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桑黄的栽培方法

文档序号:1619012 发布日期:2020-01-14 浏览:1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桑黄的栽培方法 (Phellinus igniarius cultivation method ) 是由 郭红伟 马伟 陈凯 于 2019-09-25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公开涉及一种桑黄的栽培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栽培种的培养;(2)出菇培养;(3)采收;(4)再次采收:将步骤(3)中采摘之后的菌包做补充液开口,补充液开口处连接补充液,然后按照步骤(2)的条件继续进行培养,与步骤(2)不同的是:增加通风次数,子实体成熟后进行采摘;如此反复进行2~3次。该方法能够缩短桑黄生产周期、降低污染率和提高子实体产量。(The present disclosure relates to a method for cultivating phellinus igniarius, which includes the steps of: (1) culturing the cultivated species; (2) fruiting and culturing; (3) harvesting; (4) and (4) harvesting again: and (3) making a supplement liquid opening for the fungus bag picked in the step (3), connecting a supplement liquid to the supplement liquid opening, and then continuing culturing 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s in the step (2), wherein the difference from the step (2) is as follows: increasing ventilation times, and picking after the sporocarps are mature; this is repeated for 2-3 times. The method can shorten Phellinus linteus production cycle, reduce pollution rate and increase fruiting body yield.)

一种桑黄的栽培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桑黄的栽培方法,属于菌类生物栽培。

背景技术

公开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公开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必然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经成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桑黄属担子菌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针层孔菌属(Phellinus),别名桑臣、树鸡、胡孙眼、桑黄菰、桑黄菇、针层孔菌、梅树菌。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桑黄有多种药理作用,在抗菌、免疫调节、抑制汗腺分泌、抗肿瘤、抗纤维化、消炎、镇痛、抗氧化等方面有显著疗效。

现代研究发现,桑黄含有多糖、脂肪酸、落叶松蕈酸、三萜类、幽醇类、芳香酸、氨基酸、酶、黄酮和多酚类等多种活性成分以及铁、钙、锌、镁等多种微量元素。这些物质对心血管、肝脏、肾脏、神经系统等人体器官疾病具有预防治疗作用,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桑黄的种类较多,包括鲍氏木层孔菌Phellinus baumii、裂蹄木层孔菌Phellinuslinteus、火木层孔菌Phellinus igniarius、瓦宁木层孔菌Phellinus vaninii等,其中火木层孔菌(桑黄)Phellinus igniarius是目前发现的药用价值较高的桑黄之一,但是菌丝和子实体生长缓慢,限制了其大规模的生产和应用。例如,专利CN 108264390 A公开了一种桑黄子实体的工厂化栽培方法,其需要接种6个月才能采摘子实体,培养周期较长,并且其需要价格比较昂贵的粮食种子作为栽培种培养基的主要原料;此外,采用粮食种子作为培养基质,其自身也会生长发育,营养损耗非常大,不利于进行二次、三次等采收子实体。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背景技术,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桑黄Phellinus igniarius的栽培方法,该栽培方法生产周期较短,污染率低,栽培种培养基原料成本低,子实体产量高。

具体的,本公开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公开提供一种桑黄Phellinus igniarius的栽培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栽培种的培养:将栽培种培养基装入菌袋之中,接种原种后进行暗培养,待菌种长满菌袋,发菌结束;

其中,栽培种培养基是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大豆秸秆20~25%,玉米芯20~25%,蔗糖3~5%,石膏2~3%,肉桂废弃物0.5~1%,剩余为桑木屑;加水,使培养基水含量为60~70w/w%;

(2)出菇培养:

发菌结束后继续暗培养,待菌袋内菌丝由浅黄色全部变成深黄色后,在菌袋两侧开口,并控制出菇的环境条件;

(3)采收:子实体成熟后,在柄基部采摘子实体,然后将采摘的子实体进行干燥处理,保存;

(4)再次采收:将步骤(3)中采摘之后的菌包做补充液开口处理,补充液开口处连接补充液,然后按照步骤(2)继续进行培养,与步骤(2)不同的是:增加通风次数,子实体成熟后进行采摘;如此反复进行2~3次;

其中,补充液是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蛋白胨2.5~5g/L,葡萄糖5~10g/L,磷酸二氢钾0.1~1g/L,硫酸镁0.1~1g/L,硫酸锌0.1~1g/L,硫酸钙0.1~1g/L,pH自然。

与本发明人知晓的相关技术相比,本公开其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针对桑黄Phellinus igniarius,本发明人经过锐意研究,得到一种桑黄生产周期短、污染率低和子实体产量高的桑黄栽培方法。

(2)本公开的桑黄Phellinus igniarius的栽培方法,生产效率高,菌包可重复使用,能得到三茬或四茬重量相当的子实体。

(3)本公开的桑黄Phellinus igniarius的栽培方法,所使用的培养基质原料成本低,有利于大规模的生产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示例性的,旨在对本公开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公开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和/或它们的组合。

正如背景技术所介绍的,目前火木层孔菌(桑黄)Phellinus igniarius的人工栽培方法并不理想,为了解决如上的技术问题,在本公开的一个典型的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桑黄Phellinus igniarius的栽培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栽培种的培养:将栽培种培养基装入菌袋之中,接种原种后进行暗培养,待菌种长满菌袋,发菌结束;

其中,栽培种培养基是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大豆秸秆20~25%,玉米芯20~25%,蔗糖3~5%,石膏2~3%,肉桂废弃物0.5~1%,剩余为桑木屑;加水,使培养基水含量为60~70w/w%。

(2)出菇培养:

发菌结束后继续暗培养,待菌袋内菌丝由浅黄色全部变成深黄色后,在菌袋两侧开口,并控制出菇的环境条件:昼温为28~32℃,夜温为22~26℃,温差为5~6℃,湿度85~95%,散射光照射,一日通风两次,每次0.5~1h;

(3)采收:子实体成熟后,在柄基部采摘子实体,然后将采摘的子实体进行干燥处理,保存;

(4)再次采收:将步骤(3)中采摘之后的菌包进行开口处理,开口处连接补充液,然后按照步骤(2)中的培养条件继续进行培养(与步骤(2)不同的是:通风次数从一日两次增加至四次),子实体成熟后进行采摘;如此反复进行2~3次;

其中,补充液是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蛋白胨1.5~3g/L,葡萄糖4~6g/L,磷酸二氢钾0.1~1g/L,硫酸镁0.1~1g/L,硫酸锌0.1~1g/L,硫酸钙0.1~1g/L,pH自然。

步骤(1)中,所述原种是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得到的:

A、母种活化:

将母种接种至PDA综合培养基上进行活化,25~28℃恒温暗培养8~12天;

所述PDA综合培养基为:马铃薯(去皮)200g、葡萄糖20g、磷酸二氢钾3g、硫酸镁1.5g、维生素B1 8g,琼脂20g,水1000mL,自然pH;

B、原种培养:

将原种培养基装入菌袋中,封口,高压灭菌后,将活化后的菌种接种至原种培养基,25~28℃恒温下进行暗培养,25~40天后菌种长满菌袋,将长满菌种(即原种)的菌袋4℃冷藏备用或立即使用。

本公开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的原种菌丝粗壮为目标筛选和优化原种培养基配方,经过大量的试验,最终得到的原种培养基是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大豆秸秆20~25%,玉米芯20~25%,石膏2~3%,葡萄糖4~6%,磷酸氢钾0.4~0.6%,硫酸镁0.4~0.6%,剩余为桑木屑。加水,使培养基水含量为55~65w/w%。

步骤(1)中,所述栽培种培养基中,肉桂废弃物是指桂油生产之后产生的桂皮渣、桂皮叶等废弃物。经过试验验证,在栽培培养基中加入少量的肉桂废弃物,能够有效降低菌袋和桑黄子实体的污染率。其使用量为0.5~1%,由于其含芳香油类物质和烯萜类,对桑黄菌丝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所以含量不宜较高。

而桑木屑、大豆秸秆和玉米芯的配合使用,可以保持供桑黄子实体生长的适宜碳氮比,防止菌丝没有限制的生长,使出菇期提前,满足桑黄快速生长的需要,且采用该配方的培养基后期的菌包不容易萎缩,使得桑黄子实体可以被多次培养和采收。栽培培养基中的固体物(桑木屑、大豆秸秆、玉米芯和肉桂废弃物)的粒度为0.1~2cm。经过试验验证,该栽培种培养基在为桑黄提供充足营养素的前体下,能够明显降低菌袋和桑黄子实体的污染率。

步骤(1)中,暗培养温度为25~28℃,培养时为28~35天。

本发明人研究了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境条件对桑黄子实体生长的影响,经过试验研究发现,特定的昼夜温差更加有利于桑黄子实体的快速生长。故在步骤(2)中,出菇的环境条件选择为:昼温(6:00~18:00)为28~32℃,夜温(18:00~第二天6:00)为22~26℃,温差为5~6℃,湿度85~95%,散射光照射,一日通风两次,每次0.5~1h。

步骤(3)中,干燥处理至子实体中含水量为1~3(w/w)%为宜。

步骤(4)中,经过试验验证,每个菌包每月滴400~500mL补充液,能够有效促进子实体的生长和发育,缩短生长周期。在滴加的时候,应严格控制滴加速度,不能太快,防止栽培种培养基含水量较大。

步骤(4)中,所述补充液采用蒸馏水进行配制。

为了高效率生产,本公开采用了多次培养和采收子实体的方法,但是本发明人在试验研究过程中发现,当第一次采收子实体后,不添加任何营养的话,再次采收时,子实体的生长周期延长,长势不好,质量较低,这是由于子实体的第一次生长消耗了菌袋里的营养素,所以发明人在采收子实体后对菌袋中的培养基及时地补充适量营养,使得再次采收的子实体商品性较好。同时,增加了通风次数,使得栽培种培养基的含水量保持在一个特定的水平,防止水分过多抑制菌丝吸收营养,从而阻碍了向子实体传输营养。此外,额外开口添加营养的话,会增加感染杂菌的风险,为此,本发明人在栽培种培养基加入了肉桂废弃物,大大降低了菌包和子实体污染的几率。

其次,本发明人对补充液的原料成分和含量进行了筛选和优化,最终得到的配方如下:蛋白胨1.5~3g/L,葡萄糖4~6g/L,磷酸二氢钾0.1~1g/L,硫酸镁0.1~1g/L,硫酸锌0.1~1g/L,硫酸钙0.1~1g/L,pH自然。其中,蛋白胨是一种含胨、肽及氨基酸等多种营养素的混合物,经试验验证,相比于其他氮源,更利于桑黄菌丝的利用和吸收。在补充液中加入葡萄糖,能够改善能源,可以使得桑黄子实体快速生长。而磷离子、钾离子、镁离子、锌离子和钙离子参与桑黄中一些酶蛋白的组成,是桑黄生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关于本公开涉及的桑黄培养容器,采用菌袋,所述菌袋的材质可以是聚乙烯或聚丙烯。

关于本公开涉及的接种操作,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防止污染。

关于本公开涉及的接种量,每100g质量的培养料用种1.0~1.2g,若是接种量较少的话,进入的杂菌可能在培养基中快速繁殖,接种操作为本领域的常规操作,再此不做特殊说明。

为了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以下将结合具体的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

若无特殊说明,以下实施例均采用以下试验材料和试验方法。

试验材料:

(1)菌种来源:本公开所使用的桑黄种类为火木层孔菌(桑黄)Phellinusigniarius,编号BNCC231138,保存在PDA斜面培养基上,该菌种可通过常规商业途径得到。

(2)原种活化培养基(PDA综合培养基):马铃薯(去皮)200g、葡萄糖20g、磷酸二氢钾3g、硫酸镁1.5g、维生素B1 8g,琼脂20g,水1000mL,自然pH。该培养基主要用于菌种活化。

(3)原种培养基,是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大豆秸秆20%,玉米芯20%,石膏2%,、葡萄糖4%、磷酸氢钾0.6%,硫酸镁0.6%,剩余为桑木屑。加水,使培养基水含量为60%。

(4)栽培种培养基,是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大豆秸秆20%,玉米芯20%,蔗糖4%,石膏2%,肉桂废弃物0.5%,剩余为桑木屑。加水,使培养基水含量为60%。

(5)补充液是由以下原料组成:蛋白胨2g/L,葡萄糖6g/L,磷酸二氢钾0.2g/L,硫酸镁0.2g/L,硫酸锌0.2g/L,硫酸钙0.2g/L,pH自然。

实施例1

原种的获得,包括以下步骤:

A、保存菌种的活化:

将保存的斜面菌种(即母种)BNCC231138接种至PDA综合培养基上进行活化,25℃恒温暗培养8天;

B、原种培养:

菌袋采用15×40cm的聚乙烯袋,将原种培养基装入菌袋中,边装边压实,每个菌包大约重3.0~3.5kg,然后进行封口,高压灭菌后,将活化后的菌种接种至原种培养基,25℃恒温下进行暗培养,30天后菌种长满菌袋,将长满菌种(即原种)的菌袋4℃冷藏备用。

实施例2

一种桑黄Phellinus igniarius的栽培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栽培种的培养:将栽培种培养基装入15×40cm的聚乙烯袋中,边装边压实,然后进行封口,高压灭菌后,接种实施例1中的原种,25℃恒温下进行暗培养,控制培养室内湿度65%,大约30天后菌种长满菌袋。

(2)出菇培养:

继续在25℃下恒温暗培养,并观察菌袋内菌丝的颜色变化,菌袋内的菌丝由之前的浅黄色基本全部变成深黄色时,在菌袋两侧开长方形口(尺寸:约3~4×1~2cm),并控制出菇培养室环境条件,昼温(6:00~18:00)为30℃,夜温(18:00~第二天6:00)为25℃,湿度90%左右,散射光照射,一日通风两次,每次0.5h,并定期对出菇培养室消毒,防止感染。

(3)采收:在开口后的第90~92天子实体约9成熟,此时子实体的重量基本最高,在此阶段进行采收,在柄基部用剪刀剪去子实体,观察形态,菌盖大约宽6~15cm,厚6~8cm,然后将采摘的子实体进行干燥处理,干燥含水量为1.5%以下,称重,平均70g/一个菌包产生的,保存即可;即完成第一茬子实体的采收。

(4)二茬采收:将步骤(3)中采摘之后的菌包进行开口处理,开口处连接补充液,然后按照步骤(2)的条件继续进行培养,与步骤(2)不同的是:通风次数从两次增加到四次,至第一茬采收后的第4个月采收第二茬桑黄子实体,按照步骤(3)的方法进行采收,采收得到的子实体长势良好,平均干重均为70g左右/一个菌包产生的。

实施例3

一种桑黄Phellinus igniarius的栽培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栽培种的培养:将栽培种培养基装入15×40cm的聚乙烯袋中,边装边压实,然后进行封口,高压灭菌后,接种实施例1中的原种,28℃恒温下进行暗培养,培养室内湿度70%,28天后菌种长满菌袋。

(2)出菇培养:

继续在28℃下恒温暗培养,并观察菌袋内菌丝的颜色变化,菌袋内的菌丝由之前的浅黄色基本全部变成深黄色时,在菌袋两侧开长方形口(尺寸:约3~4×1~2cm),并控制出菇培养室环境条件,昼温(6:00~18:00)为30℃,夜温(18:00~第二天6:00)为25℃,湿度90%左右,散射光照射,一日通风两次,每次0.5h。并定期对出菇培养室消毒,防止感染。

(3)采收:在开口后的第95~100天子实体约9成熟,此时子实体的重量基本最高,在此阶段进行采收,在柄基部用剪刀剪去子实体,观察形态,菌盖大约宽6~15cm,厚6~8cm,然后将采摘的子实体进行干燥处理,干燥含水量为1.5%以下,称重,平均70g/一个菌包产生的,保存即可;即完成第一茬子实体的采收。

(4)二茬采收:将步骤(3)中采摘之后的菌包进行开口处理,开口处连接补充液,然后按照步骤(2)的条件继续进行培养,与步骤(2)不同的是:通风次数从两次增加到四次,至第一茬采收后的第4个月采收第二茬桑黄子实体,按照步骤(3)的方法进行采收,采收得到的子实体长势良好,平均干重均为70g左右/一个菌包产生的。

实验例1

与实施例2的区别是:栽培种培养基不同,本实验例的栽培种培养基为:米糠20%,麸皮20%,蔗糖4%,石膏2%,剩余为桑木屑。加水,使培养基水含量为60%。

其他方法和条件与实施例2相同。

采用该常规栽培种培养基,在第一茬采收子实体时计算污染率,其污染率达到15%,并且该栽培种培养基萎缩较为严重,并不适合二次采收。

而采用实施例1中的方法和栽培种培养基,在第一茬采收子实体时计算污染率,其污染率仅为6%,污染率比实验例1降低9%。

上述实施例为本公开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公开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9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改进猴头菌生长的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