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蓝刺头培养基组合及培养方法

文档序号:1910104 发布日期:2021-12-03 浏览:6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蓝刺头培养基组合及培养方法 (Echinops lancifolia culture medium combination and culture method ) 是由 马怀林 屈璐璐 杨占坤 刘亚玲 贾振宇 刘思泱 郭秀芳 于 2021-10-12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属于植物繁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蓝刺头培养基组合及培养方法,培养基组合包括种子发芽培养基、诱导丛生培养基、生根培养基和苗床培养基,提供了蓝刺头组织培养繁殖各个时期所需培养基的营养成分和配比,并明确了各个时期的培养条件;经过应用发现,使用种子发芽培养基,蓝刺头发芽率大于80%,发芽时间不超过10天,大大提高了发芽率,缩短了发芽时间;使用丛生芽诱导培养基,诱导率达到75%;使用生根培养基,20d左右丛生芽底部生长出根,生根率为75%;使用苗床培养基,成活率为70%-75%;为蓝刺头快速繁殖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The invention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plant propagation, and particularly relates to a culture medium combination and a culture method of Echinacea purpurea, wherein the culture medium combination comprises a seed germination culture medium, an induced clump growth culture medium, a rooting culture medium and a seedbed culture medium, the nutrient components and the proportion of the culture medium required by each period of Echinacea purpurea tissue culture propagation are provided, and the culture conditions of each period are defined; the application shows that the germination rate of the echinacea purpurea is more than 80% by using the seed germination culture medium, the germination time is not more than 10 days, the germination rate is greatly improved, and the germination time is shortened; the induction rate reaches 75 percent by using the cluster bud induction culture medium; using a rooting culture medium, growing roots at the bottom of the cluster buds for about 20 days, wherein the rooting rate is 75%; using a seedbed culture medium, the survival rate is 70-75%; provide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rapid propagation of Echinops Latifolius.)

一种蓝刺头培养基组合及培养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繁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蓝刺头培养基组合及培养方法,培养基组合包括种子发芽培养基、诱导丛生培养基、生根培养基和苗床培养基,提供了各个时期所需培养基的营养成分,使蓝刺头能够快速繁殖。

技术背景:

蓝刺头(学名:Echinops sphaerocephalus L.)是菊科,蓝刺头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150厘米。茎单生,叶质地薄,纸质,两面异色,上面绿色,下面灰白色,复头状花序单生茎枝顶端,总苞白色,扁毛状,外层苞片稍长于基毛,长倒披针形,上部椭圆形扩大,褐色,内层披针形,中间芒裂较长。小花淡蓝色或白色,裂片线形,瘦果倒圆锥状,8-9月开花结果。蓝刺头在我国东北及西部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蓝刺头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其根和花序可以入药,有清热解毒、排脓消肿、活血作用。蓝刺头可以采用种子繁殖、根段扦插和组织培养等繁殖方式。种子繁殖比较简单,蓝刺头的种子在20℃-25℃条件下容易萌发,而且出苗率高,但是这种繁殖方法所得的实生后代性状分离比较大,降低了蓝刺头的观赏品质。根段扦插蓝刺头的根具有很强的不定芽再生能力,通过根段的扦插可以获得大量的不定芽,而且通过扦插繁殖可以获得性状较为稳定的后代。组织培养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进行工厂化生产,实现蓝刺头优良品种的快速繁殖,获得无病毒植株,保持原有的优良性状不变;还可利用组培诱变培育新的品种。目前对蓝刺头的研究报道较少,而有关蓝刺头组织培养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蓝刺头培养基组合及培养方法,培养基组合包括种子发芽培养基、诱导丛生培养基、生根培养基和苗床培养基,提供了各个时期所需培养基的营养成分,使蓝刺头能够快速繁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蓝刺头培养基组合,包括种子发芽培养基、诱导丛生培养基、生根培养基和苗床培养基质;

所述种子发芽培养基是以改良MS培养基1号为基础培养基,在改良的MS培养基1号的基础上还包括如下质量体积浓度的组份:0.1-0.2mg/L的赤霉素和0.5-1.5mg/L的活性炭;

所述诱导丛生芽培养基是以改良MS培养基2号为基础培养基,在改良MS培养基2号的基础上还包括如下质量体积浓度的组份:1-2mg/L 6-氨苄基嘌呤、0.5-1.5mg/L吲哚丁酸、1.0mg/L AgNO3和0.5mg/L活性炭;

所述生根培养基是以1/2MS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在1/2MS培养基的基础上还包括如下质量体积浓度的组份:0.3-0.6mg/L维生素B9和0.05-0.15mg/L吲哚乙酸;

所述苗床培养基质由草炭,沙质,熟羊粪土按3:3:1比例组成。

进一步的,改良MS培养基1号的配方为:将MS基础培养基中的硝酸铵和钾离子各减少1/2,其余成分不变;改良MS培养基2号的配方为:将MS基础培养基中的硝酸铵、钾离子各减少1/2,去掉微量元素铜,将镁离子的量增加0.1mg/L,锰离子的量增加0.05mg/L,其余成分不变

进一步的,优选的种子发芽培养基配方为:改良MS培养基1号+0.1mg/L赤霉素+0.5mg/L活性炭。

进一步的,优选的丛生芽诱导培养基的配方为:改良MS培养基2号+1.0mg/L 6-氨苄基嘌呤+0.5mg/L吲哚丁酸+1.0mg/L AgNO3+0.5mg/L活性炭.

进一步的,优选的生根培养基组份为:1/2MS+0.6mg/L维生素B9+0.15mg/L吲哚乙酸。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蓝刺头培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蓝刺头种子消毒,然后置于种子发芽培养基进行发芽培养,得到发芽的种子;

S2、将发芽的蓝刺头种子置于丛生芽诱导培养基进行丛生芽诱导培养,得到丛生芽;

S3、当丛生芽生长到2-3cm时,将其置于生根培养基上进行生根培养,得到组培苗;

S4、当组培苗生长至5cm,根长不超过2cm时,将组培苗移栽至苗床培养基质,移栽后的成活率为70%-75%。

进一步的,步骤S1的培养条件为:温度25±2℃,湿度70%;光照强度1000Lx;光照周期为8h光照/16h黑暗。

进一步的,步骤S2的诱导丛生芽培养条件为25℃+0h光照+24h黑暗,即在25℃下完全暗培养,培养时间40d。

进一步的,步骤S3的生根培养条件为光照强度不超过15000Lx。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首次提供了蓝刺头组织培养繁殖各个时期所需培养基的营养成分和配比,并明确了各个时期的培养条件;使用种子发芽培养基,蓝刺头发芽率大于80%,发芽时间不超过10天,大大提高了发芽率,缩短了发芽时间;使用丛生芽诱导培养基,诱导率达到75%,为蓝刺头快速繁殖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涉及的蓝刺头培养中丛生芽诱导时的生长情况实物参考图。

图2为本发明涉及的蓝刺头培养中增殖培养时的生长情况实物参考图。

图3为本发明涉及的蓝刺头培养中生根培养时的生长情况实物参考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蓝刺头培养基组合,包括种子发芽培养基、诱导丛生芽培养基、生根培养基和苗床培养基质。

所述种子发芽培养基是以改良MS培养基1号为基础培养基,在改良的MS培养基1号的基础上还包括如下质量体积浓度的组份:0.1-0.2mg/L的GA3和0.5-1.5mg/L的AC,其中,改良MS培养基1号的配方为:将MS基础培养基中的硝酸铵和钾离子各减少1/2,其余成分不变。

所述诱导丛生芽培养基是以改良MS培养基2号为基础培养基,在改良MS培养基2号的基础上还包括如下质量体积浓度的组份:1-2mg/L 6-BA、0.5-1.5mg/L IBA、1.0mg/LAgNO3和0.5mg/L AC,其中,改良MS培养基2号的配方为:将MS基础培养基中的硝酸铵、钾离子各减少1/2,去掉微量元素铜,将镁离子的量增加0.1mg/L,锰离子的量增加0.05mg/L,其余成分不变。

所述生根培养基是以1/2MS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在1/2MS培养基的基础上还包括如下质量体积浓度的组份:0.3-0.6mg/L B9和0.05-0.15mg/L IAA;最佳生根培养基组份为:1/2MS+0.6mg/L B9+0.15mg/L IAA。

所述苗床培养基质由草炭,沙质,熟羊粪土按3:3:1比例组成。

本实施例中,6-BA为6-氨苄基嘌呤;GA3为赤霉素;AC为活性炭;IBA为吲哚丁酸;B9为维生素B9;IAA为吲哚乙酸。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涉及蓝刺头的培养方法,使用实施例1的培养基组合进行组织培养,具体步骤包括:

S1、将蓝刺头种子用质量百分比为0.5%洗衣粉溶液浸泡10min,然后用自来水冲洗2-3次,之后在超净工作台使用体积百分比为75%的酒精浸泡1min,无菌水冲洗2-3次,再用质量百分为0.1%氯化汞浸泡8min,无菌水冲洗5-6次,再将种子置于种子发芽培养基进行发芽培养,得到发芽的种子;培养条件为:温度25±2℃,湿度70%;光照强度1000Lx;光照周期为8h光照/16h黑暗;发芽率=(萌发的种子数量/接种的总种子数量)×100%;不同浓度的种子发芽培养基发芽率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浓度的种子发芽培养基发芽率试验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种子发芽培养基中GA3浓度为0.1mg/L、AC浓度为0.5mg/L时,发芽率最高达95%,发芽天数仅为5天。

S2、将发芽的蓝刺头种子置于丛生芽诱导培养基进行丛生芽诱导培养,得到丛生芽,先探索最佳的丛生芽诱导培养基的配方,然后探索最佳的培养条件;不同浓度的丛生芽诱导培养基的诱导率试验,培养条件20-25℃,湿度80%,光照强度1000Lx,光周期为光照10h,黑暗14h,培养周期为40d。

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浓度的丛生芽诱导培养基的诱导率试验结果

丛生芽诱导培养基配方 诱导率 褐化率
改良MS 2号+1.0mg/L 6-BA+0.5mg/L IBA+1.0mg/L AgNO<sub>3</sub>+0.5mg/L AC 75% 5%
改良MS 2号+1.5mg/L 6-BA+0.5mg/L IBA+1.0mg/L AgNO<sub>3</sub>+0.5mg/L AC 10% 50%
改良MS 2号+2.0mg/L 6-BA+0.5mg/L IBA+1.0mg/L AgNO<sub>3</sub>+0.5mg/L AC 15% 70%
改良MS 2号+1.0mg/L 6-BA+1.0mg/L IBA+1.0mg/L AgNO<sub>3</sub>+0.5mg/L AC 20% 80%
改良MS 2号+1.0mg/L 6-BA+1.5mg/L IBA+1.0mg/L AgNO<sub>3</sub>+0.5mg/L AC 18% 65%
改良MS 2号+1.0mg/L 6-BA+0.5mg/L IBA+1.5mg/L AgNO<sub>3</sub>+0.5mg/L AC 25% 50%
改良MS 2号+1.0mg/L 6-BA+0.5mg/L IBA+1.0mg/L AgNO<sub>3</sub>+1.0mg/L AC 30% 15%

诱导率=丛生芽数量/接种数量×100%。

褐化率=褐化丛生芽数量/丛生芽诱导总数×100%。

从表2可以得出,最佳的丛生芽诱导培养基的配方为:改良MS 2号+1.0mg/L 6-BA+0.5mg/L IBA+1.0mg/L AgNO3+0.5mg/L AC,诱导率达75%,褐化率仅为5%;

使用上述最佳的丛生芽诱导培养基配方,在不同光照周期条件下,探索最佳培养条件,试验结果如表3所示;试验过程为:在诱导丛生芽前将装有外植体(外植体是蓝刺头叶片组织)的培养瓶置于黑暗条件下培养3天,以减少褐化,然后按照不同的光照周期进行试验,试验时间40d;光照时的光照强度逐渐提升,最高不超过20000Lx,因为光照强度超过20000Lx后丛生芽白化;

表3 丛生芽诱导培养条件试验结果

培养条件 诱导率 褐化率
25℃+24h光照+0h黑暗 20% 35%
25℃+12h光照+12h黑暗 40% 30%
25℃+6h光照+18h黑暗 50% 20%
25℃+0h光照+24h黑暗 75% 5%

从表3可以看出,最佳的诱导丛生芽培养条件为25℃+0h光照+24h黑暗,即在25℃下完全暗培养,培养时间40d,诱导率为75%;

S3、当丛生芽生长到2-3cm时,将其置于生根培养基上进行生根培养,得到组培苗;生根培养条件:光照强度不超过15000Lx;20d左右丛生芽底部生长出根,生根率为75%;生根培养基最佳配方为1/2MS+0.6mg/L B9+0.15mg/L IAA,生根率=(生根的丛生芽数量/丛生芽总数)×100%;

S4、当组培苗生长至5cm,根长不超过2cm时,将组培苗移栽至苗床培养基质,移栽后的成活率约为70%-75%。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不同的是,在步骤S2诱导丛生芽后,按照常规方法将诱导丛生芽进行增殖培养,增殖培养所用培养基配方与丛生芽诱导培养基配方相同,增殖培养后再进行生根培养和苗床培养。

8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通过胚拯救获得重瓣萱草杂交后代的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