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内焰结构及包含其的火炬

文档序号:506200 发布日期:2021-05-28 浏览:23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火炬内焰结构及包含其的火炬 (Torch inner flame structure and torch comprising same ) 是由 杨杰 陈迪龙 傅峻涛 俞瑜 于 2021-01-11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火炬内焰结构及包含其的火炬,火炬内焰结构包括燃气通道,燃气通道的出口端形成内焰出口,火炬内焰结构还包括燃气喷嘴,燃气喷嘴连通至燃气源,燃气喷嘴的喷口朝向燃气通道的入口端设置,燃气喷嘴和燃气通道的入口端之间形成间隙,燃气通道通过间隙连通至外界,燃气通道沿燃气流动方向的截面面积先变小再变大。该火炬内焰结构,通过设置燃气通道的截面尺寸,以利用文丘里效应引射位于喷口附近的空气,极大增强了燃气通道的空气引射能力,使得内焰的燃气能够燃烧更加充分,不会抢占主火焰的过多氧气,更利于主火燃烧,使得主火焰短而有力、燃烧温度更高,更加有利于火炬的防风风雨性能的提升。(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torch inner flame structure and a torch comprising the same, wherein the torch inner flame structure comprises a gas channel, an inner flame outlet is formed at the outlet end of the gas channel, the torch inner flame structure also comprises a gas nozzle, the gas nozzle is communicated to a gas source, a nozzle of the gas nozzle is arranged towards the inlet end of the gas channel, a gap is formed between the gas nozzle and the inlet end of the gas channel, the gas channel is communicated to the outside through the gap, and the section area of the gas channel along the flowing direction of gas is firstly reduced and then increased. This flame structure in torch, through the cross-sectional dimension who sets up gas passageway to utilize the venturi effect to draw and penetrate the air that is located near the spout, greatly strengthened gas passageway&#39;s air and drawn and penetrated the ability, make the gas of inner flame can burn more abundant, can not occupy main flame&#39;s too much oxygen, more do benefit to the burning of main fire, make main flame short and powerful, combustion temperature is higher, is favorable to the promotion of the wind and rain performance of preventing wind of torch more.)

火炬内焰结构及包含其的火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火炬内焰结构及包含其的火炬。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手持火炬是应用于各种运动会、活动庆典等场合的一种常用设备,例如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火炬传递作为此类活动的一个万众瞩目的重要环节,具有非凡的意义。在火炬燃烧时,会遭遇大风、大雨等突发情况,影响火炬的燃烧。为了保护火炬在遇到突发情况时不会熄灭,现有技术中增加了多种防风、防水、复燃的结构,降低了火炬熄灭的概率。

具体的,火炬内部具有燃烧的内焰,内焰的作用在于保存火焰,并在火炬顶端的主火焰熄灭时再次点燃主火焰。其中,由于内焰设置在火炬的内部,外部空气难以大量供应至内焰的燃烧结构中,因此,为保证持续染煞,内焰会消耗补充至主火焰的空气,不利于主火焰的稳定燃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火炬因燃气内空气量不足,导致内焰消耗主火焰空气,不利于主火焰燃烧的缺陷,提供一种火炬内焰结构及包含其的火炬。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火炬内焰结构,其用于火炬,所述火炬内焰结构包括燃气通道,所述燃气通道的出口端形成内焰出口,所述火炬内焰结构还包括燃气喷嘴,所述燃气喷嘴连通至燃气源,所述燃气喷嘴的喷口朝向所述燃气通道的入口端设置,所述燃气喷嘴和所述燃气通道的入口端之间形成间隙,所述燃气通道通过所述间隙连通至外界,所述燃气通道沿燃气流动方向的截面面积先变小再变大。

该火炬内焰结构,通过设置燃气通道的截面尺寸,以利用文丘里效应引射位于喷口附近的空气,极大增强了燃气通道的空气引射能力,以引射足够多的空气供内焰进行燃烧。使得内焰的燃气能够燃烧更加充分,不会抢占主火焰的过多氧气,更利于主火燃烧,使得主火焰短而有力、燃烧温度更高,更加有利于火炬的防风风雨性能的提升。

较佳地,所述火炬内焰结构还包括分隔板,所述分隔板设置于所述燃气通道内,并沿燃气流动方向覆盖整个燃气通道的截面,所述分隔板上具有若干开孔,所述分隔板的开孔率大于30%。

通过在燃气通道内设置分隔板,当位于下方的燃气从喷口高速喷出之后,通过该分隔板可有效降低燃气的流速,以避免内焰在内焰出口处产生离焰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分隔板的开孔率应当大于30%,以在降低燃气流速的前提下避免影响燃气的正常流动。

较佳地,所述燃气通道的管壁上具有固定端,所述分隔板能够定位于所述固定端上。

通过该结构设置,以便于分隔板相对燃气通道管壁位置的固定。

较佳地,所述燃气喷嘴的喷口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喷口沿直线方向依次布置。

通过设置多个喷口向燃气通道内喷射燃气,可大幅增强燃气通道对空气的引射能力,以提供足够的空气供内焰燃烧。同时,将喷口沿着直线方向依次布置,可避免多个喷口之间喷出的燃气相互干扰。

较佳地,所述燃气通道包括沿燃气流动方向的截面面积变小的收缩段、截面面积不变的混合段和截面面积变大的扩压段,所述燃气通道的收缩段、混合段和扩压段沿燃气流动方向依次布置;

所述燃气通道的混合段的截面形状为与多个所述喷口的布置方向相匹配的长腰形。

通过使燃气通道的混合段得截面形状与多个喷口的布置方向进行匹配,提高多个喷口喷出燃气在混合段处的引射能力。

较佳地,所述燃气通道的扩压段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所述混合段与扩压段连接处的管壁均匀过度。

通过该结构设置,扩压段的下端面为与混合度相匹配的长腰形,而上端面为圆形,使内焰出口处的出火形状为圆形,以保证内焰稳定燃烧。

较佳地,所述火炬内焰结构还包括分隔板,所述分隔板设置于所述燃气通道的扩压段内,并沿燃气流动方向覆盖整个燃气通道的截面,所述分隔板上具有若干开孔,所述分隔板的开孔率大于30%。

通过在燃气通道内设置分隔板,当位于下方的燃气从喷口高速喷出之后,通过该分隔板可有效降低燃气的流速,以避免内焰在内焰出口处产生离焰等情况。

在此基础上,将分隔板设置在扩压段内,使得燃气和空气能够在流经扩压段之前充分混合,降低设置分隔板对燃气和空气混合造成的影响。

较佳地,所述分隔板与所述燃气通道的管壁之间存在间隙。

通过在分隔板与所述燃气通道的管壁之间形成间隙,使得从火炬上方低落的雨滴等液体滴在扩压段的管壁时,能够从间隙处流过分隔板,而不会积聚在分隔板上,因此,该结构设置可有效导流雨水,避免雨滴等液体附着在分隔板的开孔上,而影响燃气在燃气通道内的正常流动和输送。

较佳地,所述燃气喷嘴的喷口沿燃气流动方向与所述燃气通道的入口端的间距大于2mm。

通过该结构设置,喷口相对燃气通道的入口端下沉,以使喷口流出的燃气能在流动一段距离后再引射空气,实现更加顺畅引射空气的目的。

较佳地,所述燃气通道沿燃气流动方向的截面面积变小的通道长度小于截面面积变小的通道长度。

一种火炬,其包括如上所述的火炬内焰结构。

该火炬,通过设置燃气通道的截面尺寸,以利用文丘里效应引射位于喷口附近的空气,极大增强了燃气通道的空气引射能力,以引射足够多的空气供内焰进行燃烧。使得内焰的燃气能够燃烧更加充分,不会抢占主火焰的过多氧气,更利于主火燃烧,使得主火焰短而有力、燃烧温度更高,更加有利于火炬的防风风雨性能。

较佳地,所述火炬还包括预热管,所述预热管连通至燃气源,所述预热管包括呈螺旋状缠绕的中间管段,所述中间管段位于所述燃气通道的内焰出口的正上方。

通过将预热管的中间管段通过缠绕的方式设置在内焰出口的正上方,使得内焰能够加热预热管内的燃气,进一步提高燃气的预热程度。同时,预热管也可帮助内焰出口的遮挡雨水等液体,避免大雨情况下的内焰出口处的火焰被浇灭,提高火炬的燃烧可靠性。

较佳地,所述火炬还包括火炬主火焰结构,所述火炬主火焰结构包括主火焰燃气管,所述主火焰燃气管连通至燃气源,所述主火焰燃气管的表面开设主火孔,所述主火焰燃气管设有所述主火孔的管段位于所述内焰出口的上方,并位于所述预热管的所述中间管段的下方。

通过该结构设置,提高火炬内焰结构对火炬主火焰结构的点火能力,并使火炬主火焰结构的主火焰燃气管也可帮助内焰出口的遮挡雨水等液体。

较佳地,所述预热管的所述中间管段和所述主火焰燃气管设有所述主火孔的管段在所述内焰出口处的投影错位布置。

通过该结构设置,增加对内焰出口遮挡雨水的有效面积,简化结构的同时提升防雨效果。

较佳地,所述火炬还包括出火网,所述出火网设置在所述中间管段的上方。

通过该结构设置,提高火炬主火焰结构的出火主火焰的火焰外观效果。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该火炬内焰结构及包含其的火炬中,通过设置燃气通道的截面尺寸,以利用文丘里效应引射位于喷口附近的空气,极大增强了燃气通道的空气引射能力,以引射足够多的空气供内焰进行燃烧。使得内焰的燃气能够燃烧更加充分,不会抢占主火焰的过多氧气,更利于主火燃烧,使得主火焰短而有力、燃烧温度更高,更加有利于火炬的防风风雨性能的提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火炬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火炬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火炬内焰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火炬内焰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述火炬供气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气通道相对燃气喷嘴的结构布局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火炬内焰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火炬内焰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9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火炬内焰结构的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火炬内焰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1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火炬的局部布局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火炬的出火网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火炬内焰结构1

燃气通道11

入口端111,出口端112,固定端113

收缩段114,混合段115,扩压段116,凹槽117

燃气喷嘴12,喷口121

安装座13,压力缓冲腔131,空气通道132

安装座本体14,燃气出口141

封板15,燃气入口151

分隔板16,开孔161

网板17,延伸部171,第一燃气通路172,第二燃气通路173

外壳体2,第二通气孔21

隔板件3,U形槽31

第一容纳腔4

第二容纳腔5

预热管6,中间管段61

火炬主火焰结构7

主火焰燃气管71,主火孔72

出火网8

燃气源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火炬,其包括外壳体2、位于外壳体2内部的火炬内焰结构1、火炬主火焰结构7、燃气源9,以及将燃气源9内燃气输送至火炬内焰结构1和火炬主火焰结构7中的燃气管路。本实施例中,火炬的顶端设置有网板17,火炬主火焰结构7产生的主火焰通过网板17后再火炬的顶端燃烧,产生从外部可见的火炬火焰。而火炬内焰结构1设置在火炬主火焰结构7的下方,火炬内焰结构1产生的内焰位于火炬的外壳体2内部,并能够在大风、大雨和下雪等恶劣天气下持续燃烧,保存火种。当大风或雨水将主火焰浇灭时,火炬内焰结构1产生的内焰能够快速将主火焰再次点燃,以使得火炬在各种天气下均具备持续燃烧的能力。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该火炬内焰结构1包括燃气通道11、以及位于燃气通道11下方,用于向燃气通道11内供应燃气的火炬供气结构。火炬供气结构包括燃气喷嘴12。燃气通道11沿竖直方向设置,上部的出口端112形成内焰出口,下部的入口端111为燃气和空气的入口。燃气喷嘴12连通至火炬最下方的燃气源9,燃气喷嘴12的喷口121朝向燃气通道11的入口端111设置,燃气喷嘴12和燃气通道11的入口端111之间形成间隙,该间隙使得燃气通道11能够连通至外界,以使外界的空气能够进入燃气通道11。其中,如图4所示,燃气通道11沿燃气流动方向A的截面面积先变小再变大。

本实施例中,通过如此设置燃气通道11的截面尺寸,以利用文丘里效应引射位于喷口121附近的空气,极大增强了燃气通道11的空气引射能力,以引射足够多的空气供内焰进行燃烧,且被引射的空气距离主火焰的位置较远,使得内焰的燃气能够燃烧更加充分,不会抢占主火焰的过多氧气,更利于主火燃烧,使得主火焰短而有力、燃烧温度更高,更加有利于火炬的防风风雨性能的提升。

具体的,燃气通道11包括沿燃气流动方向A的截面面积变小的收缩段114、截面面积不变的混合段115和截面面积变大的扩压段116,该燃气通道11的收缩段114、混合段115和扩压段116沿燃气流动方向A依次布置。其中,收缩段114的长度应小于扩压段116的长度,在本实施例中,扩压段116的长度是收缩段114的两倍以上。

本实施例中,燃气喷嘴12中的喷口121数量为两个,两个喷口121相对分体设置,并且沿着与燃气流动方向A相垂直的直线方向依次布置。火炬供气结构还具有一压力缓冲腔131,燃气喷嘴12的所有喷口121都是通过这个压力缓冲腔131连通至燃气源9的,该压力缓冲腔131的结构是同时与这些喷口121进行连通的腔室,该腔室沿着喷口121的布置方向进行延伸。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压力缓冲腔131的腔室形状为长腰形。

该火炬供气结构,通过在燃气喷嘴12上设置多个喷口121同时向燃气通道11供气,以提高燃气的工艺量,在此基础上,在燃气源9和喷口121之间设置特定结构布局的压力缓冲腔131,以降低燃气压力的波动,使得多个喷口121能够稳定供气,有效解决现有的火炬内焰因燃气供应量不足而容易燃烧不稳定,容易熄灭的缺陷。

具体的,该火炬供气结构还包括安装座13,燃气喷嘴12是安装在这个安装座13上的,而压力缓冲腔131也形成于该安装座13内。该安装座13包括安装座本体14和封板15,安装座本体14上形成有用于供喷嘴进行安装的管螺纹结构,而封板15通过螺钉固定在安装座本体14,当拆卸螺钉时,可将封板15拆下,该封板15和安装座本体14共同围成压力缓冲腔131。这种结构设置,提供了一种在安装座13内形成压力缓冲腔131的较佳结构实施方案,且这种结构设置能够降低安装座13的加工难度,方便维护。

在此基础上,燃气源9连通至压力缓冲腔131的燃气入口151以及与喷口121连通至压力缓冲腔131的燃气出口141是分别布置在该压力缓冲腔131的腔室两侧的。该结构设置可使得从燃气源9进入压力缓冲腔131的燃气具备充分的空间进行缓冲、稳压之后再被输送至各喷口121中。具体的,燃气出口141设置在安装座本体14上,而燃气入口151设置在封板15上,以使得安装座13与燃气源9连接的部分相对与燃气喷嘴12连接的部分能够相对分离,以进一步提高可维护性。同时,在该燃气入口151的前端管路处,设置有一个使管道拐弯90°的弯管结构,在燃气从燃气源9通过管路输送至压力缓冲腔131之前,通过这种结构设置,有效降低燃气进入压力缓冲腔131的流速,以进一步提高对燃气的缓冲、稳压效果。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两个喷口121连通至压力缓冲腔131的管路之间是相对平行设置的,以使得各喷口121的燃气供应量能够保持相对一致。

如图5所示,燃气喷嘴12是通过安装座13与燃气通道11的入口端111相连的,安装座13还具有连通至外界的空气通道132,该空气通道132延伸至燃气通道11的入口端111,以提高空气进入燃气通道11的流量,以确保燃气和空气在燃气通道11内充分混合。本实施例中,安装座13的空气通道132数量为两个,这两个空气通道132分别位于两个喷口121的两侧位置处,以使得单个空气通道132处的空气均能够同时被所有的喷嘴喷出的燃气所引射,实现充分引射外界空气的目的。

另外,燃气喷嘴12的喷口121沿燃气流动方向A相对于燃气通道11的入口端111的间距应当大于2mm。该结构设置,使喷口121相对燃气通道11的入口端111下沉,因此,从喷口121流出的燃气能在流动一段距离后再引射空气,实现更加顺畅引射空气的目的。

通过同时设置两个喷口121向燃气通道11内喷射燃气,可大幅增强燃气通道11对空气的引射能力,以提供足够的空气供内焰燃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当喷口121数量为多个时,可将喷口121沿着直线方向依次进行布置,以避免多个喷口121之间喷出的燃气相互干扰。

如图6所示,与火炬供气结构的两个喷口121相对应的,燃气通道11的混合段115的截面形状也是与喷口121的布置方向相匹配的长腰形。通过使燃气通道11的混合段115得截面形状与喷口121的布置方向进行匹配,提高两个以上的喷口121设置时,从这些喷口121喷出燃气在混合段115处的引射能力。与混合段115的截面形状不同,扩压段116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混合段115与扩压段116连接处的管壁呈均匀过度的结构设置。其中,扩压段116的下端面为与混合度相匹配的长腰形,而上端面为圆形,使内焰出口处的出火形状为圆形,以保证内焰火焰也呈圆形,这种形状火孔产生的火焰相对稳定,以确保火炬内焰的稳定燃烧。

另外,如图4和图7所示,火炬内焰结构1还包括有分隔板16,该分隔板16设置在燃气通道11内,具体是设置在燃气通道11的扩压段116的中间位置处。分隔板16沿着燃气流动方向A覆盖整个燃气通道11的截面,分隔板16上具有若干个开孔161,这些开孔161在分隔板16上均匀布置,且分隔板16的开孔161率应大于30%,以在降低燃气流速的前提下避免影响燃气的正常流动。

通过在燃气通道11内设置分隔板16,使得位于下方的燃气从喷口121高速喷出之后,利用该分隔板16降低燃气的流速,以避免内焰在内焰出口处产生离焰等情况。而将分隔板16设置在扩压段116内,可使得燃气和空气能够在流经扩压段116之前充分混合,以降低设置分隔板16对燃气和空气混合造成的影响。

在燃气通道11的管壁上具有固定端113,分隔板16能够定位安装在该固定端113上,以便于分隔板16相对燃气通道管壁位置的固定。

此外,如图7所示,分隔板16与燃气通道11的管壁之间还存在间隙16a。该间隙16a使得从火炬上方低落的雨滴等液体滴在扩压段116的管壁时,能够从间隙处流过分隔板16,而不会积聚在分隔板16上,因此,该结构设置可有效导流雨水,避免雨滴等液体附着在分隔板16的开孔161上,而影响燃气在燃气通道11内的正常流动和输送。

如图8所示,火炬内焰结构1还包括复燃结构,复燃结构沿燃气流动方向A位于分隔板16的上方位置处。在本实施例中,复燃结构的形态为一具有网孔的网板17,该网板17至少覆盖在部分的内焰出口位置处,网板17的材质选用比热容比标准大气压下的空气更高的材质制成,本实施例中为金属,具体为不锈钢。

通过在该设置形态为网板17的复燃结构,以利用火焰燃烧加热网板17,使得内焰在被大风吹灭之后,燃气通道11内的燃气可通过处于高温的网板17,快速实现内焰的复燃,以最大限度的降低火炬内焰被风吹灭造成的影响。其中,网板17应采用比热容在标准大气压下相比空气的比热容更高的材质制成,以在内焰的加热下快速上升至与火焰相近的温度,实现在内焰熄灭时快速引燃燃气的目的。具体的,网板17采用金属材质制成,以保证网板17的耐热性、使用耐久度,同时,比热容也相对较高。

本实施例中,网板17是直接固定在燃气通道11上的。具体的,如图9所示,网板17的边缘具有四个延伸部171,这四个延伸部171在网板17的周侧均匀分布,分别延伸并连接至燃气通道11的管壁,在这些延伸部171上也设置有网孔,以提高网板17上网孔的可分布位置,进一步提升内焰加热网板17的效率。与延伸部171相对应的,如图8所示,燃气通道11的管壁具有凹槽117,延伸部171的末端嵌设在该凹槽117,实现安装定位。其中,凹槽117是环绕整个燃气通道11的管壁设置的,这种结构设置,网板17相对燃气通道11安装时无需进行位置调整,便于网板17的安装、拆卸或更换。

如图8所示,在网板17相邻延伸部171之间,网板17的边沿和燃气通道11的管壁形成第二燃气通路173,该第二燃气通路173与网板17上的网孔形成第一燃气通路172相对应,都是供燃气流经燃气通道11的。其中,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二燃气通路173的面积大于第一燃气通路172,差距在第一燃气通路172面积的负数倍以上,如此的结构设置,当雨水滴落至网板17时,即使第一燃气通路172因雨水的张力被封堵,第二燃气通路173也能够保持畅通,并向内焰出口稳定供气,保持内焰对火炬主火焰的稳焰作用。位于网板17上方的内焰,也很快会将堵在第一燃气通路172中的水烧干,使网板17的复燃功能恢复正常,以进一步提高火炬内焰结构1的防雨防风能力。

另外,第二燃气通路173由燃气通道11和网板17共同围成,落在第二燃气通路173上的雨水也能够通过燃气通道11倾斜的管壁快速排走,避免在网板17上蔓延而堵住第一燃气通路172。

如图9所示,为避免网板17的网孔孔径太小,而更容易在雨水滴落至内焰出口上时因液体张力因素被雨水堵住,网板17上的网孔直径应当大于等于3mm。同时,为避免网孔孔径太大而无法有效被内焰加热,导致网孔相对内焰的温度跟随性不佳,无法在内焰被大风吹灭后实现复燃,网孔直径也应当小于6mm,且网板17的开孔161率要大于70%,避免网板17的设置影响燃气的正常流动。

当然,网板17覆盖部分的内焰出口的面积相比整个内焰出口的面积应大于60%,以燃气与网板17的接触程度,提高复燃成功率。另外,网板17的厚度应小于等于2mm,避免网板17的厚度过厚而影响网板17随内焰火焰的温度跟随性,使得网板17能够在内焰开始燃烧之后快速升温。

如图2和图10所示,该火炬还包括有一隔板件3,隔板件3环绕于燃气通道11设置,并固定在燃气通道11的收缩段114处。隔板件3位于外壳体2和燃气通道11之间,以将外壳体2的内部分隔为第一容纳腔4和第二容纳腔5两个相对独立的空腔。其中,燃气通道11的入口端111位于第一容纳腔4内,而燃气通道11的出口端112位于第二容纳腔5内。

这种结构设置,利用设置隔板件3将燃气通道11的出口端112与入口端111之间隔开,以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避免了内焰出口处的内焰燃烧的产生的高温烟气流动到燃气通道11的下方,导致温升超标,另外,可保证隔板件3下方的燃气通道11的入口端111处能够顺畅地通过燃气喷嘴12引射到足够的空气,提高内焰的空气引射能力。其中,外壳体2对应于第一容纳腔4的区域开设有第一通气孔(图中为示出),燃气通道11依次通过燃气通道11的间隙以及第一容纳腔4的第一通气孔连通至外界。通过设置额外的第一通气孔,提高位于火炬外部的空气向燃气通道11的入口端111补充的气量。优选地,第一通气孔可沿竖直方向位于燃气通道11的入口端111的下侧,以使外部的空气能够沿向上的方向经过第一通气孔和燃气通道11的入口端111以进入燃气通道11内部,使得空气顺势流动,降低流动方向改变带来的空气流量损耗。

另外,外壳体2对应于第二容纳腔5的区域开设有第二通气孔21,外界的空气能够通过第二通气孔21进入第二容纳腔5内,在设置第二通气孔21的情况下,外部的空气能够有效补充至第二容纳腔5内,以作为供主火焰和内焰燃烧使用的二次空气,提高火炬的燃烧稳定性。其中,第二通气孔21也沿竖直方向位于内焰出口的下侧,第二通气孔21沿竖直方向相对内焰出口的距离应大于5cm。该结构设置,使外部的空气能够沿向上的方向经过第二通气孔21进入第二容纳腔5,避免与主火焰和内焰燃烧产生的烟气发生对冲,以使空气顺势流动,降低空气和烟气对冲流动带来的空气流量损耗。具体的,由于火炬主火焰和内焰燃烧后的烟气直接经火炬上方排出,将第二通气孔21进入第二容纳腔5的第二通气孔21设置在内焰出口的下方,使得空气补充更加顺畅。并且,通过距离设置保证第二通气孔21不直接对着内焰出口,有效避免外部风直接吹到内焰上,以在顺畅提供空气的同时,保证了火炬的防风性能。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通气孔21的数量为多个,具体的第二通气孔21分为三列,每一列的第二通气孔21均在相同高度处沿外壳体2的周向方向均匀布置,这种结构设置,可降低空气进入第二容纳腔5的难度,以保证进气量满足需求。同时,第二通气孔21的优选孔径尺寸不应大于3mm,以增加横风吹入第二容纳腔5内的难度,进一步保证火炬的防风性能,避免第二通气孔21的设置使得大风将内焰吹灭。

本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将燃气源9内燃气输送至火炬内焰结构1和火炬主火焰结构7中的燃气管路还包括有一段预热管6,该预热管6连通至燃气源9,且包含有呈螺旋状缠绕的中间管段61,中间管段61设置在燃气通道11的内焰出口的正上方。

通过将预热管6的中间管段61通过缠绕的方式设置在内焰出口的正上方,使得内焰能够加热预热管6内的燃气,进一步提高燃气的预热程度。同时,预热管6也可帮助内焰出口的遮挡雨水等液体,避免大雨情况下的内焰出口处的火焰被浇灭,提高火炬的燃烧可靠性。

同时,火炬主火焰结构7也包括主火焰燃气管71,该主火焰燃气管71同样连通至燃气源9,主火焰燃气管71的表面开设主火孔72,燃气从主火孔72处流出,以被火炬内焰结构1的内焰所点燃。该主火焰燃气管71设有主火孔72的管段也设置在内焰出口的上方,并且位于预热管6的中间管段61的下方位置处。如此的位置布局设置,可提高火炬内焰结构1对火炬主火焰结构7的点火能力,并使火炬主火焰结构7的主火焰燃气管71也可帮助内焰出口的遮挡雨水等液体。进一步的,预热管6的中间管段61和主火焰燃气管71设有主火孔72的管段在内焰出口处的投影应当是错位布置的,以增加对内焰出口遮挡雨水的有效面积,从而在简化火炬内部管路结构的同时提升对内焰的防雨效果。

其中,如图10所示,在隔板件3的表面具有延伸至隔板件3边沿的U形槽31,火炬从第一容纳腔4延伸至第二容纳腔5的管路设置在U形槽31内。这种结构设置,在设置隔板件3将火炬内部隔开的同时,避免影响包括预热管6、主火焰燃气管71等在内的各种管路穿过隔板件3从第一容纳腔4延伸至第二容纳腔5的难度,降低设置隔板件3对原火炬内部结构、布局的影响程度。

此外,如图12所示,在火炬的顶部位置还设有出火网8,该出火网8设置在中间管段61的上方位置处,以使得主火孔72处喷出的燃气经过出火网8的分流之后在火炬顶部进行燃烧,出火网8的设置可提高火炬主火焰结构7的出火主火焰的火焰外观效果,以进一步提升火炬外部的观感。其中,出火网8具有两层火孔:一层火孔位于中间,保持聚集;外层一圈火孔,中间不设置火孔。这种出火网8的火孔布局可使得火焰形状更加饱满,且中间没孔,避免了大雨时,雨水直接淋到主火孔72,导致熄火,防雨能力大幅提升。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23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燃烧器的助燃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