利用CPO光电共封装技术,将光电芯片共同封装于壳体内,实现了量子随机数发生器国产化、小型化和稳定化。(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quantum noise source module based on photoelectric co-encapsulation and a quantum noise source generation method, comprising a super-radiation light-emitting unit, a photoelectric detection unit and a transimpedance amplifier unit, wherein the super-radiation light-emitting unit is attached to the upper surface of a first substrate which is vertically arranged, the photoelectric detection unit is attached to the upper surface of a second substrate which is horizontally arranged, the light-emitting surface of the super-radiation light-emitting unit and the photosensitive surface of the photoelectric detection unit are oppositely arranged and form a light path transmission free space between the light-emitting surface and the photosensitive surface of the photoelectric detection unit, the super-radiation light-emitting unit spontaneously generates a wide-spectrum radiation beam which is optically coupled with the photoelectric detection unit through the light path free space, the input end of the photoelectric detection unit detects and collects an incident optical signal, the transimpedance amplifier unit is horizontally attached to the second substrate, and the input end of the transimpedance amplifier unit is connected with the output end of the photoelectric detection unit, the photoelectric chips are packaged in the shell together, so that the localization, miniaturization and stabilization of the quantum random number generator are realized.)

基于光电共封装的量子噪声源模块及量子噪声源生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量子随机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光电共封装的量子噪声源模块及量子噪声源生成方法。

背景技术

随机数是密码学的重要资源之一,不论是对于经典密码学还是量子密码学来说,他们对随机数的随机性要求都非常严格,甚至是直接决定了绝大多数密码体系的安全性。

目前,基于产生方法和输出序列的特征,可以将随机数的产生方法分为两大类:伪随机数发生器和物理随机数发生器。其中,物理类随机数的随机性是基于一些非确定性的客观物理现象的随机性,包括了大气噪声、电子噪声、电路抖动等等,这些随机数发生器由探测这些物理现象的结果来产生随机数。同时如果这些物理现象为量子现象时,则将这一类的物理随机数发生器称为量子随机数发生器(QRNG),这些物理现象则包括真空涨落、相位噪声、辐射衰变等量子物理过程。由于量子物理过程的量子力学内禀随机性,量子随机数发生器(QRNG)被普遍认为具有真随机性,无法被预测,是一种理想的随机数发生器。

现有的量子随机数发生器(QRNG)一般是基于分离的光学器件系统,大多采用的是进口激光器+光纤+连接器+进口探测器+微波放大器的器件集成实现方式,这种实现方式存在生成成本较高,无法实现国产化的缺点,同时模块内元器件及盘纤所占空间较大,导致集成封装的整体体积较大,也不利于量子随机数发生器趋向小型化发展的需求。

另外,在推行量子随机数发生器芯片化的过程中,芯片间光互连实现难度仍然较大,其关键问题在于光电子器件相关加工工艺与CMOS工艺并不兼容。常规的光电芯片空间光路耦合采用的是封装基板平行对接的方式,耦合度角度,稳定性较差,满足不了小型化集成封装的需求。如何在微小空间(7.5mm×5.4mm×5.4mm)内实现光电芯片间的高效率(不低于60%)耦合,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光电共封装的量子噪声源模块及量子噪声源生成方法,该封装结构利用CPO光电共封装(Co-packaged Optics)技术,解决了量子随机数发生器(QRNG)国产化、小型化,系统稳定化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光电共封装的量子噪声源模块,封装在腔体管壳内,包括超辐射发光单元、光电探测单元和跨阻放大器单元,所述超辐射发光单元贴设在竖直放置的第一基板的上表面,所述光电探测单元贴设在水平放置的第二基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垂直排布,所述超辐射发光单元的出光面和光电探测单元的光敏面正对排布并在二者之间形成光路传输的自由空间,所述超辐射发光单元自发产生宽谱辐射光束经光路自由空间与所述光电探测单元进行光耦合,所述光电探测单元的输入端探测并采集入射的光信号,并将其转换为射频电流信号;所述跨阻放大器单元水平贴设在第二基板上,所述跨阻放大器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光电探测单元的输出端连接,用于对所述光电探测器单元产生的射频电流信号进行跨阻放大后输出。

作为优化方案,所述超辐射发光单元为SLED芯片,所述光电探测单元为高带宽光电探测器PD芯片,所述跨阻放大器单元为LNA低噪声放大器,所述SLED芯片通过金丝键合固定在所述第一基板上,所述PD芯片通过金丝键合固定在所述第二基板上,所述LNA低噪声放大器安装在所述第二基板上。

作为优化方案,所述SLED芯片出光面与PD芯片光敏面距离为50-70um,所述PD芯片的带宽3GHz以上,所述LNA低噪声放大器的带宽为6GHz以上。

作为优化方案,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为氮化铝陶瓷基板,所述第二基板的表面均覆盖有镀金层;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利用共面波导的方式进行传输线为50欧姆阻抗匹配,传输线转角处存在90°直角,并在直角弯曲处进行45°外斜切。

作为优化方案,管壳内还包括热敏电阻和TEC温度控制单元,所述热敏电阻贴设于所述第一基板上,用于采集所述SLED芯片的工作温度,所述TEC温度控制单元安装在管壳的内底面上且其冷面朝上布置,用于获取所述热敏电阻采集的所述SLED芯片的温度,并对管壳内进行温度控制。

作为优化方案,所述管壳为可伐合金材质,所述管壳采用平行缝焊密封方式进行气密封装,管壳的一端设有开口,管壳的底部设置有电路板,用于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底面连接,并与外部电路连接,所述管壳的外形尺寸为7.4mm×5.4mm×5.2mm。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光电共封装的量子噪声源模块的量子噪声源生成方法,包括:

S1:通过超辐射发光单元产生宽谱辐射光束;

S2:所述宽谱辐射光束经所述自由空间与光电探测单元光耦合,所述光电探测单元的光敏面正面采集入射的宽谱辐射光束后转换为射频电流信号;

S3:所述光电探测单元的输出端输出射频电流信号并传输至跨阻放大器单元,所述跨阻放大器单元的输入端接收所述射频电流信号并进行跨阻放大处理;

S4:所述跨阻放大器单元将放大后的射频电流信号向外输出。

作为优化方案,所述超辐射发光单元为SLED芯片,所述光电探测单元为高带宽光电探测器PD芯片,所述SLED芯片的出光面和PD芯片的光敏面严格对准,所述跨阻放大器单元为LNA低噪声放大器,通过将SLED芯片输出的宽谱辐射光束通过自由空间入射到光电探测器PD芯片的光敏面,光电探测器PD芯片将宽谱辐射光束光电转换后形成射频电流信号经LNA低噪放大器进行放大后输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本发明技术方案提供的基于光电共封装的量子噪声源模块及量子噪声源生成方法中,利用CPO光电共封装,将光电芯片共同封装于壳体内,通过将光电芯片垂直互连,实现更短的互连距离、更好的高频性能,并且集成度更高,封装更紧凑,有利于量子随机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和发展;

本发明通过空间光耦合系统结构,采用镀金陶瓷基板垂直互连、侧面收光直接对准的方式,完成了空间光路高效率耦合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了在7.5mm×5.4mm×5.4mm的微小空间内SLED芯片和PD芯片间高效率耦合,耦合效率可达82%,实现全国产高速随机光量子噪声源芯片化的需求。

本发明中整体封装在小型的管壳内,减少了环境温度影响,同时在管壳内采用TEC制冷器和热敏电阻形成一个温度控制回路,能有效控制SLED芯片的温度,有效避免温度过高产生的影响,稳定性好。

本发明同时优化了封装寄生效应,降低了射频反射及损耗,提高了射频传输线的传输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光电共封装的量子噪声源模块的位置关系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基于光电共封装的量子噪声源模块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基于光电共封装的量子噪声源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光电共封装的量子噪声源模块生成量子噪声源的方法流程图;

其中,1-管壳,11-开口、12-电路板、2-第一基板、21-SLED芯片、3-第二基板、31-PD芯片、32-LNA低噪声放大器、4-自由空间、5-传输线、6-热敏电阻、7-TEC温度控制单元、8-匹配电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发明技术方案,现参照附图来做进一步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为便于解释,阐述了许多具体的细节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全面理解。然而,明显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被实施。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发明的概念。

CPO光电共封装(Co-packaged Optics)技术是通过将光电芯片集成在一个封装内部,实现更短的互连距离、更好的高频性能,更小的损耗,传输带宽更大,集成度更高,封装更紧凑。利用CPO光电共封装技术,将多个相对独立的光电芯片实现混合封装,完成量子随机数产生的功能,这种量子随机数噪声源芯片制造方案,相比较而言,成本低,体积小,有利于量子随机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

如图1~2所示,为本发明各个板块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本发明基于CPO光电共封装技术,提供了一种量子噪声源芯片模块的封装结构,包括腔体管壳1,管壳1内设置有竖直放置的第一基板2和水平放置的第二基板3,还包括超辐射发光单元、光电探测单元和跨阻放大器单元,超辐射发光单元贴设在竖直放置的第一基板2的上表面,光电探测单元贴设在水平放置的第二基板3的上表面,第一基板2和第二基板3垂直排布,超辐射发光单元的出光面和光电探测单元的光敏面正对排布形成严格对准,并在二者之间形成光路传输的自由空间4,超辐射发光单元自发产生宽谱辐射光束经光路自由空间与光电探测单元进行光耦合,光电探测单元的输入端探测并采集入射的光信号,并将其转换为射频电流信号,用于产生量子随机数噪声信号;跨阻放大器单元水平贴设在第二基板3上,跨阻放大器单元的输入端与光电探测单元的输出端连接,用于对光电探测器单元产生的射频电流信号进行跨阻放大后输出。

本发明技术方案提供的基于光电共封装的量子噪声源模块,利用CPO光电共封装技术,将超辐射发光单元、光电探测单元封装于腔体管壳中,通过超辐射发光单元产生宽谱辐射光束,宽谱辐射光束经光路自由空间与光电探测单元空间耦合,光电探测器模块能够探测并采集入射的宽谱辐射光束,经光电探测器光电转换形成射频电流信号,经跨阻放大器单元进行放大输出,生成量子随机数噪声信号。本发明应用CPO光电共封装技术,将多个相对独立的光电芯片实现混合封装,通过将光电芯片垂直互连,完成量子随机数噪声信号产生的功能,这种量子随机数噪声信号源制造方案,相比较而言,成本低,体积小,有利于量子随机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光电共封装的量子噪声源模块的俯视图,

本发明实施例中,超辐射发光单元为SLED超辐射电光二极管芯片21,光电探测单元为高带宽光电探测器PD芯片31,SLED芯片的放大自发辐射ASE噪声功率谱具有平坦特性,并且SLED芯片的线宽非常宽,达到10THz量级,近似理想的白噪声,具有超高随机数产生速率。所以本实施例中采用SLED芯片与PD芯片的方式,作为量子随机数发生器的量子熵源。目前量子随机数发生器QRNG正朝着小型化趋势发展,产生速率、实时性、小型化及稳定性是QRNG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用国产SLED芯片作为裸的光量子光源与国产光电探测器芯片直接空间高效光耦合的方式,实现全国产高速随机光量子噪声源芯片化的需求,替代支撑新一代物理噪声源芯片研制、高速光量子通信芯片研制。跨阻放大器单元为LNA低噪声放大器32,SLED芯片21通过金丝键合固定在第一基板2上,PD芯片31和LNA低噪声放大器32通过金丝键合固定在第二基板3上。

SLED芯片21的出光面和PD芯片31的光敏面正对排布并在二者之间形成光路传输的自由空间4,SLED芯片21出光面与PD芯片31光敏面距离为50-70um,PD芯片31的带宽3GHz以上,LNA低噪声放大器32的带宽为6GHz以上,SLED芯片21自发产生宽谱辐射光束经光路自由空间与PD芯片31进行光耦合,PD芯片31的输入端探测并采集入射的光信号,并将其转换为射频电流信号,实现SLED芯片21和PD芯片31芯片二者之间的垂直互连,用于产生量子随机数噪声信号。在所设计的自由空间光耦合结构中,用于进行光束收发器的SLED芯片21和PD芯片31的对准传输是其实现的关键,SLED芯片21为波导水平出光,且有一定的发散角,PD芯片31收光光窗方向是垂直的,在较高的传输速率下,PD芯片31的光敏面的面积约70μm,在与SLED芯片21的水平波导耦合时,二者的出光、收光方向是呈90°垂直。SLED芯片21通过金丝键合固定在第一基板2的上表面上,PD芯片31通过金丝键合固定在第二基板3上表面,第一基板2和第二基板3垂直排布,SLED芯片21的出光面与PD芯片的收光面正面对准排布,能够减少光束在射出波导芯片后经过中间介质时产生的损耗,有效的提供空间光路耦合效率,下表为当使用PD芯片31收光面为70um,采用正面对准收光时仿真结果数据:

参数 数值类型 单位
FFP(水平) 32 deg.
FFP(垂直) 32 deg.
波长 1550 nm
PD收光面 70 um
耦合效率 82%
从芯片到PD的距离 70 um

经测算,采用正面直接对准的方式进行光耦合,空间光路耦合效率达到82%,实现全国产高速随机光量子噪声源芯片化的需求,耦合效率达到80%以上,解决了微小空间环境下光电芯片高效空间耦合效率的难题。

LNA低噪声放大器32水平贴设在第二基板3上,LNA低噪声放大器32的输入端与PD芯片31的输出端连接,用于对PD芯片31产生的射频电流信号进行跨阻放大后输出,第一基板2和第二基板3的底面用于与外部电路连接。

第一基板2和第二基板3为氮化铝陶瓷基板,第二基板3的表面均覆盖有镀金层,覆盖镀金层一方面便于射频传输线的印制。

本实施例中,PD芯片31,PD芯片31的带宽3GHz以上,LNA低噪声放大器32的带宽为6GHz以上。

本发明实施例的射频电流信号采用共面波导馈电进行传输,这样有利于降低射频空间辐射,同时保证较好的射频阻抗控制。第一基板2和第二基板3上印制有多条微带馈线5、微带馈线的特性阻抗为50欧姆,微带馈线5转角处存在90°直角,并在直角弯曲处进行45°外斜切,此时直角弯曲处的特性阻抗不连续性最小,使得信号传输特性能够达到最佳状态。

如图3所示,为本发明基于光电共封装的量子噪声源模块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作为更优化的方案,在管壳1内还包括热敏电阻6和TEC温度控制单元7和匹配电容8,热敏电阻6贴设于第一基板2上,用于采集SLED芯片21的工作温度,TEC温度控制单元7安装在管壳的内底面上且其冷面朝上布置,用于获取热敏电阻采集的SLED芯片21的温度,并对管壳1内进行温度控制,由于LNA低噪声放大器32在工作时会产生较多热量,而SLED芯片21属于温度敏感型芯片,易受到温度的影响,在高低温下的输出光功率与常温下有偏差,因此为了保证SLED芯片21的稳定可靠工作,在管壳1内采用TEC温度控制单元7和热敏电阻6形成一个温度控制回路,能有效控制SLED芯片21的温度,有效避免温度过高产生的影响,稳定性好,从而解决了现有发光二极管器件外形尺寸大、功耗高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由于散热需求,管壳1采用采用热导率高、热膨胀系数匹配的可伐合金材质,该合金在20~450℃范围内具有与硬玻璃相近的线膨胀系数和其进行有效封接匹配,容易焊接和熔接。

管壳1采用平行缝焊密封方式进行气密封装,在焊接的局部产生高温,而在外壳内部的芯片温度低,因而不会对芯片产生热冲击,在管壳1的底部设有电路板12,用于与第一基板2和第二基板3的底面连接,并与外部电路连接,管壳的最终外形尺寸为7.4mm×5.4mm×5.2mm。本装置整体结构通过应用CPO光电共封装技术,将多个相对独立的光电芯片实现混合封装,实现了光子源模块小型化封装技术的自主可控,从根本上解决了量子随机数发生器高速化、小型化、系统稳定化的难题。

如图4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光电共封装的量子噪声源模块生成量子噪声源的方法,包括:

步骤1:通过超辐射发光单元产生宽谱辐射光束;

步骤2:宽谱辐射光束经光路自由空间4与光电探测单元空间耦合,光电探测单元的光敏面正面采集入射的宽谱辐射光束后转换为射频电流信号;

步骤3:光电探测单元的输出端输出射频电流信号并传输至跨阻放大器单元,跨阻放大器单元的输入端接收射频电流信号并进行跨阻放大处理;

步骤4:跨阻放大器单元将放大后的射频电流信号向外输出。

其中,超辐射发光单元为SLED芯片21,光电探测单元为高带宽光电探测器PD芯片31,SLED芯片21的出光面和PD芯片31的光敏面严格对准,跨阻放大器单元为LNA低噪声放大器32,通过将超辐射SLED芯21片输出的宽谱辐射光束通过自由空间4与光电探测器PD芯片31实现光耦合,入射到光电探测器PD芯片31的光敏面,光电探测器PD芯片31将宽谱辐射光束光电转换后形成射频电流信号经LNA低噪放大器32进行放大后输出。

通过上述描述可知,本发明技术方案提供的基于光电共封装的量子噪声源模块及量子噪声源生成方法中,利用CPO光电共封装,将光电芯片共同封装于壳体内,通过将光电芯片正对排布垂直互连,实现更短的互连距离、更好的高频性能,并且集成度更高,封装更紧凑,有利于量子随机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和发展。本发明通过空间光耦合系统结构,采用镀金陶瓷基板垂直互连、侧面收光直接对准的方式,完成了空间光路高效率耦合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了在7.5mm×5.4mm×5.4mm的微小空间内SLED芯片和PD芯片间高效率耦合,耦合效率可达82%,实现全国产高速随机光量子噪声源芯片化的需求。本发明中整体封装在小型的管壳内,减少了环境温度影响,同时在管壳内采用TEC制冷器和热敏电阻形成一个温度控制回路,能有效控制SLED芯片的温度,有效避免温度过高产生的影响,稳定性好。本发明同时优化了封装寄生效应,降低了射频反射及损耗,提高了射频传输线的传输效率。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12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可调随机振荡器及其应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