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物用座椅

文档序号:1764771 发布日期:2019-12-03 浏览:22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乘坐物用座椅 (Vehicle seat ) 是由 大沼弘治 阿部龙平 御园生大嗣 水越敏充 岛津将树 中岛启 福田优树 长友广光 罗布 于 2019-04-12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同时确保受压部件的易弯曲度及刚性。在支撑乘客背部的乘坐物座椅的座椅靠背内,具备在承受来自乘客背部的荷重的状态下能够向后方移动的受压部件,受压部件具有在前面承受来自乘客背部的荷重的承重部(11),承重部(11)具备以在座椅靠背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比座椅宽度方向上的长度更短的方式形成的承重片(12),以及从承重片沿着承重部(11)的厚度方向突出并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后侧加强肋(17)。(Ensure the pliable curvature and rigidity of pressure-containing parts simultaneously.In the backrest of the seating object seat of support passenger-back, have in the pressure-containing parts for bearing rearward move in the state of the loading from passenger-back, pressure-containing parts has the load receiving part (11) for bearing the loading from passenger-back in front, load receiving part (11) has the load-bearing piece (12) formed in the mode more shorter than the length on seat width direction of the length in the up and down direction of backrest, and rear side ribs (17) that is prominent along the thickness direction of load receiving part (11) from load-bearing piece and extending along seat width direction.)

乘坐物用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乘坐物用座椅,特别涉及座椅靠背内具备在承受来自乘客背部的荷重的状态下能够向后方移动的受压部件的乘坐物用座椅。

背景技术

在乘坐物用座椅中存在座椅靠背内具备在承受来自乘客背部荷重的状态下能够向后方移动的受压部件的座椅。此受压部件在乘坐物(例如车辆)受到后面冲击时承受来自乘客背部的后方荷重并向后方移动(变位)。通过此种受压部件的移动,能够减轻冲击时乘客受到的荷重(冲击荷重)。

另一方面,为了能够有效地承受由乘客背部施加的荷重,对上述受压部件的形状等进行了改良。具体说明的话,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车用座椅的座椅靠背内设置的受压部件(专利文献1中的“靠背板”)在其上下方向上呈宽度较宽的部分(宽幅部)与宽度较窄的部分(窄幅部)交错排列的形状。若为此种构成,窄幅部中的宽度比宽幅部的宽度更短,能够相应地使受压部件轻量化。另外,在宽幅部及窄幅部为交错排列的构造的受压部件中,其侧端部变得容易弯曲,结果在支撑乘客背部时易于贴合(迎合)乘客背部。

专利文献1:特开2010-173353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受压部件的构成中,宽度更宽的部分(即,宽幅部)的侧端部易于弯曲,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导致该侧端部的刚性降低。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得到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受压部件的易弯曲度及刚性的乘坐物用座椅。

所述课题通过如下方式解决。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是一种具备支撑乘客背部的座椅靠背的乘坐物用座椅,所述座椅靠背内具备在承受来自乘客背部的荷重的状态下能够向后方移动的受压部件,该受压部件具有在前面承受来自乘客背部的荷重的承重部,该承重部具备以在所述座椅靠背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比在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更短的方式形成的承重片,以及从该承重片沿着所述承重部的厚度方向突出,并且沿着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加强部。

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乘坐物用座椅中,在受压部件的承重部设置有横向较长的承重片。另外,在承重片设置有从承重片突出并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加强部。据此,确保在承重片的易弯曲度,同时能够通过加强部提高承重片的刚性。

另外,关于上述的乘坐物用座椅所述的构成,优选的是所述加强部为设置于所述承重片的后面的后侧加强肋。

在上述构成中,因为加强部设置于承重片的后面(即,与承受来自乘客背部的荷重一侧相反的面),能够发挥加强部带来的加强效果,同时能够抑制加强部对乘坐舒适度产生的影响。

另外,关于上述的乘坐物用座椅所述的构成,优选的是所述加强部设置于所述上下方向中的所述承重片的中央部。

在上述构成中,因为加强部设置于座椅上下方向中的承重片的中央部,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均衡地提高承重片的刚性。

另外,关于上述的乘坐物用座椅所述的构成,优选的是在所述承重片设置有通过向后方凹陷形成的槽状凹部,在所述承重片的后面中设置有所述槽状凹部的部分之中,所述加强部设置于最向后方***的部分。

在上述构成中,承重片的后面中设置有槽状凹部的部分之中,加强部设置于最向后方***的部分。若为此种构成,在承重片之中,当设置有槽状凹部的部分弯曲时,能够抑制加强部妨碍该弯曲变形。

另外,关于上述的乘坐物用座椅所述的构成,优选的是在所述承重片设置有交叉加强部,该交叉加强部配置于与所述加强部不同的位置,并且与所述加强部相交叉,该交叉加强部向所述承重部的厚度方向突出,并且沿着所述上下方向延伸。

在上述构成中,在承重片设置加强部,同时进一步地设置交叉加强部。据此,能够更进一步提高承重片的刚性。

另外,关于上述的乘坐物用座椅所述的构成,优选的是所述加强部的突出量比所述交叉加强部的突出量更大。

在上述构成中,因为加强部的突出量比交叉加强部的突出量更大,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加强部带来的加强效果(即,座椅宽度方向中的刚性的强化)。

另外,关于上述的乘坐物用座椅所述的构成,优选的是所述座椅靠背具备座椅靠背框架,所述受压部件具有用于将所述承重部安装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安装部,该安装部具备连接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下部的下部安装部,所述加强部以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靠近设置了所述下部安装部的位置的方式配置。

在上述构成中,在用于将承重部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的安装部中,加强部以靠近设置了下部安装部的位置的方式配置。若为此种构成,提高下部安装部带来的承重部的支撑性能,结果承重部能够恰当地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

另外,关于上述的乘坐物用座椅所述的构成,优选的是所述座椅靠背具备座椅靠背框架,所述受压部件具有用于将所述承重部安装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安装部,该安装部具备连接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上部的上部安装部,所述加强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配置于偏离设置了所述上部安装部的位置。

在上述构成中,在用于将承重部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的安装部中,在偏离上部安装部的位置设置有加强部。据此,能够不妨碍在乘坐物受到后面冲击时上部安装部通过变形(弯曲)从而使受压部件向后方移动,提高承重片的刚性。

另外,关于上述的乘坐物用座椅所述的构成,优选的是所述加强部的突出量比所述槽状凹部的深度更大。

在上述构成中,因为加强部的突出量比槽状凹部的深度更大,相应地,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加强部的加强效果。

另外,关于上述的乘坐物用座椅所述的构成,优选的是所述承重片在所述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设置多个,多个所述承重片具有第一承重片以及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比所述第一承重片更短的第二承重片,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加强部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宽度方向上比所述第二承重片更靠外侧。

在上述构成中,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加强部的两端位于比第二承重片更靠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即,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加强部的长度比第二承重片的长度更长。据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加强部的加强效果。

另外所述课题也能够通过如下方式解决。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是一种具备支撑乘客背部的座椅靠背的乘坐物用座椅,在所述座椅靠背内具备在承受来自乘客背部的荷重的状态下能够向后方移动的受压部件,该受压部件具有承受来自乘客背部的重量的承重部,该承重部具备以在所述座椅靠背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比在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更短的方式形成的承重片,以及从该承重片沿着所述承重部的厚度方向突出,并且沿着所述上下方向延伸的加强部。

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乘坐物用座椅中,在受压部件的承重部设置有横向较长的承重片。另外,在承重片设置有从承重片突出并沿着座椅靠背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加强部。据此,能够确保在承重片的易弯曲度,同时能够通过加强部提高承重片的刚性。

另外,关于上述的乘坐物用座椅所述的构成,优选的是所述加强部为沿着所述宽度方向以并列的方式配置多个所述加强肋。

在上述构成中,由于沿着座椅宽度方向配置多个加强部,能够进一步提高承重片的刚性。

另外,关于上述的乘坐物用座椅所述的构成,优选的是所述承重片设置有通过向后方凹陷形成的槽状凹部,所述加强部设置于所述槽状凹部内。

在上述构成中,因为加强部收纳于槽状凹部内,与加强部设置于槽状凹部外侧的构成相比,能够使受压部件更加小型化。

另外,关于上述的乘坐物用座椅所述的构成,优选的是位于所述承重片中的所述槽状凹部的开口周边的面与所述加强部的突出方向上的该加强部的端部在所述厚度方向上位于相同位置。

在上述构成中,位于槽状凹部的开口周边的面与加强部的顶端在承重部的厚度方向上位于相同位置。若为此种构成,因为加强部完全收纳于槽状凹部内,能够使受压部件进一步小型化。

另外,关于上述的乘坐物用座椅所述的构成,优选的是所述座椅靠背具备座椅靠背框架,所述受压部件具有用于将所述承重部安装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安装部,该安装部具有沿着所述上下方向延伸的上下方向延伸部,所述加强部以所述上下方向延伸部位于所述宽度方向中的所述加强部之间的方式配置多个。

在上述构成中,用于将承重部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的安装部具有上下方向延伸部,该上下方向延伸部的两侧位置设置有加强部。据此,提高了上下方向延伸部带来的承重部的支撑性能,且结果,承重部能够恰当地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

另外,关于上述的乘坐物用座椅所述的构成,优选的是所述宽度方向中的所述承重片的两端部分别以该各端部中的位于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的部分比位于内侧的部分位于更前方的方式弯曲,所述加强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配置于所述承重片的两端部中远离各端的弯曲处的位置。

在上述构成中,承重片的两端部分分别以能够弯曲的方式构成,加强部配置于远离该弯曲处的位置。据此,能够在不妨碍承重片的两端部分的弯曲的情况下,提高承重片的刚性。

另外,关于上述的乘坐物用座椅所述的构成,优选的是所述承重片在所述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设置多个,所述加强部在多个的所述承重片中分别配置多个,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承重片之中,设置于一方的所述承重片的多个所述加强部分别与设置于另一方的所述承重片的多个所述加强部,以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并列于相同位置的方式配置。

在上述构成中,在上下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承重片之中,设置于一方的承重片的各加强部与设置于另一方的承重片的各加强部,以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并列于相同位置的方式配置。就是说,各承重片中配置有加强部的位置(座椅宽度方向中的位置)在承重片之间整齐排列。若为此种构成,与加强部的位置在承重片之间偏离的情况相比,能够使乘客在座椅上就座时感受的就座感更好。

另外,关于上述的乘坐物用座椅所述的构成,优选的是所述座椅靠背具备座椅靠背框架,所述受压部件具有用于将所述承重部安装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安装部,该安装部具备连结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下部的下部安装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在设置了所述下部安装部的位置配置有所述加强部。

在上述构成中,在用于将承重部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的安装部中,在设置了下部安装部的位置配置加强部。若为此种构成,提高了下部安装部带来的承重部的支撑性能,且结果,承重部能够恰当地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

另外,关于上述的乘坐物用座椅所述的构成,优选的是所述承重片在所述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设置多个,所述承重部具备连结所述上下方向上所述承重片之间的连结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在设置了所述连结部的范围内配置有所述加强部。

在上述构成中,在设置了连结各个承重片的连结部的范围内配置有加强部。若为此种构成,提高设置在承重部中座椅宽度方向上与连结部相同的位置的部分的刚性,同时使连结部恰当地连结各个承重片。

另外,关于上述的乘坐物用座椅所述的构成,优选的是所述承重部由板状部件构成,所述加强部由与所述板状部件中的所述加强部以外的部分相同的材质构成,并且与所述加强部以外的部分呈一体化地形成。

在上述构成中,加强部由与板状部件中的加强部以外的部分相同的材质构成,并且与加强部以外的部分一体地成形。若为此种构成,能够使具备了加强部的承重部为更加简单的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能够在确保承重片中的易弯曲度的同时,通过加强部提高承重片的刚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通过在承重片的后面设置加强部,能够发挥加强部带来的加强效果,同时抑制加强部对座椅的乘坐舒适度产生的影响。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能够在座椅的上下方向上均衡地提高承重片的刚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在承重片之中设置了槽状凹部的部分弯曲时,能够抑制加强部妨碍该弯曲变形。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通过在承重片中设置加强部,同时进一步设置交叉加强部,能够进一步提高承重片的刚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因为加强部的突出量比交叉加强部的突出量更大,相应地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加强部带来的加强效果。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用于将承重部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的安装部具有的下部安装部,提高承重部的支撑性能,结果,承重部能够恰当地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在乘坐物受到后面冲击受压部件向后方移动时,能够在不妨碍用于将承重部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的安装部具有的上部安装部变形的情况下,提高承重片的刚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因为加强部的突出量比槽状凹部的深度更大,相应地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加强部带来的加强效果。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因为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加强部的长度比第二承重片的长度更长,相应地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加强部带来的加强效果。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因为加强部收纳于槽状凹部内,能够使受压部件更加小型化。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因为加强部完全收纳于槽状凹部内,能够使受压部件进一步地小型化。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用于将承重部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的安装部具有的上下方向延伸部,提高承重部的支撑性能。结果,承重部能够恰当地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能够在不妨碍承重片的两端部分的弯曲的情况下,提高承重片的刚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因为各承重片中配置了加强部的位置在承重片之间整齐排列,能够使乘客在座椅上就座时感受的就座感更好。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提高在承重部中座椅宽度方向上设置于与连结部相同位置的部分的刚性,同时恰当地连结各个承重片。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具备了加强部的承重部为更加简单的构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的立体图。

图2为表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的座椅框架的图。

图3为从斜前方看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涉及的受压部件的图。

图4为从斜后方看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涉及的受压部件的图。

图5为从正面看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涉及的受压部件的图。

图6为放大表示图5所示的受压部件中,承重部具备的第一承重片及第二承重片的图。

图7为表示图5中的A-A截面的图。

图8为表示在图5中的B-B面切断时的受压部件的图。

图9为放大表示图4所示的受压部件中,承重部具备的第一承重片及第二承重片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的构成例。

以下参照附图就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的构成进行说明。但是,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仅是为了使本发明容易理解的一个例子,并非限定本发明。即,本发明不脱离其主旨,能够变更、改良。另外,当然本发明中包含其等价物。

以下,举出搭载于机动车等车辆的车用座椅作为乘坐物用座椅的一个例子,并就其构成例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车用座椅以外的乘坐物用座椅,例如搭载于船或者飞机的座椅。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方向”为车用座椅的前后方向,是与车辆行驶时的行进方向一致的方向。另外“座椅宽度方向”为车用座椅的宽度方向,是与就座于车用座椅的乘客所见的左右方向一致的方向。另外“座椅上下方向”为从后述的座椅靠背S1的上端面向下端的方向,是相对于车辆的高度方向(车辆在水平面上行驶时与垂直方向一致的方向)稍微倾斜的方向。

另外,以下的说明中,“横向宽度”是指座椅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纵向宽度”是指座椅上下方向上的长度。

此外,关于以下说明的座椅各部分的形状、位置以及姿势等,除去特别说明的情况,均为假设车用座椅处于通常的使用状态(车用座椅位于可就座的位置,座椅各部分配置于初始位置的状态)的情况来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1以及图2就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以下,车用座椅S)的基本构成进行说明。图1为车用座椅S的立体图。图2为表示构成车用座椅S的骨架的座椅框架的图。此外,在图2中将座椅框架简略化图示,关于受压部件10中的一部分构成(例如后述的槽状凹部13或者加强肋),省略图示。

除了具备后述的受压部件10这一点,车用座椅S为与一般的车用座椅大致相同的构成。具体说明的话,如图1所示,车用座椅S具备支撑乘客背部的座椅靠背S1、支撑乘客臀部的座椅衬垫S2、支撑乘客头部的头枕S3。

另外,座椅靠背S1的内部具有座椅靠背框架1及受压部件10。座椅靠背框架1构成座椅靠背S1的骨架。座椅靠背框架1从正面看构成大致矩形形状的框,如图2所示,具有侧边框架2、上部框架3、底部构件框架4。侧边框架2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相互远离的位置设置一对。上部框架3连结于左右一对的侧边框架2的各个上端部。底部构件框架4架设于左右一对的侧边框架2的下端部之间。

在以上述方式的构成的座椅靠背框架1之前配置未图示的缓冲垫,通过以表皮覆盖该缓冲垫的表面来构成座椅靠背S1。另外,如图2所示,在座椅靠背S1内具备受压部件10。此受压部件10为在前面承受来自乘客背部的荷重的部件。另外,在搭载了车用座椅S的车辆受到后面冲击时,一旦来自乘客背部的荷重(冲击荷重)施加于受压部件10,受压部件10便被乘客背部的按压并与乘客一同向后方移动(位移)。通过受压部件10此种方式的位移,能够减轻冲击时施加于乘客颈部的荷重(冲击荷重)。

以下,参照已经出现过的图2、以及图3~图9就受压部件10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图3~5为表示受压部件10的外观的图,图3为从斜前方看受压部件10的图,图4为从斜后方看受压部件10的图,图5为从正面(前方)看受压部件10的图。图6为放大表示图5所示的受压部件10中的一部分(具体而言为后述的上方承受部11U具备的第一承重片12a以及第二承重片12b)的图。图7为表示图5中的A-A截面的图。图8为表示在图5中的B-B面切断时的受压部件10的图。图9为放大表示图4所示的受压部件10中的一部分(具体而言为后述的上方承受部11U具备的第一承重片12a以及第二承重片12b)的图。

如上所述,受压部件10在承受来自乘客背部的荷重的状态下以能够向后方移动的方式构成。另外,如图2所示,受压部件10配置于构成座椅靠背S1的缓冲垫的后方。更加具体地说明的话,受压部件10配置于由左右一对的侧边框架2、上部框架3以及底部构件框架4围成的矩形形状的空间内。

如图3~图5所示,受压部件10为以座椅宽度方向的中央为界线,以左右对称的方式构成,并且具有承重部11以及安装线缆20。承重部11为承受来自乘客背部的荷重的部分,通过将树脂制的板(板状部件)以图3或图4等所示的形状成形而构成。

安装线缆20作为用于将承重部11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1的安装部发挥功能,通过将金属制的线缆弯曲成特定形状而构成,并且组装于承重部11。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线缆20通过镶嵌成形与承重部11一体成形。即,安装线缆20的一部分(主要为后述的上下方向延伸部23的一部分)埋入构成承重部11的树脂板内。

以下,分别就承重部11以及安装线缆20的构成进行说明。

承重部的构成。

如上所述,承重部11由树脂制的板构成。如图3~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承重部11分为上侧部分(以下为上方承受部11U)与下侧部分(以下为下方承受部11L)。如图5所示,下方承受部11L为从正面看构成矩形形状的部分,在车辆受到后方冲击时支撑乘客背部之中主要相当于腰部的部位。

如图5所示,上方承受部11U为构成模仿人体的肋骨形状的形状的部分,在车辆受到后方冲击时支撑乘客背部之中主要相当于胸椎的部分。上方承受部11U的下端部通过连接部19与下方承受部11L的上端部相连结。此外,连接部19构成其横向宽度与上方承受部11U或下方承受部11L的横向宽度相比足够短的形状,在座椅的宽度方向上相互远离的位置设置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

就上方承受部11U的构成进行说明的话,上方承受部11U具有作为在座椅宽度方向上较长的细长部分的承重片12。此承重片12以纵向宽度相对于横向宽度足够短的方式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形成为椭圆状。在上方承受部11U中,承重片12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设置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五个)。此外,关于承重片12的形状以及个数,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内容,只要承重部11能够较好地发挥其功能,也能够自由地设计。

在设置多个的承重片12之中,位于最上方的承重片12与其他的承重片12之间的形状不同。更加详细地说明的话,位于最上方的承重片12之外的承重片12相当于第一承重片12a。各第一承重片12a的横向宽度在第一承重片12a间是均等的。另一方面,位于最上方的承重片12相当于第二承重片12b。如图5及图6所示,第二承重片12b的横向宽度比第一承重片的横向宽度更短。

如图5所示,在上方承受部11U之中位于比第二承重片12b更靠上方的部分(以下为上方承受部11U的上端部),从正面看形成大致梯形的形状,其横向宽度比第二承重片12b的横向宽度稍短。

另外,多个承重片12为了更好地支撑乘客背部分别相对于座椅宽度方向稍微弯曲。具体说明的话,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承重片12的两端部(以下为座椅宽度方向端部12t)分别如图7所示,在座椅宽度方向端部12t中,位于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比位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部分以位于更前方的方式弯曲。就是说,在各承重片12的座椅宽度方向端部12t存在弯曲处12x。

另外,如图5及图6所示,多个承重片12分别设置有沿着座椅宽度方向较长形成的槽状凹部13。槽状凹部13在承重片12的前面之中,通过使座椅上下方向中的中央部分向后方凹陷而形成。换言之,在承重片12的后面之中,座椅上下方向中的中央部分伴随着槽状凹部13的形成而***并形成***部12r。此外,***部12r如图8所示,从侧面看***为大致圆弧状。

槽状凹部13从承重片12的座椅宽度方向一端部到另一端部连续不断地形成。槽状凹部13的开口设置于承重片12的前面,如图6所示形成椭圆形。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槽状凹部13的开口的横向宽度比形成该槽状凹部13的承重片12的横向宽度小一圈,槽状凹部13的开口的纵向宽度为形成该槽状凹部13的承重片12的纵向宽度的一半左右。

另外,形成于第一承重片12a的槽状凹部13的尺寸(横向宽度及纵向宽度)在第一承重片12a之间是均等的。另一方面,形成于第二承重片12b的槽状凹部13的横向宽度比形成于第一承重片12a的槽状凹部13的横向宽度稍短。

进一步地,在承重部11中存在于第二承重片12b的正上方位置的部分,即,在承重部11的上端部也设置有槽状凹部13。设置在承重部11的上端部的槽状凹部13从该上端部的座椅宽度方向一端部延伸至另一端部。

另外,承重部11具备用于提高承重部11的刚性而形成的三个种类的加强肋。具体说明的话,如图5及图6所示,在承重部11的前面设置有从承重片12沿着承重部11的厚度方向向前方突出的加强肋(以下为前侧加强肋16)。另外,如图9所示,在承重部11的后面设置有从承重片12沿着承重部11的厚度方向向后方突出的加强肋(以下为后侧加强肋17)。进一步地,在承重部11的后面设置有与后侧加强肋17交叉的加强肋(以下,交叉加强肋18)。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在各承重片12设置有前侧加强肋16、后侧加强肋17以及交叉加强肋18。据此,设置承重片12能够确保承重部11的易弯曲度(严格来讲,在承重片12中的易弯曲度),同时能够确保承重片12的刚性。

此外,关于各加强肋将会在之后详细说明。

另外,承重部11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承重片12之间的连结部14。连结部14为在座椅上下方向上连结承重片12之间的部分。在连结部14之中,连结各个第一承重片12a之间的连结部14形成横向宽度比较短的矩形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相互远离的位置各设置一对。与此相对,连结第一承重片12a与第二承重片12b之间的连结部14形成横向宽度比较长的带状的形状,以连结第一承重片12a以及第二承重片12b各自的座椅宽度方向中央部分的方式设置。

此外,连结各个第一承重片12a的连结部14根据第一承重片12a之间的空隙的数量设置多个。并且,多个连结部14(连结各个第一承重片12a的连结部14)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分别配置于相同位置,并且如图5所示排列在一条直线上。

另外,在承重部11设置有为了实现承重部11的轻量化而形成的贯穿孔15。此贯穿孔15为在承重部11的厚度方向上贯穿了承重部11且从正面看为大致矩形形状的孔。在本实施方式中,贯穿孔15设置于座椅上下方向上偏离承重片12的位置,具体而言,如图5及图6所示,设置于连结部14。更加详细地说明的话,在连结各个第一承重片12a之间的左右一对的连结部14分别形成有贯穿孔15。另外,在连结第一承重片12a及第二承重片12b之间的连结部14中,在座椅宽度方向上互相不同的位置中设置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

此外,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座椅宽度方向中的贯穿孔15的形成位置在承重片12之间整齐排列。更加详细地说明的话,连结各个第一承重片12a之间的左右一对的连结部14之中,设置于左侧(座椅宽度方向一端侧)的连结部14的贯穿孔15与连结第一承重片12a与第二承重片12b之间的连结部14中形成的左右一对的贯穿孔15之中,设置于左侧(座椅宽度方向一端侧)的贯穿孔15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形成于相同位置。同样的,连结各个第一承重片12a之间的左右一对的连结部14之中,设置于右侧(座椅宽度方向另一端侧)的连结部14的贯穿孔15与连结第一承重片12a与第二承重片12b之间的连结部14中形成的左右一对的贯穿孔15之中,设置于右侧(座椅宽度方向另一端侧)的贯穿孔15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形成于相同位置。

接下来,就上述的各种加强肋进行详细说明。

前侧加强肋16为形成于承重片12的前面的加强部,如图6所示,沿着座椅上下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前侧加强肋16在构成承重部11的树脂板中,由与前侧加强肋16以外的部分相同的材质构成,并且与前侧加强肋16以外的部分一体形成。就是说,在使构成承重部11的树脂板成形时,前侧加强肋16与其他的部分(前侧加强肋16以外的部分)同时一体成形。

在多个各个承重片12设置多个前侧加强肋16,具体而言,沿着座椅宽度方向以并列的方式配置多个。更加具体地说明的话,前侧加强肋16以从承重片12的座椅宽度方向一端部到另一端部形成队列的方式,隔开间隔设置多个。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前侧加强肋16以座椅宽度方向上的承重部11的中央作为界线以对称的方式配置。此外,关于前侧加强肋16的个数,并没有特别限定,能够设定为任意的个数(但是,最好是至少两个以上)。

另外,如图5所示,设置于各承重片12的多个前侧加强肋16各自的形成位置,在承重片12之间整齐排列。具体说明的话,在上下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承重片12之中,设置于一方的承重片12(简单来说为上侧)的多个的前侧加强肋16分别与设置于另一方的承重片12(简单来说为下侧)的多个的前侧加强肋16以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相同的位置并列的方式配置。换言之,设置于各承重片12的多个的前侧加强肋16之中,配置于座椅宽度方向的特定位置的前侧加强肋16,以在该特定位置在一条直线上并列的方式配置。

另外,在第一承重片12a设置的前侧加强肋16的个数,在第一承重片12a之间整齐排列。进一步地,在第一承重片12a设置的前侧加强肋16的个数比在第二承重片12b设置的前侧加强肋16的个数更多。在此,设置于第一承重片12a的前侧加强肋16之中,配置于座椅宽度方向端部的前侧加强肋16在座椅宽度方向上位于比第二承重片12b更靠外侧的位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前侧加强肋16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配置于比第二承重片12b更靠外侧的位置。

另外,如图5、图6以及图8所示,前侧加强肋16配置于槽状凹部13内。换言之,设置于各承重片12的前侧加强肋16分别收纳于该各承重片12形成的槽状凹部13内。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在承重片12中位于槽状凹部13的开口周边的面12s与前侧加强肋16的突出方向中的前侧加强肋16的端部(即,顶端16a)在承重部11的厚度方向上位于相同位置。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开口周边的面12s与前侧加强肋16的顶端16a的面,在同一个面上,并且前侧加强肋16完全收纳于槽状凹部13内。

此外,如图5所示,设置于承重部11的上端部的槽状凹部13,即,设置于第二承重片12b的正上方位置的槽状凹部13内也设置有前侧加强肋16。

后侧加强肋17为形成于承重片12的后面的加强部,如图9所示,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呈直线状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构成承重部11的树脂板成形时,后侧加强肋17与其他的部分(后侧加强肋17以外的部分)同时一体成形。

后侧加强肋17在多个承重片12各设置一个,具体而言,如图8所示,设置于座椅上下方向中的各承重片12的中央部。更加严格地说明的话,后侧加强肋17设置于在各承重片12的后面形成的***部12r(换言之,设置有槽状凹部13的部分)之中最向后方***的部分。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后侧加强肋17比槽状凹部13的深度(承重部11的厚度方向中的长度)更长地突出。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后侧加强肋17的突出量比槽状凹部13的深度更大。

另外,如图9所示,后侧加强肋17从***部12r(换言之,设置有槽状凹部13的部分)的座椅宽度方向一端部到另一端部连续不断地设置。

交叉加强肋18形成于承重部11的后面,并沿着座椅上下方向呈直线状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构成承重部11的树脂板成形时,交叉加强肋18与其他的部分(交叉加强肋18以外的部分)同时一体成形。

交叉加强肋18相当于交叉加强部,在承重部11的后面配置于与后侧加强肋17不同的位置,具体而言,如图9所示,配置于连结部14以及各承重片12中与连结部14相邻的位置。设置于该位置的交叉加强肋18与后侧加强肋17相交叉(严格来讲,大致正交)。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交叉加强肋18沿着座椅上下方向充分较长地延伸,并与设置于多个的承重片12的所有后侧加强肋17相交叉。

另外,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多个交叉加强肋18,具体而言,在承重部11的后面之中,靠近座椅宽度方向一端的领域设置有两个,靠近座椅宽度方向另一端的领域设置有两个。此外,关于交叉加强肋18的个数,并没有特别限定,能够设定为任意数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交叉加强肋18仅以比后侧加强肋17的突出量更短的突出量突出。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后侧加强肋17的突出量比交叉加强肋18的突出量更大。

安装线缆的构成。

安装线缆20组装于承重部11,严格来讲一部分嵌入承重部11内。如图2~图5所示,安装线缆20具有上部安装部21、下部安装部22、上下方向延伸部23。

上部安装部21为连接于座椅靠背框架1的上部框架3(上部)的部分,配置于比承重部11更靠上方。另外,如图5所示,上部安装部21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相互远离的位置设置有一对。

下部安装部22为连接于座椅靠背框架1的底部构件框架4(下部)的部分,配置于比承重部11更靠下方。下部安装部22向座椅宽度方向较长地延伸。另外,如图5所示,在下部安装部22的中间位置安装有用于将受压部件10(严格来讲为安装线缆20的下部安装部22)安装于底部构件框架4的安装夹扣5。

上下方向延伸部23为位于上部安装部21与下部安装部22之间并沿着座椅上下方向延伸的部分,并且组装于承重部11(嵌入)。另外,如图5所示,上下方向延伸部23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相互远离的位置设置有一对。

另外,如图5所示,上下方向延伸部23以穿过形成于承重部11的贯穿孔15的方式设置。换言之,上下方向延伸部23以在座椅宽度方向上与设置有贯穿孔15的范围及配置有上下方向延伸部23的范围部分重合的方式而设置。此外,上下方向延伸部23之中穿过贯穿孔15的部分,如图5所示通过贯穿孔15外露。另一方面,上下方向延伸部23之中,嵌入承重部11的部分纵贯承重片12。

另外,在承重部11中嵌入上下方向延伸部23的部分位于比承重片12的座椅宽度方向端部12t更靠座椅宽度方向内侧,更加具体地说明的话,如图7所示,位于比存在于座椅宽度方向端部12t内的弯曲处12x更稍微靠内侧。

前侧加强肋与周边设备之间的位置关系。

以下,参照图5~图7,就前侧加强肋16与其周边设备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前侧加强肋16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配置于远离设置了安装线缆20的上部安装部21的位置。具体说明的话,设置于各承重片12的多个的前侧加强肋16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分别位于比上部安装部21更靠内侧。

另外,如图5所示,设置于各承重片12的多个的前侧加强肋16之中有几个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配置于设置有安装线缆20的下部安装部22的范围内。另一方面,多个前侧加强肋16之中,位于座椅宽度方向上最外侧的前侧加强肋16在座椅宽度方向上位于比下部安装部22更靠外侧。

另外,如图5或图6所示,在各承重片12中,嵌入上下方向延伸部23的部分的两侧配置有前侧加强肋16。换言之,前侧加强肋16在座椅宽度方向上以上下方向延伸部23位于前侧加强肋16之间的方式配置多个。此外,如图5或图6所示,位于上下方向延伸部23的两侧的前侧加强肋16在座椅宽度方向上以贯穿孔15位于该前侧加强肋16之间的方式配置。换言之,前侧加强肋16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配置于偏离了设置有贯穿孔15的范围的位置。

另外,在各承重片12中前侧加强肋16至少配置四个以上。进一步地,前侧加强肋16之间的间隔根据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前侧加强肋16的位置各不相同。参照图6就前侧加强肋16之间的间隔与前侧加强肋16的位置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的话,位于上下方向延伸部23的两侧的各个前侧加强肋16之间的空隙是最宽的。另一方面,位于上下方向延伸部23旁边的前侧加强肋16与在上下方向延伸部23相反一侧与上述前侧加强肋16相邻的前侧加强肋16之间的空隙是最窄的。如图6所示,配置于比该位置更远离上下方向延伸部23的位置的前侧加强肋16之间的间隔随着远离上下方向延伸部23而逐渐变宽。

另外,如图7所示,设置于各承重片12的前侧加强肋16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配置于远离承重片12的座椅宽度方向端部12t中的弯曲处12x的位置。严格地说明的话,位于距弯曲处12x最近位置的前侧加强肋16配置于稍微偏离弯曲处12x的位置。

另外,如图5所示,在座椅宽度方向上设置了连结部14的范围内(但是,除去设置了贯穿孔15的范围),配置有多个前侧加强肋16。

后侧加强肋与周边设备之间的位置关系。

以下,参照图4及图9,就后侧加强肋17与其周边设备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

从图4及图9中可知,后侧加强肋17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配置于偏离了设置有安装线缆20的上部安装部21的位置。具体说明的话,形成于各承重片12的后侧加强肋17在座椅宽度方向上位于左右一对的上部安装部21之间。

另外,从图4及图9可知,后侧加强肋17在座椅宽度方向上以靠近设置了安装线缆20的下部安装部22的位置的方式配置。更加具体地说明的话,设置于第一承重片12a的后侧加强肋17以其横向宽度比下部安装部22的横向宽度更长的方式形成。并且,在座椅宽度方向上,设置于第一承重片12a的后侧加强肋17的两端位置之间配置有下部安装部22。另外,设置于第二承重片12b的后侧加强肋17以其横向宽度与下部安装部22的横向宽度相等的方式形成。并且,在座椅宽度方向上,以设置于第一承重片12a的后侧加强肋17的位置与下部安装部22的位置重合的方式配置下部安装部22。

另外,从图4及图9可知,设置于第一承重片12a的后侧加强肋17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至比第二承重片12b的端部位置更靠外侧。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第一承重片12a的后侧加强肋17的座椅宽度方向两端部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分别位于比第二承重片12b更靠外侧。

交叉加强肋与周边设备之间的位置关系。

以下,参照图9就交叉加强肋18与其周边设备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交叉加强肋18配置于安装线缆20具备的左右一对的各个上下方向延伸部23的两侧位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分别夹着各个上下方向延伸部23的位置配置有交叉加强肋18。此外,如图9所示,夹着上下方向延伸部23的一对的交叉加强肋18之中,位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交叉加强肋18从承重部11的上端部延伸,并且其下端延伸至承重部11的下方承受部11L的中央部(座椅上下方向中的中央部)。

符号说明

1 座椅靠背框架

2 侧边框架

3 上部框架

4 底部构件框架

5 安装夹扣

10 受压部件

11 承重部

11U 上方承受部

11L 下方承受部

12 承重片

12a 第一承重片

12b 第二承重片

12r ***部

12t 座椅宽度方向端部

12s 位于开口周边的面

12x 弯曲处

13 槽状凹部

14 连结部

15 贯穿孔

16 前侧加强肋(加强部)

16a 顶端(加强部的端部)

17 后侧加强肋(加强部)

18 交叉加强肋(交叉加强部)

19 连接部

20 安装线缆(安装部)

21 上部安装部

22 下部安装部23上下方向延伸部

S 车用座椅(乘坐物用座椅)

S1 座椅靠背

S2 座椅衬垫

S3 头枕

26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座椅骨架结构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