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设备

文档序号:773587 发布日期:2021-04-09 浏览:8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成像设备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是由 水口浩平 于 2020-09-30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设备,包括成像部、片材排出部和片材堆叠部。堆叠部包括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第一构件包括朝片材排出方向的下游侧向上倾斜的倾斜表面,第二构件包括从倾斜表面向上突出并且在其上堆叠被排出片材的堆叠表面。第二构件能够相对于第一构件围绕相对于片材排出方向设置在堆叠表面上游的支点旋转。根据堆叠在堆叠表面上的片材数量的增加,第二构件能够围绕支点沿堆叠表面向下移动的方向旋转。(The present invention relates to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n image forming portion, a sheet discharging portion, and a sheet stacking portion. The stacking portion includes a first member including an inclined surface that is inclined upward toward a downstream side in a sheet discharging direction, and a second member including a stacking surface that protrudes upward from the inclined surface and on which discharged sheets are stacked. The second member is rotatable relative to the first member about a fulcrum provided upstream of the stacking surface with respect to the sheet discharging direction. The second member is rotatable about the fulcrum in a direction in which the stacking surface moves downward in accordance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sheets stacked on the stacking surface.)

成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在诸如打印机、复印机或多功能机的成像设备中,通过喷墨型打印单元或电子照相机构在其上形成图像的片材通过排出辊对堆叠在排出托盘上。

日本特开专利申请2000-38247公开了一种其中设置有肋引导件的成像设备,所述肋引导件从排出托盘向上突出并且片材待堆叠在肋引导件上。肋引导件根据堆叠在其上的片材的堆叠片数而降低。

肋引导件以其相对于片材排出方向的下游端部作为支点旋转。随着堆叠在肋引导件上的片材的堆叠片数增加并且因而肋引导件降低,肋引导件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变大。结果,在肋引导件上的片材的堆叠片数大的状态下新排出的片材在其通过排出辊对排出期间易受来自已经堆叠在肋引导件上的片材的较大进给阻力的影响。新排出的片材受到已经来自已经堆叠的片材的较大片材阻力,由此新排出的片材容易发生位置偏差。因此,存在所堆叠片材的对准性变差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成像设备,其中即使片材的堆叠片数变大,所堆叠的片材的对准性也良好。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其包括:成像部,其构造成在片材上形成图像;排出部,其构造成排出由成像部在其上形成图像的片材;和堆叠部,其构造成在片材的相对于片材排出方向的上游端低于片材的相对于片材排出方向的下游端的状态下堆叠由排出部排出的片材,其中,堆叠部包括:第一构件,其包括朝片材排出方向的下游侧向上倾斜的倾斜表面;和第二构件,其包括从倾斜表面向上突出并且在其上堆叠被排出片材的堆叠表面,其中第二构件能够相对于第一构件围绕相对于片材排出方向设置在堆叠表面上游的支点旋转;其中,根据堆叠在堆叠表面上的片材数量的增加,第二构件能够围绕支点沿堆叠表面向下移动的方向旋转。

通过以下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实施例1的成像设备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中的排出托盘(第一排出托盘)在上(前)表面侧的透视图。

图3是实施例1中的排出托盘(第一排出托盘)在下(背)表面侧的透视图。

图4是实施例1中的排出托盘的剖视图(待用状态)。

图5是实施例1中的排出托盘的剖视图(完全堆满状态)。

图6是示出了实施例1中的片材排出操作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了实施例1中的排出到排出托盘上的片材的运动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了在实施例1中堆叠多张片材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了在比较(参考)例中堆叠多张片材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0是实施例2中的可动托盘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描述用于实施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图1是根据实施例1的成像设备100的示意图。成像设备100的设备主组件101容纳作为中间转印级联型的电子照相机构的成像部140,其中用于形成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的四个成像站1Y、1M、1C和1K沿着中间转印带145设置。

在各成像站1Y、1M、1C和1K中,通过电子照相处理形成调色剂图像。即,作为图像承载构件的感光构件141预先通过充电器均匀地充电,然后用从曝光装置142发射的光对其进行扫描曝光,从而在感光构件141的表面上写入(形成)静电潜像。该静电潜像通过从显影装置143供应的带电调色剂颗粒而被显影为调色剂图像。承载在感光构件141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初次转印辊144被暂时转印到作为中间转印构件的中间转印带145上。这时,由各个成像站1Y、1M、1C和1K形成的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的调色剂图像叠加在中间转印带145上,从而形成了全色调色剂图像。该全色调色剂图像被承载在中间转印带145上,并且被进给至二次转印部130。

与这种成像处理并行地,执行作为记录材料的片材S的进给处理。在片材S堆叠在包括于片材进给装置中的提升装置上的状态下,片材S容纳在能够插入成像设备100的设备主组件101中并且能够从该设备主组件101中拉出的盒中。顺便提及,作为片材S,可以使用尺寸和材料不同的各种片材材料,例如包括普通纸、厚纸等的纸、塑料膜、布、诸如涂布纸的表面处理片材材料、和诸如信封或索引纸的特殊形状片材材料。基于由成像站1Y、1M、1C和1K执行的成像操作的进展,通过作为进给器件的进给单元110逐张地进给容纳在盒中的片材S。

由进给单元110进给的片材S通过输送通道被输送至歪斜移动校正装置120,并且在歪斜移动校正装置120中进行歪斜移动校正和定时校正,然后被送到二次转印部130。二次转印部130是由彼此相对且同时将中间转印带145夹在中间的内部二次转印辊131和外部二次转印辊132形成的夹持部。中间转印带145上承载的调色剂图像在二次转印部130处施加机械按压力和静电负荷偏压的情况下被转印到片材S上。

穿过二次转印部130的片材S被输送至定影装置150。定影装置150包括在夹持片材S的同时可旋转的可旋转构件对、和例如卤素灯的热源,并且在进给片材S的同时进行加热并按压片材S上的调色剂图像。由此,调色剂颗粒熔化然后定影,从而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片材S上。获得了定影图像的片材S被作为切换构件的第一挡板151引导至朝向第一排出辊160的通道(下部排出路径)或朝向第二排出辊161的通道(上部排出路径)。

作为形成有图像的片材S的排出指定地,本实施例的成像设备100设置有第一排出托盘170和第二排出托盘171。被引导至下部排出路径的片材S被第一排出辊160排出至设备主组件101的外部并且堆叠在第一排出托盘170上。被引导至上部排出路径的片材S被第二排出辊161排出至设备主组件101的外部并且堆叠在第二排出托盘171上。第一排出辊160和第一排出托盘170构成第一排出部190,第二排出辊161和第二排出托盘171构成第二排出部191。第一排出部190和第二排出部191各自均是用于排出片材S的片材排出装置的示例。

另一方面,在执行双面打印的情况下,第一面上进行了成像的片材S被第一挡板151引导至上部排出路径,然后通过第二排出辊161的反向操作来进行折回进给。第二挡板152在片材S被折回之后将片材S引导至双面进给路径180。然后,通过双面进给路径180再次到达歪斜移动校正装置120的片材S通过类似于第一面的处理在第二面上形成图像,然后被排出到第一排出托盘170或第二排出托盘171上。

顺便提及,第一排出托盘170和第二排出托盘171各自均包括朝相对于片材排出方向的下游侧(图中的向左方向)相对于竖直方向向上倾斜的倾斜表面。因此,排出在每个排出托盘上的片材S通过其自重而返回到相对于片材排出方向的上游侧,并且与设置在设备主组件101上的对准基准壁相接触地对准。

此外,本实施例的成像设备100具有所谓的设备内排出型构造,其中在成像部140和相对于竖直方向设置在设备主组件101的上部处的图像读取装置102之间设置有片材排出空间。在设置于该排出空间中的上下两段处的第一排出托盘170和第二排出托盘171中,设置于下段处的第一排出托盘170安装在设备主组件101的上部处。顺便提及,图像读取装置102是这样的装置,该装置通过借助设置有拾取元件的图像传感器单元扫描原稿来读取图像信息、并且将图像信息传送到设备主组件101的控制电路。

[排出托盘]

在下文中,将描述作为片材排出装置的第一排出部190。在下面的描述中,将通过把第一排出托盘170和第一排出辊160分别简称为“排出托盘170”和“排出辊160”来进行描述。另外,将从排出辊160排出的片材相对于水平方向的移动方向称为“片材排出方向D1”,将排出辊160的轴向方向(与竖直方向和片材排出方向D1垂直的方向)称为“宽度方向D2”。

图2是从上侧(前侧)观察时的排出托盘170的透视图,图3是从下表面(背侧)观察时的排出托盘170的透视图。作为本实施例中的堆叠部的排出托盘170是包括固定托盘20和可动托盘21的托盘单元,固定托盘20作为形成第一堆叠表面的第一构件,可动托盘21作为形成第二表面并且能够相对于固定构件移动的第二构件。由排出辊160排出的片材S堆叠在这些固定托盘20和可动托盘21上。

在固定托盘20的前侧(图2),设置有构成第一堆叠表面的上表面20s、和从相对于片材排出方向D1的上游侧端部朝中心部分沿着宽度方向D2布置的多个狭缝20b。如稍后描述的,可动托盘21的弧形肋21d从设置于上表面20s中的各个狭缝20b突出。顺便提及,在上表面20s上,相对于宽度方向D2在与各个狭缝20b相对应的位置处,多个引导肋20g沿着片材排出方向D1延伸。即,可动托盘21的弧形肋21d和固定托盘20的引导肋20g沿片材排出方向D1布置。

在固定托盘20的背侧(图3),旋转孔20d设置在相对于片材排出方向的上游侧端部处,并且安装有施力弹簧22的两个固定托盘钩20e相对于片材排出方向设置在中心部分处。此外,固定托盘20通过将四个安装部20c与设备主组件101(图1)的待被接合部接合而被安装在成像设备上并被固定在设备主组件101上。

可动托盘21设置有形成第二堆叠表面的多个弧形肋21d(图2)。所述多个弧形肋21d相对于宽度方向D2设置在与固定托盘20的狭缝20b相对应的位置处,并且至少一部分弧形肋相对于片材排出方向D1从可动托盘21的上游侧端部朝下游侧端部延伸。此外,每个弧形肋21d的上端部朝片材排出方向D1的下游侧向上倾斜,并且以大致弧形弯曲,使得弧形肋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朝片材排出方向D1的下游侧变小。顺便提及,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有9个弧形肋21d。5个中心弧形肋21d中的相邻弧形肋21d之间相对于宽度方向的距离(间隔)M窄于相对两侧中的每一侧处的相邻(两个)弧形肋21d之间相对于宽度方向的距离(间隔)N。

此外,可动托盘21在固定托盘20的背侧(图3)处包括连接多个弧形肋21d的板状主体部21f、作为可动托盘21的旋转支点的两个旋转轴21a、和两个可动托盘钩部21b。每个弧形肋21d相对于竖直方向从板状主体部21f向上延伸,并且能够穿过固定托盘20的狭缝20b从固定托盘20向上突出。

两个旋转轴21a相对于片材排出方向D1设置在可动托盘21的上游侧端部处,并且分别接合在固定托盘20的旋转孔20d中。由此,可动托盘21构成为能够围绕在宽度方向D2上延伸的旋转轴线(即,穿过两个旋转轴21a的假想直线)相对于固定托盘20旋转。两个可动托盘钩部21b相对于片材排出方向D1设置在可动托盘21的下游侧端部处。在两组可动托盘钩部21b与固定托盘钩部20e中的每一组之间,安装施力弹簧22并且施力弹簧22向可动托盘钩部21b施力以使其接近固定托盘钩部20e(即,向上向可动托盘21施力)。顺便提及,在可动托盘21的相对于片材排出方向D1的下游侧端部处,设置有可与固定托盘20的背面接触的抵接部21c(图4和5)。抵接部21c接触固定托盘20的位置(图4)是可动托盘21的旋转范围的上限位置。

如上所述地组装的排出托盘170通过固定托盘20的四个安装部20c而安装在设备主组件101上。顺便提及,排出托盘170(以及位于排出托盘170上方的第二排出托盘171)可安装在设备主组件101中并可从设备主组件101上拆卸,并且通过从设备主组件101中移除两个排出托盘,在成像设备100的设备内排出空间中确保了用于安装后处理装置的空间。

[托盘形状的细节]

接下来,将描述由包括可动托盘21的排出托盘170形成的堆叠表面的形状和操作。图4是在可动托盘21处于待用状态时的排出托盘170的剖视图,图5是在可动托盘21处于最大旋转状态时的排出托盘170的剖视图。不过,待用状态是指没有片材堆叠在排出托盘170上的状态,最大旋转状态是指可动托盘21从其待用状态的位置向下旋转最多的状态。待用状态下的可动托盘21的位置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位置,最大旋转状态下的可动托盘21的位置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二位置。此外,在以下描述中,“上游”或“下游”表示相对于片材排出方向D1在上游侧或下游侧的位置关系。

第一堆叠表面WX是由固定托盘20从位置W到位置X形成的表面。位置W是在固定托盘20能够通过其上表面支撑片材下表面的区域中相对于片材排出方向D1的上游端的位置,位置X是该区域中相对于片材排出方向D1的下游端的位置。

第二堆叠表面YZ是由可动托盘21的弧形肋21d从位置Y到位置Z形成的表面。即,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堆叠表面YZ是沿宽度方向连接沿宽度方向布置的多个弧形肋的上端部的假想表面。位置Y是在弧形肋21d能够支撑片材下表面的区域中相对于片材排出方向D1的上游端的位置,位置Z是该区域中相对于片材排出方向D1的下游端的位置。

可动托盘21布置成相对于片材排出方向D1朝排出托盘170的上游侧偏移。例如,第二堆叠表面相对于片材排出方向D1的中间位置V(位置Y和位置Z之间的中点)位于第一堆叠表面的中间位置U(位置W和位置X之间的中点)的上游,所述中间位置U也是整个排出托盘170的中间位置。从第一堆叠表面WX的上游端到第二堆叠表面YZ的上游端的距离短于从第一堆叠表面WX的下游端到第二堆叠表面YZ的下游端的距离(WY<XZ)。

第二堆叠表面YZ的上游端(Y)位于排出托盘170的上游侧端部区域中。例如,在排出托盘170的堆叠表面的范围相对于片材排出方向D1被划分为四个相等的部分时,第二堆叠表面YZ的上游端(Y)位于上游侧四等分点Q1的上游。另一方面,第二堆叠表面YZ的下游端(Z)相对于片材排出方向D1延伸到排出托盘170的中间位置U的下游侧。然而,在排出托盘170的堆叠表面的范围相对于片材排出方向D1被划分为四个相等的部分时,第二堆叠表面YZ的下游端(Z)位于下游侧四等分点Q3的上游。

可动托盘21的旋转支点P设置在排出托盘170的上游侧端部附近。具体地说,旋转支点P相对于片材排出方向D1位于排出托盘170的中间位置U的上游,并且从旋转支点P到位置W的距离小于从旋转支点P到中间位置U的距离。换言之,旋转支点P相对于片材排出方向D1位于排出托盘170的堆叠表面的上游侧四等分点Q1的上游侧。

此外,可动托盘21的旋转支点P设置在可动托盘21自身的上游侧端部附近。具体地说,旋转支点P相对于片材排出方向D1位于可动托盘21的中间位置V的上游,并且从旋转支点P到位置Y的距离小于从旋转支点P到中间位置V的距离。换言之,在第二堆叠表面的范围相对于片材排出方向D1被划分成四个相等的部分时,旋转支点P相对于片材排出方向D1位于可动托盘21的第二堆叠表面的上游侧四等分点q1的上游侧。

顺便提及,在所示的构造示例中,可动托盘21的旋转支点P设置在更靠近排出托盘170在上述范围内的上游端和可动托盘21自身在上述范围内的上游端的位置处。例如,相对于片材排出方向D1从旋转支点P到排出托盘170的上游端(W)的距离(PW)小于排出托盘170的整个第一堆叠表面的范围(WX)的1/8。此外,相对于片材排出方向D1从旋转支点P到第二堆叠表面YZ的上游端(Y)的距离(PY)小于排出托盘170的整个第二堆叠表面的范围(YZ)的1/8。

在待用状态下,第一堆叠表面WX和第二堆叠表面YZ各自由朝相对于片材排出方向D1的下游侧相对于竖直方向向上倾斜的倾斜表面构成。即,固定托盘20和可动托盘21在待用状态下倾斜,从而产生用于使排出在排出托盘170上的片材朝相对于片材排出方向的上游侧返回的力。

将具体描述第一堆叠表面WX和第二堆叠表面YZ的倾斜角度。第一堆叠表面WZ的平均倾斜角度在位于第二堆叠表面YZ的下游端的上游侧的上游部分91(W至Z)与位于第二堆叠表面YZ的下游端的下游侧的下游部分92(Z至X)之间不同。在第一堆叠表面WX的上游部分91(W至Z)中的倾斜角度为θa(度)并且第一堆叠表面WX的下游部分92(Z至X)的倾斜角度为θb(度)时,满足θa>θb。顺便提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堆叠表面WX的上游部分和下游部分各自均形成为以特定的倾斜角度θa或θb倾斜的平面形状。在每个部分中的倾斜角度不是特定角度的情况下,θa和θb各自均指平均倾斜角度。

第二堆叠表面YZ构成为使得其上游至少一部分的倾斜角度大于第一堆叠表面WX的其中第二堆叠表面YZ与第一堆叠表面的位置相对于片材排出方向D1彼此重叠的上游部分中的倾斜角度θa。即,当弧形肋21d的切线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为θc(度)时,倾斜角度θc从上游侧朝下游侧逐渐变小。此时,采用这样的结构,使得至少在第二堆叠表面YZ的倾斜角度θc变为最大的上游侧端部区域中满足θc>θa。换言之,当第二堆叠表面YZ在第二堆叠表面YZ的上游侧端部区域中的倾斜角度θc为θcmax时,θcmax是大于θa的值。

在所示的构造示例中,进行设置以使得θa=20(度),θb=6(度)和θcmax=32(度)。然而,堆叠表面的倾斜角度不限于此,而是还可以根据假定使用的主要片材的材料和尺寸、构成排出托盘170的材料的表面性质等适当地改变。

在没有片材堆叠在排出托盘170上时,可动托盘21保持在其中第二堆叠表面YZ由于施力弹簧的施加力而从第一堆叠表面WX向上突出最多的待用状态中。此时,如图4所示,整个第二堆叠表面YZ位于第一堆叠表面WX的上方。可动托盘21根据来自上方的力、即根据被排出片材的重量而向下旋转,如图5中的箭头B所示。施力弹簧22的施加力设定成使得即使施加较小的力,也保持可动托盘21的抵接部21c与固定托盘21接触,因此不容易产生振动噪声。

另一方面,施力弹簧22的施加力设定成使得在将一定数量或更多数量的片材堆叠到排出托盘170上的状态下,可动托盘21根据片材的重量而旋转至最大旋转状态。如稍后描述的,在堆叠的片材数少的状态下,倾斜程度更大的第二堆叠表面YZ支撑片材,从而作用在片材上的返回力更大,因而获得更高的对准性。在片材的堆叠量变大时,可动托盘21的下端部21g接触设备主组件101的安装表面210,从而限制了可动托盘21的向下旋转,因此可动托盘21处于最大旋转状态。此时,施力弹簧22处于最大伸展的状态,但是进行了设定以使得伸展的施力弹簧22不落入塑性变形范围内。通过进行这样的设定,即使在可动托盘21被人为地错误旋转时,施力弹簧22的作用也不会受到损害。此外,在最大旋转状态下,至少在从第二堆叠表面的中间位置V到下游端(Z)的范围内第二堆叠表面从第一堆叠表面向下撤回。

关于如上所述地构造的可动托盘21,其旋转支点设置在排出托盘170相对于片材排出方向的上游侧端部处,使得第二堆叠表面YZ的倾斜角度θc随着堆叠片材数的增加而从θcmax逐渐接近倾斜角度θa。因此,当堆叠的片材数量增大时,由第二堆叠表面YZ引起作用在片材上的返回力减小,另一方面,随着第二堆叠表面YZ的降低,在被第二堆叠表面YZ支撑的部分处片材的倾斜程度变小。即,堆叠在排出托盘170上的片材捆的姿态接近水平面,并且片材捆的下表面位置降低。因此,如稍后描述的,即使堆叠在托盘上的片材的数量变大,也可以顺畅地排出片材。

顺便提及,固定托盘20的下游侧部分92中的倾斜角度θb被设定为小于上游侧部分91中的倾斜角度θa和最大倾斜角度(θcmax)的角度。这是因为防止了排出托盘170相对于竖直方向的占据范围过度增大,并且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确保了用于设置在排出托盘170上方的第二排出托盘171和要堆叠于其上的片材的空间。在作为支撑部的下游侧部分92中,在沿片材排出方向排出长片材的情况下,排出托盘在可动托盘21的第二堆叠表面YZ的上方支撑长片材的下游侧部分。此外,下游侧部分92的倾斜角度θb被设定为较小的值,因此对于相对较大的片材,能够抑制在片材排出期间从堆叠表面施加在片材上的进给阻力变大并因而发生不正确的排出。然而,在固定托盘20的下游部分同时不使倾斜角度θb为0以下的原因是,即使在排出托盘170的任意位置处,返回力也应施加在片材上。

顺便提及,构成第一堆叠表面WX和第二堆叠表面YZ的固定托盘20和可动托盘21包括各自在片材排出方向上延伸的肋,并且特别地第二堆叠表面由弧形肋21d形成。这样的肋有效地减轻了在片材被排出到排出托盘170上时从托盘表面施加在片材上的进给阻力。此外,第二堆叠表面YZ被弯曲成使得倾斜程度向下游侧变小,因此不论可动托盘21的旋转角度如何,均能够防止在第二堆叠表面YZ与第一堆叠表面之间的边界处产生导致片材卡住的较大台阶部或槽。

此外,可动托盘21的弧形肋21d在第二堆叠表面YZ的上游端位置Y附近和第二堆叠表面YZ的下游端位置Z附近从第一堆叠表面WX少量地向上突出(即,从固定托盘20的引导肋向上突出)。通过使弧形肋21d形成为处于稍微较高的高度,可以防止片材相对于片材排出方向的前端和后端被固定托盘20的狭缝20b的纵向端部卡住。而且,各狭缝20b相对于片材排出方向的下游端形成为渐缩形状,使得其形状朝下游侧变窄。这样,即使可动托盘21从待用状态向下旋转并且在每个弧形肋21d的下游端部位于相关缝隙20b下方的状态下新排出片材,也可以防止片材被狭缝20b的下游端卡住。

此外,第一堆叠表面WX由固定托盘20的上表面构成,该固定托盘20是沿片材排出方向和宽度方向扩展的板状构件,第二堆叠表面YZ由肋状构件构成,该肋状构件穿过设置在板状构件中的狭缝突出并且沿片材排出方向延伸。因此,在可动托盘21处于待用状态时,狭缝20b的大部分开口被弧形肋21d封闭,在可动托盘21由于片材的重量而向下旋转的状态下,狭缝20b的至少一部分开口被片材封闭。因此,在设置用于使可动托盘21相对于固定托盘20向上和向下移动的开口时,可以抑制异物落在排出托盘170的背侧上的可能性。

顺便提及,固定托盘20设置有用于允许从其中移除片材的移除槽20a。移除槽20a相对于宽度方向D2朝排出托盘170的一侧(成像设备的前侧)处的端部延伸。此外,移除槽20a相对于片材排出方向D1设置在与可动托盘21重叠的位置处,并且形成为使得固定托盘20的上表面20s向下游凹入的凹入形状部。为了允许用户通过移除槽20a存取片材,弧形肋21d的在相对于宽度方向D2的位置处与移除槽20a重叠的部分相对于片材排出方向D1仅形成在移除槽20a的外部。顺便提及,该移除槽20a的下游侧壁表面的倾斜角度也被设定为能够抑制片材的前端被卡住的角度。

此外,设置在固定托盘20中的每个狭缝20b具有最小的必要长度,并且固定托盘20在相对于可动托盘21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中的每一个处相对于宽度方向D2形成为连续构件。这不仅具有确保固定托盘20的刚度的优点,而且还具有在通过树脂材料的注射成型来制备固定托盘20时考虑了流动性的形状。树脂材料的示例是PC+ABS(聚碳酸酯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的共聚物)。顺便提及,固定托盘20可以整体是单个构件,但是例如也可以是作为单独构件模制的上游侧部分和下游侧部分的组合。

[可动托盘的操作]

将描述在片材排出到排出托盘的堆叠表面上时如上所述地构造的排出托盘170的状态。图6是第一排出部190的剖视图,示出了通过排出辊160排出第一片材S期间的状态,图7是第一排出部190的剖视图,示出了排出的第一片材S通过排出托盘170的堆叠表面而对准的状态。

如图6所示,排出辊160构成为以使得片材S朝相对于片材排出方向D1的下游侧相对于水平方向向上倾斜的姿态排出片材S。换言之,排出辊160包括以其中片材被稍微向上排出的夹持角度(在辊对从其夹持部送出片材时相对于与辊间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角度)布置的辊对。此外,排出辊160设置有刚度赋予构件,该刚度赋予构件通过使片材S在从片材排出方向D1的下游侧观察时弯曲(呈波浪形)而赋予片材S刚度。因此,片材S在朝其前端侧呈圆弧状轨迹的同时从片材S被排出辊160夹持的位置向片材排出方向D1的下游侧排出。该片材S在其处于位置P1的前端处与处于待用状态的排出托盘170的可动托盘21接触,并且在固定托盘20和可动托盘21上滑动的同时移动,然后片材的后端被排出辊160送出。

如图7所示,其后端被送出的片材S根据排出托盘170的堆叠表面的倾斜程度、特别是由可动托盘21形成的堆叠表面(第二堆叠表面)的倾斜程度朝片材排出方向的上游侧(箭头R)返回。然后,通过使片材S的相对于片材排出方向D1的后端抵靠设置在设备主组件101上的对准壁162而使片材S停止。对准壁162是通过其与排出在排出托盘170上的片材S的后端接触而使片材位置对准的基准表面。

在第一片材S朝对准壁162移动时第一片材S的行为受到作用在片材S与排出托盘170的堆叠表面之间的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关于第二片材S,片材S与排出托盘170之间的摩擦的影响变小,取而代之的是,片材之间的影响变大。

上述位置P1(假定第一片材的前端首先与排出托盘170的堆叠表面接触的位置)可以优选是在片材排出方向D1上与排出辊160间隔开一定程度的位置,并且可以优选处于与排出辊160的夹持部的高度基本相同的高度。另外,可动托盘21形成为使得片材S在前端部处的定向以及片材S与第二堆叠表面的接触角度不是太大。关于本实施例中的可动托盘21,在待用状态下,倾斜程度从上游端处的最大倾斜角度(32度)朝下游侧变平缓,下游端处的倾斜角度大致等于固定托盘20在下游部分处的倾斜角度(6度)。通过采用这种构造,抑制了从堆叠表面施加在片材S上的进给阻力,并且确保了能够堆叠在排出托盘170上的片材的最大片数,从而可以稳定地排出刚度(刚性)较低的片材,并且提高了所堆叠片材的对准性。

顺便提及,由排出辊160排出的片材包括诸如再生纸和薄纸的片材,并且这些片材具有例如在高湿度环境下片材端部的弯曲(卷曲)程度变大的趋势。将使用图8和9描述这种具有较大卷曲程度的片材相对大量地堆叠的情况。图8是在多张卷曲的片材堆叠在排出托盘170上的状态下第一排出部190和第二排出部191的剖视图。图9是作为参考例在可动托盘21固定在待用状态位置处的状态下第一排出部190和第二排出部191的剖视图。然而,在本实施例中,图8和9中所示的片材数量并不旨在指定片材的实际数量。

在本实施例的成像设备中,既可以使用例如A4尺寸片材的小尺寸片材,也可以使用例如A3尺寸片材的大尺寸片材。在任一种尺寸下,都发生卷曲,但是卷曲的片材在其端部处与弯曲程度(曲率)相对应地抬高。特别地,与大尺寸片材相比,小尺寸片材较短,从而由于卷曲,片材易于形成陡峭的倾斜表面。另外,如上所述,排出托盘170的堆叠表面被构造成使得相对于片材排出方向的上游侧的倾斜角度大于相对于片材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的倾斜角度。小尺寸片材主要由倾斜程度更大的上游侧堆叠表面支撑,使得片材的卷曲影响易于由于与堆叠表面的倾斜产生协同作用而出现。

在图8中,小尺寸片材S以卷曲状态堆叠。在小尺寸片材S的情况下,在片材的相对于片材排出方向D1的后端接触对准壁162的状态下,片材的前端位于可动托盘21的下游端的上游侧。片材S卷曲成使得作为图像表面的下表面(与排出托盘170的堆叠表面相对的表面)呈突出形状。因此,片材S的堆叠捆T在中部倾斜部分处接触固定托盘20和可动托盘21的堆叠表面并由固定托盘20和可动托盘21的堆叠表面支撑,另一方面,堆叠捆T相对于片材排出方向D1在端部处抬起。

这里,通过堆叠捆T的重量,可动托盘21从待用状态的位置向下旋转(图6和7),使得可动托盘21的弧形肋的一部分穿过狭缝从固定托盘20的上表面向下撤回。此外,与待用状态相比,由可动托盘21形成的堆叠表面的倾斜程度也变得平缓。换言之,通过增加堆叠捆的堆叠量,第二堆叠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从第一堆叠表面向下撤回,使得第二堆叠表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程度变小。因此,在排出的片材S卷曲的情况下,避免了排出托盘170上的排出空间被由相对少量的片材S构成的堆叠捆T占据的情况。

顺便提及,在图9所示的参考例中,可动托盘21通过使用垫片203固定在待命状态的位置处,因此即使在堆叠捆T的重量增加时,第二堆叠表面的倾斜和高度也不变。因此,在排出的片材S卷曲的情况下,片材的下游端抬起,使得排出托盘170上的排出空间被由相对少量的片材S构成的堆叠捆T占据。

在这种情况下,与图8所示的其中可动托盘21旋转的状态相比,从排出辊160排出的片材S的前端接触堆叠捆T的上表面的接触角变大,结果是片材S与堆叠捆T的上表面碰撞并且容易受到较大的力。此外,当片材S在堆叠捆T的上表面上(特别是在堆叠捆T的下游部分处的卷曲部上)滑动的同时被排出时,进给阻力变大。结果,存在这样的可能,即发生片材S不能令人满意地从排出辊160送出并且因此片材S的后端保持在排出辊160的夹持部中而不落在排出托盘170(后端倾斜)的状态。此外,当在当前片材的后端保持在排出辊160的夹持部附近的状态下后续片材到达排出辊160时,存在这样的可能,即后续片材的前端与当前片材的后端碰撞并因此无法正确地排出当前片材和后续片材。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可动托盘21围绕设置在排出托盘170的上游侧端部附近的旋转支点旋转,使得堆叠捆T的上表面的高度降低,因此不仅确保了排出空间,而且还使片材的堆叠捆T的倾斜程度小。这样,与图9所示的参考例相比,排出的片材所受到的阻力减小,从而抑制了不适当排出的发生,因此可以实现片材的顺畅排出。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设备内排出型构造,从而限制了排出托盘170的排出空间的高度。在这种情况下,可动托盘21围绕设置在排出托盘170的上游侧端部附近的旋转支点旋转的构造具有能够确保排出空间的优点。特别地,在本实施例中,在作为第一堆叠部的排出托盘170上方,设置了作为第二(另一)排出部的第二排出托盘171,因此具有确保排出空间的较大优点。在本实施例中,中心的五个弧形肋21d之间的间隙(间隔)M较窄,使得相对于宽度方向尺寸较小的片材可以由中心的弧形肋21d稳定地支撑。

[实施例2]

在实施例2中,代替其中可动托盘21通过片材重量旋转的实施例1的构造,将描述其中设置用于驱动和旋转可动托盘21的驱动源的构造示例。在下文中,构造和作用与实施例1中的那些相似的元件由对于实施例1和2通用的附图标记或符号表示,并且将省略其描述。

图10是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可动托盘21及其驱动构造的透视图。可动托盘21在相对于片材排出方向D1与旋转轴21a相反的下游侧端部处在相对于宽度方向的两个位置处设有扇形齿轮21e和21e。扇形齿轮21e和21e通过输出齿轮222和222连接至输入/输出轴220。在输入/输出轴220的端部处,设置与作为驱动源的旋转马达212的齿轮211啮合的输入齿轮221。因此,通过旋转马达212的正向旋转和反向旋转,可动托盘21通过齿轮系被驱动,从而可动托盘21向上和向下旋转。

作为该旋转马达212,可以适当地使用步进马达。在这种情况下,可动托盘21的旋转量、即可动托盘21的倾斜角度可以被高精度地设定为任意值,而与托盘上的片材的重量无关。因此,根据例如环境是否为容易发生片材卷曲的高湿度环境或者每张(一张)片材的堆叠高度是否较大的状况,可以进行设定以使得即使在片材的堆叠片数相同的情况下,可动托盘21的旋转量也不同。即,可以根据成像设备的操作条件来设定适当的旋转量。

通过使用用于检测可动托盘21的位置的传感器(例如,用于检测可动托盘21是否处于待用状态位置的开关),可以高精度地控制可动托盘21的旋转量。此外,在可动托盘21的上方,设置有用于检测堆叠在排出托盘170上的片材捆的上表面高度的传感器,并且基于其检测结果来控制可动托盘21的旋转量,从而可以精确地控制片材捆的上表面高度。

顺便提及,在本实施例中,旋转马达212用作驱动源,并且可动托盘21通过图10所示的齿轮传动机构来旋转,但是也可以使用其他驱动构造。

(修改的实施例)

在上述实施例1和2中,描述了倾斜表面由固定托盘20的上表面20s构成并且堆叠表面由设置在可动托盘21上的多个弧形肋21d形成。但是,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构造,其中倾斜表面由多个肋状构件构成并且堆叠表面设置在包括狭缝(肋状构件穿过所述狭缝)的板状构件上。

此外,代替弧形肋21d,也可以设置均具有由除该弧形以外的曲形部构成的上端部的肋。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每个肋的上端部在待用状态下可以适当地朝片材排出方向D1的下游侧向上倾斜并且可以适当地弯曲(包括弯曲成之字形的部分),使得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朝片材排出方向D1的下游侧变小。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描述了包括电子照相类型成像部的成像设备,但是本发明在其他类型的成像设备中也是有效的。例如,在包括作为成像部的喷墨式打印单元的成像设备中,也存在随着图像形成而发生片材卷曲的情况,因此,本发明适合应用于此。

作为成像设备,还可以使用包括片材处理部的成像设备,在该片材处理部中,通过成像部而形成有图像的片材被接收、然后对其进行打孔、折叠等。

尽管已经参考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应被赋予最宽泛的解释,以涵盖所有这样的修改以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23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口罩输送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