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门闩锁装置

文档序号:1471824 发布日期:2020-02-21 浏览:24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车辆用门闩锁装置 ([db:专利名称-en]) 是由 长冈智治 小山沙也加 于 2017-10-23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在车辆用门闩锁装置中,防止雨水向鲍登线的外线缆内的浸入。车辆用门闩锁装置(10)具备:操作把手(3),设置于车门;门闩锁机构(2),安装在车门内;鲍登线(4),具有外线缆(41)及内线缆(42),该外线缆(41)的一端固定于操作把手(3)的附近且另一端固定于门闩锁机构(2),该内线缆(42)插通于该外线缆(41),该内线缆(42)的向上的一端与操作把手(3)连结且另一端与门闩锁机构(2)的释放杆(24)连结;及弹性帽(7、8),设置于外线缆(41)的一端并具有圆筒状的覆盖部(72、82),该覆盖部(72、82)将从外线缆(41)的一端延伸出的内线缆(42)沿所述内线缆(42)的移动方向延伸覆盖。([db:摘要-en])

车辆用门闩锁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基于以2017年7月20日为申请日的日本国申请即特愿2017-140896号,并主张基于该申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整体通过参照而援引于本申请。

本发明涉及具备用于将外把手的操作向门闩锁机构传递的鲍登线(Bowdencable)的车辆用门闩锁装置。

背景技术

门闩锁机构配置在车门内,基于在车门的车外侧设置的外把手的车门打开操作而解除与车身侧的撞针的啮合,由此能够打开车门。作为将外把手的车门打开操作向门闩锁装置传递的单元而采用鲍登线。

专利文献1记载的鲍登线具有外线缆及插通于该外线缆内的内线缆。该内线缆的一端与外把手侧连结且另一端与门闩锁机构的释放杆连结。由此,当外把手被进行车门打开操作时,内线缆被拉起而使释放杆工作。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8414038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上述的及其他的本申请的目的、特征及优点通过参照例示了本申请的附图的以下的详细说明而明确可知。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车门的车外侧配置的外把手通常配置在比门闩锁机构靠上侧处,因此与外把手侧连结的内线缆及外线缆的一端成为朝向上方的方式。因此,顺着外把手而浸入到车门内的雨水可能会浸入外线缆内。当雨水浸入外线缆内时,可能在外线缆内产生冻结或生锈而引起工作不良。

本发明鉴于上述课题而做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雨水向鲍登线的外线缆内的浸入的车辆用门闩锁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课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具备:操作把手,支承于在车门设置的把手基体;门闩锁机构,用于将所述车门保持为闭锁状态;鲍登线,具有外线缆及内线缆,该外线缆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把手基体且另一端固定于所述门闩锁机构,该内线缆插通于该外线缆,该内线缆的一端与所述操作把手连结且另一端与所述门闩锁机构的释放杆连结;及弹性帽,具有圆筒状的覆盖部,该覆盖部将从所述外线缆的一端延伸出的所述内线缆沿所述内线缆的移动方向延伸覆盖。

优选的是,所述弹性帽的覆盖部形成为在所述内线缆的移动方向上伸缩自如的褶皱形状,所述内线缆粘接于所述覆盖部的出口。

优选的是,在所述弹性帽内填充有油脂。

优选的是,所述门闩锁机构具有线缆保持部,该线缆保持部将所述外线缆的另一端固定,所述线缆保持部以沿所述鲍登线的轴向并绕轴进行了卡合的状态将所述外线缆的另一端固定。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具备将从外线缆的向上的一端延伸出的内线缆覆盖的弹性帽,能够防止雨水向外线缆内的浸入而长期得到稳定的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适用了本发明的车辆用门闩锁装置的车门的侧视图。

图2是外把手及门闩锁机构的侧视图。

图3是门闩锁机构的主视图。

图4是适用了第一实施例的外把手附近的放大主视图。

图5是适用了第二实施例的外把手附近的放大主视图。

图6A是第一实施例的外把手的非操作状态下的纵向剖视图。

图6B是第一实施例的外把手的操作状态下的纵向剖视图。

图7A是第二实施例的外把手的非操作状态下的纵向剖视图。

图7B是第二实施例的外把手的操作状态下的纵向剖视图。

图8是鲍登线的另一端及线缆保持部的立体图。

图9是将鲍登线的另一端固定于线缆保持部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主视图。

图10是图9的X-X线横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4、图5~7所示,本发明的车辆用门闩锁装置10具备门闩锁机构2、外把手操作把手3(操作把手的一例)、鲍登线4、第一实施例的弹性帽7(参照图2、图4及图6)或第二实施例的弹性帽8(参照图5及图7)。

在此,门闩锁机构2配置在车辆的车门1内。外把手3配置在车门1的车外侧。鲍登线4具有用于将外把手3的车门打开操作向门闩锁机构2的后述的释放杆24传递的外线缆41及插通于该外线缆41内的内线缆42。第一实施例的弹性帽7及第二实施例的弹性帽8阻止雨水向鲍登线4的外线缆41内的浸入。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及图2所示,作为一例,外把手3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门闩锁机构2的上侧。换言之,作为一例,门闩锁机构2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外把手3的下侧。

车门1由车外侧的外板11和车内侧的内板12构成。车门1的前端部通过具有以上下方向为轴向的旋转轴的车门铰链(图示省略)而能够开闭地枢轴支承于车身侧面。在外板11的外侧面配置外把手3。在车门1内的外板11的内侧面固定有前后方向的门梁13。

如图3所示,门闩锁机构2具有:包含闩锁22及棘爪23的啮合部;各种杆;及壳体21。

在此,闩锁22与固定于车身侧的撞针S能够卡合/脱离。棘爪23与闩锁22能够卡合/脱离。各种杆与棘爪23直接/间接地连结。壳体21形成为覆盖各种杆的合成树脂制。需要说明的是,各种杆中也包含所述释放杆24。

释放杆24被枢轴支承于壳体21内的下部。在释放杆24中的从壳体21突出的连结部24a连结有在鲍登线4的内线缆42的向下的端部固定的末端部46。由此,释放杆24输入外把手3的车门打开操作而使棘爪23进行释放工作,解除棘爪23与闩锁22的卡合,能够打开车门1。

在壳体21中的释放杆24的上方的部分一体形成有用于将鲍登线4中的外线缆41的端部固定的线缆保持部25(参照图3及图8)。关于线缆保持部25及外线缆41的端部的结构,在后文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外把手3能够绕着以上下方向为轴向的轴而向外方摆动地支承于在外板11的内表面固定的把手基体5。如图4及图5所示,与外把手3的车门打开操作连动的杆6能够绕以前后方向为轴向的轴6a转动规定角度地枢轴支承于把手基体5。如图4及图5所示,在杆6的作为转动端部的连结部6b连结有在内线缆42的上端固定的末端部45。通过以上所述,外把手3的车门打开操作经由杆6及内线缆42向门闩锁机构2的释放杆24传递。

鲍登线4具有能够挠曲的外线缆41及插通于该外线缆41且能够挠曲的内线缆42。如图2所示,鲍登线4的上端(一端)连结于外把手3侧,下端(另一端)连结于门闩锁机构2侧。鲍登线4在配线于车门1内的方式下,如图1及图2所示,从作为上端的外把手3侧沿外板11的内侧面向斜下前方延伸,之后,朝向上方回旋,进而向下方延伸而到达作为下端的门闩锁机构2侧。

优选的是,对内线缆42的表面实施镀锌处理。这样的话,能防止内线缆42的生锈而得到顺畅的滑动性。

如图1及图2所示,在车门1内,为了抑制噪音产生而在沿车内外方向与门梁13重叠的外线缆41外嵌有圆筒状的缓冲材料9。

如图2、图4及图5所示,向上的外线缆41的一端通过固定于该一端的圆筒状的把手侧端帽43而固定于把手基体5的保持部5a。如图4、图5、图6A及图6B所示,从把手侧端帽43的前端向上方延伸出的内线缆42通过固定于该前端的末端部45而连结于杆6的连结部6b。需要说明的是,内线缆42的末端部45也可以取代连结于杆6的连结部6b的结构而直接连结于外把手4的可动部。在该情况下,杆6省略。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在内线缆42中,将从把手侧端帽43的前端朝向上方延伸出的部分称为把手侧突出线缆42a(参照图4、图5、图6A及图6B以及图7A及图7B)。

在外线缆41的一端固定的把手侧端帽43固定有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橡胶制的弹性帽7或图5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的橡胶制的弹性帽8。各弹性帽7、8分别通过覆盖内线缆42的把手侧突出线缆42a而阻止雨水从外线缆41的一端向外线缆41内的浸入。关于各弹性帽7、8,在后文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及图8所示,向下的外线缆41的另一端通过固定于该另一端的门闩锁侧端帽44而固定于门闩锁机构2的线缆保持部25。从门闩锁侧端帽44的前端(下端)向下方延伸出的内线缆42通过固定于该前端的末端部46而连结于门闩锁机构2的释放杆24。

如图8~图10所示,门闩锁机构2的线缆保持部25具有俯视观察U字型的夹持部25a,该夹持部25a的与固定门闩锁机构2的内板12的后板12a(参照图10)相对的一侧开口。向夹持部25a***门闩锁侧端帽44的横截面椭圆型的中央柱部44a。夹持部25a的朝向后侧的开口的开口宽度对应于中央柱部44a的短径的尺寸而形成得稍窄。

此外,如图8所示,在线缆保持部25中的夹持部25a的下方的部分形成有横截面为半圆状的槽部25b。门闩锁侧端帽44的圆板状的卡合凸缘44b从车辆后方朝向车辆前方***并卡合于槽部25b。通过槽部25b与卡合凸缘44b的卡合,能抑制门闩锁侧端帽44相对于线缆保持部25的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移动。由此,外线缆41的另一端相对于线缆保持部25的固定变得可靠。

此外,在线缆保持部25中的夹持部25a的上方的部分形成有一对卡合突部25c、25c。在各卡合突部25c、25c分别卡合有门闩锁侧端帽44的旋转钩44c、44c。各旋转钩44c、44c与门闩锁侧端帽44一体形成,并与门闩锁侧端帽44一起旋转。如图10所示,旋转钩44c、44c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为半径逐渐扩大的圆弧面,在该圆弧面的末端形成沿半径方向的爪部44d、44d。

门闩锁侧端帽44相对于线缆保持部25的固定如下进行。

首先,如图10中的双点划线所示的门闩锁侧端帽44那样,将门闩锁侧端帽44设置成中央柱部44a的长径方向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状态。接下来,将门闩锁侧端帽44从车辆后方朝向前方***于线缆保持部25。在该情况下,中央柱部44a嵌入于夹持部25a,卡合凸缘44b嵌入于槽部25b,进而各旋转钩44c、44c嵌入于两卡合突部25c、25c之间。

接下来,如图10中的实线所示的门闩锁侧端帽44那样,如果使门闩锁侧端帽44与外线缆41一起在从上下方向的上方观察下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则各旋转钩44c、44c的半径逐渐增大的圆弧面分别与卡合突部25c、25c接触而将卡合突部25c、25c压开。并且,当使门闩锁侧端帽44完成旋转规定角度(90度)时,如图10的实线所示,各旋转钩44c、44c的爪部44d、44d分别卡合于卡合突部25c、25c。

通过以上所述,门闩锁侧端帽44的鲍登线4的轴向(长度方向)上的移动通过卡合凸缘44b相对于槽部25b的卡合来阻止。而且,鲍登线4的绕轴的旋转通过各爪部44d、44d相对于各卡合突部25c、25c的卡合来阻止。由此,外线缆41的另一端被可靠地固定于门闩锁机构2的线缆保持部25。

另外,如图10所示,线缆保持部25的开口的后侧以接近于内板12的后板12a的状态与后板12a相对。因此,门闩锁侧端帽44不会从线缆保持部25的开口向后方脱落地可靠地固定于线缆保持部25。

接下来,说明第一及第二实施例的弹性帽7、8。

图6A示出第一实施例的外把手3的非操作时的主要部分的纵向剖视图,图6B示出第一实施例的外把手3的操作时的主要部分的纵向剖视图。

在第一实施例的弹性帽7中,在长度方向(上下方向)的下侧的长度1/4左右的部分形成有扩径的嵌合部71,在上侧的长度3/4左右的部分形成有小径的圆筒状的覆盖部72,该覆盖部72沿把手侧突出线缆42a的移动方向延伸。

嵌合部71通过在内周面形成的环状突部71a外嵌于在把手侧端帽43的上端部外周形成的环状槽部43a,从而被固定于把手侧端帽43的上端。覆盖部72通过嵌合部71外嵌固定于把手侧端帽43而将内线缆42的把手侧突出线缆42a沿移动方向覆盖。把手侧突出线缆42a穿过覆盖部72内而从覆盖部72的作为前端的出口72a延伸出,其前端部的末端部45连结于杆6的连结部6b。优选的是,覆盖部72的内径设定得比把手侧突出线缆42a的外径稍大。由此,覆盖部72的内周面与把手侧突出线缆42a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变得微小,因此第一实施例能够将雨水从覆盖部72的出口72a的浸入抑制成最小限度。伴随于此,第一实施例抑制雨水向外线缆41内的浸入。

在嵌合部71与覆盖部72的交界的内周面设有环状突部73,该环状突部73与内线缆42的把手侧突出线缆42a的表面的一部分在周向整周上始终紧贴。换言之,在嵌合部71与覆盖部72之间设有环状突部73(覆盖部72的一部分的一例),该环状突部73与内线缆42的把手侧突出线缆42a的表面的一部分在周向整周上始终紧贴。进而换言之,在嵌合部71的上侧或覆盖部72的下侧设有环状突部73,该环状突部73与内线缆42的把手侧突出线缆42a的表面的一部分在周向整周上始终紧贴。由此,伴随着外把手3的车门打开操作而内线缆42在弹性帽7的覆盖部72内上下移动时,内线缆42的外周面以紧贴于环状突部73的状态在上下方向上滑动,因此第一实施例可靠地阻止雨水向弹性帽7的浸入。伴随于此,第一实施例能够更可靠地阻止雨水向外线缆41内的浸入。优选的是,向形成在嵌合部71与把手侧端帽43的上端之间的空间注入硅脂100。这样的话,第一实施例能够通过硅脂100更可靠地阻止雨水向外线缆41内的浸入。

图7A示出第二实施例的外把手3的非操作时的主要部分的纵向剖视图,图7B示出第二实施例的外把手3的操作时的主要部分的纵向剖视图。

以下,第二实施例的说明关于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关于相同的部分省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实施例中,关于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件等,在以下的说明以及图7A及图7B中基本上使用相同标号。

在第二实施例的弹性帽8,在长度方向(上下方向)的下侧的长度1/4左右的部分形成有扩径的嵌合部81,在上侧的长度3/4左右的部分形成有圆筒状且褶皱形状的覆盖部82,该覆盖部82沿把手侧突出线缆42a的移动方向延伸。

嵌合部81通过在内周面形成的环状突部81a外嵌于在把手侧端帽43的上端部外周形成的环状槽部43a,从而被固定于把手侧端帽43的上端。

内线缆42的把手侧突出线缆42a穿过弹性帽8的覆盖部82内而从覆盖部82的作为上端的出口82a向上方突出。并且,把手侧突出线缆42a中的贯通出口82a的部分以将出口82a的内周在周向整周上完全密闭的方式通过粘接剂200粘接于出口82a。换言之,在覆盖部82设有将内线缆42的把手侧突出线缆42a的表面的一部分在周向整周上完全密闭的出口82a。由此,当伴随着外把手3的车门打开操作而内线缆42上下移动时,褶皱形状的覆盖部82追随内线缆42的上下移动而上下伸缩。伴随于此,能够顺畅地进行内线缆42的上下移动。而且,覆盖部82的出口82a由粘接剂200及内线缆41完全闭塞,因此第二实施例能够可靠地阻止雨水向弹性帽8内及外线缆41的浸入。优选的是,向形成在嵌合部81与把手侧端帽43的上端之间的空间注入硅脂100。这样的话,第二实施例能够通过硅脂100更可靠地阻止雨水向外线缆41内的浸入。

虽然详细示出并说明了本发明的若干的优选方式,但是应理解的是不脱离附加的权利要求的主旨或范围而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及修正的情况。

标号说明

1 车门

2 门闩锁机构

3 外把手(操作把手)

4 鲍登线

5 把手基体

5a 保持部

6 杆

6a 轴

6b 连结部

7 弹性帽

8 弹性帽

9 缓冲材料

10 汽车用门闩锁装置

11 外板

12 内板

12a 后板

13 门梁

21 壳体

22 闩锁

23 棘爪

24 释放杆

24a 连结部

25 线缆保持部

25a 夹持部

25b 槽部

25c 卡合突部

41 外线缆

42 内线缆

42a 把手侧突出线缆

43 把手侧端帽

43a 环状槽部

44 门闩锁侧端帽

44a 中央柱部

44b 卡合凸缘

44c 旋转钩

44d 爪部

45、46 末端部

71 嵌合部

71a 环状突部

72 覆盖部

72a 出口

73 环状突部

81 嵌合部

81a 环状突部

82 覆盖部

82a 出口

100 硅脂

200 粘接剂。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一种车辆用门闩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操作把手,支承于在车门设置的把手基体;

门闩锁机构,用于将所述车门保持为闭锁状态;

鲍登线,具有外线缆及内线缆,该外线缆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把手基体且另一端固定于所述门闩锁机构,该内线缆插通于该外线缆,该内线缆的一端与所述操作把手连结且另一端与所述门闩锁机构的释放杆连结;及

弹性帽,具有圆筒状的覆盖部,该覆盖部将从所述外线缆的所述一端延伸出的所述内线缆沿所述内线缆的移动方向延伸覆盖,

所述弹性帽具有环状突部,该环状突部与所述内线缆的一部分在周向整周上始终紧贴,

所述环状突部设置在所述覆盖部的下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门闩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覆盖部在与所述内线缆之间形成微小的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门闩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覆盖部形成为在所述内线缆的移动方向上伸缩自如的褶皱形状,

所述覆盖部的出口粘接于所述内线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门闩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使所述出口粘接于所述内线缆,从而所述出口将所述内线缆的一部分在周向整周上完全密闭。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门闩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弹性帽内填充有油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门闩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帽具有嵌合部,该嵌合部设置在所述覆盖部的下侧并将所述内线缆沿着所述内线缆的移动方向覆盖,

所述油脂填充于所述嵌合部内。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门闩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门闩锁机构具有线缆保持部,该线缆保持部将所述外线缆的所述另一端固定,

所述线缆保持部以沿所述鲍登线的轴向并绕轴进行了卡合的状态将所述外线缆的所述另一端固定。

22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在把手阻塞的情况下起作用的用于控制从外部打开机动车辆的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