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

文档序号:474004 发布日期:2021-12-31 浏览:44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轮胎 (Tyre for vehicle wheels ) 是由 佐桥耕平 于 2020-03-18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在轮胎的与胎面接地面部(11)的轮胎宽度方向的端部相连的胎肩加强部(12)的外表面,在轮胎周向的整个区域沿着轮胎周向配设有多个能够在轮胎径向上压缩变形的缓冲凹部(40),在胎肩加强部的俯视图中,缓冲凹部的开口周缘呈现具有6个边部分(41、42)的六边形状,并且在轮胎周向上彼此相邻的缓冲凹部以各自的6个边部分中的1个边部分在轮胎周向上相面对的方式配设。(On the outer surface of a buttress portion (12) of a tire connected to the end in the tire width direction of a tread ground-contact surface portion (11), a plurality of buffer recesses (40) capable of compressive deformation in the tire radial direction are arranged along the tir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over the entire area in the tir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the open periphery of the buffer recesses assumes a hexagonal shape having 6 side portions (41, 42) in a plan view of the buttress portion, and the buffer recesses adjacent to each other in the tir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are arranged such that 1 side portion of the respective 6 side portions faces in the tir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轮胎。

本申请基于2019年6月11日在日本提出了申请的特愿2019-108372号主张优先权,将其内容引用于此。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已知有下述专利文献1所示的轮胎,该轮胎在与胎面接地面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端部相连的胎肩加强部的外表面,在轮胎周向的整个区域沿着轮胎周向配设有多个能够在轮胎径向上压缩变形的缓冲凹部,在缓冲凹部的轮胎径向的中央部形成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谷线部和从谷线部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棱线部。在该轮胎中,在行驶过程中从路面经由胎面接地面部输入了振动时使缓冲凹部在轮胎径向上变形,从而能够使该输入振动衰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9-12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所述以往的轮胎中,在来自路面的输入振动的作用下,胎肩加强部沿着谷线部和棱线部反复弯折,存在在胎肩加强部的外表面产生通过缓冲凹部的轮胎径向的中央部且沿轮胎周向延伸的龟裂的可能性。

本发明即是鉴于前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这样的轮胎:能够使在行驶过程中从路面经由胎面接地面部输入的振动衰减,而且能够抑制在胎肩加强部的外表面产生沿轮胎周向延伸的龟裂的状况。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轮胎在与胎面接地面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端部相连的胎肩加强部的外表面,在轮胎周向的整个区域沿着轮胎周向配设有多个能够在轮胎径向上压缩变形的缓冲凹部,在所述胎肩加强部的俯视图中,所述缓冲凹部的开口周缘呈现具有6个边部分的六边形状,并且在轮胎周向上彼此相邻的所述缓冲凹部以各自的所述6个边部分中的1个边部分在轮胎周向上相面对的方式配设。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在行驶过程中从路面经由胎面接地面部输入的振动衰减,而且能够抑制在胎肩加强部的外表面产生沿轮胎周向延伸的龟裂的状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轮胎的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剖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轮胎的胎面接地面部和胎肩加强部的展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和图2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轮胎1。

轮胎1包括位于轮胎径向的外端部的胎面部15、从胎面部15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侧朝向轮胎径向的内侧延伸的一对胎侧部16、连接胎面部15和胎侧部16的一对胎肩加强部12、以及与胎侧部16的轮胎径向的内端部连接的胎圈部17。在胎圈部17埋设有胎圈芯17a。在胎面部15埋设有带束18。胎面部15中的、朝向轮胎径向的外侧的外周面成为胎面接地面部11。在胎面部15、胎肩加强部12、胎侧部16以及胎圈部17一体地埋设有胎体帘布19。胎体帘布19绕胎圈芯17a折回。

在轮胎1的外表面形成有能够指定轮胎1的安装于车辆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安装方向的未图示的明示部。该明示部形成于轮胎1的例如胎侧部16的外表面。

在此,胎面接地面部11是指对轮胎1施加标准内压和标准载荷的状态下的胎面部15的接地面。胎肩加强部12是这样的部分,其外表面与胎面接地面部11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外端部相连,而且在对轮胎1施加标准内压和标准载荷的状态下使轮胎1旋转时,该胎肩加强部12不与平滑的路面接触。

标准内压是指与JATMA(日本汽车轮胎协会)的Year Book2008年度版的最大负载能力对应的空气压力,标准载荷是指与JATMA的Year Book2008年度版的应用单轮的情况下的最大负载能力相当的载荷。在日本以外的地区,标准内压是指与在后述的标准中记载的单轮的最大载荷(最大负载能力)对应的空气压力,标准载荷是指在后述的标准中记载的应用尺寸的单轮的最大载荷(最大负载能力)。根据在生产或者使用轮胎的地区有效的工业标准来确定标准。例如,在美国为“The Tire and Rim Association Inc.的Year Book”,在欧洲为“The European Tire and Rim Technical Organization的Standards Manual”。

在胎面接地面部11形成有外侧主槽21、22、内侧主槽23、24、外侧共鸣器25以及内侧共鸣器26。

另外,在图2中,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双点划线表示胎面接地面部11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外端缘。

外侧主槽21、22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地延伸。在胎面接地面部11中的、相对于轮胎赤道部CL而言位于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车辆外侧的位置的外侧接地面部11a在轮胎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两个外侧主槽21、22。

内侧主槽23、24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地延伸。在胎面接地面部11中的、相对于轮胎赤道部CL而言位于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车辆内侧的位置的内侧接地面部11b在轮胎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两个内侧主槽23、24。

由两个外侧主槽21、22中的、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的外侧主槽22和两个内侧主槽23、24中的、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的内侧主槽24划分的中央陆部27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地延伸。中央陆部27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位于轮胎赤道部CL上。

在由两个外侧主槽21、22划分的外侧陆部28沿着轮胎周向形成有多个外侧共鸣器25,在由两个内侧主槽23、24划分的内侧陆部29沿着轮胎周向形成有多个内侧共鸣器26。

外侧共鸣器25包括:第1纵槽31,其沿轮胎周向延伸;以及第1支槽32和第2支槽33,该第1支槽32和第2支槽33各自的内容积比第1纵槽31的内容积小,而且该第1支槽32和第2支槽33从第1纵槽31的轮胎周向的两端部向彼此相反的方向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分别开口于两个外侧主槽21、22。

内侧共鸣器26包括:第2纵槽36,其沿轮胎周向延伸;以及第3支槽37和第4支槽38,该第3支槽37和第4支槽38各自的内容积比第2纵槽36的内容积小,而且该第3支槽37和第4支槽38从第2纵槽36的轮胎周向的两端部向彼此相反的方向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分别开口于两个内侧主槽23、24。

通过在胎面接地面部11形成有外侧共鸣器25和内侧共鸣器26,从而在行驶时,在外侧主槽21、22与路面之间流动的一部分空气经过第1支槽32或第2支槽33导入到第1纵槽31,在内侧主槽23、24与路面之间流动的一部分空气经过第3支槽37或第4支槽38导入到第2纵槽36。

由此,能够使在外侧主槽21、22及内侧主槽23、24各自与路面之间流动的空气的振动衰减,能够抑制发生气柱共鸣。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胎肩加强部12的外表面,在轮胎周向的整个区域沿着轮胎周向配设有多个能够在轮胎径向上压缩变形的缓冲凹部40。

缓冲凹部40设于一对胎肩加强部12中的、车辆内侧的胎肩加强部12。另外,缓冲凹部40也可以设于一对胎肩加强部12中的、车辆外侧的胎肩加强部12,还可以设于一对胎肩加强部12这两者。

在胎肩加强部12的俯视图中,缓冲凹部40的开口周缘呈现包括两个第1边部分(相对边部分)41、4个第2边部分42、两个第1角部分43以及4个第2角部分44的六边形状。

以下,将该六边形状的图心称为缓冲凹部40的中心O。

第1边部分41位于缓冲凹部40的轮胎周向的两端并且沿轮胎径向延伸。在轮胎周向上彼此相邻的缓冲凹部40以各自的第1边部分41在轮胎周向上相面对的方式配设。

第2边部分42比第1边部分41长。由此,在胎肩加强部12的俯视图中,缓冲凹部40的开口周缘所具有的两个第1边部分41和4个第2边部分42中的、在轮胎周向上与其他的缓冲凹部40相面对的第1边部分41的长度比第2边部分42的长度短。

第2边部分42沿着随着从第1边部分41的两端朝向缓冲凹部40的轮胎周向的中央部而在轮胎径向上相互分离的方向延伸。缓冲凹部40的轮胎径向的大小随着从轮胎周向的两端部朝向轮胎周向的中央部而变大。缓冲凹部40形成为轮胎周向的大小比轮胎径向的大小大的横长状。4个第2边部分42中的、在胎肩加强部12的俯视图中在相对于轮胎径向和轮胎周向这两个方向倾斜的方向上隔着缓冲凹部40的中心O地彼此相对的一对第2边部分42平行。

第1角部分43由绕缓冲凹部40的中心O相连的两个第2边部分42划分形成,位于缓冲凹部40的轮胎周向的中央部。第2角部分44由绕缓冲凹部40的中心O相连的第1边部分41和第2边部分42划分形成,其角度比第1角部分43的角度小。

根据以上内容,缓冲凹部40在胎肩加强部12的俯视图中呈现这样的六边形状:在轮胎周向的两端部具有沿轮胎径向延伸的第1边部分41,在轮胎周向的中央部具有向轮胎径向的外侧变尖的第1角部分43。

在胎肩加强部12的俯视图中,在轮胎周向上彼此相邻的缓冲凹部40之间的轮胎周向的间隔比缓冲凹部40的中心O与缓冲凹部40的开口周缘之间的距离的最小值小。在图示的例子中,缓冲凹部40的开口周缘中的、在所述俯视图中与缓冲凹部40的中心O之间的距离最小的部分为第1角部分43。

在胎肩加强部12的俯视图中,缓冲凹部40相对于通过轮胎周向的中央部且沿轮胎径向延伸的第1基准线L1和通过轮胎径向的中央部且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第2基准线L2这两者均呈现对称形状。第1基准线L1和第2基准线L2在缓冲凹部40的中心O交叉。

另外,在胎肩加强部12的俯视图中,缓冲凹部40也可以相对于第1基准线L1和第2基准线L2中的任一者呈现对称形状,还可以相对于第1基准线L1和第2基准线L2均呈现非对称形状。

缓冲凹部40的内表面包括朝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底面45和从该底面45的外周缘立起并且与缓冲凹部40的开口周缘相连的侧面46。在胎肩加强部12的俯视图中,底面45和侧面46与缓冲凹部40的中心O同轴地配设。

另外,缓冲凹部40也可以形成为不具有底面45的锥形状,也可以是,在胎肩加强部12的俯视图中,底面45和侧面46的中心与缓冲凹部40的中心O错开。

在胎肩加强部12的俯视图中,缓冲凹部40的开口周缘的第1边部分41与底面45的外周缘之间的轮胎周向的距离a1比缓冲凹部40的中心O与底面45的外周缘之间的轮胎周向的距离a2大。另外,也可以将所述距离a1设为所述距离a2以下。

在胎肩加强部12的俯视图中,缓冲凹部40的开口周缘的第1角部分43与底面45的外周缘之间的轮胎径向的距离b1比缓冲凹部40的中心O与底面45的外周缘之间的轮胎径向的距离b2大。另外,也可以将所述距离b1设为所述距离b2以下。

在胎肩加强部12的俯视图中,第1边部分41与底面45的外周缘之间的轮胎周向的距离a1比第1角部分43与底面45的外周缘之间的轮胎径向的距离b1大。另外,也可以将所述距离a1设为所述距离b1以下。

在胎肩加强部12的俯视图中,缓冲凹部40的底面45呈现以与缓冲凹部40的开口周缘相同的方向配设的六边形状。缓冲凹部40的侧面46具有在胎肩加强部12的俯视图中绕缓冲凹部40的中心O借助谷线部46a相连的6个划分面46b。在胎肩加强部12的俯视图中,谷线部46a将彼此相面对的第1角部分43和形成底面45的外周缘的1个角部分、或者彼此相面对的第2角部分44和形成底面45的外周缘的1个角部分连接起来。划分面46b将第1边部分41和形成底面45的外周缘的1个线部分、或者第2边部分42和形成底面45的外周缘的1个线部分连接起来。

根据以上内容,缓冲凹部40成为截头六棱锥形状。

在胎肩加强部12的外表面形成有3列以上的由沿着轮胎周向配设的多个缓冲凹部40构成的缓冲凹部列A。在图示的例子中,在胎肩加强部12的外表面形成有3列缓冲凹部列A。另外,也可以在胎肩加强部12的外表面形成有少于3列的缓冲凹部列A。

在1个缓冲凹部列A中,各个缓冲凹部40的中心O位于轮胎径向的相同的位置。

在轮胎径向上彼此相邻的缓冲凹部列A在轮胎周向上错开小于缓冲凹部40的轮胎周向的大小的量地配设。在图示的例子中,在轮胎径向上彼此相邻的缓冲凹部列A在轮胎周向上错开缓冲凹部40的轮胎周向的大小的一半的量地配设。

在轮胎径向上彼此相邻的缓冲凹部列A在轮胎径向上错开小于缓冲凹部40的轮胎径向的大小的量地配设。在图示的例子中,在轮胎径向上彼此相邻的缓冲凹部列A错开比缓冲凹部40的轮胎径向的大小的一半大的量地配设。

而且,在轮胎径向上彼此相邻的缓冲凹部列A以位于轮胎径向的外侧的缓冲凹部40的轮胎径向的内端部位于比位于轮胎径向的内侧的缓冲凹部40的轮胎径向的外端部靠轮胎径向的内侧的位置的方式配设。即,在轮胎径向上彼此相邻的缓冲凹部列A配设为:一个缓冲凹部列A的缓冲凹部40的第1角部分43在轮胎径向上进入另一个缓冲凹部列A的、在轮胎周向的整个区域连续地延伸的带状的配设区域,在轮胎周向上相互啮合。

在轮胎径向上彼此相邻的缓冲凹部40以各自的第2边部分42中的1个第2边部分42相互平行地相面对的方式配设。这些第2边部分42相互间的间隔与在轮胎周向上彼此相邻的缓冲凹部40之间的轮胎周向的间隔相等。

在将缓冲凹部列A的轮胎径向的大小设为H、将缓冲凹部列A的轮胎径向的中央部的轮胎周向的大小设为S、将缓冲凹部40的开口面积设为X、将多个缓冲凹部40的内容积的总和设为V、将缓冲凹部40的深度设为D、将缓冲凹部40的个数设为N时,满足0.4≤X/(H·S)≤1.3、150≤(N·X)/(H·S)≤600、且H·S·D/2≤V。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采用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在胎肩加强部12的外表面形成有多个缓冲凹部40,因此在行驶过程中从路面经由胎面接地面部11输入了振动时能够使缓冲凹部40在轮胎径向上变形,从而使该输入振动衰减。

特别是,在胎肩加强部12的俯视图中,缓冲凹部40的开口周缘呈现六边形状,并且在轮胎周向上彼此相邻的缓冲凹部40以各自的第1边部分41在轮胎周向上相面对的方式配设。由此,在所述俯视图中,第1边部分41、第2边部分42以及这些边部分41、42所形成的六边形状的对角线与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线不一致,因此能够使缓冲凹部40难以产生与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线一致的线部分、也就是由于来自路面的输入振动而反复弯折的折线部分,能够抑制在缓冲凹部列A产生沿轮胎周向延伸的龟裂的状况。

由于缓冲凹部40形成为横长状,因此在输入振动时能够易于使缓冲凹部40在轮胎径向上变形。

在胎肩加强部12的俯视图中,由于缓冲凹部40的开口周缘所具有的两个第1边部分41和4个第2边部分42中的、在轮胎周向上与其他的缓冲凹部40相面对的第1边部分41的长度比第2边部分42的长度短,因此在输入振动时能够易于使缓冲凹部40在轮胎径向上变形。

在胎肩加强部12的俯视图中,由于缓冲凹部40的开口周缘的第1边部分41与底面45的外周缘之间的轮胎周向的距离a1比缓冲凹部40的中心O与底面45的外周缘之间的轮胎周向的距离a2大,因此在输入振动时能够使侧面46中的、位于在轮胎周向上隔着底面45的两侧的部分易于变形。

在胎肩加强部12的俯视图中,由于缓冲凹部40的开口周缘的第1角部分43与底面45的外周缘之间的轮胎径向的距离b1比缓冲凹部40的中心O与底面45的外周缘之间的轮胎径向的距离b2大,因此侧面46中的、位于在轮胎径向上隔着底面45的两侧的部分易于绕底面45的外周缘在轮胎径向上变形,在输入振动时能够易于使缓冲凹部40在轮胎径向上变形。

在胎肩加强部12的俯视图中,由于在轮胎周向上彼此相邻的缓冲凹部40之间的轮胎周向的间隔比缓冲凹部40的中心O与缓冲凹部40的开口周缘之间的距离的最小值小,因此能够防止在轮胎周向上彼此相邻的缓冲凹部40相互间的距离较长的状况,能够可靠地使输入振动衰减。

由于在胎肩加强部12的外表面形成有3列以上的缓冲凹部列A,因此能够可靠地使在行驶过程中从路面经由胎面接地面部11输入的振动衰减。

在胎肩加强部12的俯视图中,由于呈现六边形状的缓冲凹部40相对于第1基准线L1和第2基准线L2这两者均呈现对称形状,因此能够自缓冲凹部40包含对角线在内地排除与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线一致的线部分,能够可靠地抑制在缓冲凹部列A产生沿轮胎周向延伸的龟裂的状况。

在胎肩加强部12的俯视图中,由于缓冲凹部40呈现前述的对称形状,因此能够使在输入振动时缓冲凹部40在轮胎径向上变形时的形状稳定,能够稳定地发挥衰减性能。

另外,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

缓冲凹部40也可以形成为轮胎周向的大小比轮胎径向的大小小的纵长状,也可以使缓冲凹部40的轮胎周向的大小与缓冲凹部40的轮胎径向的大小相等。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胎肩加强部12的俯视图中缓冲凹部40的底面45呈现以与缓冲凹部40的开口周缘相同的方向配设的六边形状的结构,但也可以以不同的方向配设,也可以使底面45的俯视形状与缓冲凹部40的开口周缘的俯视形状不同。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缓冲凹部40的侧面46包括谷线部46a和划分面46b的结构,但例如也可以采用设为绕缓冲凹部40的中心O连续地延伸的平滑的周面的结构。

形成于胎面接地面部11的胎面花纹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也可以适当地变更。

此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将所述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适当地替换为众所周知的构成要素,此外,也可以将所述的变形例适当地组合。

在该发明中,由于在胎肩加强部的外表面形成有多个缓冲凹部,因此在行驶过程中从路面经由胎面接地面部输入了振动时能够使缓冲凹部在轮胎径向上变形,从而使该输入振动衰减。

特别是,在胎肩加强部的俯视图中,缓冲凹部的开口周缘呈现具有6个边部分的六边形状,并且在轮胎周向上彼此相邻的缓冲凹部以各自的所述6个边部分中的1个边部分在轮胎周向上相面对的方式配设。由此,在所述俯视图中,所述6个边部分和这些边部分所形成的六边形状的对角线与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线不一致,因此能够使缓冲凹部难以产生与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线一致的线部分、也就是由于来自路面的输入振动而反复弯折的折线部分,能够抑制在由沿着轮胎周向配设的多个缓冲凹部构成的缓冲凹部列产生沿轮胎周向延伸的龟裂的状况。

在此,所述缓冲凹部也可以形成为轮胎周向的大小比轮胎径向的大小大的横长状。

在该情况下,由于缓冲凹部形成为横长状,因此在输入振动时能够易于使缓冲凹部在轮胎径向上变形。

此外,所述6个边部分中的、在轮胎周向上与其他的所述缓冲凹部相面对的相对边部分的长度也可以比其他的边部分的长度短。

在该情况下,由于所述6个边部分中的、在轮胎周向上与其他的缓冲凹部相面对的相对边部分的长度比其他的边部分的长度短,因此在输入振动时能够易于使缓冲凹部在轮胎径向上变形。

此外,也可以是,所述缓冲凹部的内表面包括朝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底面和从该底面的外周缘立起并且与所述缓冲凹部的开口周缘相连的侧面,在所述胎肩加强部的俯视图中,所述缓冲凹部的开口周缘与所述底面的外周缘之间的轮胎周向的距离比所述底面的中心与所述底面的外周缘之间的轮胎周向的距离大。

在该情况下,由于在胎肩加强部的俯视图中缓冲凹部的开口周缘与底面的外周缘之间的轮胎周向的距离比底面的中心与底面的外周缘之间的轮胎周向的距离大,因此在输入振动时能够易于使侧面中的、位于在轮胎周向上隔着底面的两侧的部分变形。

此外,也可以是,所述缓冲凹部的内表面包括朝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底面和从该底面的外周缘立起并且与所述缓冲凹部的开口周缘相连的侧面,在所述胎肩加强部的俯视图中,所述缓冲凹部的开口周缘与所述底面的外周缘之间的轮胎径向的距离比所述底面的中心与所述底面的外周缘之间的轮胎径向的距离大。

在该情况下,由于在胎肩加强部的俯视图中缓冲凹部的开口周缘与底面的外周缘之间的轮胎径向的距离比底面的中心与底面的外周缘之间的轮胎径向的距离大,因此侧面中的、位于在轮胎径向上隔着底面的两侧的部分易于绕底面的外周缘在轮胎径向上变形,在输入振动时能够易于使缓冲凹部在轮胎径向上变形。

此外,也可以是,在所述胎肩加强部的俯视图中,在轮胎周向上彼此相邻的所述缓冲凹部之间的轮胎周向的间隔比所述缓冲凹部的中心与所述缓冲凹部的开口周缘之间的距离的最小值小。

在该情况下,由于在胎肩加强部的俯视图中在轮胎周向上彼此相邻的缓冲凹部之间的轮胎周向的间隔比缓冲凹部的中心与缓冲凹部的开口周缘之间的距离的最小值小,因此能够防止在轮胎周向上彼此相邻的缓冲凹部相互间的距离较长的状况,能够可靠地使输入振动衰减。

此外,也可以在所述胎肩加强部的外表面形成有3列以上的由沿着轮胎周向配设的多个所述缓冲凹部构成的缓冲凹部列。

在该情况下,由于在胎肩加强部的外表面形成有3列以上的缓冲凹部列,因此能够可靠地使在行驶过程中从路面经由胎面接地面部输入的振动衰减。

此外,也可以是,在所述胎肩加强部的俯视图中,所述缓冲凹部相对于通过轮胎周向的中央部且沿轮胎径向延伸的第1基准线和通过轮胎径向的中央部且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第2基准线这两者均呈现对称形状。

在该情况下,由于在胎肩加强部的俯视图中呈现六边形状的缓冲凹部相对于所述第1基准线和所述第2基准线这两者均呈现对称形状,因此能够自缓冲凹部包含对角线在内地排除与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线一致的线部分,能够可靠地抑制在缓冲凹部列产生沿轮胎周向延伸的龟裂的状况。

由于在胎肩加强部的俯视图中缓冲凹部呈现前述的对称形状,因此能够使在输入振动时缓冲凹部在轮胎径向上变形时的形状稳定,能够稳定地发挥衰减性能。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通过将本发明的轮胎应用于该领域,从而能够使在行驶过程中从路面经由胎面接地面部输入的振动衰减,而且能够抑制在胎肩加强部的外表面产生沿轮胎周向延伸的龟裂的状况。

附图标记说明

1、轮胎;11、胎面接地面部;12、胎肩加强部;40、缓冲凹部;41、第1边部分(相对边部分);42、第2边部分(其他的边部分);45、底面;46、侧面;A、缓冲凹部列;L1、第1基准线;L2、第2基准线;O、缓冲凹部的中心(底面的中心)。

12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充气轮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