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空调装置

文档序号:1411443 发布日期:2020-03-10 浏览:9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车辆用空调装置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 是由 金兑玩 徐容殷 徐正勋 李钟坤 金明俊 李泰建 于 2019-08-28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公开了车辆用空调装置,减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宽度的同时充分地确保热风旁通门的开度量而防止风量的减少,并且能够执行热风旁通门与除霜门之间的高效的联动控制。车辆用空调装置包括:空调壳体,其在内部形成有空气通道;及冷却用热交换器及加热用热交换器,它们设于上述空调壳体的空气通道而与通过它们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上述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热风旁通通道,其供通过了上述加热用热交换器的空气直接排出到前座地板通风口;及热风旁通门,其调节上述热风旁通通道的开度,上述热风旁通门由旋转轴和板件构成,上述板件以至少具备两个面的方式形成折弯部。(Disclosed is an air conditioner for a vehicle, which can reduce the width in the front-rear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fully ensure the opening amount of a hot air bypass door to prevent the reduction of air volume, and can perform efficient linkage control between the hot air bypass door and a defrosting door. A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for a vehicle includes: an air conditioning case having an air passage formed therein; and a cooling heat exchanger and a heating heat exchanger which are provided in an air passage of the air conditioning case and exchange heat with air passing therethrough, the vehicle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hot air bypass passage through which the air passing through the heating heat exchanger is directly discharged to a front floor vent; and a hot air bypass door for adjusting an opening degree of the hot air bypass passage, the hot air bypass door including a rotary shaft and a plate, the plate having a bent portion formed on at least two surfaces.)

车辆用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空调装置,更具体地,涉及形成有上部流路和下部流路,以单独地控制车辆前座的空气调节和后座的空气调节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一般情况下,车辆用空调装置是为了在夏季或冬季对汽车室内进行制冷、制热或在雨天时或在冬季去除出现在挡风玻璃的霜等来确保驾驶者的前后方视野而设置的汽车的内置品。空调装置通常一并具备制热系统和制冷系统,由此选择性地导入外部空气或内部空气而将该空气加热或冷却之后送风到车辆室内,从而对车辆室内进行制冷、制热或换气。

在先申请的韩国授权专利公报第1484718号(2015.01.14)中公开了通过控制后座温度调节门和后座辅助温度调节门及后座开关门的位置而调节后座风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图1是示出以往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截面图。如图1所示,车辆用空调装置包括空调壳体10、蒸发器20及加热器芯30、前座温度调节门51及前座模式门。

空调壳体10具备空气流入口11和空气排出口,在内部形成有空气通道。空气流入口11侧连接有送风装置而使内部空气或外部空气选择性地流入空调壳体10的内部空气通道。空气排出口由除霜通风口12、前座吹面(face)通风口13、前座地板通风口114、后座吹面通风口15及后座地板通风口16构成。空调壳体10的内部空气通道由前座冷风通道P1、热风通道P2及后座冷风通道P3构成。

蒸发器20作为冷却用热交换器而对通过该蒸发器20的空气进行冷却。加热器芯30作为加热用热交换器而对通过该加热器芯30的空气进行加热。加热器芯30在空气流动方向上配置在蒸发器20的下游侧即热风通道P2。在热风通道P2还具备PTC加热器等电加热器40。前座温度调节门51配置于蒸发器20与加热器芯30之间而调节通过加热器芯30的热风通道P2和绕过加热器芯30的冷风通道P1、P3的开度。前座模式门由除霜门53、通风口门54及地板门55构成。

后座空气通道由供通过了蒸发器20的空气绕过加热器芯30的后座冷风通道P3和通过加热器芯30的热风通道构成。该后座空气通道的热风通道与前座空气通道的热风通道P2一起使用。即,通过加热器芯30而在热风通道P2流动的一部分空气向上部移动而排出到除霜通风口12、前座吹面通风口13、前座地板通风口114中的至少一个排出口,另一部分空气向下部移动而排出到后座吹面通风口15和后座地板通风口16中的至少一个通风口。在后座空气通道具备调节后座吹面通风口15和后座地板通风口16的开度的后座模式门58。

在空调壳体10内具备后座温度调节门52、后座辅助温度调节门56和后座开关门57。后座温度调节门52位于蒸发器20与加热器芯30之间而调节向热风通道P2流动的通道和向后座冷风通道P3流动的通道的开度,后座辅助温度调节门56在空气流动方向上配置于加热器芯30的下游侧而调节向后座空气排出口流动的通道的开度。后座开关门57调节后座冷风通道P3的开度。

图2是示出以往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前后座制冷模式的图。参照图2,在前后座制冷模式时,前座温度调节门51关闭热风通道P2并将前座冷风通道P1开放,后座温度调节门52关闭热风通道P2并将后座冷风通道P3开放。后座辅助温度调节门56关闭向后座空气排出口流动的通道,后座开关门57将后座冷风通道P3开放。通过蒸发器20而变凉的空气绕过加热器芯30,从而一部分空气经过前座冷风通道P1而排出到前座空气排出口中的至少一个排气口,另一部分空气经过后座冷风通道P3而排出到后座空气排出口中的至少一个排出口。

图3是示出以往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前后座制热模式的图。参照图3,在前后座制热模式时,前座温度调节门51关闭前座冷风通道P1并将热风通道P2开放,后座温度调节门52关闭后座冷风通道P3并将热风通道P2开放。后座辅助温度调节门56将流向后座空气排出口的通道开放,后座开关门57关闭后座冷风通道P3。通过了蒸发器20的空气通过加热器芯30而被加热,然后一部分空气向上部移动而排出到前座空气排出口中的至少一个排出口,另一部分空气向下部移动而排出到后座空气排出口中的至少一个排出口。

以往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热风旁通通道及开闭该热风旁通通道的热风旁通门,以将通过了加热器芯30及电加热器40的空气直接排出到地板通风口。

在对前方驾驶座、前方副驾驶座及后方座位(后座)的独立的3区(3Zone)执行温度控制的3区空调装置的情况下,通过热风旁通门而容易发生泄漏(Leak),在减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宽度的情况下,不利于确保门开度量,由此存在排出到前座地板通风口的风量会减少的问题。

同时,在对前方座位(前座)及后方座位(后座)的独立的2区(2Zone)执行温度控制的2区空调装置的情况下,前座地板通风口排出口的位置过低而难以在脚(Foot)侧形成管道,与3区空调装置相同地存在难以缩小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韩国授权专利公报第1484718号(2015.01.14)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为了解决这样的以往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如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在缩小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宽度的同时充分地确保热风旁通门的开度量而防止风量的减少,并且能够执行热风旁通门与除霜门之间的高效的联动控制。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包括:空调壳体,其在内部形成有空气通道;及冷却用热交换器及加热用热交换器,它们设于上述空调壳体的空气通道而与通过它们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上述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特征在于,其具备:热风旁通通道,其供通过了上述加热用热交换器的空气直接排出到前座地板通风口;及热风旁通门,其调节上述热风旁通通道的开度,上述热风旁通门由旋转轴和板件构成,上述板件以至少具备两个面的方式形成折弯部。

在上述中,板件以折弯部为基准而倾斜地构成两个面。

在上述中,热风旁通通道形成于对热风通道与前座地板通风口进行划分的隔壁。

在上述中,热风旁通门的旋转轴比前座地板通风口的排出口更靠上部而形成。

在上述中,朝向前座地板通风口的通道由以上述热风旁通门的旋转轴为基准而设于上游的第1通道和设于下游的第2通道构成,上述第2通道与第1通道相比截面积更大。

在上述中,上述热风旁通门的旋转轴在高度方向上比加热用热交换器的中心更靠上侧而配置,上述前座地板通风口在高度方向上比加热用热交换器的中心更靠下侧而配置。

在上述中,隔壁由对热风通道与第1通道进行划分的第1隔壁和对热风通道与第2通道进行划分的第2隔壁构成,空调壳体的后表面与第2隔壁之间的宽度比空调壳体的后表面与第1隔壁之间的宽度更宽,前座地板通风口形成于第2通道。

在上述中,在热风旁通门具备刚性增强肋,上述刚性增强肋形成于热风旁通通道的空气流入部的相反侧。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提供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其包括:空调壳体,其在内部形成有空气通道;及冷却用热交换器及加热用热交换器,它们设于上述空调壳体的空气通道而与通过它们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上述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热风旁通通道,其供通过了上述加热用热交换器的空气直接排出到前座地板通风口;热风旁通门,其调节上述热风旁通通道的开度;及控制部,其联动地控制对除霜通风口的开度进行调节的除霜门和上述热风旁通门。

在上述中,热风旁通门的开放方向为空气流动方向的相反方向。

在上述中,热风旁通门的开放方向为朝向上述加热用热交换器的方向。

在上述中,热风旁通门开放热风旁通通道时将热风通道的流路堵住,从而将在热风通道流动的一部分空气引导至前座地板通风口侧。

在上述中,上述车辆用空调装置包括:前座温度调节门,其调节前座冷风通道与热风通道的一部分之间的开度;第1后座温度调节门,其配置于上述冷却用热交换器与加热用热交换器之间,调节热风通道的另一部分的开度;后座模式门,其调节后座空气排出口的开度;及第2后座温度调节门,其配置于上述加热用热交换器的下游,调节热风通道与后座冷风通道之间的开度。

在上述中,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上部流路和下部流路,以单独地控制车辆前座和后座的空气调节。

在上述中,控制部根据上述热风旁通门的开放或关闭条件而对除霜门的开度量进行不同的补偿控制。

在上述中,仅在驾驶座和副驾驶座均为最大制热状态且驾驶座和副驾驶座均为前座地板模式的情况下,控制部控制上述热风旁通门而将热风旁通通道开放。

在上述中,在开放上述热风旁通门时,与关闭条件的情况相比,将除霜门的开度量控制为更大。

在上述中,在热风旁通门的旋转轴形成有执行与空调壳体110之间的密封的止挡部。

在上述中,止挡部形成于热风旁通通道的空气流入部的相反侧,从而不会在空气通道内突出。

在上述中,在对热风通道与前座地板通风口进行划分的隔壁形成有台阶部,在旋转热风旁通门时止挡部安设于上述台阶部。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能够在确保热风旁通门的开度量来防止风量的减少的同时缩小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并且执行热风旁通门与除霜门之间的高效的联动控制来提高空调性能。

另外,能够确保前座地板通风口的排出口较为最宽,使热风的路径形成为直线,由此能够提高制热性能,并缩小空调壳体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同时,在增强热风旁通门的刚度的同时将空气流动的阻碍最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以往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截面图。

图2是示出以往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前后座制冷模式的图。

图3是示出以往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前后座制热模式的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截面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热风旁通门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变形例的热风旁通门的侧面图。

图7及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动作例的截面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截面图。

图10是将图9的一部分放大而示出的截面图。

图11及图12是示出图10的动作例的截面图。

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14是示出图13的动作例的截面图。

(符号说明)

110:空调壳体 111:空气流入口

112:除霜通风口 113:前座吹面通风口

114:前座地板通风口 115:后座吹面通风口

116:后座地板通风口 118:空调壳体后表面

119:隔壁 120:蒸发器

130:加热器芯 140:电加热器

153:除霜门 154:通风口门

155:地板门 158:后座模式门

171:前座温度调节门 172:第1后座温度调节门

159:第2后座温度调节门 P1:前座冷风通道

P2:热风通道 P3:后座冷风通道

200:热风旁通门 210:旋转轴

220:板件 221:折弯部

222:第1面 223:第2面

250:刚性增强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技术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截面图,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热风旁通门的立体图,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变形例的热风旁通门的侧面图,图7及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动作例的截面图。

图4至图8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包括:空调壳体110,其在内部形成有空气通道;及冷却用热交换器及加热用热交换器,它们设于空调壳体110的空气通道而与通过它们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上部流路和下部流路,以单独地控制车辆前座和后座的空气调节。

空调壳体110具备空气流入口111和空气排出口,在内部形成有空气通道。在空气流入口111侧连接有送风装置,由此内部空气或外部空气选择性地流入空调壳体110的内部空气通道。空气排出口由以除霜通风口112、前座吹面通风口113及前座地板通风口114构成的前座空气排出口和以后座吹面通风口115及后座地板通风口116构成的后座空气排出口构成。

冷却用热交换器由蒸发器120构成。在蒸发器120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通过蒸发器120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将空气冷却。加热用热交换器由加热器芯130构成。在加热器芯130的内部流动的冷却水与通过加热器芯130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将空气加热。加热器芯130在空气流动方向上配置在蒸发器120的下游侧即热风通道P2。在热风通道P2还可具备PTC加热器等电加热器140。

空调壳体110的内部的空气通道由前座冷风通道P1、热风通道P2及后座冷风通道P3构成。在蒸发器120的下游侧,空气通道分为前座冷风通道P1、热风通道P2及后座冷风通道P3这3个通道。前座冷风通道P1、热风通道P2及后座冷风通道P3从上部向下部依次地形成,并在上下方向上热风通道P2配置于前座冷风通道P1与后座冷风通道P3之间。在该情况下,上部流路为前座冷风通道P1和热风通道P2,下部流路为后座冷风通道P3。

通过了蒸发器120的空气绕过热风通道P2的加热器芯130而向前座冷风通道P1和后座冷风通道P3流动或通过了热风通道P2的加热器芯130之后重新汇流到前座冷风通道P1或后座冷风通道P3而流动。前座冷风通道P1是供通过了蒸发器120的空气绕过加热器芯130而流向车辆前座侧的通道。后座冷风通道P3是供通过了蒸发器120的空气绕过加热器芯130而流向车辆后座侧的通道。热风通道P2是供通过了蒸发器120的空气通过加热器芯130而向车辆前座或后座侧流动的通道。

在空调壳体110具备用于向车辆前座侧排出空气的前座空气排出口,通过前座模式门而控制前座空气排出口的开度。前座模式门由调节除霜通风口112的开度的除霜门153、调节前座吹面通风口113的开度的通风口门154及调节前座地板通风口114的开度的地板门155构成。同时,在空调壳体110具备用于向车辆后座侧排出空气的后座空气排出口,通过后座模式门158而控制后座空气排出口的开度。

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前座温度调节门171。前座温度调节门171调节前座冷风通道P1与热风通道P2的一部分之间的开度。前座温度调节门171与蒸发器120的下游相邻且位于前座冷风通道P1和热风通道P2分开的边界部位。前座温度调节门171构成为以旋转轴为中心向半径方向两侧形成有板部件的尾门(Tail door)型。

前座温度调节门171由旋转轴、第1门部及第2门部构成。前座温度调节门171的旋转轴与热风通道P2的出口侧下端相邻地设置。第1门部以旋转轴为中心形成于一侧而调节冷风通道P1及热风通道P2的入口中的上部的一部分的开度。第2门部以旋转轴为中心形成于另一侧而调节热风通道P2中的前座侧出口的开度。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对前方驾驶座、前方副驾驶座及后方座位(后座)的独立的3区(3Zone)进行温度控制,由3个门来实现后座的温度控制。即,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第1后座温度调节门172、第2后座温度调节门159及后座模式门158。

第1后座温度调节门172配置于蒸发器120与加热器芯130之间,调节热风通道P2的另一部分的开度。即,第1后座温度调节门172调节在热风通道P2的入口中未被前座温度调节门171覆盖的热风通道P2的入口下部的一部分的开度。

第2后座温度调节门159配置于加热器芯130的下游,调节热风通道P2与后座冷风通道P3之间的开度。第2后座温度调节门159构成为圆顶(Dome)门型。加热器芯130的下游的热风通道P2与后座冷风通道P3连通而构成。第2后座温度调节门159配置于加热器芯130的下游的热风通道P2与后座冷风通道P3之间的连通通道。即,第2后座温度调节门159调节热风通道P2与后座冷风通道P3之间的连通通道与后座冷风通道P3之间的开度。

后座模式门158配置于第2后座温度调节门159的下游,调节后座空气排出口的开度。后座模式门158构成为圆顶(Dome)型门型。后座模式门158调节后座空气通道、后座吹面通风口115、后座地板通风口116之间的开度。

车辆用空调装置利用第1后座温度调节门172及第2后座温度调节门159而对后座进行温度控制。同时,利用后座模式门158而控制后座空气通道的On(开放)及Off(关闭)。这样利用2个温度调节门和1个模式门,与以往技术相比,在减少门的数量的情况下,顺利地执行后座空气调节控制而实现3区空调装置。因此,能够减少部件的数量而降低制造成本,减少空调装置的负荷和体积。

第1后座温度调节门172由圆顶(Dome)门型构成。在最大制冷(Max Cool)条件的情况下,第1后座温度调节门172位于关闭热风通道P2的位置,在最大制热(Max Warm)条件的情况下,第1后座温度调节门172位于将蒸发器120和加热器芯130之间划分的位置。

第1后座温度调节门172将后座冷风通道P3始终开放。即,第1后座温度调节门172不执行后座冷风通道P3的开放(On)/关闭(OFF)功能而如上述这样执行热风通道P2的开闭功能和空气引导功能来提高加热器芯性能,同时由后座模式门158来执行后座冷风通道P3的开放/关闭功能,从而能够在减少门的数量的情况下顺利地执行后座空气调节的打开/关闭控制。

另一方面,调节第1后座温度调节门172和第2后座温度调节门158而执行后座温度控制。即,在最大制冷(Max Cool)条件的情况下,第1后座温度调节门172关闭热风通道P2,第2后座温度调节门159关闭加热器芯130的下游的热风通道P2与后座冷风通道P3之间的连通通道。另外,在最大制热(Max Warm)条件的情况下,第1后座温度调节门172的圆顶(Dome)内侧将空气引导至热风通道P2侧,第2后座温度调节门159关闭后座冷风通道P3。同时,在混合(Mixing)模式的情况下,第1后座温度调节门172的圆顶(Dome)内侧将空气引导至热风通道P2侧,第2后座温度调节门159位于加热器芯130的下游的热风通道P2与后座冷风通道P3之间的连通通道与后座冷风通道P3之间。

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热风旁通通道及热风旁通门200。热风旁通通道供通过了加热器芯130及电加热器140的空气直接排出到前座地板通风口114。热风旁通通道形成于划分热风通道P2与前座地板通风口114的隔壁119。通过热风旁通通道而通过了加热器芯130的空气直接排出到前座地板通风口114,因此能够期待提高制热性能。

热风旁通门200调节热风旁通通道的开度。热风旁通门200由旋转轴210和板件220构成。旋转轴210可旋转地连接到空调壳体110,板件220构成为比较薄且宽的板形状,并在旋转轴210的半径方向上延伸而形成。板件220以至少具备2个面的方式形成折弯部221。

这样,将热风旁通门200构成为2个面而形成台阶,从而能够确保门的开度量,并且能够确保前座地板通风口114的排出口截面积。结果,能够确保门的开度量,由此在防止风量的减少的同时减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在上述中,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在图4中为左右方向。

热风旁通门200的旋转轴210比前座地板通风口114的排出口更靠上部而形成。即,作为枢轴的旋转轴210比前座地板通风口114的排出口配置于更高的位置,从而能够确保前座地板通风口排出口的截面积。

另外,通过旋转轴210位于上部,板件220在旋转轴210的下部旋转的结构,通过了加热器芯130的下部的空气被热风旁通门200引导而更顺利地排出到前座地板通风口114。这样的结构与旋转轴210位于板件220的下部的结构相比,热风旁通门200不用作空气的阻力体,从而大大有利于确保风量。

板件220以折弯部221为基准而倾斜地构成两个面。通过这样的倾斜结构,不仅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而且在上下方向上也有利于缩小热风旁通门的空间。即,如图5所示,板件220由从旋转轴210延伸的第1面222和从第1面222延伸的第2面223构成,在第1面222与第2面223之间形成有折弯部221。第1面222和第2面223以钝角倾斜地形成。

如图6所示,热风旁通门200可形成为如下结构:板件220被折弯成直角形状,或构成板件220的2个折弯部而倾斜地构成3个面,或板件220向旋转轴210的两侧延伸。

热风旁通门200的开放方向相对于空气流动方向而构成为相反方向。即,热风旁通门200的开放方向为朝向加热用热交换器的方向。

这样,使热风旁通门200的开放方向朝向加热器芯130侧,从而热风旁通门200的关闭方向构成与空气流动方向平行的方向,从而在热风旁通门200将热风旁通通道关闭的状态下防止空气泄漏(Leak)。如果是热风旁通门200的开放方向为与加热器芯130相反的方向的情况,则热风旁通门200的关闭方向成为与空气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热风旁通门200在关闭热风旁通通道的状态下通过空气压力而在开放热风旁通门200的方向上受到力,由此可产生空气泄漏(Leak)。

当热风旁通门200将热风旁通通道开放最大时,热风旁通门200的板件220的端部与电加热器140抵接或与电加热器140相邻。如果是不具有电加热器140的结构,则以使热风旁通门200的板件220的端部与加热器芯130抵接或与加热器芯130相邻的方式对热风旁通门200进行旋转控制。

在热风旁通门200开放热风旁通通道时会将热风通道P2的流路堵住,从而将在热风通道P2流动的一部分空气引导至前座地板通风口114侧。因此,增加向前座地板通风口114排出的热风排出量,可期待提高制热性能。

另外,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控制部。控制部联动地控制除霜门153和热风旁通门200。控制部根据热风旁通门200的开放或关闭条件而对除霜门153的开度量进行不同的补偿控制。在该情况下,除霜门153和热风旁通门200通过另设的连杆而与控制部实现联动控制或通过各自的致动器而与控制部实现联动控制。

具体地,仅在驾驶座和副驾驶座均为最大制热状态且驾驶座和副驾驶座均为前座地板模式的情况下,控制部控制热风旁通门200而将热风旁通通道开放。更具体地,控制部在开放热风旁通门200时,与关闭条件的情况相比,将除霜门的开度控制为更大。

在开放热风旁通门200的情况下,热风旁通门200将热风通道P2的一部分空气流路堵住,因此排向除霜通风口112侧的风量减少。因此,在开放热风旁通门200的情况下,控制部将除霜通风口112侧的开度量补偿控制为更大,由此能够补充排出到除霜通风口112的风量的减少。

【表1】

空调模式 除霜门开度量 热风旁通门状态
第1前座地板模式 A 开放(Open)
第2前座地板模式 B 关闭(Close)

参照表1,第1前座地板模式为驾驶座温度调节门和副驾驶座温度调节门均处于最大制热区间,与此同时驾驶座及副驾驶座均为前座地板模式的情况。在第1前座地板模式下,将热风旁通门200开放,将除霜门的开度量设定为A。另一方面,第2前座地板模式是并非第1前座地板模式的情况,相当于不满足以下情况中的任一情况的情况:第一,驾驶座温度调节门为最大制热区间;第二,副驾驶座温度调节门为最大制热区间;第三,驾驶座为前座地板模式;第四,副驾驶座为前座地板模式。在第2前座地板模式下,将热风旁通门200关闭,将除霜门的开度量设定为B。在该情况下,在开放热风旁通门时的除霜门的开度量A大于关闭热风旁通门时的除霜门的开度量B。如果,在开放热风旁通门200时除霜通风口风量分配的规格满足±5%以内,则A和B的值可以是相同的值。

作为一例,如图7所示,在热风旁通门200关闭热风旁通通道的情况下,通过了加热器芯130的空气排出到前座吹面通风口113,一部分空气排出到除霜通风口112。如图8所示,在热风旁通门200将热风旁通通道开放的情况下,通过了加热器芯130的空气直接排出到前座地板通风口114,一部分空气排出到除霜通风口112。在该情况下,后座在最大制热状态下由第1后座温度调节门172执行动作,后座模式门158将后座地板通风口116开放。与图7中的除霜门113的开度量相比,图8中的除霜门113的开度量更大。

另一方面,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截面图,图10是将图9的一部分放大而示出的截面图,图11及图12是示出图10的动作例的截面图。

参照图9至图12,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包括空调壳体110、蒸发器120、加热器芯130、电加热器140、热风旁通通道、热风旁通门200而构成。在本实施例中,对于与上述的实施例中说明的结构重复的部分省略说明,仅对与上述的实施例存在差异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热风旁通门200由旋转轴210和板件220构成,板件220以至少具备两个面的方式形成折弯部221。另外,在空调壳体110形成有朝向前座地板通风口的通道,隔壁119将热风通道P2和朝向前座地板通风口的通道进行划分。隔壁119在上下方向上大致呈垂直而延伸形成,在隔壁119与空调壳体110的后表面118之间朝向前座地板通风口的通道形成为比较固定的宽度。

朝向前座地板通风口的通道由第1通道W1和第2通道W2构成。第1通道W1以热风旁通门200的旋转轴210为基准而形成于上游,第2通道W2以热风旁通门200的旋转轴210为基准而形成于下游。第2通道W2与第1通道W1相比截面积更大。

具体地,热风旁通门200的旋转轴210在高度方向上比加热用热交换器的中心更靠上侧。即,热风旁通门200的旋转轴210比加热器芯130与电加热器140的中心线C更靠上侧。同时,前座地板通风口114在高度方向上比加热用热交换器的中心线C更靠下侧。

通过这样的结构,通过了加热器芯130及电加热器140的空气向前座地板通风口114的排出口侧直线地流动,从而能够增加向前座地板通风口114排出的风量。

更具体地,隔壁119由划分热风通道P2与第1通道W1的第1隔壁1191和划分热风通道P2与第2通道W2的第2隔壁1192构成。空调壳体110的后表面118与第2隔壁1192之间的宽度t2比空调壳体110的后表面118与第1隔壁1191之间的宽度t1更宽。前座地板通风口114形成于第2通道W2。

在热风旁通门200形成折弯部221而构成台阶,从而可使第2通道W2的截面积大于第1通道W1的截面积,可确保前座地板通风口114的排出口较为最宽。因为朝向前座地板通风口的通道在前座地板通风口114的排出口部位截面积变大的结构与朝向前座地板通风口的通道具备固定的截面积的结构相比,可将前座地板通风口114的排出口的大小形成为更宽。因此,能够增加向前座地板通风口114排出的热风量,提高制热性能。

另外,在具备折弯部221的同时将热风旁通门200的旋转轴210比前座地板通风口114更靠上部而配置,从而在确保前座地板通风口114的排出口截面积的同时可缩小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空调壳体110的宽度。即,如图9所示,将空调壳体110的后表面118向左侧(车辆前方方向或车辆内侧方向)缩小而实现空调壳体的紧凑的设计。

另外,在热风旁通门200具备刚性增强肋250。刚性增强肋250形成于热风旁通通道的空气流入部的相反侧。即,刚性增强肋250形成于热风旁通门200的折弯部221的内侧,将板件的第1面与第2面之间连接。这样,将刚性增强肋250形成于热风旁通门200的内侧,从而增强刚度的同时不使刚性增强肋250在空气流路内突出,从而将空气流动的阻碍最小化。

另一方面,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一部分的截面图,图14是示出图13的动作例的截面图。

参照图13及图14,在热风旁通门200的旋转轴210形成有止挡部290。止挡部290执行与空调壳体110的密封,由橡胶这样的软质材质构成,在旋转轴210向半径方向突出地形成。止挡部290紧贴到对热风通道与前座地板通风口进行划分的隔壁119而执行限制热风旁通门200的旋转角的止挡功能并且同时执行密封功能。

止挡部290形成于热风旁通通道的空气流入部的相反侧,不会在空气通道内突出。同时,在对热风通道与前座地板通风口进行划分的隔壁119形成有台阶部1195。台阶部1195倾斜地形成于隔壁119的端部1196。通过台阶部1195,朝向前座地板通风口的通道随着从上部越靠近下部,宽度越变宽。台阶部1195提供在旋转热风旁通门200时安设止挡部290的空间。

通过这样的结构,执行热风旁通门200的止挡功能及顺畅的密封功能,并且止挡部290的位置具备未突出的结构,以不阻碍空气在通道中的流动。同时,通过台阶部1195的结构,使止挡部290不会在空气通道突出,由此与空调壳体的隔壁119之间不产生干扰而可实现集中式设计。

以上,参照附图中图示的实施例而对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进行了说明,但这仅为例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由此可进行各种变形及均等的其他实施例。因此,真正的技术保护范围应根据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技术思想而确定。

26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可喷洒药物的乘用车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