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

文档序号:1894989 发布日期:2021-11-26 浏览:28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显示装置 (Display device ) 是由 奥山健太郎 于 2020-02-20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显示品质的降低的显示装置。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具备:发光元件;第一基板,具备第一透明基板、第一开关元件及第二开关元件、与所述第一开关元件电连接的第一像素电极、以及与所述第二开关元件电连接的第二像素电极;第二基板,具备第二透明基板和公共电极,所述第二透明基板具备与所述发光元件相对的侧面,所述公共电极与所述第一像素电极及所述第二像素电极重叠;以及液晶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包含聚合物和液晶分子,所述第一像素电极设置在所述发光元件与所述第二像素电极之间,所述第一像素电极的电极面积比所述第二像素电极的电极面积小。(An object of the present embodiment is to provide a display device capable of suppressing a reduction in display quality. The display device of the present embodiment includes: a light emitting element; a first substrate including a first transparent substrate, a first switching element, a second switching element, a first pixel electrode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the first switching element, and a second pixel electrode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the second switching element; a second substrate including a second transparent substrate having a side surface facing the light-emitting element, and a common electrode overlapping the first pixel electrode and the second pixel electrode; and a liquid crystal layer disposed between the first substrate and the second substrate, including a polymer and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the first pixel electrode disposed between the light emitting element and the second pixel electrode, an electrode area of the first pixel electrode being smaller than an electrode area of the second pixel electrode.)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提出了各种具备对光呈现散射性或者透明性的光调制元件的照明装置。在一个例子中,光调制元件具备高分子分散液晶层作为光调制层。光调制元件配置在导光板的背后,对从导光板的侧面入射的光进行散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5681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142065号公报

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第2013/168638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显示品质的降低的显示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施方式,提供如下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具备:

发光元件;第一基板,具备第一透明基板、第一开关元件及第二开关元件、与所述第一开关元件电连接的第一像素电极、以及与所述第二开关元件电连接的第二像素电极;第二基板,具备第二透明基板和公共电极,所述第二透明基板具备与所述发光元件相对的侧面,所述公共电极与所述第一像素电极及所述第二像素电极重叠;以及液晶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包含聚合物和液晶分子,所述第一像素电极设置在所述发光元件与所述第二像素电极之间,所述第一像素电极的电极面积比所述第二像素电极的电极面积小。

根据本实施方式,提供如下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具备:

发光元件;第一基板,具备第一透明基板、第一开关元件及第二开关元件、与所述第一开关元件电连接的第一像素电极、以及与所述第二开关元件电连接的第二像素电极;第二基板,具备第二透明基板和公共电极,所述第二透明基板具备与所述发光元件相对的侧面,所述公共电极与所述第一像素电极及所述第二像素电极重叠;液晶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包含条状的聚合物和液晶分子;第一透明树脂,与所述第一像素电极重叠;以及第二透明树脂,与所述第二像素电极重叠,所述第一像素电极设置在所述发光元件与所述第二像素电极之间,所述第一像素电极的电极面积与所述第二像素电极的电极面积相等,所述第一透明树脂和所述第二透明树脂由与所述聚合物及所述液晶分子不同的材料形成,所述第一像素电极与所述第一透明树脂的重叠面积比所述第二像素电极与所述第二透明树脂的重叠面积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提供能够抑制显示品质的降低的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DSP的一个构成例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PNL的第一结构例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像素PX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DSP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比较例的亮度分布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亮度分布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亮度分布的图。

图8是表示第一基板SUB1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与图8所示的第一基板SUB1重叠的第二基板SUB2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基板SUB1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与图10所示的第一基板SUB1重叠的第二基板SUB2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图12是沿着图9及图11所示的A-B线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电容电极13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第一基板SUB1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图15是沿着图14所示的C-D线的剖视图。

图16是沿着图14所示的C-D线的其他剖视图。

图17是用于说明第四结构例中的散射面积的分布的图。

图18是表示第一基板SUB1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图19是表示第一基板SUB1的其他例子的俯视图。

图20是表示第一基板SUB1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图21是表示第一基板SUB1的其他例子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本公开只不过是一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对于保持发明的主旨的适当变更能够容易想到的内容,当然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另外,为了使说明更明确,附图有时与实际的方式相比示意性地表示各部的宽度、厚度、形状等,但只不过是一例,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解释。另外,在本说明书和各图中,关于已有的图,对发挥与上述相同或类似的功能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有时适当省略重复的详细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DSP的一个构成例的俯视图。在一个例子中,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以及第三方向Z相互正交,但也可以以90度以外的角度交叉。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相当于与构成显示装置DSP的基板的主面平行的方向,第三方向Z相当于显示装置DSP的厚度方向。在表示第三方向Z的箭头的前端侧有观察显示装置DSP的观察位置,将从该观察位置朝向由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规定的X-Y平面观察称为俯视观察。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显示装置DSP的一个例子,对应用了高分子分散型液晶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说明。显示装置DSP具备显示面板PNL、布线基板1、IC芯片2、发光元件LD。

显示面板PNL具备第一基板SUB1、第二基板SUB2、液晶层LC、密封件SE。第一基板SUB1及第二基板SUB2形成为与X-Y平面平行的平板状。第一基板SUB1和第二基板SUB2在俯视观察时重叠。第一基板SUB1和第二基板SUB2通过密封件SE粘接。液晶层LC被保持在第一基板SUB1与第二基板SUB2之间,由密封件SE密封。在图1中,液晶层LC和密封件SE用不同的斜线表示。

如在图1中放大而示意性地所示,液晶层LC具备包含聚合物31和液晶分子32的高分子分散型液晶。在一个例子中,聚合物31是液晶性聚合物。聚合物31形成为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条状。液晶分子32分散在聚合物31的间隙中,其长轴以沿着第一方向X的方式取向。聚合物31及液晶分子32分别具有光学各向异性或折射率各向异性。聚合物31对电场的响应性比液晶分子32对电场的响应性低。

在一个例子中,聚合物31的取向方向无论有无电场,几乎不会变化。另一方面,液晶分子32的取向方向在对液晶层LC施加阈值以上的较高的电压的状态下,根据电场而变化。在未对液晶层LC施加电压的状态下,聚合物31和液晶分子32彼此的光轴相互平行,入射到液晶层LC的光在液晶层LC内几乎不散射地透射(透明状态)。在对液晶层LC施加电压的状态下,聚合物31和液晶分子32彼此的光轴相互交叉,入射到液晶层LC的光在液晶层LC内散射(散射状态)。

显示面板PNL具备显示图像的显示部DA、包围显示部DA的框缘状的非显示部NDA。密封件SE位于非显示部NDA。显示部DA具备在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上排列为矩阵状的像素PX。

如在图1中放大所示,各像素PX具备开关元件SW、像素电极PE、公共电极CE、液晶层LC等。开关元件SW例如由薄膜晶体管(TFT)构成,与扫描线G及信号线S电连接。

扫描线G与在第一方向X上排列的像素PX各自的开关元件SW电连接。信号线S与在第二方向Y上排列的像素PX各自的开关元件SW电连接。像素电极PE与开关元件SW电连接。公共电极CE相对于多个像素电极PE公共地设置。各个像素电极PE在第三方向Z上与公共电极CE相对。液晶层LC(特别是液晶分子32)由在像素电极PE与公共电极CE之间产生的电场驱动。电容CS例如形成在与公共电极CE相同电位的电极和与像素电极PE相同电位的电极之间。

将在后面进行说明,扫描线G、信号线S、开关元件SW以及像素电极PE设置于第一基板SUB1,公共电极CE设置于第二基板SUB2。在第一基板SUB1上,扫描线G及信号线S与布线基板1或IC芯片2电连接。

布线基板1与第一基板SUB1的延伸部Ex电连接。布线基板1是可弯折的柔性印刷电路基板。IC芯片2与布线基板1电连接。IC芯片2例如内置有输出图像显示所需的信号的显示器驱动器等。此外,IC芯片2也可以与延伸部Ex电连接。

发光元件LD在俯视观察时与延伸部Ex重叠。多个发光元件LD沿着第一方向X隔开间隔排列。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PNL的第一结构例的剖视图。液晶层LC设置在第一基板SUB1与第二基板SUB2之间。

第一基板SUB1具备透明基板10、绝缘膜11、12、电容电极13、开关元件SW、像素电极PE、取向膜AL1。透明基板10具备主面(下表面)10A、以及主面10A的相反侧的主面(上表面)10B。开关元件SW设置于主面10B侧。绝缘膜11覆盖开关元件SW。此外,图1所示的扫描线G及信号线S设置在透明基板10与绝缘膜11之间,但在此省略图示。电容电极13设置在绝缘膜11与绝缘膜12之间。像素电极PE在绝缘膜12与取向膜AL1之间,按每个像素PX设置。即,电容电极13设置在透明基板10与像素电极PE之间。像素电极PE经由电容电极13的开口部OP与开关元件SW电连接。像素电极PE隔着绝缘膜12与电容电极13重叠,形成像素PX的电容CS。取向膜AL1覆盖像素电极PE。取向膜AL1与液晶层LC接触。

第二基板SUB2具备透明基板20、遮光层BM、公共电极CE、绝缘膜21、取向膜AL2。透明基板20具备主面(下表面)20A、以及主面20A的相反侧的主面(上表面)20B。透明基板20的主面20A与第一透明基板10的主面10B相对。遮光层BM和公共电极CE设置于主面20A侧。遮光层BM例如分别设置于开关元件SW的正上方以及未图示的扫描线G及信号线S的正上方。公共电极CE跨多个像素PX配置,在第三方向Z上与多个像素电极PE相对。另外,公共电极CE覆盖遮光层BM。公共电极CE与电容电极13电连接,与电容电极13为相同电位。绝缘膜21覆盖公共电极CE。取向膜AL2覆盖绝缘膜21。取向膜AL2与液晶层LC接触。

透明基板10、20是玻璃基板或塑料基板等绝缘基板。绝缘膜11例如包含硅氧化物、硅氮化物、硅氧氮化物等透明的无机绝缘膜和丙烯酸树脂等透明的有机绝缘膜。绝缘膜12是硅氮化物等透明的无机绝缘膜。绝缘膜21是丙烯酸树脂等透明的有机绝缘膜。电容电极13、像素电极PE以及公共电极CE是由铟锡氧化物(ITO)、铟锌氧化物(IZO)等透明导电材料形成的透明电极。遮光层BM可以是绝缘层,也可以是电阻比公共电极CE低的导电层。在遮光层BM为导电层的情况下,通过使公共电极CE与遮光层BM电连接,使公共电极CE低电阻化。取向膜AL1、AL2是具有与X-Y平面大致平行的取向限制力的水平取向膜。在一个例子中,取向膜AL1、AL2沿第一方向X被取向处理。此外,取向处理可以是摩擦处理,也可以是光取向处理。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像素PX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扫描线G在第一方向X上延伸,信号线S在第二方向Y上延伸。开关元件SW设置于扫描线G与信号线S的交叉部。开关元件SW具备半导体层SC。半导体层SC与和扫描线G一体的栅电极SWG重叠。与信号线S一体的源电极SWS及漏电极SWD分别与半导体层SC电连接。像素电极PE设置在相邻的扫描线G之间以及相邻的信号线S之间。像素电极PE与漏电极SWD重叠,经由接触孔CH与开关元件SW电连接。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DSP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此外,关于显示面板PNL,仅图示主要部分。

显示装置DSP具备透明基板30。透明基板30通过透明的粘接层AD与透明基板20粘接。透明基板20在第三方向Z上位于液晶层LC与透明基板30之间。透明基板30是玻璃基板或塑料基板等绝缘基板,具有与透明基板10、20相等的折射率。透明基板30具备主面(下表面)30A、主面30A的相反侧的主面(上表面)30B、以及侧面30C。粘接层AD介于透明基板20的主面20B与透明基板30的主面30A之间。粘接层AD具有与透明基板20、30相等的折射率。此外,在此“相等”并不限于折射率差为零的情况,也包括折射率差为0.03以下的情况。

透明基板10具备侧面10C,透明基板20具备侧面20C。延伸部Ex相当于沿着第二方向Y在侧面10C与侧面20C之间的区域。侧面30C位于侧面20C的正上方。

发光元件LD在第二方向Y上与侧面20C及侧面30C相对。发光元件LD与布线基板F电连接。发光元件LD例如是发光二极管,虽未详述,但具备红发光部、绿发光部以及蓝发光部。此外,也可以在发光元件LD与侧面20C、30C之间,配置透明的导光体。

接着,参照图4对从发光元件LD射出的光L1进行说明。

发光元件LD朝向侧面20C、30C射出光L1。从发光元件LD射出的光L1沿着表示第二方向Y的箭头的朝向行进,从侧面20C入射到透明基板20,并且从侧面30C入射到透明基板30。入射到透明基板20、30的光L1一边被反复反射,一边在显示面板PNL的内部行进。入射到未施加电压的液晶层LC的光L1几乎不散射地透过液晶层LC。另外,入射到施加了电压的液晶层LC的光L1在液晶层LC被散射。显示装置DSP能够从主面10A侧观察,并且也能够从主面30B侧观察。另外,无论是从主面10A侧观察显示装置DSP的情况,还是从主面30B侧观察的情况下,都能够经由显示装置DSP观察显示装置DSP的背景。

如图4所示,显示面板PNL具备像素PX1、PX2。像素PX1在第二方向Y上,设置在发光元件LD与像素PX2之间。即,像素PX1设置在靠近发光元件LD的一侧,像素PX2设置在远离发光元件LD的一侧。

〔基本概念〕

首先,参照图5至图7,对本实施方式的基本概念进行说明。此外,在图5至图7的各个(A)中,横轴表示从发光元件LD沿着第二方向Y的距离,纵轴表示各像素PX的散射面积。散射面积相当于电压施加到液晶层LC时聚合物31的折射率与液晶分子32的折射率失配的区域(或者液晶分子32被电场驱动的区域)的面积。或者,散射面积也可以定义为俯视观察时像素电极PE与公共电极CE重叠的电极面积。在图5至图7的各个(B)中,横轴表示从发光元件LD沿着第二方向Y的距离,纵轴表示各像素PX的亮度。

以下所述的靠近发光元件LD的像素相当于图4的像素PX1,远离发光元件LD的像素相当于图4的像素PX2。

图5是用于说明比较例的亮度分布的图。

如图5的(A)所示,在比较例中,与距发光元件LD的距离无关,各像素的散射面积恒定。在显示面板PNL的内部行进的光随着远离发光元件LD而衰减。另外,到达靠近发光元件LD的像素PX1的光的量比到达远离发光元件LD的像素PX2的光的量多。因此,在比较例中,在像素PX1被散射的光量比在像素PX2被散射的光量少。因此,如图5的(B)所示,在比较例中,随着远离发光元件LD,亮度降低。

图6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亮度分布的图。

如图6的(A)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随着远离发光元件LD,各像素的散射面积增加。即,靠近发光元件LD的像素PX1的散射面积比远离发光元件LD的像素PX2的散射面积小。因此,在像素PX1被散射的光的量与比较例相比减少。另一方面,在像素PX2被散射的光的量与比较例相比增加。因此,在显示面板PNL的内部行进的光的衰减被补偿。即,到达像素PX1的光的量较多,但散射面积较小,与比较例相比,亮度降低。另一方面,到达像素PX2的光的量较少,但散射面积较大,因此与比较例相比亮度增加。因此,如图6的(B)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能够与距发光元件LD的距离无关地使亮度均匀化。或者,可以减少靠近发光元件LD的像素与远离发光元件LD的像素之间的亮度差。因此,能够抑制随着亮度的降低的显示品质的降低。

图7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亮度分布的图。

如图7的(A)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发光元件LD1、显示面板PNL以及发光元件LD2依次沿着第二方向Y排列。显示面板PNL在沿着第二方向Y的大致中间的区域MA具有最大的散射面积。即,随着从发光元件LD1朝向区域MA,各像素的散射面积增加。另一方面,随着从区域MA朝向发光元件LD2,各像素的散射面积减少。在距发光元件LD1、LD2等距离的像素中,散射面积大致相等。在这样的第二实施方式中,靠近发光元件LD1的像素以及靠近发光元件LD2的像素相当于图4所示的像素PX1,区域MA的像素相当于图4所示的像素PX2。

与在区域MA的像素PX2被散射的光的量相比,在靠近发光元件LD1的像素PX1或靠近发光元件LD2的像素PX1被散射的光的量减少。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在显示面板PNL的内部行进的光的衰减被补偿。因此,如图7的(B)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能够与距发光元件LD的距离无关地,使亮度均匀化。因此,能够抑制随着亮度的降低的显示品质的降低。

以下,对各结构例进行说明。以下的第一至第四结构例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例,第五结构例相当于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例。

〔第一结构例〕

图8是表示第一基板SUB1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在第一基板SUB1中,扫描线G1至G4分别在第一方向X上延伸,在第二方向Y上排列。扫描线G1、G2在第二方向Y上相邻,另外,扫描线G3、G4也在第二方向Y上相邻。在扫描线G2与扫描线G3之间,配置有未图示的多个扫描线(或者像素)。扫描线G1和扫描线G2的沿着第二方向Y的间隔DY1与扫描线G3和扫描线G4的沿着第二方向Y的间隔DY2相等。扫描线G2和扫描线G3的沿着第二方向Y的间隔DY3比间隔DY1大。

信号线S1至S3分别在第二方向Y上延伸,在第一方向X上排列。信号线S1至S3与扫描线G1至G4交叉。信号线S1和信号线S2在第一方向X上相邻,另外,信号线S2和信号线S3也在第一方向X上相邻。信号线S1和信号线S2的沿着第一方向X的间隔DX1与信号线S2和信号线S3的沿着第一方向X的间隔DX2相等。

像素PX11相当于由扫描线G1、G2、信号线S1、S2包围的区域。像素PX21相当于由扫描线G3、G4、信号线S1、S2包围的区域。如上所述,间隔DY1与间隔DY2相等,因此像素PX11的面积与像素PX21的面积相等。

开关元件SW11与扫描线G1及信号线S1电连接。像素电极PE11设置于像素PX11,与开关元件SW11电连接。像素电极PE11具备开口部OP11。

开关元件SW21与扫描线G3及信号线S1电连接。像素电极PE21设置于像素PX21,与开关元件SW21电连接。像素电极PE21具备开口部OP21。

像素电极PE11在第二方向Y上设置在发光元件LD与像素电极PE21之间,上述发光元件LD设置于延伸部Ex。或者,透明基板10具备侧面10C的相反侧的侧面10D,像素电极PE21设置在像素电极PE11与侧面10D之间。

像素电极PE11的电极面积比像素电极PE21的电极面积小。像素电极PE11的电极面积是除了开口部OP11的电极主体的面积,像素电极PE21的电极面积是除了开口部OP21的电极主体的面积。另外,开口部OP11的总面积比开口部OP21的总面积大。

像素电极PE11的外周边缘EG11的全长与像素电极PE21的外周边缘EG21的全长相等。即,像素电极PE11的外形与像素电极PE21的外形相同。

关于开口部OP11、OP21的形状,不限于图8所示的例子的圆形,也可以是椭圆形、多边形等其他的形状。

关于开口部OP11、OP21的面积,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开口部OP11、OP21各自每一个的面积相等,但开口部OP11的面积可以比开口部OP21的面积大,开口部OP11的面积也可以比开口部OP21的面积小。

关于开口部OP11、OP21的个数,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开口部OP11的个数(9个)比开口部OP21的个数(2个)多,但不限于该例子。在开口部OP11的面积比开口部OP21的面积大的情况下,也可能存在开口部OP11的个数比开口部OP21的个数少的情况,也可能存在开口部OP11的个数与开口部OP21的个数相等的情况。

在这样的第一基板SUB1中,在第一方向X上排列的像素电极的电极面积相等,另外,开口部的总面积也相等。

例如,设置于像素PX11的像素电极PE11和设置于像素PX12的像素电极PE12在第一方向X上排列。像素电极PE12的电极面积与像素电极PE11的电极面积相等。另外,像素电极PE12所具备的开口部OP12的总面积与像素电极PE11所具备的开口部OP11的总面积相等。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开口部OP12的形状与开口部OP11的形状相同,开口部OP12的面积与开口部OP11的面积相等,开口部OP12的个数与开口部OP11的个数相等。此外,像素电极PE12与开关元件SW12电连接,开关元件SW12与扫描线G1及信号线S2电连接。

同样地,设置于像素PX21的像素电极PE21和设置于像素PX22的像素电极PE22在第一方向X上排列。像素电极PE22的电极面积与像素电极PE21的电极面积相等。另外,像素电极PE22所具备的开口部OP22的总面积与像素电极PE21所具备的开口部OP21的总面积相等。此外,像素电极PE22与开关元件SW22电连接,开关元件SW22与扫描线G3及信号线S2电连接。

图9是表示与图8所示的第一基板SUB1重叠的第二基板SUB2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此外,扫描线G1至G4、信号线S1至S3以及像素电极PE11、PE12、PE21、PE22由虚线表示。

在第二基板SUB2中,透明基板20具备侧面20C的相反侧的侧面20D。如上所述,侧面20C在第二方向Y上与发光元件LD相对。公共电极CE与扫描线G1至G4、信号线S1至S3、像素电极PE11、PE12、PE21、PE22重叠。

公共电极CE具备与开口部OP11重叠的开口部OP31、与开口部OP21重叠的开口部OP41。开口部OP31的总面积比开口部OP41的总面积大。

开口部OP31的总面积与开口部OP11的总面积相等。开口部OP31的形状与开口部OP11的形状相同,开口部OP31的面积与开口部OP11的面积相等,开口部OP31的个数与开口部OP11的个数相等。如果假定没有将第一基板SUB1和第二基板SUB2粘接时的偏移,则像素电极PE11的电极主体与公共电极CE的电极主体重叠,开口部OP31不与像素电极PE11的电极主体重叠,另外,开口部OP11不与公共电极CE的电极主体重叠。同样地,开口部OP41的总面积与开口部OP21的总面积相等。

在这样的第二基板SUB2中,与在第一方向X上排列的像素电极重叠的开口部的总面积相等。

例如,与像素电极PE12重叠的开口部OP32的总面积和与像素电极PE11重叠的开口部OP31的总面积相等。此外,开口部OP32与开口部OP12重叠。同样地,与像素电极PE22重叠的开口部OP42的总面积和与像素电极PE21重叠的开口部OP41的总面积相等。此外,开口部OP42与开口部OP22重叠。

根据这样的第一结构例,像素电极PE11的电极面积比像素电极PE21的电极面积小。即,在像素PX11中能够对液晶层LC施加电压的区域的面积(或者液晶分子被驱动的区域的面积)比在像素PX21中能够对液晶层LC施加电压的区域的面积小。因此,像素PX11中的散射面积比像素PX21中的散射面积小。因此,如参照图6说明的那样,能够使亮度均匀化。或者,能够降低像素PX11与像素PX21的亮度差。

另外,通过使像素电极PE及公共电极CE的双方具备开口部,能够减少透明电极的总面积。因此,即使在透明电极具有光吸收性的情况下,与不具备开口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透明电极的光吸收。

〔第二结构例〕

图10是表示第一基板SUB1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第二结构例与上述的第一结构例相比,在开口部OP11、OP12、OP21、OP22均在同一方向上延伸这一点上不同。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这些开口部OP11、OP12、OP21、OP22均在第一方向X上延伸。开口部OP11、OP12、OP21、OP22的延伸方向与液晶层LC中的聚合物31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即,如参照图1说明的那样,聚合物31形成为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条状。

图11是表示与图10所示的第一基板SUB1重叠的第二基板SUB2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开口部OP31、OP32、OP41、OP42均在第一方向X上延伸。另外,与第一结构例同样,开口部OP31与开口部OP11重叠,开口部OP32与开口部OP12重叠,开口部OP41与开口部OP21重叠,开口部OP42与开口部OP22重叠。

在这样的第二结构例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的第一结构例同样的效果。此外,由于像素电极PE及公共电极CE各自的开口部OP在第一方向X上延伸,因此能够抑制不希望的电场的形成。即,液晶分子32在第一方向X上初始取向。在开口部OP的边缘中的在与第一方向X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部分,容易形成促进液晶分子32的驱动的电场。在形成有这样的电场的区域中,通过驱动液晶分子32而形成不希望的散射状态。本来,在靠近发光元件LD的像素PX中,尽管以减少散射面积的目的形成了多个开口部OP,但开口部OP的个数越多,则导致不希望的散射的区域增加。在第二结构例中,由于开口部OP在第一方向X上延伸,因此能够减少导致不希望的散射的区域。因此,电极面积与散射面积大致一致。

〔开口部截面〕

图12是沿着图9及图11所示的A-B线的剖视图。在此,仅图示包括开口部OP11的像素电极PE11、包括开口部OP31的公共电极CE以及液晶层LC。

开口部OP31位于开口部OP11的正上方。液晶层LC在像素电极PE11与公共电极CE之间具有沿着第三方向Z的厚度TLC。在像素电极PE11中,开口部OP11的沿着第二方向Y的宽度WPE比厚度TLC大。此外,开口部OP31的沿着第二方向Y的宽度与宽度WPE相等。图9所示的第一结构例的开口部OP11、OP31为圆形,宽度WPE相当于开口部OP11、OP31的直径。图11所示的第二结构例的开口部OP11、OP31在第一方向X上延伸,宽度WPE相当于与开口部OP11、OP31的延伸方向(第一方向X)正交的方向(第二方向Y)上的长度。

由于宽度WPE比厚度TLC大,所以在开口部OP11、OP31中,不易形成倾斜电场或横电场等不希望的电场,能够抑制液晶层LC中的不希望的散射。此外,对于其他开口部,也优选其宽度比厚度TLC大。

〔电容电极形状〕

图13是表示电容电极13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电容电极13例如与扫描线G1至G4、信号线S1至S3、开关元件SW11、SW12、SW21、SW22重叠,形成为格子状。即,电容电极13在各像素中具有大致四边形状的开口13OP。如在图13中用斜线所示,电容电极13与像素电极PE11、PE12、PE21、PE22重叠,形成各像素中的电容。此外,电容电极13在各像素电极PE中不与开口部OP11、OP12、OP21、OP22重叠。或者,各像素电极PE的开口部OP与电容电极13的开口13OP重叠。像素电极PE11和电容电极13的重叠面积与像素电极PE21和电容电极13的重叠面积相等。另外,像素电极PE11和电容电极13的重叠面积与像素电极PE12和电容电极13的重叠面积相等。像素电极PE21和电容电极13的重叠面积与像素电极PE22和电容电极13的重叠面积相等。即,能够与距发光元件的距离无关地,使各像素的电容一致。另外,由于各像素电极PE的开口部OP不与电容电极13重叠,因此能够抑制不希望的边缘电场的形成。

此外,在上述的第一及第二结构例中,对公共电极CE的开口部与像素电极PE的开口部重叠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公共电极CE不具备开口部,像素电极PE具备开口部。或者,也可以是像素电极PE不具备开口部,公共电极CE具备开口部。即使在这些情况下,通过使像素电极PE或公共电极CE具备开口部,与像素电极PE及公共电极CE的双方不具备开口部的情况相比,开口部附近的电场变弱。因此,在开口部附近不易形成散射状态,能够实质上减少散射面积。由此,能够形成与像素电极PE及公共电极CE的双方具备开口部的情况同样的亮度分布。

〔第三结构例〕

图14是表示第一基板SUB1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第三结构例与第一结构例相比,在各像素电极PE形成为不具备开口部的平板状且透明树脂TR与各像素电极PE重叠这一点上不同。此外,关于未图示的公共电极,也形成为不具备开口部的平板状。

像素电极PE11在第二方向Y上设置在发光元件LD与像素电极PE21之间。像素电极PE11的电极面积与像素电极PE21的电极面积相等。

透明树脂TR11与像素电极PE11重叠,透明树脂TR12与像素电极PE12重叠,透明树脂TR21与像素电极PE21重叠,透明树脂TR22与像素电极PE22重叠。透明树脂TR由与液晶层LC的聚合物31及液晶分子32不同的材料形成。在一个例子中,透明树脂TR由具有比聚合物31高的透明度的材料形成。另外,与聚合物31不同,透明树脂TR不具有折射率各向异性。此外,透明树脂TR的折射率与聚合物31的异常光折射率ne不同,与聚合物31的常光折射率no相等,约为1.5。

像素电极PE11与透明树脂TR11的重叠面积比像素电极PE21与透明树脂TR21的重叠面积大。此外,像素电极PE11和透明树脂TR11的重叠面积与像素电极PE12和透明树脂TR12的重叠面积相等。另外,像素电极PE21和透明树脂TR21的重叠面积与像素电极PE22和透明树脂TR22的重叠面积相等。

俯视观察时的透明树脂TR的形状不限于图14所示的例子的圆形,可以是椭圆形、多边形等其他的形状。另外,如在第二结构例中说明的那样,透明树脂TR也可以在第一方向X上延伸。

关于俯视观察时的透明树脂TR的面积,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所有的透明树脂的每一个的面积相等,但也可以不同。

关于与各像素电极PE重叠的透明树脂TR的个数,不限于图14所示的例子。

图15是沿着图14所示的C-D线的剖视图。在此,仅图示像素电极PE11、取向膜AL1、公共电极CE、取向膜AL2、透明树脂TR11以及液晶层LC。图15所示的例子相当于透明树脂TR11设置于第二基板SUB2的例子。透明树脂TR11形成为柱状。此外,在此,图示并说明透明树脂TR11,但透明树脂TR21等也与透明树脂TR11同样地形成。

在图15的(A)中,透明树脂TR11与公共电极CE及取向膜AL2接触,与取向膜AL1(或者第一基板SUB1)分离。即,液晶层LC介于取向膜AL1与透明树脂TR11之间。此时,透明树脂TR11的沿着第三方向Z的厚度TTR优选为液晶层LC的厚度TLC的1/2以上。这样的透明树脂TR11在施加了向第三方向Z按压那样的冲击时,与取向膜AL1接触。由此,能够抑制显示面板PNL的过度的变形。

在图15的(B)中,透明树脂TR11与公共电极CE及取向膜AL2接触,并且,与取向膜AL1(或者第一基板SUB1)接触。即,透明树脂TR11作为形成取向膜AL1与取向膜AL2之间的单元间隙的间隔件发挥功能。

图16是沿着图14所示的C-D线的其他剖视图。图16所示的例子与图15所示的例子相比,在透明树脂TR11设置于第一基板SUB1这一点上不同。在图16的(A)中,透明树脂TR11与像素电极PE11及取向膜AL1接触,与取向膜AL2(或者第二基板SUB2)分离。即,液晶层LC介于透明树脂TR11与取向膜AL2之间。在图16的(B)中,透明树脂TR11与像素电极PE11及取向膜AL1接触,并且,与取向膜AL2(或者第二基板SUB2)接触。即,透明树脂TR11作为形成取向膜AL1与取向膜AL2之间的单元间隙的间隔件发挥功能。

根据这样的第三结构例,像素电极PE11与透明树脂TR11的重叠面积比像素电极PE21与透明树脂TR21的重叠面积大。由于存在透明树脂TR的区域不包含聚合物31及液晶分子32,因此对散射没有贡献。即,像素PX11中的散射面积比像素PX21中的散射面积小。因此,如参照图6说明的那样,能够使亮度均匀化。

此外,上述的第一至第三结构例可以适当组合。

〔第四结构例〕

图17是用于说明第四结构例中的散射面积的分布的图。显示面板PNL具有在第二方向Y上排列的多个显示块B1至B4。如参照图6的(A)说明的那样,显示块B1至B4分别构成为随着远离发光元件LD而各像素的散射面积增加。因此,在显示块B1至B4的每一个中,在靠近发光元件LD的像素被散射的光量降低,在远离发光元件LD的像素被散射的光量增加。由此,在各个显示块B1至B4中,能够使亮度均匀化。

显示面板PNL所具有的显示块的个数不限于图17所示的例子。另外,显示块B1至B4各自的沿着第二方向Y的长度可以任意地设定。例如,也可以以位于显示面板PNL的中央部的显示块B2与显示块B1相比沿着第二方向Y变长的方式扩展。另外,显示块B1至B4各自的最小散射面积可以全部相同,也可以不同。另外,显示块B1至B4各自的最大散射面积可以全部相同,也可以不同。

图18是表示第一基板SUB1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图18所示的例子中,各像素电极PE具备开口部OP,通过像素电极PE的电极面积形成散射面积的分布。

在第一基板SUB1中,靠近发光元件LD的显示块B1与图8所示的第一结构例相同。靠近侧面10D的显示块B4也与显示块B1同样地构成。对显示块B4进行简单说明,开关元件SW31与扫描线G11及信号线S1电连接。像素电极PE31设置于像素PX31,与开关元件SW31电连接。像素电极PE31具备开口部OP3。开关元件SW41与扫描线G13及信号线S1电连接。像素电极PE41设置于像素PX41,与开关元件SW41电连接。像素电极PE41具备开口部OP4。像素PX31的面积与像素PX41的面积相等。另外,像素PX31的面积与像素PX11、PX21的面积相等。

像素电极PE31在第二方向Y上设置在像素电极PE21与像素电极PE41之间。像素电极PE31的电极面积比像素电极PE21的电极面积小。像素电极PE41的电极面积比像素电极PE31的电极面积大。另外,开口部OP3的总面积比开口部OP21的总面积大。开口部OP4的总面积比开口部OP3的总面积小。

因此,在显示块B1、B4中,能够分别使亮度均匀化。

图19是表示第一基板SUB1的其他例子的俯视图。图19所示的例子是通过各像素电极PE与透明树脂TR的重叠面积来形成散射面积的分布的例子。

在第一基板SUB1中,显示块B1与图14所示的第三结构例相同。显示块B4也与显示块B1同样地构成。对显示块B4进行简单说明,设置于像素PX31的透明树脂TR31与像素电极PE31重叠。设置于像素PX41的透明树脂TR41与像素电极PE41重叠。像素电极PE31与透明树脂TR31的重叠面积比像素电极PE21与透明树脂TR21的重叠面积大。像素电极PE41与透明树脂TR41的重叠面积比像素电极PE31与透明树脂TR31的重叠面积小。另外,透明树脂TR31的总面积比透明树脂TR21的总面积大。透明树脂TR41的总面积比透明树脂TR31的总面积小。

因此,在显示块B1、B4中,能够分别使亮度均匀化。

〔第五结构例〕

图20是表示第一基板SUB1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图20所示的例子中,各像素电极PE具备开口部OP,通过像素电极PE的电极面积形成散射面积的分布。

发光元件LD1与由虚线示出的透明基板20的侧面20C相对。发光元件LD2与透明基板10的侧面10D及透明基板20的侧面20D相对。

在第一基板SUB1中,开关元件SW51与扫描线G21及信号线S1电连接。像素电极PE51设置于像素PX51,与开关元件SW51电连接。像素电极PE51具备开口部OP51。像素PX51的面积与像素PX11、PX21的面积相等。

像素PX21位于参照图7说明的显示面板PNL的区域MA。像素电极PE11在第二方向Y上设置在发光元件LD1与像素电极PE21之间。像素电极PE51在第二方向Y上设置在像素电极PE21与发光元件LD2之间。像素电极PE21的电极面积比像素电极PE11的电极面积及像素电极PE51的电极面积大。另外,开口部OP21的总面积比开口部OP11的总面积小,并且,比开口部OP51的总面积小。

图21是表示第一基板SUB1的其他例子的俯视图。在图21所示的例子中,通过各像素电极PE与透明树脂TR的重叠面积形成散射面积的分布。

在第一基板SUB1中,设置于像素PX51的透明树脂TR51与像素电极PE51重叠。像素电极PE21与透明树脂TR21的重叠面积比像素电极PE11与透明树脂TR11的重叠面积小。像素电极PE21与透明树脂TR21的重叠面积比像素电极PE51与透明树脂TR51的重叠面积小。另外,透明树脂TR21的总面积比透明树脂TR11的总面积小,并且,比透明树脂TR51的总面积小。

根据这样的第五结构例,如参照图7说明的那样,能够使亮度均匀化。

在本说明书中,例如,透明基板10相当于第一透明基板,透明基板20相当于第二透明基板。开关元件SW11相当于第一开关元件,开关元件SW21相当于第二开关元件,开关元件SW31相当于第三开关元件,开关元件SW41相当于第四开关元件,开关元件SW51相当于第五开关元件。

像素电极PE11相当于第一像素电极,开口部OP11相当于第一开口部。像素电极PE21相当于第二像素电极,开口部OP21相当于第二开口部。像素电极PE31相当于第三像素电极,像素电极PE41相当于第四像素电极,像素电极PE51相当于第五像素电极。在公共电极CE中,开口部OP31相当于第三开口部,开口部OP41相当于第四开口部。

扫描线G1相当于第一扫描线,扫描线G2相当于第二扫描线,扫描线G3相当于第三扫描线,扫描线G4相当于第四扫描线。信号线S1相当于第一信号线,信号线S2相当于第二信号线。像素PX11相当于第一像素,像素PX21相当于第二像素。

透明树脂TR11相当于第一透明树脂,透明树脂TR21相当于第二透明树脂,透明树脂TR31相当于第三透明树脂,透明树脂TR41相当于第四透明树脂。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能够抑制显示品质的降低的显示装置。

此外,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示的,并不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和主旨内,并且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的范围内。

以下附记由本说明书中公开的结构得到的显示装置的一例。

(1)

一种显示装置,具备:

发光元件;

第一基板,具备第一透明基板、第一开关元件及第二开关元件、与所述第一开关元件电连接的第一像素电极、以及与所述第二开关元件电连接的第二像素电极;

第二基板,具备第二透明基板和公共电极,所述第二透明基板具备与所述发光元件相对的侧面,所述公共电极与所述第一像素电极及所述第二像素电极重叠;以及

液晶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包含聚合物和液晶分子,

所述第一像素电极设置在所述发光元件与所述第二像素电极之间,

所述第一像素电极的电极面积比所述第二像素电极的电极面积小。

(2)

在(1)所述的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像素电极的外周边缘的全长与所述第二像素电极的外周边缘的全长相等。

(3)

在(2)所述的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基板具备第一至第四扫描线、以及与所述第一至第四扫描线交叉的第一信号线及第二信号线,

所述第一像素电极设置于由所述第一扫描线及所述第二扫描线、所述第一信号线及所述第二信号线包围的第一像素,

所述第二像素电极设置于由所述第三扫描线及所述第四扫描线、所述第一信号线及所述第二信号线包围的第二像素,

所述第一扫描线和所述第二扫描线的间隔与所述第三扫描线和所述第四扫描线的间隔相等。

(4)

在(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像素电极具备第一开口部,

所述第二像素电极具备第二开口部,

所述第一开口部的总面积比所述第二开口部的总面积大。

(5)

在(4)所述的显示装置中,所述公共电极具备与所述第一开口部重叠的第三开口部、以及与所述第二开口部重叠的第四开口部。

(6)

在(4)或(5)所述的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开口部及所述第二开口部分别在同一方向上延伸,

所述聚合物形成为在所述第一开口部及所述第二开口部的延伸方向上延伸的条状。

(7)

在(6)所述的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开口部及所述第二开口部分别具有与所述延伸方向正交的宽度,

所述宽度比所述液晶层的厚度大。

(8)

在(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基板具备与所述第一像素电极及所述第二像素电极重叠的电容电极,

所述第一像素电极和所述电容电极的重叠面积与所述第二像素电极和所述电容电极的重叠面积相等。

(9)

在(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基板具备第三开关元件及第四开关元件、与所述第三开关元件电连接的第三像素电极、以及与所述第四开关元件电连接的第四像素电极,

所述第三像素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二像素电极与所述第四像素电极之间,

所述第三像素电极的电极面积比所述第二像素电极的电极面积小,

所述第四像素电极的电极面积比所述第三像素电极的电极面积大。

(10)

一种显示装置,具备:

发光元件;

第一基板,具备第一透明基板、第一开关元件及第二开关元件、与所述第一开关元件电连接的第一像素电极、以及与所述第二开关元件电连接的第二像素电极;

第二基板,具备第二透明基板和公共电极,所述第二透明基板具备与所述发光元件相对的侧面,所述公共电极与所述第一像素电极及所述第二像素电极重叠;

液晶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包含条状的聚合物和液晶分子;

第一透明树脂,与所述第一像素电极重叠;以及

第二透明树脂,与所述第二像素电极重叠,

所述第一像素电极设置在所述发光元件与所述第二像素电极之间,

所述第一像素电极的电极面积与所述第二像素电极的电极面积相等,

所述第一透明树脂及和所述第二透明树脂由与所述聚合物及所述液晶分子不同的材料形成,

所述第一像素电极与所述第一透明树脂的重叠面积比所述第二像素电极与所述第二透明树脂的重叠面积大。

(11)

在(10)所述的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基板具备第三开关元件及第四开关元件、与所述第三开关元件电连接的第三像素电极、以及与所述第四开关元件电连接的第四像素电极,

所述显示装置具备:

第三透明树脂,与所述第三像素电极重叠;以及

第四透明树脂,与所述第四像素电极重叠,

所述第三像素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二像素电极与所述第四像素电极之间,

所述第三像素电极与所述第三透明树脂的重叠面积比所述第二像素电极与所述第二透明树脂的重叠面积大,

所述第四像素电极与所述第四透明树脂的重叠面积比所述第三像素电极与所述第三透明树脂的重叠面积小。

附图标记说明

DSP…显示装置;PNL…显示面板;LD…发光元件;SUB1…第一基板;SUB2…第二基板;LC…液晶层;31…聚合物;32…液晶分子;SW…开关元件;PE…像素电极;CE…公共电极;OP…开口部;10…透明基板;20…透明基板。

38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具有其的显示装置及制造其的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