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煎炖机及其控制方法

文档序号:198401 发布日期:2021-11-05 浏览:34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煎炖机及其控制方法 (Frying and stewing machin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是由 林镇城 陈勇 陈楷 黄旭鑫 徐奕洋 于 2021-08-24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一种煎炖机,包括基座,基座上设有加热器,容器置于所述的加热器上,且基座上铰接有二级折叠臂结构,二级折叠臂结构的末端固定连接有可与容器相互配合的盖体,盖体由二级折叠臂结构带动转动,且盖体的下方设有远红外加热结构,所述基座的一侧还设有水箱,水箱设置有可将液体输送至容器内部的液体传输结构。本发明结构简单,与现有技术相比,盖体能够在二级折叠臂结构的作用下与锅具形成夹角,使盖体内壁上的水滴流回锅具内,从而减少了烫伤使用者和污染灶台的情况发生,且因为本设计采用的是二级折叠臂结构,因此其具有较大的可变交。(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fry in shallow oil machine of stewing, includes the base, is equipped with the heater on the base, the container is arranged in the heater on, and articulated on the base have a second grade folding arm structure, the terminal fixedly connected with of second grade folding arm structure can with the container lid of mutually supporting, the lid is driven by second grade folding arm structure and is rotated, and the below of lid is equipped with far infrared heating structure, one side of base still is equipped with the water tank, and the water tank is provided with can be with liquid transport to the inside liquid transmission structure of container. The invention has simple structure, compared with the prior art, the cover body can form an included angle with the cooker under the action of the two-stage folding arm structure, so that water drops on the inner wall of the cover body flow back into the cooker, thereby reducing the occurrence of scalding users and polluting a cooking bench, and the design adopts the two-stage folding arm structure, so the cover has larger variable intersection.)

一种煎炖机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煎炖机及其控制方法,属于厨房器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烹饪的过程中,为了保持锅内食材的温度,厨师需要使用锅盖 将锅具盖住,由于食材在受热过程中会蒸发成气态的水蒸,因此当蒸 汽在较冷的锅盖上大量凝聚,就会变成温度较高的水滴,当使用者拿 起锅盖时,水滴会从锅盖流出,可能会烫伤使用者的手臂,也有可能 流在灶台或地面上,造成卫生及安全隐患;此外,为了保证食材的两 面都能够煮熟,使用者需要在烹饪过程中适时的将食材翻面,使另一 面也能够受热,但这种人工操作翻面的方式除了繁琐之外,翻面时间 也难免有所误差,容易导致食材两面受热不均,可能会出现一面烧焦 而另一面未煮熟的情况;而且在对食材进行加热时,一般都需要适时 的往食材中加水,避免锅内水分被烧干,目前加水的方式一般都是需 要使用者先揭开容器的盖体,再手动将水倒入容器内,这种方式较为 繁琐,且加水量不好把控。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对食材双面加 热,且能均匀加水的煎炖机及其控制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控制装置,包括获取模块、煎炖处理模块和控制模块,所述 的获取模块、煎炖处理模块和控制模块为电连接;所述的获取模块用 于调取获得待处理对象的煎炖信息,并发出煎炖信号,煎炖信息包括 预设煎炖温度时移曲线和煎炖规则;所述的煎炖处理模块用于接收煎 炖信号,并按照预设煎炖温度时移曲线和煎炖规则,控制远红外加热 结构和加热器分别对待处理对象的顶面和底面进行煎炖处理,同时在 煎炖处理过程中,实时采集实际温度信息;所述的控制模块用于根据 实际温度信息和预设煎炖温度时移曲线,对远红外加热结构温度和加 热器温度分别进行调整。

优选的,所述的获取模块包括功能面板、指令获取单元、信息储 存单元和信号发射单元,所述的功能面板、指令获取单元、信息储存 单元和信号发射单元为电连接;在功能面板上输入指令后,由指令获 取单元获取指令,并调取信息储存单元内所储存的相关待处理对象的 煎炖信息,由信息储存单元将煎炖信息传递至信号发射单元,信号发 射单元根据煎炖信息发出相匹配的煎炖信号。

优选的,所述的煎炖处理模块包括信号接收单元和若干个传感 器,所述的信号接收单元、传感器、远红外加热结构和加热器之间为 电连接,信号接收单元接收信号发射单元发出的煎炖信号后,会控制 远红外加热结构和加热器分别对待处理对象的顶面和底面进行煎炖 处理,并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实际温度信息。

优选的,所述的传感器包括若干个上传感器和若干个下传感器; 所述的上传感器和远红外加热结构为电连接,其用于检测食材顶面的 温度数据和远红外加热结构的温度数据,所述的下传感器和加热器为 电连接,其用于检测食材底面的温度数据和加热器的温度数据。

优选的,所述的控制模块具体用于,若实际食材顶面中心温度、 实际食材顶面四角温度高于预设食材顶面中心温度、预设食材顶面四 角温度,则根据预设远红外加热结构温度、预设加热器温度降低实际 远红外加热结构温度、实际加热器温度;若实际食材顶面中心温度、 实际食材顶面四角温度低于预设食材顶面中心温度、预设食材顶面四 角温度,则根据预设远红外加热结构温度、预设加热器温度提高实际 远红外加热结构温度、实际加热器温度。

优选的,所述煎炖处理模块实时采集的实际温度信息还包括食材 底面温度;所述的控制模块具体还用于,判断实际食材顶面中心温度、 实际食材顶面四角温度是否趋近于食材底面温度;若所述实际食材顶 面中心温度、实际食材顶面四角温度趋近于食材底面温度,则保持此 时远红外加热结构和加热器的加热温度不变。

一种煎炖机,包括基座,基座上设有加热器,容器置于所述的加 热器上,所述的基座上铰接有二级折叠臂结构,二级折叠臂结构的末 端固定连接有可与容器相互配合的盖体,盖体由二级折叠臂结构带动 转动,且盖体的下方设有远红外加热结构;所述基座的一侧还设有水 箱,水箱设置有可将液体输送至容器内部的液体传输结构;还包括使 用上述的控制装置,所述的控制装置分别与加热器和远红外加热结构 电连接,控制装置用于分别对加热器和远红外加热结构的温度进行调 整;当盖体需要从容器上揭开时,其会在二级折叠臂结构的作用下与 容器形成夹角,从而使盖体内壁上的液体流入容器内,当需要往容器内加水时,通过对液体传输结构进行控制,可以使水箱内的水流进容 器内。

优选的,所述的二级折叠臂结构包括可带动盖体升降的第一折叠 臂和可带动盖体转动的第二折叠臂,所述第一折叠臂的一端与基座相 互铰接,另一端与第二折叠臂相互铰接,盖体固定在第二折叠臂的末 端下方;当第一折叠臂转动时,其会带动第二折叠臂和盖体进行升降 动作,当第二折叠臂转动时,其会带动盖体进行转动。

优选的,所述的二级折叠臂结构能够带动盖体转动,使盖体与容 器形成0°-120°的夹角。

优选的,所述二级折叠臂结构的第二折叠臂能够带动盖体转动, 使盖体与容器形成0°-120°的夹角。

优选的,所述第一折叠臂的一端通过第一转轴与基座相互铰接, 另一端通过第二转轴与第二折叠臂相互铰接;当第一折叠臂转动时, 其会带动第二折叠臂和盖体上下移动,当第二折叠臂转动时,其会带 动盖体以第二转轴为中心进行转动。

优选的,所述的基座上设有铰座,铰座与第一折叠臂相互铰接。

优选的,所述基座上的铰座通过第一转轴与第一折叠臂相互铰 接。

优选的,所述的基座上还设有下凹位,铰座设置在下凹位上,当 第一折叠臂折叠收回使盖体盖在容器上时,第一折叠臂会处于下凹位 上,从而与基座的平面平齐。

优选的,所述的第二折叠臂包括与第一折叠臂相互铰接的铰接段 和与盖体固定连接的固定段,铰接段和固定段之间形成夹角α。

优选的,所述夹角α为110°-150°。

优选的,所述的夹角α为120°。

优选的,所述的铰接段和固定段为一体成型。

优选的,所述的第二折叠臂设有防烫部件。

优选的,所述的防烫部件设置在第二折叠臂的固定段下方。

优选的,所述的二级折叠臂结构和基座紧密配合的相互铰接,另 一端和盖体固定连接;当无外力介入时,二级折叠臂结构不会产生动 作。

优选的,所述第一折叠臂的一端和基座紧密配合的相互铰接,另 一端和第二折叠臂紧密配合的相互铰接;当无外力介入时,第一折叠 臂和第二折叠臂均不会发生转动。

优选的,所述第一折叠臂的一端和铰座紧密配合的相互铰接,另 一端和第二折叠臂的铰接段紧密配合的相互铰接。

优选的,所述的盖体与第二折叠臂的固定段通过第四螺丝锁紧固 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二级折叠臂结构的末端设有测温部件,当盖体与二 级折叠臂结构的末端固定连接时,测温部件从盖体上穿过。

优选的,所述第二折叠臂的末端下方设有测温部件,当盖体与第 二折叠臂固定连接时,测温部件从盖体上穿过。

优选的,所述的测温部件设置在第二折叠臂的固定段下方,盖体 上设有可供测温部件穿过的第一孔洞。

优选的,所述的测温部件为热敏电阻。

优选的,所述盖体的外沿设有第一密封圈,第一密封圈可防止容 器内部热量流失。

优选的,所述水箱的一侧设有进水口,另一侧设有出水口,液体 传输结构的一端与水箱的出水口连接,另一端穿过盖体伸入容器的内 部,通过对液体传输结构进行控制,可以将水箱出水口流出的水传输 至容器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的进水口设置在水箱的上方,出水口设置在水箱的 下方。

优选的,所述的液体传输结构包括出水机构、水泵和输出管道, 所述的出水机构设置在出水口的下方,并与水泵相互连接,所述的水 泵上还连接有输出管道,输出管道的末端从盖体的外侧伸入至容器 内;当水箱内的水从出水口流出至出水结构时,其会在水泵的作用下 从输出管道流入至容器内。

优选的,所述的水泵为电路控制,所述水泵和水泵的控制开关为 电连接,通过对电路的控制可以调节加水时间跟加水量。

优选的,所述的出水结构为单向阀,所述的单向阀包括阀门主体、 密封垫、弹性元件和滑杆,所述阀门主体的顶面设有开口,且内部形 成有出水空腔,出水空腔的一侧设有与水泵连接的出水柱,所述的阀 门主体与基座固定连接,水箱设置在阀门主体的开口上方,其出水口 可插拔的设置在阀门主体的出水空腔内,所述阀门主体的出水空腔内 固定设置有顶杆,水箱的出水口上设有支撑部件,支撑部件上开设有 漏水孔,所述的滑杆可升降的与支撑部件相互连接,滑杆的顶端从支 撑部件穿过,且与密封垫固定连接,滑杆的末端与支撑部件的底面通 过弹性元件连接,且位于顶杆的正上方;当水箱安装在基座上时,阀 门主体的顶杆会将滑杆向上顶起,使得密封垫和水箱的出水口相互分 离,水会从支撑部件的漏水口流进阀门主体的出水空腔中,并从出水 柱流向水泵,最终在水泵的作用下从输出管道流入至容器内,此时弹 性元件呈压缩状态;当水箱被提起并与基座相互分离时,滑杆会失去 挤压,弹性元件因此复原,带动滑杆向下运动,使得密封垫与水箱的 出水口相互贴合,水无法从支撑部件的漏水孔流出,此时弹性元件呈 正常状态。

优选的,所述的弹性元件为弹簧。

优选的,所述的密封垫为硅胶密封垫。

优选的,所述输出管道的末端设有喷头,所述的喷头能够进行雾 化和直喷动作。

优选的,所述基座的内部设有容纳腔室,出水结构和水泵均设置 在容纳腔室内。

优选的,所述单向阀的阀门主体和水泵均设置在基座的容纳腔室 内。

优选的,所述二级折叠臂结构的内部设有贯穿的空腔,输出管道 与水泵在容纳腔室内相互连接,并从二级折叠臂结构的空腔穿过,末 端从盖体的外侧伸入容器内。

优选的,所述第一折叠臂和第二折叠臂的内部均设有贯穿的空 腔,输出管道依次从第一折叠臂和第二折叠臂的空腔穿过,并从盖体 的外侧伸入容器内。

优选的,所述的盖体上设有供输出管道伸入的第二孔洞。

优选的,所述的喷头固定在第二孔洞的下方,输出管道的末端从 第二孔洞伸入并与喷头相互连接,从而对容器的内部进行加水动作。

优选的,所述的基座上设有安装位,水箱设置在安装位上。

优选的,所述的基座上设有下沉定位槽,所述的水箱上设有相应 的凸起定位块。

优选的,所述的下沉定位槽设置在基座的安装位上。

优选的,所述水箱的进水口设有可转动开合的水箱盖。

优选的,所述基座的安装位上设有一个下沉安装孔,出水结构通 过该下沉安装孔设置在基座的容纳腔室内。

优选的,所述单向阀的阀门主体设置在下沉安装孔处。

优选的,所述的阀门主体和下沉安装孔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

优选的,所述的水泵固定在容纳腔室的内壁上。

优选的,所述的出水结构和水泵通过连接管道连接。

优选的,所述阀门主体的出水柱与水泵通过连接管道连接。

优选的,所述的连接管道为柔性连接管道。

优选的,所述的输出管道为柔性输出管道。

优选的,所述的盖体设有通孔,所述的远红外加热结构包括环形 保护罩,环形保护罩固定设置在盖体的通孔下方,环形保护罩的底部 固定连接有可透光微晶板,所述的盖体固定连接有反射罩,反射罩设 置在环形保护罩的内部,且反射罩与可透光微晶板之间固定设置有远 红外加热器。

优选的,所述盖体的通孔上方还设有散热壳体,散热壳体的侧面 开设有第一散热孔,散热壳体与盖体组合形成散热腔室,当反射罩因 为反射辐射能量而发热时,散热壳体能加快空气的流通,从而对反射 罩进行散热降温。

优选的,所述的反射罩为铝反射罩。

优选的,所述的环形保护罩为不锈钢反射罩。

优选的,所述的可透光微晶板通过硅胶固定设置在环形保护罩的 底部。

优选的,所述环形保护罩的顶端边缘向外形成翻边,环形保护罩 设置在盖体的通孔正下方,并通过翻边与盖体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盖体的通孔固定设置有散热板,散热板上设置有若 干第二散热孔。

优选的,所述散热板的下方设有固定端,反射罩通过固定端与散 热板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散热板的固定端通过第三螺丝锁紧固定在反射罩 上。

优选的,所述的固定端与散热板为一体成型。

优选的,所述的固定端为L型固定板。

优选的,所述环形保护罩和盖体的连接处设有第三密封圈,密封 圈用于防止水蒸气进入环形保护罩中。

优选的,所述的第三密封圈套设在环形保护罩的翻边上,当环形 保护罩与盖体固定连接时,第三密封圈与盖体相互贴合。

优选的,所述的远红外加热器通过卡簧与反射罩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的远红外加热器为远红外发热管。

优选的,所述散热壳体的内部设有加速散热部件,所述的加速散 热部件用于加快热量的流动排出。

优选的,所述的加速散热部件为散热风扇。

优选的,所述的散热壳体设有装配螺孔,第二折叠臂的固定段设 有相应的装配螺丝,通过装配螺孔和装配螺丝的相互配合,能进一步 加强整体结构的稳固性。

优选的,所述第二折叠臂的固定段顶面设有第一盖板,打开第一 盖板可以露出第二折叠臂内部的空腔,通过露出的空腔可以将装配螺 丝锁紧在装配螺孔上,从而使第二折叠臂的固定段和散热壳体固定连 接。

优选的,所述容器的侧壁还设有可防烫的握持部件,所述的握持 部件包括一体成型的把手和把手座,所述把手座的一侧设有开口,且 内部形成第一空腔,所述容器的侧壁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定位块,把手 座通过第一紧固结构与定位块固定连接,并悬设在侧壁上,把手座设 有开口的一侧与侧壁相互接触形成第一隔热腔室;通过减少握持部件 与侧壁之间的接触面积,可以减少侧壁向握持部件传递的热量。

优选的,所述的定位块为“几”字型,定位块的左右两端与侧壁 一体成型,中端向外凸起,把手座通过第一紧固结构与定位块的中端 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的第一紧固结构包括第一螺丝和螺母,螺母设置在 定位块的中端后方,第一螺丝穿过把手座和定位块,把手座通过第一 螺丝和螺母的锁紧配合与定位块的中端固定连接,并悬设在侧壁上。

优选的,所述定位块的中端设有圆形孔洞,用于供第一螺丝穿过。

优选的,所述的螺母为方形螺母。

优选的,所述把手座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与第一紧固结构相互配 合的紧固位。

优选的,所述把手座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与第一螺丝相互配合的 紧固位。

优选的,所述把手座一端的紧固位为定位孔,另一端的紧固位为 直槽口。

优选的,还包括与把手固定连接的后盖。

优选的,所述的把手和后盖通过第二紧固结构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的第二紧固结构包括第二螺丝。

优选的,所述的把手设有可与第二螺丝相互配合的安装柱,安装 柱内设有与第二螺丝相互配合的螺纹。

优选的,所述的把手和后盖组合形成第二隔热腔室。

优选的,所述把手和后盖相互组合的一侧均设有开口,且内部均 形成第二空腔,两者组合形成第二隔热腔室。

优选的,所述的第一隔热腔室和第二隔热腔室均设有若干加强 筋。

优选的,所述把手座的第一空腔、把手和后盖的第二空腔均设有 若干加强筋。

优选的,所述的加强筋包括横向加强筋和纵向加强筋,横向加强 筋和纵向加强筋相互交错设置。

优选的,所述的后盖上还设有盖板。

优选的,所述的容器为陶瓷容器。

一种上述煎炖机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调取获得待处理对象的煎炖信息;所述的煎炖信息包括预设煎炖 温度时移曲线和煎炖规则。

根据煎炖信息,控制远红外加热结构和加热器对所述待处理对象 进行煎炖处理,并实时采集实际温度信息。

根据实际温度信息和预设煎炖温度时移曲线,对远红外加热器温 度和加热器温度分别进行调整;使得实际食材顶面中心温度、实际食 材顶面四角温度与预设煎炖时移曲线中所对应的预设食材顶面中心 温度、预设食材顶面四角温度的差值小于预设阀值,且实际食材顶面 中心温度和实际食材顶面四角温度趋于一致。

所述的根据实际温度信息和预设煎炖温度时移曲线,对远红外加 热器温度和加热器温度分别进行调整为:若实际食材顶面中心温度、 实际食材顶面四角温度高于预设食材顶面中心温度、预设食材顶面四 角温度,则根据预设远红外加热器温度、预设加热器温度降低实际远 红外加热器温度、实际加热器温度;若实际食材顶面中心温度、实际 食材顶面四角温度低于预设食材顶面中心温度、预设食材顶面四角温 度,则根据预设远红外加热器温度、预设加热器温度提高实际远红外 加热器温度、实际加热器温度。

实时采集食材底面温度,并判断实际食材顶面中心温度、实际食 材顶面四角温度是否趋近于食材底面温度;若所述实际食材顶面中心 温度、实际食材顶面四角温度趋近于食材底面温度,则保持远红外加 热器和加热器的加热温度不变。

本发明结构简单,与现有技术相比,盖体能够在二级折叠臂结构 的作用下与锅具形成夹角,使盖体内壁上的水滴流回锅具内,从而减 少了烫伤使用者和污染灶台的情况发生,且因为本设计采用的是二级 折叠臂结构,因此其具有较大的可变交,盖体可转动的幅度较大;与 现有的人工加水方式相比,本设计能够在水泵的作用下自动对烹饪中 的食材进行加水,还可以通过电路控制电泵的运转速度,从而对每次 加水的时间和加水量进行调节,操作快捷方便;此外,远红外加热结 构上的反射罩能够将食材没有及时吸收的部分辐射能量进行反射,并 重新反馈至食材上,从而可以较大程度提升能量的利用率,由于增设了散热腔室,因此反射罩在使用过程中能通过其及时进行散热,从而 避免温度过高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拆解示意图。

图3是基座和水箱组合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处的示意图。

图5是基座的安装位示意图。

图6是水箱提起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图6中B处的示意图。

图8是水箱的内部结构图。

图9是本发明打开盖体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10是基座和水箱的组合示意图。

图11是第一折叠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第二折叠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第二折叠臂的底部示意图。

图14是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第二折叠臂的正面示意图。

图16是图15的右视图。

图17是阀门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盖体的拆解示意图。

图19是是本发明盖体的剖面示意图。

图20是图19中C处的示意图。

图21是散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散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环形保护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本发明容器和握持部件的组合示意图。

图25是图24的拆解示意图。

图26是图24的剖面示意图。

图27是图26中D处的示意图。

图28是图26中E处的示意图。

图29是握持部件的正面示意图。

图30是图29的后视图。

图31是后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32是握持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33是第二折叠臂固定段和散热壳体的装配示意简图。

图34是输出管道的铺设示意图。

图35是本发明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6是本发明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7是本发明控制方法的温度调整流程图。

图38是预设煎炖温度时移曲线图。

图中,1-基座;2-容器;3-水箱;4-水箱盖;5-单向阀;6-连接 管道;7-水泵;8-输出管道;9-喷头;10-二级折叠臂结构;11-盖体; 12-安装位;13-下沉定位槽;14-凸起定位块;15-下沉安装孔;16- 第一密封圈;17-第一折叠臂;18-第二折叠臂;19-防烫部件;20- 远红外加热器;21-第一孔洞;22-测温部件;23-第一转轴;24-第二 转轴;25-铰座;26-下凹位;27-铰接段;28-固定段;29-阀门主体; 30-密封垫;31-弹簧;32-滑杆;33-出水柱;34-顶杆;35-支撑部件; 36-第二密封圈;37-散热壳体;38-第一散热孔;39-散热板;40-第 二散热孔;41-L型固定板;42-环形保护罩;43-翻边;44-可透光微 晶板;45-反射罩;46-卡簧;47-第三密封圈;48-把手;49-把手座; 50-定位块;51-第一螺丝;52-螺母;53-定位孔;54-直槽口;55- 后盖;56-第二螺丝;57-安装柱;58-第二盖板;59-加强筋;60-握 持块;61-第二孔洞;62-第三螺丝;63-第四螺丝;64-握持部件;65- 第三孔洞;66-第一盖板;67-装配螺丝;68-装配螺孔;69-加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 案进行清晰、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 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 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34所示:一种煎炖机,包括基座1,基座1上设有加 热器69,容器2置于所述的加热器69上,所述的基座1上铰接有二 级折叠臂结构,二级折叠臂结构的末端固定连接有可与容器2相互配 合的盖体11,盖体11由二级折叠臂结构带动转动,且盖体11的下 方固定连接有一个用于加热食材顶面的远红外加热结构(为了使盖体 11和容器2之间的配合程度更好,可以在盖体11的外沿设置一个第 一密封圈16,其可以防止容器2内部热量的流失),还包括控制装置, 所述的控制装置分别与加热器69和远红外加热结构电连接,所述的控制装置用于分别对加热器69和远红外加热结构的温度进行调整, 所述基座1的一侧还设有水箱3,水箱3设置有可将液体输送至容器 2内部的液体传输结构;当盖体11需要从容器2上揭开时,其会在 二级折叠臂结构的作用下与容器2形成夹角,从而使盖体11内壁上 的液体流入容器2内,当需要往容器2内加水时,通过对液体传输结 构进行控制,可以使水箱3内的水流进容器2内。

所述水箱3的上方设有进水口,进水口上设有一个可转动开合的 水箱盖4,所述水箱3的下方设有出水口,所述的液体传输结构包括 出水机构、水泵7和输出管道8,所述的出水机构设置在出水口的下 方,并与水泵7相互连接,所述的水泵7上还连接有输出管道8,输出管道8的末端从盖体11的外侧伸入至容器2内;当水箱3内的水 从出水口流出至出水结构时,其会在水泵7的作用下从输出管道8流 入至容器2内。

所述的出水结构为单向阀5,所述单向阀5的一端通过连接管道 6与水泵7连接,所述的水泵7由电路控制,水泵7和其控制开关为 电连接(控制开关图中未画出,水泵7、控制开关及控制其动作的电 路均属于现有技术),水泵7上还连接有一条输出管道8(所述的连接管道6和输出管道8均为柔性管道),所述的盖体11上设有一个第 二孔洞61,输出管道8的末端从盖体11的第二孔洞61伸入至容器2 内,且输出管道8的末端上还设有一个带有雾化和直喷功能的喷头9, 喷头9固定在第二孔洞61的下方;当水箱3内的水从出水口流出至 单向阀5时,其会在水泵7的作用下从输出管道8流入至容器2内, 通过对水泵7的电路进行控制,能够对加水的时间和加水量进行调节 (使用电路控制水泵7动作的原理亦属于现有技术,仅需要本领域技 术人员根据实际需求设计相关电路即可,因此本文不对其做过多赘述)。

所述的单向阀5包括阀门主体29、密封垫30、弹簧31和滑杆 32,所述的密封垫30为硅胶密封垫,所述阀门主体29的顶面设有开 口,且内部形成有出水空腔,出水空腔的一侧设有与水泵7连接的出 水柱33,出水柱33和水泵7通过连接管道6连接。所述的阀门主体 29与基座1固定连接,水箱3设置在阀门主体29的开口上方,其出 水口可插拔的设置在阀门主体29的出水空腔内,所述阀门主体29的 出水空腔内固定设置有顶杆34,水箱3的出水口上设有支撑部件35, 支撑部件35上开设有漏水孔,所述的滑杆32可升降的与支撑部件 35相互连接,滑杆32的顶端从支撑部件35穿过,且与密封垫30固 定连接,滑杆32的末端与支撑部件35的底面通过弹簧31连接,且 位于顶杆34的正上方(当水箱3安装在基座1上时,阀门主体29的 顶杆34会将滑杆32向上顶起,使得密封垫30和水箱3的出水口相 互分离,水会从支撑部件35的漏水口流进阀门主体29的出水空腔中, 并从出水柱33流向水泵7,最终在水泵7的作用下从输出管道8流 入至容器2内,此时弹簧31呈压缩状态;当水箱3被提起并与基座 1相互分离时,滑杆32会失去挤压,弹簧31因此复原,带动滑杆32 向下运动,使得密封垫30与水箱3的出水口相互贴合,水箱3因此 而被密封,水无法从支撑部件35的漏水孔流出,此时弹簧31呈正常 状态。)

所述的二级折叠臂结构10包括可带动盖体11升降的第一折叠臂 17和可带动盖体11转动的第二折叠臂18,所述的基座1上设有下凹 位26,下凹位26上设有一个铰座25,第一折叠臂17的一端通过第 一转轴23与铰座25紧密配合的相互铰接,另一端通过第二转轴24与第二折叠臂18紧密配合的相互铰接,盖体11通过第四螺丝63锁 紧固定在第二折叠臂18的末端下方;当第一折叠臂17转动时,其会 带动第二折叠臂18和盖体11上下移动,当第二折叠臂18转动时, 其会带动盖体5以第二转轴11为中心进行转动,使盖体11与容器2 形成0°-120°的夹角,从而令盖体11内壁上的液体流入容器2内。

所述的第二折叠臂18包括与第一折叠臂17相互铰接的铰接段 27和与盖体固定连接的固定段28,铰接段27和固定段28为一体成 型,且铰接段27和固定段28之间形成120°的夹角α;所述第二折 叠臂18的固定段28下方还设置有一个防烫部件19,使用者可以通 过该防烫部件19将第二折叠臂18抬起,从而打开盖体11,由于手 只是与防烫部件19接触,因此可以减少被烫伤的情况发生(防烫部 件19可以为具有防烫功能的橡胶垫)。

所述第二折叠臂18的固定段28下方还设有一个测温部件22(测 温部件22可以为热敏电阻),盖体11上设有可供测温部件22穿过的 第一孔洞21,当盖体11固定在第二折叠臂18固定段21的下方时, 测温部件22会从盖体11上的第一孔洞21穿过,并伸入至容器2内,从而对容器2内部的温度进行探测(测温部件22属于现有技术的产 品,本文不做过多赘述)。

所述第一折叠臂17和第二折叠臂18的内部均设有贯穿的空腔, 输出管道6设置在空腔内,其末端从第二折叠臂18的空腔伸出,并 从盖体11的孔洞伸入,最终由喷头9将水均匀喷洒在容器2内部(这 样可以避免输出管道8完全暴露在机器外部,减少了污染的情况发生,同时也提高了机器的整洁度)。

所述基座1的内部设有容纳腔室,单向阀5的阀门主体29和水 泵7均固定设置在容纳腔室内(基座1的安装位12上设有一个下沉 安装孔15,单向阀5设置在该下沉安装孔15处,水泵7固定在容纳 腔室的内壁上),所述的阀门主体29和下沉安装孔15之间还设有第二密封圈36。所述的输出管道8在容纳腔室内与水泵7相互连接, 并铺设在二级折叠臂结构10的空腔内,最终从盖体11处伸入容器2 内(这样可以较大程度的利用机器内部空间);所述的基座1上还设 有安装位12,水箱3设置在安装位12上;为了使水箱3能够快速并 准确的安装在基座1的安装位12上,还可以在安装位12上设置一个 下沉定位槽13,并在水箱3上设置相应的凸起定位块14。

为了进一步提高机器的整洁度,还可以将铰座25设计成内部中 空,两侧带有通孔的形状,使得输出管道8在容纳腔室内与水泵7连 接后,能够从铰座25伸出,并依次穿过第一折叠臂17和第二折叠臂 18的空腔,最终与固定在盖体11内侧的喷头9相互连接,这样可以 将输出管道8大部分都藏进机器的内部空间,减少了暴露在外面而受 污染的情况发生,而且也可以提升机器的美观度。

所述的盖体11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下方固定设置有环形保 护罩42,所述的环形保护罩42为不锈钢反射罩,所述环形保护罩42 的顶端边缘向外形成翻边43,环形保护罩42通过翻边43与盖体11 固定连接,并设置在通孔的正下方,环形保护罩43的底部通过硅胶固定有一块可透光微晶板44(使用硅胶固定连接可加强密封性,避 免使用时有水蒸汽进入),所述的盖体3固定连接有反射罩45,所述 的反射罩45为铝反射罩,反射罩45设置在环形保护罩22的内部, 且反射罩45与可透光微晶板44之间固定设置有远红外加热器20, 所述通孔的上方固定设置有散热壳体37,散热壳体37的侧面开设有 第一散热孔38,散热壳体37与盖体11组合形成散热腔室。

所述盖体11的通孔固定设置有散热板39,散热板39上设置有 若干第二散热孔40(第二散热孔40可以使反射罩45散发的热量均 匀的向散热腔室流动),散热板39的下方设有L型固定板41,L型固 定板41与散热板39为一体成型,通过第三螺丝62和L型固定板41 上螺孔的相互配合,从而使反射罩45与散热板39固定连接;所述的 远红外加热器20为远红外发热管,其通过卡簧46固定连接在反射罩 45的内侧。

所述环形保护罩42的翻边43还套设有第三密封圈47,当环形 保护罩42与盖体11固定连接时,第三密封圈47位于环形保护罩42 和盖体11的连接处,并与盖体11相互贴合,从而可以防止加热时有 水蒸汽从缝隙进入环形保护罩42内部的情况发生。

为了加快对反射罩45的散热,还可以在散热壳体37的内部设置 加速散热部件,这样可以加快散热腔室的空气流通速度(如散热风扇, 图中未画该部件;此类部件属于现有技术中的产品,本文不做过多赘 述)。

为了加强整体结构的稳固性,还可以在散热壳体37的顶面设置 装配螺孔68,并在第二折叠臂18的固定段28设置相应的装配螺丝 67,且第二折叠臂18固定段28的顶面设有第一盖板66,打开第一 盖板66可以露出第二折叠臂18内部的空腔,通过露出的空腔可以将装配螺丝67锁紧在装配螺孔68上,从而使第二折叠臂18的固定段 28和散热壳体37固定连接。

所述容器2的侧壁还设有可防烫的握持部件64,握持部件64包 括一体成型的把手48和把手座49,所述把手座48的一侧设有开口, 且内部形成第一空腔,所述容器2的侧壁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定位块 50,把手座48通过第一紧固结构与定位块50固定连接,并悬设在容器2的侧壁上,把手座48设有开口的一侧与侧壁相互接触形成第一 隔热腔室;通过减少握持部件64与侧壁之间的接触面积,可以减少 侧壁向握持部件64传递的热量。

所述的第一紧固结构包括第一螺丝51和螺母52,螺母52为方 形螺母,螺母52设置在定位块50的后方,第一螺丝51穿过把手座 49和定位块50,把手座49通过第一螺丝5和螺母52的锁紧配合与 定位块50的中端固定连接,并悬设在容器2的侧壁上。所述的定位 块50为“几”字型,定位块50的左右两端与侧壁一体成型,中端向 外凸起,螺母52设置在定位块50的中端后方。所述定位块50的中 端还设有一个第三孔洞65,用于供第一螺丝51穿过。

所述把手座48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与第一螺丝51相互配合的紧 固位,所述把手座48下端的紧固位为定位孔53,上端的紧固位为直 槽口54(由于容器2加工工艺的问题,其在加工成成品后可能会产 生一定的偏差,其侧壁上两个定位块50之间的第三孔洞65间距不容 易保证,因此需要在其它结构件上留些允余量以供安装配合)。

还包括与把手48通过第二紧固结构固定连接的后盖55,把手48 和后盖55组合形成第二隔热腔室,所述的第二紧固结构包括第二螺 丝56,所述的把手48设有可与第二螺丝56相互配合的安装柱57, 安装柱11内设有与第二螺丝56相互配合的螺纹,所述的后盖55上还设有第二盖板58(第二螺丝56锁紧后通过第二盖板58进行遮挡, 避免第二螺丝56裸露在外面,在提升机器美观度的同时也可以减少 第二螺丝56与外界接触被锈蚀的情况发生)。

所述把手48和后盖55相互组合的一侧均设有开口,且内部均形 成第二空腔,两者组合形成第二隔热腔室。所述把手座48的第一空 腔、把手48和后盖55的第二空腔均设有若干加强筋59,且加强筋 59包括横向加强筋和纵向加强筋,横向加强筋和纵向加强筋相互交错设置(加强筋59能够加强整体的结构)。

当容器2由陶瓷这类质量较重的材料制成时(如陶瓷锅具),为 了方便容器的拿起放下,可以在侧壁的另一侧上方设置一个相同结构 的定位块50,并使用另外一组第一螺丝51和螺母52将一个带有空 腔的握持块60以相同的方式锁紧固定在定位块50处(握持块60的 空腔内可以同样设置加强筋59,用于加强其整体的结构),并用第二 盖板58对第一螺丝51进行遮挡(此处的第二盖板58与握持部件上 的第二盖板58作用相同),此时握持块60也会悬设在侧壁的另一侧 上,这样容器2在拿起时较为省力(拿起容器2时一只手握住握持部件,另一只手握住握持块60;除此之外也可以选择在容器2的两侧 分别设置相同的握持部件64)。

本设计的液体传输结构原理大致如下:将容器放置在加热器上, 并将盖体盖在容器上,然后往水箱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即可进行食材 的炖煮工作(此时单向阀的密封垫和水箱的出水口是相互分离的状 态,水能流入阀门主体的出水空腔内),当食材煎、炖一定时间需要 加水时,只通过电路控制水泵动作,即可将水输送至输出管道,并最 终输送入容器内(水泵的动作及运转速度受电路控制,通过电路控制 可以实现加水时间和加水量的调节,该部分电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 据需求自行设计,本文不做过多赘述),并通过喷头喷出。由于本设 计的液体传输结构为自动加水,因此在预约和远程控制时也能够很方 便的进行操作,只需要通过电路控制水泵动作并调节适当的参数即 可。

当容器用于烤制食物时,喷头可以将水雾化喷出,以此实现补水 功能;当容器用于炖煮食物时,喷头可以将水直喷喷出,以此实现快 速加水的功能。

当需要将水箱拆卸出来清洗维护时,只需要将水箱直接拿起即 可,硅胶密封垫会在弹簧的作用下自动将出水口堵住,避免了出水口 漏水情况的发生。

本设计的远红外加热结构原理大致如下:食材的加热过程中,加 热器会对食材的底面进行加热,远红外加热器会对食材的顶面进行加 热(加热器和远红外加热器属于现有技术中的产品,其相应的操控方 式及调温方式均属于现有技术,本文不做过多赘述),通过同时对食 材的两面进行加热,可以使食材受热均匀,从而减少了食材一面烧焦 一面未熟的情况发生。

远红外加热结构的反射罩会对远红外加热器产生的热量进行反 射,使没有被食材吸收的部分辐射能量在反射作用下重新反馈至食材 的表面,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此时反射罩的温度也会随之上升, 通过盖体上方设置的散热腔室,能够及时加快空气的流通速度,从而 对反射罩进行降温。

通过与二级折叠臂结构的配合,其可以作为提手的一部分使机器 的结构集约化;此外,散热壳体的外侧具有充足的空间,可以供功能 面板进行安装。

本设计的二级折叠臂结构原理大致如下:当需要揭开盖体时,仅 需要握住第二折叠臂下方的防烫部件,将第二折叠臂提起(相当于提 手),即可揭开盖体,此时第一折叠臂和第二折叠臂会发生转动,盖 体会在其作用下与容器形成夹角(当不再对第二折叠臂施力时,第一 折叠臂和第二折叠臂均不会发生转动,如果需要对夹角的大小进行调 节,只需要再施力控制第二折叠臂转动即可),从而使盖体内壁上的 水滴流入容器内(如图9所示)。

本设计的组合握把安装过程大致如下:先将把手座按在容器的侧 壁上,使把手座的边缘与侧壁相互接触(此时定位块处于把手座的第 一空腔内),然后使把手座下端的定位孔和容器侧壁下端定位块的圆 形孔洞相互对齐,再用第一螺丝和螺母将两者锁紧(螺母可以事先借 助辅助工具设置在定位块的后端,其属于现有技术,本文不对其做过 多赘述),然后用另一组第一螺丝和螺母将把手座的上端和定位块以 相同方式进行锁紧(由于生产工艺的问题可能会导致容器侧壁两个定 位块的圆形孔洞间距存在一定偏差,所以将把手座上端的紧固位设置 成直槽口,使其能够有一定的允余量,令把手座能够与定位块相互组 合),把手座的上下两端锁紧后,其会悬设在容器的侧壁上(侧壁和 把手座之间并没有实际的连接关系,把手座只和定位块相互锁紧固 定)。把手座安装完成后,再使用第二螺丝将后盖锁紧在把手上(把 手座与把手为一体成型的零件),最后将盖板盖在后盖的前端遮挡住 第二螺丝即可。

由于本设计容器的握持部件中设有第一隔热腔室和第二隔热腔 室,因此其可以在节省制造材料的同时,还能够使得握持部件整体的 空气导热性极差,不容易导致把手的温度上升,使其能够具有良好的 防烫效果。

如图35所示,上述实施例中煎炖机的控制装置,包括获取模块、 煎炖处理模块和控制模块,所述的获取模块、煎炖处理模块和控制模 块为电连接;所述的获取模块用于调取获得待处理对象的煎炖信息, 并发出煎炖信号,煎炖信息包括预设煎炖温度时移曲线和煎炖规则, 煎炖信息通过每次最佳烹饪效果进行记录以获取,并储存在获取模块 内等待调用;所述的预设煎炖温度时移曲线包括预设远红外加热器温 度、预设加热器温度、预设食材顶面中心温度、预设食材顶面四角温 度和采集时间点A1;所述的煎炖处理模块用于按照预设煎炖温度时 移曲线和煎炖规则对所述待处理对象进行煎炖处理,并在煎炖处理过程中,实时采集实际温度信息,实际温度信息包括实际远红外加热器 温度、实际加热器温度、实际食材顶面中心温度、实际食材顶面四角 温度和采集时间点A2;所述的控制模块用于根据实际温度信息和预 设煎炖温度时移曲线,对远红外加热器温度和加热器温度分别进行调 整,使得实际食材顶面中心温度、实际食材顶面四角温度与预设煎炖 时移曲线中所采集时间点对应的预设食材顶面中心温度、预设食材顶 面四角温度的差值小于预设阀值,且实际食材顶面中心温度和实际食 材顶面四角温度趋于一致;最终使得食材顶面和底面之间各个位置的 受热程度最大化的保持一致,令食材表面各个位置能够均匀的形成焦化层,从而达到口感更好的效果。

所述的获取模块包括功能面板、指令获取单元、信息储存单元和 信号发射单元,所述的功能面板、指令获取单元、信息储存单元和信 号发射单元为电连接;在功能面板上输入指令后,由指令获取单元获 取指令,并调取信息储存单元内所储存的相关待处理对象的煎炖信 息,由信息储存单元将煎炖信息传递至信号发射单元,信号发射单元 根据煎炖信息发出相匹配的煎炖信号。

所述的煎炖处理模块包括信号接收单元和若干传感器,所述的信 号接收单元、传感器、远红外加热器和加热器之间为电连接,信号接 收单元在接收信号发射单元发出的煎炖信号后,会控制远红外加热器 和加热器分别对待处理对象的顶面和底面进行煎炖处理,并通过传感 器实时采集实际温度信息。

所述的传感器包括若干个上传感器和若干个下传感器;所述的上 传感器和远红外加热器为电连接,其用于检测食材顶面的温度数据和 远红外加热器的温度数据,所述的下传感器和加热器为电连接,其用 于检测食材底面的温度数据和加热器的温度数据。

所述的控制模块具体用于,若实际食材顶面中心温度、实际食材 顶面四角温度高于预设食材顶面中心温度、预设食材顶面四角温度, 则根据预设远红外加热器温度、预设加热器温度降低实际远红外加热 器温度、实际加热器温度;若实际食材顶面中心温度、实际食材顶面 四角温度低于预设食材顶面中心温度、预设食材顶面四角温度,则根 据预设远红外加热器温度、预设加热器温度提高实际远红外加热器温 度、实际加热器温度。

所述煎炖处理模块实时采集的实际温度信息还包括食材底面温 度;所述的控制模块具体还用于判断实际食材顶面中心温度、实际食 材顶面四角温度是否趋近于食材底面温度;若所述实际食材顶面中心 温度、实际食材顶面四角温度趋近于食材底面温度,则保持此时远红 外加热器和加热器的加热温度不变。

本实施例的控制装置,先通过在功能面板上输入食材的相关指 令,指令获取单元获取指令后,会向信息储存单元调取获得其储存的 该食材的煎炖信息(煎炖信息包括预设煎炖温度时移曲线和煎炖规 则),然后发出与获得的煎炖信息相匹配的煎炖信号;信号接收单元 在接收煎炖信号后,会控制远红外加热器和加热器根据煎炖规则和预 设煎炖温度时移曲线对食材进行煎炖处理,并在煎炖处理过程中,通 过传感器实时采集实际温度信息;同时根据实际温度信息以及预设煎 炖温度时移曲线,通过控制模块对远红外加热器温度和加热器温度分 别进行调整(传感器采集到实际温度信息的数据后,会将该数据反馈至控制模块,控制模块会将该数据与预设煎炖温度时移曲线中的数据 进行比对,并判断是否需要对温度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得远红外加 热器和加热器分别对食材的两面加热的时候,实际温度信息能够与预 设温度信息一致,最终使得食材各个位置的受热程度最大化的保持一 致,避免产生一面烧焦一面未熟的情况发生,并且能在表面产生均匀 的焦化层,从而达到口感更好的效果。

如图36-图38所示,上述实施例中煎炖机的控制方法,包括如 下步骤:

步骤A,调取获得待处理对象的煎炖信息,煎炖信息包括预设煎 炖温度时移曲线和煎炖规则。

在烹饪过程中,不同煎炖菜单对应不同的煎炖信息,待处理对象 可理解为烹饪时的待烹饪对象,本实施例的方法中的待处理对象为方 形豆腐(可根据需求自行更换不同的待处理对象)。在功能面板中输 入方形豆腐的相关指令,指令获取单元获取指令后,会向信息储存单 元调取获得其储存的方形豆腐的煎炖信息(煎炖信息可包括但不限于 预设煎炖温度时移曲线和煎炖规则,所述的预设煎炖温度时移曲线包 括预设远红外加热器温度、预设加热器温度、预设食材顶面中心温度、 预设食材顶面四角温度和采集时间点A1;所述的煎炖规则可理解为 煎炖处理时的规则,例如煎炖的食材大小、煎炖的耗水量等),然后 发出与获得的煎炖信息相匹配的煎炖信号。作为一种示例,预设煎炖 温度时移曲线可依据厨师在每个煎炖菜单最佳烹饪效果时,对每个时 间点相应的食材顶面中心温度、食材顶面四角温度、远红外加热器温 度和加热器温度和煎炖规则进行记录以获取,从而在预设煎炖温度时 移曲线中得到预设食材顶面中心温度、预设食材顶面四角温度、预设 远红外加热器温度、预设加热器温度和采集时间点A1,并将该数据 储存至信息储存单元中,等待调用。

步骤B,根据煎炖信息对所述待处理对象进行煎炖处理,且在煎 炖处理过程中,实时采集实际温度信息;实际温度信息包括实际远红 外加热器温度、实际加热器温度、实际食材顶面中心温度、实际食材 顶面四角温度和采集时间点A2。

信号接收单元在接收煎炖信号后,会控制远红外加热器和加热器 分别对方形豆腐的顶面和底面进行煎炖处理,并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 实际温度信息。

步骤C,根据实际温度信息和预设煎炖温度时移曲线,对远红外 加热器温度和加热器温度分别进行调整,使得实际食材顶面中心温 度、实际食材顶面四角温度与预设煎炖时移曲线中所采集时间点对应 的预设食材顶面中心温度、预设食材顶面四角温度的差值小于预设阀 值,且实际食材顶面中心温度和实际食材顶面四角温度趋于一致;最 终使得方形豆腐各个位置的受热程度最大化的保持一致,令方形豆腐 表面各个位置能够均匀的形成焦化层,从而达到口感更好的效果。

传感器采集到实际温度信息的数据后,会将该数据反馈至控制模 块,控制模块会将该数据与预设煎炖温度时移曲线中的数据进行比 对,并判断是否需要对温度进行相应的调整,该调整包括:

若实际食材顶面中心温度、实际食材顶面四角温度高于预设食材 顶面中心温度、预设食材顶面四角温度,则根据预设远红外加热器温 度、预设加热器温度降低实际远红外加热器温度、实际加热器温度;

若实际食材顶面中心温度、实际食材顶面四角温度低于预设食材 顶面中心温度、预设食材顶面四角温度,则根据预设远红外加热器温 度、预设加热器温度提高实际远红外加热器温度、实际加热器温度。

步骤D,实时采集食材底面温度(食材底面温度也属于传感器所 采集的实际温度信息中的一项数据),并判断实际食材顶面中心温度、 实际食材顶面四角温度是否趋近于食材底面温度;

由于方形豆腐是放置在容器上进行煎炖的,因此食材底面温度会 趋近于容器底部内壁的温度,若实际食材顶面中心温度、实际食材顶 面四角温度趋近于食材底面温度,则控制模块会保持此时远红外加热 器和加热器的加热温度不变,以此可以使得方形豆腐各个部位受热均 匀,避免产生一面烧焦一面未熟的情况发生,并且能在表面产生均匀 的焦化层,令方形豆腐的口感更好。

在煎炖过程中对方形豆腐顶面进行检测后得出表1的数据,从表 1可知,根据预设煎炖温度时移曲线对远红外加热器和加热器的温度 进行调整后,实际食材顶面中心位置的温度和实际食材四角中心的温 度能够趋近于一致。

需要注意的是,在本发明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 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除非另作定义,本发明使用的技术 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 常意义。本发明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内”、“外”、“上”、 “下”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 空间定向。

可以理解,本发明是通过一些实施例进行描述的,本领域技术人 员知悉的,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特征 和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或等效替换。另外,在本发明的教导下,可以 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修改以适应具体的情况及材料而不会脱离 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因此,本发明不受此处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 限制,所有落入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所保 护的范围内。

45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基于智能手柄的烹饪控制方法、装置及烹饪系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