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特殊孔眼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文档序号:1459842 发布日期:2020-02-21 浏览:11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特殊孔眼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Knitting method of special eyelet knitted fabric ) 是由 张伍连 于 2019-10-25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特殊孔眼针织物的编织方法,本发明是由多次向右局部编织、多次向左局部编织与纬平针横列的编织进行组合编织,即让针织物在局部位置上产生编织横列的差,从而形成针织物的孔眼结构,该方法不会产生重叠线圈,在编织过程中,不需要进行移圈,而仅仅进行线圈编织,因此,可降低对横机编织功能的要求,例如,不需要横机具有三功位选针功能等。(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knitting method of a knitted fabric with special holes, which combines the knitting of a plurality of times of right local knitting, a plurality of times of left local knitting and the knitting of weft plain courses, namely, the knitted fabric generates the difference of knitting courses at local positions so as to form the hole structure of the knitted fabric.)

一种特殊孔眼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针织物编织方法领域,尤其是一种特殊孔眼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通过移圈编织可在横机针织物上形成孔眼,该方法通常是:在编织过程中,先将某枚织针上的线圈转移,以形成空针,在下一编织横列上,让空针上形成挂圈,待随后的一个编织横列编织时,新形成的线圈会将上述的挂圈位置上提,使针织物在空针的位置上形成孔眼,在移圈位置上形成重叠线圈。但是,该方法会产生重叠线圈,在编织过程中,需要进行移圈,对横机编织功能的要求比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特殊孔眼针织物的编织方法,解决现有方法编织会产生重叠线圈,需要进行移圈,对横机编织功能的要求比较高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特殊孔眼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用单针床、双针床或多针床横机,横机可单针选针地进行线圈编织,依据针织物的花型特点,把针织物的编织看成是由多次向右局部编织A、多次向左局部编织B与纬平针横列编织C的其中一种或者两种或三种的组合编织,其中,

多次向右局部编织A包括以下工序:

第一次向右局部编织,机头向右移动,在m1枚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让其它织针处于停针状态,该横列为第一次向右局部编织的第一编织横列,机头向左移动,在n1枚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其它织针均处于停针状态,该横列为第一次向右局部编织中的第一重复编织横列,机头再向右移动,在n1枚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其它织针均处于停针状态,然后再重复上述两个重复编织横列,直到第一次向右局部编织的整体横列数为X1个;

第二次向右局部编织,机头向右移动,除完成第一次向右局部编织的最后编织横列外,还在右侧新的m2枚织针上进行了线圈编织,而让右侧的其它织针均处于停针状态,即完成了第二次向右局部编织的第一编织横列的编织,机头向左移动,在n2枚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其它织针均处于停针状态,该横列为第一次向右局部编织中的第一重复编织横列,机头再向右移动,在n2枚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其它织针均处于停针状态,然后再重复上述两个重复编织横列,直到第二次向右局部编织的整体横列数为X2个;

第三次向右局部编织,按照第二次向右局部编织的方法,在新的右侧织针上进行第三次向右局部编织;

第四、五、…次向右局部编织,按照上一次向右局部编织的方法,在新的右侧织针上进行第四、五、…次向右局部编织;直到完成针织物的孔眼花型宽度所需要的织针编织宽度,其中,第一次向右局部编织的三参数m1≥4枚,n1≥3枚,X1≥3个,且m1>n1,X1为奇数,第二次向右局部编织的三参数m1同m2,n1同n2,X1同X2,…依次类推;

多次向左局部编织B包括以下工序:

第一次向左局部编织,机头向左移动,在p1枚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让其它织针处于停针状态,该横列为第一次向左局部编织的第一编织横列,机头向右移动,在q1枚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其它织针均处于停针状态,该横列为第一次向左局部编织中的第一重复编织横列,机头再向左移动,在q1枚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其它织针均处于停针状态,然后再重复上述两个重复编织横列,直到第一次向左局部编织的整体横列数为Y1个;

第二次向左局部编织,机头向左移动,除完成第一次向左局部编织的最后编织横列外,还在左侧新的p2枚织针上进行了线圈编织,而让左侧的其它织针均处于停针状态,即完成了第二次向左局部编织的第一编织横列的编织,机头向右移动,在q2枚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其它织针均处于停针状态,该横列为第一次向左局部编织中的第一重复编织横列,机头再向左移动,在q2枚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其它织针均处于停针状态,然后再重复上述两个重复编织横列,直到第二次向左局部编织的整体横列数为Y2个;

第三次向左局部编织,按照第二次向左局部编织的方法,在新的左侧织针上进行第三次向左局部编织;

第四、五、…次向左局部编织,按照上一次向左局部编织的方法,在新的左侧织针上进行第四、五、…次向左局部编织;直到完成针织物的孔眼花型宽度所需要的织针编织宽度,其中,第一次向左局部编织的三参数p1同m1,q1同n1,Y1同X1,第二次向右局部编织的三参数p2同m1,q2同n1,Y2同X1,…依次类推。

本发明实现的有益效果:1、无论是各次的向右局部编织,还是各次的向左局部编织,均存在着重复编织横列,这些重复编织横列上的线圈横列数较其两侧临近的那两个线圈横列数多了X-1(X≥3)个,当两侧临近的那两个线圈与后续编织横列上的线圈串套后,其本身线圈将会被拉长,而重复编织横列两侧的X-1线圈将会被压缩、与弯曲,且弯曲的方向向着局部编织内侧,因此,在重复编织横列的左右两侧各产生了1个孔眼结构,另一方面,向右局部编织右侧形成的孔眼较左侧形成的孔眼位置低一个编织横列,向左局部编织右侧形成的孔眼较左侧形成的孔眼位置高一个编织横列。2、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均为线圈编织,因此,对电脑横机的功能的要求可有所降低,例如,不需要具有移圈功能的横机,也不需要具有三功位选针功能的横机,因为,不需要进行集圈编织等。另外,各线圈纵行上的线圈横列个数有所不同,其中,各次局部编织中的重复编织横列部分线圈横列数较多,在各次局部编织中的第一编织横列除重复编织以外的部分横列数较少。

附图说明

图1实施方式一针织物的实物图的效果图。

图2实施方式二针织物的实物图的效果图。

图3与实施方式一对应的编织意匠图。

图4与实施方式二对应的编织意匠图。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具体如下:

实施方式一

图1是实施方式一针织物的实物图的效果图,从中可以看出,存在着重复编织横列均为5枚织针,图的最下部重复编织横列两侧的孔眼,左侧较右侧高一个横列,此处为向右局部编织,沿此处向上观察。重复编织横列也为5枚织针,重复编织横列两侧的孔眼,左侧较右侧低一个横列,此处为向左局部编织。且各次向左或右局部编织重复编织横列之间为单个线圈纵行,图中最左最右侧的线圈未显示。图2是与图1相对应的意匠图,在图2中,ý表示进行线圈编织,¨表示不编织或停针,***数字加下划线12、~、3132表示针织,***数字1、2、~、62、63进行线圈编织的横列编号,在意匠图的右侧增加了左右箭头,其中,“→”表示机头或导纱器由左向右移动给织针喂纱,“←”表示机头或导纱器由右向左移动给织针喂纱。

第1横列,前针床(或后针床)上的织针12、~、3132存在32个旧线圈,从该状态开始进行孔眼针织物的编织,主要包括:多次向右局部编织,即第1~32横列,与多次向左局部编织,即第33~63横列。这里选定的32枚织针并没有特别限定,它是由针织物的孔眼花型宽度所决定的。

第一次向右局部编织,包括第2~8横列,其中,在第2横列上,机头向右移动,在8枚织针12、~、78上进行了线圈编织,其它织针均处于停针状态,该横列为第一次向右局部编织的第一编织横列,在第3横列上,机头向左移动,在5枚织针45678上进行线圈编织,其它织针均处于停针状态,该横列为第一次向右局部编织中的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在第4横列上,机头向右移动,在5枚织针45678进行线圈编织,其它织针均处于停针状态,第5横列与第3横列相同,第6横列与第4横列相同,第7横列与第3横列相同,在第8横列上,机头向右移动,在5枚织针45678上进行了线圈编织,而3枚织针123均处于停针状态,该横列为第一次向右局部编织的最后一个横列。这里,在第一次向右局部编织中的第一编织横列(即第2横列)上,织针进行了线圈编织的个数m1,与在第一次向右局部编织中的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即第3横列)上,织针进行了线圈编织的个数n1,均不是特定个数,但一般要求前者织针个数m1≥4枚,后者织针个数n1≥3枚,且m1>n1,向右局部编织的整体编织横列个数X1也不是特定个数,但一般要求其横列个数X1≥3个,另外,由于需要机头整体上能够向右或向左运行,因此,向右或向左局部编织的整体横列个数X1为奇数。其它各次局部编织的上述特性同第一次向右局部编织的特性。

第二次向右局部编织,包括第8~14横列,在第8横列上,机头向右移动,除完成第一次向右局部编织的最后编织横列外,还在6枚织针910、~、1314也进行了线圈编织,而织针14右侧的其它织针均处于停针状态,即完成了第二次向右局部编织的第一编织横列的编织,在第9横列上,机头向左移动,在5枚织针1011121314上进行线圈编织,其它织针均处于停针状态,该横列为第二次向右局部编织中的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在第10横列上,机头向右移动,在5枚织针1011121314进行线圈编织,其它织针均处于停针状态,第11横列与第9横列相同,第12横列与第10横列相同,第13横列与第9横列相同,在第14横列上,机头向右移动,在5枚织针1011121314上进行了线圈编织,该横列为第二次向右局部编织的最后一个横列。

这里,在第一次向右局部编织中的第一编织横列(即第2横列)上,织针进行了线圈编织的个数m1,与在第二次向右局部编织中的第一编织横列(即第8横列)上,织针进行了线圈编织的个数m2,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在第一次向右局部编织中的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即第3横列)上,织针进行了线圈编织的个数n1,与在第二次向右局部编织中的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即第9横列)上,织针进行了线圈编织的个数n2,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第一次向右局部编织的整体编织横列个数X1与第二次向右局部编织的整体编织横列个数X2,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即上述三个参数完全独立,其它各次局部编织之间,上述三个参数的相互关系也是完全独立。

从图3可以看出:随后各次向右局部编织与第二次向右局部编织相对比,除线圈编织使用的织针与线圈编织的横列编号不同外,其它情况完全相同,现简述各次向右的局部编织如下:

第三次向右局部编织,包括第14~20横列,其第一编织横列是在织针151617181920上进行线圈编织,第一重复编织横列是在织针1617181920上进行线圈编织,而整体编织横列个数也为7个。

第四次向右局部编织,包括第20~26横列,其第一编织横列是在织针212223242526上进行线圈编织,第一重复编织横列是在织针2223242526上进行线圈编织,而整体编织横列个数也为7个。

第五次向右局部编织,包括第26~32横列,其第一编织横列是在织针272829303132上进行线圈编织,第一重复编织横列是在织针2829303132上进行线圈编织,而整体编织横列个数也为7个。

第一次向左局部编织,包括第33~39横列,其中,在第33横列上,机头向左移动,在8枚织针2526、~、3132上进行了线圈编织,其它织针均处于停针状态,该横列为第一次向左局部编织的第一编织横列,在第34横列上,机头向右移动,在5枚织针2526272829上进行线圈编织,其它织针均处于停针状态,该横列为第一次向左局部编织中的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在第35横列上,机头向左移动,在5枚织针2526272829进行线圈编织,其它织针均处于停针状态,第36横列与第34横列相同,第37横列与第35横列相同,第38横列与第34横列相同,在第39横列上,机头向左移动,在5枚织针2526272829上进行了线圈编织,该横列为第一次向左局部编织的最后一个横列。

第二次向左局部编织,包括第39~45横列,在39横列上,机头向左移动,除完成第一次向左局部编织的最后编织横列外,还在6枚织针192021222324也进行了线圈编织,而织针19左侧的其它织针均处于停针状态,即完成了第二次向左局部编织的第一编织横列的编织,在第40横列上,机头向右移动,在5枚织针1920212223上进行线圈编织,其它织针均处于停针状态,该横列为第二次向左局部编织中的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在第41横列上,机头向左移动,在5枚织针1920212223进行线圈编织,其它织针均处于停针状态,第42横列与第40横列相同,第43横列与第41横列相同,第44横列与第40横列相同,在第45横列上,机头向左移动,在5枚织针1920212223上进行了线圈编织,该横列为第二次向左局部编织的最后一个横列。

从图3可以看出:随后各次向左局部编织与第二次向左局部编织相对比,除线圈编织的织针与线圈编织的横列编号不同外,其它情况完全相同,现简述各次向左的局部编织如下:

第三次向左局部编织,包括第45~51横列,其第一编织横列是在织针131415161718上进行线圈编织,第一重复编织横列是在织针1314151617上进行线圈编织,而整体编织横列个数也为7个。

第四次向左局部编织,包括第51~57横列,其第一编织横列是在织针789101112上进行线圈编织,第一重复编织横列是在织针7891011上进行线圈编织,而整体编织横列个数也为7个。

第五次向左局部编织,包括第57~63横列,其第一编织横列是在织针123456上进行线圈编织,第一重复编织横列是在织针12345上进行线圈编织,而整体编织横列个数也为7个。

重复第2~63编织横列,即重复第一、二、三、四、五次向右局部编织,与第一、二、三、四、五次向左局部编织,便可编织出实施方式一对应的针织物。

从上述编织工序可以看出,无论是各次的向右局部编织,还是各次的向左局部编织,均存在着重复编织横列,这些重复编织横列上的线圈横列数较其两侧临近的那两个线圈横列数多X-1个,例如,第一次向右局部编织,重复编织横列在5枚织针45678上所编织的线圈横列数为7个,而右侧织针9在第二次向右局部编织完成后,仅编织1个线圈横列,左侧织针3在第五次向左局部编织开始前,也仅编织1个线圈横列,这样就存在着横列之间的个数差,当右侧织针9在第1横列上的旧线圈与第二次向右局部编织在第8横列的线圈串套后,在第1横列上的那个旧线圈将会被拉长,而第一次向右局部编织在织针8上串套的第2、第3、第4、第5、第6、第7横列的6个线圈将会被压缩、与弯曲,且弯曲的方向向着局部编织内侧,因此,在此处产生了1个孔眼结构。当左侧织针3在第2横列上的旧线圈与第五次向左局部编织在第57横列的线圈串套后,在第2横列上的那个旧线圈将会被拉长,而第一次向右局部编织在织针4上串套的第3、第4、第5、第6、第7、第8横列的6个线圈将会被压缩、与弯曲,且弯曲的方向向着局部编织内侧,因此,在此处产生了另一个1个孔眼结构。另一方面,向右局部编织右侧形成的孔眼较左侧形成的孔眼位置低一个编织横列,向左局部编织右侧形成的孔眼较左侧形成的孔眼位置高一个编织横列。

从上述编织工序还可以看出,整个针织物的编织均为线圈编织,在向左或向右局部编织完成的条件下,各线圈纵行上的线圈横列个数有所不同,其中,各次局部编织中的重复编织横列部分线圈横列数较多,在各次局部编织中的第一编织横列除重复编织以外的部分横列数较少,例如,在第2、第3、~第31、第32完成编织时,在织针1239152127上仅编织了1个线圈横列,而其它各次向右局部编织中的重复编织横列上织针编织了7个线圈横列。再例如,在第33、第34、~第62、第63完成编织时,在织针303132612、18、24上仅编织了1个线圈横列,而其它各次向左局部编织中的重复编织横列上织针编织了7个线圈横列。

实施方式二

图2是实施方式二针织物的实物图的效果图,从中可以看出,存在着重复编织横列均为12枚织针,重复编织横列两侧的孔眼,左侧较右侧高一个横列,说明存在着向右局部编织,而在两个重复编织横列左右之间存在着14个编织横列数较少的线圈纵行,在两个重复编织横列上下之间,还存在9个跨越整个编织宽度的纬平针横列,图中最左最右侧的线圈未显示。图4是与图2相对应的意匠图,图4中各符号的含义同图3。

第1横列,前针床(或后针床)上的织针12、~、6970存在70个旧线圈,从该状态开始进行孔眼针织物的编织,主要包括:多次向右局部编织,即第2~26横列,与纬平针编织,即27~35横列。

第一次向右局部编织,包括第2~10横列,其中,在第2横列上,机头向右移动,在15枚织针12、~、1415上进行了线圈编织,其它织针均处于停针状态,该横列为第一次向右局部编织的第一编织横列,在第3横列上,机头向左移动,在12枚织针456789101112131415上进行线圈编织,其它织针均处于停针状态,该横列为第一次向右局部编织中的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在第4横列上,机头向右移动,在12枚织针456789101112131415进行线圈编织,其它织针均处于停针状态,第5横列与第3横列相同,第6横列与第4横列相同,第7横列与第3横列相同,第8横列与第4横列相同,第9横列与第3横列相同,第10横列上,机头向右移动,在12枚织针456789101112131415上进行了线圈编织,而3枚织针123均处于停针状态,该横列为第一次向右局部编织的最后一个横列。

第二次向右局部编织,包括第10~18横列,在10横列上,机头向右移动,除完成第一次向右局部编织的最后编织横列外,还在26枚织针16174041也进行了线圈编织,而织针41右侧的其它织针均处于停针状态,即完成了第二次向右局部编织的第一次编织横列的编织,在第11横列上,机头向左移动,在12枚织针3031、~、4041上进行线圈编织,其它织针均处于停针状态,该横列为第二次向右局部编织中的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在第13横列上,机头向右移动,在上述12枚织针3031、~、4041进行线圈编织,其它织针均处于停针状态,第13横列与第11横列相同,第14横列与第12横列相同,第15横列与第11横列相同,第16横列与第12横列相同,第17横列与第11横列相同,在第18横列上,机头向右移动,在12枚织针3031、~、4041上进行了线圈编织,该横列为第二次向右局部编织的最后一个横列。

第三次向右局部编织,包括第18~26横列,在18横列上,机头向右移动,除完成第一次向右局部编织的最后编织横列外,还在26枚织针42436768也进行了线圈编织,而织针68右侧的其它织针均处于停针状态,即完成了第三次向右局部编织的第一次编织横列的编织,在第19横列上,机头向左移动,在12枚织针5657、~、6768上进行线圈编织,其它织针均处于停针状态,该横列为第三次向右局部编织中的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在第20横列上,机头向右移动,在12枚织针5657、~、6768进行线圈编织,其它织针均处于停针状态,第21横列与第19横列相同,第22横列与第20横列相同,第23横列与第19横列相同,第24横列与第20横列相同,第25横列与第19横列相同,在第26横列上,机头向右移动,在12枚织针5657、~、6768上进行了线圈编织,该横列为第二次向右局部编织的最后一个横列。在26横列的最右侧织针694041上,已经不能满足一次向右局部编织的要求,按纬平针编织处理。

在27~35横列,为纬平针编织。

重复2~35编织横列,即重复第一、二、三次向右局部编织,与9个纬平针横列的编织,便可编织出实施方式二对应的针织物。

改变向右局部编织、向左局部编织与纬平针横列编织的组合,或改变向右局部编织、向左局部编织的内部参数,可变换出更多的孔眼针织物。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14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直充绒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