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除霜器喷嘴

文档序号:1809000 发布日期:2021-11-09 浏览:19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前除霜器喷嘴 (Front defroster nozzle ) 是由 潘永龙 于 2021-04-07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涉及一种前除霜器喷嘴,其具有:连接部,其在汽车的前挡风玻璃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处的车辆下方侧与空调装置相连接;喷嘴下部,其被设置在所述连接部的车辆上方侧;喷嘴上部,其在所述喷嘴下部的车辆上方侧处向车辆后方侧被倾斜地设置,并且在上端部处具备于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并在仪表板上被开口的吹出开口部,在车辆侧剖视观察时,所述喷嘴上部与所述前挡风玻璃所成的吹出角被设定为,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处的所述吹出角与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处的所述吹出角相比而较大。(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front defroster nozzle having: a connecting portion that is connected to a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on a vehicle lower side at a vehicle width direction center portion of a front windshield of an automobile; a nozzle lower portion provided on a vehicle upper side of the connecting portion; and a nozzle upper portion that is provided obliquely to a vehicle rear side at a vehicle upper side of the nozzle lower portion, and that includes a blow-out opening portion that extends in a vehicle width direction and is open in an instrument panel at an upper end portion, wherein a blow-out angle formed by the nozzle upper portion and the front windshield glass is set such that the blow-out angle at both vehicle width direction end portions is larger than the blow-out angle at a vehicle width direction center portion, as viewed in a vehicle side cross-section.)

前除霜器喷嘴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前除霜器喷嘴。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广泛使用了一种防止前挡风玻璃(以下,适当称为“挡风玻璃”)的结霜及结露并对起雾进行去除的前除霜器喷嘴(以下,适当称为“除霜器喷嘴”)。除霜器喷嘴在仪表板上具有用于向挡风玻璃吹喷出来自空调装置的进行了干燥后的暖风的吹出开口部。

另外,近年来,伴随着汽车的电动化,从而仰视显示器等被设置在仪表板内的电装部件处于增加的趋势中,进而致使除霜器喷嘴的配置空间变得狭窄。因此,对除霜器喷嘴的小型化有所需求。

在此,为了大范围地对挡风玻璃的起雾进行去除,从而需要使从除霜器喷嘴的吹出开口部被吹出的风大范围地吹及至挡风玻璃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为止。然而,若为小型的除霜器喷嘴,则并不能够像现有的除霜器喷嘴那样将吹出开口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设定得较长,从而会导致其侧面部的曲率变大。因此,若为小型的除霜器喷嘴,则使风吹及至挡风玻璃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为止会变得困难。

因此,在日本特开2015-003605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为了将风送至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处从而在吹出开口部上设置了导流叶片的除霜器喷嘴。在该公报中,还进一步地为了消除因设置导流叶片而导致的向挡风玻璃上部的送风不足从而将吹出开口部在前后方向上分割为两部分。即,设为通过将向挡风玻璃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的送风和向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的送风分开,从而对风的干涉进行抑制以向挡风玻璃整面大范围地送风的结构。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中,需要多个导流叶片以及被前后分割为两部分的吹出开口部,从而除霜器喷嘴会成为较为复杂的结构。

本公开考虑到上述事实,提供一种尽管为小型但也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而大范围地对挡风玻璃的起雾进行去除的前除霜器喷嘴。

本公开的第一方式的前除霜器喷嘴具备:连接部,其在汽车的前挡风玻璃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处的车辆下方侧与空调装置相连接;喷嘴下部,其被设置在所述连接部的车辆上方侧;喷嘴上部,其被设置在所述喷嘴下部的车辆上方侧。喷嘴上部向车辆后方侧被倾斜地设置,并且在上端部处具备于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并在仪表板上被开口的吹出开口部,在车辆侧剖视观察时,所述喷嘴上部与所述前挡风玻璃所成的吹出角被设定为,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处的所述吹出角与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处的所述吹出角相比而较大。

根据第一方式的前除霜器喷嘴,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处的吹出角与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处的吹出角相比而较大。由此,在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处,从吹出开口部被送风出的风易于与挡风玻璃发生碰撞。其结果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处,风会在挡风玻璃上向车辆宽度方向扩展。另一方面,车辆宽度方向中心部处的吹出角与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处的吹出角相比而较小。因此,在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处,风易于沿着挡风玻璃而流动,从而会效率良好地被输送向挡风玻璃上方。由此,能够效率良好地向挡风玻璃的较大范围进行送风。但是,在此所说的“吹出角”是指,在使喷嘴上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中央部的矢量方向延长的线与前挡风玻璃相交的点处二者所成的角。

本公开的第二方式的前除霜器喷嘴为,在第一方式中,所述喷嘴上部在车辆侧剖视观察时被形成为直线状,所述喷嘴上部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的仰角被设定为,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处的所述仰角与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处的所述仰角相比而较大。

根据第二方式的前除霜器喷嘴,喷嘴上部在车辆侧剖视观察时被形成为直线状。此时,在车辆侧剖视观察时,从吹出开口部被吹出的风的方向与喷嘴上部的朝向大致等同。即,被吹出的风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的仰角被近似为喷嘴上部的仰角。通过使喷嘴上部以此方式被形成为直线状,从而能够在不阻碍来自空调装置的空气流动的条件下顺畅地向挡风玻璃送风。但是,在此所说的“直线状”为,包括略微发生弯曲的形状在内的概念。

本公开的第三方式的前除霜器喷嘴为,在第二方式中,所述喷嘴上部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与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之间具备左右一对渐变部,所述渐变部处的所述仰角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处的所述仰角与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处的所述仰角之间连续地进行变化。

根据第三方式的前除霜器喷嘴,在喷嘴上部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与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之间被平稳地连结。由此,能够抑制在喷嘴上部处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与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之间产生旋涡从而发生压力损失的情况。因此,喷嘴上部能够在不阻碍从空调装置被输送的风的空气流动的条件下更进一步顺畅地送风。

本公开的第四方式的前除霜器喷嘴为,在第一方式~第三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所述喷嘴下部向车辆前方侧被倾斜,在所述喷嘴下部的车辆上方侧形成有向车辆前方侧成为凸起的屈曲部,所述屈曲部的屈曲角被设定为,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处的所述屈曲角与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处的所述屈曲角相比而较大。

根据第四方式的前除霜器喷嘴,使得风易于朝向以屈曲角较大的方式被形成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而流动。

本公开的第五方式的前除霜器喷嘴为,在第一方式~第四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所述喷嘴上部在车辆侧剖视观察时的流道截面的流道宽度被设定为,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处的所述流道宽度与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处的所述流道宽度相比而较大。

根据第五方式的前除霜器喷嘴,在喷嘴上部处,使得风易于朝向以流道宽度较大的方式被形成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而流动。

发明效果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第一方式的前除霜器喷嘴具有以下优异的效果,即,尽管为小型但也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而大范围地对挡风玻璃的起雾进行去除。

第二方式的前除霜器喷嘴具有以下优异的效果,即,能够确保吹出开口部处的风速,且能够利用喷嘴上部的仰角来对向挡风玻璃吹喷的风的方向进行控制。

第三方式的前除霜器喷嘴具有以下优异的效果,即,能够更进一步地确保吹出开口部处的风速。

第四方式的前除霜器喷嘴具有以下优异的效果,即,能够使从吹出开口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被吹出的风量变多。

第五方式的前除霜器喷嘴具有以下优异的效果,即,能够使从吹出开口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被吹出的风量变多。

附图说明

基于以下的附图而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其中:

图1为将应用了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除霜器喷嘴的车辆的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侧剖视图。

图2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除霜器喷嘴的立体图。

图3为从车辆前方侧对图2所示的除霜器喷嘴进行观察的主视图。

图4为从车辆左侧对图2所示的除霜器喷嘴进行观察的侧视图。

图5A为包括图3的A-A线截面在内的车辆的宽度方向左中央部处的主要部分的侧剖视图。

图5B为包括图3的B-B线截面在内的车辆的宽度方向左侧部处的主要部分的侧剖视图。

图6为表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除霜器喷嘴与车辆宽度方向中央处的距离和吹出角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7为应用了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除霜器喷嘴的情况下的吹出开口部处的流速分布图。

图8A为图3的A-A线截面处的流速分布图。

图8B为图3的B-B线截面处的流速分布图。

图9A为应用了比较例的除霜器喷嘴的情况下的挡风玻璃上的流速分布图。

图9B为应用了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除霜器喷嘴的情况下的挡风玻璃上的流速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1~图9而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前除霜器喷嘴进行说明。另外,在各个附图中所适当表示的箭头标记FR表示车辆前方侧,箭头标记UP表示车辆上方侧,箭头标记RH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右侧。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没有特别记述而使用前后、上下、左右的方向的情况下,则设为分别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车辆左右方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

如图1所示,在车辆10的前部,于前挡风玻璃12(以下,称为“挡风玻璃12”)的下方处设置有仪表板14。在仪表板14的进一步下方处,设置有作为空调装置的HVAC(Heating,Ventilating and Air-Conditioning Unit: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16及前除霜器喷嘴18(以下,称为“除霜器喷嘴18”)。

除霜器喷嘴18具有连接部20和风向调节部22,所述连接部20被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处并与HVAC16相连接,且向上方被延伸,所述风向调节部22被设置在连接部20的上方且在从侧面观察时被形成为大致L字状。如图1及图4所示,风向调节部22具备以向车辆前方侧成为凸起的方式而被屈曲形成的屈曲部24。在屈曲部24的下侧处设置有向车辆前方侧被倾斜的喷嘴下部26,且在屈曲部24的上侧处设置有向车辆后方侧被倾斜的喷嘴上部28。如图1所示,喷嘴上部28通过被形成于上端部处的吹出开口部30,从而在仪表板14上被开口。

如图2及图3所示,除霜器喷嘴18被形成为,在主视观察时随着趋向于上方从而其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变长的逐渐扩展的形状。如图2所示,吹出开口部3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且在俯视观察时被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吹出开口部3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被形成为,仪表板14(参照图1)的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的大致三分之一左右。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示例,吹出开口部3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被设为450mm。

如图2所示,在喷嘴上部28处形成有三个肋材32。被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中央处的中央肋材32A以与被设置在右侧处的右肋材32B及被设置在左侧处的左肋材32C相比而较大的方式被形成。吹出开口部30通过中央肋材32A、右肋材32B及左肋材32C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被大致四等分。此外,右肋材32B及左肋材32C向喷嘴下部26侧被延伸,以作为导流叶片而发挥功能。

如图3所示,除霜器喷嘴18具备在主视观察时被设置在左右方向中央部处的中央部34、被设置在左右方向两端部处的一对侧部36、和对中央部34与侧部36相互进行连结的左右一对渐变部38。被设置在右侧处的右侧部36A、右渐变部38A及右中央部34A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对除霜器喷嘴18的右侧进行大致三等分。同样地,被设置在左侧处的左侧部36B、左渐变部38B及左中央部34B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对除霜器喷嘴18的左侧进行大致三等分。

在图4中对除霜器喷嘴18的左侧视图进行了图示。如该图所示,吹出开口部30被设置在与连接部20相比靠车辆前方侧。此外,风向调节部22的屈曲部24被设置在与吹出开口部30相比靠车辆前方侧。

以下,对除霜器喷嘴18的中央部34、侧部36及渐变部38的形状的不同之处进行详细说明。另外,由于本实施方式中的除霜器喷嘴18被左右对称地形成,因此仅对其左侧进行说明,而省略右侧的说明。

在图5A中,对图3的左中央部34B处的包括A-A线截面在内的车辆10的主要部分的侧截面进行了图示,在图5B中,对图3的左侧部36处的包括B-B线截面在内的车辆10的主要部分的侧截面进行了图示。如这些图所示,喷嘴上部28及喷嘴下部26在车辆侧剖视观察时分别被形成为大致直线状。在图5A、图5B中,以单点划线来表示风向调节部22在侧剖视观察时的流道中心线,并以双点划线来表示车辆前后方向。

在此,当将喷嘴上部28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的仰角设为α时,图5B中所示的左侧部36B处的仰角α2被设定为与图5A中所示的左中央部34B处的仰角α1相比而较大(α2>α1)。

此外,将挡风玻璃12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倾斜度设为倾斜角β。挡风玻璃12虽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被少许弯曲,但被形成为大致平面状。因此,图5A中所示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处的倾斜角β1、与图5B中所示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处的倾斜角β2被形成为大致相等的角度(β1≒β2)。

因此,从吹出开口部30被吹出的风的方向与挡风玻璃12所成的角度、即喷嘴上部28与挡风玻璃12所成的角α―β被设定为,图5B中所示的左侧部36B处的角α2―β2与图5A中所示的左中央部34B处的角α1―β1相比而较大(α2―β2>α1―β1)。具体而言,如图5A所示,在左中央部34B处,喷嘴上部28与挡风玻璃12所成的角α1―β1被形成为与30°相比而较小(α1―β1<30°)。另一方面,如图5B所示,在左侧部36B处,喷嘴上部28与挡风玻璃12所成的角α2―β2被设定为与45°相比而较大(α2―β2>45°)。

由于喷嘴上部28在车辆侧剖视观察时被形成为大致直线状,因此在车辆侧剖视观察时,从吹出开口部30被吹出的空调风H的方向与喷嘴上部28的朝向大致等同。即,被吹出的空调风H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的未图示的仰角α′被近似为喷嘴上部28的仰角α(α′≒α)。因此,从吹出开口部30被吹出的空调风H的朝向与挡风玻璃12所成的角α′-β(以下,称为“吹出角”)被近似为喷嘴上部28的流道中心线与挡风玻璃12所成的角α―β(α′―β≒α―β)。

因此,以下,将α―β作为吹出角并使用图6来对吹出角的变化进行详细叙述。在图6中,以曲线图而示出了从除霜器喷嘴18的左右中央处起的距离L与吹出角α―β的关系。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示例而设为左中央部34B处的中央吹出角α1―β1被形成为α1―β1=25°,且左侧部36B处的侧吹出角α2―β2被形成为α2―β2=50°。如该图所示,被设置在左中央部34B与左侧部36B之间的左渐变部38B以其渐变吹出角α3―β3在中央吹出角α1―β1与侧吹出角α2―β2之间连续地进行变化的方式而被形成。如上文所述,由于挡风玻璃12的倾斜角β大致固定,因此左渐变部38B处的仰角α3以成为α1<α3<α2的方式而被形成。

在此,如图5A、图5B所示,将屈曲部24的屈曲角(在侧剖视观察时喷嘴上部28与喷嘴下部26所成的角)设为γ。此时,图5B中所示的左侧部36B处的屈曲角γ2被设定为与图5A中所示的左中央部34B处的屈曲角γ1相比而较大。

此外,当将在喷嘴上部28处与空调风H的流向正交的流道截面的宽度设为流道宽度S时,图5B中所示的左侧部36B处的流道宽度S2被设定为与图5A中所示的左中央部34B处的流道宽度S1相比而较大。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除霜器喷嘴18,左侧部36B处的侧吹出角α2―β2被设定为与45°相比而较大(α2―β2>45°)。此外,除霜器喷嘴18的右侧也被设为同样的结构。由此,从右侧部36A及左侧部36B被吹出的空调风H易于与挡风玻璃12发生碰撞。因此,在挡风玻璃12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12B(参照图9B)处,空调风H变得易于朝向车辆宽度方向而扩展。

另一方面,左中央部34B处的中央吹出角α1―β1被形成为与30°相比而较小(α1―β1<30°)。即,左中央部34B处的喷嘴上部28的仰角α1被设定为,更加接近于挡风玻璃12的倾斜角β1。此外,除霜器喷嘴18的右侧也被设为同样的结构。由此,从中央部34被吹出的空调风H易于沿着挡风玻璃12而流动。因此,在挡风玻璃12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12A(参照图9(B))处,空调风H效率良好地向挡风玻璃12的上方被输送。

在图8A中,对左中央部34B的包括A-A线截面在内的车辆10的主要部分侧截面处的流速分布图进行了图示。另一方面,在图8B中,对左侧部36B的包括B-B线截面在内的车辆10的主要部分侧截面处的流速分布图进行了图示。颜色的浓淡分别表示流速的范围,且表现为颜色越浓则流速越快。当在图8A及图8B中对挡风玻璃12附近的流速分布进行比较时,可以观察到,在挡风玻璃12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12B处,能够确保与挡风玻璃12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12A相同程度的风速。

并且,在图9A中,对作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除霜器喷嘴18的比较例而应用了吹出开口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为600mm的未图示的除霜器喷嘴的情况下的、挡风玻璃12上的流速分布图进行了图示。另一方面,图9B为应用了吹出开口部3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为450mm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除霜器喷嘴18的情况下的、挡风玻璃12上的流速分布图。与图8同样地,表现为颜色越浓则流速越快。当在图9A、图9B中对挡风玻璃12的左右两端部12B进行比较时,可以观察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小型的除霜器喷嘴18能够与比较例的较大的除霜器喷嘴相比而更大范围地确保风速,直至挡风玻璃12的左右两端部12B为止。因此,即使除霜器喷嘴18为小型且简单的结构,也能够效率良好地向挡风玻璃12的较大范围进行送风,从而在较大范围内对起雾进行去除。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除霜器喷嘴18,喷嘴上部28在车辆侧剖视观察时被形成为大致直线状。此时,在车辆侧剖视观察时,从吹出开口部30被吹出的空调风H的方向与喷嘴上部28的朝向大致等同。即,被吹出的空调风H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的仰角α′被近似为喷嘴上部28的仰角α(α′≒α)。因此,空调风H的朝向与挡风玻璃12所成的角α′-β被近似为喷嘴上部28与挡风玻璃12所成的吹出角α―β(α′―β≒α―β)。因此,能够利用喷嘴上部28的仰角α来对向挡风玻璃12吹喷的空调风H的方向进行控制。

并且,通过使喷嘴上部28以此方式被形成为大致直线状,从而能够在不使来自HVAC16的空气流动被喷嘴上部28阻碍的条件下,顺畅地向挡风玻璃12送风。因此,能够确保吹出开口部30处的风速。

另外,喷嘴上部28在侧部36与中央部34之间具备左右一对渐变部38。即,在喷嘴上部28处,侧部36与中央部34之间被平稳地连结。由此,能够抑制在喷嘴上部28处于仰角α较大的侧部36与仰角α较小的中央部34之间产生旋涡从而发生压力损失的情况。因此,喷嘴上部28能够在不阻碍从HVAC16被输送的空调风H的空气流动的条件下,更进一步顺畅地送风。因此,能够更进一步地确保吹出开口部30处的风速。

此外,在图7中对吹出开口部30处的流速分布图进行了图示。与图8及图9同样地,表现为颜色越浓则流速越快。在一般情况下,由于除霜器喷嘴在主视观察时被形成为大致扇形形状,因此存在与侧部相比而更易于向中央部送风从而导致侧部的风量在吹出开口部处不足的问题。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除霜器喷嘴18,左侧部36B处的屈曲角γ2被设定为,与左中央部34B处的屈曲角γ1相比而较大。此外,左侧部36B处的流道宽度S2被设定为,与左中央部34B处的流道宽度S1相比而较大。因此,除霜器喷嘴18被设为了易于使风向侧部36流动的结构。由此,如图7所示,能够加快从吹出开口部30的侧部36被吹出的风速。因此,能够使从侧部36被吹出的风量变多。

〔上述实施方式的补充说明〕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喷嘴上部28及喷嘴下部26在车辆侧剖视观察时分别被形成为大致直线状的情况而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喷嘴下部也可以被弯曲形成。

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渐变部38以使其仰角α3在中央部34的仰角α1与侧部36的仰角α2之间连续地进行变化的方式来被形成的情况而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除霜器喷嘴也可以不具备渐变部。

并且,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左侧部36B处的屈曲角γ2被设定为与左中央部34B处的屈曲角γ1相比而较大的情况而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即使左侧部36B处的屈曲角γ2与左中央部34B处的屈曲角γ1相同(γ2=γ1),但只需使吹出角的大小关系成为α2―β2>α1―β1即可。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左侧部36B处的流道宽度S2被设定为与左中央部34B处的流道宽度S1相比而较大的情况而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左侧部36B处的流道宽度S2与左中央部34B处的流道宽度S1也可以相同(S2=S1)。

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吹出开口部30在俯视观察时被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且被形成为仪表板14的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的大致三分之一左右的情况而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吹出开口部也可以以侧部位于与中央部相比靠前方处的方式而被设置。

并且,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在喷嘴上部28处形成有三个肋材32的情况而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喷嘴上部也可以不具备肋材。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与侧除霜器并未被一体成形的前除霜器喷嘴18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前除霜器喷嘴也可以与对侧窗的起雾进行去除的侧除霜器被一体成形。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左右的侧部36A、B、渐变部38A、B及中央部34A、B分别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对除霜器喷嘴18的右侧或左侧进行大致三等分的方式来形成的情况而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侧部、渐变部及中央部的大小可以根据除霜器喷嘴整体的大小及配置位置而适当地进行变更。

并且,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除霜器喷嘴18被左右对称地形成的情况而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除霜器喷嘴也可以被左右非对称地形成。

18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新型气垫船雨刮器导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