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合型场效应晶体管

文档序号:1158074 发布日期:2020-09-15 浏览:19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耦合型场效应晶体管 (Coupled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 是由 井野户秀和 高田修 寺田直纯 北原宏良 于 2019-06-11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实施方式提供的能够降低噪声的耦合型场效应晶体管具备:第1导电型的第1半导体层;元件分离绝缘体,设置于第1半导体层的上层部分,划分出有源区域;第2半导体层,设置于有源区域内的第1半导体层上,为第2导电型,且第1方向的端部从元件分离绝缘体分离;源极层,设置于第2半导体层上,为第2导电型,杂质浓度比第2半导体层的杂质浓度高;漏极层,设置于第2半导体层上,在与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上从源极层分离,为第2导电型,杂质浓度比第2半导体层的杂质浓度高;以及栅极层,设置于第2半导体层上,配置于源极层与漏极层之间,从源极层及漏极层分离,为第1导电型。(The embodiment provides a coupling type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capable of reducing noise, which comprises: a 1 st semiconductor layer of a 1 st conductivity type; an element isolation insulator provided in an upper layer portion of the 1 st semiconductor layer and defining an active region; a 2 nd semiconductor layer of a 2 nd conductivity type provided on the 1 st semiconductor layer in the active region, and having an end portion in a 1 st direction separated from the element isolation insulator; a source layer of a 2 nd conductivity type provided on the 2 nd semiconductor layer and having an impurity concentration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2 nd semiconductor layer; a drain layer of the 2 nd conductivity type provided on the 2 nd semiconductor layer, separated from the source layer in a 2 nd direction intersecting the 1 st direction, and having an impurity concentration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2 nd semiconductor layer; and a gate layer of 1 st conductivity type disposed on the 2 nd semiconductor layer and separated from the source layer and the drain layer, and disposed between the source layer and the drain layer.)

耦合型场效应晶体管

关联申请

本申请享受以日本专利申请2019-42902号(申请日:2019年3月8日)为基础申请的优先权。本申请通过参照该基础申请而包括基础申请的全部的内容。

技术领域

实施方式涉及耦合型场效应晶体管。

背景技术

以往,开发出了耦合型场效应晶体管(JFET)。JFET例如作为将传感器的输出电压变换为恒定电流的元件使用。伴随着传感器的高灵敏度化,希望降低JFET的噪声。

发明内容

实施方式提供能够降低噪声的耦合型场效应晶体管。

实施方式的耦合型场效应晶体管,具备:第1导电型的第1半导体层;元件分离绝缘体,设置于上述第1半导体层的上层部分,划分出有源区域;第2半导体层,设置于上述有源区域内的上述第1半导体层上,为第2导电型,且第1方向的端部从上述元件分离绝缘体分离;源极层,设置于上述第2半导体层上,为上述第2导电型,杂质浓度比上述第2半导体层的杂质浓度高;漏极层,设置于上述第2半导体层上,在与上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上从上述源极层分离,为上述第2导电型,杂质浓度比上述第2半导体层的杂质浓度高;以及栅极层,设置于上述第2半导体层上,配置于上述源极层与上述漏极层之间,从上述源极层及上述漏极层分离,为上述第1导电型。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耦合型场效应晶体管的俯视图。

图2A是图1的A-A’线的截面图,图2B是图1的B-B’线的截面图。

图3是图1的C-C’线的截面图。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耦合型场效应晶体管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对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耦合型场效应晶体管的俯视图。

图2A是图1的A-A’线的截面图,图2B是图1的B-B’线的截面图。

图3是图1的C-C’线的截面图。

如图1~图3所示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耦合型场效应晶体管(JFET)1中,设置有导电型为p型的半导体基板10。半导体基板10通过例如硅形成。关于后述的各层,也是同样的。

在半导体基板10上设置有导电型为n型的n阱11。以下,在本说明书中,将从半导体基板10朝向n阱11的方向称为“上”,将其相反方向称为“下”。将“上”及“下”总称都称为“垂直方向V”。所谓的“从上方观察”,意味着基于从n阱11朝向半导体基板10的方向的视线的观察。在n阱11的上层部分,设置有STI(Shallow Trench Isolation:元件分离绝缘体)12。STI12由例如硅氧化物等的绝缘材料构成。STI12包围n阱11的上层部分的一部分。将n阱11的上层部分中的、被STI12所包围的部分称为有源区域13。有源区域13通过STI12从周围划分出来。从上方观察时,有源区域13的形状是矩形。

在有源区域13内的n阱11上,设置有导电型为p型的沟道层14。沟道层14的下表面位于比STI12的下表面靠上方的位置。沟道层14的栅极长度方向L上的两端部与STI12接触。沟道层14的栅极宽度方向W上的两端部从STI12分离。在沟道层14的栅极宽度方向W上的两端部与STI12之间,夹着n阱11的一部分。

在沟道层14上,设置有导电型为p+型的源极层15。源极层15例如配置于有源区域13中的栅极长度方向L的一方的端部,与STI12接触。另外,源极层15在栅极宽度方向W上延伸。例如,从上方观察时,源极层15的栅极宽度方向W上的两端部从沟道层14伸出,位于沟道层14的外部。因此,源极层15的两端部的下表面与n阱11接触。另外,源极层15的栅极宽度方向W上的两端部与STI12接触。

在沟道层14上设置有导电型为p+型的漏极层16。漏极层16例如配置于有源区域13中的栅极长度方向L的另一方的端部,与STI12接触,从源极层15分离。另外,漏极层16在栅极宽度方向W上延伸。例如,从上方观察时,漏极层16的栅极宽度方向W的两端部从沟道层14伸出,位于沟道层14的外部。因此,漏极层16的两端部的下表面与n阱11接触。另外,漏极层16的栅极宽度方向W的两端部与STI12接触。

源极层15的杂质浓度及漏极层16的杂质浓度,比沟道层14的杂质浓度高。另外,本说明书中的“杂质浓度”,是指有助于半导体的传导性的杂质的浓度,在包含成为施主的杂质和成为受主的杂质这两者的情况下,是指除了它们的抵消量以外的有效的杂质的浓度。

在沟道层14上,设置有导电型为n+型的栅极层17。栅极层17的杂质浓度比n阱11的杂质浓度高。栅极层17在栅极宽度方向W上延伸,配置于源极层15与漏极层16之间,从源极层15及漏极层16分离。从上方观察时,栅极层17的栅极宽度方向W两侧的端部17a从沟道层14伸出,位于沟道层14的外部。因此,栅极层17的端部17a的下表面与n阱11接触。端部17a还与STI12接触。

在源极层15的上表面的例如整体,设置有自对准硅化物层21。在漏极层16的上表面的例如整体,设置有自对准硅化物层22。在栅极层17的上表面的例如整体,设置有自对准硅化物层23。在有源区域13中的位于源极层15与栅极层17之间的部分上,设置有自对准硅化物块25。在有源区域13中的位于漏极层16与栅极层17之间的部分上,设置有自对准硅化物块26。自对准硅化物块25及26是绝缘膜,例如,由硅氧化物构成。

在STI12、自对准硅化物层21~23、自对准硅化物块25及26上,设置有层间绝缘膜30。层间绝缘膜30例如由硅氧化物等的绝缘材料构成。在层间绝缘膜30内,设置有源极接头31、漏极接头32及栅极接头33。

源极接头31与自对准硅化物层21接触,并经由自对准硅化物层21而与源极层15连接。漏极接头32与自对准硅化物层22接触,并经由自对准硅化物层22而与漏极层16连接。栅极接头33与自对准硅化物层23接触,并经由自对准硅化物层23而与栅极层17连接。栅极层17的栅极宽度方向W的两端部17a与n阱11连接。这样,构成p沟道型的耦合型场效应晶体管(JFET)1。另外,为了易于观察图,在图1中,关于层间绝缘膜30,省略图示。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JFET1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JFET1中,经由源极接头31及自对准硅化物层21,对源极层15施加源极电位。另外,经由漏极接头32及自对准硅化物层22,对漏极层16施加漏极电位。进而,经由栅极接头33及自对准硅化物层23,对栅极层17施加栅极电位。栅极电位经由栅极层17的端部17a,还被施加于n阱11。

并且,在栅极电位与源极电位是相同电位时,在沟道层14内不形成耗尽层。因此,从源极层15朝向漏极层16,流通源极·漏极电流51。另外,在图1及图2B中,将源极·漏极电流51的一部分用虚线的箭头来表示。另一方面,在栅极电位比源极电位高时,在沟道层14内形成耗尽层,源极·漏极电流51减少。并且,若在耗尽层一直到达沟道层14的下表面为止,则源极·漏极电流51被切断。这样,通过控制栅极电位,能够控制源极·漏极电流51的大小。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在JFET1中,沟道层14的栅极宽度方向W的两端部从STI12分离,因此在STI12的附近,不流通源极·漏极电流51。由此,能够降低源极·漏极电流51的噪声。

另外,在JFET1中,沟道层14的栅极宽度方向W的两端部从STI12分离,栅极层17的端部17a与n阱11接触,由此能够从栅极接头33经由栅极层17对n阱11施加栅极电位。由此,不需要将用于对n阱11施加栅极电位的构成设置在有源区域13的外侧,能够谋求JFET1的小型化。

与此相对,假设沟道层14的栅极宽度方向W的两端部与STI12接触时,在STI12的附近也流通源极·漏极电流51。在STI12与沟道层14的界面附近,STI12的侧面的凹凸、STI12的存在引起的沟道层14的结晶缺陷及固定电荷等存在很多,因此由于在该区域流通,源极·漏极电流51会产生闪变噪声。

另外,在遍及有源区域13的栅极宽度方向W的全长而设置沟道层14时,需要将用于对n阱11施加电位的构成设置在有源区域13的外部。例如,在划分出有源区域13的框状的STI12的外侧,需要设置未设置有STI12及沟道层14的区域,并在该区域连接专用的接头。由此,JFET会大型化。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耦合型场效应晶体管的截面图。

图4所示的截面,相当于第1实施方式中的图2B所示的截面。

如图4所示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耦合型场效应晶体管(JFET)2,除了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JFET1的构成以外,还设置有导电型为n型的n型层41(第3半导体层)及n型层42(第4半导体层)。n型层41及n型层42的杂质浓度,比栅极层17的杂质浓度低。

n型层41,在栅极长度方向L上,配置在源极层15与栅极层17之间及自对准硅化物层21与自对准硅化物层23之间,在垂直方向V上,配置在沟道层14与自对准硅化物块25之间。n型层41的上表面与自对准硅化物块25的下表面接触,下表面与沟道层14的上表面接触,源极层15侧的侧面与源极层15及自对准硅化物层21接触,栅极层17侧的侧面与栅极层17及自对准硅化物层23接触。另外,优选n型层41的栅极宽度方向W两侧的侧面与STI12接触。n型层41的下表面41a,例如位于比栅极层17的下表面17b更靠上方的位置。另外,n型层41的下表面1a也可以位于比栅极层17的下表面17b靠下方的位置,但需要位于比沟道层14的下表面14a靠上方的位置。

n型层42,在栅极长度方向L上,配置于漏极层16与栅极层17之间及自对准硅化物层22与自对准硅化物层23之间,在垂直方向V上,配置于沟道层14与自对准硅化物块26之间。n型层42的上表面与自对准硅化物块26的下表面接触,下表面与沟道层14的上表面接触,漏极层16侧的侧面与漏极层16及自对准硅化物层22接触,栅极层17侧的侧面与栅极层17及自对准硅化物层23接触。另外,优选n型层42的栅极宽度方向W两侧的侧面与STI12接触。n型层42的下表面42a,例如位于比栅极层17的下表面17b靠上方的位置。另外,n型层42的下表面42a可以位于比栅极层17的下表面17b靠下方的位置,但需要位于比沟道层14的下表面14a靠上方的位置。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JFET2中,源极·漏极电流52绕过n型层41及n型层42而流通。因此,源极·漏极电流52不会在自对准硅化物块25及26的附近流通。由此,能够抑制由于自对准硅化物块25及26的下表面的凹凸、沟道层14中的自对准硅化物块25及26附近的结晶缺陷及固定电荷等引起而在源极·漏极电流52中产生闪变噪声的情况。其结果,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进一步降低源极·漏极电流52的噪声。

本实施方式中的上述以外的构成、动作及效果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是同样的。

另外,在前述的第1及第2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沟道层14的栅极宽度方向W的两端部从STI12分离的例子,但也可以是沟道层14的栅极宽度方向W中的仅仅一方的端部从STI12分离,另一方的端部与STI12接触。

另外,在前述的第1及第2实施方式中,举出p沟道型的耦合型场效应晶体管为例进行了说明,但耦合型场效应晶体管可以是n沟道型。在该情况下,可以代替上述的n阱11而设置p阱,但也可以在该p阱与硅基板10之间设置有将p阱从硅基板10电分离的n型的深阱。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够实现能够降低噪声的耦合型场效应晶体管。

以上,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提示的,意图不是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各样的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及主旨中,并且包含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发明及其等价物的范围中。

10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