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文档序号:1965435 发布日期:2021-12-14 浏览:11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Power adapter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assembly ) 是由 胡书齐 胡丰 于 2021-09-10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电源适配器器包括适配器本体及插脚组件,适配器本体具有第一端面、顶面及侧面,顶面及侧面分别连接于第一端面,且侧面连接于顶面。插脚组件连接于适配器本体,且插脚组件可相对于适配器本体运动,插脚组件包括承载座及插脚,承载座具有第二端面,插脚显露于所述第二端面,当电源适配器处于第一状态时,承载座贴合于所述侧面,且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共同形成电源适配器的插接面;当电源适配器处于第二状态时,承载座遮盖所述顶面。本申请的电源适配器的插接面由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共同形成,因此,适配器本体的厚度较薄,有利于电源适配器的小型化且便于收纳及随身携带。(The application provides a power adapter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subassembly, power adapter ware includes adapter body and participates in the subassembly, and adapter body has first terminal surface, top surface and side, and top surface and side are connected respectively in first terminal surface, and the side is connected in the top surface. The pin assembly is connected with the adapter body and can move relative to the adapter body, the pin assembly comprises a bearing seat and pins, the bearing seat is provided with a second end face, the pins are exposed on the second end face, when the power adapter is in a first state, the bearing seat is attached to the side face, and the first end face and the second end face jointly form a plug-in surface of the power adapter; when the power adapter is in the second state, the bearing seat covers the top surfac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power adapter&#39;s spigot surface is formed jointly by first terminal surface and second terminal surface, consequently, adapter body&#39;s thickness is thinner, is favorable to power adapter&#39;s miniaturization and be convenient for accomodate and hand-carry.)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进步,手机等电子设备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电源适配器通常用来为手机等电子设备充电。

现有的电源适配器通常体型较厚,不便于收纳及随身携带。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源适配器,所述电源适配器器包括:

适配器本体,所述适配器本体具有第一端面、顶面及侧面,所述顶面及所述侧面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面,且所述侧面连接于所述顶面;及

插脚组件,所述插脚组件连接于所述适配器本体,且所述插脚组件可相对于所述适配器本体运动,所述插脚组件包括承载座及插脚,所述承载座具有第二端面,所述插脚显露于所述第二端面,当所述电源适配器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承载座贴合于所述侧面,且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共同形成所述电源适配器的插接面;当所述电源适配器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承载座遮盖所述顶面。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组件,所述电子设备组件包括电子设备及如前面所述的电源适配器,所述电源适配器起用于为所述电子设备充电。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提供的电源适配器中,所述承载座连接于所述适配器本体,且相对所述适配器本体运动。当需要使用所述电源适配器时,所述承载座运动至所述侧面并贴合,可使所述电源适配器处于第一状态,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共同形成所述电源适配器的插接面,所述插脚可插入插座。当需要将所述电源适配器收纳起来时,所述承载座运动至所述顶面,可使所述电源适配器处于第二状态,所述承载座遮盖所述顶面。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共同形成所述电源适配器的插接面,换而言之,所述适配器本体的端面仅构成所述电源适配器的部分插接面,所述适配器本体的厚度可做得较薄,进而有利于所述电源适配器的轻薄化。由此可见,相较于相关技术的电源适配器较厚的体型,本申请的电源适配器在第二状态下体型更加轻薄,便于收纳及随身携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应用环境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在第一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3为图2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在第二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4为图2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在第二状态下的爆炸图。

图5为图2-图4中提供的电源适配器中第一承载座爆炸图。

图6为图2-图4中提供的电源适配器本体示意图。

图7为图2-图4实施方式中提供的电源适配器中第二承载座爆炸图。

图8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在第一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沿图8中I-I线的剖面图。

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承载座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本体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在第二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沿图12中II-II线的剖面图。

图14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沿图12中II-II线的剖面图。

图15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在第一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沿图15中III-III线的剖面图。

图17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沿图15中III-III线的剖面图。

图18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在第一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沿图18中IV-IV线的剖面图。

图20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二承载座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组件示意图。

标号说明:电源适配器1;适配器本体10;第一本体10a;第二本体10b;第一端面110;顶面120;侧面130;插脚组件20;承载座210;插脚220;第二端面211;第一侧面131;第二侧面132;第一承载座210a;第二承载座210b;第一子端面211a;第二子端面211b;第一插脚220a;第二插脚220b;第一转动件30;第一固定部212a;第二固定部140;第一外壳体213a;第一内壳体214a;第一限位部2140a;第一子固定部2121a;第二子固定部2122a;第一子限位部2141a;第二子限位部2142a;第二转动件40;第三固定部212b;第四固定部150;第二外壳体213b;第二内壳体214b;第二限位部2140b;第三子固定部2121b;第四子固定部2122b;第三子限位部2141b;第四子限位部2142b;第一配合部215a;第二配合部160;第一导电件50;第二导电件60;电路板70;第三配合部215b;第四配合部170;第三导电件80;第四导电件90;电子设备2,;插座3;电子设备组件5;第一子导电件T1;第二子导电件T2;第三子导电件T3;第四子导电件T4;放电口18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源适配器(Power adapter)1。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应用环境示意图。所谓电源适配器1是电子设备2的供电电源转换设备。通常,所述电源适配器1可将第一电压(交流电压)转换为第二电压(直流电压)。比如,电源适配器1插接插座3上,接收插座3输出的第一电压,并将接收到的第一电压转换为第二电压,第二电压用于给手机、电脑等用电的电子设备2充电。可以理解地,所述电源适配器1的应用环境示意图仅仅帮助理解电源适配器1的应用,不应当理解为本申请提供的电源适配器1的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请参阅图2及图3,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在第一状态下的示意图;图3为图2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在第二状态下的示意图。所述电源适配器1包括适配器本体10及插脚组件20。所述适配器本体10具有第一端面110、顶面120及侧面130,所述顶面120及所述侧面130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面110,且所述侧面130连接于所述顶面120。所述插脚组件20连接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且所述插脚组件20可相对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运动。所述插脚组件20包括承载座210及插脚220,所述承载座210具有第二端面211,所述插脚220显露于所述第二端面211。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承载座210贴合于所述侧面130,且所述第一端面110与所述第二端面211共同形成所述电源适配器1的插接面。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承载座210遮盖所述顶面120。

所述适配器本体10,是指实现所述电源适配器1电压转换功能的部分。所述适配器本体10通常包括用于电压转换的电路板,此外,所述适配器本体10还可包括收容所述电路板的壳体等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适配器本体10包括第一本体10a及第二本体10b。所述第二本体10b用于收容电路板70,所述第一本体10b密封所述第二本体10b的开口,且与所述第二本体10b固定连接。本实施方式的适配器本体10包括第一本体10a及第二本体10b,可方便所述适配器本体10装配。

所述承载座210运动连接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所述承载座210与适配器本体10运动连接的方式稍后详细介绍。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承载座21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所述插脚220的数量不仅限于两个,所述插脚220可以集中设置在一个所述承载座210上或者分别设置在不同的所述承载座210上。为方便理解,以下举例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承载座210的数量为两个,所述插脚220的数量为两个,每个所述插脚220对应一个所述承载座210设置。

所述插脚220的材质为金属,所述插脚220插接到插座3中,用于接收所述插座3提供的第一电压。所述插脚220的个数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两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插脚220的个数为两个。两个插脚220相对且间隔设置,且显露于所述第二端面211。所述插脚220的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长条形。所述插脚220背离所述插座3本体的端部为弧形,以便于所述插脚220插入所述插座3中。当所述插脚220插入所述插座3中,以接收第一电压,所述电路板70与所述插脚220电连接,以接收所述插脚220传输过来的第一电压,所述电路板70用于将所述第一电压转换为第二电压。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压为交流电压,所述第二电压为直流电压。

所述电源适配器1的插接面,是指所述电源适配器1的所述插脚220插入所述插座3时,与插座3配合的面,且所述插接面满足电源适配器1的安全规定的要求。在电源适配器1的插接插入所述插座3时,仅仅与所述插座3配合但是不满足电源适配器1的安全规定的面不能够称为电源适配器1的插接面。具体地,对于电源适配器1而言,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的插脚220插入插座3时,为了避免插座3的电能通过插脚220泄露出来而对用户造成伤害,所述插脚220的边缘距离插接面最近的边缘需要大于或等于预设距离(也称为安全距离),在图2中,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插脚220a的最左边与所述第一子端面211a的最左边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距离,相应地,所述第二插脚220b与所述第二子端面211b的最右边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距离。举例而言,对于适用于中国的电源适配器1而言,所述预设距离为6.5mm。对于适用于其他国家(比如欧洲)的电源适配器1而言,所述距离为其他数值,比如为5.1mm,或者7.9mm。

相关技术中,电源适配器1中适配器本体10设置插脚220的端面构成所述电源适配器1的插接面,换而言之,相关技术的电源适配器1中的电源适配器1的插接面仅仅由适配器本体10设置插脚220的端面形成,因此,相关技术中,适配器本体10的厚度通常较厚。举例而言,为了满足电源适配器1的安全规定的要求,将所述电源适配器1的插接面的宽度设置为预设安全厚度(比如,满足中国标准的预设安全厚度为22mm),下面对本申请的适配器本体10及相关技术中的适配器本体10的厚度进行分析。由于相关技术中,适配器本体10的插接面仅仅由适配器本体10设置插脚220的端面形成,电源适配器1中适配器本体10的厚度即为插接面的宽度,因此,相关技术中的电源适配器1的适配器本体10的厚度为预设安全厚度。而本申请中的电源适配器1由于所述第一端面110和所述第二端面211共同构成所述电源适配器1的插接面,即所述适配器本体10的厚度及所述承载座210的厚度之和等于所述预设安全厚度。换而言之,本申请的电源适配器1中适配器本体10设置插脚220的所述第二端面211仅作为所述电源适配器1的部分插接面,本申请的电源适配器1中适配器本体10的厚度必然小于插接面的预设安全厚度(举例中为22mm)。由此可见,本申请的电源适配器1中的适配器本体10的厚度比相关技术中的电源适配器1的适配器本体10的厚度薄。

综上所述,相较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提供的电源适配器1中,所述承载座210连接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且相对所述适配器本体10运动。当需要使用所述电源适配器1时,所述承载座210运动至所述侧面130并贴合,可使所述电源适配器1处于第一状态,所述第一端面110与所述第二端面211共同形成所述电源适配器1的插接面,所述插脚220可插入插座。当需要将所述电源适配器1收纳起来时,所述承载座210运动至所述顶面120,可使所述电源适配器1处于第二状态,所述承载座210遮盖所述顶面12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端面110与所述第二端面211共同形成所述电源适配器1的插接面,换而言之,所述适配器本体10的端面仅构成所述电源适配器1的部分插接面,所述适配器本体10的厚度可做得较薄,进而有利于所述电源适配器1的轻薄化。由此可见,相较于相关技术的电源适配器较厚的体型,本申请的电源适配器1在第二状态下体型更加轻薄,便于收纳及随身携带。

请再参阅图2及图3,所述侧面130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侧面131及第二侧面132。所述承载座210包括分别运动连接至所述适配器本体10的第一承载座210a及第二承载座210b,所述第一承载座210a具有第一子端面211a,所述第二承载座210b具有第二子端面211b,其述中,所第二端面211包括所述第一子端面211a及所述第二子端面211b。所述插脚220包括第一插脚220a及第二插脚220b,所述第一插脚220a显露于所述第一子端面211a,所述第二插脚220b显露于所述第二子端面211b。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子端面211a、所述第二子端面211b及所述第一端面110共同形成所述电源适配器1的插接面。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承载座210a及所述第二承载座210b共同遮盖所述顶面120。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承载座210数量为两个,所述插脚220数量为两个,且所述第一插脚220a及所述第二插脚220b分别显露于所述第一子端面211a及所述第二子端面211b。所述电源适配器1处于第一状态时(如图2),所述第一承载座210a及所述第二承载座210b分别贴近所述第一侧面131及所述第二侧面132,所述第二端面211分离成所述第一子端面211a和所述第二子端面211b,且所述第一子端面211a、所述第二子端面211b及所述第一端面110共同形成所述插接面。所述电源适配器1处于第二状态时(如图3),所述第一承载座210a及所述第二承载座210b相互贴近且共同遮盖所述顶面120。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所述第一子端面211a、第二子端面211b和所述第一端面110共同构成所述电源适配器1的插接面,即所述适配器本体10的厚度及所述承载座210的厚度之和等于所述预设安全厚度。换而言之,本申请的电源适配器1中适配器本体10设置插脚220的所述第一子端面211a及所述第二子端面211b仅作为所述电源适配器1的部分插接面,本申请的电源适配器1中适配器本体10的厚度必然小于插接面的预设安全厚度(举例中为22mm)。由此可见,本实施方式的电源适配器1中的适配器本体10的厚度比相关技术中的电源适配器1的适配器本体10的厚度薄。

请一并参照图2、图3及图4,图4为图2中提供的电源适配器在第一状态下的爆炸图。所述电源适配器1还包括第一转动件30(见图4)。所述第一承载座210a具有第一固定部212a,所述适配器本体10具有第二固定部140,所述第一转动件30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212a及所述第二固定部140,以使得所述第一承载座210a转动连接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部212a具有通孔,所述第二固定部140具有通孔,所述第一转动件30穿设于所述第一固体部211a的通孔以及所述第二固定部140的通孔内,以使得所述第一承载座210a可相对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转动。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部212a设置于所述第一承载座210a,且所述第一固定部212a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一固定部212a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固定部212a间隔设置。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部212a的数目也可以为一个或大于两个。所述第二固定部140设置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且所述第二固定部140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二固定部140的数量与所述第一固定部212a相同,且一个所述第二固定部140对应一个所述第一固定部212a。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转动件30为转轴,所述第一转动件30穿设于所述第一固定部212a的通孔及所述第二固定部140的通孔,且一个所述第一转动件30对应连接一个所述第一固定部212a及一个第二固定部140,以使得所述第一承载座210a转动连接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转动件30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212a及所述第二固定部140,可以方便的使所述第一承载座210a相对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运动,即,能够快捷地转换所述电源适配器1的第一状态及第二状态。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承载座210a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运动连接方式可以采用柔性膜、铰链或者齿轮齿条,只要能够使得所述第一承载座210a相对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运动即可。换而言之,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转动件30为柔性膜、或铰链、或齿轮齿条。

请参阅图4及图5,图5为图2-图4中提供的电源适配器中第一承载座爆炸图。所述第一承载座210a还包括第一外壳体213a及第一内壳体214a,所述第一外壳体213a具有所述第一固定部212a,所述第一内壳体214a具有第一限位部2140a。所述第一限位部2140a用于对所述第一转动件30限位,以防止所述第一转动件30从所述第一固定部212a及所述第二固定部140中脱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限位部2140a与所述第一固定部212a相互配合,且所述第一承载座210a相对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运动时,所述第一限位部2140a对所述第一转动件30进行限位,防止所述第一转动件30从所述第一固定部212a及所述第二固定部140中脱出。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承载座210a包括所述第一外壳体213a及所述第一内壳体214a,所述第一固定部212a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体213a。所述第一限位部2140a设置于所述第一内壳体214a,所述第一限位部2140a呈半圆弧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限位部2140a可以为矩形或三角形,或者其他形状,本申请对所述第一限位部2140a的形状不做限定,只要能够起到所述第一限位部2140a能够对所述第一转动件30限位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所述第一转动件30穿过所述第一固定部212a的通孔,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限位部2140a遮蔽所述第一固定部212a的通孔,以防止所述第一转动件30从所述第一固定部212a的通孔中滑脱。具体地,所述第一限位部2140a与所述第一固定部212a配合,且所述第一限位部2140a遮蔽所述第一固定部212a的通孔的部分或全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所述第一限位部2140a与所述第一固定部212a配合,且所述第一限位部2140a能够限制所述第一转动件30从所述第一固定部212a及所述第二固定部140中脱出,使得所述第一承载座210a绕所述适配器本体10转动时更加稳定,且不易错位。

请参阅图4、图5、图6、图8及图9,图6为图2-图4中提供的电源适配器本体示意图;图8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在第一状态下的示意图;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沿图8中I-I线的剖面图。所述第一固定部212a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子固定部2121a及第二子固定部2122a。所述第二固定部140设置于所述第一子固定部2121a及所述第二子固定部2122a之间。所述第一转动件30穿设于所述第一子固定部2121a、所述第二子固定部2122a及所述第二固定部140。所述第一限位部2140a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子限位部2141a及第二子限位部2142a。所述第一子固定部2121a、所述第二子固定部2122a、所述第二固定部140及所述第一转动件30设置于所述第一子限位部2141a及所述第二子限位部2142a之间。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子固定部2121a与所述第二子固定部2122a的间距等于或略大于所述第二固定部140的厚度,使得所述第二固定部140可设置于所述第一子固定部2121a与所述第二子固定部2122a之间。所述第一子限位部2141a与所述第二子限位部2142a的间距等于或略大于所述第一固定部212a整体宽度,使得所述第一固定部212a可设置于所述第一子限位部2141a与所述第二子限位部2142a之间。所述第一转动件30穿设于所述第一子固定部2121a、所述第二子固定部2122a及所述第二固定部140,且所述第一转动件30的长度不大于所述第一子限位部2141a与所述第二子限位部2142a的间距。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子固定部2121a、所述第二子固定部2122a、所述第二固定部140及所述第一转动件30设置于所述第一子限位部2141a及所述第二子限位部2142a之间,可防止所述第一转动件30从所述第一子固定部2121a、所述第二子固定部2122a、所述第二固定部140中滑脱,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承载座210a相对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转动时较为可靠。

请再次一并参阅图2、图3及图4。所述电源适配器1还包括第二转动件40,所述第二承载座210b具有第三固定部212b,所述适配器本体10具有第四固定部150,所述第二转动件40连接所述第三固定部212b及所述第四固定部150,以使得所述第二承载座210b转动连接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固定部212b具有通孔,所述第四固定部150具有通孔,所述第二转动件40穿设于所述第二固体部211b的通孔以及所述第四固定部150的通孔内,以使得所述第二承载座210b可相对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转动。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固定部212b设置于所述第二承载座210b,且所述第三固定部212b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三固定部212b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三固定部212b间隔设置。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固定部212b的数目也可以为一个或大于两个。所述第四固定部150设置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且所述第四固定部150设置有通孔,所述第四固定部150的数量与所述第三固定部212b相同,且一个所述第四固定部150对应一个所述第三固定部212b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转动件40为转轴,所述第二转动件40穿设于所述第三固定部212b的通孔及所述第四固定部150的通孔,且一个所述第二转动件40对应连接一个所述第三固定部212b及一个第四固定部150,以使得所述第二承载座210b转动连接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转动件40连接所述第三固定部212b及所述第四固定部150,可以方便的使所述第二承载座210b相对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运动,即,能够快捷地转换所述电源适配器1的第一状态及第二状态。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承载座210b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运动连接方式可以采用柔性膜、铰链或者齿轮齿条,只要能够使得所述第二承载座210b相对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运动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二承载座210b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的连接方式,可以和所述第一承座210a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的连接方式相同或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所述第二承载座210b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的连接方式和第一承座210a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的连接方式相同为例进行说明及示意,不应当理解为对本申请提供的电源适配器1的限定。

请参阅图4及图7,图7为图2-图4实施方式中提供的电源适配器中第二承载座爆炸图。所述第二承载座210b还包括第二外壳体213b及第二内壳体214b,所述第二外壳体213b具有所述第三固定部212b,所述第二内壳体214b具有第二限位部2140b,所述第二限位部2140b用于对所述第二转动件40限位,以防止所述第二转动件40从所述第三固定部212b及所述第四固定部150中脱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限位部2140b与所述第三固定部212b相互配合,且所述第二承载座210b相对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运动时,所述第三限位部2140b对所述第二转动件40进行限位,防止所述第二转动件40从所述第二固定部212b及所述第四固定部150中脱出。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承载座210b包括所述第二外壳体213b及所述第二内壳体214b,所述第三固定部212b设置于所述第二外壳体213b。所述第二限位部2140b设置于所述第二内壳体214b,所述第二限位部2140b呈半圆弧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限位部2140a可以为矩形或三角形,或者其他形状,本申请对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形状不做限定,只要能够起到所述第一限位部2140a遮蔽所述第一固定部212a的通孔的效果即可。所述第二限位部2140b与所述第三固定部212b配合,且所述第二限位部2140b遮蔽所述第三固定部212b的通孔,可以遮蔽所述第三固定部212b的通孔的部分或全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所述第二限位部2140b与所述第三固定部212b配合,且所述第二限位部2140b能够限制所述第二转动件40从所述第二固定部212b及所述第四固定部150中脱出,使得所述第二承载座210b绕所述适配器本体10转动时更加稳定,且不易错位。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二限位部2140b可以和所述第一限位部2140a相同或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所述第二限位部2140b可以和所述第一限位部2140a相同为例进行说明及示意。

请一并参阅图4、图6及图7。所述第三固定部212b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三子固定部2121b及第四子固定部2122b,所述第四固定部150设置于所述第三子固定部2121b及所述第四子固定部2122b之间,所述第二转动件40穿设于所述第三子固定部2121b、所述第四子固定部2122b及所述第四固定部150,所述第二限位部2140b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三子限位部2141b及第四子限位部2142b,所述第三子固定部2121b、所述第四子固定部2122b、所述第四固定部150及所述第二转动件40设置于所述第三子限位部2141b及所述第四子限位部2142b之间。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子固定部2121b与所述第四子固定部2122b的间距等于或略大于所述第四固定部150的厚度,使得所述第四固定部150可设置于所述第三子固定部2121b与所述第四子固定部2122b之间。所述第三子限位部2141b与所述第四子限位部2142b的间距等于或略大于所述第三固定部212b整体宽度,使得所述第三固定部212b可设置于所述第三子限位部2141b与所述第四子限位部2142b之间。所述第二转动件40穿设于所述第三子固定部2121b、所述第四子固定部2122b及所述第四固定部150,且所述第二转动件40的长度不大于所述第三子限位部2141b与所述第四子限位部2142b的间距。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子固定部2121b、所述第四子固定部2122b、所述第四固定部150及所述第二转动件40设置于所述第三子限位部2141b及所述第四子限位部2142b之间,加强了所述第二承载座210b相对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转动的稳定性。

请再次参阅图2及图4。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承载座210a及所述第二承载座210b相较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固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源适配器1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承载座210a贴近所述第一侧面131,且所述第一承载座210a相对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固定。所述第二承载座210b贴近所述适配器本体10,且所述第二承载座210b相对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固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所述电源适配器1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承载座210a及所述第二承载座210b相对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固定,可避免所述第一承载座210a相对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晃动,且也可避免所述第二承载座210b相对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晃动,使得所述电源适配器1的插接面更加稳定,有利于所述电源适配器1插入所述插座3,且也可避免所述插座3中的电能经由所述第一承载座210a相对所述适配器本体10晃动产生的间隙泄露而造成的安全隐患,也可避免所述插座3中的电能经由所述第二承载座210b相对所述适配器本体10晃动产生的间隙泄露而造成的安全隐患。

请参阅图2、图10及图11,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承载座示意图;图11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本体示意图。所述第一承载座210a具有第一配合部215a,所述适配器本体10具有第二配合部160,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配合部215a与所述第二配合部160配合,以将所述第一承载座210a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配合部215a可以与所述第二配合部160形成配合,并使得所述第一承载座210a可以和所述适配器本体10进行固定连接。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配合部215a为凹槽,所述第二配合部160为凸起;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配合部215a为凸起,所述第二配合部160为凹槽。所述凸起收容于所述凹槽内,以使得所述第一承载座210a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固定。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凹槽内径等于或略大于所凸起的外径,使得所述第一承载座210a能够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固定连接。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配合部215a与所述第二配合部160过盈配合,以使得所述第一承载座210a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固定连接得较为牢固。

在又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配合部215a与所述第二配合部160为磁性配合。举例而言,所述第一配合部215a为电致磁性体,所述第二配合部160为永磁体;或者,所述第一配合部215a为永磁体,所述第二配合部160为电致磁性体;或者,所述第一配合部215a与所述第二配合部160均为永磁体;或者,所述第一配合部215a与所述第二配合部160均为电致磁性体,只要所述电源适配器1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承载座210a能够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固定连接即可。

总之,只要是能够通过所述第一配合部215a与所述第二配合部160配合,能够将所述第一承载座210a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固定连接即可,均可使所述电源适配器1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承载座210a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固定,使得所述电源适配器1的插接面更加稳定,有利于所述电源适配器1插入所述插座3,且也可避免所述插座3中的电能经由所述第一承载座210a相对所述适配器本体10晃动产生的间隙泄露而造成的安全隐患。

请参阅图12、图13、图15及图16,图12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在第二状态下的示意图;图1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沿图12中II-II线的剖面图;图15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在第一状态下的示意图;图16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沿图15中III-III线的剖面图。所述电源适配器1还包括第一导电件50、第二导电件60及电路板70。所述第一导电件50电连接所述第一插脚220a,所述第二导电件60电连接所述电路板70,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导电件50与所述第二导电件60电连接,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导电件50与所述第二导电件60断路。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电件50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插脚220a,且所述第一导电件50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配合部215a。所述第二导电件60一端电连接所述电路板70,且所述第二导电件60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二配合部160。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处于第一状态时(见图15及图16),所述第一配合部215a于所述第二配合部160配合,且所述第一导电件50与所述第二导电件60连接,即,所述第一插脚220a与所述电路板70电连接。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处于第二状态时(见图12及图13),所述第一配合部215a与所述第二配合部160分离,且所述第一导电件50与所述第二导电件60断开连接,即,所述第一插脚220a与所述电路板70断路。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件50设置于所述第一配合部215a,所述第二导电60设置于所述第二配合部160,有利于所述电源适配器1结构设计上的集成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电件50也可设置于所述第一配合部215a之外,所述第二导电件60也可设置于所述第二配合部160之外。只要能够满足所述电源适配器1在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导电件50与第二导电件60能够形成电连接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插脚220a与所述电路板70断路,即,所述第一插脚220a即使不小心插入插座3,所述电源适配器1也是处于断路状态,使得所述电源适配器1在第二状态下无法工作,即,所述电源适配器1具有防误插功能。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请另参阅图14及图17,图14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沿图12中II-II线的剖面图;

图17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沿图15中III-III线的剖面图。所述电源适配器1还包括第一子导电件T1及所述第二子导电件T2,所述第一子导电件T1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电件50,所述第二子导电件T2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件60。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处于第一状态时(见图15及图17),所述第一配合部215a与所述第二配合部160配合,且所述第一子导电件T1与所述第二子导电件T2连接,换而言之,所述第一导电件50与所述第二导电件60通过所述第一子导电件T1及所述第二子导电件T2电连接。即,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插脚220a通过所述第一子导电件T1、所述第一导电件150、所述第二子导电件T2及所述第二导电件160与所述电路板70电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子导电件T1设置于所述第一配合部215a中,第二子导电件T2设置于所述第二配合部160中,因此,所述电源适配1具有较高的集成度。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子导电件T1设置于所述第一配合部215a之外,第二子导电件T2设置于所述第二配合部160之外,只要满足所述电源适配器1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子导电件T1与所述第二子导电件T2电连接即可。

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处于第二状态时(见图12及图14),所述第一配合部215a与所述第二配合部160分离,且所述第一子导电件T1与所述第二子导电件T2断开连接,即,所述第一插脚220a与所述电路板70断路。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插脚220a与所述电路板70断路,即,所述第一插脚220a即使不小心插入插座3,所述电源适配器1也是处于断路状态,使得所述电源适配器1在第二状态下无法工作,即,所述电源适配器1具有防误插功能。

所述第一子导电件T1及所述第二子导电件T2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铜轴。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1通过第一子导电件T1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电件150,可在所述第一子导电件T1损坏时,便于更换;相应地,所述电源适配器1通过第二子导电件T2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件160,可在所述第二子导电件T2损坏时,便于更换。

请参阅图2、图11及图20,图20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二承载座示意图。所述第二承载座210b具有第三配合部215b,所述适配器本体10具有第四配合部170,当所述适配器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三配合部215b与所述第四配合部170配合,以将所述第二承载座210b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固定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配合部215b可以与所述第四配合部170形成配合,并使得所述第二承载座210b可以和所述适配器本体10进行固定连接。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配合部215b为凹槽,所述第四配合部170为凸起;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配合部215b为凸起,所述第四配合部170为凹槽。所述凸起收容于所述凹槽内,以使得所述第二承载座210b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固定。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凹槽的内径等于或略大于所述凸起的外径,使得所述第二承载座210b能够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固定连接。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配合部215b与所述第四配合部170过盈配合,以使得所述第二承载座210b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固定连接得较为牢固。

在又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配合部215b与所述第四配合部170为磁性配合。举例而言,所述第三配合部215b为电致磁性体,所述第四配合部170为永磁体;或者,所述第三配合部215b为永磁体,所述第四配合部170为电致磁性体;或者,所述第三配合部215b与所述第四配合部170均为永磁体;或者,所述第三配合部215b与所述第四配合部170均为电致磁性体,只要所述电源适配器1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二承载座210b能够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固定连接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源适配器1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二承载座210b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固定,使得所述电源适配器1的插接面更加稳定,有利于所述电源适配器1插入所述插座3。

总之,只要是能够通过所述第三配合部215b与所述第四配合部170配合,能够将所述第二承载座210b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固定连接即可,均可使所述电源适配器1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二承载座210b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固定,使得所述电源适配器1的插接面更加稳定,有利于所述电源适配器1插入所述插座3,且也可避免所述插座3中的电能经由所述第二承载座210b相对所述适配器本体10晃动产生的间隙泄露而造成的安全隐患。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三配合部215b和第四配合部170的配合方式,可以与所述第一配合部215a和第二配合部160的配合方式相同或不同。只要满足第三配合部215b与所述第四配合部170配合将所述第二承载座210b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配合部215a与所述第二配合部160将所述第一承载座210a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固定连接即可。在本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中,以所述第三配合部215b和第四配合部170的配合方式与所述第一配合部215a和第二配合部160的配合方式相同为例进行示意不应当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1的限定。

请再次一并参阅图12、图13、图15及图16。所述电源适配器1还包括第三导电件80及第四导电件90,所述第三导电件80电连接所述第二插脚220b,所述第四导电件90电连接所述电路板70,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三导电件80与所述第四导电件90电连接,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三导电件80与所述第四导电件90断路。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导电件80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插脚220b,且所述第三导电件80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三配合部215b。所述第四导电件90一端电连接所述电路板70,且所述第四导电件90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第四配合部170。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处于第一状态时(见图15及图16),所述第三配合部215b于所述第四配合部170配合,且所述第三导电件80与所述第四导电件90连接,即,所述第二插脚220b与所述电路板70电连接。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处于第二状态时(见图12及图13),所述第三配合部215b与所述第四配合部170分离,且所述第三导电件80与所述第四导电件90断开连接,即,所述第二插脚220b与所述电路板70断路。

所述第三子导电件T3及所述第四子导电件T4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铜轴。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导电件80设置于所述第二配合部215b,所述第四导电90设置于所述第四配合部170,有利于所述电源适配器1结构设计上的集成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导电件80也可设置于所述第二配合部215b之外,所述第四导电件90也可设置于所述第四配合部170之外。只要能够满足所述电源适配器1在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三导电件80与第四导电件90能够形成电连接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插脚220b与所述电路板70断路,即,所述第二插脚220b即使不小心插入插座3,所述电源适配器1也是处于断路状态,使得所述电源适配器1在第二状态下无法工作,即,所述电源适配器1具有防误插功能。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请另参阅图14、图17、图18及图19,图18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在第一状态下的示意图;图19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沿图18中IV-IV线的剖面图。所述电源适配器1还包括第三子导电件T3及第四子导电件T4,所述第三子导电件T3电连接所述第三导电件80,所述第四子导电件T4电连接所述第四导电件90。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处于第一状态时(见图15及图17),所述第三配合部215b与所述第四配合部170配合,且所述第三子导电件T3与所述第四子导电件T4连接。换而言之,所述第三导电件80和所述第四导电件90通过所述第三子导电件T3及所述第四子导电件T4电连接。即,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二插脚220b通过所述第三子导电件T3、所述第三导电件80、所述第四子导电件T4及所述第四导电件90与所述电路板70电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子导电件T3设置于所述第三配合部215b中,所述第四子导电件T4设置于所述第四配合部170中,因此,所述电源适配器1具有较高的集成度。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子导电件T3设置于所述第三配合部215b之外,所述第四子导电件T4设置于所述第四配合部170之外,只要满足所述电源适配器1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三子导电件T3与所述第四子导电件T4电连接即可。

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处于第二状态时(见图12及图14),所述第三配合部215b与所述第四配合部170分离,且所述第三子导电件T3与所述第四子导电件T4断开连接,即,所述第二插脚220b与所述电路板70断路。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插脚220b与所述电路板70断路,即,所述第二插脚220b即使不小心插入插座3,所述电源适配器1也是处于断路状态,使得所述电源适配器1在第二状态下无法工作,即,所述电源适配器1具有防误插功能。且所述第三子导电件T3和所述第四子导电件T4可以保护所述第一导电件50和所述第二导电件60。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1通过第一子导电件T1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电件150,可在所述第三子导电件T3损坏时,便于更换;相应地,所述电源适配器1通过第四子导电件T4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件160,可在所述第四子导电件T4损坏时,便于更换。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三导电件80的设置和所述第四导电件90的设置,可以与所述第一导电件50和所述第二导电件60的设置相同,或,不同。只要能够满足所述电源适配器1在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三导电件80能够与所述第四导电件90形成电连接,使得所述第二插脚220b与所述电路板70形成电连接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所述第三导电件80的设置和所述第四导电件90的设置与所述第一导电件50和所述第二导电件60的设置相同举例示意,不应当理解为对本申请提供的电源适配器1的限定。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适配器本体10的厚度为9.5mm,所述第一承载座210a的厚度为8.9mm,所述第二承载座210b的厚度为8.9mm,即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插脚面的宽度为9.5mm+8.9mm+8.9mm=27.3mm,稍大于所述电源适配器1的中国标准的预设安全厚度22mm,即,符合中国标准的插接面的要求。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适配器本体10的厚度也可以为其他数值,比如,10.0mm,所述第一承载座210a及所述第二承载座210b的厚度也可以为其他数值,比如为,8.7mm,只要满足所述第一端面110与所述第二端面211共同形成所述电源适配器1的插接面即可。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第一插脚220a的中心线与第二插脚220b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符合安全规定的距离(对于中国标准为12.7mm),且电源适配器1的插接面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安全厚度即可。

请参阅图16及图21,图2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组件示意图。所述电子设备组件5包括电子设备2及上述任意一实施方式的电源适配器1,所述电源适配器1用于为所述电子设备2充电。所述电子设备2可以为手机、电脑等需要充电的设备。所述电子设备2具有电池,所述电源适配器1接收第一电压,并通过所述电路板70将第一电压转换成第二电压。所述适配器本体10具有放电口180(如图16),所述放电口180与所述电路板70电连接,用于将所述电路板120转换得到的第二电压输出,所述第二电压用于给所述电池充电。所述放电口18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当所述放电口180为USB接口时,所述USB接口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USB 2.0接口,或者USB 3.0接口等。所述电源适配器1请参阅前面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35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电连接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