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链式端子及连接器

文档序号:1415317 发布日期:2020-03-10 浏览:29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端子、链式端子及连接器 (Terminal, chain type terminal and connector ) 是由 竹内竣哉 田端正明 大森康雄 小林浩 美才治健 于 2019-08-15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端子、链式端子及连接器,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端子是收容于壳体内的阴型端子,具备:连接筒部,设置成能够与对方侧端子连接,且具有底板;载体切断部,设置于底板的端缘;及突起,从载体切断部突出,载体切断部设置于底板的板厚中的与壳体侧即下侧相反一侧的上侧的端缘部,与底板中的位于壳体侧的底面相比,突起设置于靠底面的相反侧的上表面侧。(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terminal, a chain terminal and a connector, wherein the terminal disclosed by the specification is a female terminal accommodated in a housing, and the terminal comprises: a connection cylinder portion which is provided to be connectable to a counterpart terminal and has a bottom plate; a carrier cutting part arranged at the end edge of the bottom plate; and a protrusion protruding from the carrier cut portion, wherein the carrier cut portion is provided at an end edge portion of an upper side of the bottom plate on a side opposite to a lower side which is a case side, and the protrusion is provided on an upper surface side opposite to the bottom surface of the bottom plate on the case side.)

端子、链式端子及连接器

技术领域

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端子、链式端子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例如,作为在端子的压接片的底板的后端和电接触部的底板的前端分别连接有载体的两侧链式端子,已知有日本特开平8-162248号公报(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结构。该两侧链式端子利用旋转刀将各个载体同时切落,由此将端子分离。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162248号公报

然而,在这种链式端子中,存在如下情况:在使端子分离时,以载体从基台突出的方式将端子配置于基台上,通过切断刀从上方将载体与端子的交界部分切断。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在载体切断时,在电接触部的底板会形成从形成于前端缘的载体切断部向下方突出的毛刺等突起。

如果突起从电接触部的底板的底面突出而形成,则在将端子向壳体内***时,壳体被突起刮削而使壳体损伤。而且,由于壳体被突起刮削而使端子的***阻力增加。

在本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在将端子收容于壳体时抑制***阻力的增加并防止壳体损伤的技术。

发明内容

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收容于壳体内的端子,具备:端子连接部,设置成能够与对方侧端子连接,且具有底板;载体切断部,设置于所述底板的端缘;及突起,从所述载体切断部突出,所述载体切断部设置于所述底板的板厚中的与所述壳体侧相反一侧的端缘部,与所述底板中的位于所述壳体侧的底面相比,所述突起设置于靠所述底面的相反侧的面的一侧。

另外,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具备上述的端子和***述端子的壳体。

通常,将端子的底板与载体之间切断时,在载体切断部形成由切断形成的突起。然而,根据上述的结构,载体切断部设置于底板的板厚中的与壳体侧相反一侧的端部,与底面相比,突起设置于靠底面的相反侧的面的一侧,因此在将端子收容于壳体内时,能够抑制壳体的内表面被突起刮削的情况。进而,能够抑制端子的***阻力的增加。

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端子可以设为以下的结构。

可以是,所述端子连接部通过所述底板、与所述底板相对的顶板及将所述底板的两侧缘与所述顶板的两侧缘连接的一对侧板而形成为所述对方侧端子能够***的筒状,在所述侧板中的供所述对方侧端子***的一侧的端缘的所述底板侧的端部设有呈凹状的凹部,所述载体切断部在所述底板中设置于向所述凹部内突出的所述底板的端缘。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向设置于侧板的凹部内突出的底板设有载体切断部,因此与例如在侧板未设置凹部的情况相比,在通过切断而在底板的端缘形成载体切断部时,能够抑制在侧板产生应力的情况。

即,能够抑制在端子连接部中侧板歪斜的情况,能够提高对方侧端子与端子连接部的连接可靠性。而且,在向壳体内***端子时,即使在载体切断部与壳体的内表面抵接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载体切断部抵接时的应力波及到侧板的情况。

可以是,在所述侧板设有与所述对方侧端子弹性接触的弹性片。

在侧板具有与对方侧端子弹性接触的弹性片的结构的情况下,由于侧板的歪斜而对方侧端子与端子连接部的连接可靠性可能会下降。然而,在向设置于侧板的凹部内突出的底板上设置载体切断部,能够抑制在侧板产生应力的情况,因此在对方侧端子与端子连接部的连接可靠性方面非常有效。

在所述底板中的设有所述载体切断部的部分设有对所述底板进行加强的加强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在通过切断形成载体切断部之前的状态下,由于形成载体切断部的部分被加强,因此也能够抑制由于与其他的部件等接触而载体切断部的位置被分割且端子脱落的情况。

另外,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链式端子,具备:端子,具备端子连接部,所述端子连接部具有底板;及带状的载体,与所述端子连接部的所述底板一体形成,连接有多个所述端子,其中,在将所述底板与所述载体分割的位置,在所述底板与所述载体的交界部分的底面上沿着整个宽度设有呈凹状凹陷的凹槽。

根据这样的结构的链式端子,在将底板与载体切断的位置上沿着整个宽度设置凹槽,由此,将底板与载体切断的部分成为从底板的底面分离的相反侧的面的一侧的部分。

因此,即使在切断部分形成由切断形成的毛刺等突起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突起从底板的底面向外方突出的情况。即,在将从链式端子分离的端子收容于壳体内时,能够抑制壳体的内表面被突起刮削的情况。进而,能够抑制端子的***阻力的增加。

在所述底板和所述载体设有对设有所述凹槽的区域进行加强的加强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将端子与载体之间切断之前的状态下,能够对形成有凹槽的部分进行加强。即,能够对由于形成凹槽而底板与载体之间的强度下降的部分进行加强。由此,能够抑制由于与其他的部件等接触而使端子从载体脱落的情况。

所述凹槽以在连接所述端子与所述载体的方向上大于所述底板的板厚的形态沿着所述底板与所述载体的交界部分的整个宽度形成。

根据这样的结构,凹槽在端子与载体连接的方向上增大,因此能够缓和底板与载体之间的切断位置的精度。即,能够简化切断位置的位置调整作业而提高生产率。

所述凹槽以在连接所述端子与所述载体的方向上小于所述底板的板厚的形态沿着所述底板与所述载体的交界部分的整个宽度形成。

根据这样的结构,提高底板与载体之间的切断位置的精度而将底板与载体之间切断,因此能够提高分离的端子的尺寸精度。

发明效果

根据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在将端子收容于壳体时,能够抑制***阻力的增加,并能够防止壳体的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阴型端子的立体图。

图4是阴型端子的主视图。

图5是阴型端子的俯视图。

图6是阴型端子的侧视图。

图7是图6的主要部分放大侧视图。

图8是图4的A-A线剖视图。

图9是表示向壳体较浅地***了阴型端子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阴型端子在壳体内成为了倾斜姿势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1是图10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12是表示阴型端子到达壳体的正常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3是实施方式1的链式端子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4是链式端子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图15是链式端子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16是链式端子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图17是图15的B-B线剖视图。

图18是将链式端子展开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19是将链式端子展开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视图。

图20是表示通过切断刀将链式端子的阴型端子分离的过程的侧视图。

图21是实施方式2的链式端子的与图17的剖面相当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22是实施方式3的链式端子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23是链式端子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图24是链式端子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25是链式端子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图26是实施方式3的阴型端子的主视图。

图27是变形例的链式端子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28是链式端子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图29是链式端子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30是链式端子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图31是图30的C-C线剖视图。

图32是变形例的阴型端子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210、310:阴型端子(“端子”的一例)

20、120、220、320:连接筒部(“端子连接部”的一例)

21:底板

21D:底板的底面

21U:上表面(“底面的相反侧的面”的一例)

22、122、222、322:突出底板(“向凹部内突出的底板”的一例)

22D:突出底板的底面

23:顶板

24:侧板

26:弹性片

27:凹部

28、328:载体切断部

29:突起

40:壳体

60:连接器

80、280、380:链式端子

81:载体

82、282、382:连接部(“载体”的一例)

83、183:凹槽

285、385:加强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关于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中的实施方式1,参照图1~图19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例示出连接器60,连接器60具备合成树脂制的壳体40和在设置于壳体40的腔室41内收容的阴型端子(“端子”的一例)10。

如图1及图2所示,壳体40呈沿上下方向扁平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壳体40通过对绝缘性的合成树脂进行注塑成型而形成。在壳体40中,收容阴型端子10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腔室41沿左右方向空出间隔地并列并上下设置两段。形成于上段的各腔室41与形成于下段的各腔室41沿左右方向错开地配置。

如图9及图10所示,腔室41在前后方向上较长地形成,并向前端及后端开口。能够从腔室41的前端开口***未图示的阳型端子,能够从腔室41的后端开口收容阴型端子10。

另外,壳体40具有将形成于上段的腔室41与形成于下段的腔室41之间上下分隔的隔壁42。隔壁42从腔室41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出。在隔壁42的上表面及下表面设有用于将沿左右方向相邻的腔室41左右分隔的分隔壁43。分隔壁43起到对沿左右方向相邻的腔室41中收容的各个阴型端子10进行电绝缘的作用。

如图1所示,在壳体40的后端部能够装配后支架50。在壳体40的左右方向的两侧壁设有预卡定锁紧部45及正式卡定锁紧部46,通过设置于后支架50的锁紧承受部51与预卡定锁紧部45及正式卡定锁紧部46沿前后方向卡定,将后支架50保持于预卡定位置或正式卡定位置。

阴型端子10通过利用冲压等对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进行加工而形成。构成阴型端子10的金属为铜、铜合金、铝、铝合金、不锈钢等,根据需要可以适当选择任意的金属。本实施方式的阴型端子10由铜或铜合金形成。而且,可以在阴型端子10的表面形成有镀敷层。构成镀敷层的金属为锡、镍、银等,根据需要可以适当选择任意的金属。在本实施方式的阴型端子10的表面形成有镀锡层。

如图3、图5及图6所示,阴型端子10具备供未图示的阳型端子(“对方侧端子”的一例)从前方***的连接筒部(“端子连接部”的一例)20、将电线W连接的电线连接部30及将连接筒部20与电线连接部30沿前后方向连接的连接部11。

电线连接部30设为在呈方筒状的主体部31的后端部设有芯线夹持部32的形态。芯线夹持部32具有将电线W的芯线从上下方向两侧进行夹持的一对夹持片33。

如图3及图6所示,一对夹持片33成为从主体部31的上板及下板朝向后方延伸出的形态,一对夹持片33能够以基端部为支点向相互接近的方向进行弹性变形。

另外,将电线连接部30的外表面覆盖的未图示的覆盖部外嵌于电线连接部30。在将电线W的芯线从后方***到一对夹持片33之间之后,覆盖部以覆盖电线连接部30的方式组装,由此将一对夹持片33向相互接近的方向按压,使芯线与一对夹持片33接触。由此,将电线W与阴型端子10电连接。

另一方面,如图3~图8所示,连接筒部20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主视观察大致呈矩形的方筒状,通过底板21、与底板21沿上下方向相对的顶板23、将底板21的左右方向的两侧缘与顶板23的左右方向的两侧缘沿上下方向连接的一对侧板24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开口的方筒状。

在连接筒部20的顶板23的外表面(上表面)23A突出设有越朝向后方则越扩宽的卡定突起25。

卡定突起25形成为对开的大致圆锥状,如图9~图12所示,在阴型端子10***到壳体40的腔室41内时,卡定突起25被压入于腔室41的上侧内表面41U,防止阴型端子10从腔室41内脱离。

另外,如图8所示,阳型端子能够从前端开口***到连接筒部20内,在连接筒部20的内部设有与***到连接筒部20内的阳型端子弹性接触的弹性片26。

弹性片26设置于一对侧板24中的一方的侧板24(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视观察处于右侧的侧板24)。

弹性片26形成为后端部与侧板24的内表面接触且前端部成为自由端的悬臂状,当将阳型端子从前方***于连接筒部20时,弹性片26与阳型端子弹性接触,由此阳型端子与阴型端子10电连接。

如图3及图4所示,在一对侧板24的前端缘设有沿着与侧板24正交的方向即左右方向延伸出的前板20F。

另外,如图3、图4、图6及图7所示,在一对侧板24的前端缘的底板21侧的下端部设有凹部27。

凹部27以向侧板24的前缘及下缘开口的方式形成为大致矩形凹状,连接筒部20的底板21从后方向凹部27内突出。向凹部27内突出的底板21设为突出底板22,如图5~图8所示,突出底板22设为比连接筒部20的前板20F稍向前方突出的形态。

此外,如图3~图8所示,在向连接筒部20的凹部27内突出的突出底板22的前端缘形成有载体切断部28。载体切断部28是在制造阴型端子10的过程中通过冲压加工等将后述的载体81的连接部82与突出底板22之间切断时产生的切断痕迹。

载体切断部28形成于突出底板22的板厚中的与底面22D相反一侧的上表面(“底面22D的相反侧的面”的一例)22U侧的端缘部。

如图6及图7所示,在载体切断部28的前端缘形成有朝向斜前下方稍突出的突起29。突起29是在将载体81的连接部82与突出底板22之间切断时在载体切断部28的前端缘产生的所谓毛刺。而且,载体切断部28形成于突出底板22的上表面22U侧的端部,由此突起29形成于比突出底板22的底面22D靠上侧的位置。换言之,突起29以不从突出底板22的底面22D向下方突出的方式构成。

接下来,将载体切断部28与阴型端子10的制造方法的一例一起进行说明。

为了制造阴型端子10,首先,将未图示的金属板材通过冲压等进行冲裁及弯曲加工,由此形成图13~图17所示的链式端子80。

链式端子80对金属板材进行冲裁而如图18及图19所示构成具有带状的载体81和与载体81的连接部82连接的多个端子原片91的形态。

端子原片91具备用于形成阴型端子10的连接筒部20的筒部原片92和用于形成电线连接部30的未图示的连接原片,在连接筒部20的构成突出底板22的部分与载体81的连接部82之间即交界部分设有以切成缺口的方式呈凹状凹陷的凹槽83。

凹槽83在通过冲压等对金属板材进行冲裁加工时形成。如图18及图19所示,侧视观察时,凹槽83形成为从构成突出底板22的部分与载体81的连接部82之间的交界部分的底面80D向上方凹陷的三角状。而且,如图17所示,凹槽83以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L2与突出底板22的板厚尺寸L1相比前后方向(连接阴型端子10与载体81的方向)小的形态沿着左右方向的整个宽度形成。

另外,如图18及图19所示,在构成一对侧板24的部分的前缘的两侧的端部形成有狭缝94。

并且,在冲裁了金属板材之后,对于筒部原片92、连接原片等进行预定的弯曲加工,由此如图13~图17所示,形成将多个阴型端子10连接于载体81的链式端子80。

在此,在构成一对侧板24的部分的两侧的端部形成有狭缝94,在通过弯曲加工来形成连接筒部20的前板20F时,能够抑制弯曲应力波及到各侧板24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各侧板24的翘曲,并形成连接筒部20的前板20F。

另外,在连接筒部20的侧板24的前缘部的下端部,通过构成侧板24的部分的狭缝94形成凹部27,成为突出底板22从后方向凹部27内突出的状态。

接下来,为了使阴型端子10从链式端子80的载体81的连接部82分离而通过依次传送载体81的传送工序来传送链式端子80,通过将阴型端子10与载体81的连接部82之间切断的切断工序来切断突出底板22与载体81的连接部82之间的交界部分。由此,形成有载体切断部28的阴型端子10连续地形成。

详细而言,切断工序如图20所示,以连接筒部20的前端部从基台B的端部稍突出的方式将阴型端子10配置于基台B上。

接下来,将突出底板22与载体81的连接部82分割的切断刀C沿着基台B的侧面从上方向下方位移,将阴型端子10从链式端子80分离。

在此,由切断刀C切断的位置是突出底板22与载体81的连接部82之间的设有凹槽83的部分,侧视观察时,凹槽83呈从突出底板22与载体81的连接部82之间的交界部分的底面80D向上方凹陷的三角状,在突出底板22与载体81的连接部82的交界部分沿着左右方向的整个宽度形成。

即,通过切断工序形成的载体切断部28形成于连接筒部20的突出底板22的上表面22U侧的端部。而且,在形成载体切断部28时,在载体切断部28的前端缘形成通过切断而产生的突起29,该突起29配设于比突出底板22的底面22D靠上侧的位置。

然而,在通过切断刀C切断载体81与突出底板22的交界部分时,在切断部位会作用大的力。因此,在相对于基台B的阴型端子10的位置、切断刀C的位置微妙地偏离的情况下,对于突出底板22产生应力,由此在连接筒部20的侧板24可能会产生歪斜。

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连接筒部20的一对侧板24设有凹部27,向凹部27内突出的突出底板22的前端缘成为与载体81的连接部82的切断位置(载体切断部28),因此例如与在一对侧板24未设置凹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切断刀C的应力波及到一对侧板24的情况。

即,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与对方侧端子接触的弹性片26设置于侧板24的情况下,由于侧板24的歪斜而对方侧端子与连接筒部20的连接可靠性可能会下降。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连接筒部20的侧板24形成凹部27,在向该凹部27内突出的突出底板22设置载体切断部28,因此能够抑制在侧板24产生应力的情况。由此,能够抑制对方侧端子与连接筒部20的连接可靠性下降的情况。

最后,通过在阴型端子10的电线连接部30组装另行形成的覆盖部,安装有覆盖部的阴型端子10完成。

接下来,说明制造具备通过上述的方法形成的阴型端子10的连接器60的方法,并说明此时的作用及效果。

首先,如图9所示,从壳体40的腔室41的后端开口将阴型端子10向腔室41内***。然后,如图12所示,当阴型端子10到达腔室41内的正常位置时,连接筒部20的卡定突起25被压入于腔室41的上侧内表面41U,将阴型端子10保持在腔室41内。

反复进行该阴型端子10的***操作,向全部的腔室41***阴型端子10。

在此,假设如果在端子筒部的突出底板的载体切断部形成的突起比突出底板的底面向下方突出,则在阴型端子的***操作时,由于突起而腔室的下侧内表面被突起刮削,壳体损伤。而且,由于突起刮削腔室的下侧内表面而使阴型端子的***阻力可能会增加。

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链式端子80的阴型端子10的突出底板22与载体81的连接部82之间的交界部分的底面80D沿着左右方向的整个宽度形成有向上方凹陷的侧视观察时呈三角状的凹槽83。

并且,设有该凹槽83的部分由切断刀C从上方切断,由此在突出底板22的前端缘的上表面22U侧的端部形成载体切断部28,在载体切断部28形成比突出底板22的底面22D配置得靠上侧的突起29。

即,在对于壳体40的腔室41***阴型端子10的***操作时,能够抑制腔室41的下侧内表面41D被阴型端子10的突起29刮削的情况。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阴型端子10在向壳体40的腔室41***时,连接筒部20的卡定突起25被压入于腔室41的上侧内表面41U,由此如图10及图11所示,处于阴型端子10的后端以稍向上方抬起的倾斜姿势***的倾向。

当阴型端子10以倾斜姿势向腔室41***时,载体切断部28与腔室41的下侧内表面41D抵接,抵接时的应力可能会波及到侧板24。

然而,本实施方式的阴型端子10在向连接筒部20的一对侧板24的凹部27内突出的突出底板22的前端缘设置载体切断部28,在阴型端子10以倾斜姿势向腔室41***时,该载体切断部28与腔室41的下侧内表面41D抵接,因此例如与在一对侧板未设置凹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抵接时的应力作用于一对侧板24的情况。

如以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阴型端子10是收容于壳体40内的阴型端子10,具备设置成能够与对方侧端子连接且具有底板21的连接筒部20、设置于底板21的端缘的载体切断部28及从载体切断部28突出的突起29,载体切断部28设置于底板21的板厚中的与壳体40侧即下侧相反一侧的上侧的端缘部,与底板21中的位于下侧的底面21D相比,突起29设置于靠上表面21U的一侧(底面21D的相反侧)。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链式端子80具备阴型端子10和带状的载体81,阴型端子10具备连接筒部20,连接筒部20具有突出底板22,载体81通过与连接筒部20的突出底板22一体形成而连接有多个阴型端子10,其中,在将突出底板22与载体81的连接部82分割的位置,在突出底板22与载体81的连接部82的交界部分的底面80D沿着整个宽度设有呈凹状凹陷的凹槽83。

因此,在将突出底板22与载体81的连接部82分割的位置,在突出底板22与载体81的连接部82的交界部分的底面80D沿着整个宽度设有以切成缺口的方式呈凹状凹陷的凹槽83,如果在该凹槽83的位置通过切断将突出底板22与载体81的连接部82分割,则载体切断部28设置于突出底板22的板厚中的上侧的端缘部,通过切断而产生的突起29配设于比底面22D靠上表面22U侧的位置。

即,当通过切断将连接筒部20的突出底板22与载体81的连接部82分割时,在载体切断部28形成由切断形成的突起29,但是突起29未从突出底板22的底面22D向下侧突出。由此,在将阴型端子10向壳体40的腔室41***时,能够抑制腔室41的下侧内表面41D被突起29刮削的情况。而且,由于抑制通过突起29刮削腔室41的下侧内表面41D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阴型端子10的***阻力的增加。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连接筒部20通过底板21、与底板21沿上下方向相对的顶板23及将底板21的两侧缘与顶板23的两侧缘连接的一对侧板24而形成为对方侧端子能够***的筒状,在一对侧板24中的一方的侧板24设有与对方侧端子弹性接触的弹性片26。并且,在侧板24中的供对方侧端子***的一侧的前端缘的底板21侧的端部设有呈凹状的凹部27,载体切断部28设置于底板21中的向凹部27内突出的突出底板22的前端缘。

即,在向设置于侧板24的凹部27内突出的突出底板22设有载体切断部28,因此例如与在侧板未设置凹部的情况相比,在通过切断将突出底板22与载体81的连接部82分割时,能够抑制在侧板24产生应力的情况。

由此,能够抑制在具有与对方侧端子弹性接触的弹性片26的侧板24产生应力的情况,能够抑制对方侧端子与连接筒部20的连接可靠性的下降。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链式端子80,设置于突出底板22与载体81的连接部82之间的凹槽83以前后方向(连接阴型端子10与载体81的方向)小于突出底板22的板厚的形态沿着突出底板22与载体81的连接部82的交界部分的整个宽度形成。

即,提高突出底板22与载体81的连接部82之间的切断位置的精度而切断突出底板22与载体81的连接部82的交界部分,因此能够提高从链式端子80分离的阴型端子10的尺寸精度。

<实施方式2>

接下来,关于实施方式2,参照图21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2是变更了实施方式1中的链式端子80的凹槽83的形状的方式,关于与实施方式1共通的结构、作用及效果由于重复而省略其说明。而且,关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使用同一附图标记。

实施方式2的链式端子180的凹槽183如图21所示,前后方向(将阴型端子10与载体81连接的方向)的长度尺寸L3形成得比连接筒部120的突出底板122的板厚尺寸L1大。

因此,通过凹槽183沿前后方向增大而能够缓和切断刀C的切断位置的精度。由此,能够简化切断位置的调整作业,能够提高生产率。

<实施方式3>

接下来,关于实施方式3,参照图22~图26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3是变更了实施方式1中的链式端子80的载体81的连接部82与突出底板22连接的部分的形状的方式,关于与实施方式1共通的结构、作用及效果由于重复而省略其说明。而且,关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使用同一附图标记。

在实施方式3的链式端子280设有对载体81的连接部282与阴型端子210的突出底板222之间进行加强的加强部285。

加强部285在载体81的连接部282及连接筒部220的突出底板222的左右方向大致中央部遍及连接部282和突出底板222地形成,成为从连接部282的上表面282U及突出底板222的上表面222U向上方呈肋状突出的形态。

因此,通过加强部285能够提高从载体81的连接部282至突出底板222的部分的强度。

并且,如果通过切断刀C将连接部282与突出底板222的交界部分即凹槽83的位置切断,则如图26所示,在阴型端子210的突出底板222的前端部,与载体切断部28一起形成由切断刀C切断的加强部285。

即,在链式端子280中,在载体81的连接部282与突出底板22的交界部分形成凹槽83,从而连接部282与突出底板222之间的强度可能会下降。

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加强部285提高从载体81的连接部282至突出底板222之间的强度,因此能够抑制在对链式端子280进行传送时等与其他的部件发生接触等而使阴型端子210从链式端子280脱落的情况。

<变形例>

接下来,关于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1,参照图27~图32进行说明。

本变形例是变更了实施方式3的加强部285的形状的例子,与实施方式3同样,对于载体81的连接部382与阴型端子310的连接筒部320的突出底板322之间进行加强。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与实施方式1共通的结构、作用及效果由于重复而省略其说明。而且,关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使用同一附图标记。

变形例中,从比突出底板322的前端稍靠后方的位置至载体81的连接部382之间的部分如图31所示形成为剖面圆弧状,由此构成加强部385。详细而言,如图27~图31所示,加强部385设为以从突出底板322的前端越朝向连接部382则左右方向的中央部越朝向下方凹陷的方式翘曲成圆弧状的形态。

因此,与实施方式3同样,通过加强部385能够提高从载体81的连接部382至突出底板322的前端部分的强度。

并且,当通过切断刀C切断连接部382与突出底板322的交界部分即凹槽83的位置时,如图32所示,在阴型端子310的突出底板322的前端部形成圆弧状的载体切断部328。

即,在链式端子380中在载体81的连接部382与突出底板322的交界部分形成凹槽83,由此,虽然连接部382与突出底板222之间的强度下降,但是通过加强部385能提高从载体81的连接部382至突出底板322的前端部的强度,因此能够抑制阴型端子210从链式端子280的脱落。

<其他的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没有限定为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而说明的实施方式,也包括例如下述那样的各种形态。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在阴型端子10、210、310的突出底板22、122、222、322形成有载体切断部28、328及突起29的结构。然而,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设为在阳型端子的底板形成载体切断部及突起的结构。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接筒部20、120、220、320构成为主视观察大致呈矩形的方筒状。然而,并不局限于此,连接筒部只要具有底板即可,可以将连接筒部构成为三角形、五角形以上的方筒状、圆筒状。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弹性片26设置于侧板24的结构。然而,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弹性片设置于底板、顶板的结构。

(5)在上述实施方式3中,设为遍及载体81的连接部82和突出底板22地将肋状的加强部285设置于左右方向中央部的结构,在上述的变形例中,使载体81的连接部382及突出底板322的前端部向下方翘曲而构成加强部385。然而,并不局限于此,可以遍及载体的连接部和突出底板地构成多个肋状的加强部,也可以使连接部及突出底板的前端部向上方翘曲而构成加强部。

44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用于电连接器的触头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