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网印刷制版用上下料一体化装置及使用方法

文档序号:509303 发布日期:2021-05-28 浏览:17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丝网印刷制版用上下料一体化装置及使用方法 (Feeding and blanking integrated device for screen printing plate making and using method ) 是由 陈震 于 2021-01-26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申请涉及一种丝网印刷制版用上下料一体化装置,包括制版箱,制版箱一侧的侧壁上设有进料口,制版箱与进料口相对的一侧的侧壁上设有出料口,制版箱内转动连接有用于放置版体的承载框,承载框与上料方向相对的两侧壁上均贯穿设有供版体穿过的通槽,承载框上设有用于固定版体的固定机构;制版箱位于进料口一侧的侧壁上延伸设有上料机架,上料机架上靠近进料口的一端设有用于将版体推入承载框内的推动机构,上料机架上位于推动机构远离制版箱的一侧设有上料机构;制版箱内位于进料口一侧的侧壁内设有升降门一,制版箱位于出料口一侧的侧壁内设有升降门二,制版箱上设有升降机构。本申请具有实现版体快速上下料的效果。(The application relates to a feeding and discharging integrated device for screen printing plate making, which comprises a plate making box, wherein a feeding hole is formed in the side wall of one side of the plate making box, a discharging hole is formed in the side wall of one side of the plate making box opposite to the feeding hole, a bearing frame for placing a plate body is connected in the plate making box in a rotating mode, through grooves for the plate body to pass through are formed in the two side walls of the bearing frame opposite to the feeding direction in a penetrating mode, and a fixing mechanism for fixing the plate body is arranged on the bearing frame; a feeding frame is arranged on the side wall of the plate making box, which is positioned on one side of the feeding hole, in an extending manner, a pushing mechanism used for pushing the plate body into the bearing frame is arranged at one end, which is close to the feeding hole, of the feeding frame, and a feeding mechanism is arranged on one side, which is positioned on the pushing mechanism and is far away from the plate making box, of the feeding frame; be equipped with overhead door one in the lateral wall that is located feed inlet one side in the plate-making case, the plate-making case is located the lateral wall on one side of the discharge gate and is equipped with overhead door two, is equipped with elevating system on the plate-making case. This application has the effect of the unloading of realizing the version body fast.)

丝网印刷制版用上下料一体化装置及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丝网印刷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丝网印刷制版用上下料一体化装置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丝网印刷属于孔板印刷,孔板印刷包括誊写版、镂空花版、丝网印刷等,丝网印刷是指用丝网作为版基,通过感光制版方法,制成带有图文的丝网印版。

授权公告号为CN109835048B的中国发明,公开了一种丝网印刷制版工艺,包括制版箱,制版箱的出口处设有隔离盖板,制版箱两相对的内侧壁上分别设有驱动装置和第一固定块,驱动装置和第一固定块之间设有固定架,固定架包括卡接架、固定板和固定件,卡接架的一侧设有圆形凹槽,圆形凹槽内设有螺纹,固定板通过固定件与卡接架螺纹连接;制版前,工人先打开隔离盖板,旋拧固定件,将固定板从卡接架上卸载后,将版体安装在卡接架上,最后通过固定件和固定板的配合,将版体固定在卡接架上。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以下缺陷:在上述的丝网印刷制版工艺中,工人在上下料时,需通过固定件与固定板的配合,手动实现版体的上下料,操作繁琐,费时费力。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丝网印刷制版上下料费时费力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丝网印刷制版用上下料一体化装置及使用方法。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丝网印刷制版用上下料一体化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丝网印刷制版用上下料一体化装置,包括制版箱,所述制版箱一侧的侧壁上设有进料口,所述制版箱与进料口相对的一侧的侧壁上设有出料口,所述制版箱内邻近进料口的两侧壁间转动连接有用于放置版体的承载框,所述承载框与上料方向相对的两侧壁上均贯穿设有供版体穿过的通槽,所述承载框上设有用于固定版体的固定机构;

所述制版箱位于进料口一侧的侧壁上延伸设有上料机架,所述上料机架上靠近进料口的一端设有用于将版体推入承载框内的推动机构,所述上料机架上位于推动机构远离制版箱的一侧设有上料机构;

所述制版箱内位于进料口一侧的侧壁内设有升降门一,所述制版箱位于出料口一侧的侧壁内设有升降门二,所述制版箱上设有用于驱动升降门一、升降门二往复升降的升降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料时,工人先利用升降机构驱动升降门一打开,利用上料进料机构传输待制版的版体,并利用推动机构将版体从进料口推入制版箱内,使得版体通过通槽进入承载框内,并利用固定机构对版体进行固定,再将升降门一关闭后进行制版,制版完成后,再利用升降机构驱动升降门一、升降门二都打开,再利用推动机构将下一块待制版的版体推动至承载框内,以便下一块版体将已经制版好的版体从出料口推出,从而实现版体的快速上下料,且省时省力,有助于提升制版效率。

可选的,所述承载框位于通槽两端的侧壁内均设有放置腔一,所述通槽两相对的槽壁上均设有与放置腔一连通的滑孔,所述固定机构包括长度可调的伸缩板,所述承载框内设有用于驱动通槽两侧的伸缩板同步伸缩的伸缩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起始状态下,折叠板收纳在放置腔一内,当版体进入承载框内后,利用伸缩组件驱动通槽两侧的折叠板相向滑移至与版体的侧壁抵紧,从而将版体稳定固定在承载框内。

可选的,所述承载框的侧壁内位于两放置腔一之间设有放置腔二,所述通槽的槽壁上设有与放置腔二连通的限位滑槽,所述伸缩组件包括转动连接在放置腔二内的双向螺杆,所述通槽两侧相靠近的折叠板上设有驱动杆,其中一所述驱动杆穿过限位滑槽与双向螺杆的一端螺纹连接,另一所述驱动杆穿过限位滑槽与双向螺杆的另一端螺纹连接,所述双向螺杆的一端连接有微型电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需要对版体限位时,利用微型电机驱动双向螺杆转动,在限位滑槽的导向作用下,使得双向螺杆带动两驱动杆同步相向滑移,从而使得通槽两侧的折叠板从放置腔一内滑出;释放版体时,利用微型电机驱动双向螺杆反向转动,在限位滑槽的导向作用下,使得双向螺杆带动两驱动杆同步相背滑移,从而使得通槽两侧的折叠板相背滑移至收纳在放置腔一内。

可选的,所述承载框位于通槽一侧的侧壁内设有限位腔,所述限位腔与放置腔二相对,所述限位腔与放置腔一、放置腔二均连通,所述折叠板的顶端滑移连接在限位腔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双向螺杆带动驱动杆滑动时,利用限位腔对折叠板的滑移过程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可选的,所述上料机架上靠近进料口的一端设有转运台,所述推动机构包括架设在转运台上的支架,所述支架上沿上料方向滑移连接有滑板,所述滑板上设有用于抵推版体的推动件,所述滑板上设有用于驱动推动件往复升降的驱动件,所述支架上设有用于驱动滑板往复滑移的驱动组件,所述转运台位于上料方向两侧的顶壁上设有限位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先利用驱动组件驱动滑板滑移至版体的上方,再利用驱动件驱动推动件竖直向下运动至与版体的侧壁抵紧,再利用驱动组件驱动滑板朝进料口一侧滑移,从而实现对版体的转运。

可选的,所述转运台靠近上料机架的一端设有用于校正版体的纠偏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经过上料机构传输的版体存在发生偏移的可能,再利用推动机构推动版体前,利用纠偏机构对发生偏移的版体进行校正,以便保证版体传输至进料口时,版体能顺利从进料口进入承载框内。

可选的,所述纠偏机构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架设在上料机架的上方,所述上料机架靠近转运台一端的两外侧壁上均延伸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顶壁上滑移连接有校正板,所述支撑架上设有用于驱动两校正板同步相向或相背滑移的调节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起始状态下,两校正板相互远离,当版体经过上料机构传输至转运台上时,利用调节组件驱动两校正板同步相向滑移,以使得校正板与版体的两侧逐步抵紧,从而实现对版体的校正。

可选的,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转动连接在支撑架底壁上的联动杆,所述联动杆的一端通过连杆一与其中一校正板连接,所述联动杆的另一端通过连杆二与另一校正板连接,所述支撑架的底壁上设有用于推动连杆一或连杆二的调节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版体校正时,利用调节件驱动连杆一或连杆二,在联动杆的联动作用下,使得联动杆带动两校正板同步相向或滑移至抵紧版体。

可选的,所述制版箱位于进料口、出料口一侧的侧壁内均设有滑腔,所述升降门一、升降门二滑移连接在对应的滑腔内,所述制版箱的顶端或底端的内部设有容纳腔,所述升降机构包括转动连接在容纳腔内的螺杆一与螺杆二,所述螺杆一与升降门一螺纹连接,所述螺杆二与升降门二螺纹连接,所述容纳腔内设有用于驱动螺杆一、螺杆二同步转动的动力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下料时,需打开升降门一、升降门二,利用动力组件驱动螺杆一、螺杆二同步转动,在滑腔的导向作用下,使得螺杆一带动升降门一竖直往复滑移,使得螺杆二带动升降门二竖直往复滑移,从而实现升降门一、升降门二的开合。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丝网印刷制版用上下料一体化装置的使用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a.上料前,利用动力组件驱动螺杆一和螺杆二同步转动,使得升降门一与升降门二同步竖直向下运动,露出进料口和出料口;

b.上料时,利用上料机构将版体传送至上料机架靠近进料口的一端,再利用推动机构将版体从进料口推入承载框内;

c.此时,利用固定机构将版体固定在承载框内,同时,动力组件驱动螺杆一和螺杆二同步转动,使得升降门一、升降门二同步竖直向上运动至关闭进料口和出料口,开始制版;

d.制版完成后,动力组件驱动螺杆一和螺杆二同步转动,使得升降门一和升降门二同步打开,释放固定机构,并利用上料机构将下一块版体推入承载框内,新的版体进入承载框时,将已经制版完成的版体从出料口推出,从而完成版体的快速上下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动力组件、升降门一、升降门二、螺杆一、螺杆二、上料机构、推动机构以及固定机构的共同配合,实现版体的快速上下料,从而达到省时省力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升降机构、上料机构、推动机构以及固定机构的共同配合,实现版体的快速上下料,省时省力,有助于提升制版效率;

2.当版体进入承载框后需要固定时,利用微型电机驱动双向螺杆转动,在限位滑槽的导向作用下,使得双向螺杆带动两驱动杆同步相向滑移,从而使得通槽两侧的折叠板从放置腔一内滑出;

3.设置纠偏机构,有助于对从上料机构传出的版体进行校正,从而保证后续上料过程的顺畅性;

4.纠偏时,利用调节件推动连杆一或连杆二,在联动杆的联动作用下,使得联动杆带动两侧的校正板相向滑移至抵紧版体,从而实现对版体的快速校正;

5.上下料时,利用动力组件驱动螺杆一、螺杆二同步转动,在滑腔的导向作用下,使得螺杆一带动升降门一升降,螺杆二带动升降门二升降,从而实现对进料口、出料口的开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用于体现本申请实施例中制版箱、承载框、版体、接料板、升降门一、升降门二以及升降机构之间的连接关系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用于体现本申请实施例中伺服电机、转动轴、第一锥齿轮、螺杆一、螺杆二、第二锥齿轮、升降门一以及升降门二之间的连接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用于体现本申请实施例中底架、支撑板、转动辊、第一驱动电机、转轴、蜗杆以及蜗轮之间的连接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用于体现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架、调节组件、转运台、支撑板以及固定板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用于体现本申请实施例中气缸一、连杆二、连接杆二、联动杆、铰接轴、连杆一、连接杆一以及校正板之间的连接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用于体现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架、滑板、气缸二、推动板以及驱动组件之间的连接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用于体现本申请实施例中承载框、伸缩板以及伸缩组件之间的连接关系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制版箱;10、进料口;11、出料口;2、承载框;20、通槽;201、滑孔;202、限位滑槽;21、放置腔一;22、放置腔二;23、限位腔;3、固定机构;31、伸缩板;311、折叠板;3111、驱动杆;32、伸缩组件;321、双向螺杆;3211、凸耳三;322、微型电机;323、连接块;4、上料机架;41、底架;42、支撑板;5、推动机构;51、支架;511、转运框;5111、导向槽;512、支杆;52、滑板;53、推动板;54、气缸二;55、驱动组件;551、第二驱动电机;552、螺杆;6、上料机构;61、转动辊;62、转动组件;621、第一驱动电机;622、转轴;623、蜗杆;624、蜗轮;625、凸耳二;7、升降门一;8、升降门二;9、升降机构;91、螺杆一;92、螺杆二;93、动力组件;931、伺服电机;932、转动轴;933、第一锥齿轮;934、第二锥齿轮;935、凸耳一;12、转运台;13、限位板;14、纠偏机构;141、支撑架;1411、水平板;1412、竖直杆;142、固定板;1421、导向滑槽;143、校正板;144、调节组件;1441、联动杆;1442、连杆一;1443、连杆二;1444、气缸一;1445、铰接轴;1446、连接杆一;1447、连接杆二;15、滑腔;16、容纳腔;17、版体;18、接料板;181、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8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丝网印刷制版用上下料一体化装置。参照图1和图2,丝网印刷制版用上下料一体化装置包括制版箱1,制版箱1一侧的侧壁上设有进料口10,制版箱1另一侧的侧壁上设有出料口11,出料口11与进料口10相对,制版箱1邻近进料口10的两内侧壁间转动连接有用于放置版体17的承载框2,承载框2与进料口10、出料口11相对的一侧的侧壁上均贯穿设有通槽20,承载框2上设有用于固定版体17的固定机构3。

参照图1和图2,制版箱1位于进料口10一侧的侧壁上延伸有上料机架4,上料机架4靠近进料口10的一端设有推动机构5,上料机架4上远离进料口10的一端设有上料机构6,上料机架4上靠近进料口10的一端设有转运台12,制版箱1内位于进料口10一侧的侧壁内设有升降门一7,制版箱1位于出料口11一侧的侧壁内设有升降门二8,制版箱1上设有用于驱动升降门一7、升降门二8往复升降的升降机构9,制版箱1位于出料口11一侧的侧壁上水平延伸有接料板18,接料板18远离制版箱1的一端的底壁上连接有两支撑杆181,支撑杆181远离接料板18的一端与制版箱1的侧壁固定连接。

参照图1和图2,上料前,先利用升降机构9驱动升降门一7、升降门二8打开,上料时,利用上料机构6将版体17传输至转运台12上,再利用推动机构5将版体17从进料口10推入承载框2内,再利用固定机构3对版体17进行固定,再利用升降机构9驱动升降门一7、升降门二8关闭,开始制版,制版完成后,利用升降机构9驱动升降门一7、升降门二8打开,并释放固定机构3,再利用推动机构5将下一块新的版体17继续推入承载框2内,使得新的版体17将已经制版完成的版体17顺次从承载框2、出料口11推出,从而完成版体17的快速上下料,省时省力,且有助于提升制版效率。

参照图2和图3,制版箱1内位于进料口10、出料口11一侧的侧壁内均设有滑腔15,升降门一7滑移连接在位于进料口10一侧的滑腔15内,升降门二8滑移连接在位于出料口11一侧的滑腔15内,制版箱1底端的内部设有容纳腔16,容纳腔16与两滑腔15均连通,升降机构9包括螺杆一91、螺杆二92以及动力组件93,螺杆一91的底端转动连接在容纳腔16一侧的底壁上,螺杆一91的顶端与升降门一7的底端螺纹连接,螺杆二92的底端转动连接在容纳腔16另一侧的底壁上,螺杆二92的顶端与升降门二8的底端螺纹连接。

参照图3,动力组件93包括伺服电机931、转动轴932、两第一锥齿轮933以及第二锥齿轮934,伺服电机931固定连接在制版箱1位于进料口10底端的外侧壁上,转动轴932通过若干凸耳一935转动连接在容纳腔16的底壁上,其中一第一锥齿轮933同轴固定连接在转动轴932一端的周侧壁上,另一第一锥齿轮933同轴固定连接在转动轴932另一端的周侧壁上,其中一第二锥齿轮934同轴固定连接在螺杆一91底端的周侧壁上,另一第二锥齿轮934同轴固定连接在螺杆二92底端的周侧壁上,第二锥齿轮934与第一锥齿轮933啮合。

参照图1和图3,上料前,利用伺服电机931驱动转动轴932转动,使得转动轴932带动两第一锥齿轮933转动,第一锥齿轮933与第二锥齿轮934啮合传动,第二锥齿轮934带动螺杆一91、螺杆二92转动,在滑腔15的导向作用下,使得螺杆一91带动升降门一7竖直向下滑移至收纳在滑腔15内,同时,螺杆二92带动升降门二8竖直向下滑移至收纳在滑腔15内,从而露出进料口10和出料口11。

参照图1和图4,上料机架4包括底架41以及设置在底架41两侧顶壁上的支撑板42,上料机构6包括若干转动辊61以及驱动若干转动辊61同步转动的转动组件62,若干转动辊61转动连接在两支撑板42相对的侧壁间,转动组件62包括第一驱动电机621、转轴622、若干蜗杆623以及蜗轮624,第一驱动电机621固定连接在支撑板42靠近上料一端的侧壁上转轴622通过若干凸耳二625转动连接在支撑板42的外侧壁上,若干蜗杆623同轴固定连接在转轴622的周侧壁上,转动辊61的一端贯穿支撑板42的侧壁并与蜗轮624同轴连接,蜗轮624与蜗杆623啮合。

参照图1和图4,上料时,利用第一驱动电机621顺次驱动转轴622、蜗杆623以及蜗轮624转动,使得蜗轮624带动转动辊61同步转动,从而实现版体17的上料,结构简单稳定。

参照图1和图5,上料机架4靠近制版箱1的一端设有纠偏机构14,纠偏机构14包括支撑架141、两校正板143以及驱动两校正板143同步相向或相背滑移的调节组件144,支撑架141架设在上料机架4位于转运台12的一端的上方,支撑架141包括水平板1411以及固定连接在水平板1411底壁四角的竖直杆1412,竖直杆1412远离水平板1411的一端支撑于地面上,支撑板42靠近转运台12的一端的两外侧壁上均延伸设有固定板142。

参照图5和图6,转运台12位于上料方向两侧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限位板13,固定板142的顶壁上设有导向滑槽1421,校正板143的底端滑移连接在导向滑槽1421内,校正板143的滑移方向与上料方向垂直,调节组件144包括联动杆1441、连杆一1442、连杆二1443以及调节件,联动杆1441通过铰接轴1445转动连接在水平板1411的底壁上,联动杆1441的一端与连杆一1442铰接,联动杆1441一的另一端与连杆二1443铰接,连杆一1442远离联动杆1441的一端通过连接杆一1446与其中一校正板143的顶壁固定连接,连杆二1443远离联动杆1441的一端通过连接杆二1447与另一校正板143的顶壁固定连接,调节件包括气缸一1444,气缸一1444固定连接在水平板1411的底壁上,气缸一1444的活塞杆与连杆一1442的端壁铰接。

参照图5和图6,校正时,利用气缸一1444推动连杆一1442,在导向滑槽1421的导向作用下,使得连杆一1442带动联动杆1441转动,联动杆1441拉动连杆二1443,连杆二1443与连杆一1442带动两校正板143同步相向滑移,使得版体17沿上料方向的两侧壁逐渐与校正板143的侧壁抵紧,从而实现对版体17的校正。

参照图1和图7,推动机构5包括支架51、滑板52、推动件、驱动件以及驱动组件55,支架51包括转运框511以及两支杆512,转运框511一端的端壁与制版箱1顶端的侧壁固定连接,转运框511另一端的底壁通过支杆512固定在支撑板42的侧壁上,支杆512的纵截面的形状为匚字形,转运框511沿上料方向的两内侧壁上均设有导向槽5111,滑板52的两侧滑移连接在导向槽5111内,推动件包括推动板53,推动板53的纵截面的形状为L形,驱动件包括气缸二54,气缸二54固定连接在滑板52的底壁上,气缸二54的活塞杆与推动板53竖直端的顶壁固定连接,驱动组件55用于驱动滑板52在导向槽5111内往复滑移。

参照图7,驱动组件55包括第二驱动电机551和螺杆552,第二驱动电机551固定连接在转运框511远离制版箱1一端的顶壁上,第二驱动电机551的输出轴与螺杆552同轴连接,螺杆552转动连接转运框511两相对的侧壁间,螺杆552的长度方向与上料方向同向。

参照图1和图7,起始状态下,推动板53位于转运台12靠近上料的一端的上方,对版体17校正完成后,先利用气缸二54驱动推动板53竖直向下运动至推动板53的水平端与版体17远离制版箱1一端的端壁相对后,利用第二驱动电机551驱动螺杆552转动,使得螺杆552带动滑板52朝制版箱1一侧运动,从而使得推动板53将版体17朝制版箱1一侧推动。

参照图2和图8,承载框2位于通槽20两端的侧壁内设有放置腔一21,通槽20两相对的槽壁上设有与放置腔一21连通的滑孔201(图中未示出),承载框2邻近滑孔201一侧的侧壁内设有放置腔二22,通槽20的槽底壁上设有与放置腔二22连通的限位滑槽202,承载框2位于通槽20一侧的侧壁内设有限位腔23,限位腔23与放置腔一21、放置腔二22均连通。

参照图2和图8,固定机构3包括伸缩板31以及伸缩组件32,伸缩板31包括可折叠的若干折叠板311,最靠近滑孔201一侧的折叠板311上沿竖直方向固定连接驱动杆3111,驱动杆3111的底端穿过限位滑槽202并伸入放置腔二22内,驱动杆311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块323。

参照图8,伸缩组件32包括微型电机322以及双向螺杆321,微型电机322固定在放置腔二22的腔底壁上,双向螺杆321通过若干凸耳三3211转动连接在放置腔二22内,双向螺杆321的一端与微型电机322的输出轴连接,双向螺杆321两端的螺纹旋向相反,双向螺杆321的一端与其中一连接块323螺纹连接,双向螺杆321的另一端与另一连接块323螺纹连接。

参照图2和图8,起始状态下,伸缩板31收纳在放置腔一21内,当版体17滑移进入承载框2内后,利用微型电机322驱动双向螺杆321转动,在限位滑槽202的导向作用下,使得双向螺杆321带动两驱动杆3111同步相向滑移,从而使得驱动杆3111带动两侧的伸缩板31相向运动至与承载框2的侧壁抵紧,从而将版体17固定在承载框2内;下料时,通槽20两端的微型电机322同时驱动双向螺杆321反向转动,在限位滑槽202的导向作用下,使得双向螺杆321带动两驱动杆3111同步相背滑移,使得驱动杆3111带动折叠板311滑移进入放置腔一21内,从而实现对版体17的释放。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丝网印刷制版用上下料一体化装置的实施原理为:上料前,先利用伺服电机931驱动转动轴932转动,使得转动轴932带动两第一锥齿轮933转动,第一锥齿轮933与第二锥齿轮934啮合传动,第二锥齿轮934带动螺杆一91、螺杆二92转动,在滑腔15的导向作用下,使得螺杆一91带动升降门一7竖直向下滑移至收纳在滑腔15内,同时,螺杆二92带动升降门二8竖直向下滑移至收纳在滑腔15内,从而露出进料口10和出料口11;上料时,利用第一驱动电机621顺次驱动转轴622、蜗杆623以及蜗轮624转动,使得蜗轮624带动转动辊61同步转动,从而完成版体17的上料;当版体17运动至远离转动辊61时,利用气缸一1444推动连杆一1442,在导向滑槽1421的导向作用下,使得连杆一1442带动联动杆1441转动,联动杆1441拉动连杆二1443,连杆二1443与连杆一1442带动两校正板143同步相向滑移,使得版体17沿上料方向的两侧壁逐渐与校正板143的侧壁抵紧,从而实现对版体17的校正;再利用气缸二54驱动推动板53竖直向下运动至推动板53的水平端与版体17远离制版箱1一端的端壁相对后,利用第二驱动电机551驱动螺杆552转动,使得螺杆552带动滑板52朝制版箱1一侧运动;当版体17进入承载框2内后,利用微型电机322驱动双向螺杆321转动,在限位滑槽202的导向作用下,使得双向螺杆321带动两驱动杆3111同步相向滑移,从而使得驱动杆3111带动两侧的伸缩板31相向运动至与承载框2的侧壁抵紧,从而将版体17固定在承载框2内;制版完成后,通槽20两端的微型电机322同时驱动双向螺杆321反向转动,在限位滑槽202的导向作用下,使得双向螺杆321带动两驱动杆3111同步相背滑移,使得驱动杆3111带动折叠板311滑移进入放置腔一21内,从而实现对版体17的释放,再利用推动机构5将下一块新的版体17从进料口10推入,从而将已经制版完成的版体17从出料口11推出,从而实现版体17的快速上下料,省时省力。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丝网印刷制版用上下料一体化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上料前,利用动力组件93驱动螺杆一91和螺杆二92同步转动,使得升降门一7与升降门二8同步竖直向下运动,漏出进料口10和出料口11,此时,靠近进料口10一侧的折叠板311收纳在放置腔一21内,靠近出料口11一侧的折叠伸出滑孔201;

b.上料时,利用上料机构6将版体17传送至转运台12上,先利用纠偏机构14对版体17进行校正,使得版体17沿上料方向的两侧壁与限位板13的侧壁抵紧;

c.推料时,利用驱动件驱动推动件竖直向下运动至与版体17抵接,再利用驱动组件55滑板52沿上料方向朝进料口10一侧滑移,当版体17的一端抵紧在靠近出料口11一侧的折叠板311上后,利用微型电机322驱动双向螺杆321转动,在限位滑槽202的导向作用下,使得双向螺杆321带动通槽20两侧的折叠板311相向滑移至与版体17靠近上料一侧的侧壁抵紧,从而实现对版体17的固定;

d.同时,动力组件93驱动螺杆一91、螺杆二92同步转动,使得升降门一7、升降门二8同步竖直向上运动至封闭进料口10和出料口11,开始制版;

e.制版完成后,动力组件93驱动螺杆一91、螺杆二92同步转动,使得升降门一7、升降门二8同步竖直向下运动至滑腔15内,再利用上料机构6将下一块新的版体17传送至转运台12上,并利用驱动件驱动推动件竖直向下,再利用驱动组件55驱动滑板52沿上料方向滑移,使得滑板52通过推动件将新的版体17朝承载框2内推动,从而使得新的版体17将已经制版完成的版体17从出料口11中推出。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19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光刻校正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