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设备

文档序号:113758 发布日期:2021-10-19 浏览:32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燃气设备 (Gas equipment ) 是由 殷少睿 张璧 万济民 周宇 于 2021-04-30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燃气设备,燃气设备包括:第一壳体,包括流道以及连通流道的入口和出口;板件,设置于出口处,包括多个与流道相连通的第一通孔,以在板件上形成加热区;温度传感器,与板件相连接,在燃气设备的高度方向上,部分温度传感器位于板件的上方,用于感测板件上被加热器皿的温度。多个第一通孔在板件上的某一环形区域中均匀分布,以在板件上形成环状的加热区,形成单环红外加热系统。通过将环状加热区环绕设置在温度传感器的周侧,可以优化燃气设备的结构布局,在满足单环红外加热的基础上提升燃气设备的结构紧凑度,避免燃气设备占用过多空间。(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gas appliance, comprising: the first shell comprises a flow passage, an inlet and an outlet which are communicated with the flow passage; the plate is arranged at the outlet and comprises a plurality of first through holes communicated with the flow channel so as to form a heating area on the plate; and the temperature sensor is connected with the plate, and in the height direction of the gas equipment, part of the temperature sensor is positioned above the plate and used for sens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heated vessel on the plate. The plurality of first through holes are uniformly distributed in a certain annular area on the plate, so that an annular heating area is formed on the plate, and a single-ring infrared heating system is formed. Through surrounding the annular zone of heating and setting up in temperature sensor&#39;s week side, can optimize gas equipment&#39;s structural layout, promote gas equipment&#39;s compact structure degree on the basis that satisfies the infrared heating of monocycle, avoid gas equipment to occupy too much space.)

燃气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烧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燃气设备。

背景技术

红外燃烧使用红外辐射加热的方式,由于其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特点在工业和家用燃烧器使用具有很大优势。

但是,目前采用红外辐射加热远离的红外燃烧灶具上并不具备防干烧检测功能,以至于红外燃烧灶具无法智能判定其上加热的烹饪器具是否处于干烧状态,从而产生安全隐患。

因此,如何设计出一种采用红外辐射加热原理,且能实现防干烧检测的燃气设备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提出一种燃气设备。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燃气设备,燃气设备包括:第一壳体,包括流道以及连通流道的入口和出口;板件,设置于出口处,包括多个与流道相连通的第一通孔,以在板件上形成加热区;温度传感器,与板件相连接,在燃气设备的高度方向上,部分温度传感器位于板件上方,用于感测板件上被加热器皿的温度。其中,加热区呈环状,且加热区环绕温度传感器设置。

本发明提供的燃气设备中,燃气设备上设置有第一壳体,第一壳体为燃气设备的框架结构,用于保护和承载燃气设备上的其他结构。具体地,第一壳体中设置有流道,流道用于供空气和燃气流动,以将空气和燃气引导至预定位置后引燃。

燃气设备上还设置有板件。具体地,板件与第一壳体相连接并覆盖在流道的出口上,且板件上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为多个,多个第一通孔在板件上分布,以在板件上形成加热区。工作过程中,在流道中完成混合的空气和燃气经由板件上的第一通孔排出。当经由第一通孔向流道外部流动的混合物被点燃后,燃烧所产生的热量加热布置有第一通孔的加热区,当板件的温度被加热超出温度预定值后发出红外线,以通过红外线加热与板件相对设置的被加热器皿,从而实现针对被加热器皿的红外线加热。相较于通过明火加热待加热物体的技术方案来说,红外线加热具备更加优秀的加热效率和可调控性,且安全性较高。

在此基础上,燃气设备上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与板件相连接,在完成温度传感器的装配后,部分温度传感器布置在板件的上方,板件的上方即是在燃气设备的高度方向上,部分温度传感器高出板件。通过将部分温度传感器布置在板件顶部,缩短了温度传感器和被加热器皿的距离,可使被加热器皿在被放置在板件顶部后,温度传感器可以较为便利地感测出被加热器皿的温度值。通过设置温度传感器使燃气设备具备了监测被加热器皿温度值的能力,以使燃气设备可以通过温度传感器所检测出的温度值的变化趋势来判断被加热器皿是否处于干烧状态,从而在确定出被加热器皿处于干烧状态后及时发出干烧预警或控制加热区停止加热被加热器皿。进而解决红外燃烧灶具容易出现因干烧引起的安全事故的技术问题,实现优化燃气设备结构,提升燃气设备智能化程度,强化燃气设备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技术效果。

具体地,燃气设备上还可以设置控制器、报警装置和燃气输送装置。控制器连接温度传感器,报警装置连接控制器,当控制器根据温度传感器所感测出的温度值确定当前处于干烧状态时,控制器控制报警装置发出干烧警报,以提醒用户及时关闭燃气设备。燃气输送装置与流道的入口相连接,用于向流道中输送燃气,且控制器与燃气输送装置相连接。当控制器根据温度传感器所感测出的温度值确定当前处于干烧状态时,控制器控制燃气输送装置停止输送燃气,以实现燃气设备的防干烧停机。

其中,本发明还对加热区和温度传感器在板件上的布置方式做出了限定。多个第一通孔在板件上的某一环形区域中均匀分布,以在板件上形成环状的加热区,形成单环红外加热系统。在此基础上,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环状加热区的内环侧,通过将环状加热区环绕设置在温度传感器的周侧,一方面可以优化燃气设备的结构布局,在满足单环红外加热的基础上提升燃气设备的结构紧凑度,避免燃气设备占用过多空间。另一方面使温度传感器可以检测到被加热器皿的中心区域,从而提升干烧状态判定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而实现优化燃气设备结构布局,缩减燃气设备安装占用空间,强化燃气设备安全性与可靠性的技术效果。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燃气设备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板件还包括第二通孔,燃气设备还包括:支架,设置于第二通孔内,温度传感器与支架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板件上还设置有第二通孔,多个第一通孔环绕第二通孔设置,以将第二通孔布置在环状加热区的内环测。燃气设备上还设置有支架,支架设置在第二通孔内,且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支架上。通过在板件上设置第二通孔,板件中部的非加热区可以避让温度传感器,从而将温度传感器以及支架嵌设在第二通孔中,以提升燃气设备的结构紧凑度,缩减燃气设备的占用空间。通过设置支架,使燃气设备可以借助支架定位安装在板件的第二通孔中,从而提升温度传感器的定位可靠性。避免温度传感器在工作过程中偏离预定安装位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温度传感器穿设在支架上,且部分温度传感器可相对支架运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支架上设置有定位孔,温度传感器穿设在定位孔中,从而将温度传感器悬置在第二通孔中,确保温度传感器可以感测位于第二通孔上方的被加热器皿区域的温度。在此基础上,部分温度传感器可相对支架运动,当放置在板件顶部的被加热器皿接触到上述部分温度传感器后,此部分温度传感器可相对支架运动,以适应性调整温度传感器的位置,并确保温度传感器可以抵靠在被加热器皿的底部,从而为感测被加热器皿的温度值提供便利条件,提升温度感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温度传感器包括:本体,穿设在支架上;测量部,设于本体上,测量部可在燃气设备的高度方向上相对本体移动;弹性件,连接本体和测量部,位于本体和测量部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对温度传感器的结构做出了限定。具体地,温度传感器包括本体和测量部,本体穿设在第二通孔中,与支架固定连接,测量部与本体可移动相连接,具体可相对本体在燃气设备的高度方向上运动。其中一部分测量部位于本体内,另一部分测量部位于板件的上方。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连接本体和测量部,且弹性件设置在本体和测量部之间。工作过程中,测量部与放置在燃气设备上的待加热器皿相接触,待加热器皿对测量部所施加的压力迫使测量部朝靠近板件的方向移动,以使测量部抵靠在待加热器皿的底部,于此同时弹性件处于被压缩状态。当待烹饪器皿脱离燃气设备后,弹性件释放自身所积累的势能,推动测量部返回初始位置,以实现测量部的自动复位。具体通过上述布局限定,一方面可以确保测量部与被加热器皿底部的中心区域相接触,从而通过接触准确感测出被加热器皿的温度值,以使燃气设备可以根据该温度值实现防干烧预警和防干烧控制。另一方面,设置可移动且可自动复位的测量部可以提升温度传感器与待加热器皿的匹配度,降低测量操作难度,提升测量准确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燃气设备还包括: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相连接,位于流道内;第二壳体包括第三通孔,支架与第二壳体相连接,位于第三通孔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燃气设备中还设置有第二壳体,第二壳体设置在流道内且与第一壳体相连接。其中,第二壳体上设置有第三通孔,且支架设置在第三通孔中。完成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连接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在第三通孔所对应的区域围合限定出腔体,一方面该腔体为支架和温度传感器在流道内划分出了装配空间,提升了燃气设备的结构紧凑度,以避免因设置温度传感器而增大燃气设备的体积。另一方面,第二壳体可以隔开流道和腔体,避免燃气流动至第三通孔中,防止燃气设备在第三通孔中被点燃。进而实现优化燃气设备结构,提升燃气设备结构紧凑度,提升燃气设备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燃气设备还包括:第一凸台,设于第二壳体上;板件通过第二通孔套设于第二壳体上,且与第一凸台相抵靠。

在该技术方案中,对板件和第二壳体间的连接结构做出了限定。具体地,第二壳体上设置有第一凸台,第一凸台位于第二壳体的外侧。第二壳体的形状与板件上第二通孔的形状相适配。装配过程中,将第二壳体穿入至第二通孔中,直至板件与第一凸台相抵靠。通过设置第一凸台,实现了第二壳体和板件间的限位,以确保板件可以准确安装在预定安装位置上,避免出现装配误差。进而实现提升燃气设备装配精度,降低燃气设备装配难度,提升燃气设备结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流道包括:第一流道段,与入口相连接,用于引入并混合空气和燃气;第二流道段,与出口相连接,用于扩散并排出空气和燃气的混合物。

在该技术方案中,对流道的结构做出了限定。具体地,流道包括相连通的第一流道段和第二流道段。第一流道段与流道的入口相连接,为流道的前段。第二流道段与流道的出口相连接,为流道的末段。工作过程中,向流道的入口喷射高速燃气,流动的高速燃气降低了其流动区域的气体压强,从而迫使四周的空气经由入口被压入至第一流道段中,以完成引射工序。流入第一流道段的空气和燃气在第一流道段中混合成可燃的混合物。当混合物流动至第二流道段时,混合物得以扩散,密度逐渐降低,待密度降低至可供燃烧使用的合理密度区间后,混合物从板件上的第一通孔处排出并被引燃,以通过燃烧所产生的热量加热板件,使升温的板件发出红外线。通过限定上述流道结构,一方面实现了空气的引射,从而免去设置独立的空气泵送装置,以简化燃气设备结构并缩减燃气设备成本。另一方面,上述流道结构可以使燃气和空气充分混合,确保混合气体可以在加热区附近持续稳定的燃烧。进而实现优化流道结构,提升燃气设备加热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流道段包括:第一段部,与入口相连接;第二段部,连接第一段部和第二流道段;其中,在由入口至出口的方向上,第一段部的流通面积逐步减小,第二段部的流通面积恒定。

在该技术方案中,对第一流道段的结构做出了限定。具体地,第一流道段包括相连通的第一段部和第二段部,第一段部与入口相连接,为第一流道段的前段,且在由入口至出口的方向上,第一流道段的流通面积逐步减小。第二段部的一端与第一段部相连接,第二段部的另一段与第二流道段相连接,为第一流道段的末段,且在由入口至出口的方向上,第二段部的流通面积恒定。第一段部为收缩段,通过设置第一段部的流通面积逐步减小,使第一段部可以对流入的燃气和空气进行压缩,以借助高速流动的负压将空气顺利压入第二段部中。第二段部为混合段,燃气和被压入的空气在第二段部中混合,燃气将部分动能传递至空气中,以使降速的燃气和加速的空气混合成混合物,其中通过限定第二段部的流通面积恒定有利于空气和燃气的混合,以得到品质优良的可燃混合物。进而实现优化第一流道段结构,提升引射效果和混合效果,提升燃气设备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的技术效果。

其中,第一段部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一段部与单个第二段部相连通。当设置有多个第一段部时,流道的入口对应为多个,每个第一段部均可以实现空气的引射,从而加强空气和燃气的注入效率,进而提升燃气设备的加热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流道段包括:第三段部,与出口相连接;第四段部,连接第三段部和第一流道段;其中,在由入口至出口的方向上,第三段部和第四段部的流通面积逐步增大,且第三段部的流通面积的变化率大于第四段部的流通面积的变化率。

在该技术方案中,对第二流道段的结构做出了限定。具体地,第二流道段包括连通的第三段部和第四段部。第四段部的一端连接第一流道段,另一端连接第四段部,第三段部与出口相连接,空气和燃气的混合物经由第四段部和第三段部排出至指定位置以供燃烧。其中,在由入口至出口的方向上,第二流道段的流通面积逐步增大。通过限定第二流道段的流通面积逐步增大,使第二流道段可对流入第二流道段的混合起到扩散作用,从而一方面使燃气和空气的混合物可以均匀的充满第二流道段,另一方面可以在降低混合物密度的同时降低混合物的流速,以确保混合物可以以较低速度流出。进而实现优化第二流道段结构,提升燃气设备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的技术效果。

在第二流道段整体流通面积逐步增加的基础上,第三段部的流通面积的变化率,大于第四段部的流通面积的变化率,从而在第二流道段的末端形成扩大的喇叭口,当混合物流动至第四段部内部时,高密度混合物逐步扩散,直至流动到第三段部后,混合物快速扩散并充满整个第三段部,以从出口排出均匀的混合物,使该混合物可以在被点燃后稳定燃烧,避免出现因混合物排放不均匀所引起的火焰紊乱、回火等问题。进而实现优化第二流道段结构,提升燃气设备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保障用户人身安全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四段部在燃气设备的高度方向上延伸,第一流道段在与高度方向相垂直的宽度方向上延伸。

在该技术方案中,限定了一种流道布局形式。具体地,第一流道段在燃气设备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同时第四段部在燃气设备的高度方向上延伸,从而形成分别在水平方向和数值方向上延伸的弯折流道,该弯折的流道段部即为第三段部。

弯折的流道可以优化燃气设备的布局,相较于常规的卧式引射结构,本申请通过设置第四段部和部分第三段部在高度方向上延伸,可以缩减燃气设备在宽度方向上所占用的空间,从而使设置有该燃气设备的产品的总宽度得以减小。对应的,相较于常规的立式引射结构,本申请通过将第一流道段和部分第三段部布置在宽度方向上,可降低燃气设备的总高度,从而使设置有该燃气设备的产品的总高度得以减小。进而实现优化燃气设备结构,提升燃气设备结构布局便利性和灵活性,拓宽燃气设备适用范围的技术效果。

其中,通过将弯折部分设置在第三段部上,一方面可以避免弯折流道影响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效果,另一方面可以辅助并加强第二流道段的混合物降速扩散效果,使经过扩散后的混合物以相对与引射速度较低的速度从出口排出,以供燃烧。进而实现优化流道结构,提升流道引射可靠性和稳定性,为燃气设备结构布局提供便利条件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宽度方向上,第三段部和第四段部的交汇区域避开温度传感器。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燃气设备的宽度方向上,第三段部和第四段部的交汇区域避开温度传感器所在的中心区域,以实现结构上的避让。工作过程中,第四段部中的混合气体由第三通孔的周侧其余流入第四段部,并在第四段部中进一步扩散。通过设置该避让结构,可以使第二壳体、支架和温度传感器布置在第四段部的中心区域,并且结构避让还可以避免该交汇区域抬高板件。进而实现提升燃气设备结构紧凑度,缩减燃气设备占用空间,提升燃气设备结构布局便利性和灵活性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第一流道段的延伸方向上,温度传感器位于交汇区域和第一流道段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承接前述技术方案,对第三段部和第四段部的结构布局做出了进一步限定。具体地,第一流道段在燃气设备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其中,在第一流道段的延伸方向上,第二壳体、支架和温度传感器位于上述交汇区域和第一流道段之间。通过限定该结构关系,使第三段部与第四段部的一侧相连接,并且使第四段部的另一侧朝第一流道段所在的方向偏转,以提升第四段部与其他流道在燃气设备宽度方向上的重合度,从而缩减燃气设备在宽度方向上所占用的空间。进而实现提升燃气设备结构紧凑度,缩减燃气设备占用空间,提升燃气设备结构布局便利性和灵活性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流道段和第二流道段均在燃气设备的高度方向上延伸。

在该技术方案中,限定了另一种流道布局形式。具体地,在该结构中,第一流道段和第二流道段均在燃气设备的高度方向上延伸,以形成立式引射结构。工作过程中,高速燃气由流道底部的入口喷射入流道,在高速燃气所形成的负压作用下,外部的空气被压入流道中并与燃气充分混合。混合得到的混合气体在朝流道顶部继续流动的过程中降速并扩散,以形成满足燃烧需求的混合气体。通过限定流道在高度方向上延伸,可以避免流道在燃气设备的宽度方向上占用过多空间。进而实现提升燃气设备结构紧凑度,缩减燃气设备占用空间,提升燃气设备结构布局便利性和灵活性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燃气设备还包括:第二凸台,设置在第一壳体上,位于流道内,板件与第二凸台相抵靠。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壳体上设置有第二凸台,第二凸台设置在流道上,且第二凸台靠近流道的出口,在装配板件时,将板件嵌入流道的出口,直至板件与第二凸台的台面相抵靠后完成第二凸台的装入。通过设置第二凸台可以对板件起到限位作用,一方面可以将板件准确定位在工作位置上,避免板件在长时间的工作过程中发生偏斜,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板件的装配难度,提高板件的装配精度,确保板件可以准确安装在第一壳体的预定安装位置上。进而实现优化燃气设备结构,提升燃气设备结构稳定性,提升燃气设备工作安全性,降低燃气设备装配难度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燃气设备还包括:定位件,与第一壳体相连接,且与板件相接触,板件位于定位件和第二凸台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燃气设备上还设置有定位件。定位件与靠近出口区域的第一壳体相连接,完成连接后定位件与板件的板面相接触,使板件位于定位件和第一凸台之间,同时使板件位于定位件和第二凸台之间,从而通过定位件将板件紧压在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上,以完成板件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上的定位安装。其中,定位件与板件可拆卸相连,在板件出现故障时,用户可通过拆卸定位件实现针对板件的维护和更换,以降低燃气设备的维护难度,为用户带来便利条件。

具体地,定位件是与出口形状相适配的环形结构,定位件的内环覆盖在板件上,定位件的外环朝出口区域的第一壳体的侧壁弯折,并与第一壳体的侧壁相连接,从而通过定位件的内环将板件紧压在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上。该结构的定位件可以在各个角度压紧板件,避免板件和第一凸台以及第二凸台间出现缝隙,同时防止板件在长期工作过程中出现偏斜,进而实现优化板件定位结构,提升燃气设备工作安全性与可靠性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燃气设备还包括:点火装置,与第一壳体相连接,且与加热区相对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燃气设备上还设置有点火装置,点火装置的点火端与出口相对设置,当开启燃气设备的加热功能后,点火装置引燃经由第一通孔排出的燃气和空气的混合物,从而通过燃烧加热板件上的加热区,直至加热区的温度被加热到指定温度后,加热区向四周发出红外线,从而借助发出的红外线加热被加热的器皿,实现燃气设备的红外线加热。

具体地,点火装置为电打火器,在需要点燃混合物时,点火装置发出电弧,以借助电弧引燃混合物。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燃气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燃气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燃气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燃气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燃气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燃气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六;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燃气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七;

其中,图1至图7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燃气设备,110第一壳体,112入口,114出口,116第二凸台,120流道,122第一流道段,1222第一段部,1224第二段部,124第二流道段,1242第三段部,1244第四段部,130板件,132第一通孔,140温度传感器,142本体,144测量部,146弹性件,150支架,160第二壳体,162第三通孔,164第一凸台,170定位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7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燃气设备100。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燃气设备100,燃气设备100包括:第一壳体110,包括流道120以及连通流道120的入口112和出口114;板件130,设置于出口114处,包括多个与流道120相连通的第一通孔132,以在板件130上形成加热区;温度传感器140,与板件130相连接,在燃气设备100的高度方向上,部分温度传感器140位于板件130上方,用于感测被加热器皿的温度。其中,加热区呈环状,且加热区环绕温度传感器140设置。

本发明提供的燃气设备100中,燃气设备100上设置有第一壳体110,第一壳体110为燃气设备100的框架结构,用于保护和承载燃气设备100上的其他结构。具体地,第一壳体110中设置有流道120,流道120用于供空气和燃气流动,以将空气和燃气引导至预定位置后引燃。

燃气设备100上还设置有板件130。具体地,板件130与第一壳体110相连接并覆盖在流道120的出口114上,且板件130上设置有第一通孔132,第一通孔132为多个,多个第一通孔132在板件130上分布,以在板件130上形成加热区。工作过程中,在流道120中完成混合的空气和燃气经由板件130上的第一通孔132排出。当经由第一通孔132向流道120外部流动的混合物被点燃后,燃烧所产生的热量加热布置有第一通孔132的加热区,当板件130的温度被加热超出温度预定值后发出红外线,以通过红外线加热与板件130相对设置的被加热器皿,从而实现针对被加热器皿的红外线加热。相较于通过明火加热待加热物体的实施例来说,红外线加热具备更加优秀的加热效率和可调控性,且安全性较高。

在此基础上,燃气设备100上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140。温度传感器140与板件130相连接,在完成温度传感器140的装配后,部分温度传感器140布置在板件130的上方,板件130的上方即是在燃气设备100的高度方向上,部分温度传感器140高出板件130。通过将部分温度传感器140布置在板件130顶部,缩短了温度传感器140和被加热器皿的距离,可使被加热器皿在被放置在板件130顶部后,温度传感器140可以感测出被加热器皿的温度值。通过设置温度传感器140使燃气设备100具备了监测被加热器皿温度值的能力,以使燃气设备100可以通过温度传感器140所检测出的温度值的变化趋势来判断被加热器皿是否处于干烧状态,从而在确定出被加热器皿处于干烧状态后及时发出干烧预警或控制加热区停止加热被加热器皿。进而解决红外燃烧灶具容易出现因干烧引起的安全事故的技术问题,实现优化燃气设备100结构,提升燃气设备100智能化程度,强化燃气设备100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技术效果。

具体地,燃气设备100上还可以设置控制器、报警装置和燃气输送装置。控制器连接温度传感器140,报警装置连接控制器,当控制器根据温度传感器140所感测出的温度值确定当前处于干烧状态时,控制器控制报警装置发出干烧警报,以提醒用户及时关闭燃气设备100。燃气输送装置与流道120的入口112相连接,用于向流道120中输送燃气,且控制器与燃气输送装置相连接。当控制器根据温度传感器140所感测出的温度值确定当前处于干烧状态时,控制器控制燃气输送装置停止输送燃气,以实现燃气设备100的防干烧停机。

其中,本发明还对加热区和温度传感器140在板件130上的布置方式做出了限定。多个第一通孔132在板件130上的某一环形区域中均匀分布,以在板件130上形成环状的加热区,形成单环红外加热系统。在此基础上,温度传感器140设置在环状加热区的内环侧,通过将环状加热区环绕设置在温度传感器140的周侧,一方面可以优化燃气设备100的结构布局,在满足单环红外加热的基础上提升燃气设备100的结构紧凑度,避免燃气设备100占用过多空间。另一方面使温度传感器140可以检测到被加热器皿的中心区域,从而提升干烧状态判定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而实现优化燃气设备100结构布局,缩减燃气设备100安装占用空间,强化燃气设备100安全性与可靠性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二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实施例中,板件130还包括第二通孔,燃气设备100还包括:支架150,设置于第二通孔内,温度传感器140与支架150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板件130上还设置有第二通孔,多个第一通孔132环绕第二通孔设置,以将第二通孔布置在环状加热区的内环测。燃气设备100上还设置有支架150,支架150设置在第二通孔内,且温度传感器140设置在支架150上。通过在板件130上设置第二通孔,板件130中部的非加热区可以避让温度传感器140,从而将温度传感器140以及支架150嵌设在第二通孔中,以提升燃气设备100的结构紧凑度,缩减燃气设备100的占用空间。通过设置支架150,使燃气设备100可以借助支架150定位安装在板件130的第二通孔中,从而提升温度传感器140的定位可靠性。避免温度传感器140在工作过程中偏离预定安装位置。

实施例三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器140穿设在支架150上,且部分温度传感器140可相对支架150运动。

在该实施例中,支架150上设置有定位孔,温度传感器140穿设在定位孔中,从而将温度传感器140悬置在第二通孔中,确保温度传感器140可以感测位于第二通孔上方的被加热器皿区域的温度。在此基础上,部分温度传感器140可相对支架150运动,当放置在板件130顶部的被加热器皿接触到上述部分温度传感器140后,此部分温度传感器140可相对支架150运动,以适应性调整温度传感器140的位置,并确保温度传感器140可以抵靠在被加热器皿的底部,从而为感测被加热器皿的温度值提供便利条件,提升温度感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施例四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器140包括:本体142,穿设在支架150上;测量部144,设于本体142上,测量部144可在燃气设备100的高度方向上相对本体142移动;弹性件146,连接本体142和测量部144,位于本体142和测量部144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对温度传感器140的结构做出了限定。具体地,温度传感器140包括本体142和测量部144,本体142穿设在第二通孔中,与支架150固定连接,测量部144与本体142可移动相连接,具体可相对本体142在燃气设备100的高度方向上运动。其中一部分测量部144位于本体142内,另一部分测量部144位于板件130的上方。弹性件146的两端分别连接本体142和测量部144,且弹性件146设置在本体142和测量部144之间。工作过程中,测量部144与放置在燃气设备100上的待加热器皿相接触,待加热器皿对测量部144所施加的压力迫使测量部144朝靠近板件130的方向移动,以使测量部144抵靠在待加热器皿的底部,于此同时弹性件146处于被压缩状态。当待烹饪器皿脱离燃气设备100后,弹性件146释放自身所积累的势能,推动测量部144返回初始位置,以实现测量部144的自动复位。具体通过上述布局限定,一方面可以确保测量部144与被加热器皿底部的中心区域相接触,从而通过接触准确感测出被加热器皿的温度值,以使燃气设备100可以根据该温度值实现防干烧预警和防干烧控制。另一方面,设置可移动且可自动复位的测量部144可以提升温度传感器140与待加热器皿的匹配度,降低测量操作难度,提升测量准确性。

实施例五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实施例中,燃气设备100还包括:第二壳体160,与第一壳体110相连接,位于流道120内;第二壳体160包括第三通孔162,支架150与第二壳体160相连接,位于第三通孔162内。

在该实施例中,燃气设备100中还设置有第二壳体160,第二壳体160设置在流道120内且与第一壳体110相连接。其中,第二壳体160上设置有第三通孔162,且支架150设置在第三通孔162中。完成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60的连接后,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60在第三通孔162所对应的区域围合限定出腔体,一方面该腔体为支架150和温度传感器140在流道120内划分出了装配空间,提升了燃气设备100的结构紧凑度,以避免因设置温度传感器140而增大燃气设备100的体积。另一方面,第二壳体160可以隔开流道120和腔体,避免燃气流动至第三通孔162中,防止燃气设备100在第三通孔162中被点燃。进而实现优化燃气设备100结构,提升燃气设备100结构紧凑度,提升燃气设备100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六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实施例中,燃气设备100还包括:第一凸台164,设于第二壳体160上;板件130通过第二通孔套设于第二壳体160上,且与第一凸台164相抵靠。

在该实施例中,对板件130和第二壳体160间的连接结构做出了限定。具体地,第二壳体160上设置有第一凸台164,第一凸台164位于第二壳体160的外侧。第二壳体160的形状与板件130上第二通孔的形状相适配。装配过程中,将第二壳体160穿入至第二通孔中,直至板件130与第一凸台164相抵靠。通过设置第一凸台164,实现了第二壳体160和板件130间的限位,以确保板件130可以准确安装在预定安装位置上,避免出现装配误差。进而实现提升燃气设备100装配精度,降低燃气设备100装配难度,提升燃气设备100结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七

如图2和图5所示,在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实施例中,流道120包括:第一流道段122,与入口112相连接,用于引入并混合空气和燃气;第二流道段124,与出口114相连接,用于扩散并排出空气和燃气的混合物。

在该实施例中,对流道120的结构做出了限定。具体地,流道120包括相连通的第一流道段122和第二流道段124。第一流道段122与流道120的入口112相连接,为流道120的前段。第二流道段124与流道120的出口114相连接,为流道120的末段。工作过程中,向流道120的入口112喷射高速燃气,流动的高速燃气降低了其流动区域的气体压强,从而迫使四周的空气经由入口112被压入至第一流道段122中,以完成引射工序。流入第一流道段122的空气和燃气在第一流道段122中混合成可燃的混合物。当混合物流动至第二流道段124时,混合物得以扩散,密度逐渐降低,待密度降低至可供燃烧使用的合理密度区间后,混合物从板件130上的第一通孔132处排出并被引燃,以通过燃烧所产生的热量加热板件130,使升温的板件130发出红外线。通过限定上述流道120结构,一方面实现了空气的引射,从而免去设置独立的空气泵送装置,以简化燃气设备100结构并缩减燃气设备100成本。另一方面,上述流道120结构可以使燃气和空气充分混合,确保混合气体可以在加热区附近持续稳定的燃烧。进而实现优化流道120结构,提升燃气设备100加热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八

如图2和图5所示,在本发明的第八方面实施例中,第一流道段122包括:第一段部1222,与入口112相连接;第二段部1224,连接第一段部1222和第二流道段124;其中,在由入口112至出口114的方向上,第一段部1222的流通面积逐步减小,第二段部1224的流通面积恒定。

在该实施例中,对第一流道段122的结构做出了限定。具体地,第一流道段122包括相连通的第一段部1222和第二段部1224,第一段部1222与入口112相连接,为第一流道段122的前段,且在由入口112至出口114的方向上,第一流道段122的流通面积逐步减小。第二段部1224的一端与第一段部1222相连接,第二段部1224的另一段与第二流道段124相连接,为第一流道段122的末段,且在由入口112至出口114的方向上,第二段部1224的流通面积恒定。第一段部1222为收缩段,通过设置第一段部1222的流通面积逐步减小,使第一段部1222可以对流入的燃气和空气进行压缩,以借助高速流动的负压将空气顺利压入第二段部1224中。第二段部1224为混合段,燃气和被压入的空气在第二段部1224中混合,燃气将部分动能传递至空气中,以使降速的燃气和加速的空气混合成混合物,其中通过限定第二段部1224的流通面积恒定有利于空气和燃气的混合,以得到品质优良的可燃混合物。进而实现优化第一流道段122结构,提升引射效果和混合效果,提升燃气设备100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的技术效果。

其中,第一段部1222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一段部1222与单个第二段部1224相连通。当设置有多个第一段部1222时,流道120的入口112对应为多个,每个第一段部1222均可以实现空气的引射,从而加强空气和燃气的注入效率,进而提升燃气设备100的加热效率。

实施例九

如图2和图5所示,在本发明的第九方面实施例中,第二流道段124包括:第三段部1242,与出口114相连接;第四段部1244,连接第三段部1242和第一流道段122;其中,在由入口112至出口114的方向上,第三段部1242和第四段部1244的流通面积逐步增大,且第三段部1242的流通面积的变化率大于第四段部1244的流通面积的变化率。

在该实施例中,对第二流道段124的结构做出了限定。具体地,第二流道段124包括连通的第三段部1242和第四段部1244。第四段部1244的一端连接第一流道段122,另一端连接第四段部1244,第三段部1242与出口114相连接,空气和燃气的混合物经由第四段部1244和第三段部1242排出至指定位置以供燃烧。其中,在由入口112至出口114的方向上,第二流道段124的流通面积逐步增大。通过限定第二流道段124的流通面积逐步增大,使第二流道段124可对流入第二流道段124的混合起到扩散作用,从而一方面使燃气和空气的混合物可以均匀的充满第二流道段124,另一方面可以在降低混合物密度的同时降低混合物的流速,以确保混合物可以以较低速度流出。进而实现优化第二流道段124结构,提升燃气设备100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的技术效果。

在第二流道段124整体流通面积逐步增加的基础上,第三段部1242的流通面积的变化率,大于第四段部1244的流通面积的变化率,从而在第二流道段124的末端形成扩大的喇叭口,当混合物流动至第四段部1244内部时,高密度混合物逐步扩散,直至流动到第三段部1242后,混合物快速扩散并充满整个第三段部1242,以从出口114排出均匀的混合物,使该混合物可以在被点燃后稳定燃烧,避免出现因混合物排放不均匀所引起的火焰紊乱、回火等问题。进而实现优化第二流道段124结构,提升燃气设备100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保障用户人身安全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十

如图2和图5所示,在本发明的第十方面实施例中,第四段部1244在燃气设备100的高度方向上延伸,第一流道段122在与高度方向相垂直的宽度方向上延伸。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一种流道120布局形式。具体地,第一流道段122在燃气设备100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同时第四段部1244在燃气设备100的高度方向上延伸,从而形成分别在水平方向和数值方向上延伸的弯折流道120,该弯折的流道120段部即为第三段部1242。

弯折的流道120可以优化燃气设备100的布局,相较于常规的卧式引射结构,本申请通过设置第四段部1244和部分第三段部1242在高度方向上延伸,可以缩减燃气设备100在宽度方向上所占用的空间,从而使设置有该燃气设备100的产品的总宽度得以减小。对应的,相较于常规的立式引射结构,本申请通过将第一流道段122和部分第三段部1242布置在宽度方向上,可降低燃气设备100的总高度,从而使设置有该燃气设备100的产品的总高度得以减小。进而实现优化燃气设备100结构,提升燃气设备100结构布局便利性和灵活性,拓宽燃气设备100适用范围的技术效果。

其中,通过将弯折部分设置在第三段部1242上,一方面可以避免弯折流道120影响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效果,另一方面可以辅助并加强第二流道段124的混合物降速扩散效果,使经过扩散后的混合物以相对与引射速度较低的速度从出口114排出,以供燃烧。进而实现优化流道120结构,提升流道120引射可靠性和稳定性,为燃气设备100结构布局提供便利条件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十一

如图2和图5所示,在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实施例中,在宽度方向上,第三段部1242和第四段部1244的交汇区域避开温度传感器140。

在该实施例中,在燃气设备100的宽度方向上,第三段部1242和第四段部1244的交汇区域避开温度传感器140所在的中心区域,以实现结构上的避让。工作过程中,第四段部1244中的混合气体由第三通孔162的周侧其余流入第四段部1244,并在第四段部1244中进一步扩散。通过设置该避让结构,可以使第二壳体160、支架150和温度传感器140布置在第四段部1244的中心区域,并且结构避让还可以避免该交汇区域抬高板件130。进而实现提升燃气设备100结构紧凑度,缩减燃气设备100占用空间,提升燃气设备100结构布局便利性和灵活性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十二

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实施例中,在第一流道段122的延伸方向上,温度传感器140位于交汇区域和第一流道段122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承接前述实施例,对第三段部1242和第四段部1244的结构布局做出了进一步限定。具体地,第一流道段122在燃气设备100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其中,在第一流道段122的延伸方向上,第二壳体160、支架150和温度传感器140位于上述交汇区域和第一流道段122之间。通过限定该结构关系,使第三段部1242与第四段部1244的一侧相连接,并且使第四段部1244的另一侧朝第一流道段122所在的方向偏转,以提升第四段部1244与其他流道120在燃气设备100宽度方向上的重合度,从而缩减燃气设备100在宽度方向上所占用的空间。进而实现提升燃气设备100结构紧凑度,缩减燃气设备100占用空间,提升燃气设备100结构布局便利性和灵活性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十三

如图6和图7所示,在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实施例中,第一流道段122和第二流道段124均在燃气设备100的高度方向上延伸。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另一种流道120布局形式。具体地,在该结构中,第一流道段122和第二流道段124均在燃气设备100的高度方向上延伸,以形成立式引射结构。工作过程中,高速燃气由流道120底部的入口112喷射入流道120,在高速燃气所形成的负压作用下,外部的空气被压入流道120中并与燃气充分混合。混合得到的混合气体在朝流道120顶部继续流动的过程中降速并扩散,以形成满足燃烧需求的混合气体。通过限定流道120在高度方向上延伸,可以避免流道120在燃气设备100的宽度方向上占用过多空间。进而实现提升燃气设备100结构紧凑度,缩减燃气设备100占用空间,提升燃气设备100结构布局便利性和灵活性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十四

如图3和图7所示,在本发明的第十四三方面实施例中,燃气设备100还包括:第二凸台116,设置在第一壳体110上,位于流道120内,板件130与第二凸台116相抵靠。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0上设置有第二凸台116,第二凸台116设置在流道120上,且第二凸台116靠近流道120的出口114,在装配板件130时,将板件130嵌入流道120的出口114,直至板件130与第二凸台116的台面相抵靠后完成第二凸台116的装入。通过设置第二凸台116可以对板件130起到限位作用,一方面可以将板件130准确定位在工作位置上,避免板件130在长时间的工作过程中发生偏斜,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板件130的装配难度,提高板件130的装配精度,确保板件130可以准确安装在第一壳体110的预定安装位置上。进而实现优化燃气设备100结构,提升燃气设备100结构稳定性,提升燃气设备100工作安全性,降低燃气设备100装配难度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十五

如图3和图7所示,在本发明的第十五方面实施例中,燃气设备100还包括:定位件170,与第一壳体110相连接,且与板件130相接触,板件130位于定位件170和第二凸台116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燃气设备100上还设置有定位件170。定位件170与靠近出口114区域的第一壳体110相连接,完成连接后定位件170与板件130的板面相接触,使板件130位于定位件170和第一凸台164之间,同时使板件130位于定位件170和第二凸台116之间,从而通过定位件170将板件130紧压在第一凸台164和第二凸台116上,以完成板件130在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60上的定位安装。其中,定位件170与板件130可拆卸相连,在板件130出现故障时,用户可通过拆卸定位件170实现针对板件130的维护和更换,以降低燃气设备100的维护难度,为用户带来便利条件。

具体地,定位件170是与出口114形状相适配的环形结构,定位件170的内环覆盖在板件130上,定位件170的外环朝出口114区域的第一壳体110的侧壁弯折,并与第一壳体110的侧壁相连接,从而通过定位件170的内环将板件130紧压在第一凸台164和第二凸台116上。该结构的定位件170可以在各个角度压紧板件130,避免板件130和第一凸台164以及第二凸台116间出现缝隙,同时防止板件130在长期工作过程中出现偏斜,进而实现优化板件130定位结构,提升燃气设备100工作安全性与可靠性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十六

在本发明的第十六方面实施例中,燃气设备100还包括:点火装置,与第一壳体110相连接,且与加热区相对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燃气设备100上还设置有点火装置,点火装置的点火端与出口114相对设置,当开启燃气设备100的加热功能后,点火装置引燃经由第一通孔132排出的燃气和空气的混合物,从而通过燃烧加热板件130上的加热区,直至加热区的温度被加热到指定温度后,加热区向四周发出红外线,从而借助发出的红外线加热被加热的器皿,实现燃气设备100的红外线加热。

具体地,点火装置为电打火器,在需要点燃混合物时,点火装置发出电弧,以借助电弧引燃混合物。

实施例十七

在本发明的第十七方面实施例中,在防干烧红外燃气设备100中:

单环防干烧红外燃气设备100由炉头第三段部1242对应的部分壳体,板件130,定位件170,支架150和温度传感器140组成。

板件130放在炉头上,通过定位件170压紧密封。支架150放置在板件130中间的第二通孔中并压紧在板件130上,温度传感器140从支架150中间的第三通孔162穿出。

炉头是卧式引射的结构,引射管第一段部1222、第二段部1224和第四段部1244的进气口横向布置,第四段部1244偏转90°使燃气竖直方向进入第三段部1242,引射管从第三段部1242的一侧进入第三段部1242,为中间的温度传感器140留出位置,且引射管根部对应的第三段部1242深,远离引射管的那一侧的第三段部1242浅,从深到浅有个斜坡,方便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均匀的充满整个炉头。

板件130为堇青石基材的红外发热载体,也可以使用金属纤维或者其他红外发热载体。

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述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发明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20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燃烧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