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振装置

文档序号:1909470 发布日期:2021-11-30 浏览:15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防振装置 (Vibration-proof device ) 是由 门胁宏和 于 2020-06-02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防振装置(10)具有绝缘体(50),该绝缘体(50)被介设在第一安装部件(30)和第二安装部件(40)之间,防振装置(10)被配置在第二托架(90)的内部空间(95)。在第一安装部件(30)上平行地形成有两个侧壁(33、33),两个侧壁(33、33)面向第二托架(90)的内表面。第二安装部件(40)是开口部(41a)沿上下方向贯通的筒状部件。侧壁(33)的侧缘部的至少一方被配置在比第二安装部件(40)的开口部(41a)靠外侧的位置。在侧壁(33)的外表面上通过弹性部件设置有止挡部(51)。通过该结构,能够充分吸收止挡部(51)碰到第二托架(90)时产生的冲击。(The vibration isolation device (10) has an insulator (50), the insulator (50) is interposed between the first mounting member (30) and the second mounting member (40), and the vibration isolation device (10) is disposed in an internal space (95) of the second bracket (90). Two side walls (33, 33) are formed in parallel on the first mounting member (30), and the two side walls (33, 33) face the inner surface of the second bracket (90). The second mounting member (40) is a cylindrical member having an opening (41a) penetrating therethrough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At least one of the side edges of the side walls (33) is disposed outside the opening (41a) of the second mounting member (40). A stopper (51) is provided on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side wall (33) by an elastic member. With this configuration, the impact generated when the stopper portion (51) hits the second bracket (90) can be sufficiently absorbed.)

防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振装置。

背景技术

用于将汽车的发动机和马达等原动机支承在车身上的防振装置被介设在第一托架与第二托架之间,其中,第一托架被安装于原动机,第二托架被安装于车身。

防振装置具有第一安装部件、第二安装部件和绝缘体,其中,第一安装部件被安装于第一托架,第二安装部件被安装于第二托架,绝缘体被介设于第一安装部件与第二安装部件之间。

第一安装部件是贯通形成有安装孔的筒状部件,通过嵌件成型而埋设于绝缘体的上端部。而且,通过将第一托架的连接部插入到第一安装部件的安装孔内,来将第一安装部件安装到原动机上。

在将防振装置配置在第二托架的内部空间中的结构中,在第一安装部件的侧壁的外表面上设置有止挡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止挡部是由绝缘体的一部分形成的弹性部件,并且是用于防止第一安装部件与第二托架的内表面碰撞的缓冲部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6-075343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防振装置中,在止挡部的弹性常数较低的情况下,担忧无法充分吸收止挡部碰到第二托架时产生的冲击。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防振装置,该防振装置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有效地吸收止挡部碰到第二托架时产生的冲击。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振装置,该防振装置具有第一安装部件、第二安装部件和绝缘体,其中,所述第一安装部件被安装于第一托架;所述第二安装部件被安装于第二托架;所述绝缘体被介设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件和所述第二安装部件之间。所述防振装置被配置在所述第二托架的内部空间。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件上平行地形成有两个侧壁,所述两个侧壁面向所述第二托架的内表面。所述第二安装部件是开口部沿上下方向贯通的筒状部件。所述侧壁的侧缘部的至少一方被配置在比所述第二安装部件的所述开口部靠外侧的位置。在所述侧壁的外表面上通过弹性部件设置有止挡部。

在本发明的防振装置中,通过增大第一安装部件的侧壁,能够增大止挡部的截面。并且,能够增大止挡部的体积,从而增大止挡部的弹性常数。据此,当止挡部碰到第二托架时,随着对止挡部施加的载荷的增加,止挡部的位移量的增加变缓,从而能够有效地吸收止挡部碰到第二托架时的产生冲击。

在所述防振装置中,有时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件上形成有安装孔,该安装孔由顶板、底板和所述两个侧壁包围而形成,所述第一托架从所述第一安装部件的一端部朝向另一端部安装于所述安装孔。在这种情况下,优选,所述第一安装部件形成为从所述第一托架的安装方向上的宽度的中心到所述另一端部的部位在所述第一托架的安装方向上比从所述中心到所述一端部的部位大。

如此,通过使侧壁向与第一托架的安装侧相反的一侧较大地延伸,能够避免侧壁与第一托架之间的干涉,并且充分增大侧壁。

在所述防振装置中,优选,所述两个侧壁比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向所述第一托架的安装方向突出。

如此,通过使顶板和底板相对于两个侧壁的端部凹进,能够抑制第一安装部件的重量增加,并且增大侧壁。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防振装置中,由于能够增大止挡部的体积从而增大止挡部的弹性常数,因此,能够有效地吸收止挡部碰到第二托架时产生的冲击。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振装置和托架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振装置和托架的图1的II-II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振装置和托架的图1的III-III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振装置的第二托架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振装置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适当地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上下方向、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是为了便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而设定的方向,并不限定本发明的防振装置的结构、设置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图2的纸面上侧为上方,图2的纸面下侧为下方。另外,在图2的纸面中,左右两侧为前后方向。而且,与图2的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为左右方向,图2的纸面的里侧为右方,图2的纸面的近前侧为左方。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将第一托架80相对于防振装置10的第一安装部件30的安装方向设为左右方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各图中,为了明确本发明的特征,适当地夸张及简化表示防振装置1的各部。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10介设在汽车等车辆的例如发动机与车身之间。下面,以发动机为防振对象进行说明。

防振装置10被介设于第一托架80和第二托架90之间,其中,第一托架80被安装于发动机,第二托架90被安装于车身。

第二托架90是安装在车身上的树脂制或金属制的部件。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托架90是树脂制的部件。

如图4所示,第二托架90具有:顶部91;前后的腿部92、92,其从顶部91朝向下方延伸;底部93,其形成在两腿部92、92的下端部之间;和右壁部94,其从底部93的右缘部立起。在底部93的中央部沿上下方向贯通形成有开口部93a。顶部91的左端部和腿部92的下端部是安装于车身的部位。

在第二托架90中,在两腿部92、92之间形成有内部空间95。内部空间95是由顶部91、两腿部92、92和底部93包围的空间。内部空间95在第二托架90的左表面和右表面处开口。

如图1所示,防振装置10被配置在第二托架90的内部空间95内。本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10是液封式防振装置。

如图2所示,防振装置10具有:第一安装部件30和第二安装部件40;绝缘体50,其被介设于第一安装部件30与第二安装部件40之间;以及分隔部件60和隔膜(diaphragm)70,其被设置于绝缘体50的下侧。

第一安装部件30是通过嵌件成型而埋设于绝缘体50的上部的金属制的部件。第一安装部件30由顶板31、底板32和前后的侧壁33、33形成为方筒形。在第一安装部件30上,由顶板31、底板32和两侧壁33、33包围而成的安装孔35沿左右方向贯通。

如图3所示,安装在发动机上的第一托架80的连接部81从右侧插入第一安装部件30的安装孔35内。即,连接部81以从第一安装部件30的右端部朝向左端部的方式安装于第一安装部件30的安装孔35。如此一来,第一安装部件30被安装于发动机。

如图2所示,第二安装部件40具有:上侧部件41,其通过嵌件成型而埋设于绝缘体50的下端部;和下侧部件42,其被配置于上侧部件41的下侧。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上侧部件41和下侧部件42是树脂制的部件,但也可以使用金属制的部件。

上侧部件41是方筒状部件,开口部41a沿上下方向贯通。上侧部件41的前后的侧表面分别与第二托架90的两腿部92、92的内表面压接。据此,上侧部件41被固定在第二托架90上。

下侧部件42是方筒状部件,形成有底部。下侧部件42的底部的中央部向上下方向开口。

绝缘体50是橡胶制的弹性部件。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绝缘体50能够使用各种橡胶材料。

在绝缘体50的上端部通过嵌件成型而埋设有第一安装部件30,绝缘体50的上端部形成为方筒形。

绝缘体50的下端部沿着上侧部件41的周壁部形成为方筒形。在绝缘体50的下部形成有下表面开口的空间。

分隔部件60嵌入下侧部件42内。绝缘体50的下部的开口部被分隔部件60封堵。

在分隔部件60的上方形成有主液室10a。主液室10a是由绝缘体50的下部的内表面和分隔部件60的上表面包围的空间,封入有非压缩性的工作液。

在分隔部件60的下侧设置有隔膜70。隔膜70是橡胶制的膜,隔膜70的外周缘部被夹持在分隔部件60的下表面与下侧部件42之间。

在分隔部件60与隔膜70之间形成有副液室10b。副液室10b是由分隔部件60的下表面和隔膜70的上表面包围而成的空间,并且在该空间中封入有非压缩性的工作液。

在分隔部件60上形成有使主液室10a和副液室10b连通的节流孔通路61。当振动被输入到第一安装部件30时,工作液通过节流孔通路61,由此在主液室10a和副液室10b之间产生液柱共振,从而有效地衰减振动。

另外,在分隔部件60的中央部设置有弹性可动膜62。弹性可动膜62根据主液室10a的内压变化而弹性变形,由此来吸收主液室10a的内压变动。

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安装部件30上平行地形成有前后的侧壁33、33,该前后的侧壁33、33面向第二托架90的两腿部92、92的内表面。前后的侧壁33、33是前后对称的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第一托架80从右侧安装到第一安装部件30。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侧壁33的成为第一托架80的安装侧的右缘部作为第一缘部33a,将侧壁33的成为其相反侧的左缘部作为第二缘部33b。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侧壁33的第一缘部33a比顶板31的缘部31a和底板32的缘部32a突出。另外,侧壁33的第二缘部33b比顶板31的缘部31b和底板32的缘部32b向后方突出。

第一安装部件30是使顶板31和底板32相对于两侧壁33、33的缘部向左右方向凹进而成的形状。

如图3所示,侧壁33的第一缘部33a被配置为越过铅垂的虚拟面S2,该虚拟面S2包含上侧部件41的开口41a的缘部且以左右方向为法线方向。

另外,侧壁33的第二缘部33b被配置为越过铅垂的虚拟面S3,该虚拟面S3包含上侧部件41的开口41a的缘部且以左右方向为法线方向。

即,在俯视时侧壁33的第一缘部33a和第二缘部33b被配置在比上侧部件41的开口部41a靠外侧的位置。

如此,侧壁33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比开口部41a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大。在本实施方式中,侧壁33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被设定为与开口部41a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相同或近似的大小。

在以铅垂的虚拟面S1为边界将侧壁33划分为左部和右部的情况下,在左右方向上,侧壁33的左部形成为比右部大,其中虚拟面S1包含开口部41a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且以左右方向为法线方向。即,第一安装部件30形成为,从第一托架80的安装方向上的宽度的中心到左端部的部位在第一托架80的安装方向上比从该中心到右端部的部位大。

从顶板31的缘部31b到侧壁33的第二缘部33b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L2大于从顶板31的缘部31a到侧壁33的第一缘部33a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L1。

如图2所示,在第一安装部件30的两侧壁33、33的外表面设置有前后的止挡部51、51。止挡部51是由绝缘体50的一部分形成的弹性部件。前后的止挡部51、51是前后对称的形状。

止挡部51是用于防止第一安装部件30在振动时与第二托架90的内表面碰撞的缓冲部件。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止挡部51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六面体,从侧壁33的第一缘部33a形成至第二缘部33b。本实施方式的止挡部51形成为,截面随着从侧壁33的外表面靠向前后方向上的外侧而变小的棱锥台形。即,止挡部51的左右方向上的轴截面形成为梯形。

如图1所示,上述防振装置10具有:第一安装部件30,其被安装于第一托架80;第二安装部件40,其被安装于第二托架90;和绝缘体50,其被介设在第一安装部件30和第二安装部件40之间。防振装置10被配置在第二托架90的内部空间。在第一安装部件30上平行地形成有两个侧壁33、33,该两个侧壁33、33面向第二托架90的内表面。如图3所示,第二安装部件40是开口部41a沿上下方向贯通的筒状部件。侧壁33的侧缘部被配置在比第二安装部件40的开口部41a靠外侧的位置。如图2所示,在侧壁33的外表面上通过弹性部件设置有止挡部51。

在本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10中,如图5所示,通过使第一安装部件30的侧壁33在左右方向上变大,能够增大以前后方向为法线方向的止挡部51的截面。并且,能够增大止挡部51的体积,从而增大止挡部51的弹性常数(spring constant)。

据此,当止挡部51碰到第二托架90的内表面时,随着对止挡部51施加的载荷的增加,止挡部51的位移量的增加变缓。因此,能够有效地吸收止挡部51碰到第二托架90的内表面时产生的冲击。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安装部件30上形成有由两侧壁33、顶板31和底板32包围而成的安装孔35。另外,第一托架80从第一安装部件30的右端部朝向左端部而被安装于安装孔35。第一安装部件30形成为,从第一托架80的安装方向上的宽度的中心到左端部的部位在第一托架80的安装方向上比从该中心到右端部的部位大。

如此,通过使侧壁33向与第一托架80的安装侧相反的一侧较大地延伸,能够避免侧壁33与第一托架80之间的干涉,并且在左右方向上充分增大侧壁33。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10的第一安装部件30的两侧壁33、33比顶板31和底板32向第一托架80的安装方向突出。

如此,通过使顶板和底板相对于两侧壁的端部凹进,能够抑制第一安装部件的重量增加,并且能够增大侧壁。

如此,通过使顶板31和底板32相对于两侧壁33的左右缘部向左右方向凹进,能够抑制第一安装部件30的重量增加,并且在左右方向上增大侧壁33。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变更。

在本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10中,如图5所示,止挡部51的左右方向上的轴截面形成为梯形,但其形状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左右方向上的轴截面形成为长方形、半圆形或三角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10中,止挡部51由绝缘体50的一部分形成,但也可以使止挡部51独立于绝缘体50而构成,并将止挡部51安装于第一安装部件30的侧壁33。

在本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10中,如图3所示,侧壁33的第一缘部33a和第二缘部33b双方被配置在比开口部41a靠外侧的位置,但也可以将侧壁33的第一缘部33a和第二缘部33b中的一方配置在比开口部41a靠外侧的位置。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10的侧壁33形成为,从中心到左端部的部位在左右方向上比从中心到右端部的部位大,但也可以形成为,从中心到右端部的部位在左右方向上比从中心到左端部的部位大。

在本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10中,如图5所示,顶板31和底板32相对于两侧壁33、33凹进,但也可以使顶板31及底板32与两侧壁33、33形成为相同的长度。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10是具有主液室10a和副液室10b的液封式防振装置,但防振装置10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液封式,例如,也可以不在防振装置10中设置主液室10a和副液室10b。

在本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10中,第二安装部件40由上侧部件41和下侧部件42构成,但也可以将上侧部件41和下侧部件42一体化。

在本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10中,如图3所示,第一托架80的连接部81被插入到第一安装部件30的安装孔35内,但是第一托架80与第一安装部件30的固定方法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螺栓将第一安装部件30固定于第一托架80的连接部81。

本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10被介设在发动机与车身之间,但能够应用本发明的防振装置的防振对象不限定于此。例如,除了发动机、马达等原动机之外,也可以将逆变器、电池等作为防振的对象。

另外,第一托架和第二托架的形状根据成为防振对象的装置的形状而适当设定。

附图标记说明

10:防振装置;10a:主液室;10b:副液室;30:第一安装部件;31:顶板;32:底板;33:侧壁;33a:第一缘部;33b:第二缘部;35:安装孔;40:第二安装部件;41:上侧部件;41a:开口部;42:下侧部件;50:绝缘体;51:止挡部;60:分隔部件;61:节流孔通路;62:弹性可动膜;70:隔膜;80:第一托架;81:连接部;90:第二托架;91:顶部;92:腿部;93:底部;93a:开口部;94:右壁部;95:内部空间。

13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摆锤配重、离心式摆锤减振器、飞轮装置和制造飞轮装置的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