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机和轧制方法

文档序号:655351 发布日期:2021-04-27 浏览:34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轧机和轧制方法 (Rolling mill and rolling method ) 是由 堀井健治 杉本达则 大和田隆夫 佐古彰 渡边浩明 于 2020-09-29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是比以往简单的构造、也能够减少针对轴承的偏心载荷的轧机和轧制方法。第1缸分别在轧制方向的入侧和出侧在轴向上排列设置有两个以上,控制装置(80)构成为,在轧辊弯曲时、且在至少轴承(790)的中心配置于第1缸中的配置在轴向最外侧的第1缸与配置在轴向最内侧的第1缸之间时,能够选择对入侧中的1个第1缸和出侧中的1个第1缸进行驱动,以对轴承(790)的中心部分施加该入侧中的1个第1缸和该出侧中的1个第1缸的合力。(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rolling mill and a rolling method capable of reducing eccentric load of a bearing even though the structure is simpler than the prior art. The 1 st cylinders are respectively arranged at the inlet side and the outlet side in the rolling direction in the axial direction, and the control device (80) is configured to be capable of selectively driving the 1 st cylinder in the inlet side and the 1 st cylinder in the outlet side so as to apply resultant force of the 1 st cylinder in the inlet side and the 1 st cylinder in the outlet side to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bearing (790) when the roll bends and when at least the center of the bearing (790)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1 st cylinder arranged at the outermost side in the axial direction and the 1 st cylinder arranged at the innermost side in the axial direction in the 1 st cylinder.)

轧机和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轧机和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能够防止相对于轴承产生极端的偏心载荷、能够谋求轴承的耐用寿命增加和轧辊移动量的扩大、进而提高轧材的形状修正能力的轧机的一个例子,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下内容:为了使作用于轧制用轧辊的轴承的弯曲力的合力始终作用于该轴承的长度方向中心位置,设为能够调整沿轧辊轴向配置的多个弯曲用缸的各压力,即,将例如接近轴承的长度方向中心侧的缸的液压设定得较大、将不接近轴承的长度方向那一侧的缸的液压设定得较小,由此,即使弯曲力的作用位置不同,也针对轴承使弯曲力的合力作用于轴承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昭63-055369号公报

公知有如下轧机:具有使轧辊在轧辊轴向上移动的移动功能和使轴直角方向上的加压力作用于轧辊的轴承的弯曲功能,通过轧辊的移动与弯曲力之间的关联作用来进行轧材的形状控制。

在这样的轧机中,存在如下情况:若因移动的轧辊的位置导致轴承与弯曲用缸之间的位置改变从而偏心载荷作用于轴承,则轴承的寿命变短,特别是在移动量较大的轧辊中变得显著。

作为抑制作用于轴承的偏心载荷而使轴承的寿命增加的技术的一个例子,存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构成为,能够调整各缸压,以使作用于轴承的弯曲力的合力作用于该轴承的轧辊轴向的中央部分。

然而,专利文献1这样的结构的轧机需要许多与轧辊的移动相应的弯曲用缸,而且,需要许多用于调整各个缸的按压力的机构,与此相伴,零部件个数变多,并且控制变得复杂,因此,在构造和控制的简化方面存在改良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是比以往简单的构造、也能够减少针对轴承的偏心载荷的轧机和轧制方法。

本发明包括多个解决上述问题的手段,若列举其中一个例子的话,则其特征在于,具备:轧辊,其在轴向上移动;轴承,其在驱动侧和操作侧均设置,与所述轧辊一起在所述轧辊的轴向上移动,承受来自所述轧辊的载荷;4个以上的第1缸,其在驱动侧和操作侧均设置,在铅垂方向上对所述轴承赋予弯曲力,使所述轧辊弯曲;以及控制装置,其驱动所述第1缸,所述第1缸分别在轧制方向的入侧和出侧在所述轴向上排列设置有两个以上,所述控制装置构成为,在所述轧辊弯曲时、且在至少所述轴承的中心配置于所述第1缸中的配置在轴向最外侧的第1缸与配置在轴向最内侧的第1缸之间时,能够选择对所述入侧中的1个第1缸和所述出侧中的1个第1缸进行驱动,以对所述轴承的中心部分施加所述入侧中的1个第1缸和所述出侧中的1个第1缸的合力。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使是比以往简单的构造,也能够减少针对轴承的偏心载荷。除了上述内容以外的问题、结构以及效果根据以下的实施例的说明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轧机的轧制设备的概要的图。

图2是说明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轧机的概要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图2的A-A’向视截面的一部分的图。

图4是表示图2的B-B’向视截面的一部分的图。

图5是说明实施例1的轧机中的、作业轧辊部分的详细情况的俯视图。

图6是说明实施例1的轧机中的、作业轧辊部分的其他形态的详细情况的俯视图。

图7是说明实施例2的轧机中的、作业轧辊部分的其他形态的详细情况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轧制设备,

5:轧材,

10:第1支架(轧机),

20:第2支架(轧机),

30:第3支架(轧机),

40:第4支架(轧机),

50:第5支架(轧机),

60:第6支架(轧机),

70:第7支架(轧机),

80:控制装置,

700:外壳,

702:入侧固定构件,

703:出侧固定构件,

710:上作业轧辊(轧辊),

711:下作业轧辊(轧辊),

712、712A:上作业轧辊轴承箱,

713、713A:下作业轧辊轴承箱,

714:作业轧辊弯型块部,

715、716、725、726:移动缸,

715A:移动机构,

720:上中间轧辊(轧辊),

721:下中间轧辊(轧辊),

722、722A:上中间轧辊轴承箱,

723、723A:下中间轧辊轴承箱,

727:上中间轧辊弯型块部,

728:下中间轧辊弯型块部,

730:上加强轧辊,

731:下加强轧辊,

732:上加强轧辊轴承箱,

733:下加强轧辊轴承箱,

740、740A、741、741A:上作业轧辊弯曲缸(第1缸),

742、743:上作业轧辊弯曲缸,

744、745:下作业轧辊弯曲缸(第1缸),

746、747:下作业轧辊弯曲缸,

750、751:上中间轧辊弯曲缸(第1缸),

752、753:下中间轧辊弯曲缸(第1缸),

760:上作业轧辊轴承箱松动消除缸(第2缸),

762:下作业轧辊轴承箱松动消除缸(第2缸),

771:上中间轧辊轴承箱松动消除缸(第2缸),

773:下中间轧辊轴承箱松动消除缸(第2缸),

780:上加强轧辊轴承箱松动消除缸,

782:下加强轧辊轴承箱松动消除缸,

790:轴承,

812AB:上作业轧辊轴承箱凸缘部。

具体实施方式

使用图1~图7对本发明的轧机和轧制方法的实施例1或实施例2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具备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轧机的轧制设备的概要的图,图2是说明轧机的概要的主视图,图3是表示图2的A-A’向视截面的一部分的图,图4是表示图2的B-B’向视截面的一部分的图,图5、图6以及图7是说明作业轧辊部分的详细情况的俯视图。

<实施例1>

首先,使用图1对具备本实施例的轧机的轧制设备的概要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轧制设备1具备多个将轧材5热轧成带材的轧机,从轧材5的入侧起具有第1支架(stand)10、第2支架20、第3支架30、第4支架40、第5支架50、第6支架60、第7支架70这7个支架、以及控制装置80。其中的各第1支架10、第2支架20、第3支架30、第4支架40、第5支架50、第6支架60、第7支架70和控制装置80中的控制各支架的部分相当于在本发明中所谓的轧机。

此外,就轧制设备1而言,不限于图1所示这样的7支架,能够设为由最少两个支架以上构成的轧制设备。

接着,使用图2对本发明的轧机的概要的一部分进行说明。此外,在图2中,以图1所示的第7支架70为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的轧机也能够适用于图1所示的第1支架10、第2支架20、第3支架30、第4支架40、第5支架50、第6支架60中的任一个支架。

在图2中,作为本实施例的轧机的第7支架70是对轧材5进行轧制的6级轧机,具有外壳700、控制装置80以及液压装置(省略图示)。

外壳700具备上作业轧辊710和下作业轧辊711以及通过与这些上作业轧辊710和下作业轧辊711分别接触来支承这些上作业轧辊710和下作业轧辊711的上中间轧辊720、下中间轧辊721。而且,具备通过与上中间轧辊720、下中间轧辊721分别接触来支承该上中间轧辊720、该下中间轧辊721的上加强轧辊730、下加强轧辊731。

在这些各轧辊中的、上作业轧辊710的轴向上的端部,在驱动侧和操作侧均设置有与上作业轧辊710一起在轧辊的轴向上移动、并承受来自轧辊的载荷的轴承790(参照图5),利用上作业轧辊轴承箱712、712A支承这些轴承。下作业轧辊711也同样地在轴向上的端部,在驱动侧和操作侧均设置有轴承(出于图示的方便,在此省略),利用下作业轧辊轴承箱713、713A支承这些轴承。

在本实施例中,上作业轧辊710构成为,借助操作侧的上作业轧辊轴承箱712,通过驱动图3所示的这种移动缸715从而能够借助移动机构715A在轧辊轴向上移动。同样地,下作业轧辊711也构成为能够利用图3所示的这种移动缸716借助操作侧的下作业轧辊轴承箱713而在轧辊轴向上移动。

上中间轧辊720在其轴向的端部,在驱动侧和操作侧均设置有轴承(省略图示),分别利用上中间轧辊轴承箱722A、722支承这些轴承。下中间轧辊721也在轴向的端部,在驱动侧和操作侧均设置有轴承(省略图示),分别利用下中间轧辊轴承箱723A、723支承这些轴承。

另外,上中间轧辊720构成为能够利用图3所示的这种移动缸725借助驱动侧的上中间轧辊轴承箱722A而在轧辊轴向上移动。同样地,下中间轧辊721也构成为能够利用图3所示的这种移动缸726借助驱动侧的下中间轧辊轴承箱723A而在轧辊轴向上移动。

返回图2,入侧固定构件702固定于轧材5的入侧的外壳700,在轧材5的出侧,在与该入侧固定构件702相对的出侧的外壳700固定有出侧固定构件703。

在第7支架70中,如图2和图4所示,在操作侧和驱动侧,均利用设置于入侧固定构件702的作业轧辊弯型块部714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0、设置于上中间轧辊弯型块部727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2、以及设置于出侧固定构件703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1、743来支承上作业轧辊轴承箱712、712A,通过适当驱动这些缸,能够在铅垂方向上对上作业轧辊710的轴承赋予弯曲力而使上作业轧辊710弯曲。

同样地,如图2和图4所示,在操作侧和驱动侧,均利用设置于入侧固定构件702的下作业轧辊弯曲缸744、设置于下中间轧辊弯型块部728的下作业轧辊弯曲缸746、以及设置于出侧固定构件703的下作业轧辊弯曲缸745、747来支承下作业轧辊轴承箱713、713A,通过适当驱动这些缸,能够在铅垂方向上对下作业轧辊711的轴承赋予弯曲力而使下作业轧辊711弯曲。

上中间轧辊720在操作侧和驱动侧均利用设置于入侧固定构件702的上中间轧辊弯型块部727的上中间轧辊弯曲缸750和设置于出侧固定构件703的上中间轧辊弯型块部727的上中间轧辊弯曲缸751来支承上中间轧辊轴承箱722、722A,通过适当驱动这些缸,能够在铅垂方向上对轴承赋予弯曲力而使上中间轧辊720弯曲。另外,在上中间轧辊弯型块部727,在入侧和出侧设置有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2、743,通过适当驱动这些缸,能够使上作业轧辊710弯曲。

下中间轧辊721也在操作侧和驱动侧均利用设置于入侧固定构件702的下中间轧辊弯型块部728的下中间轧辊弯曲缸752和设置于出侧固定构件703的下中间轧辊弯型块部728的下中间轧辊弯曲缸753来支承下中间轧辊轴承箱723、723A,通过适当驱动这些缸,能够在铅垂方向上对轴承赋予弯曲力而使下中间轧辊721弯曲。另外,在下中间轧辊弯型块部728,在入侧和出侧设置有下作业轧辊弯曲缸746、747,通过适当驱动这些缸,能够使下作业轧辊711弯曲。

这些缸中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0、741配置成对与轧材5接触的上作业轧辊710的轴承向铅垂方向增大侧(轧材侧相反方向)赋予弯曲力而使轧辊弯曲(第1缸)。另外,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2、743配置成对轴承赋予与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0、741为相反方向的铅垂方向减少侧(轧材侧方向)的弯曲力而使上作业轧辊710弯曲。

同样地,下作业轧辊弯曲缸744、745配置成对与轧材5接触的下作业轧辊711的轴承向铅垂方向增大侧赋予弯曲力而使轧辊弯曲(第1缸)。另外,下作业轧辊弯曲缸746、747配置成对轴承赋予与下作业轧辊弯曲缸744、745为相反方向的减少侧的弯曲力而使下作业轧辊711弯曲。

上中间轧辊弯曲缸750、751配置成对上中间轧辊720的轴承向铅垂方向增大侧赋予弯曲力而使轧辊弯曲(第1缸)。

下中间轧辊弯曲缸752、753配置成对下中间轧辊721的轴承向铅垂方向增大侧赋予弯曲力而使轧辊弯曲(第1缸)。

如图2、图3及图4所示,以松动消除为目的,在轧材5的入侧的入侧固定构件702以经由上作业轧辊轴承箱712、712A的衬垫(省略图示)对上作业轧辊710施加水平方向的力、具体而言在轧制方向上施加按压力的方式设置有上作业轧辊轴承箱松动消除缸760(第2缸)。同样地,在入侧固定构件702以经由下作业轧辊轴承箱713、713A的衬垫在轧制方向上对下作业轧辊711施加按压力的方式设置有下作业轧辊轴承箱松动消除缸762(第2缸)。由此,能够在与轧辊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对作业轧辊等施加所期望的力。

另外,如图2、图3以图4所示,以松动消除为目的,在轧材5的出侧的出侧固定构件703以经由上中间轧辊轴承箱722A、722的衬垫对上中间轧辊720施加水平方向的力、即向与轧制方向相反的一侧施加按压力的方式设置有上中间轧辊轴承箱松动消除缸771(第2缸)。同样地,在出侧固定构件703以经由下中间轧辊轴承箱723A、723的衬垫对下中间轧辊721向与轧制方向相反的一侧施加按压力的方式设置有下中间轧辊轴承箱松动消除缸773(第2缸)。

返回图2,在上加强轧辊730的轴向的端部,在驱动侧和操作侧均设置有轴承(省略图示),利用上加强轧辊轴承箱732支承这些轴承。下加强轧辊731也同样地,在轴向的端部,在驱动侧和操作侧均设置有轴承(省略图示),利用下加强轧辊轴承箱733支承这些轴承。

另外,如图2所示,在入侧的外壳700以经由上加强轧辊轴承箱732对上加强轧辊730施加水平方向的力的方式设置有上加强轧辊轴承箱松动消除缸780。同样地,在入侧的外壳700以经由下加强轧辊轴承箱733对下加强轧辊731施加水平方向的力的方式设置有下加强轧辊轴承箱松动消除缸782。

液压装置与上述的各弯曲缸、松动消除缸、移动缸、或者将用于对轧材5进行轧制的压下力(轧制力)施加于上作业轧辊710和下作业轧辊711的压下缸(省略图示)等各液压缸连接,该液压装置与控制装置80连接。

控制装置80对液压装置进行工作控制,相对于上述的各弯曲缸等供排液压油(压力油、加压油),从而驱动控制上述各缸。

接着,使用图5对各轧辊中的、与上作业轧辊710相关联的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就上中间轧辊720、下作业轧辊711、下中间轧辊721而言,也能够设为具有与上作业轧辊710同等的结构。其详细的结构与上作业轧辊710的结构大致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本发明恰当地适用于图5所示的这种上作业轧辊710、或者下作业轧辊711。

在图5所示的形态中,在上作业轧辊710的驱动侧和操作侧各自中,在轧材5的入侧,在轧辊的轴向上设置有两个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0。另外,在轧材5的出侧设置有两个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1,第1缸分别在轧制方向上的入侧和出侧在轴向上排列设置有两个。这些设置于轧材5的入侧的两个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0和设置于轧材5的出侧的两个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1在从轧制方向观察时重叠地配置。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配置于轧材5的入侧的上作业轧辊轴承箱松动消除缸760在从轧制方向观察时配置于在相同的入侧设置有两个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0的轴向上的中间位置。

进而,期望的是,以如下方式进行配置及/或控制输出:在将轴承790的轴向上的长度设为LB时,驱动的两个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0、741的输出的作用位置和1个上作业轧辊轴承箱松动消除缸760的输出的作用位置分别限制在从轴承790的轴向中心向轴向外侧的LB/4以内、且从轴承790的轴向中心向轴向内侧的LB/4以内的范围内,即限制在轴承790的轴向中心的LB/2的范围内。

接着,参照图5、表1对本实施例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0、741、上作业轧辊轴承箱松动消除缸760的驱动控制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它们的驱动控制由驱动控制液压装置的控制装置80执行。

在此,将上作业轧辊710的移动量、即轴承790的轴向中心的移动量设为LS(将驱动方向侧的移动量设为正)。

【表1】

在作业轧辊在Ls之间移动时,轴承中心存在于图5所示的区间A、B、C。在轴承中心位于区间C时,在驱动侧,入侧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0和出侧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1都使轴向内侧的缸不驱动(OFF),并使轴向外侧的缸驱动(ON)。入侧和出侧的所驱动的缸的输出合计作用于将所驱动的缸连结的线与轧辊轴线的交点附近。配置成该缸的输出合计所作用的位置限制在从轴承790的轴向中心向轴向外侧的LB/4以内、且从轴承790的轴向中心向轴向内侧的LB/4以内的范围内,即限制在轴承790的轴向中心的LB/2的范围内。

因而,在与将轴向外侧的入侧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0和轴向内侧的出侧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1连结的直线(或将轴向内侧的入侧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0和轴向外侧的出侧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1连结的直线)与轧辊轴线的交点相比靠轴向外侧的LB/4以内的位置存在区间A与区间B的边界。另外,在与上述交点相比靠轴向内侧的LB/4以内的位置存在区间B与区间C的边界。

在操作侧,入侧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0和出侧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1都使轴向外侧的缸不驱动,并使轴向内侧的缸驱动。

在轴承中心位于区间A时,在驱动侧,入侧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0和出侧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1都使轴向外侧的缸不驱动,并使轴向内侧的缸驱动。

在操作侧,入侧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0和出侧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1都使轴向内侧的缸不驱动,并使轴向外侧的缸驱动。

在轴承中心位于区间B时,即在轴承790的中心配置于第1缸中的配置在轴向外侧的第1缸与配置在轴向内侧的第1缸之间时、且在从轧制方向观察时轴承中心与在入侧和出侧重叠地配置的第1缸的合力的作用位置分离时,构成为以使该合力施加于轴承790的中心部分的方式驱动入侧中的1个第1缸和出侧中的1个第1缸。

在该情况下,控制装置80使与在从轧制方向观察时重叠地配置的第1缸相邻的第1缸驱动。更具体而言,构成为驱动设置于入侧和出侧中一方的两个第1缸中的轴向上的内侧的第1缸,并驱动设置于入侧和出侧中另一方的两个第1缸中的轴向上的外侧的第1缸。

详细的驱动模式分成以下的两个模式。

第1个模式如下所述:在驱动侧,使入侧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0中的轴向外侧的缸不驱动,并使轴向内侧的缸驱动,并且,使出侧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1中的轴向内侧的缸不驱动,并使轴向外侧的缸驱动。

对于操作侧也是,使入侧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0中的轴向外侧的缸不驱动,并使轴向内侧的缸驱动,并且,使出侧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1中的轴向内侧的缸不驱动,并使轴向外侧的缸驱动(表1的区间B的没有括号的一侧)。

在第2个模式中,在驱动侧,使入侧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0中的轴向内侧的缸不驱动,并使轴向外侧的缸驱动,并且,使出侧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1中的轴向外侧的缸不驱动,并使轴向内侧的缸驱动。

对于操作侧也是,使入侧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0中的轴向内侧的缸不驱动,并使轴向外侧的缸驱动,并且,使出侧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1中的轴向外侧的缸不驱动,并使轴向内侧的缸驱动(表1的区间B的括弧侧)。

就上作业轧辊轴承箱松动消除缸760而言,在表1的区间A、B、C任一个中都驱动。

在上述的例子中,对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0、741的输出、上作业轧辊轴承箱松动消除缸760的输出仅是ON、OFF这两种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能够更细微地且独立地调整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0、741的输出、上作业轧辊轴承箱松动消除缸760的输出而更准确地对轴承790的轴向中心施加弯曲力。

在图5中,对在轧材5的入侧、在轧辊的轴向上设置有两个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0、且在轧材5的出侧设置有两个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所设置的缸的数量在入侧和出侧分别是两个以上即可,没有特别限定。

以下,使用图6和表2对上作业轧辊弯曲缸在入侧和出侧设置有3个的情况进行说明。

【表2】

在图6所示的形态中,在轧材5的入侧,在轧辊的轴向上设置有3个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0A。另外,在轧材5的出侧设置有3个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1A,在轧制方向的入侧和出侧各自,在轴向上排列设置有3个第1缸。就这些设置于轧材5的入侧的3个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0A和设置于轧材5的出侧的3个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1A而言,在从轧制方向观察时全部缸重叠地配置。在图5的入侧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0之间和图6的入侧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0A之间,在操作侧、驱动侧均追加有上作业轧辊轴承箱松动消除缸760。

接着,参照图6、表2对本实施例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0A、741A、上作业轧辊轴承箱松动消除缸760的驱动控制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它们的驱动控制由驱动控制液压装置的控制装置80执行。

在作业轧辊在Ls之间移动时,轴承中心存在于图6所示的区间A、B、C。在轴承中心位于区间C时,在驱动侧,对于入侧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0A仅使轴向外侧的缸驱动,对于出侧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1A仅使轴向正中的缸驱动。在操作侧,对于入侧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0A仅使轴向内侧的缸驱动,对于出侧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1A仅使轴向正中的缸驱动(表2的区间C的没有括弧那一侧)。

或者,与此相反,在驱动侧,对于入侧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0A仅使轴向正中的缸驱动,并且,对于出侧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1A仅使轴向外侧的缸驱动。在操作侧也是,对于入侧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0A仅使轴向正中的缸驱动,并且,对于出侧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1A仅使轴向内侧的缸驱动(表2的区间C的括弧侧)。

接着,在轴承中心位于区间B时,在驱动侧和操作侧均是,对于入侧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0A和出侧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1A均仅使轴向正中的缸驱动。

接着,在轴承中心位于区间A时,在驱动侧,对于入侧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0A仅使轴向内侧的缸驱动,并且,对于出侧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1A仅使轴向正中的缸驱动。在操作侧也是,对于入侧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0A仅使轴向外侧的缸驱动,并且,对于出侧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1A仅使轴向正中的缸驱动(表2的区间A的没有括弧那一侧)。

或者,与此相反,在驱动侧,对于入侧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0A仅使轴向正中的缸驱动,并且,对于出侧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1A仅使轴向内侧的缸驱动。在操作侧也是,对于入侧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0A仅使轴向正中的缸驱动,并且,对于出侧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1A仅使轴向外侧的缸驱动(表2的区间A的括弧侧)。

如以上这样,在图6的形态中,在轴承790的中心配置于第1缸中的配置在轴向最外侧的第1缸与配置在轴向最内侧的第1缸之间时、且在从轧制方向观察时在入侧和出侧重叠地配置的第1缸的合力的作用位置与轴承中心位置分离时,除了在驱动侧、轴承790的轴向中心在轴向正中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0A、741A之间移动时以外,当考虑在入侧和出侧将驱动的缸连结的线时,设定成,以这些线在驱动侧和操作侧不平行而是在轧材5的入侧或者出侧的位置处相交的方式、即使其交叉的方式进行驱动。

就上作业轧辊轴承箱松动消除缸760而言,在表2的区间A、B、C中均驱动。以使其作用位置不会与区间A、B、C的各轴承中心位置极为分离的方式调整轴向排列的两个缸的驱动、压力,。

在上述的图6的例子中,对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0A、741A的输出、上作业轧辊轴承箱松动消除缸760的输出仅是ON、OFF这两种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更细微地且独立地调整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0A、741A的输出、上作业轧辊轴承箱松动消除缸760的输出而更准确地对轴承790的轴向中心施加弯曲力。

接着,对本实施例的效果进行说明。

上述的本实施例的轧机具备:轧辊,其在轴向上移动;轴承790,其在驱动侧和操作侧均设置,与轧辊一起在轧辊的轴向上移动,承受来自轧辊的载荷;4个以上的第1缸,其在驱动侧和操作侧均设置,在铅垂方向上对轴承790赋予弯曲力而使轧辊弯曲;以及控制装置80,其驱动第1缸。其中,第1缸分别在轧制方向的入侧和出侧在轴向上排列设置有两个以上,控制装置80构成为,在轧辊弯曲时、且在至少轴承790的中心配置于第1缸中的配置在轴向最外侧的第1缸与配置在轴向最内侧的第1缸之间时,能够选择对入侧中的1个第1缸和出侧中的1个第1缸进行驱动,以对轴承790的中心部分施加该入侧中的1个第1缸和该出侧中的1个第1缸的合力。

因而,在轴承中心配置于第1缸之间的情况下,无需驱动针对1个轴承设置有4个以上的第1缸的全部,能够利用两个第1缸使弯曲合力作用于轴承的长度方向中央部附近,因此,无需为了减少针对轴承的偏心载荷而设置许多用于调整各缸的按压力的机构,并且控制简单,因此,能够设为比以往的轧机简单的结构。

另外,入侧的第1缸和出侧的第1缸在从轧制方向观察时重叠地配置,因此,能够更简单地使由两个第1缸产生的弯曲合力作用于轴承的长度方向中央部附近。

而且,还具备:入侧固定构件702、出侧固定构件703,其固定于轧机的外壳的轧制方向的入侧和出侧中的至少某一方,并设置有第1缸;和第2缸,其在入侧固定构件702和出侧固定构件703中的入侧和出侧中的某一方,对轴承790向轧制方向或者向与轧制方向相反的一侧施加按压力,由此,能够在轧材5的顶端咬入时防止轴承和第1缸在轧制方向上偏离。由此,可获得弯曲作用位置不会偏离的效果。即,能够抑制在作用有弯曲力的状态下轴承在轧制方向上运动,因此,在第1缸所按压的部分不会产生滑动,能够抑制第1缸的损伤和被按压那一侧的磨损,能够将弯曲的精度维持得较高。

另外,控制装置80构成为,使与在从轧制方向观察时重叠地配置的第1缸相邻的第1缸驱动,在例如第1缸是4个的情况下,驱动设置在入侧和出侧中的一方的两个第1缸中的轴向上的内侧的第1缸,并驱动设置在入侧和出侧中的另一方的两个第1缸中的轴向上的外侧的第1缸,由此,能够更准确且简单地利用两个第1缸使弯曲合力作用于轴承的长度方向中央部附近,因此,能够通过没有设置许多用于调整各缸的按压力的机构的简单结构来减少针对轴承的偏心载荷。

<实施例2>

使用图7和表3对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轧机进行说明。

【表3】

说明图7与图5不同的部分。在本实施例中将移动量Ls分成区间A、B。表3表示轴承中心位置与各缸的驱动状态的关系。连结e1和d2的线与轧辊轴线的交点位置设为区间B与区间A的边界。在轴承中心存在于区间A、B中的任一个时,均一起驱动两个出侧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1。

在轴承790的轴向中心存在于区间B的情况下,驱动轴向内侧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0(e1位置)、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1(d1位置)和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1(d2位置),其中,将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1(d1位置)的输出设为所需的出侧的弯曲力Pbd乘以规定的系数αd1所得到的输出,将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1(d2位置)的输出设为所需的出侧的弯曲力Pbd乘以规定的系数αd2所得到的输出。

在轴承790的轴向中心存在于区间A的情况下,驱动轴向外侧的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0(e2位置)、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1(d1位置)和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1(d2位置),其中,将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1(d1位置)的输出设为所需的出侧的弯曲力Pbd乘以规定的系数αd1所得到的输出,将上作业轧辊弯曲缸741(d2位置)的输出设为所需的出侧的弯曲力Pbd乘以规定的系数αd2所得到的输出。

即,以驱动全部出侧的第1缸且仅驱动1个入侧的第1缸的方式进行选择。另外,也可以以驱动全部入侧的第1缸且仅驱动1个出侧的第1缸的方式进行选择。此外,在图7中,第2缸设置于入侧,但也可以设置于出侧。

就上作业轧辊轴承箱松动消除缸760而言,在区间A、B中的任一区间中均驱动。

因而,在轴承中心配置于第1缸之间的情况下,无需驱动针对1个轴承设置有4个的第1缸的全部,能够利用3个第1缸使弯曲合力作用于轴承的长度方向中央部附近,因此,无需为了减少针对轴承的偏心载荷而设置许多用于调整各缸的按压力的机构,并且控制简单,因此,能够设为比以往的轧机简单的结构。而且,能够无级地调节第1缸的弯曲合力,因此,无论轴承中心存在于区间内的何处,使弯曲合力的作用位置和轴承中心一致都变得容易。

<其他>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应用。上述的实施例是为了通俗易懂地说明本发明而详细地进行了说明的实施例,但不限定于具备进行了说明的全部结构的实施例。

22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用于硬质合金铣刀成型加工轧制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