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润滑装置、油底壳总成及发动机

文档序号:64243 发布日期:2021-10-01 浏览:44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发动机润滑装置、油底壳总成及发动机 (Engine lubricating device, oil pan assembly and engine ) 是由 王乾 平银生 尹琪 赵文龙 宋才礼 张华� 于 2020-03-31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润滑装置、油底壳总成及发动机,润滑装置用于为发动机提供润滑油,发动机润滑机构包括供油装置和输油管,供油装置上的出油端与输油管的进油端柔性连接,输油管的出油端与发动机的进油端柔性连接,通过将输油管设置为分别与供油装置的出油端和发动机的进油端柔性连接的方式,能够使得输油管相对于供油装置的出油端和发动机的进油端发生偏移;可避免因为供油装置和输油管的制造误差和装配精度问题导致供油装置在输油过程中输油管的两端易发生泄漏的现象,以及减小了输油管在使用过程中,应力过于集中而导致疲劳开裂的风险。(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engine lubricating device, an oil pan assembly and an engine, wherein the lubricating device is used for providing lubricating oil for the engine, the engine lubricating mechanism comprises an oil supply device and an oil delivery pipe, an oil outlet end on the oil supply device is flexibly connected with an oil inlet end of the oil delivery pipe, the oil outlet end of the oil delivery pipe is flexibly connected with the oil inlet end of the engine, and the oil delivery pipe can be deviated relative to the oil outlet end of the oil supply device and the oil inlet end of the engine by respectively arranging the oil delivery pipe to be flexibly connected with the oil outlet end of the oil supply device and the oil inlet end of the engine; the oil supply device can avoid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two ends of the oil delivery pipe of the oil supply device are easy to leak in the oil delivery process due to the manufacturing errors and the assembly precision of the oil supply device and the oil delivery pipe, and reduce the risk of fatigue cracking caused by over-concentrated stress of the oil delivery pipe in the use process.)

发动机润滑装置、油底壳总成及发动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润滑装置、油底壳总成及发动机。

背景技术

现有发动机的润滑油路,一般是通过机油泵将油底壳中润滑油吸入油道,经过润滑油滤清器精滤后进入缸体主油道,再通过缸体上布置的润滑油路运输至各摩擦副零件。良好的润滑油路布置,不仅要满足发动机润滑需求,而且尽可能降低油道压力损失,减少润滑油泄漏,使得发动机功率消耗尽可能减小,最终提高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

润滑油滤清器一般布置在润滑油进入各摩擦副零件前的油道上,以过滤掉润滑油中细小的杂质,保证良好的润滑条件。为了便于保养,一般润滑油滤清器布置在发动机的下方,避免润滑油滤清器更换时润滑油滴漏在发动机上,并且拆装也方便。

常见的机油泵与油底壳的润滑油路布置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机油泵设置在上油底壳下方,机滤设置在上油底壳上,该种结构油底壳总成重量较重,零件种类较多,成本相对较高。另外一种是机油泵设置在缸体下方,机滤设置在缸体及以上,油底壳总成重量较轻,成本相对较低,但机滤设置在缸体及以上,布置空间偏紧张,且保养更换不便。

如公告号为“CN101655021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缸体总成的润滑油路,其技术方案包括机油泵和缸体油道通过一根机油泵出油管连接,具体是润滑油通过机油泵吸入后通过机油泵出油管进入缸体油道,然后进入润滑油冷却器与润滑油滤清器模块。该机油泵出油管两端与机油泵和缸体通过螺栓刚性连接固定,由于机油泵和机油泵出油管的制造和装配精度问题,机油泵出油管两端可能存在泄漏,造成润滑油流量的浪费,影响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另外润滑油滤清器布置在发动机上端,在保养更换机滤时,润滑油可能会滴漏在发动机上,影响外观。

如公告号为“CN 202992597 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出油管道整体设计的机油泵体,该机油泵体的出油管道是整体设计,工艺性好,减少了润滑油泄漏的风险。该专利未对该机油泵的具体实施方式做介绍,由于该机油泵出油管道较长,影响整体刚性与强度。出油管与机冷装置刚性连接固定,可能造成与机油泵体的连接处应力集中,存在疲劳开裂风险。

综上,上述润滑机构中输油管分别与供油装置和发动机的缸体通过螺栓刚性连接,可能会因为供油装置和输油管的制造误差和装配精度问题导致供油装置在输油过程中输油管的两端易发生泄漏,并且刚性连接在使用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应力过于集中的现象,这样会使得输油管存在疲劳开裂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润滑机构的输油管的两端易发生泄漏和输油管存在容易疲劳开裂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动机润滑装置、油底壳总成及发动机,可避免因为供油装置和输油管的制造误差和装配精度问题导致供油装置在输油过程中输油管的两端易发生泄漏的现象,以及减小了输油管在使用过程中,应力过于集中而导致疲劳开裂的风险。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发动机润滑装置,用于为发动机提供润滑油,所述发动机润滑机构包括供油装置和输油管;其中,

所述供油装置具有出油端,所述出油端设有出油口,所述输油管具有进油端和出油端,所述输油管的所述进油端设置有进油口,所述输油管的所述出油端设置有出油口,所述供油装置上的所述出油端与所述输油管的所述进油端柔性连接,所述输油管的所述出油端与所述发动机的进油端柔性连接,以使所述输油管能够相对于所述供油装置的所述出油端和所述发动机的所述进油端发生偏移;且所述输油管的所述进油口与所述供油装置的所述出油口连通,所述输油管的所述出油口与所述发动机的所述进油端的进油口连通,所述供油装置通过所述输油管将润滑油输送至所述发动机。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施方式通过将输油管设置为分别与供油装置的出油端和发动机的进油端柔性连接的方式,通过这种设置方式能够使得输油管相对于供油装置的出油端和发动机的进油端发生偏移;可避免因为供油装置和输油管的制造误差和装配精度问题导致供油装置在输油过程中输油管的两端易发生泄漏的现象,以及减小了输油管在使用过程中,应力过于集中而导致疲劳开裂的风险。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发动机润滑装置,所述输油管的所述进油端的外壁面套设有第一密封圈,且所述第一密封圈密封连接于所述输油管的所述进油端的所述外壁面与所述供油装置的所述出油端的内壁面之间;所述输油管的所述出油端设置有接头和第二密封圈;所述输油管的所述出油口设置于所述接头上,所述输油管的所述出油口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接头的底面,且所述输油管的所述出油口的轴线方向与所述输油管的长度方向垂直,所述第二密封圈设置于所述输油管的所述出油口的一端的内壁面上,且所述第二密封圈用于密封连接于所述输油管的所述接头的底面与所述发动机的所述进油端的顶面之间;所述输油管的所述进油口的轴线方向与所述输油管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第二密封圈均设置为弹性结构;其中,

所述输油管的所述进油端通过所述第一密封圈与所述供油装置的所述出油端柔性连接,所述输油管的所述出油端通过所述第二密封圈与所述发动机的所述进油端柔性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采用弹性结构的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不仅可以实现输油管的出油端与发动机的进油端柔性连接、输油管的进油端与供油装置的出油端柔性连接,还可以对输油管的出油端与发动机的进油端的连接处、输油管的进油端与供油装置的出油端的连接处进行密封,其使用效果更佳。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发动机润滑装置,所述供油装置包括机油泵,所述机油泵的出油端为所述供油装置的所述出油端,所述机油泵的出油口为所述供油装置的所述出油口,所述输油管的所述进油端插入于所述机油泵的所述出油口内;并且,

所述输油管的所述进油端的外壁面与所述机油泵的所述出油端的内壁面之间为间隙配合。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施方式中输油管的进油口与机油泵的出油口在输油管的进油口的轴向方向上存在间隙,间隙的设置可使得输油管在装配过程中,在其轴线上活动不受限制。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发动机润滑装置,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第二密封圈均设置为O型圈,且所述第一密封圈分别与所述输油管的所述进油端的外壁面和所述供油装置的所述出油端的内壁面贴合,所述第二密封圈分别与所述接头的底面和所述发动机的所述进油端的顶面贴合。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均设置为O型圈,且第一密封圈采用贴合的方式分别与输油管的进油端的外壁面和供油装置的出油端的内壁面连接,第二密封圈采用贴合的方式分别与接头的底面和发动机的进油端的顶面连接,其更加容易装配。

另外,依靠O型圈的变形,输油管相对于机油泵的出油端和发动机的进油端能够实现小范围的上下摆动,摆动的范围会随着输油管的长度而变大,可以补偿机油泵出油口和进油口之间的制造和装配偏差。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油底壳总成,包括油底壳和发动机润滑装置;所述发动机的所述进油端设置于所述油底壳上,所述输油管的所述出油端通过所述第二密封圈与所述油底壳上的所述进油端柔性且密封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输油管的出油口与油底壳的进油口连接并连通,这种结构设置可使得机油泵更加方便地将机油输送至油底壳内。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油底壳总成,所述油底壳上的所述进油口处还设置有滤清器、机滤螺柱和油道;所述滤清器、所述机滤螺柱和所述油道依次连接并连通;当所述供油装置包括机油泵时,所述机油泵将润滑油依次经过所述输油管、所述油底壳的所述进油口、所述滤清器和所述机滤螺柱输送至所述油道。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油底壳上的进油口处还设置有滤清器、机滤螺柱和油道;滤清器、机滤螺柱和油道依次连接并连通;机油泵将润滑油依次经过输油管、油底壳的进油口、滤清器和机滤螺柱输送至油道,可使得本实施方式中的油底壳总成机油供给更加方便。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油底壳总成,所述机油泵的外壳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孔,所述输油管的接头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连接孔,所述油底壳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连接孔对应的第三连接孔,所述机油泵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孔螺栓连接于所述发动机的缸体上对应的连接孔,所述输油管通过所述第二连接孔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孔上。

所述输油管通过所述第二连接孔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孔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输油管可以通过第二连接孔固定连接于第三连接孔上,这种结构的设置可使得输油管、机油泵与油底壳更加方便地连接,以及将三者连接地更加牢靠。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油底壳总成,当所述输油管的所述出油口处设置有第二密封圈时,所述接头的底面与所述输油管的所述出油口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密封圈槽,所述第二密封圈部分嵌设于所述密封圈槽内,且所述第二密封圈的一侧面与所述接头的底面贴合,另一侧面与所述油底壳的所述进油端的顶面贴合,所述接头上的所述第二连接孔与所述油底壳上的所述第三连接孔通过紧固件固定,以使所述第二密封圈压紧于所述接头的底面与所述油底壳的所述进油端的顶面之间,且所述第二密封圈将所述输油管的所述出油端与所述油底壳的所述进油端的连接处密封。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密封圈可以对输油管的出油端与发动机的进油端的连接处进行密封,以防止供油装置在工作过程中发生机油泄漏。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发动机,包括缸体和油底壳总成,所述油底壳总成固定连接于所述缸体的底部,且所述缸体内设置有润滑油道,所述油底壳总成中的所述油道与所述润滑油道管路连接;其中,

所述机油泵通过所述输油管将所述润滑油输送至所述输油管的所述出油口处,所述润滑油依次经过所述油底壳的所述进油口、所述滤清器、所述机滤螺柱和所述油道进入所述润滑油道。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发动机,所述输油管的所述出油口的端部设置有定位销,所述缸体的底部设置有定位孔,所述定位销与所述定位孔适配,以对所述输油管进行定位;并且,

所述输油管的靠近所述缸体的一侧与所述缸体之间存在间隙。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输油管的靠近缸体的一侧与缸体之间存在间隙,间隙的设置可使得输油管在装配时具有一定的空间,以使得输油管在上下摆动时不受限制。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发动机,所述输油管上的所述定位销与所述缸体上的所述定位孔之间存在间隙。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销与定位孔之间预留间隙,可以使得输油管在装配时具有一定的空间,进而可以使得输油管更加方便装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发动机润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发动机润滑装置中的输油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的油底壳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的油底壳总成具有连接孔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发动机润滑装置被移除;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的油底壳总成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的油底壳总成具有出油管螺栓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的发动机的缸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的发动机缸体的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的发动机缸体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发动机;11:缸体;12:润滑油道;13:定位孔;

10:油底壳总成;

100:发动机润滑装置;

110:供油装置;111:出油端;112:机油泵;1110:第一密封圈;1120:第一连接孔;113:反馈油路进油口;

120:输油管;121:进油口;1210:第二连接孔;122:出油口;1220:第二密封圈;123:定位销;124:进油端;125:接头;126:第三密封圈;

130:油底壳;131:出油口;132:滤清器;133:机滤螺柱;134:油道;135:进油口;136:第三连接孔;137:出油管螺栓;138:进油端;

A:输油管的长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做介绍,由于该机油泵出油管道较长,影响整体刚性与强度。出油管与机冷装置刚性连接固定,可能造成与机油泵体的连接处应力集中,存在疲劳开裂风险。

综上,上述润滑机构中输油管分别与供油装置和发动机的缸体通过螺栓刚性连接,可能会因为供油装置和输油管的制造误差和装配精度问题导致供油装置在输油过程中输油管的两端易发生泄漏,并且刚性连接在使用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应力过于集中的现象,这样会使得输油管存在疲劳开裂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润滑机构的输油管的两端易发生泄漏和输油管存在容易疲劳开裂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动机润滑装置、油底壳总成及发动机,可避免因为供油装置和输油管的制造误差和装配精度问题导致供油装置在输油过程中输油管的两端易发生泄漏的现象,以及减小了输油管在使用过程中,应力过于集中而导致疲劳开裂的风险。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发动机润滑装置,用于为发动机提供润滑油,所述发动机润滑机构包括供油装置和输油管;其中,

所述供油装置具有出油端,所述出油端设有出油口,所述输油管具有进油端和出油端,所述输油管的所述进油端设置有进油口,所述输油管的所述出油端设置有出油口,所述供油装置上的所述出油端与所述输油管的所述进油端柔性连接,所述输油管的所述出油端与所述发动机的进油端柔性连接,以使所述输油管能够相对于所述供油装置的所述出油端和所述发动机的所述进油端发生偏移;且所述输油管的所述进油口与所述供油装置的所述出油口连通,所述输油管的所述出油口与所述发动机的所述进油端的进油口连通,所述供油装置通过所述输油管将润滑油输送至所述发动机。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施方式通过将输油管设置为分别与供油装置的出油端和发动机的进油端柔性连接的方式,通过这种设置方式能够使得输油管相对于供油装置的出油端和发动机的进油端发生偏移;可避免因为供油装置和输油管的制造误差和装配精度问题导致供油装置在输油过程中输油管的两端易发生泄漏的现象,以及减小了输油管在使用过程中,应力过于集中而导致疲劳开裂的风险。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发动机润滑装置,所述输油管的所述进油端的外壁面套设有第一密封圈,且所述第一密封圈密封连接于所述输油管的所述进油端的所述外壁面与所述供油装置的所述出油端的内壁面之间;所述输油管的所述出油端设置有接头和第二密封圈;所述输油管的所述出油口设置于所述接头上,所述输油管的所述出油口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接头的底面,且所述输油管的所述出油口的轴线方向与所述输油管的长度方向垂直,所述第二密封圈设置于所述输油管的所述出油口的一端的内壁面上,且所述第二密封圈用于密封连接于所述输油管的所述接头的底面与所述发动机的所述进油端的顶面之间;所述输油管的所述进油口的轴线方向与所述输油管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第二密封圈均设置为弹性结构;其中,

所述输油管的所述进油端通过所述第一密封圈与所述供油装置的所述出油端柔性连接,所述输油管的所述出油端通过所述第二密封圈与所述发动机的所述进油端柔性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采用弹性结构的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不仅可以实现输油管的出油端与发动机的进油端柔性连接、输油管的进油端与供油装置的出油端柔性连接,还可以对输油管的出油端与发动机的进油端的连接处、输油管的进油端与供油装置的出油端的连接处进行密封,其使用效果更佳。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发动机润滑装置,所述供油装置包括机油泵,所述机油泵的出油端为所述供油装置的所述出油端,所述机油泵的出油口为所述供油装置的所述出油口,所述输油管的所述进油端插入于所述机油泵的所述出油口内;并且,

所述输油管的所述进油端的外壁面与所述机油泵的所述出油端的内壁面之间为间隙配合。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施方式中输油管的进油口与机油泵的出油口在输油管的进油口的轴向方向上存在间隙,间隙的设置可使得输油管在装配过程中,在其轴线上活动不受限制。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发动机润滑装置,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第二密封圈均设置为O型圈,且所述第一密封圈分别与所述输油管的所述进油端的外壁面和所述供油装置的所述出油端的内壁面贴合,所述第二密封圈分别与所述接头的底面和所述发动机的所述进油端的顶面贴合。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均设置为O型圈,且第一密封圈采用贴合的方式分别与输油管的进油端的外壁面和供油装置的出油端的内壁面连接,第二密封圈采用贴合的方式分别与接头的底面和发动机的进油端的顶面连接,其更加容易装配。

另外,依靠O型圈的变形,输油管相对于机油泵的出油端和发动机的进油端能够实现小范围的上下摆动,摆动的范围会随着输油管的长度而变大,可以补偿机油泵出油口和进油口之间的制造和装配偏差。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油底壳总成,包括油底壳和发动机润滑装置;所述发动机的所述进油端设置于所述油底壳上,所述输油管的所述出油端通过所述第二密封圈与所述油底壳上的所述进油端柔性且密封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输油管的出油口与油底壳的进油口连接并连通,这种结构设置可使得机油泵更加方便地将机油输送至油底壳内。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油底壳总成,所述油底壳上的所述进油口处还设置有滤清器、机滤螺柱和油道;所述滤清器、所述机滤螺柱和所述油道依次连接并连通;当所述供油装置包括机油泵时,所述机油泵将润滑油依次经过所述输油管、所述油底壳的所述进油口、所述滤清器和所述机滤螺柱输送至所述油道。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油底壳上的进油口处还设置有滤清器、机滤螺柱和油道;滤清器、机滤螺柱和油道依次连接并连通;机油泵将润滑油依次经过输油管、油底壳的进油口、滤清器和机滤螺柱输送至油道,可使得本实施方式中的油底壳总成机油供给更加方便。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油底壳总成,所述机油泵的外壳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孔,所述输油管的接头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连接孔,所述油底壳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连接孔对应的第三连接孔,所述机油泵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孔螺栓连接于所述发动机的缸体上对应的连接孔,所述输油管通过所述第二连接孔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孔上。

所述输油管通过所述第二连接孔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孔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输油管可以通过第二连接孔固定连接于第三连接孔上,这种结构的设置可使得输油管、机油泵与油底壳更加方便地连接,以及将三者连接地更加牢靠。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油底壳总成,当所述输油管的所述出油口处设置有第二密封圈时,所述接头的底面与所述输油管的所述出油口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密封圈槽,所述第二密封圈部分嵌设于所述密封圈槽内,且所述第二密封圈的一侧面与所述接头的底面贴合,另一侧面与所述油底壳的所述进油端的顶面贴合,所述接头上的所述第二连接孔与所述油底壳上的所述第三连接孔通过紧固件固定,以使所述第二密封圈压紧于所述接头的底面与所述油底壳的所述进油端的顶面之间,且所述第二密封圈将所述输油管的所述出油端与所述油底壳的所述进油端的连接处密封。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密封圈可以对输油管的出油端与发动机的进油端的连接处进行密封,以防止供油装置在工作过程中发生机油泄漏。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发动机,包括缸体和油底壳总成,所述油底壳总成固定连接于所述缸体的底部,且所述缸体内设置有润滑油道,所述油底壳总成中的所述油道与所述润滑油道管路连接;其中,

所述机油泵通过所述输油管将所述润滑油输送至所述输油管的所述出油口处,所述润滑油依次经过所述油底壳的所述进油口、所述滤清器、所述机滤螺柱和所述油道进入所述润滑油道。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发动机,所述输油管的所述出油口的端部设置有定位销,所述缸体的底部设置有定位孔,所述定位销与所述定位孔适配,以对所述输油管进行定位;并且,

所述输油管的靠近所述缸体的一侧与所述缸体之间存在间隙。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输油管的靠近缸体的一侧与缸体之间存在间隙,间隙的设置可使得输油管在装配时具有一定的空间,以使得输油管在上下摆动时不受限制。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发动机,所述输油管上的所述定位销与所述缸体上的所述定位孔之间存在间隙。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销与定位孔之间预留间隙,可以使得输油管在装配时具有一定的空间,进而可以使得输油管更加方便装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发动机润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发动机润滑装置中的输油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的油底壳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的油底壳总成具有连接孔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发动机润滑装置被移除;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的油底壳总成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的油底壳总成具有出油管螺栓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的发动机的缸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的发动机缸体的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的发动机缸体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发动机;11:缸体;12:润滑油道;13:定位孔;

10:油底壳总成;

100:发动机润滑装置;

110:供油装置;111:出油端;112:机油泵;1110:第一密封圈;1120:第一连接孔;113:反馈油路进油口;

120:输油管;121:进油口;1210:第二连接孔;122:出油口;1220:第二密封圈;123:定位销;124:进油端;125:接头;126:第三密封圈;

130:油底壳;131:出油口;132:滤清器;133:机滤螺柱;134:油道;135:进油口;136:第三连接孔;137:出油管螺栓;138:进油端;

A:输油管的长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发明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发明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发明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发明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发明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发明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发动机润滑装置,如图1-图2,该发动机润滑装置100用于为发动机1(参见图6)提供润滑油,发动机润滑装置100包括供油装置110和输油管120。

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供油装置110具有出油端111,出油端111设置有出油口,输油管120具有进油端124和出油端,输油管120的进油端124设置有进油口121,出油端设置有出油口122,供油装置110上的出油端111与输油管120的进油端124柔性连接,以使输油管120能够相对于供油装置110的出油端111和发动机1的进油端138发生偏移;且输油管120的进油口121与供油装置110的出油口连通,输油管120的出油口122与发动机1的进油端138的进油口135连通,供油装置110通过输油管120将润滑油输送至发动机1。

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动机润滑装置100通过将输油管120实现与油底壳130上的进油口135柔性连接,整个系统可靠性高,可避免应力集中问题,进而可使得供油装置110更加方便布置。

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发动机润滑装置100通过将输油管120与油底壳130上的进油口135为柔性连接,能够使得输油管120相对于供油装置110的出油端111和发动机1的进油端138发生偏移;可避免因为供油装置110和输油管120的制造误差和装配精度问题导致供油装置110在输油过程中输油管120的两端易发生泄漏的现象,以及减小了输油管120在使用过程中,应力过于集中而导致疲劳开裂的风险。

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输油管120具体可以设置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常见的铝合金材料制成,其具体可根据实际设计和使用需求设定,本实施方式对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发动机润滑装置100,输油管120的进油端124的外壁面套设有第一密封圈1110,且第一密封圈1110密封连接于输油管120的进油端124的外壁面与供油装置110的出油端111的内壁面之间;输油管120的出油端设置有接头125和第二密封圈1220;输油管120的出油口122设置于接头125上,输油管120的出油口122的一端延伸至接头125的底面,且输油管120的出油口122的轴线方向与输油管120的长度方向(如图2中箭头A所指的方向)垂直,第二密封圈1220设置于输油管120的出油口122的一端的内壁面上,且第二密封圈1220用于密封连接于输油管120的接头125的底面与发动机1的进油端138的顶面之间;输油管120的进油口121的轴线方向与输油管120的长度方向平行;第一密封圈1110和第二密封圈1220均设置为弹性结构;其中,

输油管120的进油端124通过第一密封圈1110与供油装置110的出油端111柔性连接,输油管120的出油端通过第二密封圈1220与发动机1的进油端138柔性连接。

具体的,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采用弹性结构的第一密封圈1110和第二密封圈1220,不仅可以实现输油管120的出油端与发动机1的进油端138柔性连接、输油管120的进油端124与供油装置110的出油端111柔性连接,还可以对输油管120的出油端与发动机1的进油端138的连接处、输油管120的进油端124与供油装置110的出油端111的连接处进行密封,其使用效果更佳。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发动机润滑装置100,供油装置110包括机油泵112,机油泵112的出油端111为供油装置110的出油端111,机油泵112的出油口111为供油装置110的出油口,输油管120的进油端插入于机油泵112的出油口111内。

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输油管120的进油端124的外壁面与机油泵112的出油端111的内壁面之间为间隙配合。

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输油管120的进油口121与机油泵112的出油口111在输油管120的进油口121的轴向方向上存在间隙,间隙的设置可使得输油管120在装配过程中,在其轴线上活动不受限制。

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机油泵112为现有中发动机1上的机油泵112,其型号根据发动机1的型号而定,本实施方式对机油泵112的型号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发动机润滑装置100,第一密封圈1110和第二密封圈1220均设置为O型圈,且第一密封圈1110分别与输油管120的进油端124的外壁面和供油装置110的出油端111的内壁面贴合,第二密封圈1220分别与接头125的底面和发动机1的进油端138的顶面贴合。

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密封圈1110和第二密封圈1220均可以设置为弹性结构的O型圈,且第一密封圈1110采用贴合的方式分别与输油管120的进油端124的外壁面和供油装置110的出油端111的内壁面连接,第二密封圈1220采用贴合的方式分别与接头125的底面和发动机1的进油端138的顶面连接,其更加容易装配。

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依靠O型圈的变形,输油管120相对于机油泵112的出油端和发动机1的进油端138能够实现小范围的上下摆动,摆动的范围会随着输油管120的长度而变大,可以补偿机油泵112的出油端111和油底壳130的进油进油端138之间的制造和装配偏差。

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密封圈1110和第二密封圈1220具体可以设置为O型橡胶垫等各种形式的密封圈,其具体可根据实际设计和使用需求设定,本实施方式对此不做限定。

更进一步,如图2和图3所示,输油管120可以是通过螺栓可拆卸地固定于发动机的油底壳上与供油装置110相对应的位置,且输油管120的一端具有进油口121,另一端具有出油口122,其中,输油管120的进油口121延伸至供油装置110的出油口的位置,并与供油装置110的出油口连接并连通,输油管120的出油口122延伸至油底壳的进油口135的位置,并与油底壳的进油口135连接并连通。

更进一步,本实施例中的输油管120可以是由铝合金材质制成,以及分别在输油管120的进油口121处设置第一密封圈1110,和在输油管120的出油口122处设置第二密封圈1220。其中,第一密封圈1110用于将输油管120的进油口121与供油装置110的出油口的连接处密封,以防止润滑油从供油装置110中进入输油管120时发生泄漏的风险;第二密封圈1220用于将输油管120的出油口122与油底壳130的进油口135的连接处密封,以防止润滑油从输油管120中进入到油底壳的进油口135时发生泄漏的风险。

另外,发动机1在工作过程中,供油装置110相对于油底壳130会发生不可避免的摆动或偏移,如果输油管120设置为刚性结构,由于刚性结构的输油管不会根据供油装置110和油底壳两者的相对偏移而发生适应性的变形,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导致输油管120的出油口122与油底壳的进油口135的连接处发生错位,或者输油管120的进油口121与供油装置110的出油口的连接处发生错位。各个连接处的错位势必会导致润滑油发生泄漏,如此一来,会造成润滑油的过多损耗,还会影响到发动机的使用性能,从而会导致使用者的经济损失。

而在本实施例中,将输油管120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密封圈1110和第二密封圈1220,当供油装置110相对于油底壳会发生不可避免的摆动或偏移时,第一密封圈1110和第二密封圈1220会伴随其偏移发生适应性的变形,并不会造成输油管120的两端连接处发生错位的问题,进而可以避免润滑油泄漏而导致上述问题的发生。

更进一步,在输油管120具有出油口122的一端还设置有两个第二连接孔1210,两个第二连接孔1210分别设置于出油口122的两侧;其中,两个第二连接孔1210均可以是螺栓孔,这里需要理解的是,油底壳130上的进油口135的两侧与第二连接孔1210对应的地方也设置有两个第三连接孔136(参见图4)。

输油管120在安装过程中,出油口122与油底壳130的进油口135对准后,将两个第二连接孔1210分别与油底壳130上的两个第三连接孔136通过螺栓连接,以将输油管120的出油口122固定于油底壳130的进油口135上,输油管120的进油口121与供油装置110的出油口通过插入连接。

需要理解的是,供油装置110固定于油底壳130上,其固定方式与现有技术中的供油装置的固定方式类似,此处不做过多解释。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油底壳总成,如图3-图5所示,该油底壳总成10包括油底壳130和实施例1中的发动机润滑装置100;发动机1的油底壳130的进油端138设置于油底壳130靠近发动机的缸体的一侧上,输油管120的出油端与油底壳130的进油端柔性且密封连接。

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参见实施例1中的图1-图2,输油管120的出油口122与油底壳130的进油口135连接并连通,这种结构设置可使得机油泵112更加方便地将机油输送至油底壳130内。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油底壳总成10,参见实施例2中的图7,油底壳130上的进油口处还设置有滤清器132、机滤螺柱133和油道134;滤清器132、机滤螺柱133和油道134依次连接并连通;当供油装置110包括机油泵112时,机油泵112将润滑油依次经过输油管120、油底壳130的进油口135、滤清器132和机滤螺柱133输送至油道134。

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油底壳130上的进油口处还设置有滤清器132、机滤螺柱133和油道134;滤清器132、机滤螺柱133和油道134依次连接并连通;机油泵112将润滑油依次经过输油管120、油底壳130的进油口135、滤清器132和机滤螺柱133输送至油道134,可使得本实施方式中的油底壳总成10机油供给更加方便。

更为具体的,油底壳总成在装配过程中,油底壳130预先设置有机滤螺柱133,避免安装机滤螺柱133后装时产生的铝屑进润滑油道,油道134设置于油底壳机滤螺柱133的上方,且油道134与缸体主油道对接,油道134的端面设置有O型圈,以减少机油泄漏。

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滤清器132、机滤螺柱133和油道134的结构与现有技术中的滤清器、机滤螺柱和油道的结构类似,本实施方式对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油底壳总成10,机油泵112的外壳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孔1120,输油管120的接头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连接孔1210,油底壳130上设置有与第二连接孔1210对应的第三连接孔136,机油泵112通过第一连接孔1120螺栓连接与发动机的缸体上,输油管120通过第二连接孔1210固定连接于第三连接孔136上。

具体的,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将供油装置100通过4个螺栓固定于发动机1的缸体11上,另外,供油装置100与发动机1的缸体11也可以是通过其它方式连接,其具体可根据实际设计和使用需求设定,本实施方式对此不做限定。

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机油泵112可通过第一连接孔1120固定连接于进油口135上,输油管120通过第二连接孔1210固定连接于第三连接孔136上,这种结构的设置可使得输油管120、机油泵112与油底壳130更加方便地连接,以及将三者连接地更加牢靠。

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孔1120、第二连接孔1210和第三连接孔136为螺栓孔,其具体可设置为2个、4个,也可以设置为6个,还可以设置为8个,还可以设置更多数量,其具体可根据实际设计和使用需求设定,本实施方式对此不做限定。

更为具体的,第二连接孔1210上设置有第三密封圈126,在第二连接孔1210通过螺栓与第三连接孔136连接时,第三密封圈126可将第二连接孔1210与第三连接孔136的连接处密封,进一步防止供油装置110在工作过程中发生机油泄漏。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油底壳总成10,当输油管120的出油口122处设置有第二密封圈1220时,接头125的底面与120输油管的出油口122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密封圈槽,第二密封圈1220部分嵌设于密封圈槽内,第二密封圈1220的一侧面与接头125的底面贴合,另一侧面与油底壳130的进油端的顶面贴合,接头125上的第二连接孔1210与油底壳130上的第三连接孔136通过螺栓固定,以使第二密封圈1220压紧于接头125的底面与油底壳的进油端的顶面之间,且第二密封圈1220将输油管120的出油端与油底壳130的进油端的连接处密封。

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输油管120的出油口122处设置有第二密封圈1220,第二密封圈1220将输油管120的出油口122与油底壳130的进油口135的连接处密封,可减小供油装置110在工作过程中发生机油泄漏的风险。

更进一步,如图6所示,出油管螺栓137自身带有橡胶垫圈,这种结构的设置可减小润滑油在低压通过油底壳130的进油口135时外漏、以及减少高压通过油底壳130的进油口135时内漏的风险。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动机1,如图7-图9所示,包括缸体11和实施例2中的油底壳总成10,油底壳总成10固定连接于缸体11的底部,且缸体11内设置有润滑油道12,油底壳总成10中的油道134与润滑油道12管路连接。

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参见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的图1-图5,机油泵112通过输油管120将润滑油输送至输油管120的出油口122处,润滑油依次经过油底壳130的进油口135、滤清器132、机滤螺柱133和油道134进入润滑油道12。

更为具体的,缸体11内的润滑油道12与油底壳130上的出油口131连接并连通,润滑油经过油道134后,会通过出油口131进入到润滑油道12中对发动机1进行润滑。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发动机1,输油管120的出油口122的端部设置有定位销123,缸体11的底部设置有定位孔13,定位销123与定位孔13适配,以对输油管120进行定位;并且输油管120的靠近缸体11的一侧与缸体11之间存在间隙。

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销123固定连接于接头125的顶部,输油管120的靠近缸体11的一侧与缸体11之间存在间隙,间隙的设置可使得输油管120在装配时具有一定的空间,以使得输油管120在安装过程中,可以上下摆动,进而可使得输油管120更加方便地进行安装于本实施例中的发动机1上。

更进一步,定位销123设置于输油管120的出油口122的背部,定位销123与定位孔13之间预留有一定的间隙,以使得输油管120在安装过程中可以上下摆动。

另外,输油管120的出油口122通过定位销123与缸体11上的定位孔13连接,以实现对输油管120进行定位。

需要理解的是,间隙的大小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本实施方式对此不做限定。例如可以是1mm,也可以是3mm。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20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摩托车用机油粗过滤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