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底越冬蓝藻种源清除设备及其工艺

文档序号:1426117 发布日期:2020-03-17 浏览:18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湖底越冬蓝藻种源清除设备及其工艺 (Equipment and process for removing lake bottom overwintering blue algae seed source ) 是由 柯凡 李文朝 刁飞 冯慕华 潘继征 于 2019-12-05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了湖底越冬蓝藻种源清除设备及其工艺,湖底越冬蓝藻种源清除工艺包括如下步骤:自然混凝沉淀、强化沉淀、机械脱水。实现该工艺的设备包括至少7个密封舱室、汲取头、水车、三维行车、水下行走桨轮、离心机器,所述密封舱室组成载体平台,所述载体平台上从左到右依次设置有汲取头、水车、三维行车、离心机器、水下行走桨轮,本发明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采用本发明湖底越冬蓝藻种源清除设备及其工艺可以在蓝藻复苏季节之前清除湖底蓝藻种源,迟滞来年全湖蓝藻水华发生的规模与时间,对预防局部水域藻源性湖泛、减少底泥营养盐释放有较大益处。(The invention discloses equipment and a process for removing lake bottom overwintering blue algae seed sources, wherein the process for removing the lake bottom overwintering blue algae seed sources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steps: natural coagulation sedimentation, reinforced sedimentation and mechanical dehydration. The equipment for realizing the process comprises at least 7 sealed cabins, a drawing head, a waterwheel, a three-dimensional traveling crane, an underwater traveling paddle wheel and a centrifugal machine, wherein the sealed cabins form a carrier platform, and the drawing head, the waterwheel, the three-dimensional traveling crane, the centrifugal machine and the underwater traveling paddle wheel are sequentially arranged on the carrier platform from left to right.)

湖底越冬蓝藻种源清除设备及其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湖底越冬蓝藻种源清除工艺,包括自然混凝沉淀、强化沉淀、机械脱水。

本发明还涉及湖底越冬蓝藻种源清除设备,至少7个密封舱室、汲取头、水车、三维行车、水下行走桨轮、离心机器。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66%以上的重点湖泊、水库处于富营养化的水平,其中中富营养和超富营养的22%,蓝藻水华暴发形式日益严峻,尤其是2007年太湖蓝藻大暴发,更是引起了极大关注。

近年来,我国在蓝藻水华成因研究方面进展较快,有研究者提出蓝藻水华形成的“四阶段理论”,认为蓝藻生长与水华形成经历了越冬休眠、春季复苏、生长和集聚上浮4个阶段。在越冬过程中,水体中蓝藻沉入底泥表面,在底泥中长期存活,春季开始,蓝藻迅速繁殖,并上浮集聚,形成水华。为了恢复健康的湖泊水生态系统,控制大面积水域藻类过量繁殖生长,许多学者进行了治理或抑制蓝藻水华的研究。治理措施多在水华暴发之后实施,主要有化学治理技术、生物治理技术等,但这些技术存在弊端,如化学治理技术不可避免地造成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生物治理技术不够成熟,筛选的藻类天敌种类少。因此,对种源蓝藻采取措施,是治理蓝藻水华的新治理技术,在其越冬和复苏的过程中将其灭杀,是有效控制蓝藻种源复苏繁殖。

越冬蓝藻沉积于湖底表层活性沉积层中,通过循环水流对表层活性层进行汲取,不扰动底层底泥,对抽取上来的泥水混合物进行分离脱水,澄清的水作为水力汲取用的循环水流使用,分离沉淀下来的大量泥沙回覆至湖底,不影响湖底原生态结构,分离出来的越冬蓝藻与重污染有机质浓缩后可以外运。

富含越冬蓝藻的水底絮状表层沉积物需要通过负压汲取才能进行有效的定量化清除,通过负压将沉积物吸进汲取头中,进入输送管道抽提至载体平台上,整个汲取头可以在行进作业中随水底地形上下起伏,使汲取头能贴合水底,提高汲取效率,湖底越冬蓝藻种源清除设备在满载运行的时候,总质量超过100吨,后面还拖行10个水底汲取头,要带动如此庞然大物并克服水下阻力,传统螺旋桨推进的方式显然无法满足要求,因此设计特殊的水下行走桨轮为设备提供牵引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清除湖底蓝藻种源,迟滞来年全湖蓝藻水华发生的规模与时间的湖底越冬蓝藻种源清除工艺。

与此相应,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清除湖底蓝藻种源,迟滞来年全湖蓝藻水华发生的规模与时间的湖底越冬蓝藻种源清除设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湖底越冬蓝藻种源清除设备,包括至少7个密封舱室、汲取头、水车、三维行车、水下行走桨轮、离心机器,所述密封舱室之间固定组成载体平台,所述载体平台上从左到右依次设置有汲取头、水车、三维行车、离心机器、水下行走桨轮。7个首尾相连的独立密封舱室组成载体平台,保证在有2-3个舱室破损漏水时不会发生沉没危险,整个汲取头可以在行进作业中随水底地形上下起伏,使汲取头能贴合水底,提高对蓝藻种源的汲取效率,水车对密封舱室中的泥水混合物进行循环汲取,为湖底越冬蓝藻种源清除工艺提供水源,三维行车下方通过链条带动封闭式抓泥斗,抓泥斗配合三维行车在紧凑的载体平台上对分离后的沙粒、泥土等较重的物质进行抓取并回覆湖底,离心机器对较轻的物质与越冬蓝藻种源进行离心,水下行走桨轮为载体平台移动提供动力。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汲取头包括输泥管、汲取斗、底板,所述输泥管一端与载体平台固定,输泥管另一端与汲取斗连接,所述汲取斗设置在底板上;所述水车包括水槽、固定架、滚轴,所述水槽设置在载体平台上,水槽上端面设置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上设置有滚轴。输泥管为泥水混合物输送的通道,将泥水混合物输送到载体平台上,汲取斗、底板均为水下汲取舱的一部分,汲取斗为外壳并固定在底板上,水槽固定在载体平台上,为水车提供半封闭的汲水槽,固定架固定在水槽上面,加固水槽结构的同时为滚轴安装提供条件,滚轴为整体水车运转进行力量传递。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三维行车包括至少两组轻轨、轮排壳、滑轮、至少两组支撑架,所述轻轨设置在载体平台的两侧,所述轮排壳的下方设置有滑轮,轮排壳通过滑轮实现在轻轨上滑动,所述支撑架设置在轮排壳;所述水下行走桨轮包括至少两组节臂、若干连接杆、加强臂,所述连接杆设置在两组节臂之间,所述节臂的一端与载体平台铰接,节臂的另一端与加强臂铰接,所述加强臂的另一端设置有半圆槽。轻轨安装在载体平台两侧,为轮排壳提供滑动轨道,滑轮为轮排壳提供滑动基础,轮排壳上安装有支撑架,支撑架通过轮排壳实现在载体平台上纵向移动,连接杆安装在节臂之间,起到加强筋的作用,同时连接杆与节臂连接形成多个平行四边形结构,使节臂在转动的时候结构更加稳固,节臂两端为平行关节,可以使加强臂在节臂任意转动时都能保持垂直的状态,加强臂为节臂与行走连接轴之间连接的过渡件。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汲取头还包括至少两组牵引索链、至少两组限位索链、至少四组索环、至少两组侧护板,一组所述索环设置在载体平台两侧,一组所述索环设置在输泥管的外壁上,其余两组所述索环设置在汲取斗的外壁上,所述牵引索链的一端与载体平台上的索环连接,牵引索链的另一端与汲取斗上的一组索环连接,所述限位索链的一端与输泥管上的索环连接,限位索链的另一端与汲取斗上的另外一组索环连接,所述汲取斗和底板设置在两组侧护板之间。牵引索链一端与载体平台连接,另一端与汲取斗连接,载体平台运动时通过牵引索链使整体汲取头随着载体平台一同运动,为汲取头提供前行的动力,限位索链一端与输泥管连接,另一端与汲取斗连接,通过限位索链可以防止出现水深变化或地形变化引起的输泥管和汲取斗之间的角度变化过大的问题。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水车还包括疏导滑板和传动链,所述滚轴包括主动轴和从动轴,所述主动轴上从中间往两端依次设置有齿轮、轴承、轴承壳、第一轴承、平垫、限位卡环,所述从动轴上从中间往两端依次设置有齿轮、轴套、轴承壳、第一轴承、平垫、限位卡环,所述固定架从中间往两端依次设置有疏导滑板和轴承壳,所述传动链一端设置在主动轴上,传动链的另一端设置在从动轴上。疏导滑板为传动链转动时提供疏导平台,防止传动链中间部分过度下坠而导致与固定架相互碰撞的事情发生,主动轮、从动轮为整体水车运转进行力量传递,主动轴及从动轴上设置有四组齿轮,通过齿轮使传动链进行转动,轴承安装在轴承壳内,主动轴通过轴承实现在轴承壳内转动,轴套安装在轴承壳内,从动轴通过轴套实现在轴承壳内转动,整体从动轴位于泥水混合物中,如果从动轴上使用普通轴承的话,水中的铁质杂质及其它杂质会对轴承造成磨损,不仅影响轴承的正常使用并且还会降低工作效率,轴套不仅可以替代轴承完成轴承所需要完成的工作,而且铁质杂质及其它杂质不会影响到轴套的正常使用,第一轴承安装在轴承壳外侧,对主动轴与轴承壳、从动轴与轴承壳之间的位置进行限定,限位卡环限制在第一轴承外侧,通过限位卡环对第一轴承进行位置限定,平垫设置在限位卡环与第一轴承之间,通过平垫减小限位卡环与第一轴承之间的位置误差。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三维行车还包括固定架、工字轨道、至少四组斜撑、单轨小车,所述固定架设置在两组支撑架之间,固定架的下方设置有工字轨道,所述单轨小车设置在工字轨道上,所述斜撑一端与支撑架固定,斜撑的另一端与固定架固定;所述水下行走桨轮还包括行走连接轴、外套壳、至少两组动力机器、转动轴承,所述行走连接轴与半圆槽固定,行走连接轴下方设置有外套壳,所述动力机器对称的设置在外套壳两侧,所述行走连接轴上设置有转动轴承。固定架设置在支撑架之间,对支撑架进行连接,斜撑安装在固定架与支撑架之间,加固固定架与支撑架之间的连接,工字轨道安装在固定架下方,为单轨小车提供滑行轨道,实现单轨小车在横向上的移动,行走连接轴安装在加强臂上,行走连接轴通过转动轴承实现转向,外套壳安装在行走连接轴的下方并安装有动力机器,通过动力机器获得前进的动力。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行走连接轴包括中轴和轴管,所述转动轴承包括轴承转动壳片、轴承固定壳片、滚珠,所述轴承转动壳片设置在中轴上,所述轴承固定壳片设置在轴管上,所述轴承转动壳片和轴承固定壳片之间设置有***槽,所述轴承转动壳片和所述轴承固定壳片上均设置有滚珠槽,所述滚珠设置在滚珠槽内,所述轴承转动壳片和所述轴承固定壳片通过滚珠实现相互配合转动,所述中轴通过轴承转动壳片和轴承固定壳片实现与轴管滚动连接;所述动力机器包括动力机器静体和动力机器动体,所述动力机器静体设置在外套壳上,动力机器静体为动力机器动体提供转动动力,所述动力机器动体上设置有桨轮。轴承转动壳片固定在中轴上,轴承固定壳片固定在套管上,当轴承固定壳片与轴承转动壳片之间通过滚珠配合工作时,轴承转动壳片与轴承固定壳片之间就会产生***沟,滚珠转动时,附着在滚珠表面的杂质会随着水流通过***沟流出轴承,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杂质从吸入到排出的过程,使得杂质不会在轴承处堆积,不会对轴承及滚珠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坏,动力机器静体安装在外套壳上,动力机器静体为动力机器动体提供转动动力,桨轮安装在动力机器动体上,桨轮通过动力机器动体实现在水中行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湖底越冬蓝藻种源清除工艺,该清除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自然混凝沉淀:

A.将从湖底抽取上来的泥水混合物灌入容器中进行沙粒沉淀;

B.将步骤A去除沙粒后的泥水混合物引流到另一容器中进行泥土沉淀;

C.步骤A、步骤B所需要的沉淀时间均为9~10min。

较优化地,包括以下步骤:

2)强化沉淀:

a.将步骤1)泥土沉淀后的泥水混合物引流至其他容器中进行强化沉淀;

b.在进行强化沉淀之前或过程中加入高密度活性填料;

c.高密度活性填料对比重较轻的物质进行吸附使水澄清,填料表面微生物对吸附有机质及水中溶解性有机质进行快速降解。

较优化地,包括步骤如下:

3)机械脱水:

a.对步骤2)吸附脱落和强制沉淀下来的物质采用机械脱水设备进行离心;

b.对离心后的物质进行压滤、自然沥水,然后装袋外运。

4)结束操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湖底越冬蓝藻种源清除工艺,相对于化学治理技术,不需要在湖中投入化学用品,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而且沉淀下来的泥沙还会回覆湖底,不影响湖底原生态结构;相对于生物治理技术,不需要对藻类进行筛选,因此,湖底越冬蓝藻种源清除工艺是治理蓝藻水华的新治理技术,在其越冬和复苏的过程中将其灭杀,是有效控制蓝藻种源复苏繁殖。

2.7个首尾相连的独立密封舱室组成载体平台,保证在有2-3个舱室破损漏水时不会发生沉没危险,整个汲取头可以在行进作业中随水底地形上下起伏,使汲取头能贴合水底,提高对蓝藻种源的汲取效率,水车对密封舱室中的泥水混合物进行循环汲取,为湖底越冬蓝藻种源清除工艺提供水源,三维行车下方通过链条带动封闭式抓泥斗,抓泥斗配合三维行车在紧凑的载体平台上对分离后的沙粒、泥土等较重的物质进行抓取并回覆湖底,不影响湖底原生态结构。

3.载体平台艉端通过汲取头获得湖底泥水混合物,通过水车对泥水混合物进行汲取使载体平台中的泥水混合物水位下降,载体平台中的水位与湖水平面形成水位差,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湖底泥水混合物通过汲取头进入到输泥管中,并再次输送到载体平台上,通过负压的形式不断地对湖底泥水混合物进行汲取,不仅不会对湖底原生态结构造成破坏,而且汲取的效率也高于其他汲取方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湖底越冬蓝藻种源清除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湖底越冬蓝藻种源清除设备的汲取头与载体平台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湖底越冬蓝藻种源清除设备的底板与汲取斗、侧护板连接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湖底越冬蓝藻种源清除设备的输泥管与活结外环、限位环连接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湖底越冬蓝藻种源清除设备的水车与载体平台连接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湖底越冬蓝藻种源清除设备的疏导滑板、主动轴与固定架连接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湖底越冬蓝藻种源清除设备的主动轴与齿轮、固定架等连接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湖底越冬蓝藻种源清除设备的从动轴与齿轮、固定架等连接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湖底越冬蓝藻种源清除设备的图7(8)中A(B)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本发明湖底越冬蓝藻种源清除设备的轴承壳与轴承(轴套)连接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湖底越冬蓝藻种源清除设备的齿轮与传动链传动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湖底越冬蓝藻种源清除设备的水车左视图;

图13为本发明湖底越冬蓝藻种源清除设备的三维行车与载体平台连接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湖底越冬蓝藻种源清除设备的三维行车前视图;

图15为本发明湖底越冬蓝藻种源清除设备的单轨小车与工字轨道、垂直移动减速机等连接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湖底越冬蓝藻种源清除设备的水下行走桨轮与载体平台连接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湖底越冬蓝藻种源清除设备的节臂与连接杆、桁架等连接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湖底越冬蓝藻种源清除设备的加强臂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湖底越冬蓝藻种源清除设备的行走连接轴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湖底越冬蓝藻种源清除设备的外套壳与动力机器连接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湖底越冬蓝藻种源清除设备的动力机器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湖底越冬蓝藻种源清除设备的转动轴承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湖底越冬蓝藻种源清除设备的中轴与外套壳连接示意图;

图24为本发明湖底越冬蓝藻种源清除设备的桨轮与防滑板连接示意图;

图25为本发明湖底越冬蓝藻种源清除设备的加强臂与行走连接轴连接的俯视图。

1、汲取头;2、水车;3、三维行车;4、水下行走桨轮;5、离心机器;7、密封舱室1#;8、密封舱室2#;9、密封舱室3#;10、密封舱室4#;11、密封舱室5#;12、密封舱室6#;13、密封舱室7#;1-14、输泥管;1-15、汲取斗;1-16、底板;1-17、牵引索链;1-18、限位索链;1-19、索环;1-20、侧护板;1-21、活结外环;1-22、限位环;1-23、水泵;1-24、回流水管;1-25、喷水管;1-26、进水口;1-27、喷水口;1-28、滑刀;2-14、水槽;2-15、固定架;2-16、滚轴;2-17、疏导滑板;2-18、齿轮;2-20、传动链;2-21、轴承壳;2-22、第一轴承;2-23、主动轴;2-24、从动轴;2-25、轴承;2-26、卡槽;2-27、卡环;2-28、平垫;2-29、限位卡环;2-30、轴套;2-31、键槽;2-32、电机;2-33、减速机;2-34、压环;2-35、刮板;3-14、轻轨;3-15、轮排壳;3-16、滑轮;3-17、支撑架;3-18、固定架;3-19、工字轨道;3-20、斜撑;3-21、单轨小车;3-22、钢轴;3-23、横向移动电机;3-24、横向移动减速机;3-25、链轮;3-26、链条;3-27、垂直移动电机;3-28、垂直移动减速机;3-29、抓泥斗;3-30、张开链条;3-31、合拢链条;3-32、纵向移动电机;3-33、纵向移动减速机;4-14、节臂;4-15、连接杆;4-16、加强臂;4-17、半圆槽;4-18、行车连接轴;4-19、外套壳;4-20、动力机器;4-21、动力机器静体;4-22、动力机器动体;4-23、桨轮;4-24、中轴;4-25、轴管;4-26、转动轴承;4-27、轴承转动壳片;4-28、轴承固定壳片;4-29、滚珠槽;4-30、滚珠;4-31、***槽;4-32、套管;4-33、基座;4-34、桁架;4-35、防滑板;4-36、锁紧螺母;4-37、转向摇臂;4-38、压紧螺母;4-39、伸缩缸。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如图1-25所示,湖底越冬蓝藻种源清除设备,包括至少7个密封舱室、汲取头1、水车2、三维行车3、水下行走桨轮4、离心机器5,密封舱室之间固定组成载体平台6,载体平台6上从左到右依次安装有汲取头1、水车2、三维行车3、离心机器5、水下行走桨轮4,密封舱室包括密封舱室1#、密封舱室2#、密封舱室3#、密封舱室4#、密封舱室5#、密封舱室6#、密封舱室7#,密封舱室7#作为储存泥水混合物的负压舱,汲取头1安装在负压舱的下方,水车2倾斜35°安装在负压舱中,三维行车可以在密封舱室2#-6#之间移动,离心机器5安装在密封舱室1#上,水下行走桨轮4固定在密封舱室1#的前端,本设备自带动力系统,包括电力系统、液压系统,电力系统为水车2、三维行车3和离心机5提供电力,液压系统为水下行走桨轮4提供液压动力。

汲取头1包括输泥管1-14、汲取斗1-15、底板1-16,输泥管1-14一端与密封舱室7#的下端通过螺丝固定,输泥管1-14另一端无丝***节安装在汲取斗1-15上并与汲取斗1-15转动连接,汲取斗1-15焊接在底板1-16上;水车2包括水槽2-14、固定架2-15、滚轴2-16,水槽2-14下端面焊接在密封舱室7#上,水槽2-14上端面焊接有固定架2-15,固定架2-15上焊接有滚轴2-16。

较优的,底板1-16包括进水口1-26、喷水口1-27、滑刀1-28,滑刀1-28以阵列的形式焊接在底板1-16的底部,滑刀1-28把底板1-16分隔成多个区域,滑刀1-28与底板1-16的一端呈弧形翘起,纵向看呈滑雪板状,进水口1-26和喷水口1-27设置在两组滑刀1-28之间,进水口1-26位于汲取斗1-15下方,喷水口1-27设置在底板1-16翘起的位置。

较优的,输泥管1-14为T型管,输泥管1-14包括活结外环1-21、限位环1-22,输泥管1-14的T型端外壁加工有梯台,活结外环1-21的内壁加工有梯台,输泥管1-14的T型端从中间往两端安装活结外环1-21和限位环1-22,输泥管1-14的T型管无丝***结安装在汲取斗1-15上,限位环1-22位于汲取斗1-15与活结外环1-21之间,输泥管1-14通过活结外环1-21及限位环1-22增加与汲取斗1-15之间的密封性并同时增加输泥管1-14与汲取斗1-15之间的力量传递效果。

三维行车3包括至少两组轻轨3-14、轮排壳3-15、滑轮3-16、至少两组支撑架3-17,轻轨3-14通过固定螺丝固定在载体平台6的两侧,轮排壳3-15包括钢轴3-22、纵向移动电机3-32、纵向移动减速机3-33,钢轴3-22加工有卡槽2-26,钢轴3-22先穿过轮排壳3-15一侧的壳体,再穿过滑轮3-16,然后穿过轮排壳3-15的另一侧壳体,卡槽2-26上安装有卡环2-27,钢轴3-22通过卡槽26、卡环2-27固定在轮排壳3-15上,钢轴3-22伸出轮排壳3-15,纵向移动减速机3-33与钢轴3-22轴连接并通过螺丝固定,纵向移动电机3-32通过螺丝固定在轮排壳3-15上端面,纵向移动减速机3-33通过螺丝固定在轮排壳3-15侧端面,纵向移动电机3-32与纵向移动减速机3-33轴连接并通过螺丝固定,纵向移动电机3-32通过滑轮3-16实现轮排壳3-15在轻轨3-14上滑动,支撑架3-17穿过轮排壳3-16上端面并位于轮排壳3-15内部,支撑架3-17通过螺丝固定在轮排壳3-15上;水下行走桨轮4包括至少两组节臂4-14、若干连接杆4-15、加强臂4-16,连接杆4-15通过螺丝固定在两组节臂4-14之间,节臂4-14靠近密封舱室1#的一端均焊接有套管4-32,节臂4-14靠近加强臂4-16的一端均焊接有基座4-33,密封舱室1#的前端焊接有基座4-33,套管4-32与基座4-33通过螺丝铰接,节臂4-14通过套管4-32及基座4-33实现与载体平台6铰接,加强臂4-16靠近节臂4-14的一端也焊接有套管4-32,节臂4-14的另一端通过套管4-32及基座4-33实现与加强臂4-16铰接,加强臂4-16的另一端加工有半圆槽4-17。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案,节臂4-14的上方固定有桁架4-34,桁架4-34纵向看呈梯形,桁架4-34固定节臂4-14之间的连接,桁架4-34的上方螺丝固定有滑轮,载体平台6上通过行车斜撑、立柱和插槽稳定为一个三角状的稳定结构,通过其与桁架4-34上设有滑轮通过链锁或者钢绳固定,通过滑轮使整个水下行走桨轮4上升或下降。

汲取头1还包括至少两组牵引索链1-17、至少两组限位索链1-18、至少四组索环1-19、至少两组侧护板1-20,一组索环1-19焊接在载体平台6两侧,一组索环1-19焊接在输泥管1-14的外壁上,其余两组索环1-19焊接在汲取斗1-15的外壁上,牵引索链1-17的一端与载体平台6上的索环1-19通过绳扣连接,牵引索链1-17的另一端与汲取斗1-15上的一组索环1-19通过绳扣连接,限位索链1-18的一端与输泥管1-15上的索环1-19通过绳扣连接,限位索链1-18的另一端与汲取斗1-15上的另外一组索环1-19通过绳扣连接,汲取斗1-15和底板1-16设置在两组侧护板1-20之间,汲取斗1-15的侧端面和底板1-16的侧端面均与侧护板1-20焊接,三者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汲水舱。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案,汲取头1还包括水泵1-23、回流水管1-24、喷水管1-25,水泵1-23通过螺丝固定在载体平台6上,回流水管1-24一端与水泵1-23过盈连接并用铁丝进行进一步的固定,回流水管1-24通过铁丝固定在输泥管1-14的外壁,回流水管1-24另一端与喷水管1-25通过螺丝固定,喷水管1-25固定在底板1-16的上端面并刚好位于喷水口1-27的上方,喷水管1-25与底板1-16接触的端面加工有喷水通孔,水泵1-23抽取载体平台6上的清水通过回流管道1-24输送到喷水管1-25中,喷水管1-25通过喷水口1-27将清水喷射出去并对底板1-16前方的湖底污泥进行冲刷,使污泥与湖水混合,方便进水口1-26对湖底泥水混合物进行汲取。

水车2还包括疏导滑板2-17和传动链2-20,滚轴2-16包括主动轴2-23和从动轴2-24,主动轴2-23上从中间往两端依次设置有齿轮2-18、轴承2-25、轴承壳2-21、第一轴承2-22、平垫2-28、限位卡环2-29,第一轴承2-22为普通轴承,如滚针轴承、推力轴承,主动轴2-23中间部分加工有键槽2-31,并在两端加工有卡槽2-26,齿轮2-18的内壁加工有键槽2-31,主动轴2-23通过键槽2-31与齿轮2-18固定连接,通过键槽2-31可以使齿轮2-18与主动轴2-23保持同步转动,主动轴2-23再往两端焊接有轴承2-25,轴承2-25安装在轴承壳2-21的内部,第一轴承2-22套在主动轴2-23上并位于轴承壳2-21的外侧,限位卡环2-29通过卡槽2-26固定在主动轴2-23上,平垫2-28位于限位卡环2-29和第一轴承2-22的中间,从动轴2-24上从中间往两端依次设置有齿轮2-18、轴套2-30、轴承壳2-21、第一轴承2-22、平垫2-28、限位卡环2-29,从动轴2-24中间部分加工有键槽2-31,并在两端加工有卡槽2-26,从动轴2-24通过键槽2-31与齿轮2-18固定连接,通过键槽2-31可以使齿轮2-18与从动轴2-24保持同步转动,从动轴2-24再往两端焊接有轴套2-30,轴套2-30安装在轴承壳2-21的内部,第一轴承2-22套在从动轴2-24上并位于轴承壳2-21的外侧,限位卡环2-29通过卡槽2-26固定在从动轴2-24上,平垫2-28位于限位卡环2-29及第一轴承2-22的中间,固定架2-15从中间往两端依次焊接有疏导滑板2-17和轴承壳2-21,传动链2-20一端安装在主动轴2-23的齿轮2-18上,传动链2-20的另一端安装在从动轴2-24的齿轮2-18上。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案,轴承壳2-21内壁加工有四道卡槽2-26,轴承2-25(轴套2-30)安装在轴承壳2-21的内部,通过中间两道卡环2-27对轴承2-25(轴套2-30)进行位置固定,外部的两道卡环2-27对主动轴2-23(从动轴2-24)与轴承壳2-21之间进行油封。

较优的,水车2还包括电机2-32和减速机2-33,主动轴2-23一端伸出限位卡环2-29并与减速机2-33轴连接并通过螺丝固定,减速机2-33的另一端与电机2-32轴连接并通过螺丝固定。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传动链2-20包括压环2-34、刮板2-35,传动链2-20通过螺丝固定有压环2-34,压环2-34中间位置通过固定销固定有刮板2-35,刮板2-35的长宽尺寸与水槽2-14内壁的长宽尺寸大小一样,传动链2-20转动的时候带着刮板2-35在水槽2-14中行走,通过刮板2-35与水槽2-14的相互配合在水槽2-14中形成一个一个的半封闭空间,通过半封闭空间可以对负压舱中的泥水混合物进行存储并在传动链2-20转动的时候对泥水混合物进行运输,通过传动链2-20的转动可以不断的对负压舱中泥水混合物进行汲取运输。

三维行车3还包括固定架3-18、工字轨道3-19、至少四组斜撑3-20、单轨小车3-21,固定架3-18设置在两组支撑架3-17之间,固定架3-18的下方设置有工字轨道3-19,单轨小车3-21设置在工字轨道3-19上,斜撑3-20一端与支撑架3-17固定,斜撑3-20的另一端与固定架3-18固定;水下行走桨轮4还包括行走连接轴4-18、外套壳4-19、至少两组动力机器4-20、转动轴承4-26,行走连接轴4-18与半圆槽4-17固定,行走连接轴4-18下方设置有外套壳4-19,动力机器4-20对称的设置在外套壳4-19两侧,行走连接轴4-18上设置有转动轴承4-26,动力机器4-20是将电能、势能转换成机械能的机器,如液压马达、电机等,本设备的水下行走桨轮4使用的是液压马达。

较优的,固定架3-18包括横向移动电机3-23、横向移动减速机3-24、链轮3-25、链条3-26,横向移动电机3-23螺丝固定在固定架3-18的一端,横向移动电机3-23与横向移动减速机3-24轴连接并用螺丝固定,横向移动减速机3-24上用螺丝固定有钢轴3-22,固定架3-18远离横向移动电机3-23的一端水平焊接有钢轴3-22,两件钢轴3-22在同一水平线上,钢轴3-22上均安装有链轮3-25,链条3-26安装在链轮3-25上并且链条3-26的两端与单轨小车3-21固定,横向移动电机3-23通过链条3-26实现单轨小车3-21在工字轨道上横向移动。

较优的,单轨小车3-21包括垂直移动电机3-27、垂直移动减速机3-28、抓泥斗3-29、张开链条3-30、合拢链条3-31,单轨小车3-21的下方通过螺丝固定有垂直移动减速机3-28,垂直移动减速机3-28与垂直移动电机3-27轴连接并螺丝固定,垂直移动减速机3-28上贯穿一根钢轴3-22,钢轴3-22的两端分别用螺丝固定有张开链条3-30、合拢链条3-31,张开链条3-30、合拢链条3-31均与抓泥斗3-29螺丝固定,合拢链条3-31与抓泥斗3-29的中心位置固定,张开链条3-30与抓泥斗3-29的两端固定,垂直移动电机3-27正转时对合拢链条3-31进行收卷,合拢链条3-31带动抓泥斗3-29上升,抓泥斗3-29在重力作用下合拢,垂直移动电机3-27反转时对张开链条3-30进行收卷,张开链条3-30带动抓泥斗3-29下降并使抓泥斗3-29张开。

较优的,行走连接轴4-18包括中轴4-24和轴管4-25,转动轴承4-26包括轴承转动壳片4-27、轴承固定壳片4-28、滚珠4-30,轴承转动壳片4-27焊接在中轴4-24上,轴承固定壳片4-28焊接在轴管4-25上,轴承转动壳片4-27和轴承固定壳片4-28之间设置有***槽4-31,轴承转动壳片4-27和轴承固定壳片4-28上均设置有滚珠槽4-29,滚珠4-30放置在滚珠槽4-29内,轴承转动壳片4-27和轴承固定壳片4-28通过滚珠4-30实现相互配合转动,中轴4-24通过轴承转动壳片4-27和轴承固定壳片4-28实现与轴管4-25滚动连接;动力机器4-20包括动力机器静体4-21和动力机器动体4-22,动力机器静体4-21通过螺丝固定在外套壳4-19上,动力机器静体4-21为动力机器动体4-22提供转动动力,动力机器动体4-22上通过螺丝固定有桨轮4-23,为了提高桨轮4-23的牵引力,在桨轮4-23的外壁上焊接有防滑板4-35。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案,加强臂4-16包括伸缩缸4-39,行走连接轴4-18还包括锁紧螺母4-36、转向摇臂4-37、压紧螺母4-38,锁紧螺母4-36、转向摇臂4-37和压紧螺母4-38从上至下依次套在中轴4-24上,锁紧螺母4-36与压紧螺母4-38通过螺纹固定在中轴4-24上,转向摇臂4-37放置在锁紧螺母4-36与压紧螺母之间,并且转向摇臂4-37与中轴4-24接触的内壁加工有键槽,转向摇臂4-37通过键槽及平键实现与中轴4-24同步转动,伸缩缸4-39焊接在加强臂4-16的侧端面,伸缩缸4-39与转向摇臂4-37通过螺丝进行铰接,本设备中的伸缩缸4-39通过液压系统获得伸缩动力,通过伸缩缸4-39控制转向摇臂4-37转动实现中轴4-24与轴管4-25之间的转动。

湖底越冬蓝藻种源清除工艺,该清除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自然混凝沉淀:

A.将从湖底抽取上来的泥水混合物灌入密封舱室6#中进行沙粒沉淀;

B.将步骤A去除沙粒后的泥水混合物引流到另一密封舱室5#中进行泥土沉淀;

C.步骤A、步骤B所需要的沉淀时间均为9~10min。

舱室之间的贯通水流量为300m3/h,而每个舱室的容积为48.6m3,从进行沙粒沉淀到再进行泥土沉淀需要9~10min。

步骤2、强化沉淀:

a.将步骤1泥土沉淀后的泥水混合物引流至密封舱室4#~2#中进行强化沉淀;

b.在进行强化沉淀之前或过程中加入高密度活性填料;

c.高密度活性填料对比重较轻的物质进行吸附使水澄清,填料表面微生物对吸附有机质及水中溶解性有机质进行快速降解。

进一步的优选步骤,在进行强化沉淀的密封舱室4#~2#中放入聚乙烯网,将高密度活性填料投放在聚乙烯网上,聚乙烯网对水中的蓝藻种源及较轻物质起到吸附阻挡的作用,再通过高密度活性填料表面微生物对吸附有机质及水中溶解性有机质进行快速降解,使强化沉淀的效果进一步的提高。

高密度活性填料的选用,高密度活性填料可以使用X-Phos材料,X-Phos材料在与水反应的过程中会产生羟基自由基中间体,该物质是自然界中最强的氧化剂之一,研究表明该羟基自由基对河湖底泥的有机质具有优异的氧化效果,制成的颗粒状X-Phos材料施放在水体中,能够在较长时间内起到强化降解沉积物有机质的作用。

高密度活性填料可以使用活性炭,活性炭的内部有很多孔隙,每克活性炭的内部孔隙如果铺展开来可达到500~1700平方米,过滤时由于其多孔性可吸附各种液体中的微细物质、去除有机物及重金属及放射性等污染物质,正是这种独特的内部构造,使得活性炭具有优异的吸附能力。

步骤3、机械脱水:

a.对步骤2)吸附脱落和强制沉淀下来的物质采用机械脱水设备进行离心;

b.对离心后的物质进行压滤、自然沥水,然后装袋外运。

上述湖底越冬蓝藻种源清除设备的工作原理:载体平台6艉端与汲取头1固定在一起,载体平台6艉端有负压舱,汲取头1通过输泥管1-14将泥水混合物输送到负压舱中,水车2对负压舱中的泥水混合物进行循环抽取,负压舱中水位下降与湖面形成水位差,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湖底泥水混合物通过进水口1-26进入汲水舱中并通过输泥管1-14再次输送带负压舱中,以负压的形式从湖底循环汲取泥水混合物不会对湖底原生态结构造成破坏,而且对泥水混合物的汲取效率也相对较高。

水车2将泥水混合物输送到密封舱室6#中进行沙粒沉淀,密封舱室2#至密封舱室6#之间焊接有倒虹吸管,通过倒虹吸管进行密封舱室之间的水力连通,通过倒虹吸管将进行过沙粒沉淀的泥水混合物引流到密封舱室5#中进行泥土沉淀,经过9~10min后,将进行过泥土沉淀的泥水混合物引流到密封舱室4#~2#中进行强化沉淀,强化沉淀完成后,将较轻的物质及越冬蓝藻种源经泵抽取至离心机器5进行离心、压缩,三维行车3固定在载体平台6上,三维行车6带动抓泥斗实现三维运动,对分离后沉积在舱室底部的较重物质进行抓取移除并回覆湖底,水下行走桨轮4固定在载体平台6前端,载体平台6通过水下行走桨轮4实现在水中移动。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26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装载机半自动铲装控制系统及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