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装置以及电力变换装置

文档序号:835873 发布日期:2021-03-30 浏览:26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电路装置以及电力变换装置 (Circuit device and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 是由 藤井健太 熊谷隆 福田智仁 平塚乔士 青木浩一 于 2019-07-11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电路装置(105)具备内芯(10)、第1电路基板(15)、第2电路基板(16)、散热构件(60)、第1传热构件(50)和第2传热构件(51)。第1电路基板(15)包括将内芯(10)的至少一部分包围的第1线圈图形(20)。第2电路基板(16)包括将内芯(10)的至少一部分包围的第2线圈图形(21)。第1传热构件(50)与第1电路基板(15)和散热构件(60)呈面接触。第2传热构件(51)与第1电路基板(15)和第2电路基板(16)呈面接触。(A circuit device (105) is provided with an inner core (10), a 1 st circuit board (15), a 2 nd circuit board (16), a heat dissipation member (60), a 1 st heat transfer member (50), and a 2 nd heat transfer member (51). The 1 st circuit board (15) includes a 1 st coil pattern (20) surrounding at least a portion of the core (10). The 2 nd circuit substrate (16) includes a 2 nd coil pattern (21) surrounding at least a portion of the core (10). The 1 st heat transfer member (50) is in surface contact with the 1 st circuit board (15) and the heat dissipation member (60). The 2 nd heat transfer member (51) is in surface contact with the 1 st circuit board (15) and the 2 nd circuit board (16).)

电路装置以及电力变换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路装置以及电力变换装置。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2017-41998号公报(专利文献1)公开了具备变压器的电力变换装置。变压器包括内芯、一次线圈图形和二次线圈图形。形成有一次线圈图形的第1基板和形成有二次线圈图形的第2基板相互层叠。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419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变压器以及电力变换装置中,形成有一次线圈图形的第1基板和形成有二次线圈图形的第1基板相互隔开空间地层叠。因而,当使电流流向一次线圈图形和二次线圈图形而使变压器以及电力变换装置动作时,在一次线圈图形和二次线圈图形中产生的热难以向变压器以及电力变换装置的外部散发。变压器的温度以及电力变换装置的温度上升,变压器以及电力变换装置中的电力损失增大。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可抑制动作时的温度上升以及电力损失的电路装置以及电力变换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电路装置具备内芯、第1电路基板、第2电路基板、散热构件、第1传热构件和第2传热构件。第1电路基板包括第1基板和第1线圈图形。第1线圈图形将内芯的至少一部分包围。第2电路基板包括第2基板和第2线圈图形。第2线圈图形将内芯的至少一部分包围。散热构件支撑内芯、第1电路基板和第2电路基板。第1传热构件配置在第1电路基板与散热构件之间,且与第1电路基板和散热构件呈面接触。第2传热构件配置在第1电路基板与第2电路基板之间,且与第1电路基板和第2电路基板呈面接触。

本发明的电力变换装置具备本发明的电路装置和控制在第1线圈图形中流动的电流的逆变器电路。

发明的效果

当使电流流向第1线圈图形和第2线圈图形而使电路装置以及电力变换装置动作时,在第1线圈图形以及第2线圈图形中产生热。第1线圈图形中产生的热经由第1传热构件,以相对低的热阻传递至散热构件。第2线圈图形中产生的热经由第2传热构件、第1电路基板以及第1传热构件,以相对低的热阻传递至散热构件。因而,可抑制电路装置以及电力变换装置动作时的电路装置以及电力变换装置的温度上升以及电力损失。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的电路图。

图2是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路装置的概略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路装置的概略分解立体图。

图4是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路装置的概略俯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路装置的图4所示的剖面线V-V处的概略剖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2涉及的电路装置的概略俯视图。

图7是实施方式2涉及的电路装置的图6所示的剖面线VII-VII处的概略剖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3涉及的电路装置所包含的第1电路基板(第1电子部件省略)的概略俯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3涉及的电路装置所包含的第1电路基板的概略仰视图。

图10是实施方式3涉及的电路装置所包含的第2电路基板(第2电子部件省略)的概略俯视图。

图11是实施方式3涉及的电路装置所包含的第2电路基板的概略仰视图。

图12是实施方式4涉及的电路装置的概略剖视图。

图13是实施方式4涉及的电路装置所包含的第1电路基板的概略俯视图。

图14是实施方式4涉及的电路装置所包含的第2电路基板的概略俯视图。

图15是实施方式5涉及的电路装置的概略剖视图。

图16是实施方式6涉及的电路装置的概略剖视图。

图17是实施方式6涉及的电路装置所包含的第1电路基板的概略俯视图。

图18是实施方式6涉及的电路装置所包含的第2电路基板的概略俯视图。

图19是实施方式7涉及的电路装置的概略剖视图。

图20是实施方式7涉及的电路装置所包含的第1电路基板的概略俯视图。

图21是实施方式7涉及的电路装置所包含的第2电路基板的概略俯视图。

图22是实施方式8涉及的电路装置的概略剖视图。

图23是实施方式9涉及的电路装置的概略俯视图。

图24是实施方式9涉及的电路装置的图23所示的剖面线XXIV-XXIV处的概略剖视图。

图25是实施方式10涉及的电路装置的概略俯视图。

图26是实施方式10涉及的电路装置的图25所示的剖面线XXVI-XXVI处的概略剖视图。

图27是实施方式11涉及的电路装置所包含的第1电路基板的概略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对于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对本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1的电路构成的一例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1例如是DC-DC转换器。电力变换装置1具备逆变器电路2、变压器电路3、整流电路4、包括线圈装置100在内的平滑电路5和控制电路6。电力变换装置1将向输入端子110输入的直流电压Vi变换成直流电压Vo,从输出端子111输出直流电压Vo

逆变器电路2包括开关元件7a、7b、7c、7d。开关元件7a、7b、7c、7d分别例如是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或者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等。开关元件7a、7b、7c、7d分别由硅(Si)、碳化硅(SiC)或者氮化镓(GaN)那样的半导体材料形成。

变压器电路3包括变压器101。变压器101包括一次侧线圈导体120、内芯10(参照图2至图5)和二次侧线圈导体121。例如,一次侧线圈导体120是高电压侧线圈导体,二次侧线圈导体121是低电压侧线圈导体。一次侧线圈导体120与逆变器电路2连接。二次侧线圈导体121与整流电路4连接。二次侧线圈导体121经由内芯10而与一次侧线圈导体120磁耦合。

整流电路4具备二极管8a、8b、8c、8d。二极管8a、8b、8c、8d分别由Si、SiC或者GaN那样的半导体材料形成。平滑电路5包括电容器9a和作为平滑线圈的线圈装置100。

电力变换装置1在逆变器电路2的前段具备电容器9b和作为平滑线圈的线圈装置102。电力变换装置1在逆变器电路2与变压器电路3之间具备作为共振线圈的线圈装置103。

向电力变换装置1例如输入100V以上且600V以下的直流电压Vi。电力变换装置1例如输出12V以上且16V以下的直流电压Vo。具体来讲,输入至输入端子110的直流电压Vi由逆变器电路2变换成第1交流电压。第1交流电压由变压器电路3变换成比第1交流电压低的第2交流电压。第2交流电压由整流电路4整流。平滑电路5使从整流电路4输出的电压平滑化。电力变换装置1将从平滑电路5输出的直流电压Vo从输出端子111输出。

输入端子110、输出端子111、开关元件7a、7b、7c、7d、二极管8a、8b、8c、8d以及电容器9a、9b中的至少一者例如搭载于电路基板(第1电路基板15、第2电路基板16(参照图2至图5))。电路基板安装于散热构件60(参照图2至图5)。散热构件60例如是电力变换装置1的框体。也可以在电路基板上搭载其他电子部件。包括输入端子110、输出端子111、开关元件7a、7b、7c、7d、二极管8a、8b、8c、8d以及电容器9a、9b中的至少一者在内的电子部件也可以搭载在电力变换装置1的框体上。

参照图2至图5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电路装置105。电力变换装置1包括电路装置105。另外,电力变换装置1也可以包括实施方式2~11的电路装置105b~105i中的任一者来替代实施方式1的电路装置105。电路装置105例如是电力变换装置1所包含的变压器101。电路装置105也可以是线圈装置100、102、103中的任一者。电路装置105具备内芯10、第1电路基板15、第2电路基板16、散热构件60、第1传热构件50和第2传热构件51。

内芯10包括磁性材料。内芯10例如是猛-锌(Mn-Zn)类铁素体或是镍-锌(Ni-Zn)类铁素体那样的铁素体内芯、非晶内芯或者铁粉内芯。内芯10例如包括第1内芯部分10a和第2内芯部分10b。例如,内芯10是EI型内芯,第1内芯部分10a具有I形状,第2内芯部分10b具有E形状。第2内芯部分10b具有第1腿部11a、第2腿部11b以及第3腿部11c。第2腿部11b位于第1腿部11a与第3腿部11c之间。第1内芯部分10a配置在散热构件60的凹部60b内。第2内芯部分10b重叠在第1内芯部分10a上。内芯10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内芯10也可以是EE型内芯、U型内芯、UU型内芯、EER型内芯或者ER型内芯。

第1电路基板15包括第1基板30和第1线圈图形20。第1电路基板15例如是印刷基板。第1基板30包括面向散热构件60的表面60a的第1主面30a和与第1主面30a相反侧的第2主面30b。第1基板30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是绝缘基板。第1基板30例如由玻璃纤维强化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聚苯硫醚(PPS)、聚醚醚酮(PEEK)等形成。第1基板30也可以由氧化铝(Al2O3)、氮化铝(AlN)等陶瓷材料形成。也可以在第1基板30设置从第1主面30a延伸至第2主面30b的第1贯通孔30h。内芯10的第2腿部11b插入在第1贯通孔30h中。内芯10的第2腿部11b贯穿第1电路基板15(第1基板30)。

第1线圈图形20与一次侧线圈导体120(参照图1)相当。第1线圈图形20设在第1主面30a上、第2主面30b上或者第1基板30中。第1电路基板15例如是第1线圈图形20设在第1主面30a上或者第2主面30b上的单面配线基板。第1线圈图形20由具有相比第1基板30低的电阻率以及高的热导率的材料构成。第1线圈图形20由铜(Cu)、银(Ag)、金(Au)、锡(Sn)、铜(Cu)合金、镍(Ni)合金、金(Au)合金、银(Ag)合金或者锡(Sn)合金等导电性材料形成。第1线圈图形20例如是具有1μm以上且5000μm以下的厚度的薄的导体层。

第1线圈图形20将内芯10的至少一部分包围。第1线圈图形20例如包围第1腿部11a、第2腿部11b以及第3腿部11c中的至少一者。具体来讲,第1线圈图形20例如经过第1腿部11a与第2腿部11b之间的空间以及第2腿部11b与第3腿部11c之间的空间,将内芯10的第2腿部11b包围。第1线圈图形20包围内芯10的至少一部分是指第1线圈图形20围绕内芯10的至少一部分卷绕半匝以上。在本说明书中,线圈图形具有一个圈数(匝数)是指线圈图形将处于第2腿部11b周围的由第1内芯部分10a和第2内芯部分10b包围的全部空间贯穿一次。第1线圈图形20的一部分也可以位于第1内芯部分10a与第2内芯部分10b之间。

如图2至图4所示那样,构成逆变器电路2(参照图1)的第1电子部件40搭载在第1电路基板15以及第2电路基板16中的至少一者上。具体来讲,第1电子部件40可以搭载在第1电路基板15的第2主面30b上。第1电子部件40例如是开关元件7a、7b、7c、7d(参照图1)。第1电子部件40与第1线圈图形20电连接。

第2电路基板16包括第2基板31和第2线圈图形21。第2电路基板16例如是印刷基板。第2基板31包括面对第1电路基板15的第3主面31a和与第3主面31a相反侧的第4主面31b。第2基板31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是绝缘基板。第2基板31例如由玻璃纤维强化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聚苯硫醚(PPS)、聚醚醚酮(PEEK)等形成。第2基板31也可以由氧化铝(Al2O3)、氮化铝(AlN)等陶瓷材料形成。也可以在第2基板31设置从第3主面31a延伸至第4主面31b的第2贯通孔31h。内芯10的第2腿部11b插入在第2贯通孔31h中。内芯10的第2腿部11b贯穿第2电路基板16(第2基板31)。

第2线圈图形21与二次侧线圈导体121(参照图1)相当。第2线圈图形21设在第3主面31a上、第4主面31b上或者第2基板31中。第2电路基板16例如是第2线圈图形21设在第3主面31a上或者第4主面31b上的单面配线基板。第2线圈图形21设在与第1线圈图形20不同的基板上。因而,第2线圈图形21在形状、厚度、匝数等方面可容易独立于第1线圈图形20来进行设计。第2线圈图形21由具有相比第2基板31低的电阻率以及高的热导率的材料构成。第2线圈图形21由铜(Cu)、银(Ag)、金(Au)、锡(Sn)、铜(Cu)合金、镍(Ni)合金、金(Au)合金、银(Ag)合金或者锡(Sn)合金等导电性材料形成。

第2线圈图形21例如是具有1μm以上且5000μm以下的厚度的薄的导体层。第2线圈图形21的厚度也可以与第1线圈图形20的厚度不同。例如,在电力变换装置1为降压DC/DC转换器的场合,在与一次侧线圈导体120对应的第1线圈图形20中流动的第1电流小于在与二次侧线圈导体121对应的第2线圈图形21中流动的第2电流。因而,也可以使第1线圈图形20的厚度小于第2线圈图形21的厚度。

第2线圈图形21将内芯10的至少一部分包围。第2线圈图形21例如将第1腿部11a、第2腿部11b以及第3腿部11c中的至少一者包围。具体来讲,第2线圈图形21例如经过第1腿部11a与第2腿部11b之间的空间以及第2腿部11b与第3腿部11c之间的空间,将内芯10的第2腿部11b包围。第2线圈图形21包围内芯10的至少一部分是指第2线圈图形21围绕内芯10的至少一部分卷绕半匝以上。第2线圈图形21的一部分也可以位于第1内芯部分10a与第2内芯部分10b之间。

关于内芯10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内芯10的第2腿部11b),第2线圈图形21在与第1线圈图形20不同的方向上卷绕。第2线圈图形21经由内芯10而与第1线圈图形20磁耦合。第2电路基板16覆盖第1电路基板15的至少一部分,机械式地保护第1电路基板15。

如图2至图4所示那样,构成整流电路4(参照图1)的第2电子部件41、42搭载在第1电路基板15以及第2电路基板16中的至少一者上。具体来讲,第2电子部件41、42也可以搭载在第2电路基板16的第4主面31b上。第2电子部件41、42例如是二极管8a、8b、8c、8d(参照图1)。第2电子部件41、42与第2线圈图形21电连接。

散热构件60支撑内芯10、第1电路基板15和第2电路基板16。散热构件60还支撑第1传热构件50和第2传热构件51。散热构件60具有面对第1电路基板15的表面60a。凹部60b设在散热构件60的表面60a上。内芯10的一部分(第1内芯部分10a)收容在凹部60b内。散热构件60与内芯10(第1内芯部分10a)呈面接触。当使电流流向第1线圈图形20和第2线圈图形21而使电路装置105动作时,会在内芯10中发生因磁力损失造成的能量损失,内芯10发热。在内芯10中产生的热会以低的热阻向散热构件60传递。可抑制电路装置105动作时的内芯10的温度上升以及内芯10中的电力损失。

内芯10、第1电路基板15和第2电路基板16也可以利用螺钉、螺丝或者铆钉那样的固定构件70(参照图25)而固定于散热构件60。内芯10、第1电路基板15和第2电路基板16也可以通过由弹簧(未图示)向散热构件60按压而固定于散热构件60。

散热构件60例如构成对内芯10、第1电路基板15以及第2电路基板16进行收容的电力变换装置1的框体的一部分。因而,仅通过将内芯10、第1电路基板15、第2电路基板16、第1传热构件50和第2传热构件51固定于散热构件60,就可将电路装置105(变压器101)搭载于电力变换装置1。由于无需在将电路装置105搭载于电力变换装置1之前预先组装电路装置105,所以可削减电力变换装置1的制造成本。进而,由于不需要电路装置105自身的框体,所以具备电路装置105的电力变换装置1可小型化。散热构件60具有0.1W/(m·K)以上的热导率。散热构件60也可以具有1.0W/(m·K)以上的热导率,还可以具有10.0W/(m·K)以上的热导率。散热构件60也可以电力接地。

散热构件60例如由铜(Cu)、铝(Al)、铁(Fe)、SUS304那样的铁(Fe)合金、磷青铜那样的铜(Cu)合金、或者ADC12那样的铝(Al)合金等金属材料形成。散热构件60也可以由含有导热性填料的树脂材料形成。散热构件60所使用的树脂材料例如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苯硫醚(PPS)或者聚醚醚酮(PEEK)等。散热构件60例如由非磁性材料形成。散热构件60通过切削、压铸、锻造、或者使用模具的成型等方法来制造。

第1传热构件50配置在第1电路基板15与散热构件60之间,且与第1电路基板15和散热构件60呈面接触。第1电路基板15、第1传热构件50和散热构件60相互层叠。第1传热构件50将第1电路基板15以相对低的热阻热连接于散热构件60。第1传热构件50是第1传热片。第1传热构件50也可以具有电绝缘性。具有电绝缘性的第1传热构件50也可以与第1线圈图形20呈面接触。第1传热构件50也可以与内芯10接触。

第1传热构件50也可以由硅酮、聚氨酯、环氧、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苯硫醚(PPS)、酚醛或聚酰亚胺等树脂材料、玻璃纤维或者聚芳酰胺纤维那样纤维材料、或者氧化铝或氮化铝等陶瓷材料形成。第1传热构件50也可以是硅酮橡胶片或者聚氨酯橡胶片。第1传热构件50也可以由硅酮凝胶、硅酮润滑脂或者硅酮粘接剂形成。

第1传热构件50具有比第1基板30以及第2基板31高的热导率。第1传热构件50具有0.1W/(m·K)以上的热导率。第1传热构件50也可以具有1.0W/(m·K)以上的热导率,还可以具有10.0W/(m·K)以上的热导率。第1传热构件50也可以具有弹性。也可以通过将第1电路基板15向散热构件60按压,将第1传热构件50挤压变形。

第2传热构件51配置在第1电路基板15与第2电路基板16之间,且与第1电路基板15和第2电路基板16呈面接触。第1电路基板15、第2传热构件51和第2电路基板16相互层叠。第2传热构件51是第2传热片。第2传热构件51以相对低的热阻将第2电路基板16热连接于第1电路基板15。第2传热构件51也可以具有电绝缘性。具有电绝缘性的第2传热构件51也可以与第1线圈图形20以及第2线圈图形21中的至少一者呈面接触。第2传热构件51也可以与内芯10接触。

第2传热构件51也可以由硅酮、聚氨酯、环氧、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苯硫醚(PPS)、酚醛或聚酰亚胺等树脂材料、玻璃纤维或聚芳酰胺纤维那样的纤维材料、或者氧化铝或氮化铝等陶瓷材料形成。第2传热构件51也可以是硅酮橡胶片或者聚氨酯橡胶片。第2传热构件51也可以由硅酮凝胶、硅酮润滑脂或者硅酮粘接剂形成。第2传热构件51既可以由与第1传热构件50相同的材料形成,也可以由与第1传热构件50不同的材料形成。

第2传热构件51具有比第1基板30以及第2基板31高的热导率。第2传热构件51既可以具有与第1传热构件50相同的热导率,也可以具有与第1传热构件50不同的热导率。第2传热构件51具有0.1W/(m·K)以上的热导率。第2传热构件51也可以具有1.0W/(m·K)以上的热导率,还可以具有10.0W/(m·K)以上的热导率。第2传热构件51也可以具有弹性。也可以通过向第1电路基板15按压第2电路基板16,将第2传热构件51挤压变形。

对本实施方式的电路装置105以及电力变换装置1的效果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电路装置105具备内芯10、第1电路基板15、第2电路基板16、散热构件60、第1传热构件50和第2传热构件51。第1电路基板15包括第1基板30和第1线圈图形20。第1线圈图形20将内芯10的至少一部分包围。第2电路基板16包括第2基板31和第2线圈图形21。第2线圈图形21将内芯10的至少一部分包围。散热构件60支撑内芯10、第1电路基板15和第2电路基板16。第1传热构件50配置在第1电路基板15与散热构件60之间,且与第1电路基板15和散热构件60呈面接触。第2传热构件51配置在第1电路基板15与第2电路基板16之间,且与第1电路基板15和第2电路基板16呈面接触。

当使电流流向第1线圈图形20和第2线圈图形21而使电路装置105动作时,在第1线圈图形20以及第2线圈图形21中产生热。第1线圈图形20中产生的热经由第1传热构件50,以相对低的热阻向散热构件60传递。第2线圈图形21中产生的热经由第2传热构件51、第1电路基板15以及第1传热构件50,以相对低的热阻向散热构件60传递。因而,可抑制电路装置105动作时的电路装置105的温度上升以及电力损失。

在电路装置105动作时在第1电子部件40中产生的热经由第1电路基板15以及第1传热构件50,以相对低的热阻向散热构件60传递。在电路装置105动作时在第2电子部件41、42中产生的热经由第2电路基板16、第2传热构件51、第1电路基板15以及第1传热构件50,以相对低的热阻向散热构件60传递。因而,可抑制电路装置105动作时的电路装置105的温度上升以及电力损失。

本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1具备电路装置105和控制在第1线圈图形20中流动的电流的逆变器电路。当使电流流向第1线圈图形20和第2线圈图形21而使电力变换装置1动作时,在第1线圈图形20以及第2线圈图形21中产生热。第1线圈图形20中产生的热经由第1传热构件50,以相对低的热阻向散热构件60传递。第2线圈图形21中产生的热经由第2传热构件51、第1电路基板15以及第1传热构件50,以相对低的热阻向散热构件60传递。因而,可抑制电力变换装置1动作时的电力变换装置1的温度上升以及电力损失。

实施方式2.

参照图6以及图7对实施方式2涉及的电路装置105b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电路装置105b虽具备与实施方式1的电路装置105同样的构成,但主要在以下方面不同。

在电路装置105b中,第1电路基板15包括将内芯10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内芯10的第2腿部11b)包围的第3线圈图形22。第3线圈图形22在第1基板30的厚度方向与第1线圈图形20分离。第3线圈图形22设在第1主面30a上、第2主面30b上或者第1基板30中。第1电路基板15例如是第1线圈图形20设在第2主面30b上且第3线圈图形22设在第1主面30a上的双面配线基板。在俯视第2主面30b时,第3线圈图形22既可以具有与第1线圈图形20相同的形状,也可以具有与第1线圈图形20不同的形状。

第3线圈图形22经过第1通孔电极27而与第1线圈图形20电连接。第1通孔电极27沿着第1基板30的厚度方向延伸。第1通孔电极27也可以从第1主面30a延伸至第2主面30b。第1通孔电极27既可以通过在沿着第1基板30的厚度方向延伸的孔内充填导电材料(例如金属材料)来形成,也可以通过在沿着第1基板30的厚度方向延伸的孔的表面上堆积导电膜(例如金属膜)来形成。

在电路装置105b中,第2电路基板16包括将内芯10的至少一部分包围的第4线圈图形23。第4线圈图形23在第2基板31的厚度方向与第2线圈图形21分离。第4线圈图形23设在第3主面31a上、第4主面31b上或者第2基板31中。第2电路基板16例如是第2线圈图形21设在第4主面31b上且第4线圈图形23设在第3主面31a上的双面配线基板。在俯视第4主面31b时,第4线圈图形23既可以具有与第2线圈图形21相同的形状,也可以具有与第2线圈图形21不同的形状。

第4线圈图形23经过第2通孔电极28而与第2线圈图形21电连接。第2通孔电极28沿着第2基板31的厚度方向延伸。第2通孔电极28也可以从第3主面31a延伸至第4主面31b。第2通孔电极28既可以通过在沿着第2基板31的厚度方向延伸的孔内充填导电材料(例如金属材料)来形成,也可以通过在沿着第2基板31的厚度方向延伸的孔的表面上堆积导电膜(例如金属膜)来形成。

具有电绝缘性的第1传热构件50也可以与第3线圈图形22和散热构件60呈面接触。具有电绝缘性的第2传热构件51也可以与第1线圈图形20和第4线圈图形23呈面接触。

电路装置105b只要包括第3线圈图形22以及第4线圈图形23中的至少一者即可。第1电路基板15也可以包括3层以上的线圈图形。第2电路基板16也可以包括3层以上的线圈图形。例如,第1电路基板15也可以在第1基板30的内部进一步包括线圈图形(未图示)。第2电路基板16也可以在第2基板31的内部进一步包括线圈图形(未图示)。

本实施方式的电路装置105b发挥与实施方式1的电路装置105同样的以下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路装置105b中,第1电路基板15包括将内芯10的至少一部分包围的第3线圈图形22。第3线圈图形22在第1基板30的厚度方向与第1线圈图形20分离,且经过第1通孔电极27而与第1线圈图形20电连接。

当使电流流向第1线圈图形20、第2线圈图形21和第3线圈图形22而使电路装置105b动作时,在第1线圈图形20、第2线圈图形21以及第3线圈图形22中产生热。第1线圈图形20以及第3线圈图形22中产生的热经由第1传热构件50,以相对低的热阻向散热构件60传递。第2线圈图形21中产生的热经由第2传热构件51、第1电路基板15以及第1传热构件50,以相对低的热阻向散热构件60传递。由于第1线圈图形20中产生的热向第3线圈图形22传递,所以可抑制第1线圈图形20过热。因而,可抑制电路装置105b动作时的电路装置105b的温度上升以及电力损失。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路装置105b中,第2电路基板16包括将内芯10的至少一部分包围的第4线圈图形23。第4线圈图形23在第2基板31的厚度方向与第2线圈图形21分离,且经过第2通孔电极28而与第2线圈图形21电连接。

当使电流流向第1线圈图形20、第2线圈图形21和第4线圈图形23而使电路装置105b动作时,在第1线圈图形20、第2线圈图形21以及第4线圈图形23中产生热。第1线圈图形20中产生的热经由第1传热构件50,以相对低的热阻向散热构件60传递。第2线圈图形21以及第4线圈图形23中产生的热经由第2传热构件51、第1电路基板15以及第1传热构件50,以相对低的热阻向散热构件60传递。由于第2线圈图形21中产生的热向第4线圈图形23传递,所以可抑制第2线圈图形21过热。因而,可抑制电路装置105b动作时的电路装置105b的温度上升以及电力损失。

实施方式3.

参照图8至图11说明实施方式3涉及的电路装置。本实施方式的电路装置虽然具备与实施方式2的电路装置105b同样的构成,但主要在以下方面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电路基板15中的第1发热量大于第2电路基板16中的第2发热量。在本说明书中,第1电路基板15中的第1发热量是指形成于第1电路基板15的所有线圈图形(例如第1线圈图形20以及第3线圈图形22)中产生的热量。第2电路基板16中的第2发热量是指形成于第2电路基板16的所有线圈图形(例如第2线圈图形21以及第4线圈图形23)中产生的热量。以使第1电路基板15中的第1发热量大于第2电路基板16中的第2发热量的方式来设计第1线圈图形20至第4线圈图形23。第1电路基板15相比第2电路基板16配置在发热量多且靠近散热构件60的位置。因而,能降低本实施方式的电路装置的温度上升。

根据电路装置以及电力变换装置的规格,确定一次侧线圈导体120以及二次侧线圈导体121的匝数比。根据匝数比,确定施加于一次侧线圈导体120的电压与施加于二次侧线圈导体121的电压之间的比、和在一次侧线圈导体120中流动的电流与在二次侧线圈导体121中流动的电流之间的比。根据匝数比,确定形成于第1电路基板15以及第2电路基板16的线圈图形的形状以及层数。即,根据匝数比,确定形成于第1电路基板15以及第2电路基板16的线圈图形的长度。以使第1电路基板15中的第1发热量大于第2电路基板16中的第2发热量的方式,确定形成于第1电路基板15以及第2电路基板16的线圈图形的宽度、厚度或者电阻率中的至少一者。

以下,对在第1电路基板15形成有一次侧线圈导体120且在第2电路基板16形成有二次侧线圈导体121的场合进行研究。如图8以及图9所示那样,第1线圈图形20以及第3线圈图形22分别围绕内芯10的第2腿部11b卷绕7/8匝。第1线圈图形20以及第3线圈图形22利用第1通孔电极27而相互串联地电连接。第1线圈图形20以及第3线圈图形22作为整体围绕内芯10的第2腿部11b卷绕二匝。即,一次侧线圈导体120是二匝的一个串联导体。

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那样,第2线圈图形21以及第4线圈图形23分别围绕内芯10的第2腿部11b卷绕一匝。第2线圈图形21以及第4线圈图形23利用第2通孔电极28以及第3通孔电极28a而相互并联地电连接。即,二次侧线圈导体121是一匝的二个并联导体。一次侧线圈导体120与二次侧线圈导体121之间的匝数比是2:1。

若将施加于一次侧线圈导体120的第1电压(V)设为V1,将在一次侧线圈导体120中流动的第1电流(A)设为I1,将一次侧线圈导体120的第1电阻值(Ω)设为R1,则一次侧线圈导体120的发热量W1(W)由式(1)给出。

W1=I1×V1=I1 2×R1 (1)

若将施加于二次侧线圈导体121的第2电压(V)设为V2,将在二次侧线圈导体121中流动的第2电流(A)设为I2,将二次侧线圈导体121的第2电阻值(Ω)设为R2,则二次侧线圈导体121的发热量W2(W)由式(2)给出。

W2=I2×V2=I2 2×R2 (2)

第1线圈图形20具有b1(m)的宽度、L1(m)的长度、t1(m)的厚度和ρ1(Ω·m)的电阻率。第2线圈图形21具有b2(m)的宽度、L2(m)的长度、t2(m)的厚度和ρ2(Ω·m)的电阻率。第3线圈图形22具有b3(m)的宽度、L3(m)的长度、t3(m)的厚度和ρ3(Ω·m)的电阻率。第4线圈图形23具有b4(m)的宽度、L4(m)的长度、t4(m)的厚度和ρ4(Ω·m)的电阻率。一次侧线圈导体120的第1电阻值R1由式(3)给出。二次侧线圈导体121的第2电阻值R2由(4)给出。

[数式1]

[数式2]

由于一次侧线圈导体120与二次侧线圈导体121之间的匝数比是2:1,所以V1:V2=2:1,且I1:I2=1:2。在此,在ρ1~ρ4彼此相等,b1~b4彼此相等,L1~L4彼此相等,t1和t3彼此相等,t2和t4彼此相等的场合,一次侧线圈导体120的发热量W1相对于二次侧线圈导体121的发热量W2之比由式(5)给出。以使W1/W2大于1的方式,确定第1线圈图形20的厚度t1和第2线圈图形21的厚度t2

W1/W2=t2/2t1 (5)

另外,即便在t1和t3彼此不同且t2和t4彼此不同的场合,也能以使W1/W2大于1的方式,确定第1线圈图形20的厚度t1、第2线圈图形21的厚度t2、第3线圈图形22的厚度t3和第4线圈图形23的厚度t4。另外,在二次侧线圈导体121的发热量W2大于一次侧线圈导体120的发热量W1的场合,二次侧线圈导体121形成在第1电路基板15,且一次侧线圈导体120形成在第2电路基板16。

第1电路基板15也可以包括3层以上的线圈图形。第2电路基板16也可以包括3层以上的线圈图形。例如,第1电路基板15也可以在第1基板30的内部进一步包括线圈图形(未图示)。第2电路基板16也可以在第2基板31的内部进一步包括线圈图形(未图示)。

实施方式4.

参照图12至图14说明实施方式4涉及的电路装置105c。本实施方式的电路装置105c虽具备与实施方式1的电路装置105同样的构成,但主要在以下方面不同。

在电路装置105c中,第1电路基板15包括贯穿第1基板30的传热通孔29。传热通孔29与第1传热构件50和第2传热构件51接触。传热通孔29沿着第1基板30的厚度方向延伸,从第3主面31a延伸至第4主面31b。传热通孔29既可以通过向从第3主面31a延伸至第4主面31b的孔内充填导热材料(例如金属材料)来形成,也可以通过在从第3主面31a延伸至第4主面31b的孔的表面上堆积导热膜(例如金属膜)来形成。传热通孔29具有比第1基板30高的热导率。

第1电路基板15还可以包括设在第1主面30a上的第3线圈图形22。第1电路基板15还可以包括设在第1主面30a上的第1导电图形26a。第1导电图形26a由与第3线圈图形22相同的材料形成。第1导电图形26a也可以与线圈图形(例如第1线圈图形20、第2线圈图形21以及第3线圈图形22)电绝缘。

第1电路基板15还可以包括设在第2主面30b上的第2导电图形26b。第2导电图形26b由与第1线圈图形20相同的材料形成。第2导电图形26b也可以与线圈图形(例如第1线圈图形20、第2线圈图形21以及第3线圈图形22)电绝缘。传热通孔29也可以与第1导电图形26a和第2导电图形26b接触。传热通孔29也可以作为将第2导电图形26b与第1导电图形26a电连接的第3通孔电极发挥功能。

本实施方式的电路装置105c发挥与实施方式1的电路装置105同样的以下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路装置105c中,第1电路基板15包括贯穿第1基板30的传热通孔29。传热通孔29与第1传热构件50和第2传热构件51接触。当使电流流向第1线圈图形20、第2线圈图形21和第3线圈图形22而使电路装置105c动作时,在第1线圈图形20、第2线圈图形21以及第3线圈图形22中产生热。第1线圈图形20以及第3线圈图形22中产生的热经由第1传热构件50,以相对低的热阻向散热构件60传递。第2线圈图形21中产生的热经由第2传热构件51、传热通孔29以及第1传热构件50,以更低的热阻向散热构件60传递。因而,可抑制电路装置105c动作时的电路装置105c的温度上升以及电力损失。

实施方式5.

参照图15说明实施方式5涉及的电路装置105d。本实施方式的电路装置105d虽具备与实施方式1的电路装置105同样的构成,但主要在以下方面不同。

散热构件60包括从表面60a向第2电路基板16突出的第1突出部62。第1突出部62也可以是与除了第1突出部62以外的散热构件60的部分分开的构件。第1突出部62也可以由与散热构件60不同的材料构成。

电路装置105d还具备第3传热构件52。第3传热构件52配置在第2电路基板16与第1突出部62之间,且与第2电路基板16和第1突出部62呈面接触。第2电路基板16、第3传热构件52和第1突出部62相互层叠。第3传热构件52将第2电路基板16与第1突出部62热连接。第3传热构件52是第3传热片。第3传热构件52也可以具有电绝缘性。

第3传热构件52也可以由硅酮或聚氨酯等橡胶材料、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苯硫醚(PPS)、环氧、酚醛或聚酰亚胺等树脂材料、或者氧化铝或氮化铝等陶瓷材料形成。第3传热构件52也可以由硅酮凝胶、硅酮润滑脂或者硅酮粘接剂形成。

第3传热构件52具有0.1W/(m·K)以上的热导率。第1传热构件50也可以具有1.0W/(m·K)以上的热导率,还可以具有10.0W/(m·K)以上的热导率。第3传热构件52也可以具有弹性。也可以通过向散热构件60按压第2电路基板16,将第3传热构件52挤压变形。

本实施方式的电路装置105d除了实施方式1的电路装置105的效果以外还发挥以下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电路装置105d还具备第3传热构件52。散热构件60包括面向第1电路基板15的表面60a和从表面60a向第2电路基板16突出的第1突出部62。第3传热构件52配置在第2电路基板16与第1突出部62之间,且与第2电路基板16和第1突出部62呈面接触。

当使电流流向第1线圈图形20和第2线圈图形21而使电路装置105d动作时在第2线圈图形21中产生的热,经过包括第2传热构件51、第1电路基板15以及第1传热构件50在内的第1散热路径、和包括第3传热构件52在内的第2散热路径,以更低的热阻向散热构件60传递。因而,可抑制电路装置105d动作时的电路装置105d的温度上升以及电力损失。

第2电路基板16经由第3传热构件52而由第1突出部62支撑。因而,可抑制因施加于电路装置105d的振动或冲击导致第2电路基板16变形以及受到机械性损伤。

实施方式6.

参照图16至图18说明实施方式6涉及的电路装置105e。本实施方式的电路装置105e虽具备与实施方式1的电路装置105同样的构成,但主要在以下方面不同。

散热构件60包括从表面60a向第2电路基板16突出的第1突出部62。第1突出部62也可以是与除了第1突出部62以外的散热构件60的部分分开的构件。第1突出部62也可以由与散热构件60的该部分不同的材料构成。

内芯10的一部分(例如内芯10的第2腿部11b)以及第1突出部62插入在第1贯通孔30h中。内芯10的一部分(例如内芯10的第2腿部11b)插入在第2贯通孔31h中,而第1突出部62没有插入在第2贯通孔31h中。第1突出部62贯穿第1电路基板15(第1基板30),但不贯穿第2电路基板16(第1基板30)。

第2传热构件51配置在第2电路基板16与第1突出部62之间,且与第2电路基板16和第1突出部62呈面接触。第2电路基板16、第2传热构件51和第1突出部62相互层叠。第2传热构件51将第2电路基板16与第1突出部62热连接。在俯视散热构件60的表面60a时,第1突出部62也可以与第2线圈图形21的一部分重叠。

本实施方式的电路装置105e除了实施方式1的电路装置105的效果以外还发挥以下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路装置105e中,散热构件60包括面对第1电路基板15的表面60a和从表面60a向第2电路基板16突出的第1突出部62。第2传热构件51配置在第2电路基板16与第1突出部62之间,且与第2电路基板16和第1突出部62呈面接触。在第1基板30设有第1贯通孔30h。内芯10的一部分(内芯10的第2腿部11b)以及第1突出部62插入在第1贯通孔30h中。

当使电流流向第1线圈图形20和第2线圈图形21而使电路装置105e动作时在第2线圈图形21中产生的热,经过包括第2传热构件51、第1电路基板15以及第1传热构件50在内的第1散热路径、和包括第2传热构件51以及第1突出部62在内的第2散热路径,以更低的热阻向散热构件60传递。因而,可抑制电路装置105e动作时的电路装置105e的温度上升以及电力损失。

第2电路基板16经由第2传热构件51而由第1突出部62支撑。因而,可抑制因施加于电路装置105e的振动或冲击导致第2电路基板16变形以及受到机械性损伤。

内芯10的一部分(内芯10的第2腿部11b)以及第1突出部62插入在第1贯通孔30h中。因而,第1电路基板15以及内芯10可相对于散热构件60对位。可防止因施加于电路装置105e的振动或冲击导致第1电路基板15以及内芯10相对于散热构件60在沿着散热构件60的表面60a的方向发生位移。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路装置105e中,在俯视散热构件60的表面60a时,第1突出部62也可以与第2线圈图形21的一部分重叠。因而,当使电流流向第1线圈图形20和第2线圈图形21而使电路装置105e动作时在第2线圈图形21中产生的热,经过包括第2传热构件51以及第1突出部62在内的第2散热路径,以更低的热阻向散热构件60传递。可抑制电路装置105e动作时的电路装置105e的温度上升以及电力损失。

实施方式7.

参照图19至图21说明实施方式7涉及的电路装置105f。本实施方式的电路装置105f虽然具备与实施方式6的电路装置105e同样的构成,但主要在以下方面不同。

散热构件60还包括从表面60a向第2电路基板16突出的第2突出部63。第2突出部63也可以是与除了第1突出部62以及第2突出部63以外的散热构件60的部分分开的构件。第2突出部63也可以由与散热构件60的该部分不同的材料构成。

内芯10的一部分(例如内芯10的第2腿部11b)、第2突出部63插入在第1贯通孔30h中。内芯10的一部分(例如内芯10的第2腿部11b)插入在第2贯通孔31h中,而第2突出部63没有插入在第2贯通孔31h中。第2突出部63贯穿第1电路基板15(第1基板30),但没有贯穿第2电路基板16(第2基板31)。内芯10的一部分(例如内芯10的第2腿部11b)配置在第1突出部62与第2突出部63之间。

第2传热构件51配置在第2电路基板16与第2突出部63之间,且与第2电路基板16和第2突出部63呈面接触。第2电路基板16、第2传热构件51和第2突出部63相互层叠。第2传热构件51将第2电路基板16与第2突出部63热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电路装置105f除了实施方式6的电路装置105e的效果以外还发挥以下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路装置105f中,散热构件60还包括从表面60a向第2电路基板16突出的第2突出部63。第2传热构件51配置在第2电路基板16与第2突出部63之间,且与第2电路基板16和第2突出部63呈面接触。在第1基板30设有第1贯通孔30h。内芯10的一部分(内芯10的第2腿部11b)、第1突出部62以及第2突出部63插入在第1贯通孔30h中。

当使电流流向第1线圈图形20和第2线圈图形21而使电路装置105f动作时在第2线圈图形21中产生的热,经过包括第2传热构件51、第1电路基板15以及第1传热构件50在内的第1散热路径、包括第2传热构件51以及第1突出部62在内的第2散热路径、和包括第2传热构件51以及第2突出部63在内的第3散热路径,以更低的热阻向散热构件60传递。因而,可抑制电路装置105f动作时的电路装置105f的温度上升以及电力损失。

第2电路基板16经由第2传热构件51而由第1突出部62以及第2突出部63支撑。因而,可抑制因施加于电路装置105f的振动或冲击导致第2电路基板16变形以及受到机械性损伤。

内芯10的一部分(内芯10的第2腿部11b)、第1突出部62以及第2突出部63插入在第1贯通孔30h中。因而,第1电路基板15以及内芯10可相对于散热构件60对位。可防止因施加于电路装置105f的振动或冲击导致第1电路基板15以及内芯10相对于散热构件60在沿着散热构件60的表面60a的方向位移。

实施方式8.

参照图22说明实施方式8涉及的电路装置105g。本实施方式的电路装置105g虽具备与实施方式1的电路装置105同样的构成,但主要在以下方面不同。

在电路装置105g中,第2传热构件51由多个传热局部层(例如第1传热局部层57以及第2传热局部层58)构成。多个传热局部层相互层叠。例如,第2传热构件51通过层叠第1传热局部层57以及第2传热局部层58而形成。第1传热局部层57与第1电路基板15呈面接触。第2传热局部层58与第2电路基板16呈面接触。多个传热局部层(例如第1传热局部层57以及第2传热局部层58)分别具有电绝缘性。多个传热局部层既可以具有彼此相同的厚度,也可以具有彼此不同的厚度。多个传热局部层既可以由彼此相同的材料构成,也可以由彼此不同的材料构成。

第2线圈图形21设在第3主面31a上。具有电绝缘性的第2传热构件51与第1线圈图形20和第2线圈图形21呈面接触。

本实施方式的电路装置105g的效果除了实施方式1的电路装置105的效果以外还发挥以下的效果。在本实施方式的电路装置105g中,第2传热构件51由多个传热局部层构成。多个传热局部层相互层叠。多个传热局部层分别具有电绝缘性。因而,即便假设多个传热局部层的一部分层包含空隙并在电路装置105g动作时多个传热局部层的该一部分的层发生绝缘破坏,多个传热局部层的其余层也能确保第1线圈图形20与第2线圈图形21之间的电绝缘。在电路装置105g动作时,可抑制因空隙导致在第1线圈图形20与第2线圈图形21之间产生放电(例如局部放电或者电晕放电)。第2线圈图形21能更可靠地与第1线圈图形20电绝缘。

实施方式9.

参照图23以及图24说明实施方式9涉及的电路装置105h。本实施方式的电路装置105h虽然具备与实施方式8的电路装置105g同样的构成,发挥与实施方式8的电路装置105g同样的效果,但主要在以下方面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路装置105h中,第2传热构件51包括第1传热局部层57、第2传热局部层58和第3传热局部层59。第1传热局部层57、第2传热局部层58和第3传热局部层59相互层叠。第1传热局部层57具有电绝缘性,且与第1电路基板15呈面接触。第2传热局部层58具有电绝缘性,且与第2电路基板16呈面接触。第3传热局部层59配置在第1传热局部层57与第2传热局部层58之间。第3传热局部层59具有比第1传热局部层57以及第2传热局部层58高的热导率。第3传热局部层59例如具有10.0W/(m·K)以上的热导率。

第3传热局部层59既可以具有导电性,也可以具有电绝缘性。第3传热局部层59例如由铜(Cu)、银(Ag)、金(Au)、锡(Sn)、铁(Fe)、铜(Cu)合金、镍(Ni)合金、金(Au)合金、银(Ag)合金、锡(Sn)合金、铁(Fe)合金等金属材料形成。第3传热局部层59也可以由石墨或陶瓷等非金属材料形成。第3传热局部层59利用第1传热局部层57而与第1线圈图形20电绝缘。第3传热局部层59利用第2传热局部层58而与第2线圈图形21电绝缘。第3传热局部层59没有与第1线圈图形20以及第2线圈图形21磁耦合。因而,在电路装置105h动作时,第3传热局部层59不发热。

对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路装置105h的效果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电路装置105h除了实施方式8的电路装置105g的效果以外还发挥以下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路装置105h中,第2传热构件51包括第1传热局部层57、第2传热局部层58和第3传热局部层59。第1传热局部层57、第2传热局部层58和第3传热局部层59相互层叠。第1传热局部层57具有电绝缘性,且与第1电路基板15呈面接触。第2传热局部层58具有电绝缘性,且与第2电路基板16呈面接触。第3传热局部层59配置在第1传热局部层57与第2传热局部层58之间,且具有比第1传热局部层57以及第2传热局部层58高的热导率。因而,第3传热局部层59将第1线圈图形20以及第2线圈图形21中产生的热在第3传热局部层59延伸的方向(沿着散热构件60的表面60a的方向)扩散。在电路装置105h动作时,可防止电路装置105h局部过热。可抑制电路装置105h动作时的电路装置105h的温度上升以及电力损失。

实施方式10.

参照图25以及图26说明实施方式10涉及的电路装置105i。本实施方式的电路装置105i虽具备与实施方式1的电路装置105同样的构成,但主要在以下方面不同。

在电路装置105i中,第2电路基板16的第2厚度d2大于第1电路基板15的第1厚度d1。在第1电路基板15中第1线圈图形20形成在第1主面30a上或者第2主面30b上的场合,第1电路基板15的第1厚度d1被定义为第1基板30的厚度与第1线圈图形20的厚度之和。在第1电路基板15中第1线圈图形20形成在第1基板30中的场合,第1电路基板15的第1厚度d1被定义为第1基板30的厚度。

在第2电路基板16中第2线圈图形21形成在第3主面31a上或者第4主面31b上的场合,第2电路基板16的第2厚度d2被定义为第2基板31的厚度与第2线圈图形21的厚度之和。在第2电路基板16中第2线圈图形21形成在第2基板31中的场合,第2电路基板16的第2厚度d2被定义为第2基板31的厚度。第1电路基板15以及第2电路基板16使用螺钉、螺丝或者铆钉那样的固定构件70被固定于散热构件60。

本实施方式的电路装置105i除了实施方式1的电路装置105的效果以外还发挥以下的效果。在实施方式的电路装置105i中,第2电路基板16的第2厚度d2大于第1电路基板15的第1厚度d1。因而,第2电路基板16具有比第1电路基板15大的刚性。可防止因施加于电路装置105i的振动或冲击导致电路装置105i受到机械性损伤。

实施方式11.

参照图27说明实施方式11涉及的电路装置以及电力变换装置。本实施方式的电路装置以及电力变换装置虽具备与实施方式1的电路装置105以及电力变换装置1同样的构成,但主要在以下方面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路装置以及电力变换装置中,对构成逆变器电路2(参照图1)的第1电子部件40、43进行控制的控制电路6配置在第1电路基板15以及第2电路基板16中的至少一者上。例如,控制电路6配置在第1电路基板15(具体是第2主面30b)上。

第1电路基板15以及第2电路基板16中的至少一者包括第3导电图形25。第3导电图形25将控制电路6电连接于第1电子部件40、43,例如第1电路基板15包括设在第1基板30(具体是第2主面30b)上的第3导电图形25。在第3导电图形25中流动的电流小于在第1线圈图形20以及第2线圈图形21中流动的电流。因而,第3导电图形25的厚度也可以小于第1线圈图形20的厚度。第3导电图形25的厚度也可以小于第2线圈图形21的厚度。

本实施方式的电路装置以及电力变换装置除了发挥实施方式1的效果还发挥以下效果。在本实施方式的电路装置以及电力变换装置1中,控制第1电子部件40、43的控制电路6搭载在第1电路基板15以及第2电路基板16中的至少一者上。第1电路基板15以及第2电路基板16中的至少一者包括第3导电图形25。第3导电图形25将控制电路6电连接于第1电子部件40、43。

因而,省略了用于将控制电路6和第1电子部件40、43电连接的电缆以及连接器,电路装置以及电力变换装置可小型化。进而,能够缩短将控制电路6和第1电子部件40、43连接的第3导电图形25的长度,因此可降低对第1电子部件40、43的电磁干扰的影响。

应认为此次公开的实施方式1~11在所有方面均为例示而并非限制性质。只要不存在矛盾,也可以组合此次公开的实施方式1~11中的至少2个。例如,电力变换装置1具备实施方式1~11的电路装置105、105b、105c、105d、105e、105f、105g、105h、105i中的任一者。本发明的范围并非是上述的说明而是由权利要求书表示,意在包括与权利要求书均等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附图标记的说明

1电力变换装置;2逆变器电路;3变压器电路;4整流电路;5平滑电路;6控制电路;7a、7b、7c、7d开关元件;8a、8b、8c、8d二极管;9a、9b电容器;10内芯;10a第1内芯部分;10b第2内芯部分;11a第1腿部;11b第2腿部;11c第3腿部;15第1电路基板;16第2电路基板;20第1线圈图形;21第2线圈图形;22第3线圈图形;23第4线圈图形;25第3导电图形;26a第1导电图形;26b第2导电图形;27第1通孔电极;28第2通孔电极;28a第3通孔电极;29传热通孔;30第1基板;30a第1主面;30b第2主面;30h第1贯通孔;31第2基板;31a第3主面;31b第4主面;31h第2贯通孔;40、43第1电子部件;41、42第2电子部件;50第1传热构件;51第2传热构件;52第3传热构件;57第1传热局部层;58第2传热局部层;59第3传热局部层;60散热构件;60a表面;60b凹部;62第1突出部;63第2突出部;70固定构件;100、102、103线圈装置;101变压器;105、105b、105c、105d、105e、105f、105g、105h、105i电路装置;110输入端子;111输出端子;120一次侧线圈导体;121二次侧线圈导体。

34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电子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