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衡车用中壳及其平衡车

文档序号:981058 发布日期:2020-11-06 浏览:1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平衡车用中壳及其平衡车 (Balance car mesochite and balance car thereof ) 是由 臧传美 于 2020-08-07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平衡车用中壳及其平衡车,其中,平衡车用中壳包括本体,所述本体上设有上壳连接机构和/或下壳连接机构。其优点在于,本发明的平衡车用中壳,通过上壳连接机构和/或下壳连接机构与上壳和/或下壳连接固定,从而提高上壳和下壳的机械强度。安装该中壳的平衡车,第二上壳和第二下壳与中壳连接固定,提高了第二上壳和第二下壳的结构强度,平衡车的整体机械强度更高,使用寿命更长,安全系数更高。(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middle shell for a balance car and the balance car thereof, wherein the middle shell for the balance car comprises a body, and an upper shell connecting mechanism and/or a lower shell connecting mechanism are/is arranged on the body. The middle shell for the balance car has the advantages that the upper shell connecting mechanism and/or the lower shell connecting mechanism are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upper shell and/or the lower shell, so that the mechanical strength of the upper shell and the lower shell is improved. The balance car of this mesochite of installation, second epitheca and second inferior valve are connected fixedly with the mesochite, have improved the structural strength of second epitheca and second inferior valve, and the whole mechanical strength of balance car is higher, and life is longer, and factor of safety is higher.)

一种平衡车用中壳及其平衡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平衡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平衡车用中壳及其平衡车。

背景技术

电动平衡车,其运作原理主要是建立在一种被称为“动态稳定”的基本原理上,利用车体内部的陀螺仪和加速度传感器,来检测车体姿态的变化,并利用伺服控制系统,驱动车轴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保持系统的平衡,是现代人用来作为代步工具、休闲娱乐的一种新型的绿色环保的产物。电动平衡车主要包括独轮和两轮两种类型。其中,双轮平衡车的安全系数较高,更适合代步出行。而一般的双轮平衡车采用左右两侧车体的结构,同时,左右两侧车体均包括上壳和下壳,平衡车内的部件大部分都固定在上壳或下壳上,导致有些结构的强度不够,使平衡车的使用寿命和行驶安全受影响。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平衡车用中壳,用于增加车体的机械强度,延长平衡车的使用寿命,且使平衡车行驶更安全。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平衡车,包括上述平衡车用中壳,整体机械强度更高,使用更完全。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平衡车用中壳,包括本体,所述本体上设有上壳连接机构和/或下壳连接机构。

优选地,所述本体第一端上设置转动机构连接部,远离所述本体第一端的第二端上设置车轴安装座。

优选地,所述转动机构连接部包括筒状部,用于配合转动机构转动;或者,所述转动机构连接部包括转动机构连接槽;所述转动机构连接槽内设置轴承槽或套筒槽,用于配合转动机构转动。

优选地,所述转动机构连接槽内设置灯板柱和指示灯孔。

优选地,所述车轴安装座包括车轴压片固定孔和车轴安装槽;所述车轴压片固定孔包括两组,两组所述车轴压片固定孔对称设置在所述车轴安装槽两侧。

优选地,所述本体上设有第一通槽;所述第一通槽有两个,分别位于所述车轴安装座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本体上设有控制板连接柱。

优选地,所述本体上设有第二通槽;所述控制板连接柱包括两组,所述通槽位于两组所述控制板连接柱之间。

优选地,所述上壳连接机构是连接孔或连接柱;所述下壳连接机构是连接孔或连接柱。

优选地,所述上壳连接机构包括两组,两组所述上壳连接机构在所述本体上对称设置,和/或两组所述上壳连接机构的连线与水平线垂直;所述下壳连接机构包括两组,两组所述下壳连接机构在所述本体上对称设置,和/或两组所述下壳连接机构的连线与水平线垂直。

优选地,所述本体上设有踏板安装孔。

优选地,所述本体上设有触点贯穿孔,踏板的触点通过所述触点贯穿孔与设置在所述本体下侧的光电开关配合。

优选地,所述触点贯穿孔中设置弹簧,使得踏板可以回弹。

优选地,所述触点贯穿孔包括两个,两个所述触点贯穿孔对称设置在车轴安装座的两侧,和/或,所述触点贯穿孔设置在所述控制板连接柱侧边。

优选地,所述本体上设有安装槽,用于安装光电开关;所述安装槽中设有第三过线孔或所述安装槽的侧边设有第三过线孔。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平衡车,包括第一上壳、第一下壳、第二上壳、第二下壳,还包括上述平衡车用中壳,中壳设置在所述第二上壳和所述第二下壳之间,所述第一上壳和所述第一下壳连接;

对应所述上壳连接机构位置,所述第二上壳设置中壳第一连接机构,所述中壳通过所述上壳连接机构和所述中壳第一连接机构与所述第二上壳连接;和/或,对应所述下壳连接机构位置,所述第二下壳设置中壳第二连接机构,所述中壳通过所述下壳连接机构和所述中壳第二连接机构与所述第二下壳连接。

优选地,平衡车还包括第二车轮,所述第二车轮安装在所述中壳上;和/或,还包括第一车轮,所述第一车轮安装在所述第一上壳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上壳下侧设置第一车轴安装座;所述第一车轴安装座包括第一车轴压片固定孔和第一车轴安装槽;所述第一车轴压片固定孔包括两组,两组所述第一车轴压片固定孔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车轴安装槽两侧;所述第一上壳下侧设置第一控制板连接柱;所述第一控制板连接柱包括两组,两组所述第一控制板连接柱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车轴安装座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第二上壳与所述转动机构连接槽对应的位置设有覆盖部;所述覆盖部中设有第二指示灯孔。

优选地,所述第二上壳上设有踏板第二安装孔,所述中壳上设有踏板第一安装孔,所述踏板第一安装孔和所述踏板第二安装孔对应,踏板包括活动连接固定柱,所述活动连接固定柱与所述踏板第一安装孔和所述踏板第二安装孔配合,使得踏板活动固定在所述第二上壳上。

优选地,当光电开关设置在所述中壳下方时,所述第二上壳上设置触点孔,所述中壳上设有触点贯穿孔;踏板设置在所述第二上壳上时,踏板上的触点通过所述触点孔、所述触点贯穿孔与所述平衡车用中壳下方的光电开关配合;所述触点贯穿孔中设置弹簧,使得踏板可以回弹。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的平衡车用中壳,通过上壳连接机构和/或下壳连接机构与上壳和/或下壳连接固定,从而提高上壳和下壳的机械强度。安装该中壳的平衡车,第二上壳和第二下壳与中壳连接固定,提高了第二上壳和第二下壳的结构强度,平衡车的整体机械强度更高,使用寿命更长,安全系数更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中壳的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转动上连接槽在中壳上的实施方式,显示了第二车轴安装座设置在中壳上的实施方式;

图2为图1中实施例的中壳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还显示当转动机构的第二端位于中壳和第二下壳之间时中壳的结构;

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中壳的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中壳上设置筒状部的实施方式;

图4为图3中实施例的中壳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中壳的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第二车轴安装座位于中壳上的另一种实施方式,还显示了触点贯穿孔设置在第二上壳上时中壳的结构;

图6为图5中实施例的中壳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中壳的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光电开关设置在中壳上时中壳的结构;

图8为图7中实施例的中壳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中壳的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第二控制板安装柱设置在中壳上的另一种实施方式,还显示了转动上连接槽和第二车轴安装座设置在第二上壳上时中壳的结构;

图10为图9中实施例的中壳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二上壳的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第二上壳设置覆盖部的实施方式,还显示了第二踏板设置在第二上壳上的实施方式;

图1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第二上壳的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第二踏板与中壳直接连接时第二上壳的结构;

图1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第二上壳的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第二上壳设置覆盖部的实施方式,还显示了触点贯穿孔和第二控制板连接柱设置在第二上壳上的实施方式;

图1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第二上壳的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第二上壳上设置转动上连接槽和第二车轴安装座时第二上壳的结构;

图1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第二上壳的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光电开关设置在第二上壳上时第二上壳的结构;

图16为图15中实施例的第二上壳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二下壳的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转动下连接槽设置在第二下壳上的实施方式,还显示了限位机构设置在第二下壳上的实施方式;

图1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一上壳的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光电开关设置在第一上壳上时第一上壳的结构;

图19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平衡车的***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第二车体中设置有中壳的实施方式,还显示了转动机构的第二端位于中壳和第二下壳之间的实施方式;

图20为图19中实施例的平衡车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14中实施例的平衡车的另一角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第二车轴安装座位于中壳上的实施方式,显示了转动机构的第二端位于中壳和第二下壳之间的实施方式,还显示了第二踏板设置在第二上壳上的实施方式;

图2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平衡车的***结构示意图,显示了转动机构的第二端位于中壳的筒状部中的实施方式;

图23为图22中实施例的平衡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平衡车的***结构示意图,显示了第二踏板设置在中壳上的实施方式;

图25为图24中实施例的平衡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平衡车的***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第二车轴安装座位于中壳上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显示了转动机构的第二端位于中壳和第二下壳之间的实施方式;

图27为图26中实施例的平衡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触点贯穿孔设置在第二上壳上的实施方式;

图28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平衡车的***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转动机构的第一端转动设置在第一车体中,第二端转动设置在第二车体中的实施方式;

图29为图28中实施例的平衡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0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平衡车的***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光电开关设置在第一上壳上的实施方式,还显示了当第二踏板设置在中壳上时,光电开关设置在中壳上的实施方式;

图31为图30中实施例的平衡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平衡车的***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转动机构的第二端与第二上壳和第二下壳转动连接的实施方式,还显示了第二车轴安装座设置在第二上壳上的实施方式;

图33为图32中实施例的平衡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平衡车的***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光电开关设置在第二上壳上的实施方式;

图35为图34中实施例的平衡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车体;2、第二车体;3、转动机构;31、第一端;32、第二端;33、转轴;34、限位部;35、轴承;36、限位套;37、限位块;38、限位块安装槽;39、转动机构固定孔;4、第一控制板;5、第二控制板;6、第一踏板;61、第一活动柱;62、第一触点;7、第二踏板;71、活动连接固定柱;72、第二触点;10、第一上壳;101、第七连接结构;102、第一控制板连接柱;103、第三车轮挡板;104、第一挡泥板;105、第一踏板安装孔;106、转动机构上固定槽;107、转动机构固定柱;20、第一下壳;201、第八连接结构;202、第四车轮挡板;203、第一车轴槽;204、转动机构下固定槽;205、轴承槽;30、第二上壳;301、第二连接结构;302、容纳部;303、第五连接结构;304、第二控制板连接柱;305、第一车轮挡板;306、第二挡泥板;307、第二踏板第一安装孔;308、通孔;309、触点孔;310、覆盖部;3101、第二指示灯孔;3102、灯罩;40、第二下壳;401、第四连接结构;402、第六连接结构;403、第二车轮挡板;404、第二车轴槽;405、转动下连接槽;406、第一套筒安装槽;4061、限位套槽;50、中壳;501、第一连接结构;502、第三连接结构;503、第一通槽;504、第二通槽;505、第二踏板第二安装孔;506、第一套筒;507、转动上连接槽;508、指示灯板;5081、灯板柱;5082、第一指示灯孔;60、电池组件;70、第一车轮;701、第一车轴;702、第一车轴安装座;703、第一车轴压片固定孔;704、第一车轴安装槽;705、第一车轴压片;80、第二车轮;801、第二车轴;802、第二车轴安装座;803、第二车轴压片固定孔;804、第二车轴安装槽;805、第二车轴压片;90、第一光电开关;901、第二光电开关;902、触点贯穿孔;903、安装槽;9031、第一过线孔;9032、第二过线孔;9033、第三过线孔;904、触点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的描述仅是示意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各个不同实施例之间可以进行相互组合,以构成未在以下描述中示出的其他实施例。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发明的具体保护范围。

此外,如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描述中,“数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另有明确规定和限定,如有术语“组装”、“相连”、“连接”术语应作广义去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也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相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的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参看附图1至附图35,本发明实施例的平衡车用中壳及其平衡车将在接下来的描述中被阐明,其中,通过上壳连接机构和/或下壳连接机构与上壳和/或下壳连接固定,从而提高上壳和下壳的机械强度,同时提高平衡车运行的稳定性。

本发明设计了一种平衡车用中壳,包括本体,所述本体上设有上壳连接机构和/或下壳连接机构。中壳可应用于不同结构的平衡车,因此中壳也具有多种不同结构。

如附图1至附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平衡车用中壳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第一端上设置转动机构连接部,远离所述本体第一端的第二端上设置车轴安装座,所述本体上设有上壳连接机构和/或下壳连接机构。

该实施例中的平衡车用中壳,具有转动机构连接部和车轴安装座,使平衡车的转动机构的一端可以与车轮的车轴设置在同一平台上,有利于提高平衡车运行的稳定性。

优选地,所述转动机构连接部包括筒状部,用于配合转动机构转动。

优选地,所述转动机构连接部包括转动机构连接槽;所述转动机构连接槽内设置轴承槽或套筒槽,用于配合转动机构转动。

优选地,所述转动机构连接槽内设置灯板柱和指示灯孔。

优选地,所述车轴安装座包括车轴压片固定孔和车轴安装槽;所述车轴压片固定孔包括两组,两组所述车轴压片固定孔对称设置在所述车轴安装槽两侧。

优选地,所述本体上设有第一第二通槽;所述第一第二通槽有两个,分别位于所述车轴安装座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本体上设有控制板连接柱,所述控制板连接柱包括两组,分别位于所述车轴安装座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本体上设有安装槽,用于安装光电开关;所述安装槽中设有第三过线孔或所述安装槽的侧边设有第三过线孔。

如附图9和附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平衡车用中壳的所述本体上设有控制板连接柱,未设有转动机构连接部和车轴安装座,对应的,转动机构连接部和车轴安装座设置在第二上壳上的对应位置,中壳上设有第二第二通槽,供第二上壳上的车轴安装座穿过并与第二车轴连接。

优选地,所述控制板连接柱包括两组,所述第二通槽位于两组所述控制板连接柱之间。

该实施例中的平衡车用中壳,中壳上设有控制板连接柱,用于安装控制板,并对控制板起保护作用。

基于上述实施例,所述上壳连接机构是连接孔或连接柱;所述下壳连接机构是连接孔或连接柱。

优选地,所述上壳连接机构包括两组,两组所述上壳连接机构在所述本体上对称设置,和/或两组所述上壳连接机构的连线与水平线垂直;所述下壳连接机构包括两组,两组所述下壳连接机构在所述本体上对称设置,和/或两组所述下壳连接机构的连线与水平线垂直。

优选地,所述本体上设有踏板安装孔。

优选地,所述本体上设有触点贯穿孔,踏板的触点通过所述触点贯穿孔与设置在所述本体下侧的光电开关配合。

优选地,所述触点贯穿孔中设置弹簧,使得踏板可以回弹。

优选地,所述触点贯穿孔包括两个,两个所述触点贯穿孔对称设置在车轴安装座的两侧,和/或,所述触点贯穿孔设置在所述控制板连接柱侧边。

本发明还设计一种平衡车,包括第一上壳、第一下壳、第二上壳、第二下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平衡车用中壳,中壳设置在所述第二上壳和所述第二下壳之间,所述第一上壳和所述第一下壳连接;

对应所述上壳连接机构位置,所述第二上壳设置中壳第一连接机构,所述中壳通过所述上壳连接机构和所述中壳第一连接机构与所述第二上壳连接;和/或,对应所述下壳连接机构位置,所述第二下壳设置中壳第二连接机构,所述中壳通过所述下壳连接机构和所述中壳第二连接机构与所述第二下壳连接。

优选地,平衡车还包括第二车轮,所述第二车轮安装在所述中壳上;和/或,平衡车还包括第一车轮,所述第一车轮安装在所述第一上壳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上壳下侧设置第一车轴安装座;所述第一车轴安装座包括第一车轴压片固定孔和第一车轴安装槽;所述第一车轴压片固定孔包括两组,两组所述第一车轴压片固定孔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车轴安装槽两侧;所述第一上壳下侧设置第一控制板连接柱;所述第一控制板连接柱包括两组,两组所述第一控制板连接柱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车轴安装座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第二上壳与所述转动机构连接槽对应的位置设有覆盖部;所述覆盖部中设有第二指示灯孔。

优选地,所述第二上壳上设有踏板第二安装孔,所述中壳上设有踏板第一安装孔,所述踏板第一安装孔和所述踏板第二安装孔对应,踏板包括活动连接固定柱,所述活动连接固定柱与所述踏板第一安装孔和所述踏板第二安装孔配合,使得踏板活动固定在所述第二上壳上。

优选地,所述第二上壳上设置触点孔,所述中壳上设有触点贯穿孔;踏板设置在所述第二上壳上时,踏板上的触点通过所述触点孔、所述触点贯穿孔与所述平衡车用中壳下方的光电开关配合;所述触点贯穿孔中设置弹簧,使得踏板可以回弹。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中壳需要设置在第二上壳和第二下壳之间,与其他部件连接,为方便描述,在描述具体实施例时,将上壳连接机构描述为第一连接结构,中壳第一连接机构描述为第二连接结构,下壳连接机构描述为第三连接结构,中壳第二连接机构描述为第四连接结构;第二上壳上设有第五连接结构,第二下壳上设有第六连接结构,第五连接结构和第六连接结构用于连接第二上壳和第二下壳;第一上壳上设有第七连接结构,第一下壳上设有第八连接结构,第七连接结构和第八连接结构用于连接第一上壳和第一下壳;将中壳上的转动机构连接槽描述为转动上连接槽,对应的,第二下壳上设有转动下连接槽;将中壳上的车轴安装座描述为第二车轴安装座,车轴压片固定孔描述为第二车轴压片固定孔,车轴安装槽描述为第二车轴安装槽;第二上壳或中壳上连接的踏板为第二踏板,为方便描述,将踏板第一安装孔描述为第二踏板第一安装孔,将踏板第二安装孔描述为第二踏板第二安装孔;同时,将中壳上的指示灯孔描述为第一指示灯孔。

在一实施例中,如附图1至附图8所示,中壳50上设有第二车轴安装座802,用于安装第二车轮80,更具体地说,第二车轮80包括第二车轴801,中壳50上设有第二车轴安装座802,第二车轴安装座802包括第二车轴压片固定孔803和第二车轴安装槽804;第二车轴安装槽804与第二车轴相适配,第二车轴安放在第二车轴安装槽中,第二车轴压片固定孔803包括两组,两组第二车轴压片固定孔803对称设置在第二车轴安装槽804两侧。第二车轴安装座802上还设有第二车轴压片805,第二车轴通过第二车轴压片805固定在第二车轴安装槽中;第二车轴压片805通过螺丝与第二车轴安装座802固定连接,保证第二车轴不会脱离第二车轴安装槽。优选地,中壳50的厚度大于第二上壳30的厚度;由于中壳50的厚度较厚,机械强度较大,因此,在附图2、附图3和附图8所示出的具体示例中,第二车轴安装座设置在中壳50的底部,使第二车轴安装更牢固,第二车轮可以更稳定地带动第二车体2运行。

第一车体1或第二车体2中设有电池组件60,作为平衡车的电源。

第二上壳和第二下壳之间设有第二控制板,为保护第二控制板5,第二控制板5位于中壳50和第二下壳40之间。在一实施例中,如附图1至附图4、附图7、附图8所示,中壳50下侧设置第二控制板连接柱304,第二控制板5通过第二控制板连接柱304与中壳50固定连接;为使第二控制板5的安装更牢固,第二控制板连接柱304包括两组,两组第二控制板连接柱304分别设置按在第二车轴安装座802的两侧,使第二控制板5不与第二车轴安装座802干涉。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附图5和附图6所示,第二控制板连接柱304设置在第二上壳30的下侧,更具体地说,第二控制板5设置在中壳50的下方,中壳50上设有第二通槽504,第二上壳30上设有第二控制板连接柱304,第二控制板连接柱304穿过第二通槽504与第二控制板5连接。这样的方式可以简化中壳50的结构,使第二上壳30与中壳50安装更方便,也不会存在装配误差;而通过第二控制板连接柱304,第二上壳30与中壳50的连接更紧密,有利于提高第二车体2的机械强度,从而提升平衡车整车的稳定性。为使第二控制板5的安装更牢固,第二控制板连接柱304包括两组,两组第二控制板连接柱304分别设置按在第二车轴安装座802的两侧,使第二控制板5不与第二车轴安装座802干涉。此时,第二车轴安装座802位于中壳50的下侧,第二通槽504与第二控制板连接柱304对应,数量也为两个,且两个第二通槽504分别位于第二车轴安装座802的两侧,使第二控制板连接柱304穿过第二通槽504后位于第二车轴安装座802的两侧。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在于:如附图14所示,第二上壳30上设有第二车轴安装座802,第二车轴安装座802包括第二车轴压片固定孔803和第二车轴安装槽804;第二车轴安装槽804与第二车轴相适配,第二车轴安放在第二车轴安装槽中,第二车轴压片固定孔803包括两组,两组第二车轴压片固定孔803对称设置在第二车轴安装槽804两侧。第二车轴安装座802上还设有第二车轴压片805,第二车轴通过第二车轴压片805固定在第二车轴安装槽中;第二车轴压片805通过螺丝与第二车轴安装座802固定连接,保证第二车轴不会脱离第二车轴安装槽。

由于中壳50设置在第二上壳30下方,设置在第二上壳30下表面的第二车轴安装座802容易与中壳50干涉,因此,基于该实施例,优选地,如附图9和附图10所示,中壳50上设有第一通槽503,第二车轴安装座802穿过第一通槽503位于中壳50的下方,避免与中壳50干涉,而此时,第二车轴也位于中壳50的下方,第二车轴安装座802通过第二车轴压片805将第二车轴固定在第二车轴安装槽804中。将第二车轴安装座802设置在第二上壳30,相对于现有的上壳结构,仅仅取消了第二上壳30上的第二控制板连接柱和第二触点贯穿孔,简化生产工艺,避免浪费,也方便第二上壳30与第二车轴安装。优选地,中壳50上的第一通槽503具有朝向第二车轮的开口,使第二上壳30与第二车轴可以先安装,而后直接将第二车轴安装座802直接穿过第一通槽503,安装更简单方便。同时,第二车轴安装座802和第二上壳30相当于对中壳50进行左右限位,使中壳50与第二壳体连接得更紧密,使第二车体2的机械强度更好,更稳定。

为了方便用户踩踏,第一车体包括第一踏板6,第二车体包括第二踏板7,如附图19所示,第一踏板6设置在第一上壳10上,第二踏板7设置在第二上壳30或中壳50上。对于第一踏板6和第二踏板7的具体结构:第一踏板6为一体式踏板,方便加工和安装,或,包括踏皮和踏垫,以增强踩踏的脚感;第二踏板7为一体式踏板,方便加工和安装,或,包括踏皮和踏垫,以增强踩踏的脚感。

为方便控制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第一踏板6和第二踏板7中的一者或两者可以相对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移动,从而触发光电开关,使平衡车开始工作。更具体地说,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踏板6活动设置在第一上壳10上,第一踏板6的下方设有第一光电开关90,在第一踏板6承重后下移,触发第一光电开关90,第一控制板4控制第一车体1工作,此时,第一光电开关90可以直接设置在第一控制板4上,也可以独立设置在第一上壳10上,其具体的设置方式将在下面的实施例中进行描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踏板7活动设置在第二上壳30上,第二踏板7的下方设有第二光电开关901,在第二踏板7承重后下移,触发第二光电开关901,第二控制板5控制第二车体2工作,此时,第二光电开关901可以直接设置在第二控制板5上,也可以独立设置在第二上壳30上,其具体的设置方式将在下面的实施例中进行描述。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踏板6和第二踏板7均可以活动,同时控制平衡车,将上述实施例进行组合即可。

针对第一踏板6活动设置在第一上壳10上的实施例,更具体地说,第一上壳10上设有第一踏板安装孔105,第一踏板6通过第一踏板安装孔105设置在第一上壳10上,第一踏板6的下表面设有第一活动柱61,第一活动柱61穿过第一踏板安装孔105之后与第一上壳10的下表面活动卡接,避免第一踏板6脱离第一上壳10,且第一活动柱61的长度大于第一踏板安装孔105的厚度,使第一活动柱61可在第一踏板安装孔105中穿梭,从而使第一踏板6可以相对第一上壳10上下移动。

优选地,第一活动柱61包括引导部和卡接部,引导部与第一踏板安装孔105相适配,并可在第一踏板安装孔105中上下移动,卡接部用于与第一上壳10的下表面活动卡接。引导部和卡接部的结构有多种,引导部的长度决定了第一踏板6相对于第一上壳10的活动范围,更具体地说,第一踏板6活动的范围可以限定在1mm~10mm。

针对第二踏板7活动设置在第二上壳30或中壳上的实施例,第二车体2中设置有中壳50,因此,第二踏板7的安装结构有多种方式。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踏板与第二上壳活动连接,第二上壳30上设置第二踏板第一安装孔307,第二踏板7包括活动连接固定柱71,活动连接固定柱71与第二踏板第一安装孔307配合连接,对应第二踏板第一安装孔307位置,中壳50上设置第二踏板第二安装孔505;活动连接固定柱71与第二踏板第一安装孔307和第二踏板第二安装孔505配合,使得第二踏板7活动固定在第二上壳30上。优选地,活动连接固定柱71包括引导部和卡接部,引导部与第二踏板第一安装孔307和第二踏板第二安装孔505相适配,并可在第二踏板第一安装孔307和第二踏板第二安装孔505中上下移动,卡接部用于与中壳50的下表面活动卡接。引导部和卡接部的结构有多种,引导部的长度决定了第二踏板7相对于第二上壳30的活动范围,更具体地说,第二踏板7活动的范围可以限定在1mm~10mm。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踏板7设置在中壳上,第二上壳30与第二踏板7对应的位置设有通孔308,第二踏板7穿过通孔308与中壳50连接,在第二上壳30上设置通孔308,不仅使第二踏板7可以直接与中壳50连接,装配工艺更简单;还可节省第二上壳30的材料,降低成本。更具体地说,中壳50上设置第二踏板第二安装孔505,第二踏板7包括活动连接固定柱71;活动连接固定柱71穿过通孔308并与第二踏板第二安装孔505配合,使得第二踏板7活动固定在中壳50上。优选地,活动连接固定柱71包括引导部和卡接部,引导部与第二踏板第二安装孔505相适配,并可在第二踏板第二安装孔505中上下移动,卡接部用于与中壳50的下表面活动卡接。引导部和卡接部的结构有多种,引导部的长度决定了第二踏板7相对于第二上壳30的活动范围,更具体地说,第二踏板7活动的范围可以限定在1mm~10mm。优选地,设置中壳50的厚度大于第二上壳30的厚度,由于第二踏板7直接与中壳50活动连接,当人踩在第二踏板7上时,力可以直接传递到中壳50上,中壳50的壳体厚度大于第二上壳30,因此具有更高的机械强度,可以承受更高的重量。

基于上述实施例,当第一踏板6活动设置在第一上壳10上时,第一车体包括第一光电开关90,第一踏板6的下表面与第一光电开关90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一触点62,第一踏板6承重下移后,第一触点62触发第一光电开关90,从而控制平衡车的工作。针对第一光电开关90的不同设置位置,第一踏板6和第一上壳10具有多种结构,以下将一一举例描述。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光电开关90设置在第一控制板4上,第一控制板4位于第一上壳10的下方;或者,第一光电开关90独立设置在第一上壳10的下方,不设置在第一控制板上。第一触点62设置在第一踏板6下表面的触点柱904上,第一上壳10上设有触点贯穿孔902,触点贯穿孔902中设有弹簧,弹簧可套设在触点柱904上,并与触点贯穿孔902的底部凸沿相抵,实现第一踏板6的复位。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光电开关90独立设置在第一上壳10上,位于第一踏板6的下方,第一光电开关90通过连接件与第一控制板4电连接,传递电信号,第一触点62设置在第一踏板6的下表面,当第一踏板6上站人或受力时,第一踏板6下压即可触发第一光电开关90,并将信号传送至第一上壳10下方的第一控制板4,控制平衡车开始工作。更具体地说,为固定第一光电开关90,第一上壳10上设有用于安装第一光电开关90的安装槽903,第一光电开关90置于安装槽903中。优选地,安装槽903的深度大于等于第一光电开关90的高度,避免第一踏板6在相对第一上壳10移动时挤压、损坏第一光电开关90,安装槽903中或安装槽903的侧边设有第一过线孔9031,用于供连接件穿过。与此同时,为了方便第一踏板6下压后复位,第一踏板6上设有安装弹簧的触点柱,第一上壳10上设有活动安装孔,触点柱与活动安装孔相适配,弹簧的一端与触点柱连接,另一端与活动安装孔连接,以实现第一踏板6的回弹。触点柱位于第一踏板6的下表面,同时,弹簧环绕触点柱设置在活动安装孔,活动安装孔为非贯通孔,弹簧的一端与活动安装孔的底壁相抵。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活动安装孔可以为贯通孔,活动安装孔的底部设有与弹簧相抵的凸沿,使弹簧可在凸沿和第一踏板6之间伸缩,活动安装孔中的贯通孔可具有其他功能,比如方便第一上壳10内的部件维修或供其他光电开关的触点通过等,此时,活动安装孔为触点贯穿孔902。

基于上述实施例,当第二踏板7活动设置在第二上壳30上时,第二车体包括第二光电开关901,第二踏板7的下表面与第二光电开关901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触点72,第二踏板7承重下移后,第二触点72触发第二光电开关901,从而控制平衡车的工作。针对第二光电开关901的不同设置位置,第二踏板7、中壳50和第二上壳30具有多种结构,以下将一一举例描述。

在一实施例中,如附图19和附图20所示,第二踏板7设置在第二上壳30上,第二光电开关901设置在第二控制板5上,第二控制板5位于中壳50的下方,第二触点72设置在第二踏板7下表面的触点柱904上,第二上壳30上设有触点孔309,中壳50上设有触点贯穿孔902,触点贯穿孔902与触点孔309和触点对应,触点与第二光电开关901位置对应,触点依次穿过触点孔309和触点贯穿孔902触发第二光电开关901。为使第二踏板7可相对第二上壳30和中壳50上下移动,触点贯穿孔902的底部设有凸沿,凸沿上方设有弹簧,弹簧置于触点贯穿孔902中,一端与凸沿相抵,另一端与踏板上的触点柱904相连接,用于第二踏板7的复位。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附图34和附图35所示,第二踏板7设置在第二上壳30,第二光电开关901独立设置在第二上壳30上,位于第二踏板7的下方,第二控制板5位于中壳50的下方,第二光电开关901通过连接件与第二控制板5电连接,传递电信号,第二触点72设置在第二踏板7的下表面,当第二踏板7上站人或受力时,第二踏板7下压即可触发第二光电开关901,并将信号传送至中壳50下方的第二控制板5,控制平衡车开始工作。更具体地说,为固定第二光电开关901,第二上壳30上设有用于安装第二光电开关901的安装槽903,第二光电开关901置于安装槽903中。优选地,安装槽903的深度大于等于第二光电开关901的高度,避免第二踏板7在相对第二上壳30移动时挤压、损坏第二光电开关901。此时,安装槽903中或安装槽903的侧边设有第二过线孔9032,中壳50上设有第一通槽503,连接件可依次穿过第二过线孔9032和第一通槽503与第二控制板5连接。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附图24和附图25所示,第二踏板7设置在中壳50上,第二光电开关901设置在第二控制板5上,第二控制板5位于中壳50的下方,第二触点72设置在第二踏板7下表面的触点柱904上,中壳50上设有触点贯穿孔902,第二触点72与第二光电开关901位置对应,第二触点72穿过触点贯穿孔902触发第二光电开关901。为使第二踏板7可相对第二上壳30和中壳50上下移动,触点贯穿孔902的底部设有凸沿,凸沿上方设有弹簧(未画出),弹簧置于触点贯穿孔902中,一端与凸沿相抵,另一端与踏板上的触点柱904相连接,用于第二踏板7的复位。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附图30和附图31所示,第二踏板7设置在中壳50上,第二光电开关901独立设置在中壳50上,位于第二踏板7的下方,第二光电开关901通过连接件与第二控制板5电连接,传递电信号,第二控制板5位于中壳50下方,第二触点72设置在第二踏板7的下表面,当第二踏板7上站人或受力时,第二踏板7下压即可触发第二光电开关901,并将信号传送至中壳50下方的第二控制板5,控制平衡车开始工作。更具体地说,为固定第二光电开关901,中壳50上设有用于安装第二光电开关901的安装槽903,第二光电开关901置于安装槽903中。优选地,安装槽903的深度大于等于第二光电开关901的高度,避免第二踏板7在相对第二上壳30移动时挤压、损坏第二光电开关901;安装槽903中或安装槽903的侧边设有第三过线孔9033,连接件穿过第三过线孔9033与第二控制板5连接。与此同时,为了方便第二踏板7下压后复位,第二踏板7上设有安装弹簧的触点柱,中壳50上设有活动安装孔,第二上壳30上设有供第二踏板7穿过的通孔308,触点柱与活动安装孔相适配,弹簧的一端与触点柱连接或相抵,另一端与活动安装孔连接或相抵,以实现第二踏板7的回弹,触点柱穿过活动安装孔,在活动安装孔中上下移动,并在弹簧的作用下带动第二踏板7复位。触点柱位于第二踏板7的下表面,同时,弹簧环绕触点柱设置在活动安装孔。活动安装孔为非贯通孔,弹簧的一端与活动安装孔的底壁相抵。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附图7和附图8所示,活动安装孔可以为贯通孔,活动安装孔的底部设有与弹簧相抵的凸沿,使弹簧可在凸沿和第二踏板7之间伸缩,活动安装孔中的贯通孔可具有其他功能,比如方便中壳50内的部件维修或供其他光电开关的触点通过等,此时,活动安装孔为触点贯穿孔902。

中壳的连接方式对于平衡车的整体稳定尤为重要。在一些实施例中,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中壳50上设置第一连接结构501,第二上壳30上对应设置第二连接结构301,第一连接结构501和第二连接结构301配合使得中壳50与第二上壳30连接,第一连接结构501和第二连接结构301是连接孔或连接柱的任意组合。更具体地说,在附图2和附图11所示出的具体示例中,第一连接结构501为连接孔,第二连接结构301为连接柱,连接孔和连接柱对应设置,螺丝穿过连接孔与连接柱螺纹连接,使中壳50与第二上壳30固定连接。

如附图2和附图11所示,中壳50与第二上壳30连接时,第一连接结构501有两个,使中壳50与第二上壳30的连接更牢固。优选地,为使中壳50在安装时受力平衡,两个第一连接结构501在中壳50上对称设置,即两个第一连接结构501关于中壳50的中心横轴中心对称。或者说,两个第一连接结构501的连线可以与水平线垂直,该水平线指的是附图方向上的水平横线。更具体地说,两个第一连接结构501位于中壳50的两侧,如附图21所示,两个连接孔位于中壳50的两侧。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中壳50上设置第三连接结构502,第二下壳40上对应设置第四连接结构401,第三连接结构502和第四连接结构401配合使得中壳50与第二下壳40连接,第三连接结构502和第四连接结构401是连接孔或连接柱的任意组合。更具体地说,在附图2和附图17所示出的具体示例中,第三连接结构502为连接柱,第四连接结构401为连接柱,第三连接结构502和第四连接结构401中的至少一者为贯通连接柱,中壳50上的连接柱和第二下壳40上的连接柱对应设置,且其上均设有螺丝孔,螺丝穿过贯穿连接柱与连接柱螺纹连接,使中壳50与第二下壳40固定连接。

如附图2和附图17所示,中壳50与第二下壳40连接时,第三连接结构502有两个,使中壳50与第二下壳40的连接更牢固。优选地,为使中壳50在安装时受力平衡,两个第三连接结构502在中壳50上对称设置,即两个第三连接结构502关于中壳50的中心横轴中心对称。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第三连接结构502的连线与水平线垂直,该水平线指的是附图方向上的水平横线。更具体地说,两个第三连接结构502位于中壳50的两侧,如附图22所示,两个连接柱位于中壳50的两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缩小第二车体2的体积,使中壳50安装更稳定,第二车体2内设置有容纳中壳50的容纳部302,中壳50部分或全部位于容纳部302。更具体地说,在一实施例中,如附图11所示,第二上壳30下侧设置有容纳部302,容纳部302为凹槽结构,中壳50的上部位于容纳部302中,或中壳50整体均位于容纳部302中,此时,可以设置容纳槽的下表面与中壳50的上表面相抵,使第二上壳30受到的力可以作用到中壳50上,避免第二上壳30超过承重范围而损坏,提高了平衡车的机械强度,保证了平衡车的使用寿命。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下壳40上侧设置有容纳部302,容纳部302为凹槽结构,中壳50的上部位于容纳部302中,或中壳50整体均位于容纳部302中,此时,可以设置第二上壳30的下表面与中壳50的上表面相抵,使第二上壳30受到的力可以作用到中壳50上,避免第二上壳30超过承重范围而损坏,提高了平衡车的机械强度,保证了平衡车的使用寿命。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上壳30下侧和第二下壳40上侧共同形成容纳部302,容纳部302为腔体结构,中壳50整***于容纳部302中,此时,可以设置第二上壳30的下表面与中壳50的上表面相抵,使第二上壳30受到的力可以作用到中壳50上,避免第二上壳30超过承重范围而损坏,提高了平衡车的机械强度,保证了平衡车的使用寿命。

基于上述几个实施例,优选地,中壳50的厚度大于第二上壳30的厚度,中壳50的机械强度更高,同时可以提高第二上壳30的机械强度,当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之间存在转动机构3时,转动机构3与中壳50连接,可以使转动机构3的安装更稳定,增强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之间的连接,从而使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之间转动更稳定,提高整个平衡车车体的稳定性。优选地,中壳50上设有中壳加强筋,用于增强中壳的结构强度。

基于上述实施例,优选地,为了使平衡车的外形更美观,第一上壳10和第二上壳30齐平,第二上壳30的上表面和第一上壳10的上表面在同一水平线上,使用户可以平稳地站在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上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上壳10与第一下壳20连接固定,形成第一容纳腔,更具体地说,第一上壳10上设置第七连接结构101,第一下壳20上对应设置第八连接结构201,第七连接结构101和第八连接结构201配合使得第一上壳10与第一下壳20连接,第七连接结构101和第八连接结构201是连接孔或连接柱的任意组合。在附图20和附图21所示出的具体示例中,第七连接结构101为连接柱,其上设有连接孔,第八连接结构201为连接柱,其内设有贯穿的连接孔,安装时,对准第七连接结构101和第八连接结构201,将螺丝穿过第一下壳20上的连接孔,进入第一上壳10上的连接柱,将两个连接柱连接固定,以连接固定第一上壳10和第一下壳2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上壳30可以直接与第二下壳40连接,也可以通过中壳50与第二下壳40连接。更具体地说,第二上壳30上设置第五连接结构303,第二下壳40上对应设置第六连接结构402,第五连接结构303和第六连接结构402配合使得第二上壳30与第二下壳40连接;第五连接结构303和第六连接结构402是连接孔或连接柱的任意组合。在附图20和附图21所示出的具体示例中,第五连接结构303连接柱,其上设有连接孔,第六连接结构402为连接柱,其中设有连接孔,第一连接柱用于连接第二上壳30和中壳50,第二连接柱用于连接第二上壳30和第二下壳4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上壳30和第二下壳40分别与中壳50连接,从而构成整个第二车体2。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上壳30不仅与中壳50连接,还与第二下壳40有直接的连接,第二车体2的整体结构更加稳定,承重更高,平衡车的运行更安全。

对于第一车轮70的安装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车体包括第一车轮70,第一车轮70设置在第一上壳10远离中壳50的外侧端上,第二车体包括第二车轮80,第二车轮80设置在中壳50远离第一上壳10的外侧端上。更具体地说,第一车轮70包括第一车轴701,第一上壳10上设有第一车轴安装座702,第一车轴安装座702包括第一车轴压片固定孔703和第一车轴安装槽704;第一车轴安装槽704与第一车轴相适配,第一车轴安放在第一车轴安装槽中,第一车轴压片固定孔703包括两组,两组第一车轴压片固定孔703对称设置在第一车轴安装槽704两侧。第一车轴安装座702上还设有第一车轴压片705,第一车轴通过第一车轴压片705固定在第一车轴安装槽中;第一车轴压片705通过螺丝与第一车轴安装座702固定连接,保证第一车轴不会脱离第一车轴安装槽。

对于第一车轮70的安装位置,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车体包括第一车轮70,第一车轮70设置在第一下壳20远离中壳50的外侧端上,更具体地说,第一车轮70包括第一车轴701,第一下壳20上设有第一车轴安装座702,第一车轴安装座702包括第一车轴压片固定孔703和第一车轴安装槽704;第一车轴安装槽704与第一车轴相适配,第一车轴安放在第一车轴安装槽中,第一车轴压片固定孔703包括两组,两组第一车轴压片固定孔703对称设置在第一车轴安装槽704两侧。第一车轴安装座702上还设有第一车轴压片705,第一车轴通过第一车轴压片705固定在第一车轴安装槽中;第一车轴压片705通过螺丝与第一车轴安装座702固定连接,保证第一车轴不会脱离第一车轴安装槽。

基于上述实施例,优选地,第一车体包括第一控制板4,为保护第一控制板4,第一控制板4位于第一上壳10和第一下壳20之间,第一上壳10或第一下壳20上设有第一控制板连接柱102,第一控制板4通过第一控制板连接柱102与第一上壳10或第一下壳20固定连接;为使第一控制板4的安装更牢固,第一控制板连接柱102包括两组,两组第一控制板连接柱102分别设置按在第一车轴安装座702的两侧,使第一控制板4不与第一车轴安装座702干涉。

第一轮体和第二车轮在转动时容易卷起杂物或水,若使杂物或水进入第一车体1或第二车体2中,容易使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内的电子元件受损,影响平衡车的正常运行,存在安全隐患。基于上述实施例,第一轮体主要依靠第一车轴与第一车体1连接,第二车轮主要依靠第二车轴与第二车体2连接,因此,需要做好第一车轴和第二车轴上的密封工作。以第二车轴与第二车体2的连接为例,第二上壳30靠近第二车轮的一侧设有第一车轮挡板305,第二下壳40靠近第二车轮的一侧设有第二车轮挡板403,第一车轮挡板305和第二车轮挡板403对应设置,形成车轴密封,即第二车轴的密封。更具体地说,第一车轮挡板305和第二车轮挡板403在第二上壳30和第二下壳40安装靠拢后相抵,仅留出供第二车轴穿过并转动的第二车轴孔,第二车轴孔可以设置在第一车轮挡板305上,也可以设置在第二车轮挡板403上。如附图1所示出的具体示例中,第二车轴槽404设置在第二车轮挡板403的上边缘,待第一车轮挡板305与第二车轮挡板403相抵后,形成完整的第二车轴孔,第二车轴孔的形状与第二车轴相适配。

第一轮体与第一车体1之间的车轴密封可采用相同的密封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常规的密封结构。更具体地说,第一车轮70包括第一车轴701,第一上壳10靠近第一车轮70的一侧设有第三车轮挡板103,第一下壳20靠近第一车轮70的一侧设有第四车轮挡板202,第三车轮挡板103和第四车轮挡板202对应设置,形成对第一车轴701的密封。第三车轮挡板103和第四车轮挡板202在第一上壳10和第一下壳20安装靠拢后相抵,仅留出供第一车轴穿过并转动的第一车轴孔,第一车轴孔可以设置在第一车轮挡板305上,也可以设置在第二车轮挡板403上,第一车轴孔可以由第一车轴槽203和第三车轮挡板103或第一车轴槽203和第四车轮挡板202形成。更具体地说,如附图1所示出的具体示例中,第一车轴槽203设置在第三车轮挡板103的上边缘,待第三车轮挡板103与第四车轮挡板202相抵后,形成完整的第一车轴孔,第一车轴孔的形状与第一车轴相适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更好地定位中壳50,中壳50的一端与第一车轮挡板305相抵,以定位中壳50,对中壳50起限位作用。更具体地说,中壳50靠近第一车轮挡板305的一面为平面,该平面与第一车轮挡板305的内壁相抵,且中壳50上的第二车轴安装座802与第二车轴孔对应,第二车轴安装槽与第二车轴孔同心设置。优选地,第一车轮挡板305上设有加强筋,用以加强第一车轮挡板305的机械强度,中壳50上的平面与加强筋相抵。

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上设有挡泥板,挡泥板分别与第一轮体和第二车轮对应设置,防止第一轮体和第二车轮在行驶过程中飞溅污水或污渍,影响用户使用感受。更具体地说,第一车体还包括第一挡泥板104,第一挡泥板104设置在第一上壳10的外侧,并位于第一车轮70上方,第一挡泥板104和第一上壳10为一体结构;第二车体还包括第二挡泥板306,第二挡泥板306设置在第二上壳30的外侧,并位于第二车轮80上方,第二挡泥板306和第二上壳30为一体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上均设置挡泥板,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需要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相对转动,从而控制平衡车运行,因此,平衡车还包括转动机构3,转动机构3的一端与第一车体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车体2连接,而连接的具体方式和结构有多种,下面将举例描述其中几种的连接方式。

在一实施例中,转动机构3的第二端32转动设置在第二车体2中,第一端31固定设置在第一车体1中,转动机构3的第一端31固定设置在第一上壳10和第一下壳20之间,转动机构3的第二端32可转动的设置在中壳50和第二下壳40之间,中壳50上和/或第二下壳40上设置限位机构,转动机构3包括转轴33和限位机构,限位机构与转轴33上的限位部34相适配,以限制转轴33的转动角度。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以转轴33的轴线为圆心转动。限位机构包括限位块37和限位块安装槽38,限位块安装槽38可以设置在第二下壳40上,也可以设置在中壳50,也可以第二下壳40和中壳50上均设置限位块安装槽38。在如附图19和附图21所示出的具体示例中,限位块安装槽38设置在第二下壳40上。转轴33位于中壳50和第二下壳40之间的一端设有限位部34,限位部34包括带缺口的限位凸台,限位块37为与限位凸台对应设置的限位片,且限位片的顶面在转轴33转动时可与限位凸台的两端分别抵触,以限制转轴33的转动角度。

为了实现转动机构3的第二端32的定位,中壳50设置转动上连接槽507,第二下壳40对应转动上连接槽507的位置处设置转动下连接槽405,转动机构3可转动的设置在转动上连接槽507和转动下连接槽405之间,转动机构3包括转轴33,为实现转轴33与转动上连接轴和转动下连接轴的转动连接,转轴33置于中壳50和第二下壳40之间的一端上套设有第二套筒或轴承35,且为了安装轴承35或套筒,转动上连接轴和转动下连接轴中设有轴承槽或套筒槽,更具体地说,当转轴33上套设的是轴承35时,转动上连接槽507和转动下连接槽405中设有轴承槽或套筒槽;当转轴33上套设的是第二套筒时,转动上连接槽507和转动下连接槽405中设有套筒轴承槽或套筒槽。转轴33可在第二套筒或轴承35中转动,从而使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可以相对转动。

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通过转动机构3连接,而为了方便用户观察平衡车的工作情况,平衡车还包括指示灯板508,指示灯板508与控制电路板连接,可通过其上的发光器件反馈平衡车的工作状态。为保持平衡车的踩踏平衡,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上均设有踏板,供用户踩踏,为避免用户遮挡发光器件的光线,指示灯板508设置在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的连接处,即转动机构3所对应的位置,如附图20所示,指示灯板508设置在中壳50与转轴33相对位置的下方,更具体地说,位于转动上连接槽507内。转动上连接槽507中设有灯板柱5081和第一指示灯孔5082,第二上壳30与转动上连接槽对应的地方设有覆盖部310,覆盖部310用于遮盖中壳上的转动上连接槽的外壁,覆盖部310中与第一指示灯孔5082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指示灯孔3101,灯板柱5081用于安装指示灯板508,第一指示灯孔5082和第二指示灯孔3101用于透过指示灯板508上发光器件光线,指示灯孔的位置与指示灯板508上的发光器件相对应。发光器件可以为LED灯珠或其他小型灯具。第二指示灯孔3101上罩设有灯罩3102。

在另一实施例中,转动机构3的第二端32转动设置在第二车体2中,第一端31固定设置在第一车体1中,转动机构3的第一端31固定设置在第一上壳10和第一下壳20之间,转动机构3的第二端32可转动的设置在中壳50中,中壳50对应位置设有筒状部,转动机构3可在筒状部内转动。更具体地说,筒状部为第一套筒506,为完整的中空圆柱形结构,并与转动机构3相适配,转动部件可以在第一套筒506中相对第二车体2转动,完整的中空圆柱形结构可以使转动部件在转动过程中更稳定,避免晃动。相比于其他实施例中,转动机构3的第二端32的安装槽由上壳和下壳共同形成,若在生产或安装过程中出现误差,使上壳和下壳形成的安装槽错位或存在不对应,内壁不光滑的情况,则会使转动部件在转动过程中晃动,从而导致平衡车无法稳定地运行。因此,将转动部件的一端转动设置在第一套筒506中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保证了平衡车的稳定运行。

第二上壳30和第二下壳40上设有与第一套筒506对应的第一套筒安装槽406,当中壳50与第二上壳30和/或第二下壳40固定后,第一套筒506固定在第一套筒安装槽406中,转轴33的一端穿过第一套筒506并可在第一套筒506中转动;转轴33上套设有限位套36,限位套36位于第一套筒506的一侧或两侧,并与第一套筒506的侧壁相抵,用于限制转轴33在第一套筒506中移动,将转轴33的一端限制在第一套筒506中。如附图22所示出的具体示例中,限位套36为卡簧,卡在第一套筒506的两侧;由于卡簧突出于转轴33,因此第一套筒安装槽406中设有容纳限位套36的限位套槽4061,避免转轴33在转动过程中与第二下壳40干涉碰撞,限位套槽4061还可用于定位卡簧的位置,避免卡簧出现位移。

为了避免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在相对转动时失控,需要限制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的相对转动角度,因此,转动机构3包括转轴33和限位组件,限位组件包括限位块37和限位块安装槽38,限位块37与转轴33上的限位部34相适配,以限制转轴33的转动角度。限位块37位于第二车体2中,限位块安装槽38设置在中壳50或第二下壳40上;限位部34露出于第一套筒506,限位块安装槽38位于第一套筒506朝向车轮的一侧。更具体地说,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以转轴33的轴线为圆心转动。在如附图22所示出的具体示例中,第二下壳40上设有安装限位块37的限位块安装槽38。转轴33位于中壳50和第二下壳40之间的一端设有限位部34,限位部34包括带缺口的限位凸台,限位块37为与限位凸台对应设置的限位片,且限位片的顶面在转轴33转动时可与限位凸台的两端分别抵触,以限制转轴33的转动角度。

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通过转动机构3连接,而为了方便用户观察平衡车的工作情况,平衡车还包括指示灯板508,指示灯板508与控制电路板连接,可通过其上的发光器件反馈平衡车的工作状态。为保持平衡车的踩踏平衡,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上均设有踏板,供用户踩踏,为避免用户遮挡发光器件的光线,指示灯板508设置在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的连接处,即转动机构3对应的位置,如附图22和附图23所示,指示灯板508设置在第二上壳30与转轴33相对位置的上方,可通过螺丝与第二上壳30固定。第二上壳30在与转动机构3的第二端32对应位置上设有第二指示灯孔3101。第二指示灯孔3101的位置与指示灯板508上的发光器件相对应。发光器件可以为LED灯珠或其他小型灯具。第二指示灯孔3101上罩设有灯罩3102。在实际应用时,指示灯板508、第二指示灯孔3101均可设置在第一车体1与连接件对应的位置,比如第一上壳10与连接件对应的位置上,不影响指示灯板508正常使用即可。

在上述几个转动机构3的第一端31固定设置在第一车体1内的实施例中,转动机构3的第一端31与第一上壳10和第一下壳20的连接结构可以为:第一上壳10靠近第二上壳30的一端设置转动机构上固定槽106,对应的,第一下壳20靠近第二下壳40的一端设置转动机构下固定槽204,转动机构3固定在转动机构上固定槽106和转动机构下固定槽204之间,转动机构上固定槽106和转动机构下固定槽204在第一上壳10和第一下壳20连接固定后,形成与转动机构3的第一端31固定连接的固定槽,固定槽可以限制转动机构3的第一端31与第一车体1的相对转动,使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可以顺利地相对转动。转动机构3的第一端31与第一上壳10和第一下壳20的连接结构还可以为:第一上壳10靠近第二上壳30的一端设置转动机构固定柱107,转动机构3的第一端31上设有转动机构固定孔39,转动机构固定柱107与转动机构固定孔39的形状相适配,转动机构3通过转动机构固定柱107固定在第一上壳10和第一下壳20之间,安装时,转动机构固定柱107穿过转动机构固定孔39中,使转动机构3的第一端31与第一车体1固定连接,相对静止,从而使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可以顺利地相对转动;转动机构固定孔39可以为贯通结构,也可以为非贯通结构,当转动机构固定孔39为贯通结构,第一上壳10和第一下壳20的对应位置可以均设置转动机构固定柱107;当转动机构固定孔39为非贯通结构时,第一上壳10或第一下壳20的对应位置设有转动机构固定柱107,且转动机构固定柱107朝向转动机构固定孔39设置,使其可以***转动机构固定孔39中。

在另一实施例中,转动机构3的第二端32转动设置在第二车体2中,第一端31固定设置在第一车体1中,更具体地说,如附图32和附图33所示,转动机构3的第一端31固定设置在第一上壳10和第一下壳20之间,转动机构3的第二端32可转动地夹设在第二上壳30和第二下壳40之间,第二上壳30上和/或第二下壳40上设置限位机构。限位机构与转轴33上的限位部34相适配,以限制转轴33的转动角度。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以转轴33的轴线为圆心转动。限位机构包括限位块37和限位块安装槽38,限位机构位于第二上壳30和第二下壳40之间,因此,限位块安装槽38可以设置在第二下壳40上,也可以设置在第二上壳30的下表面,也可以第二下壳40和第二上壳30上均设置限位块安装槽38。在如附图32和附图33所示出的具体示例中,限位块安装槽38设置在第二下壳40上。转轴33位于中壳50和第二下壳40之间的一端设有限位部34,限位部34包括带缺口的限位凸台,限位块37为与限位凸台对应设置的限位片,且限位片的顶面在转轴33转动时可与限位凸台的两端分别抵触,以限制转轴33的转动角度。

转轴33置于第二上壳30和第二下壳40之间的一端上套设有第二套筒(未画出)或轴承35,对应的,第二上壳30上设有转动上连接槽507,第二下壳40上设有转动下连接槽405,转动上连接槽507和转动下连接槽405相对设置,且为了安装轴承35或第二套筒,转动上连接槽507和转动下连接槽405中设有限位槽,更具体地说,当转轴33上套设的是轴承35时,转动上连接槽507和转动下连接槽405中设有轴承限位槽;当转轴33上套设的是第二套筒时,转动上连接槽507和转动下连接槽405中设有套筒限位槽。转轴33可在第二套筒或轴承35中转动,从而使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可以相对转动。

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通过转动机构3连接,而为了方便用户观察平衡车的工作情况,平衡车还包括指示灯板508,指示灯板508与控制电路板连接,可通过其上的发光器件反馈平衡车的工作状态。为保持平衡车的踩踏平衡,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上均设有踏板,供用户踩踏,为避免用户遮挡发光器件的光线,指示灯板508设置在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的连接处,即转动机构3所对应的位置,如附图9和附图10所示,指示灯板508设置在第二上壳30与转动机构3的第二端32对应的位置下方,更具体地说,指示灯板508位于转动上连接槽507中,转动上连接槽507中设有灯板柱5081和第二指示灯孔3101,灯板柱5081用于安装指示灯板508,第二指示灯孔3101用于透过指示灯板508上发光器件光线,第二指示灯孔3101的位置与指示灯板508上的发光器件相对应。发光器件可以为LED灯珠或其他小型灯具。第二指示灯孔3101上罩设有灯罩3102。此时,第二车轴安装座设置在第二上壳上,中壳与第二车轴安装座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一通槽503。

基于上述若干实施例,使第二车轴与转动机构3的第二端32与同一平台连接可以使转动机构3和第二车轮80转动更平稳。更具体地说,当第二车轴安装座802设置在中壳50上时,第二车轴与中壳50连接,则优选地,转动机构3的第二端32转动设置在中壳50和第二下壳40之间,或者,转动机构3的第二端32转动设置在中壳50的第一套筒506中;当第二车轴安装座802设置在第二上壳30上时,第二车轴与第二上壳30连接,则优选地,转动机构3的第二端32转动夹设在第二上壳30和第二下壳40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转动机构3的第二端32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二车体2中,第一端31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车体1中;转动机构3包括转轴33,转轴33的一端与第一车体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车体2连接;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通过转轴33转动连接;所述转轴33的一端设有限位部34,所述第一车体1或所述第二车体2与所述限位部34对应的位置设有限位机构。

基于上述实施例里,如附图28和附图29所示,此时转轴33同时与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转动连接,为了安装转轴33的第二端32和第一端31,优选地,在一实施例中,转轴33的第二端32位于中壳50和第二下壳40之间,第一端31位于第一上壳10和第一下壳20之间,更具体地说,第一上壳10和中壳50上设置转动上连接槽507,第一下壳20和第二下壳40上对应转动上连接槽507的位置处设置转动下连接槽405,转轴33的两端套设有轴承35,转动上连接槽507和转动下连接槽405上设有对应的轴承槽205,通过轴承35与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实现转动连接,并通过限位部进行转动限制。

在另一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在于,转轴33的两端与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上的中空筒状结构转动连接,更具体地说,第一上壳10或第一下壳20上设置的中空筒状结构为第三套筒(未画出),中壳50上设置的中空筒状结构为第一套筒506,转轴33的一端转动设置在第三套筒,另一端转动设置在第一套筒506中。为防止转轴33与第一套筒506和第三套筒分离,转轴33与第一套筒506和第三套筒的连接处套设有卡簧或垫圈。转轴33与第一套筒506和第三套筒的接触面之间设有润滑层,使转轴33与第一套筒506和第三套筒转动更顺滑。润滑层可以为润滑油或其他常见的润滑材料。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47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折叠车架及其折叠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