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光片、调光装置及调光片的管理方法

文档序号:54528 发布日期:2021-09-28 浏览:28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调光片、调光装置及调光片的管理方法 (Dimming sheet, dimming device and management method of dimming sheet ) 是由 驹津基靖 于 2020-03-18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调光片具备调光层及夹着调光层的一对透明电极层。调光片在一个以上的对象变化率的绝对值中具有0.7以上的最大值,各对象变化率是遮光率[%]相对于对象范围内的施加电压[V]的变化率,对象范围是调光片的遮光率变化10%的施加电压的范围,遮光率由JIS L 1055:2009规定。(The light control sheet includes a light control layer and a pair of transparent electrode layers sandwiching the light control layer. The dimming sheet has a maximum value of 0.7 or more among absolute values of one or more target change rates, each target change rate being a change rate of a light-shielding rate [% ] with respect to an applied voltage [ V ] within a target range, the target range being a range of the applied voltage in which the light-shielding rate of the dimming sheet changes by 10%, the light-shielding rate being defined by JIS L1055: 2009 specifies.)

调光片、调光装置及调光片的管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调光片、具备调光片的调光装置及调光片的管理方法。

背景技术

调光片具备调光层及夹着调光层的一对透明电极层(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调光装置具备上述调光片及控制向一对透明电极层的驱动电压的施加的控制部。例如,调光层所包含的液晶分子的取向状态根据一对透明电极层间的电位差而发生改变,由此调光片的透明度变化。控制部通过使驱动电压的施加状态变化,由此切换调光片的透明状态与不透明状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877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调光片例如粘贴于建筑物、汽车的窗玻璃等,作为将2个空间进行分隔的分隔件起作用。对于这样的调光片,以保护隐私等为目的,而要求在调光片为不透明状态时从位于一方空间的观察者无法看到位于另一方空间的人物、物体。

另一方面,从与调光片本身的透明度不同的观点出发,还存在作为上述分隔件起作用的调光片所被期望的特性。具体地说,对于调光片,要求能够改变从第一空间向第二空间射入的光量而调整第二空间内的明亮度。并且,为了向第二空间内的观察者清楚地示出调光片具有调整明亮度的功能这一情况,优选明亮度被切换的定时可被观察者容易地识别,即优选明亮度在短时间内变化。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调整空间内的明亮度的调光片、调光装置及调光片的管理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解决上述课题的调光片具备调光层及夹着上述调光层的一对透明电极层。在一个以上的对象变化率的绝对值中具有0.7以上的最大值,各对象变化率是遮光率[%]相对于对象范围内的施加电压[V]的变化率,上述对象范围是上述调光片的遮光率变化10%的上述施加电压的范围,上述遮光率由JIS L 1055:2009规定。

对象变化率的绝对值的最大值越大,则在从指示施加电压的切换起至遮光率变化结束为止的任意时刻,遮光率更快地变化10%。即,在上述时刻,遮光率以空间内的明亮度变化可被识别出的变化量更快地变化。然后,如果对象变化率的绝对值的最大值为0.7以上,则上述时刻的遮光率的变化的速度变得良好,明亮度切换的定时变得容易被观察者识别出。作为其结果,能够实现具有明亮度的调整功能、并且能够将该功能向观察者清楚地示出的调光片。

在解决上述课题的调光片的管理方法中,该调光片构成为,具备调光层及夹着上述调光层的一对透明电极层,能够通过对上述一对透明电极层施加电压使由JIS L 1055:2009规定的遮光率变化。上述管理方法包括判定上述调光片是否正常的步骤,判定为上述调光片正常的条件为,在改变了向上述透明电极层的施加电压的情况下,在一个以上的对象变化率的绝对值中具有0.7以上的最大值,各对象变化率是遮光率[%]相对于对象范围内的施加电压[V]的变化率,上述对象范围是上述调光片的遮光率变化10%的上述施加电压的范围。

根据上述管理方法,能够进行与调光片的遮光性相关的品质管理,通过使用该管理方法,能够实现具有空间内的明亮度的调整功能、并且明亮度的切换定时容易被观察者识别出的调光片的制造等。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在调光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具备普通类型的调光片的调光装置的构造的图。

图2是表示在调光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具备反向类型的调光片的调光装置的构造的图。

图3是表示调光片中的施加电压与遮光率之间的标准关系的图。

图4是表示各试验例的调光片中的施加电压与遮光率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5是表示试验例1的调光片中的施加电压与各参数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6是表示试验例2的调光片中的施加电压与各参数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7是表示试验例3的调光片中的施加电压与各参数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8是表示试验例4的调光片中的施加电压与各参数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9是表示试验例5的调光片中的施加电压与各参数之间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调光片、调光装置及调光片的管理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调光装置的基本构造]

参照图1及图2,以调光装置所具备的调光片的构造为中心对调光装置的基本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那样,调光装置100具备调光片10及控制向调光片10的驱动电压的施加的控制部20。调光片10具有普通类型及反向类型的任一种构造。图1表示普通类型的调光片10N的截面构造。

普通类型的调光片10N具备调光层11、一对透明电极层即第一透明电极层12A及第二透明电极层12B、以及一对透明支承层即第一透明支承层13A及第二透明支承层13B。第一透明电极层12A和第二透明电极层12B夹着调光层11,第一透明支承层13A和第二透明支承层13B夹着调光层11及透明电极层12A、12B。第一透明支承层13A支承第一透明电极层12A,第二透明支承层13B支承第二透明电极层12B。

在第一透明电极层12A的表面上连接有第一端子部15A。第一透明电极层12A经由从第一端子部15A延伸的布线而与控制部20连接。在第二透明电极层12B的表面上连接有第二端子部15B。第二透明电极层12B经由从第二端子部15B延伸的布线而与控制部20连接。在调光片10N的端部,第一透明电极层12A从调光层11、第二透明电极层12B及第二透明支承层13B露出。第一端子部15A配置在第一透明电极层12A的该露出的区域中。在调光片10N的端部,第二透明电极层12B从调光层11、第一透明电极层12A及第一透明支承层13A露出。第二端子部15B配置在第二透明电极层12B的该露出的区域中。端子部15A、15B构成调光片10N的一部分。

控制部20生成作为交流电压的驱动电压,并施加于第一透明电极层12A及第二透明电极层12B。

调光层11包含液晶组合物。液晶组合物中含有液晶分子。调光层11例如由高分子网络型液晶(PNLC:Polymer Network Liquid Crystal)、高分子分散型液晶(PDLC:PolymerDispersed Liquid Crystal)、胶囊型向列型液晶(NCAP:Nematic Curvilinear AlignedPhase)等构成。例如,高分子网络型液晶具备具有三维网格状的高分子网络,在高分子网络所具有的空隙中保持液晶分子。在调光层11所含有的液晶分子中,例如,介电常数各向异性为正,液晶分子的长轴方向的介电常数大于液晶分子的短轴向的介电常数。此外,调光层11也可以具有规定的颜色,并且含有不妨碍液晶分子运动的色素。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实现具有规定原色的调光片10。

第一透明电极层12A及第二透明电极层12B分别是具有导电性的透明的层。构成透明电极层12A、12B的材料,例如可以是氧化铟锡(ITO)、掺氟氧化锡(FTO)、氧化锡、氧化锌、碳纳米管(CNT)、含有聚(3,4-亚乙基二氧噻吩)(PEDOT)的聚合物等。此外,透明电极层12A、12B也可以是包括Ag合金薄膜的多层膜。

第一透明支承层13A及第二透明支承层13B分别是透明的基材。透明支承层13A、13B例如可以是玻璃基板、硅基板及高分子膜等。形成高分子膜的材料例如可以是聚乙烯、聚苯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烯醇、聚碳酸酯、聚氯乙烯、聚酰亚胺、聚砜、环烯烃聚合物、三乙酰纤维素等。

第一端子部15A及第二端子部15B分别例如由导电性粘合层、布线基板及导线等构成。导电性粘合层例如可以是金属带、导电性膜及导电性糊剂等。布线基板例如可以是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等。

图2表示反向类型的调光片10R的截面构造。反向类型的调光片10R除了调光层11、透明电极层12A、12B、透明支承层13A、13B以外,还具备夹着调光层11的一对取向层即第一取向层14A及第二取向层14B。第一取向层14A位于调光层11与第一透明电极层12A之间,第二取向层14B位于调光层11与第二透明电极层12B之间。即,第一透明电极层12A和第二透明电极层12B夹着调光层11及取向层14A、14B。

取向层14A、14B例如是垂直取向膜。取向层14A、14B为,在第一透明电极层12A与第二透明电极层12B为等电位时,以使调光层11所含有的液晶分子的长轴方向沿着法线方向方式使液晶分子取向,该法线方向是沿着取向层14A、14B延展的面的法线方向。另一方面,取向层14A、14B在透明电极层12A、12B间产生电位差时,能够将调光层11所含有的液晶分子的长轴方向变更为上述法线方向以外的方向。

构成取向层14A、14B的材料例如可以是聚酰胺、聚酰亚胺、聚碳酸酯、聚苯乙烯、聚硅氧烷、聚酯及聚丙烯酸酯等。聚酯例如可以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丙烯酸酯例如可以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使取向层14A、14B作为垂直取向膜起作用的处理,例如是研磨处理、偏振光照射处理、微细加工处理。

在普通类型中,在未对透明电极层12A、12B施加驱动电压时,即在第一透明电极层12A与第二透明电极层12B为等电位时,调光层11所含有的液晶分子的长轴方向不规则。因此,向调光层11入射的光散射,调光片10变得不透明。另一方面,在对透明电极层12A、12B施加驱动电压、在第一透明电极层12A与第二透明电极层12B之间产生电位差时,根据该电位差而液晶分子被取向,液晶分子的长轴方向沿着透明电极层12A、12B间的电场方向。作为其结果,变得光容易透射调光层11。随着所施加的驱动电压在规定的范围内变大,调光片10的透明度变高。

在反向类型中,在未对透明电极层12A、12B施加驱动电压时,通过取向层14A、14B而液晶分子被取向,液晶分子的长轴方向沿着法线方向,该法线方向是沿着取向层14A、14B面的法线方向。作为其结果,调光片10变得透明。另一方面,在对透明电极层12A、12B施加驱动电压时,根据第一透明电极层12A与第二透明电极层12B之间的电位差,而液晶分子的长轴方向与上述法线方向不同,光难以透射调光层11。随着所施加的驱动电压在规定的范围内变大,调光片10的透明度变低。

[遮光率]

调光片10粘贴于位于两个空间的边界的透明部件上。由此,调光片10作为能够对上述两个空间的遮光性进行调整的分隔件起作用。粘贴调光片10的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例如,调光片10安装于建材、或者车辆用部件。建材例如是窗玻璃、隔断及玻璃壁等。车辆用部件例如是汽车的窗玻璃等。

调光片10为了能够任意地调整由调光片10分隔的空间内的明亮度,只要能够通过驱动电压的控制而将调光片10的遮光性切换为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即可。第二状态是与第一状态明显不同的状态。

一般情况下,调光片10的透明度是通过表示调光片10中的光的扩散程度的雾度来评价的。与此相对,调光片10的遮光性关乎于多少光从一方的空间透射调光片10而照亮另一方空间,而无论是平行光还是扩散光。该问题根据雾度难以正确地进行评价。例如,在一定以上的扩散状态下,雾度的遮光性的感受性变低,因此与驱动电压的变化相对的调光片的雾度的变化,与遮光率的变换不完全一致。因此,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通过使用由JISL1055:2009(A法)规定的遮光率来对调光片10的遮光性进行评价,能够对调光片10的明亮度的调整功能进行评价。

本申请的发明人通过使用了调光片10的试验例的验证而发现:如果遮光率相差10%以上,则调光片10的遮光性的差能够被人识别出。即,如果调光片10的第一状态下的遮光率与第二状态下的遮光率相差10%以上,则由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的切换而引起的空间内的明亮度的变化能够被存在于空间内的人感觉到。

第一状态是在预定的驱动电压的范围内、调光片10的遮光率最高的状态,第二状态是在上述驱动电压的范围内、调光片10的遮光率最低的状态。控制部20可以将调光片10的状态切换为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这两个状态,也可以切换为还将具有位于第一状态下的遮光率与第二状态下的遮光率之间的遮光率的状态包括在内的3个以上的状态。在调光片10中,第二状态下的透明度高于第一状态下的透明度。

进一步,本申请的发明人通过对驱动电压与遮光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由此对遮光率的变化的速度、即由调光片10引起的明亮度的变化的速度进行了评价。以下对此进行详细说明。

图3是表示作为上述分析的结果而得到的普通类型的调光片10N中的驱动电压与遮光率之间的关系的标准性的倾向。如图3所示那样,在对透明电极层12A、12B施加的驱动电压即施加电压Vo为0V时,遮光率S最大。在使施加电压Vo从0V上升时,在施加电压Vo较小的期间,遮光率S随着施加电压Vo的上升而缓慢降低。当施加电压Vo成为中等程度大小时,遮光率S随着施加电压Vo的上升而急速降低。当施加电压Vo变得更大时,遮光率S随着施加电压Vo的上升而缓慢降低。当施加电压Vo成为规定值以上的大小时,遮光率S的变化被缓和,遮光率S几乎不变化。

在此,将遮光率S变化10%的施加电压Vo的范围定义为对象范围VR,将施加电压Vo[V]相对于对象范围VR内的遮光率S[%]的变化率、即与施加电压Vo每1V的上升相对的遮光率S的变化量,定义为对象变化率RC。即,在将对象范围VR内的施加电压Vo的下限值设为V1、将对象范围VR内的施加电压Vo的上限值设为V2时,在普通模式下,对象变化率RC的绝对值即|RC|通过以下的计算式求出。

|RC|=|-10|/(V2-V1)

图3中作为一个例子而示出一个对象范围VR。

如上述那样,当遮光率S变化10%以上时,空间内的明亮度的变化能够被存在于空间内的观察者识别出。对象变化率RC表示调光片10的遮光率S以明亮度的变化能够被识别出的程度变化的情况下的、遮光率S相对于施加电压Vo的变化率。

本申请的发明人通过使用调光片10的试验例的验证而发现:在对透明电极层12A、12B施加的驱动电压的范围内,如果对象变化率RC的绝对值的最大值为0.7以上,则遮光率变化的速度良好,为明亮度变化的定时能够被识别出的程度。例如,在驱动电压为0V时实现第一状态、在驱动电压为50V时实现第二状态的情况下,只要0V以上50V以下的范围所包含的各对象范围VR内的对象变化率RC之中的对象变化率RC的绝对值的最大值为0.7以上即可。

此外,在反向类型的调光片10R中,与普通类型相比较,遮光率S的增减相对于施加电压Vo的增减的方向相反。即,在施加电压Vo为0V时,遮光率S最小,在使施加电压Vo从0V上升时,在施加电压Vo较小的期间,遮光率S随着施加电压Vo的上升而缓慢上升。当施加电压Vo成为中等程度的大小时,遮光率S随着施加电压Vo的上升而急速上升。当施加电压Vo进一步变大时,遮光率S随着施加电压Vo的上升而缓慢上升。当施加电压Vo成为规定值以上的大小时,遮光率S的变化被缓和,遮光率S几乎不变化。

在反向类型中,也将遮光率S变化10%的施加电压Vo的范围定义为对象范围VR,将施加电压Vo[V]相对于对象范围VR内的遮光率S[%]的变化率定义为对象变化率RC。在将对象范围VR内的施加电压Vo的下限值设为V1、将对象范围VR内的施加电压Vo的上限值设为V2时,对象变化率RC的绝对值通过以下的计算式求出。

|RC|=|10|/(V2-V1)

在反向类型的情况下,也是在对透明电极层12A、12B施加的驱动电压的范围内,如果对象变化率RC的绝对值的最大值为0.7以上,则遮光率的变化速度较良好。

以下,对试验例及验证结果进行详细说明。

通过对调光片10的总厚及调光层11的构成进行变更,由此得到了对象变化率RC的绝对值的最大值不同的5个试验例。在试验例中成为变更的对象的调光层11的构成包括:构成调光层11的液晶的种类、组成;调光层11包含高分子的情况下的高分子的密度;以及调光层11由PNLC构成的情况下的高分子网络的空隙大小。各试验例是普通类型的调光片10N。

遮光率具有调光片10的总厚越小则最大值越小的倾向,并且具有调光片10的总厚越大则最小值越大的倾向。为了充分确保遮光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即第一状态的遮光率与第二状态的遮光率之差,调光片10的总厚优选为40μm以上400μm以下。在该情况下使用的透明支承层13A、13B的厚度优选为20μm以上200μm以下,调光层11的厚度优选为5μm以上50μm以下。

试验例1的调光片具备由PNLC构成的调光层11、由ITO构成的透明电极层12A、12B及由聚对苯二甲酸构成的透明支承层13A、13B。试验例1的调光片的总厚为120μm,第一透明支承层13A及第二透明支承层13B各自的厚度为50μm。

在试验例2的调光片中,相对于试验例1,调光层11的总厚及调光层11的构成不同。试验例2的调光片的总厚为270μm,第一透明支承层13A及第二透明支承层13B各自的厚度为125μm。

在试验例3的调光片中,相对于试验例1,调光层11的总厚及调光层11的构成不同。试验例3的调光片的总厚为400μm,第一透明支承层13A及第二透明支承层13B各自的厚度为188μm。

在试验例4的调光片中,相对于试验例1,调光层11的总厚及调光层11的构成不同。试验例4的调光片的总厚为400μm,第一透明支承层13A及第二透明支承层13B各自的厚度为188μm。

在试验例5的调光片中,相对于试验例1,调光层11的总厚及调光层11的构成不同。试验例5的调光片的总厚为400μm,第一透明支承层13A及第二透明支承层13B各自的厚度为188μm。

将试验例1的调光片配置于两个空间的边界配置,并且在一方的空间内配置了白色光源。然后,在通过使对透明电极层12A、12B间施加的驱动电压变化而使遮光率变化了的情况下,对另一方空间内的明亮度的变化进行了感官评价。作为其结果,确认了当遮光率变化10%时,能够识别出明亮度的变化。此外,当遮光率变化50%时,能够更清楚地识别出明亮度的变化。

由此,确认了如果调光片10的第一状态的遮光率与第二状态的遮光率之差为10%以上,则能够通过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的切换来调整空间内的明亮度。并且确认了,为了使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下的调光片10的遮光性之差显著以提高空间内的明亮度的调整功能,优选第一状态的遮光率与第二状态的遮光率之差为50%以上。

此外,当遮光率为30%以上时,能够识别出光被调光片10遮挡。因此,第一状态下的遮光率优选为30%以上。

图4针对各试验例表示测定了对透明电极层12A、12B间施加的驱动电压与遮光率之间的关系的结果。对于各试验例,使遮光率S以1%刻度错开而设定了多个对象范围VR。然后,针对每个对象范围VR,从图表中读取施加电压Vo的上限值和下限值,由此计算出对象变化率RC。然后,求出对象变化率RC的绝对值的最大值。

在试验例1中,确认了在遮光率S从44%变化为34%的对象范围VR及从43%变化为33%的对象范围VR的附近、即施加电压Vo为12V附近时,对象变化率RC的绝对值成为最大。确认了对象变化率RC的绝对值的最大值为大约5.3。

在试验例2中,确认了在遮光率S为47%至30%的范围所包含的各对象范围VR的附近、即施加电压Vo为7V~8V附近时,对象变化率RC的绝对值成为最大。确认了对象变化率RC的绝对值的最大值为大约7.1。

在试验例3中,确认了在遮光率S为51%至34%的范围所包含的各对象范围VR的附近、即施加电压Vo为15V~25V附近时,对象变化率RC的绝对值成为最大。确认了对象变化率RC的绝对值的最大值为大约1.0。

在试验例4中,确认了在遮光率S为41%至28%的范围所包含的各对象范围VR的附近、即施加电压Vo为15V~20V附近时,对象变化率RC的绝对值成为最大。确认了对象变化率RC的绝对值的最大值为大约1.8。

在试验例5中,确认了在遮光率S为36%至24%的范围所包含的各对象范围VR的附近、即施加电压Vo为10V~25V附近时,对象变化率RC的绝对值成为最大。确认了对象变化率RC的绝对值的最大值为大约0.6。

在使施加电压Vo逐渐变化时,确认了各试验例的调光片的遮光率S沿着图4所示的各试验例的曲线变化。该情况暗示:在为了切换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而施加了规定的驱动电压的情况下,短期来看,各试验例的调光片的遮光率S随着时间而与图4所示的各试验例的曲线同样地变化。其暗示:对象变化率RC的绝对值越大,则具有该对象变化率RC的变化率范围内的遮光率的变化速度越快、即在该范围内遮光率变化10%所需要的时间越短。换言之,对象变化率RC的绝对值越大,则明亮度可被识别出地变化所需要的时间越短。

因此,对象变化率RC的绝对值的最大值越大,则在从控制部20指示了用于切换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的驱动电压的切换起至遮光率的变化结束为止的任意时刻,遮光率更快地变化10%。即,在上述时刻,遮光率以明亮度的变化能够被识别出的变化量更快地变化。作为其结果,调光片10的明亮度的切换定时容易被观察者识别出。

对于各试验例,将调光片配置于两个空间的边界,并且在一方的空间内配置了白色光源。然后,将对透明电极层12A、12B间施加的驱动电压从0V切换为50V,对另一方空间内的明亮度的变化进行了感官评价。作为其结果,在试验例5中,难以识别出明亮度的切换定时。与此相对,在试验例1~4中,能够识别出明亮度的切换。特别是,在试验例1及试验例2中,能够感觉到明亮度瞬间地变化。

因此,确认了如果对象变化率RC的绝对值的最大值为0.7以上,则遮光率的变化速度良好。此外,确认了如果对象变化率RC的绝对值的最大值为3.0以上,则遮光率的变化速度尤其提高。

此外,对象变化率RC的绝对值的最大值优选为6.0以下。在调光片10中,越远离端子部15A、15B,则调光层11被施加的有效电压越低。因此,若在较窄的电压范围内遮光率较大地变化,则在调光片10的面内遮光率产生差,有时调光片10被视觉辨认为在面内透明度具有不均。尤其是,调光片10的面积越大,这样的问题变得越显著。如果对象变化率RC的绝对值的最大值为6.0以下,则在各对象范围VR中遮光率的变化被抑制为不过于急剧的程度。即,能够抑制各对象范围VR的电压范围变得过窄。因此,即使在使用具有最大对象变化率RC的对象范围VR附近的施加电压来驱动调光片10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由于遮光率之差而引起的不均的产生。

接着,说明对遮光率与其他参数之间的差异进行了验证的结果。图5~图9中针对各试验例表示测定了驱动电压与遮光率、全光线透射率、平行光线透射率、扩散透射率及雾度各自之间的关系的结果。全光线透射率、平行光线透射率、扩散透射率及雾度,以JISK7361-1:1997及JIS K 7136:2000为基准来测定。图5表示试验例1的测定结果,图6表示试验例2的测定结果,图7表示试验例3的测定结果,图8表示试验例4的测定结果,图9表示试验例5的测定结果。在图5~图9中,S表示遮光率,T.T表示全光线透射率,P.T表示平行光线透射率,DIF表示扩散透射率,HZ表示雾度。

参照图5~图9可知:遮光率相对于施加电压Vo的变化方式,与全光线透射率、平行光线透射率、扩散透射率及雾度各参数的变化方式均不同。具体地说,全光线透射率及扩散透射率是在雾度的计算中使用的参数,平行光线透射率及扩散透射率是全光线透射率的成分,因此这些参数的变化是连动的。另一方面,若将这些参数与遮光率进行比较,则变化率改变的施加电压Vo的大小、变化率较大的施加电压Vo的范围不同。例如,遮光率及雾度均随着施加电压的上升而降低,但遮光率在低电压区域中的变化量,大于雾度在低电压区域中的变化量。换言之,即使在雾度相对于最大值几乎无变化的低电压区域中,遮光率也开始降低。

因此,在调光片10的明亮度的调整功能的评价、即调光片10的遮光性的评价中,不使用在调光片10的透明度的评价中一直以来所使用的雾度等、而使用通过适合评价对象的方法测定出的参数即遮光率的意义较大。

此外,对于各试验例,测定了驱动电压为0V时的清晰度。清晰度是使用窄角散射光对调光片10的状态进行评价的参数,使用与在上述雾度的测定中使用的装置相同的积分球式的光线透射率测定装置而测定。在透过调光片10的被摄体的像中,被摄体的非常微小的部分鲜明到何种程度,能够通过清晰度进行评价。调光片10所具有的清晰度的值越小,则隔着调光片10的被摄体的鲜明度越低。

在将透射了配置在光源与积分球之间的调光片的试验片的光中、相对于入射至调光片的平行光的光轴直进的直进光的光量设为lC,将相对于平行光的光轴的角度为±2.5°以内的窄角散射光的光量设为lR时,通过下述式(1)来计算清晰度。

100×(lC-lR)/(lC+lR)···(1)

关于清晰度的测定结果,确认了在试验例1中为46.0%,在试验例2中为51.8%,在试验例3中为7.4%,在试验例4中为39.9%,在试验例5中为9.7%。

根据这些结果可知,试验例1的调光片中,明亮度的调整功能优良,并且隔着调光片的对象的遮蔽功能也较优良。因此,试验例1的调光片作为分隔件的有用性高。

[调光片的管理方法]

调光片的管理方法例如在调光片的制造中使用。在调光片的管理方法中,进行调光片是否正常的判定。判定为调光片正常的条件中,作为条件1,包括对象变化率RC的绝对值的最大值为0.7以上。

在调光片的管理方法被用于调光片的制造的情况下,调光片的制造方法包括:在形成了调光片之后,在使驱动电压的大小变化的同时对调光片的遮光率进行测定,并计算对象变化率RC的绝对值的最大值的步骤;以及将对象变化率RC的绝对值的最大值满足条件1的调光片判定为正常的步骤。

根据这样的制造方法,能够制造具有空间内的明亮度的调整功能、并且明亮度切换的定时容易被观察者识别出的调光片10。

此外,判定为调光片正常的条件除了上述条件1以外,也可以还包括上述对象变化率RC的绝对值的最大值的上限值、上述第一状态的遮光率与第二状态的遮光率之差的下限值。

以上,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列举的效果。

(1)对象变化率RC的绝对值的最大值为0.7以上,因此通过调光片10切换明亮度的定时容易被观察者识别出。作为其结果,能够实现具有明亮度的调整功能、并且能够将该功能清楚地示出给观察者的调光片10。

(2)由于对象变化率RC的绝对值的最大值为6.0以下,因此能够抑制遮光率变化10%的电压的范围变得过窄。因此,即使在与调光片10的延展相应地产生了电压降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调光片10的面内遮光率产生可被识别出的差。作为其结果,能够抑制在调光片10中产生的不均被视觉辨认出。

(3)由于调光片10的第一状态的遮光率、即被施加规定范围的驱动电压的情况下的调光片10的遮光率的最大值为30%以上,因此能够充分确保第一状态下的调光片10的遮光性。由此,能够实现遮光性良好的调光片10。

(4)调光片10的第一状态的遮光率与第二状态的遮光率之差为50%以上。换言之,调光片10构成为,能够通过驱动电压的施加而使遮光率变化50%以上。根据这样的构成,通过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的切换,能够使空间内的明亮度更大地变化。由此,能够提高调光片10对明亮度的调整功能。

(5)调光层11只要是包括高分子网络型液晶或者高分子分散型液晶的构成,则容易实现遮光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较大、且对象变化率RC的绝对值的最大值较大的调光片。

(6)根据作为判定为调光片10正常的条件而使用上述条件1的调光片的管理方法,能够进行与调光片10的遮光性相关的品质管理。并且,通过使用该管理方法,能够进行具有空间内的明亮度的调整功能、并且明亮度切换的定时容易被观察者识别出的调光片10的制造等。

[变更例]

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如以下那样变更而实施。

·如上述那样,调光装置100的控制部20可以将调光片10的状态切换为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这两个状态,也可以切换为还将具有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的遮光率的状态包括在内的3个以上的状态。控制部20通过施加对象变化率RC的绝对值成为最大的对象范围VR的上限值以上的驱动电压,由此能够实现具备具有空间内的明亮度的调整功能、并且明亮度切换的定时容易被观察者识别出的调光片10的调光装置100。

在将调光片10的状态切换为3个以上的状态的情况下,控制部20例如具备用于将相互不同的遮光率转换为驱动电压的表等信息,并对调光片10施加与外部的操作设备等所指定的遮光率建立对应的驱动电压。

在此,优选在调光片10所具有的多个状态中,各状态的遮光率与其他状态的遮光率相差10%以上。根据这样的构成,每当调光片10的状态被切换时,观察者就能够识别出明亮度的变化。由此,通过调光装置100能够将空间内的明亮度切换为多个阶段,能够提高明亮度的调整功能。

·调光片10在第一状态下,也可以被用作为投影图像的屏幕。第一状态下的遮光率越高的调光片10,越能够抑制用于投影的光透射,由此能够作为越清楚地映出图像的屏幕起作用。

17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车载显示组件显示镜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