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模锻压力机的上顶料装置

文档序号:1868905 发布日期:2021-11-23 浏览:21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热模锻压力机的上顶料装置 (Upper material jacking device of hot die forging press ) 是由 李江国 赵兰磊 于勇涛 狄智程 于 2021-08-23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涉及热模锻压力机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热模锻压力机的上顶料装置,包括机架、位于机架正上方的滑块、设置在滑块底部的模架,还包括:上顶出机构;冷却防堵机构;顶出调节机构,具有一对;同步驱动机构;顶出机构包括矩形中空箱、升降平板以及多个上顶柱;冷却防堵机构包括与每个上顶柱一一对应的防堵塞冷却套和总吹风管,矩形中空箱的内部两侧均设有向矩形中空箱外部延伸的排出管;每个顶出调节机构均包括以及升降块,本设备可根据产品的厚度事先将每个上顶柱的底部与产品的顶部抵接,即能将产品定位,又同时可防止产品在脱模时与模架底部粘接,并且能够将上顶柱带入的碎屑收集并个排出,增加了上顶柱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hot die forging presses, in particular to an upper material jacking device of a hot die forging press, which comprises a frame, a slide block positioned right above the frame, a die carrier arranged at the bottom of the slide block, and further comprises: an upper ejection mechanism; a cooling anti-blocking mechanism; an ejection adjusting mechanism having a pair; a synchronous drive mechanism; the ejection mechanism comprises a rectangular hollow box, a lifting flat plate and a plurality of upper ejection columns; the cooling anti-blocking mechanism comprises an anti-blocking cooling sleeve and a main blowing pipe which are in one-to-one correspondence with each upper top column, and discharge pipes which extend to the outside of the rectangular hollow box are arranged on two sides of the inside of the rectangular hollow box; every ejecting adjustment mechanism all includes and the elevator, and this equipment can be according to the thickness of product in advance with the bottom of every upper prop and the top butt of product, can fix a position the product, can prevent simultaneously again that the product from bonding with the die carrier bottom when the drawing of patterns to can collect and individual discharge the piece that upper prop brought into, increased upper prop&#39;s stability and life.)

一种热模锻压力机的上顶料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模锻压力机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热模锻压力机的上顶料装置。

背景技术

热模锻压力机是引进世界先进技术生产的系列产品。该热模锻压力机在汽车、拖拉机、内燃机、船舶、航空、矿山机械、石油机械、五金工具等制造业中,用于进行成批大量的黑色和有色金属的模锻和精整锻件,锻造出的锻件精度高,材料的利用率高,生产率高,易于实现自动化,对工人的操作技术要求低,噪声和振动小等优点,因而在现代锻压生产中的应用日趋广泛,是现代锻造生产不可缺少的高精锻设备。

专利申请号CN201822258133.5公开了一种热模锻压力机的上顶料装置,包括上滑块,该装置还包括安装定位套,其安装在热模锻压力机上工作台上,氮气弹簧,设于所述安装定位套内,并通过尾部螺纹孔固定于所述安装定位套内,用于给锻件实施向下的压力,迫使锻件与上模分离,所述上滑块及安装定位套内均设有风冷管道,所述风冷管道与热模锻压力机上进风口对接,接通压缩空气,在上顶料装置工作时对该装置进行冷却。本实用新型的热模锻压力机的上顶料装置,将锻件停留在下模上,不会随上模带出,保证了锻件位置的稳定性,而且能够保证每次压力机锻造后锻件能够停留在下模型腔内,降低自动线的故障率,提高自动线开动率,该申请虽然可对上顶料装置进行冷却,当无法将上顶柱带入的碎屑进行清除,当过多的碎屑进入到上顶料装置后会直接影响上顶柱的稳定性与寿命,并且在模架与产品接触时,无法更具产品的厚度进行定位,在作业时容易使产品产生偏移,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热模锻压力机的上顶料装置,以便于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热模锻压力机的上顶料装置,本设备通过同步驱动机构与每个顶出调节机构之间的配合,驱动升降平板和每个上顶柱上下移动,可根据产品的厚度事先将每个上顶柱的底部与产品的顶部抵接,即能将产品定位,又同时可防止产品在脱模时与模架底部粘接,通过每个防堵塞冷却套可初步收集碎屑,再通过总吹风管与每个排出管之间的配合,使收集在每个防堵塞冷却套内的碎屑彻底排出,进而增加了上顶柱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热模锻压力机的上顶料装置,包括机架、位于机架正上方的滑块、设置在滑块底部的模架,还包括:

上顶出机构,设置在滑块与模架之间;

冷却防堵机构,设置在上顶出机构的内部;

顶出调节机构,具有一对,对称设置在机架的两侧;

同步驱动机构,设置在机架的前侧,其工作端均与每个顶出调节机构的内部传动连接;

顶出机构包括设置在滑块底部的矩形中空箱、能够在矩形中空箱内部上下移动的升降平板以及多个设置在升降平板上并且能够自上而下穿过模架的上顶柱;

冷却防堵机构包括设置在矩形中空箱内并且与每个上顶柱一一对应的防堵塞冷却套和设置在矩形中空箱内的总吹风管,总吹风管通过导入风管分别与每个防堵塞冷却套的内部连通,矩形中空箱的内部两侧均设有向矩形中空箱外部延伸的排出管,所有防堵塞冷却套分别与相邻的排出管之间通过导出管相互连通;

每个顶出调节机构均包括固定安装在机架侧部的竖直矩形架以及能够在竖直矩形架上下移动的升降块,升降平板的两侧分别与每个升降块的一端固定连接。

优选地,每个上顶柱的上端均自下而上与升降平板螺纹连接,每个上顶柱的连接端均螺纹连接有固定套,两个固定套分别与升降平板的上下面固定连接,每个固定套上均设有若干个沿每个固定套圆周方向等间距分布的加强筋。

优选地,每个上顶柱的外部均设有绕每个上顶柱圆周方向等间距分布的凸条,每个凸条均沿着上顶柱的竖直方向延伸设置,每个凸条与上顶柱一体成型设置。

优选地,每个防堵塞冷却套均设有上顶柱穿行的通孔,防堵塞冷却套的上下分别设置有上导套和下导套,上导套与下导套的内圈均与上顶柱的外部吻合,上导套与下导套之间形成处理空腔,下导套贯通设置在模架上,上顶柱穿过自上而下依序穿过上导套、处理空腔和下导套向下延伸。

优选地,冷却防堵机构还包括鼓风机,鼓风机设置在矩形中空箱的内部,鼓风机的工作端与总吹风管的一端连通。

优选地,总吹风管靠近鼓风机的一端设置有冷却套。

优选地,矩形中空箱的内部每个拐角处均设有呈竖直设置的缓冲光杆,升降平板上开设有供每个缓冲光杆穿行的缓冲穿孔,每个缓冲光杆的两端均套设有缓冲弹簧,每个缓冲弹簧分别靠近升降平板的一端分别与升降平板的上下面抵接,每个缓冲弹簧远离升降平板的一端分别与矩形中空箱的内部上端和模架的顶部抵接设置。

优选地,每个顶出调节机构还均包括螺杆,螺杆呈竖直能够转动的设置在竖直矩形架的内部,螺杆沿竖直矩形架的上端向竖直矩形架的下端延伸设置,升降块的中心处设置有与螺杆螺纹连接的螺纹套,升降块的两侧均设置有滑动块,竖直矩形架的内部两侧均设有供滑动块滑动的滑动槽。

优选地,每个顶出调节机构还包括标尺,标尺呈竖直设置在竖直矩形架的前侧,该标尺的长度与竖直矩形架的长度相同。

优选地,同步驱动机构包括:

支撑架,呈水平设置在机架的前侧;

双轴电机,呈水平设置在支撑架的顶部中心处,双轴电机的两个工作端分别向每个顶出调节机构的方向延伸设置;

第一轴承座,具有一对,对称设置在支撑架的顶部两端;

第一转杆,具有一对,同轴设置在双轴电机的每个工作端,每个第一转杆背向双轴电机的一端均能够转动的穿过第一轴承座的内圈向外延伸;

第一锥齿,其数量与第一转杆的数量相同,每个第一锥齿均同轴设置在每个第一转杆背向双轴电机的一端;

第二轴承座,具有一对,分别设置在每个竖直矩形架的底部前侧;

第二转杆,其数量与第二轴承座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的设置在每个第二轴承座的内圈,每个第二转杆的一端分别向每个第一锥齿的方向延伸,每个第二转杆分别与对应的第一转杆垂直分布,每个第二转杆靠近第一锥齿的一端均设有能够与每个第一锥齿啮合的第二锥齿,每个第二转杆背向第二锥齿的一端均向螺杆的底端方向延伸,每个第二转杆背向第二锥齿的一端均设置有第三锥齿,每个螺杆的底端均设置有能够与每个第三锥齿啮合的第四锥齿。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通过同步驱动机构与每个顶出调节机构之间的配合,驱动升降平板和每个上顶柱上下移动,可根据产品的厚度事先将每个上顶柱的底部与产品的顶部抵接,即能将产品定位,又同时可防止产品在脱模时与模架底部粘接,通过每个防堵塞冷却套可初步收集碎屑,再通过总吹风管与每个排出管之间的配合,使收集在每个防堵塞冷却套内的碎屑彻底排出,进而增加了上顶柱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解决了如何即定位产品又防止产品与模架粘合以及如何提高顶出柱的使用寿命的技术问题。

2.本发明通过每个上顶柱上设置的每个固定套以及每个固定套上设置的加强筋,使每个上顶柱在与产品抵接时,提高稳定性,解决如何避免每个上顶柱晃动的技术问题。

3.本发明通过每个上顶柱上设置的凸条增加了上顶柱的机械强度,使上顶柱在与产品接触时更加稳定,解决了如何防止上顶柱在与产品接触时,容易使上顶柱折弯损坏的技术问题。

4.本发明通过处理空腔可将上顶柱带入的碎屑进行收集,解决了如何收集上顶柱带入的碎屑的技术问题。

5.本发明通过鼓风机可高效的向总吹风管内进行进风,解决了如何通过总吹风管向每个防堵塞冷却套内进行吹风的技术问题。

6.本发明通过设置的冷却套能够向总吹风管内制造冷气,再通过鼓风机将制造的冷却一同吹向每个防堵塞冷却套内,在清理每个防堵塞冷却套内部的同时能够将经过防堵塞冷却套内部的上顶柱进行冷却,避免上顶柱与产品接触时由于温度过高导致上顶柱降低质量,解决了如何对每个上顶柱进行冷却的技术问题。

7.本发明通过设置的每个缓冲光杆和每个缓冲弹簧之间的配合,可使升降平板在上下移动时更加稳定。

8.本发明通过螺杆与螺纹套的配合,使升降块上下移动,通过两个同步移动的升降块驱动升降平板上下移动,使升降板和每个上顶柱移动时更加稳定,解决了如何稳定驱动升降平板上下移动的技术问题。

9.本发明通过设置的标尺可实时观察每个上顶柱移动的高度,使工作人员更有利的观察上顶柱的位置,解决了如何使工作人员便于观察每个上顶柱的位置的技术问题。

10.本发明通过双轴电机以及双轴电机两个工作端分别传动连接的第一转杆、第一锥齿、第二锥齿、第二转杆、第三锥齿和第四锥齿之间的配合,实现同步驱动两个顶出调节机构,解决了如何同时驱动两个顶出调节机构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图2中沿A-A处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局部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图4中沿B-B处的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图4中沿B-B处的立体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的局部右视图;

图8为本发明的局部立体图一;

图9为本发明的图8中C处放大图;

图10为本发明的局部立体图二;

图11为本发明的局部立体图三;

图12为本发明的上顶出机构的局部分解图;

图13为本发明的上顶柱的局部立体图;

图14为本发明的冷却防堵机构的局部立体图;

图15为本发明的防堵塞冷却套的局部立体图。

图中标号为:1-机架;2-滑块;3-模架;4-上顶出机构;5-冷却防堵机构;6-顶出调节机构;7-同步驱动机构;8-升降平板;9-上顶柱;10-防堵塞冷却套;11-总吹风管;12-导入风管;13-排出管;14-导出管;15-竖直矩形架;16-升降块;17-固定套;18-加强筋;19-凸条;20-上导套;21-下导套;22-处理空腔;23-鼓风机;24-冷却套;25-缓冲光杆;26-缓冲弹簧;27-螺杆;28-螺纹套;29-滑动块;30-滑动槽;31-标尺;32-支撑架;33-双轴电机;34-第一轴承座;35-第一转杆;36-第一锥齿;37-第二轴承座;38-第二转杆;39-第二锥齿;40-第三锥齿;41-第四锥齿;42-矩形中空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发明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发明。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

为了解决如何即定位产品又防止产品与模架3粘合以及如何提高顶出柱的使用寿命的技术问题,如图1至图5所示,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热模锻压力机的上顶料装置,包括机架1、位于机架1正上方的滑块2、设置在滑块2底部的模架3,还包括:

上顶出机构4,设置在滑块2与模架3之间;

冷却防堵机构5,设置在上顶出机构4的内部;

顶出调节机构6,具有一对,对称设置在机架1的两侧;

同步驱动机构7,设置在机架1的前侧,其工作端均与每个顶出调节机构6的内部传动连接;

顶出机构包括设置在滑块2底部的矩形中空箱42、能够在矩形中空箱42内部上下移动的升降平板8以及多个设置在升降平板8上并且能够自上而下穿过模架3的上顶柱9;

冷却防堵机构5包括设置在矩形中空箱42内并且与每个上顶柱9一一对应的防堵塞冷却套10和设置在矩形中空箱42内的总吹风管11,总吹风管11通过导入风管12分别与每个防堵塞冷却套10的内部连通,矩形中空箱42的内部两侧均设有向矩形中空箱42外部延伸的排出管13,所有防堵塞冷却套10分别与相邻的排出管13之间通过导出管14相互连通;

每个顶出调节机构6均包括固定安装在机架1侧部的竖直矩形架15以及能够在竖直矩形架15上下移动的升降块16,升降平板8的两侧分别与每个升降块16的一端固定连接。

具体的,滑块2设置在热模锻压力机内部,用于驱动模架3锻压产品,作业时,根据产品的厚度,事先通过同步驱动机构7同时驱动每个顶出调节机构6,通过每个顶出调节机构6内的升降块16带动升降平板8和每个上顶柱9向下或者向上平移,使每个上顶柱9的底部先抵接在产品的顶部,直至使每个上顶柱9的底部与产品的顶部接触停止,随后通过滑块2驱动矩形中空箱42和模架3向下移动,通过模架3与产品进行锻压操作,当锻压在工作中每次向上移动时,设置的每个上顶柱9的底部抵接在产品上,使产品定位的同时可防止产品与模架3底部粘接,防止产品与模架3的底部粘合,在最后一次向下锻压操作并且模架3向上移动后,通过设置的每个顶出调节机构6内的升降块16驱动升降平板8和每个上顶柱9向上移动,由于每个上顶柱9接触面积较小,进而无法抬升较重的产品,使产品自然脱离;

在每个上顶柱9向上移动时,有时会将锻压时细小的碎屑带入到矩形中空箱42内对应的防堵塞冷却套10内,并且抬升后的每个上顶柱9温度较高,需要降温,因此,通过总吹风管11向每个防堵塞冷却套10内部吹风,将防堵塞冷却套10内的碎屑通过导出管14吹入到相邻的排出管13内,再由每个排出管13排出矩形中空箱42外进行收集。

进一步的:

为了解决如何避免每个上顶柱9晃动的技术问题,如图6、图10、图11、图12和图13所示,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每个上顶柱9的上端均自下而上与升降平板8螺纹连接,每个上顶柱9的连接端均螺纹连接有固定套17,两个固定套17分别与升降平板8的上下面固定连接,每个固定套17上均设有若干个沿每个固定套17圆周方向等间距分布的加强筋18。

具体的,在升降平板8相下移动抵接产品时,设置的每个固定套17用以固定上顶柱9,并且每个固定套17上设置的每个加强筋18用以稳固对应的上顶柱9,使每个上顶柱9在与产品抵接时,提高稳定性,防止每个上顶柱9晃动。

进一步的:

为了解决如何防止上顶柱9在与产品接触时,容易使上顶柱9折弯损坏的技术问题,如图13所示,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每个上顶柱9的外部均设有绕每个上顶柱9圆周方向等间距分布的凸条19,每个凸条19均沿着上顶柱9的竖直方向延伸设置,每个凸条19与上顶柱9一体成型设置。

具体的,现有的上顶柱9外部一般都是光滑的,在与产品接触时,容易使上顶柱9折弯损坏,设置的每个凸条19增加了上顶柱9的机械强度,使上顶柱9在与产品接触时更加稳定。

进一步的:

为了解决如何收集上顶柱9带入的碎屑的技术问题,如图3、图14和图15所示,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每个防堵塞冷却套10均设有上顶柱9穿行的通孔,防堵塞冷却套10的上下分别设置有上导套20和下导套21,上导套20与下导套21的内圈均与上顶柱9的外部吻合,上导套20与下导套21之间形成处理空腔22,下导套21贯通设置在模架3上,上顶柱9穿过自上而下依序穿过上导套20、处理空腔22和下导套21向下延伸。

具体的,每个上顶柱9在向上移动时,碎屑会进入到防堵塞冷却套10的处理空腔22内。

进一步的:

为了解决如何通过总吹风管11向每个防堵塞冷却套10内进行吹风的技术问题,如图3和图14所示,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冷却防堵机构5还包括鼓风机23,鼓风机23设置在矩形中空箱42的内部,鼓风机23的工作端与总吹风管11的一端连通。

具体的,当需要将每个防堵塞冷却套10内的碎屑排出时,通过鼓风机23向总吹风管11内吹风,通过总吹风管11上设置的每个导入风管12向每个防堵塞冷却套10内部进行吹风。

进一步的:

为了解决如何对每个上顶柱9进行冷却的技术问题,如图3和图14所示,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总吹风管11靠近鼓风机23的一端设置有冷却套24。

具体的,冷却套24与总吹风管11之间设有制冷空腔,矩形中空箱42的内部或者外部均可安装一个水冷装置,通过水冷装置的工作端与冷却套24的制冷空腔连通,使制冷空腔内充满冷却液,总吹风管11经过冷却套24的一端时,同时将制冷后的冷气一同吹向每个防堵塞冷却套10内,在清理每个防堵塞冷却套10内部的同时能够将经过防堵塞冷却套10内部的上顶柱9进行冷却,避免上顶柱9与产品接触时由于温度过高导致上顶柱9降低质量。

进一步的:

为了解决如何稳定驱动升降平板8上下移动的技术问题,如图11所示,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矩形中空箱42的内部每个拐角处均设有呈竖直设置的缓冲光杆25,升降平板8上开设有供每个缓冲光杆25穿行的缓冲穿孔,每个缓冲光杆25的两端均套设有缓冲弹簧26,每个缓冲弹簧26分别靠近升降平板8的一端分别与升降平板8的上下面抵接,每个缓冲弹簧26远离升降平板8的一端分别与矩形中空箱42的内部上端和模架3的顶部抵接设置。

具体的,升降平板8在矩形中空箱42内上下移动时,升降平板8上设置的每个缓冲穿孔分别沿着对应的缓冲光杆25限位移动,用以限位升降平板8移动,再通过每个缓冲弹簧26可抵接升降平板8上下两面,使升降平板8在上下移动时更加稳定。

进一步的:

为了解决如何稳定驱动升降平板8上下移动的技术问题,如图7至图9所示,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每个顶出调节机构6还均包括螺杆27,螺杆27呈竖直能够转动的设置在竖直矩形架15的内部,螺杆27沿竖直矩形架15的上端向竖直矩形架15的下端延伸设置,升降块16的中心处设置有与螺杆27螺纹连接的螺纹套28,升降块16的两侧均设置有滑动块29,竖直矩形架15的内部两侧均设有供滑动块29滑动的滑动槽30。

具体的,在驱动升降平板8上下平移时,两个螺杆27旋转,通过两个螺杆27同时驱动对应的螺纹套28使升降块16上下移动,通过两个升降块16同时驱动升降平板8上下移动,在每个升降块16上下移动时,每个升降块16两端设置的滑动块29分别沿着对应的滑动槽30移动,使每个滑动块29在移动时进行限位。

进一步的:

为了解决如何使工作人员便于观察每个上顶柱9的位置的技术问题,如图8所示,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每个顶出调节机构6还包括标尺31,标尺31呈竖直设置在竖直矩形架15的前侧,该标尺31的长度与竖直矩形架15的长度相同。

具体的,当需要观察每个上顶柱9移动的高度时,通过设置的标尺31可实时观察每个上顶柱9移动的高度,使工作人员更有利的观察上顶柱9的位置。

进一步的:

为了解决如何同时驱动两个顶出调节机构6的技术问题,如图8所示,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同步驱动机构7包括:

支撑架32,呈水平设置在机架1的前侧;

双轴电机33,呈水平设置在支撑架32的顶部中心处,双轴电机33的两个工作端分别向每个顶出调节机构6的方向延伸设置;

第一轴承座34,具有一对,对称设置在支撑架32的顶部两端;

第一转杆35,具有一对,同轴设置在双轴电机33的每个工作端,每个第一转杆35背向双轴电机33的一端均能够转动的穿过第一轴承座34的内圈向外延伸;

第一锥齿36,其数量与第一转杆35的数量相同,每个第一锥齿36均同轴设置在每个第一转杆35背向双轴电机33的一端;

第二轴承座37,具有一对,分别设置在每个竖直矩形架15的底部前侧;

第二转杆38,其数量与第二轴承座37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的设置在每个第二轴承座37的内圈,每个第二转杆38的一端分别向每个第一锥齿36的方向延伸,每个第二转杆38分别与对应的第一转杆35垂直分布,每个第二转杆38靠近第一锥齿36的一端均设有能够与每个第一锥齿36啮合的第二锥齿39,每个第二转杆38背向第二锥齿39的一端均向螺杆27的底端方向延伸,每个第二转杆38背向第二锥齿39的一端均设置有第三锥齿40,每个螺杆27的底端均设置有能够与每个第三锥齿40啮合的第四锥齿41。

具体的,当需要驱动两个顶出调节机构6时,通过双轴电机33驱动每个第一转杆35旋转,通过每个第一转杆35分别驱动对应的第一锥齿36旋转,通过每个第一锥齿36分别驱动对应的第二锥齿39旋转,通过每个第二锥齿39分别驱动对应的第二转杆38旋转,通过第二转杆38分别驱动对应的第三锥齿40旋转,通过每个第三锥齿40分别驱动对应的第四锥齿41旋转,通过每个第四锥齿41分别驱动每个螺杆27旋转,实现同步驱动两个顶出调节机构6。

本申请通过同步驱动机构7与每个顶出调节机构6之间的配合,驱动升降平板8和每个上顶柱9上下移动,可根据产品的厚度事先将每个上顶柱9的底部与产品的顶部抵接,即能将产品定位,又同时可防止产品在脱模时与模架3底部粘接,通过每个防堵塞冷却套10可初步收集碎屑,再通过总吹风管11与每个排出管13之间的配合,使收集在每个防堵塞冷却套10内的碎屑彻底排出,进而增加了上顶柱9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解决了如何即定位产品又防止产品与模架3粘合以及如何提高顶出柱的使用寿命的技术问题。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内。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22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双向机械互锁与固相连接复合的点连接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