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座摇篮婴儿车

文档序号:918847 发布日期:2021-03-02 浏览:7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双座摇篮婴儿车 (Double-seat cradle baby carriage ) 是由 不公告发明人 于 2020-11-17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一种双座摇篮婴儿车,包括第一座椅、第二座椅、车架机构、底盘机构、扶手架,两个座椅均可为婴幼儿提供一个舒适的乘坐和卧躺空间,第一座椅的靠背倾斜角度也可根据婴幼儿喜好进行调整,第二座椅的坐板高度可根据婴幼儿体型进行调节,车架机构上端与两个座椅后端可通过模块化的快插结构进行连接和分离,车架机构采用的多连杆结构,可方便地实现座椅的高度和方向调整,同时也能依据钟摆效应实现两个座椅的横向摇篮功能,车架机构下端与底盘机构紧固连接,扶手架下端与底盘机构紧固连接,底盘机构下设有四个车轮,家长能够通过扶手架实现对婴儿车的操控。(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double-seat cradle baby carriage, which comprises a first seat, a second seat, a carriage mechanism, a chassis mechanism and an armrest frame, wherein the two seats can provide a comfortable sitting and lying space for infants, the inclination angle of a backrest of the first seat can be adjusted according to the preference of the infants, the height of a seat plate of the second seat can be adjusted according to the body types of the infants, the upper end of the carriage mechanism and the rear ends of the two seats can be connected and separated through a modularized quick-insertion structure, the carriage mechanism adopts a multi-connecting-rod structure, the height and direction adjustment of the seats can be conveniently realized, meanwhile, the transverse cradle function of the two seats can be realized according to the pendulum effect, the lower end of the frame mechanism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chassis mechanism, the lower end of the armrest frame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chassis mechanism, the four wheels are arranged below the chassis mechanism, and parents can realize the control of the baby carriage through the armrest frame.)

一种双座摇篮婴儿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婴儿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座摇篮婴儿车。

背景技术

婴儿车是婴幼儿的代步工具,其车体内的空间可供婴幼儿进行坐卧等活动,极大地方便了家长携带婴幼儿的出行活动,也为婴幼儿提供了舒适的乘坐及成长空间;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不同功能的婴儿车,在婴幼儿较小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睡眠度过,出行时仍需要平躺,软减震、高车款式的婴儿车比较方便家长对婴幼儿的看护;在婴幼儿较大时,可以进食一些五谷杂粮,为方便给婴儿喂食常常会用到高餐椅,并且婴幼儿在学习行走阶段需要用到辅助婴幼儿行走的安全车,此时活动量也比较大,因此需要使用较低重心的婴儿车,防止婴儿车倾覆或婴幼儿摔下造成较大伤害;在使用婴儿车过程中,有的婴幼儿要面向家长才能有安全感,另一些则要面向前方,方便观察沿途新鲜事物,这就要求婴儿车具有调整座椅方向的功能;现有婴儿车的功能较为单一,使用寿命一般在一年左右便因不能满足婴幼儿成长需求而成为闲置品;并且现有婴儿车大多不具有摇篮功能,当婴幼儿由于烦躁或无聊等情绪而发生哭闹时,家长只能抱着晃动,才能止住婴幼儿的哭闹,这会加重家长体力上的负担和行动上的不便。

为满足婴幼儿各个生长阶段的不同需求,尤其是双胞胎婴幼儿的成长需求,采购多个婴儿车和辅助椅会导致家庭购置费用增大,造成资源的浪费,也占用较多的室内存放空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消费者对婴儿车也出现多样化的需求,功能单一的产品已不能满足人们对婴儿车多样化的需求。

公开号为CN102616263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摇篮式多功能婴儿车,其篮体下端设有篮体座,篮座板上侧设有篮体槽,篮体座可在篮体槽内转动,从而实现篮体纵向摇摆的摇篮功能,由于摇摆动作由人力驱动并需要时刻控制平衡,且没有限位缓冲装置,使用过程中不仅会造成手臂疲劳,并且存在意外脱手从而使篮体一端由于重力不平衡突然下降的风险,对婴幼儿造成惊吓和伤害;另外由于是纵向摇摆,婴幼儿在使用这种摇篮时会出现头低脚高的状态,婴幼儿在这种状态时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或恐惧,这会对婴幼儿脆弱的心理产生不利的影响,相比较而言,依据钟摆效应设计的横向摇摆的摇篮不会突然下降,也不会使婴幼儿出现头低脚高的状态,从而可以避免上述缺点。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座摇篮婴儿车,其结构新颖,功能丰富,操作方便。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双座摇篮婴儿车,包括第一座椅、第二座椅、车架机构、底盘机构、扶手架,其特征在于:第一座椅和第二座椅均可调整俯仰倾角,并可为婴幼儿提供一个舒适的乘坐和卧躺空间,其内部均可构成平整的平面以方便婴幼儿卧躺和玩耍,第一座椅的靠背倾斜角度可根据婴幼儿喜好进行调整,第二座椅的坐板高度可根据婴幼儿体型进行调节,车架机构上端与第一座椅和第二座椅后端可通过模块化的快插结构进行连接和分离,车架机构采用的多连杆结构,可方便地实现第一座椅和第二座椅的高度和方向调整,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同时也能依据钟摆效应实现第一座椅和第二座椅的横向摇篮功能,车架机构下端与底盘机构紧固连接,扶手架下端与底盘机构紧固连接,底盘机构下设有四个车轮,家长可通过扶手架实现对婴儿车的操控。

第一座椅包括第一框架、后翻板、压板、前翻板、第一插杆、第一弹簧、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二弹簧、第二插杆、第一定位罩、第一旋钮、第二旋钮、第二定位罩、第三插杆、第三弹簧、第三连杆、第四连杆、第四弹簧、第四插杆、弹簧片、压板勾、第一按钮、第一挂钩、第一插槽架、第一楔形块、第一螺母、第一顶杆、第一挂钩弹簧、第一紧定螺钉,第一框架为第一座椅的主体支撑结构,其前端设有坐板和横向扶手,前翻板与坐板构成转动副,并通过由第一插杆、第一弹簧、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二弹簧、第二插杆、第一旋钮构成的定位机构锁定前翻板的倾斜角度,为婴幼儿提供舒适的倚靠靠背,第一定位罩覆盖于上述定位机构外侧,后翻板与前翻板构成转动副,并通过压板、压板勾和弹簧片构成的锁定机构实现后翻板相对于前翻板的锁定,由第二旋钮、第三插杆、第三弹簧、第三连杆、第四连杆、第四弹簧、第四插杆构成的定位机构可在前翻板处于水平状态时,锁定后翻板的倾斜角度,第二定位罩覆盖于上述定位机构外侧,第一插槽架与第一框架构成转动副,第一插槽架下端通过第一楔形块、第一螺母、第一顶杆构成的调节机构来调整第一座椅的俯仰倾角,以使第一座椅能为不同喜好的婴幼儿带来舒适的乘坐体验,由第一插槽架、第一按钮、第一挂钩弹簧、第一紧定螺钉、第一挂钩构成的模块化快插结构可实现第一座椅与车架机构高效且快速的连接和分离。

作为优选,第一框架中部两侧设有等间距圆弧分布的六对前定位孔,其后端两侧设有等间距圆弧分布的五对后定位孔,第一框架前端设置有坐板,前翻板下端与坐板后端构成转动副,前翻板后侧设有前板立柱、前板左插座和前板右插座,第一旋钮前端上下侧两设有两个拨柱,并与前板立柱构成转动副,第一插杆安装于前板左插座内并构成移动副,第一弹簧安装于第一插杆和前板左插座之间,在第一弹簧弹力作用下,第一插杆始终处于前板左插座左端位置,第一连杆安装于第一插杆右端与第一旋钮前端上侧拨柱之间,并与后两者均构成转动副;第二插杆安装于前板右插座内并构成移动副,第二弹簧安装于第二插杆和前板右插座之间,在第二弹簧弹力作用下,第二插杆始终处于前板右插座右端位置,第二连杆安装于第二插杆左端与第一旋钮前端下侧拨柱之间,并与后两者均构成转动副。

自然状态时,第一插杆和第二插杆分别在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分别插入第一框架两侧的一对前定位孔内,当需要调节前翻板的倾斜角度时,顺时针扭转第一旋钮,在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拉力作用下,第一插杆向右移动,第二插杆向左移动,待第一插杆和第二插杆均脱离前定位孔后,可将前翻板调整到合适倾斜位置,并松开对第一旋钮的扭转,使第一插杆和第二插杆插入新位置的前定位孔内,便可完成前翻板的倾斜角度调节动作;当第一插杆和第二插杆插入到最下端的一对前定位孔内时,前翻板可与坐板构成一个平面。

作为优选,后翻板下端与前翻板上端构成转动副,两个压板勾安装于前翻板上端并构成转动副,弹簧片安装于压板勾下端与前翻板之间,两个压板通过螺钉紧固安装于后翻板下端,后翻板相对于前翻板逆时针转动至两者构成一个平面后,两个压板会卡入两个压板勾内,并在弹簧片弹力的作用下,压板勾压紧压板,从而锁止后翻板相对于前翻板的转动;按压两个压板勾下端,使其逆时针转动,并使压板脱离压板勾后,可恢复后翻板相对于前翻板的转动。

作为优选,后翻板后侧设有后板立柱、后板右插座和后板左插座,第二旋钮前端上下侧两设有两个拨柱,并与后板立柱构成转动副,第三插杆安装于后板右插座内并构成移动副,第三弹簧安装于第三插杆和后板右插座之间,在第三弹簧弹力作用下,第三插杆始终处于后板右插座右端位置,第三连杆安装于第三插杆左端与第二旋钮前端下侧拨柱之间,并与后两者均构成转动副;第四插杆安装于后板左插座内并构成移动副,第四弹簧安装于第四插杆和后板左插座之间,在第四弹簧弹力作用下,第四插杆始终处于后板左插座左端位置,第四连杆安装于第四插杆右端与第二旋钮前端上侧拨柱之间,并与后两者均构成转动副。

作为优选,前翻板与坐板构成一个平面后,在自然状态下,第三插杆和第四插杆分别在第三弹簧和第四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分别插入一对后定位孔内,当需要调节后翻板的倾斜角度时,顺时针扭转第二旋钮,在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拉力作用下,第三插杆向左移动,第四插杆向右移动,待第三插杆和第四插杆均脱离后定位孔后,可将后翻板调整到合适倾斜位置,并松开对第二旋钮的扭转,使第三插杆和第四插杆插入新位置的后定位孔内,便可完成后翻板的倾斜角度调节动作;当第三插杆和第四插杆插入到最下端的一对后定位孔内时,后翻板可与前翻板和坐板构成一个平面,供婴幼儿躺卧休息。

作为优选,第一框架后侧设有连接座和顶杆座,第一插槽架左侧上端与连接座构成转动副,第一插槽架右侧上端设有矩形凹槽,矩形凹槽上端设有两个矩形的插孔,第一插槽架下端内部设有挂钩空腔和横向的按钮孔,第一挂钩安装于挂钩空腔内,且可在挂钩空腔内上下滑动,第一挂钩上端设有斜面结构,中间位置设有矩形开孔,第一按钮下侧设有斜面,第一按钮穿过第一挂钩中间的矩形开孔并安装于第一插槽架的按钮孔内,第一插槽架下端设有两个与挂钩空腔相通的螺纹孔,两个第一紧定螺钉分别安装于两个螺纹孔内,两个第一挂钩弹簧分别设置于两个第一紧定螺钉与第一挂钩之间,第一顶杆左端与顶杆座构成转动副,右端的螺纹结构与两个第一楔形块和两个第一螺母共同夹紧第一插槽架下端。

初始状态时,在第一挂钩弹簧弹力的作用下,第一挂钩处于挂钩空腔的上端位置,第一挂钩上端的斜面结构伸入到第一插槽架右侧上端的矩形凹槽内,向左按压第一按钮其下侧斜面推动第一挂钩向下移动,使第一挂钩上端的斜面结构缩回到挂钩空腔内;松开对第一按钮的按压后,在第一挂钩弹簧的弹力的作用下,第一挂钩恢复到初始位置。

第一紧定螺钉与第一插槽架构成螺纹副连接,可通过调节第一紧定螺钉的位置来改变第一挂钩弹簧的压缩量,从而实现对第一按钮按压和回弹力度的调节。

调节两个第一螺母在第一顶杆上的位置可实现第一座椅俯仰角度的调整:两个第一螺母在第一顶杆上向左移动则第一座椅前端向下倾斜,两个第一螺母在第一顶杆上向右移动则第一座椅前端向上倾斜。

第二座椅包括第二框架、靠背、翻板、连板、压簧螺钉、顶珠弹簧、顶珠、弹簧片、顶勾、定位架、第二插槽架、第二按钮、第二楔形块、第二螺母、第二顶杆、第二挂钩弹簧、第二紧定螺钉、第二挂钩,第二框架为第二座椅的主体支撑结构,翻板通过两个连板与第二框架实现转动连接,靠背可在第二框架后端上下滑动,并通过压簧螺钉、顶珠弹簧、顶珠、弹簧片、顶勾、定位架构成的定位机构实现靠背的位置调整和定位,以使不同体型和身高的婴幼儿均能调整到舒适的坐姿,在靠背处于最下端位置时,翻板向前翻转可使第二座椅底部构成平整的平面,供婴幼儿卧躺和玩耍,翻板向后翻转可使第二座椅成为婴幼儿学习行走时的保护车,第二插槽架上端与第二框架后侧上端构成转动副,第二插槽架下端通过第二楔形块、第二螺母、第二顶杆构成的调节机构来调整第二座椅的俯仰倾角,以使第二座椅能为不同喜好的婴幼儿带来舒适的乘坐体验,由第二插槽架、第二按钮、第二挂钩弹簧、第二紧定螺钉、第二挂钩构成的模块化快插结构可实现第二座椅与车架机构高效且快速的连接和分离。

作为优选,第二框架两侧设有通风效果良好的网孔围挡,其前端设有横向扶手和直立挡板用于保护婴幼儿的安全,第二框架其底侧纵向设置有两个带圆角的矩形方孔,两个连板均与翻板和第二框架构成转动副,从而使翻板与第二框架构成转动连接,第二框架后端内部设置有两个导杆,靠背后侧所设的两个导孔与两个导杆配合安装,使靠背可相对于第二框架实现上下滑动,靠背底端设有的坐板形状及尺寸与第二框架底侧后端的矩形方孔相同。

初始状态时,翻板向前翻转以覆盖第二框架前端的矩形方孔,靠背处于最低位置以使坐板覆盖第二框架后端的矩形方孔,从而使第二座椅底部构成平整的平面,供婴幼儿卧躺和玩耍。

作为优选,第二框架后侧设有顶杆座,第二插槽架左侧上端与第二框架后侧上端构成转动副,第二插槽架右侧上端设有矩形凹槽,矩形凹槽上端设有两个矩形的插孔,第二插槽架下端内部设有挂钩空腔和横向的按钮孔,第二挂钩安装于挂钩空腔内,且可在挂钩空腔内上下滑动,第二挂钩上端设有斜面结构,中间位置设有矩形开孔,第二按钮下侧设有斜面,第二按钮穿过第二挂钩中间的矩形开孔并安装于第二插槽架的按钮孔内,第二插槽架下端设有两个与挂钩空腔相通的螺纹孔,两个第二紧定螺钉分别安装于两个螺纹孔内,两个第二挂钩弹簧分别设置于两个第二紧定螺钉与第二挂钩之间,第二顶杆左端与顶杆座构成转动副,右端的螺纹结构与两个第二楔形块和两个第二螺母共同夹紧第二插槽架下端。

初始状态时,在第二挂钩弹簧弹力的作用下,第二挂钩处于挂钩空腔的上端位置,第二挂钩上端的斜面结构伸入到第二插槽架右侧上端的矩形凹槽内,向左按压第二按钮其下侧斜面推动第二挂钩向下移动,使第二挂钩上端的斜面结构缩回到挂钩空腔内;松开对第二按钮的按压后,在第二挂钩弹簧的弹力的作用下,第二挂钩恢复到初始位置。

第二紧定螺钉与第二插槽架构成螺纹副连接,可通过调节第二紧定螺钉的位置来改变第二挂钩弹簧的压缩量,从而实现对第二按钮按压和回弹力度的调节。

调节两个第二螺母在第二顶杆上的位置可实现第二座椅俯仰角度的调整:两个第二螺母在第二顶杆上向左移动则第二座椅前端向下倾斜,两个第二螺母在第二顶杆上向右移动则第二座椅前端向上倾斜。

作为优选,第二框架后端设置有空腔结构,在空腔结构前侧下端设置有可转动的下挡轮,在空腔结构后侧纵向设置有棘齿条,在棘齿条上端位置设有可转动的上挡轮,定位架通过螺钉与靠背实现紧固连接,顶勾前侧设置有前顶面,后侧下端设置有后顶面,顶勾安装于定位架内部并构成转动副,两个弹簧片安装于定位架与顶勾之间,在弹簧片弹力作用下顶勾具有逆时针转动的趋势,定位架顶端设有螺纹孔,顶珠安装于螺纹孔下端并向下伸出,压簧螺钉通过螺纹副安装于螺纹孔上端,压簧螺钉与顶珠之间设有顶珠弹簧,通过调整压簧螺钉在螺纹孔内的位置可改变顶珠弹簧的压缩量,从而调整顶珠的回弹力度,顶勾下端可与棘齿条的齿牙啮合,从而实现靠背高度位置的定位。

初始状态时,在弹簧片弹力作用下,顶勾的顶端位于顶珠左侧;当需要调整坐板高度时,向上拉动靠背,顶勾下端会在棘齿条的各齿间从下往上跳动,在此过程中顶勾上端始终处于顶珠左侧区间,当坐板移动到合适高度位置后停止向上拉动靠背,顶勾下端会卡在相应棘齿条的齿牙间不能向下移动,从而完成坐板的高度调整和定位。

当需要降低坐板高度时,将靠背向上拉动至最高位置,在此过程中顶勾的前顶面会向上移动并接触到上挡轮,在上挡轮的推动下,顶勾会顺时针转动从而使其上端压缩并越过顶珠,到达顶珠的右侧区间,在顶珠的阻挡作用下顶勾上端不能自发越过顶珠到达左侧区间,此时顶勾下端脱离与棘齿条啮合,从而坐板可顺畅地向下滑动,当坐板滑动至最下端位置时,下挡轮会顶住顶勾的后顶面,在下挡轮推力作用下,顶勾逆时针转动,其上端压缩并越过顶珠到达左侧区间,从而恢复初始状态,并可继续调整坐板至合适高度。

车架机构包括第一摆杆、顶罩、第一立柱、第一滑套、第一弹簧、第二立柱、气压棒开关、下连杆、上连杆、气压棒、固定立柱、第二弹簧、第二滑套、第三立柱、锁止扳手、摇篮插杆、插杆弹簧、顶摆套、尾摆套、第二摆杆、横连杆,车架机构可通过第一摆杆实现与第一座椅的模块化连接,通过第二摆杆实现与第二座椅的模块化连接,并通过横连杆使第一座椅和第二座椅实现基于钟摆效应的同步横向摇篮功能,第一立柱为T字形结构,位于第一立柱上端左侧位置的锁止扳手可通过摇篮插杆实现对第一座椅和第二座椅摇篮功能的锁止,第一立柱可相对于第二立柱转动,并由第一滑套对转动位置进行锁止,下连杆和上连杆安装于第二立柱和第三立柱之间,四者构成平行四边形结构,气压棒通过顶摆套和尾摆套安装于下连杆和上连杆之间,用于调整第二立柱的高度,固定立柱下端与底盘机构紧固连接,第三立柱可相对于固定立柱转动,并由第二滑套对转动位置进行锁止。

作为优选,第一摆杆与第二摆杆结构相同,其左端为矩形板结构,矩形板结构上端设有两个插板,第一摆杆右端为圆轴结构,圆轴结构上侧竖直向设有一个圆孔,圆轴结构通过轴承与第一立柱上侧左端构成转动副,第二摆杆右端的圆轴结构通过轴承与第一立柱上侧右端构成转动副,横连杆左端与第一摆杆构成转动副,右端与第二摆杆构成转动副,第一摆杆、第二摆杆、第一立柱和横连杆构成平行四边形结构,第一立柱上侧左端竖直向设有阶梯圆孔,摇篮插杆同轴安装于阶梯圆孔内并构成移动副,插杆弹簧安装于第一立柱上端与摇篮插杆之间,锁止扳手下端与摇篮插杆上端构成转动副,顶罩安装于第一立柱上侧左端。

作为优选,第一摆杆左端矩形板结构可嵌入第一插槽架的矩形凹槽内,矩形板结构上端的两个插板插入第一插槽架矩形凹槽上端的两个矩形的插孔内,第一挂钩可勾住矩形板结构下沿,从而实现第一座椅与车架机构的模块化连接;按压第一按钮可使第一挂钩内缩,从而可解除第一座椅与车架机构的连接;第二座椅通过第二摆杆与车架机构的模块化连接原理与上述相同。

初始状态时,锁止扳手处于竖直状态,摇篮插杆在插杆弹簧弹力作用下向下插入第一摆杆右端圆轴结构上侧的圆孔内,从而锁止第一座椅和第二座椅的摇篮功能,锁止扳手向后扳动至水平状态后,摇篮插杆向上移动并从第一摆杆右端圆轴结构上侧的圆孔内脱离并保持,从而可使第一座椅和第二座椅恢复摇篮功能。

作为优选,第一立柱下端设有外花键,第二立柱上端通过两个深沟球轴承和一个推力球轴承与第一立柱下端构成转动副,第二立柱靠近上端位置设有外花键,第一滑套内部上端和下端均设有内花键,其下端的内花键与第二立柱上的外花键配合构成移动副,使第一滑套可以在第二立柱上滑动而不能转动,第一滑套内部上端的内花键可与第一立柱下端的外花键配合,第一滑套下端与第二立柱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

初始状态时,在第一弹簧弹力的作用下第一滑套上端的内花键始终与第一立柱下端的外花键配合,从而锁止第一立柱相对于第二立柱的转动;当需要转动第一立柱时,可向下按压第一滑套,使其上端的内花键脱离与第一立柱下端外花键的配合后,便可转动第一立柱至合适角度,之后松开对第一滑套的按压,使其上端的内花键与第一立柱下端外花键配合,从而锁定第一立柱的位置。

作为优选,第三立柱下端设有外花键,固定立柱上端通过两个深沟球轴承和一个推力球轴承与第三立柱下端构成转动副,固定立柱靠近上端位置设有外花键,第二滑套内部上端和下端均设有内花键,其下端的内花键与固定立柱上的外花键配合构成移动副,使第二滑套可以在固定立柱上滑动而不能转动,第二滑套内部上端的内花键可与第三立柱下端的外花键配合,第二滑套下端与固定立柱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

初始状态时,在第二弹簧弹力的作用下第二滑套上端的内花键始终与第三立柱下端的外花键配合,从而锁止第三立柱相对于固定立柱的转动;当需要转动第三立柱时,可向下按压第二滑套,使其上端的内花键脱离与第三立柱下端外花键的配合后,便可转动第三立柱至合适角度,之后松开对第二滑套的按压,使其上端的内花键与第三立柱下端外花键配合,从而锁定第三立柱的位置。

向下按压第二滑套并将第三立柱转动180°后,松开对第二滑套的按压,从而锁止第三立柱的位置,可使第一座椅和第二座椅由朝前向变为朝后向,从而可以使婴幼儿由背对家长变为面对家长的状态。

作为优选,上连杆和下连杆左端均与第三立柱构成转动副,右端均与第二立柱构成转动副,且上连杆安装于下连杆上侧,上连杆、下连杆、第二立柱和第三立柱构成平行四边形结构,气压棒上端通过顶摆套与上连杆构成转动副,气压棒下端通过尾摆套与下连杆构成转动副,气压棒开关安装于气压棒顶端位置且与上连杆构成转动副。

第一座椅和第二座椅空载状态下,向下扳转气压棒开关可使气压棒伸长,使第二立柱位置升高,从而使第一座椅和第二座椅升高;在向下扳转气压棒开关状态下,向下按压第一立柱,可使气压棒收缩,从而使第一座椅和第二座椅降低,松开气压棒开关可锁止气压棒长度,从而锁止第一座椅和第二座椅的高度位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①一台婴儿车可同时满足双胞胎婴幼儿或年龄差别不大的两个婴幼儿同时出行的需求,相比于两台普通婴儿车,不仅采购成本降低,还节约存放空间,并且一个家长便可完成对两个婴幼儿的照看,使用方便。

②两个座椅的高度可以根据婴幼儿需要进行调节,承载较小的婴幼儿时,可将座椅位置适当调高,方便家长进行照看;婴幼儿较大时,可将座椅位置适当调低,降低整体重心,增加乘用的安全性。

③采用气压棒结构对座椅高度进行调整,不仅操作方便,而且气压棒具有一定的减震缓冲作用,提高了座椅的乘坐舒适性。

④第一座椅的靠背倾斜角度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使不同体型的婴幼儿均能保持舒适的坐姿,只需扭转第一旋钮便可调整前翻板的倾斜角度,操作方便。

⑤第一座椅的后翻板可锁定后与前翻板构成一个平整面,方便婴幼儿倚靠,也可与坐板和前翻板构成一个平整面,方便婴幼儿躺卧,也可单独调整后翻板的倾斜角度,方便婴幼儿躺卧时支撑头部。

⑥第二座椅内坐板的高度可以根据婴幼儿体型和喜好,调整到舒适的高度,坐板的高度调整具有自动复位功能,不需要额外的开关进行锁定,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定位稳定可靠。

⑦两个座椅可以改变方向,座椅朝前时可使婴幼儿具有开阔的视野,座椅朝后时可使婴幼儿面对家长,不仅增加婴幼儿内心的安全感,还可方便家长与婴幼儿进行沟通和互动。

⑧两个座椅具有摇篮功能,可依据钟摆效应实现横向摇摆,座椅在摇摆过程中不会出现突然下降的危险,也不会出现头低脚高的状态使婴幼儿产生不安和紧张,能有效止住婴幼儿由于烦躁或无聊等情绪而引发的哭闹,减轻家长的负担。

⑨扳动锁止扳手可对摆杆的摆动进行锁止和解锁,从而锁止或解锁两个座椅的摇篮摆动功能,在移动婴儿车时可对摇篮功能进行锁止,提高安全性,婴幼儿哭闹时,可解锁摇篮功能,操作快速便捷。

⑩两个座椅与车架可通过模块化连接机构进行快速且稳固的连接,不仅提高了组装效率,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快速且方便地更换其他采用相同连接模块的座椅,提高婴儿车的互换性。

两个座椅的俯仰倾角可根据婴幼儿喜好进行调整,提高了座椅乘坐的舒适性。

第一立柱相对于第二立柱的转动可由第一滑套进行锁止,第三立柱相对于固定立柱的转动可由第二滑套进行锁止,锁止结构操作方便,简单可靠,并且可通过改变花键键齿数量来改变转动角度的最小单位,即在花键键齿数量足够多的情况下,第一立柱和第三立柱可以转动任意角度后锁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两个座椅朝后向时的示意图。

图3为第一座椅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第一座椅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第一座椅的爆炸示意图。

图6为第二座椅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第二座椅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第二座椅的爆炸示意图。

图9为坐板升高后的一个状态示意图。

图10为坐板下降状态的示意图。

图11为车架机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12为两个座椅摇篮功能锁止状态的示意图。

图13为两个座椅摇篮功能打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14为第一立柱转动锁止状态示意图。

图15为第一立柱可转动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16为第三立柱转动锁止状态示意图。

图17为第三立柱可转动状态时的示意图。

附图标号:1.1第一座椅、101第一框架、101.1坐板、101.2前定位孔、101.3后定位孔、101.4顶杆座、101.5连接座、102后翻板、102.1后板立柱、102.2压板、102.3后板右插座、102.4后板左插座、103前翻板、103.1前板立柱、103.2前板左插座、103.3前板右插座、104第一插杆、105第一弹簧、106第一连杆、107第二连杆、108第二弹簧、109第二插杆、110第一定位罩、111第一旋钮、112第二旋钮、113第二定位罩、114第三插杆、115第三弹簧、116第三连杆、117第四连杆、118第四弹簧、119第四插杆、120弹簧片、121压板勾、122第一按钮、123第一挂钩、124第一插槽架、125第一楔形块、126第一螺母、127第一顶杆、128第一挂钩弹簧、129第一紧定螺钉;

1.2第二座椅、1001第二框架、1001.1下挡轮、1001.2导杆、1001.3棘齿条、1001.4上挡轮、1001.5顶杆座、1002靠背、1002.1坐板、1003翻板、1004连板、1005压簧螺钉、1006顶珠弹簧、1007顶珠、1008弹簧片、1009顶勾、1009.1前顶面、1009.2后顶面、1010定位架、1011第二插槽架、1012第二按钮、1013第二楔形块、1014第二螺母、1015第二顶杆、1016第二挂钩弹簧、1017第二紧定螺钉、1018第二挂钩;

2车架机构、201第一摆杆、201.1插板、202顶罩、203第一立柱、204第一滑套、205第一弹簧、206第二立柱、207气压棒开关、208下连杆、209上连杆、210气压棒、211固定立柱、212第二弹簧、213第二滑套、214第三立柱、215锁止扳手、216摇篮插杆、217插杆弹簧、218顶摆套、219尾摆套、220第二摆杆、221横连杆;

3底盘机构、4扶手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在此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用来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如图1所示,一种双座摇篮婴儿车,包括第一座椅1.1、第二座椅1.2、车架机构2、底盘机构3、扶手架4,其特征在于:第一座椅1.1和第二座椅1.2均可调整俯仰倾角,并可为婴幼儿提供一个舒适的乘坐和卧躺空间,其内部均可构成平整的平面以方便婴幼儿卧躺和玩耍,第一座椅1.1的靠背倾斜角度可根据婴幼儿喜好进行调整,第二座椅1.2的坐板高度可根据婴幼儿体型进行调节,车架机构2上端与第一座椅1.1和第二座椅1.2后端可通过模块化的快插结构进行连接和分离,车架机构2采用的多连杆结构,可方便地实现第一座椅1.1和第二座椅1.2的高度和方向调整,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同时也能依据钟摆效应实现第一座椅1.1和第二座椅1.2的横向摇篮功能,车架机构2下端与底盘机构3紧固连接,扶手架4下端与底盘机构3紧固连接,底盘机构3下设有四个车轮,家长可通过扶手架4实现对婴儿车的操控。

如图3、图4所示,所述的第一座椅1.1包括第一框架101、后翻板102、压板102.2、前翻板103、第一插杆104、第一弹簧105、第一连杆106、第二连杆107、第二弹簧108、第二插杆109、第一定位罩110、第一旋钮111、第二旋钮112、第二定位罩113、第三插杆114、第三弹簧115、第三连杆116、第四连杆117、第四弹簧118、第四插杆119、弹簧片120、压板勾121、第一按钮122、第一挂钩123、第一插槽架124、第一楔形块125、第一螺母126、第一顶杆127、第一挂钩弹簧128、第一紧定螺钉129,第一框架101为第一座椅1.1的主体支撑结构,其前端设有坐板101.1和横向扶手,前翻板103与坐板101.1构成转动副,并通过由第一插杆104、第一弹簧105、第一连杆106、第二连杆107、第二弹簧108、第二插杆109、第一旋钮111构成的定位机构锁定前翻板103的倾斜角度,为婴幼儿提供舒适的倚靠靠背,第一定位罩110覆盖于上述定位机构外侧,后翻板102与前翻板103构成转动副,并通过压板102.2、压板勾121和弹簧片120构成的锁定机构实现后翻板102相对于前翻板103的锁定,由第二旋钮112、第三插杆114、第三弹簧115、第三连杆116、第四连杆117、第四弹簧118、第四插杆119构成的定位机构可在前翻板103处于水平状态时,锁定后翻板102的倾斜角度,第二定位罩113覆盖于上述定位机构外侧,第一插槽架124与第一框架101构成转动副,第一插槽架124下端通过第一楔形块125、第一螺母126、第一顶杆127构成的调节机构来调整第一座椅1.1的俯仰倾角,以使第一座椅1.1能为不同喜好的婴幼儿带来舒适的乘坐体验,由第一插槽架124、第一按钮122、第一挂钩弹簧128、第一紧定螺钉129、第一挂钩123构成的模块化快插结构可实现第一座椅1.1与车架机构2高效且快速的连接和分离。

如图3、图4、图5所示,第一框架101中部两侧设有等间距圆弧分布的六对前定位孔101.2,其后端两侧设有等间距圆弧分布的五对后定位孔101.3,第一框架101前端设置有坐板101.1,前翻板103下端与坐板101.1后端构成转动副,前翻板103后侧设有前板立柱103.1、前板左插座103.2和前板右插座103.3,第一旋钮111前端上下侧两设有两个拨柱,并与前板立柱103.1构成转动副,第一插杆104安装于前板左插座103.2内并构成移动副,第一弹簧105安装于第一插杆104和前板左插座103.2之间,在第一弹簧105弹力作用下,第一插杆104始终处于前板左插座103.2左端位置,第一连杆106安装于第一插杆104右端与第一旋钮111前端上侧拨柱之间,并与后两者均构成转动副;第二插杆109安装于前板右插座103.3内并构成移动副,第二弹簧108安装于第二插杆109和前板右插座103.3之间,在第二弹簧108弹力作用下,第二插杆109始终处于前板右插座103.3右端位置,第二连杆107安装于第二插杆109左端与第一旋钮111前端下侧拨柱之间,并与后两者均构成转动副。

如图4所示,自然状态时,第一插杆104和第二插杆109分别在第一弹簧105和第二弹簧108的弹力作用下,分别插入第一框架101两侧的一对前定位孔101.2内,当需要调节前翻板103的倾斜角度时,顺时针扭转第一旋钮111,在第一连杆106和第二连杆107拉力作用下,第一插杆104向右移动,第二插杆109向左移动,待第一插杆104和第二插杆109均脱离前定位孔101.2后,可将前翻板103调整到合适倾斜位置,并松开对第一旋钮111的扭转,使第一插杆104和第二插杆109插入新位置的前定位孔101.2内,便可完成前翻板103的倾斜角度调节动作;当第一插杆104和第二插杆109插入到最下端的一对前定位孔101.2内时,前翻板103可与坐板101.1构成一个平面。

如图3、图4、图5所示,后翻板102下端与前翻板103上端构成转动副,两个压板勾121安装于前翻板103上端并构成转动副,弹簧片120安装于压板勾121下端与前翻板103之间,两个压板102.2通过螺钉紧固安装于后翻板102下端,后翻板102相对于前翻板103逆时针转动至两者构成一个平面后,两个压板102.2会卡入两个压板勾121内,并在弹簧片120弹力的作用下,压板勾121压紧压板102.2,从而锁止后翻板102相对于前翻板103的转动;按压两个压板勾121下端,使其逆时针转动,并使压板102.2脱离压板勾121后,可恢复后翻板102相对于前翻板103的转动。

后翻板102后侧设有后板立柱102.1、后板右插座102.3和后板左插座102.4,第二旋钮112前端上下侧两设有两个拨柱,并与后板立柱102.1构成转动副,第三插杆114安装于后板右插座102.3内并构成移动副,第三弹簧115安装于第三插杆114和后板右插座102.3之间,在第三弹簧115弹力作用下,第三插杆114始终处于后板右插座102.3右端位置,第三连杆116安装于第三插杆114左端与第二旋钮112前端下侧拨柱之间,并与后两者均构成转动副;第四插杆119安装于后板左插座102.4内并构成移动副,第四弹簧118安装于第四插杆119和后板左插座102.4之间,在第四弹簧118弹力作用下,第四插杆119始终处于后板左插座102.4左端位置,第四连杆117安装于第四插杆119右端与第二旋钮112前端上侧拨柱之间,并与后两者均构成转动副。

前翻板103与坐板101.1构成一个平面后,在自然状态下,第三插杆114和第四插杆119分别在第三弹簧115和第四弹簧118的弹力作用下,分别插入一对后定位孔101.3内,当需要调节后翻板102的倾斜角度时,顺时针扭转第二旋钮112,在第三连杆116和第四连杆117拉力作用下,第三插杆114向左移动,第四插杆119向右移动,待第三插杆114和第四插杆119均脱离后定位孔101.3后,可将后翻板102调整到合适倾斜位置,并松开对第二旋钮112的扭转,使第三插杆114和第四插杆119插入新位置的后定位孔101.3内,便可完成后翻板102的倾斜角度调节动作;当第三插杆114和第四插杆119插入到最下端的一对后定位孔101.3内时,后翻板102可与前翻板103和坐板101.1构成一个平面,供婴幼儿躺卧休息。

如图3、图5所示,第一框架101后侧设有连接座101.5和顶杆座101.4,第一插槽架124左侧上端与连接座101.5构成转动副,第一插槽架124右侧上端设有矩形凹槽,矩形凹槽上端设有两个矩形的插孔,第一插槽架124下端内部设有挂钩空腔和横向的按钮孔,第一挂钩123安装于挂钩空腔内,且可在挂钩空腔内上下滑动,第一挂钩123上端设有斜面结构,中间位置设有矩形开孔,第一按钮122下侧设有斜面,第一按钮122穿过第一挂钩123中间的矩形开孔并安装于第一插槽架124的按钮孔内,第一插槽架124下端设有两个与挂钩空腔相通的螺纹孔,两个第一紧定螺钉129分别安装于两个螺纹孔内,两个第一挂钩弹簧128分别设置于两个第一紧定螺钉129与第一挂钩123之间,第一顶杆127左端与顶杆座101.4构成转动副,右端的螺纹结构与两个第一楔形块125和两个第一螺母126共同夹紧第一插槽架124下端。

初始状态时,在第一挂钩弹簧128弹力的作用下,第一挂钩123处于挂钩空腔的上端位置,第一挂钩123上端的斜面结构伸入到第一插槽架124右侧上端的矩形凹槽内,向左按压第一按钮122其下侧斜面推动第一挂钩123向下移动,使第一挂钩123上端的斜面结构缩回到挂钩空腔内;松开对第一按钮122的按压后,在第一挂钩弹簧128的弹力的作用下,第一挂钩123恢复到初始位置。

第一紧定螺钉129与第一插槽架124构成螺纹副连接,可通过调节第一紧定螺钉129的位置来改变第一挂钩弹簧128的压缩量,从而实现对第一按钮122按压和回弹力度的调节。

调节两个第一螺母126在第一顶杆127上的位置可实现第一座椅1.1俯仰角度的调整:两个第一螺母126在第一顶杆127上向左移动则第一座椅1.1前端向下倾斜,两个第一螺母126在第一顶杆127上向右移动则第一座椅1.1前端向上倾斜。

如图6、图7、图8所示,所述的第二座椅1.2包括第二框架1001、靠背1002、翻板1003、连板1004、压簧螺钉1005、顶珠弹簧1006、顶珠1007、弹簧片1008、顶勾1009、定位架1010、第二插槽架1011、第二按钮1012、第二楔形块1013、第二螺母1014、第二顶杆1015、第二挂钩弹簧1016、第二紧定螺钉1017、第二挂钩1018,第二框架1001为第二座椅1.2的主体支撑结构,翻板1003通过两个连板1004与第二框架1001实现转动连接,靠背1002可在第二框架1001后端上下滑动,并通过压簧螺钉1005、顶珠弹簧1006、顶珠1007、弹簧片1008、顶勾1009、定位架1010构成的定位机构实现靠背1002的位置调整和定位,以使不同体型和身高的婴幼儿均能调整到舒适的坐姿,在靠背1002处于最下端位置时,翻板1003向前翻转可使第二座椅1.2底部构成平整的平面,供婴幼儿卧躺和玩耍,翻板1003向后翻转可使第二座椅1.2成为婴幼儿学习行走时的保护车,第二插槽架1011上端与第二框架1001后侧上端构成转动副,第二插槽架1011下端通过第二楔形块1013、第二螺母1014、第二顶杆1015构成的调节机构来调整第二座椅1.2的俯仰倾角,以使第二座椅1.2能为不同喜好的婴幼儿带来舒适的乘坐体验,由第二插槽架1011、第二按钮1012、第二挂钩弹簧1016、第二紧定螺钉1017、第二挂钩1018构成的模块化快插结构可实现第二座椅1.2与车架机构2高效且快速的连接和分离。

所述的第二框架1001两侧设有通风效果良好的网孔围挡,其前端设有横向扶手和直立挡板用于保护婴幼儿的安全,第二框架1001其底侧纵向设置有两个带圆角的矩形方孔,两个连板1004均与翻板1003和第二框架1001构成转动副,从而使翻板1003与第二框架1001构成转动连接,第二框架1001后端内部设置有两个导杆1001.2,靠背1002后侧所设的两个导孔与两个导杆1001.2配合安装,使靠背1002可相对于第二框架1001实现上下滑动,靠背1002底端设有的坐板1002.1形状及尺寸与第二框架1001底侧后端的矩形方孔相同。

初始状态时,翻板1003向前翻转以覆盖第二框架1001前端的矩形方孔,靠背1002处于最低位置以使坐板1002.1覆盖第二框架1001后端的矩形方孔,从而使第二座椅1.2底部构成平整的平面,供婴幼儿卧躺和玩耍。

第二框架1001后侧设有顶杆座1001.5,第二插槽架1011左侧上端与第二框架1001后侧上端构成转动副,第二插槽架1011右侧上端设有矩形凹槽,矩形凹槽上端设有两个矩形的插孔,第二插槽架1011下端内部设有挂钩空腔和横向的按钮孔,第二挂钩1018安装于挂钩空腔内,且可在挂钩空腔内上下滑动,第二挂钩1018上端设有斜面结构,中间位置设有矩形开孔,第二按钮1012下侧设有斜面,第二按钮1012穿过第二挂钩1018中间的矩形开孔并安装于第二插槽架1011的按钮孔内,第二插槽架1011下端设有两个与挂钩空腔相通的螺纹孔,两个第二紧定螺钉1017分别安装于两个螺纹孔内,两个第二挂钩弹簧1016分别设置于两个第二紧定螺钉1017与第二挂钩1018之间,第二顶杆1015左端与顶杆座1001.5构成转动副,右端的螺纹结构与两个第二楔形块1013和两个第二螺母1014共同夹紧第二插槽架1011下端。

初始状态时,在第二挂钩弹簧1016弹力的作用下,第二挂钩1018处于挂钩空腔的上端位置,第二挂钩1018上端的斜面结构伸入到第二插槽架1011右侧上端的矩形凹槽内,向左按压第二按钮1012其下侧斜面推动第二挂钩1018向下移动,使第二挂钩1018上端的斜面结构缩回到挂钩空腔内;松开对第二按钮1012的按压后,在第二挂钩弹簧1016的弹力的作用下,第二挂钩1018恢复到初始位置。

第二紧定螺钉1017与第二插槽架1011构成螺纹副连接,可通过调节第二紧定螺钉1017的位置来改变第二挂钩弹簧1016的压缩量,从而实现对第二按钮1012按压和回弹力度的调节。

调节两个第二螺母1014在第二顶杆1015上的位置可实现第二座椅1.2俯仰角度的调整:两个第二螺母1014在第二顶杆1015上向左移动则第二座椅1.2前端向下倾斜,两个第二螺母1014在第二顶杆1015上向右移动则第二座椅1.2前端向上倾斜。

如图8、图9、图10所示,第二框架1001后端设置有空腔结构,在空腔结构前侧下端设置有可转动的下挡轮1001.1,在空腔结构后侧纵向设置有棘齿条1001.3,在棘齿条1001.3上端位置设有可转动的上挡轮1001.4,定位架1010通过螺钉与靠背1002实现紧固连接,顶勾1009前侧设置有前顶面1009.1,后侧下端设置有后顶面1009.2,顶勾1009安装于定位架1010内部并构成转动副,两个弹簧片1008安装于定位架1010与顶勾1009之间,在弹簧片1008弹力作用下顶勾1009具有逆时针转动的趋势,定位架1010顶端设有螺纹孔,顶珠1007安装于螺纹孔下端并向下伸出,压簧螺钉1005通过螺纹副安装于螺纹孔上端,压簧螺钉1005与顶珠1007之间设有顶珠弹簧1006,通过调整压簧螺钉1005在螺纹孔内的位置可改变顶珠弹簧1006的压缩量,从而调整顶珠1007的回弹力度,顶勾1009下端可与棘齿条1001.3的齿牙啮合,从而实现靠背1002高度位置的定位。

初始状态时,在弹簧片1008弹力作用下,顶勾1009的顶端位于顶珠1007左侧;当需要调整坐板1002.1高度时,向上拉动靠背1002,顶勾1009下端会在棘齿条1001.3的各齿间从下往上跳动,在此过程中顶勾1009上端始终处于顶珠1007左侧区间,当坐板1002.1移动到合适高度位置后停止向上拉动靠背1002,顶勾1009下端会卡在相应棘齿条1001.3的齿牙间不能向下移动,从而完成坐板1002.1的高度调整和定位。

当需要降低坐板1002.1高度时,将靠背1002向上拉动至最高位置,在此过程中顶勾1009的前顶面1009.1会向上移动并接触到上挡轮1001.4,在上挡轮1001.4的推动下,顶勾1009会顺时针转动从而使其上端压缩并越过顶珠1007,到达顶珠1007的右侧区间,在顶珠1007的阻挡作用下顶勾1009上端不能自发越过顶珠1007到达左侧区间,此时顶勾1009下端脱离与棘齿条1001.3啮合,从而坐板1002.1可顺畅地向下滑动,当坐板1002.1滑动至最下端位置时,下挡轮1001.1会顶住顶勾1009的后顶面1009.2,在下挡轮1001.1推力作用下,顶勾1009逆时针转动,其上端压缩并越过顶珠1007到达左侧区间,从而恢复初始状态,并可继续调整坐板1002.1至合适高度。

如图11所示,所述的车架机构2包括第一摆杆201、顶罩202、第一立柱203、第一滑套204、第一弹簧205、第二立柱206、气压棒开关207、下连杆208、上连杆209、气压棒210、固定立柱211、第二弹簧212、第二滑套213、第三立柱214、锁止扳手215、摇篮插杆216、插杆弹簧217、顶摆套218、尾摆套219、第二摆杆220、横连杆221,车架机构2可通过第一摆杆201实现与第一座椅1.1的模块化连接,通过第二摆杆220实现与第二座椅1.2的模块化连接,并通过横连杆221使第一座椅1.1和第二座椅1.2实现基于钟摆效应的同步横向摇篮功能,第一立柱203为T字形结构,位于第一立柱203上端左侧位置的锁止扳手215可通过摇篮插杆216实现对第一座椅1.1和第二座椅1.2摇篮功能的锁止,第一立柱203可相对于第二立柱206转动,并由第一滑套204对转动位置进行锁止,下连杆208和上连杆209安装于第二立柱206和第三立柱214之间,四者构成平行四边形结构,气压棒210通过顶摆套218和尾摆套219安装于下连杆208和上连杆209之间,用于调整第二立柱206的高度,固定立柱211下端与底盘机构3紧固连接,第三立柱214可相对于固定立柱211转动,并由第二滑套213对转动位置进行锁止。

第一摆杆201与第二摆杆220结构相同,其左端为矩形板结构,矩形板结构上端设有两个插板201.1,第一摆杆201右端为圆轴结构,圆轴结构上侧竖直向设有一个圆孔,圆轴结构通过轴承与第一立柱203上侧左端构成转动副,第二摆杆220右端的圆轴结构通过轴承与第一立柱203上侧右端构成转动副,横连杆221左端与第一摆杆201构成转动副,右端与第二摆杆220构成转动副,第一摆杆201、第二摆杆220、第一立柱203和横连杆221构成平行四边形结构,第一立柱203上侧左端竖直向设有阶梯圆孔,摇篮插杆216同轴安装于阶梯圆孔内并构成移动副,插杆弹簧217安装于第一立柱203上端与摇篮插杆216之间,锁止扳手215下端与摇篮插杆216上端构成转动副,顶罩202安装于第一立柱203上侧左端。

如图9、图10所示,第一摆杆201左端矩形板结构可嵌入第一插槽架124的矩形凹槽内,矩形板结构上端的两个插板201.1插入第一插槽架124矩形凹槽上端的两个矩形的插孔内,第一挂钩123可勾住矩形板结构下沿,从而实现第一座椅1.1与车架机构2的模块化连接;按压第一按钮112可使第一挂钩123内缩,从而可解除第一座椅1.1与车架机构2的连接;第二座椅1.2通过第二摆杆220与车架机构2的模块化连接原理与上述相同。

如图12、图13所示,初始状态时,锁止扳手215处于竖直状态,摇篮插杆216在插杆弹簧217弹力作用下向下插入第一摆杆201右端圆轴结构上侧的圆孔内,从而锁止第一座椅1.1和第二座椅1.2的摇篮功能,锁止扳手215向后扳动至水平状态后,摇篮插杆216向上移动并从第一摆杆201右端圆轴结构上侧的圆孔内脱离并保持,从而可使第一座椅1.1和第二座椅1.2恢复摇篮功能。

如图14、图15所示,第一立柱203下端设有外花键,第二立柱206上端通过两个深沟球轴承和一个推力球轴承与第一立柱203下端构成转动副,第二立柱206靠近上端位置设有外花键,第一滑套204内部上端和下端均设有内花键,其下端的内花键与第二立柱206上的外花键配合构成移动副,使第一滑套204可以在第二立柱206上滑动而不能转动,第一滑套204内部上端的内花键可与第一立柱203下端的外花键配合,第一滑套204下端与第二立柱206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205。

初始状态时,在第一弹簧205弹力的作用下第一滑套204上端的内花键始终与第一立柱203下端的外花键配合,从而锁止第一立柱203相对于第二立柱206的转动;当需要转动第一立柱203时,可向下按压第一滑套204,使其上端的内花键脱离与第一立柱203下端外花键的配合后,便可转动第一立柱203至合适角度,之后松开对第一滑套204的按压,使其上端的内花键与第一立柱203下端外花键配合,从而锁定第一立柱203的位置。

如图16、图17所示,第三立柱214下端设有外花键,固定立柱211上端通过两个深沟球轴承和一个推力球轴承与第三立柱214下端构成转动副,固定立柱211靠近上端位置设有外花键,第二滑套213内部上端和下端均设有内花键,其下端的内花键与固定立柱211上的外花键配合构成移动副,使第二滑套213可以在固定立柱211上滑动而不能转动,第二滑套213内部上端的内花键可与第三立柱214下端的外花键配合,第二滑套213下端与固定立柱211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212。

初始状态时,在第二弹簧212弹力的作用下第二滑套213上端的内花键始终与第三立柱214下端的外花键配合,从而锁止第三立柱214相对于固定立柱211的转动;当需要转动第三立柱214时,可向下按压第二滑套213,使其上端的内花键脱离与第三立柱214下端外花键的配合后,便可转动第三立柱214至合适角度,之后松开对第二滑套213的按压,使其上端的内花键与第三立柱214下端外花键配合,从而锁定第三立柱214的位置。

向下按压第二滑套213并将第三立柱214转动180°后,松开对第二滑套213的按压,从而锁止第三立柱214的位置,可使第一座椅1.1和第二座椅1.2由朝前向变为朝后向,从而可以使婴幼儿由背对家长变为面对家长的状态。

如图1、图5、图11所示,上连杆209和下连杆208左端均与第三立柱214构成转动副,右端均与第二立柱206构成转动副,且上连杆209安装于下连杆208上侧,上连杆209、下连杆208、第二立柱206和第三立柱214构成平行四边形结构,气压棒210上端通过顶摆套218与上连杆209构成转动副,气压棒210下端通过尾摆套219与下连杆208构成转动副,气压棒开关207安装于气压棒210顶端位置且与上连杆209构成转动副。

第一座椅1.1和第二座椅1.2空载状态下,向下扳转气压棒开关207可使气压棒210伸长,使第二立柱206位置升高,从而使第一座椅1.1和第二座椅1.2升高;在向下扳转气压棒开关207状态下,向下按压第一立柱203,可使气压棒210收缩,从而使第一座椅1.1和第二座椅1.2降低,松开气压棒开关207可锁止气压棒210长度,从而锁止第一座椅1.1和第二座椅1.2的高度位置。

“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2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儿童推车车架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