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掺配料的原液油茶生产装置及生产工艺

文档序号:1958449 发布日期:2021-12-14 浏览:18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自动掺配料的原液油茶生产装置及生产工艺 (Automatic blending stock solution oil tea production device and production process ) 是由 贺鹃 籍颖绮 吴梓铭 于 2021-09-25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一种自动掺配料的原液油茶生产装置及生产工艺,包括底座和储液罐,本发明中,设置有由底盘,底盘与内壳之间的连接方式为花键连接,因此在加工的过程中底盘始终保持静止状态,而第二电机轴带动活动件转动时,会带动连杆沿底盘的顶部进行滑动,三个连杆在转动的过程中会沿着底盘顶端棘齿结构的斜面部分向上滑动,直到脱离棘齿结构后在重力和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向下摆动,通过上下摆动的压辊对原料进行击打,以此来模拟手工捶打的方式,对原料进行挤压,且压辊为耐热的橡胶材质,具有良好的弹性,且压辊与内壳的内壁不接触,同时压辊的外壁与内壳内壁的最小间距小于茶叶的平均厚度,确保压辊在摆动的过程中不会对内壳内壁过度敲击。(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production device and a production process of raw liquid oil tea capable of automatically mixing ingredients, which comprises a base and a liquid storage tank, wherein a base plate is arranged on the production device, the base plate is connected with an inner shell in a spline manner, so that the base plate is always kept in a static state in the processing process, a second motor shaft drives a movable part to rotate, a connecting rod is driven to slide along the top of the base plate, three connecting rods slide upwards along the inclined surface part of a ratchet structure at the top end of the base plate in the rotating process until the connecting rods are separated from the ratchet structure and then swing downwards under the action of gravity and a return spring, the raw materials are beaten by a vertically-swinging compression roller, the raw materials are extruded in a manual beating manner, the compression roller is made of heat-resistant rubber material and has good elasticity, the compression roller is not in contact with the inner wall of the inner shell, and the minimum distance between the outer wall of the compression roller and the inner wall of the inner shell is smaller than the average thickness of tea leaves, the compression roller is ensured not to excessively knock the inner wall of the inner shell in the swinging process.)

一种自动掺配料的原液油茶生产装置及生产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恭城油茶加工关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掺配料的原液油茶生产装置及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恭城油茶是恭城瑶胞的一种传统食品,据说史料记载始于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90年代后,“恭城油茶”传至桂林及广西各地,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快快节奏的生活,人们在传统油茶的基础上恭城人民开发出了浓缩油茶和即食的预包装油茶,浓缩油茶为褐色粉末状需要配合开水冲泡,而即食的预包装油茶则在加工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油茶加工装置。

而目前在进行油茶加工时,大多数采用手工制作,其制作效率低,且单位时间内的产能有限,而部分半自动的油茶加工装置,在加工完成后,不方便进行快速排渣,且无法在加工的过程中有效模拟手工捶打的加工程序,因此生产出的油茶在风味上与手工制作的油茶存在一定差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掺配料的原液油茶生产装置及生产工艺,以解决上述背景中提到的目前在进行油茶加工时,大多数采用手工制作,其制作效率低,且单位时间内的产能有限,而部分半自动的油茶加工装置,在加工完成后,不方便进行快速排渣,且无法在加工的过程中有效模拟手工捶打的加工程序,因此生产出的油茶在风味上与手工制作的油茶存在一定差异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自动掺配料的原液油茶生产装置,包括底座和储液罐,所述的底座的顶部安装有顶壳,且顶壳呈镂空结构;所述的顶壳顶端安装有顶盖,且顶盖的底部安装有内壳,同时设在顶壳的内部;所述的顶盖的顶部开设有进料口,且进料口关于顶盖的轴心线呈对称式设置有两个,同时顶盖的顶部一侧安装有;所述的顶盖的顶部安装有活动架,且活动架的底部与顶盖顶部的连接方式为镶嵌连接;所述的底座的底部一侧安装有第一电机,且第一电机转动连接有第一电机轴;所述的第一电机轴安装在底座的顶部一侧,且第一电机轴的顶端与顶板转动连接;所述的顶板的底部一侧安装有导向杆,且导向杆的底部与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的活动架的顶部一侧安装有顶板,且顶板同时与第一电机轴和导向杆相连接;所述的活动架的内部安装有第二电机,且第二电机的底部转动连接有第二电机轴,同时第二电机轴延伸至内壳的内部;所述的第二电机轴的底部安装有活动件,且活动件的底部安装有底盘,同时底盘与内壳的内壁花键连接;所述的顶壳的底部贯穿底座顶部与底壳的顶部相连通,且底壳的底部安装有排液管;所述的储液罐的一侧与排液管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电机轴呈丝杆结构,且第一电机轴与连接板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同时连接板与导向杆的连接方式为滑动连接;所述的第一电机轴、连接板、活动架和底盘组成升降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二电机轴的下部安装有挡盘,且挡盘呈伞形结构,同时挡盘覆盖在底盘的上部;所述的挡盘的底部边缘安装有搅拌杆,且搅拌杆关于挡盘的轴心线呈等间距设置有三个。

进一步地,所述的活动件上安装有连杆,且连杆关于活动件的轴心线呈等间距设置有三个,同时每个活动件的末端均安装有一个所述的压辊;每个所述的连杆的底部均安装有一个所述的复位弹簧,且每个复位弹簧的末端均与活动件的外壁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活动件与连杆的连接方式为转动连接,且连杆与压辊的连接方式为转动连接,同时连杆、压辊和复位弹簧组成摆动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的底盘的顶端呈棘齿结构,且底盘的半径小于连杆的长度,同时连杆穿过底盘顶部的棘齿结构之间;所述的底盘将内壳的内部分隔成两个独立的空间,且内壳的外壁中部安装有第一电磁加热板。

进一步地,所述的底壳的内部安装有过滤板,且过滤板呈倾斜式设置;所述的过滤板高度较低的一侧设有排渣管,且排渣管呈倾斜式设置;所述的排渣管的一端与底壳的外壁相连接,且排渣管与底壳的内部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的排渣管的末端安装有第三电机,且第三电机转动连接有第三电机轴;所述的第三电机轴设置在排渣管的内部,且第三电机轴呈螺杆结构;所述的排渣管呈“L”形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的储液罐的顶部一侧安装有加压气泵,且储液罐的顶部另一侧安装有出液管,同时储液罐的底部安装有第二电磁加热板。

一种自动掺配料的原液油茶生产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茶叶的炒制,首先通过进料口将预先浸泡过的茶叶倒入内壳内部,随后接通外部电源,启动第一电磁加热板,通过第一电磁加热板对内壳中的茶叶进行加热,将茶叶炒干;

第二步,食用油及辅料的添加及翻炒,通过进料口加入适量的食用油及辅料,随后启动第二电机,通过第二电机轴带动活动件和挡盘同步转动,在挡盘转动的过程中配合搅拌杆不断地对原料进行翻炒,避免原料糊底,同时活动件在转动的过程中,带动连杆沿底盘的顶部的棘齿结构进行滑动,三个连杆在转动的过程中会沿着底盘顶端棘齿结构的斜面部分向上滑动,直到脱离棘齿结构后在重力和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向下摆动,通过摆动的压辊不断地对原料进行拍打;

第三步,油茶的煮制,通过进料口向内壳内加入开水,直到水沸腾后持续加热三至五分钟即可完成油茶的加工;

第四步,油茶的提取,关闭第二电机,启动第一电机7,通过第一电机轴的转动配合连接板带动活动架整体在竖直方向上进行移动,提升底盘,使底盘与内壳的内壁脱离连接,此时内壳内部的上下两部分相互连通,油茶及原料一同进入到底壳内部,在过滤板的阻隔作用下,原料会暂时积存在过滤板的顶部,而油茶则穿过过滤板配合排液管输入储液罐进行储存,随后启动第三电机,配合第三电机轴带动底壳内积存的原料残渣排出即可,最后启动第二电磁加热板,对储液罐内储存的油茶进行二次加热消毒后,启动加压气泵,向储液罐内注入空气增加内部气压,使产品通过出液管排出即可输送产品至包装环节。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1、本发明中,设置有由底盘,底盘与内壳之间的连接方式为花键连接,因此在加工的过程中底盘始终保持静止状态,而第二电机轴带动活动件转动时,会带动连杆沿底盘的顶部进行滑动,三个连杆在转动的过程中会沿着底盘顶端棘齿结构的斜面部分向上滑动,直到脱离棘齿结构后在重力和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向下摆动,通过上下摆动的压辊对原料进行击打,以此来模拟手工捶打的方式,对原料进行挤压,提高加工效果。

2、本发明中,连杆末端的压辊均为耐热的橡胶材质,具有良好的弹性,且压辊与内壳的内壁不接触,同时压辊的外壁与内壳内壁的最小间距小于茶叶的平均厚度,确保压辊在摆动的过程中不会对内壳内壁过度敲击,同时保持对原料提供良好的击打效果,提高了装置在使用时的稳定性。

3、本发明中,设置有挡盘,通过伞形结构的挡盘可以对原料进行阻隔,避免原料进入到底盘内部导致原料无法受到充分的挤压加工,且挡盘跟随第二电机轴一同转动的过程中,挡盘底部边缘的搅拌杆会对内壳中的原料进行搅拌,避免原料局部过热导致糊底,配合压辊可以在加工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原料进行翻炒及击打,进一步提高加工效果。

4、本发明中,通过第一电机轴的转动配合连接板带动活动架整体在竖直方向上进行移动,在初始状态下,底盘与内壳的内壁花键连接时,内壳内部的上下两部分相互不连通,此时通过第一电磁加热板便于对内壳内侧上部的原料进行加热加工,而在加工完成后,通过提升底盘,使底盘与内壳的内壁脱离连接,即可使内壳内部的上下两部分相互连通,进而完成出料,提高了使用便捷性。

5.本发明人为恭城油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本发明在设计方案时尽量保留千年传承的核心工艺,因此原液油茶产品最大程度上保留了传统油茶的口感风味。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发明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自动掺配料的原液油茶生产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自动掺配料的原液油茶生产装置图1的仰视图;

图3是本发明自动掺配料的原液油茶生产装置的平面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自动掺配料的原液油茶生产装置图3中A-A方向截面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自动掺配料的原液油茶生产装置中底盘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自动掺配料的原液油茶生产装置中挡盘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自动掺配料的原液油茶生产装置中挡盘的平面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底座;2、顶壳;3、顶盖;4、进料口;5、排气阀;6、活动架;7、第一电机;8、第一电机轴;9、顶板;10、导向杆;11、连接板;12、第二电机;13、第二电机轴;14、搅拌杆;15、活动件;16、连杆;17、压辊;18、复位弹簧;19、底盘;20、挡盘;21、内壳;22、第一电磁加热板;23、底壳;24、过滤板;25、排渣管;26、第三电机;27、第三电机轴;28、排液管;29、储液罐;30、加压气泵;31、第二电磁加热板;32、出液管。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7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一种自动掺配料的原液油茶生产装置,包括底座1和储液罐29,所述的底座1的顶部安装有顶壳2,且顶壳2呈镂空结构;所述的顶壳2顶端安装有顶盖3,且顶盖3的底部安装有内壳21,同时设在顶壳2的内部;所述的顶盖3的顶部开设有进料口4,且进料口4关于顶盖3的轴心线呈对称式设置有两个,同时顶盖3的顶部一侧安装有;所述的顶盖3的顶部安装有活动架6,且活动架6的底部与顶盖3顶部的连接方式为镶嵌连接;所述的底座1的底部一侧安装有第一电机7,且第一电机7转动连接有第一电机轴8;所述的第一电机轴8安装在底座1的顶部一侧,且第一电机轴8的顶端与顶板9转动连接;所述的顶板9的底部一侧安装有导向杆10,且导向杆10的底部与底座1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的活动架6的顶部一侧安装有顶板9,且顶板9同时与第一电机轴8和导向杆10相连接;所述的活动架6的内部安装有第二电机12,且第二电机12的底部转动连接有第二电机轴13,同时第二电机轴13延伸至内壳21的内部;所述的第二电机轴13的底部安装有活动件15,且活动件15的底部安装有底盘19,同时底盘19与内壳21的内壁花键连接;所述的顶壳2的底部贯穿底座1顶部与底壳23的顶部相连通,且底壳23的底部安装有排液管28;所述的储液罐29的一侧与排液管28相连通。

具体的,通过两个进料口4便于在加工的过程中持续向内壳21内输送原料,且内壳21的上部设置有若干个钢化玻璃层,便于直观地连接内部的加工状况及水位变化,提高了实用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电机轴8呈丝杆结构,且第一电机轴8与连接板11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同时连接板11与导向杆10的连接方式为滑动连接;所述的第一电机轴8、连接板11、活动架6和底盘19组成升降结构。

具体的,通过第一电机轴8的转动配合连接板11带动活动架6整体在竖直方向上进行移动,在初始状态下,底盘19与内壳21的内壁花键连接时,内壳21内部的上下两部分相互不连通,此时通过第一电磁加热板22便于对内壳21内侧上部的原料进行加热加工,而在加工完成后,通过提升底盘19,使底盘19与内壳21的内壁脱离连接,即可使内壳21内部的上下两部分相互连通,进而完成出料,提高了使用便捷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电机轴13的下部安装有挡盘20,且挡盘20呈伞形结构,同时挡盘20覆盖在底盘19的上部;所述的挡盘20的底部边缘安装有搅拌杆14,且搅拌杆14关于挡盘20的轴心线呈等间距设置有三个。

具体的,通过伞形结构的挡盘20可以对原料进行阻隔,避免原料进入到底盘19内部导致原料无法受到充分的挤压加工,且挡盘20跟随第二电机轴13一同转动的过程中,挡盘20底部边缘的搅拌杆14会对内壳21中的原料进行搅拌,避免原料局部过热导致糊底,提高了使用安全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活动件15上安装有连杆16,且连杆16关于活动件15的轴心线呈等间距设置有三个,同时每个活动件15的末端均安装有一个所述的压辊17;每个所述的连杆16的底部均安装有一个所述的复位弹簧18,且每个复位弹簧18的末端均与活动件15的外壁固定连接。

具体的,每个连杆16均可以沿活动件15自由进行竖直方向的转动,且连杆16末端的压辊17均为耐热的橡胶材质,具有良好的弹性,且压辊17与内壳21的内壁不接触,同时压辊17的外壁与内壳21内壁的最小间距小于茶叶的平均厚度,确保压辊17在摆动的过程中不会对内壳21内壁过度敲击,同时保持对原料提供良好的击打效果,提高了装置在使用时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活动件15与连杆16的连接方式为转动连接,且连杆16与压辊17的连接方式为转动连接,同时连杆16、压辊17和复位弹簧18组成摆动结构。

具体的,复位弹簧18的弹力系数低,在活动件15向上转动时会拉伸复位弹簧18,通过复位弹簧18拉伸后产生的回弹力带动压辊17恢复至初始位置,避免压辊17过度上扬,且可以为压辊17向下转动时提供一定的加速度,提高压辊17的击打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底盘19的顶端呈棘齿结构,且底盘19的半径小于连杆16的长度,同时连杆16穿过底盘19顶部的棘齿结构之间;所述的底盘19将内壳21的内部分隔成两个独立的空间,且内壳21的外壁中部安装有第一电磁加热板22。

具体的,由于底盘19与内壳21之间的连接方式为花键连接,因此在加工的过程中底盘19始终保持静止状态,而第二电机轴13带动活动件15转动时,会带动连杆16沿底盘19的顶部进行滑动,三个连杆16在转动的过程中会沿着底盘19顶端棘齿结构的斜面部分向上滑动,直到脱离棘齿结构后在重力和复位弹簧18的作用下向下摆动,配合压辊17模拟手工捶打的方式,对原料进行挤压,提高加工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底壳23的内部安装有过滤板24,且过滤板24呈倾斜式设置;所述的过滤板24高度较低的一侧设有排渣管25,且排渣管25呈倾斜式设置;所述的排渣管25的一端与底壳23的外壁相连接,且排渣管25与底壳23的内部相连通。

具体的,大容量的底壳23配合倾斜的过滤板24在保持良好过滤效果的同时,便于暂时积存原料残渣。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排渣管25的末端安装有第三电机26,且第三电机26转动连接有第三电机轴27;所述的第三电机轴27设置在排渣管25的内部,且第三电机轴27呈螺杆结构;所述的排渣管25呈“L”形结构。

具体的,当底壳23内部的原料残渣储量过多时,通过第三电机轴27的转动,即可快速将排渣管25内部积存的原料残渣排出,提高了使用便捷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储液罐29的顶部一侧安装有加压气泵30,且储液罐29的顶部另一侧安装有出液管32,同时储液罐29的底部安装有第二电磁加热板31。

具体的,储液罐29为密封设计,通过储液罐29对加工完成的产品进行直接储存,通过第二电磁加热板31对储存的产品进行二次加热消毒,同时通过加压气泵30向储液罐29内注入空气增加内部气压即可,使产品通过出液管32排出即可输送产品至包装步骤。

一种自动掺配料的原液油茶生产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茶叶的炒制,首先通过进料口4将预先浸泡过的茶叶倒入内壳21内部,随后接通外部电源,启动第一电磁加热板22,通过第一电磁加热板22对内壳21中的茶叶进行加热,将茶叶炒干;

第二步,食用油及辅料的添加及翻炒,通过进料口4加入适量的食用油及辅料,随后启动第二电机12,通过第二电机轴13带动活动件15和挡盘20同步转动,在挡盘20转动的过程中配合搅拌杆14不断地对原料进行翻炒,避免原料糊底,同时活动件15在转动的过程中,带动连杆16沿底盘19的顶部的棘齿结构进行滑动,三个连杆16在转动的过程中会沿着底盘19顶端棘齿结构的斜面部分向上滑动,直到脱离棘齿结构后在重力和复位弹簧18的作用下向下摆动,通过摆动的压辊17不断地对原料进行拍打;

第三步,油茶的煮制,通过进料口4向内壳21内加入开水,直到水沸腾后持续加热三至五分钟即可完成油茶的加工;

第四步,油茶的提取,关闭第二电机12,启动第一电机7,通过第一电机轴8的转动配合连接板11带动活动架6整体在竖直方向上进行移动,提升底盘19,使底盘19与内壳21的内壁脱离连接,此时内壳21内部的上下两部分相互连通,油茶及原料一同进入到底壳23内部,在过滤板24的阻隔作用下,原料会暂时积存在过滤板24的顶部,而油茶则穿过过滤板24配合排液管28输入储液罐29进行储存,随后启动第三电机26,配合第三电机轴27带动底壳23内积存的原料残渣排出即可,最后启动第二电磁加热板31,对储液罐29内储存的油茶进行二次加热消毒后,启动加压气泵30,向储液罐29内注入空气增加内部气压,使产品通过出液管32排出即可输送产品至包装环节。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首先通过进料口4将预先浸泡过的茶叶倒入内壳21内部,随后接通外部电源,启动第一电磁加热板22,通过第一电磁加热板22对内壳21中的茶叶进行加热,将茶叶炒干,随后通过进料口4加入适量的食用油及辅料,随后启动第二电机12,通过第二电机轴13带动活动件15和挡盘20同步转动,在挡盘20转动的过程中配合搅拌杆14不断地对原料进行翻炒,避免原料糊底,同时活动件15在转动的过程中,带动连杆16沿底盘19的顶部的棘齿结构进行滑动,三个连杆16在转动的过程中会沿着底盘19顶端棘齿结构的斜面部分向上滑动,直到脱离棘齿结构后在重力和复位弹簧18的作用下向下摆动,通过摆动的压辊17不断地对原料进行拍打,随后通过进料口4向内壳21内加入清水,直到水沸腾后持续加热三至五分钟即可完成油茶的加工,此时关闭第二电机12,启动第一电机7,通过第一电机轴8的转动配合连接板11带动活动架6整体在竖直方向上进行移动,提升底盘19,使底盘19与内壳21的内壁脱离连接,此时内壳21内部的上下两部分相互连通,油茶及原料一同进入到底壳23内部,在过滤板24的阻隔作用下,原料会暂时积存在过滤板24的顶部,而油茶则穿过过滤板24配合排液管28输入储液罐29进行储存,随后启动第三电机26,配合第三电机轴27带动底壳23内积存的原料残渣排出即可,最后启动第二电磁加热板31,对储液罐29内储存的油茶进行二次加热消毒后,启动加压气泵30,向储液罐29内注入空气增加内部气压,使产品通过出液管32排出即可输送产品至包装环节。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15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黄精三叶茶冲剂制作工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