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组

文档序号:785707 发布日期:2021-04-09 浏览:47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电池组 (Battery pack ) 是由 竹内博 于 2020-09-29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电池组。其目的在于将电池组紧凑地构成,同时防止正极部件和负极部件的短路而不增加部件数量。内部单元具有:包括多个电池单元的电池单元群、保持所述电池单元群的保持件和与所述保持件连接的平台。所述平台包括:由正极侧电装品的端子部或正极侧回路部件构成的正极部件和由负极侧电装品的端子部或负极侧回路部件构成的负极部件相邻地配置的绝缘性的主表面;和从所述主表面突出并将所述正极部件和所述负极部件之间隔开的绝缘性的隔开部。(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battery pack. The purpose is to compactly configure a battery pack, and prevent short-circuiting of a positive electrode member and a negative electrode member without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components. The internal unit has: the battery pack includes a battery cell group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battery cells, a holder holding the battery cell group, and a platform connected to the holder. The platform includes: a positive electrode member formed of a terminal portion of the positive electrode-side electrical component or the positive electrode-side circuit member and a negative electrode member formed of a terminal portion of the negative electrode-side electrical component or the negative electrode-side circuit member, which are adjacently disposed; and an insulating partition portion that protrudes from the main surface and partitions the positive electrode member and the negative electrode member.)

电池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组。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摩托车,其为搭载有电池的混合动力车。该电池存储向EV行驶用马达供给的电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7788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电池及其相关的电装品(electrical component)为了充分确保用于其他装置的空间,优选是紧凑的。构成紧凑的电池组时,正极侧的部件和负极侧的部件可以相互靠近地配置。而且,各部件多用金属制的紧固件固定,有必要使得在万一紧固件脱落时,脱落的紧固件也不会使正极侧的部件和负极侧的部件短路。为了防止短路,可考虑设置绝缘性的保护部件,但该情况下会导致部件数量的增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将电池组紧凑地构成,同时防止正极部件和负极部件的短路而不增加部件数量。

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一形态的电池组具备壳体和容纳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单元,所述内部单元具有:包括多个电池单元的电池单元群、保持所述电池单元群的保持件、与所述保持件连接的平台、搭载于所述平台的多个电装品、搭载于所述平台的多个回路部件和将所述多个电装品及所述多个回路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固定的至少一个金属制的紧固件,所述多个电装品包括:与所述电池单元群的正极侧电气连接的正极侧电装品;和与所述电池单元群的负极侧电气连接的负极侧电装品,所述多个回路部件包括:与所述电池单元群的正极侧电气连接的正极侧回路部件;和与所述电池单元群的负极侧电气连接的负极侧回路部件,所述平台包括:由所述正极侧电装品的端子部或所述正极侧回路部件构成的正极部件和由所述负极侧电装品的端子部或所述负极侧回路部件构成的负极部件相邻地配置的绝缘性的主表面;和从所述主表面突出并将所述正极部件和所述负极部件之间隔开的绝缘性的隔开部。

根据上述结构,在电装品、回路部件等密集配置的结构中,即使金属制的紧固件脱落,也能通过平台的隔开部防止紧固件使正极部件和负极部件短路。因此,可以将电池组紧凑地构成,同时防止平台上的正极部件和负极部件的短路而不增加部件数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将电池组紧凑地构成,同时防止正极部件与负极部件的短路而不增加部件数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实施形态的摩托车的侧视图;

图2是从图1所示的摩托车所搭载的电池组的后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3是在拆下盖子状态下从后下方观察图2所示的电池组的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的电池组的后视图;

图5是图3所示的电池组的纵剖视图;

图6是从图3所示的平台的第二板部及支柱部的下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7是从图3所示的平台的第二板部及支柱部的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8是图3所示的电池组的继电器(relay)装置及其附近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5 电池组

20 壳体

21 壳体主体

22 盖

26 正极侧电缆

26a 端子部

27 负极侧电缆

27a 端子部

28 减振器

30 内部单元

33 电池单元群

33a 电池单元

34 保持件

35 平台

36 BMS(第一电装品)

37c 端子部

37 继电器装置(第二电装品;正极侧电装品)

37b、37c 端子部

38 熔断器装置(第二电装品;正极侧电装品)

38b、38c 端子部

39 电流传感器(负极侧电装品)

39b 检测孔

40 第一正极电装品侧汇流条(正极侧回路部件)

41 第二正极电装品侧汇流条(正极侧回路部件)

42 第三正极电装品侧汇流条(正极侧回路部件)

43 负极电装品侧汇流条(负极侧回路部件)

44 导电圈

45 正极电池侧汇流条

46 负极电池侧汇流条

46a 一端部

51 第一板部

52 第二板部

52a 外表面(主表面)

52b 隔开部

52c 开口

52d 座部

52e 周端缘

52ea 相向部

52f 内表面

53 支柱部

B1 第一螺栓(紧固件)

B2 第二螺栓(紧固件)

G 间隙

H1~H4 插通孔

N1 第一螺母

N2 第二螺母

W 开口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形态。

图1是根据实施形态的摩托车1的侧视图。如图1所示,摩托车1是作为交通工具的一例的混合动力车。摩托车1具备:前轮2(从动轮)、后轮3(驱动轮)、车身框架4、将前轮2与车身框架4的前部连接的前悬架5和将后轮3与车身框架4的后部连接的后悬架(未图示)。前悬架5所连接的支架6上连接有与把手7连接的转向轴(未图示)。该转向轴以能发生角位移的形式支持于作为车身框架4的一部分的头管4a上。

车身框架4具有:从头管4a向后方延伸的主框架4b、从主框架4b的上后部向后方延伸的座椅支持框架4c和从主框架4b的下部向座椅支持框架4c的中途部延伸并从下方支持座椅支持框架4c的辅助框架19。在把手7的后侧设有燃料箱8,在燃料箱8的后侧设有驾驶员就坐的座椅9。座椅9支持于座椅支持框架4c。在主框架4b上,在前轮2和后轮3之间搭载有作为行驶动力源的发动机E。在发动机E的附近配置有作为行驶动力源的电动马达M。

曲轴箱10从发动机E的汽缸Eb的下部向后方延伸。在发动机E的汽缸Eb的后方且曲轴箱10的上方配置有产生向驱动轮传递的行驶动力的驱动用的电动马达M。电动马达M通过曲轴箱10支持于主框架4b。在电动马达M上一体地设有逆变器(inverter)12,但也可以在与电动马达M相离的位置配置逆变器。

在曲轴箱10的内部配置有具备输入轴11a及输出轴11b的变速器11。对输入轴11a,从发动机E的曲轴Ea通过齿轮及主离合器(未图示)传递动力。对变速器11的输入轴11a,从电动马达M通过未图示的动力传递机构传递动力。即,发动机E及电动马达M两者的动力传递至输入轴11a。另外,摩托车1不限于并联混动方式,也可以是串联混动方式。支持后轮3并向前后方向延伸的摇臂13以能发生角位移的形式支持于车身框架4。变速器11的输出轴11b的旋转动力通过输出传递部件14(例如链条、皮带等)传递至后轮3。

在电动马达M的后方配置有支持于座椅支持框架4c的电池组15。即,电池组15配置在座椅9的下侧。通过将储存向电动马达M供给的电力的驱动系的电池组15配置在座椅9的下侧,可使作为重量物的电池组15位于摩托车1的重心附近。电池组15储存向电动马达M供给的电力。在电池组15的后方配置有支持于座椅支持框架4c的DCDC转换器16。DCDC转换器16使从电池组15输出的电力的电压降低。

在DCDC转换器16的后方配置有支持于座椅支持框架4c的辅助电池17。来自电池组15的电力被DCDC转换器16降压后供给至辅助电池17。即,电池组15输出驱动作为行驶驱动源的电动马达M的高电压的电力,另一方面,辅助电池17输出向电装品(例如ECU等)供给的低电压的电力。

电池组15的下端位于比后轮3的上端靠近下方且前方的位置。电池组15的一部分位于座椅支持框架4c的下侧。电池组15、DCDC转换器16及辅助电池17被与后轮3相向的后挡泥板18从下方覆盖。后挡泥板18支持于座椅支持框架4c。后挡泥板18的前部覆盖电池组15的后表面及底面。电池组15配置在座椅支持框架4c及辅助框架19的车宽方向内侧。电池组15的互相在车宽方向相向的一对两侧面(左面及右面)向摩托车1的外部露出。即,电池组15的车宽方向的两侧面在侧视摩托车1时露出,直接碰上行驶风。

图2是从图1的摩托车1所搭载的电池组15的后上方观察的立体图。另外,以下的说明中,用电池组15搭载于摩托车1的状态的朝向(姿势)定义方向,但电池组15的朝向不限于此。如图2所示,电池组15具备大致长方体的壳体20。壳体20具有壳体主体21及盖22。壳体主体21具有六面体的后面侧开放的形状,在壳体主体21的内部空间配置有后述的电池集合体31(参照图3)。

盖22从后方封闭壳体主体21的内部空间,构成壳体20的后壁。盖22具有凹形状,在盖22的内部空间配置有后述的电装品集合体32(参照图3)。在盖22上设有与后述的内部单元30电气连接的正极侧连接件23及负极侧连接件24。另外,在壳体主体21的两侧壁设有散热片是较好的。

图3是在将盖22拆下的状态下从后下方观察图2所示的电池组15的立体图。图4是图3所示的电池组15的后视图。图5是图3所示的电池组15的纵剖视图。图6是从图3所示的平台(platform)35的第二板部52及支柱部53的下方观察的立体图。图7是从图3所示的平台35的第二板部52及支柱部53的上方观察的立体图。图8是图3所示的电池组15的继电器装置37及其附近的剖视图。

如图3至5所示,电池组15的壳体20中,内部单元30以可出入的形式被容纳。内部单元30具备电池集合体31及电装品集合体32。电装品集合体32配置在电池集合体31的侧方(例如后方)。由此可以抑制内部单元30的高度尺寸的增大。

电池集合体31具备电池单元群33及保持件34。电池集合体31整体上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电池单元群33包括多个电池单元33a。各电池单元33a具有大致圆柱形状,以形成大致长方体状的群的形式排列并互相导通。保持件34由绝缘性树脂形成,保持电池单元群33。

电装品集合体32具备:平台35、BMS36、继电器装置37、熔断器装置38、电流传感器39、第一正极电装品侧汇流条40、第二正极电装品侧汇流条41、第三正极电装品侧汇流条42、负极电装品侧汇流条43、多个第一螺栓B1(紧固件)、第二螺栓B2(紧固件)、导电圈(collar)44、正极电池侧汇流条45和负极电池侧汇流条46。

平台35是设置有电装品的台,并与保持件34连接。平台35由绝缘性树脂形成。平台35沿着电池集合体31的侧面(例如后表面)配置。平台35上搭载有作为电装品的BMS(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电池管理系统)36、继电器装置37、熔断器装置38及电流传感器39。又,平台35搭载有作为回路部件的第一正极电装品侧汇流条40、第二正极电装品侧汇流条41、第三正极电装品侧汇流条42及负极电装品侧汇流条43。

具体而言,平台35具有包括第一板部51、第二板部52及多个支柱部53的两层构造。第一板部51及第二板部52相互平行配置且相分离,并通过多个支柱部53相互连结。第一板部51固定于保持件34。第一板部51及第二板部52平行于电池集合体31的后表面。

在第一板部51的外表面(后表面)安装有BMS36(第一电装品)及与其连接的电路图案(未图示)。在第一板部51和第二板部52之间的间隙,电流传感器39(第一电装品)以搭载于第一板部51的状态配置。在第二板部52的外表面(后表面)搭载有继电器装置37(第二电装品;正极侧电装品)及熔断器装置38(第二电装品;正极侧电装品)。

继电器装置37具有外壳37a及一对端子部37b、37c。在外壳37a内容纳有继电器(未图示)。外壳37a具有形成有外周面、上表面及底面的大致圆柱状的外形。一对端子部37b、37c设置在外壳37a的上表面。熔断器装置38具有外壳38a及一对端子部38b、38c。在外壳38a内容纳有熔断器元件(未图示)。端子部38b从外壳38a向上方突出,端子部38c从外壳38a向下方突出。继电器装置37及熔断器装置38互相并排。

在第二板部52的外表面(主表面)上配置有第一~第三正极电装品侧汇流条40~42(电装品侧汇流条;正极侧回路部件)。第一正极电装品侧汇流条40将正极电池侧汇流条45的一端部与熔断器装置38的端子部38c连接。正极电池侧汇流条45的另一端部与电池单元群33的正极侧电气连接。第二正极电装品侧汇流条41将熔断器装置38的端子部38b与继电器装置37的端子部37c连接。第三正极电装品侧汇流条42将继电器装置37的端子部37b与正极侧电缆26的端子部26a连接。

正极侧电缆26在平台35的左右方向一方侧沿第二板部52的外表面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在正极侧电缆26的上端部设有正极侧连接件23,在正极侧电缆26的下端部设有端子部26a。

在平台35的左右方向另一方侧,负极侧电缆27沿第二板部52的外表面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在负极侧电缆27的上端部设有负极侧连接件24,在负极侧电缆27的下端部设有端子部27a。在第二板部52的外表面设有负极电装品侧汇流条43(电装品侧汇流条;负极侧回路部件)。负极电装品侧汇流条43的一端部与负极侧电缆27的端子部27a连接。负极电装品侧汇流条43的另一端部通过后述的第二螺栓B2及导电圈44与负极电池侧汇流条46的一端部电气连接。负极电池侧汇流条46的另一端部与电池单元群33的负极侧电气连接。

继电器装置37、熔断器装置38、第一~第三正极电装品侧汇流条40~42、负极电装品侧汇流条43及端子部26a、27a分别借由金属制的第一螺栓B1固定于第二板部52。负极侧电缆27的端子部27a及负极电池侧汇流条46(负极部件)靠近熔断器装置38的端子部38c及第一正极电装品侧汇流条40(正极部件),并相邻配置。

如图3、4、6及7所示,第二板部52由绝缘性树脂一体成型而形成。第二板部52上,在与第一螺栓B1对应的位置嵌件成型(insert molding)有多个第一螺母N1。第二板部52具有从其外表面52a(主表面)的规定位置突出的隔开部52b。隔开部52b为板状。第二板部52由绝缘性树脂形成,因此外表面52a及隔开部52b具有绝缘性。

隔开部52b以在由熔断器装置38的端子部38c及第一正极电装品侧汇流条40构成的正极部件和由负极侧电缆27的端子部27a及负极电池侧汇流条46构成的负极部件之间的间隙通过的形式延伸。即,隔开部52b将所述正极部件和所述负极部件之间隔开。从第二板部52的外表面52a起的隔开部52b的突出高度比从第二板部52的外表面52a起的所述正极部件及所述负极部件的最大高度高。

隔开部52b的至少上侧部在铅直方向上延伸。例如,隔开部52b遍及第二板部52的外表面52a的上端至下端的范围中大于70%的区域(优选大于80%的区域)地在铅直方向上延伸。与隔开部52b的左右方向一方侧相邻的所述正极部件和与隔开部52b的左右方向另一方侧相邻的所述负极部件遍及外表面52a的上端至下端的所述范围中大于70%的区域(优选大于80%的区域)地在铅直方向上延伸。用于通过第一螺栓B1从侧方固定负极电装品侧汇流条43的一端部和负极侧电缆27的端子部27a的第一螺母N1朝向侧方嵌入于隔开部52b。

在第二板部52,在与继电器装置37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开口52c。开口52c在俯视时具有大致四边形状。第二板部52在开口52c的下侧具有从外表面52a突出的座部52d。座部52d从下方与继电器装置37的外壳37a的底面相向。座部52d具有包括肋构造的立体构造,厚度比隔开部52b大。座部52d上嵌入有用于通过第一螺栓B1固定继电器装置37的外壳37a的第一螺母N1。继电器装置37以从上方载置于座部52d的状态固定于座部52d。

内部单元30具有夹在保持件34和壳体主体21之间的减振器(damper)28。第二板部52的隔开部52b及座部52d的梢端(突出端)以在与盖22之间形成间隙G的状态靠近盖22。盖22和隔开部52b之间的间隙G的尺寸比螺栓B1的最小厚度小。

如图7及8所示,第二板部52具有划定开口52c的周端缘52e。周端缘52e中的与继电器装置37的外壳37a的外周面相向的相向部52ea具有沿着外壳37a的外周面的形状。具体而言,相向部52ea具有从外表面52a侧向内表面52f侧(第一板部51侧)使开口宽度W减小的逐渐变窄形状(锥形形状)。继电器装置37配置于开口52c,且与第二板部52的外表面52a相比向第一板部51侧露出。由此,从第二板部52的外表面52a起的继电器装置37的突出量h比继电器装置37的外径D小。

回到图3至5,配置于第一板部51和第二板部52之间的电流传感器39在其外壳39a形成有检测孔39b。检测孔39b向第一板部51及第二板部52开口。电流传感器39为非接触式(例如,霍尔元件方式,CT方式等),利用通过检测孔39b的导电体的电流引起的磁力来检测出该电流。

在第一板部51及第二板部52分别形成有与电流传感器39的检测孔39b重叠的插通孔H1、H2。在负极电装品侧汇流条43形成有与第二板部52的插通孔H2重叠的插通孔H3。负极电池侧汇流条46具有配置在第一板部51和保持件34之间的一端部46a,在该一端部46a形成有与第一板部51的插通孔H1重叠的插通孔H4。在保持件34嵌入有第二螺母N2,该第二螺母N2的孔与插通孔H4重叠。即,插通孔H1~H4及第二螺母N2的孔与电流传感器39的检测孔39b重叠。

导电圈44插通于电流传感器39的检测孔39b和第一板部51及第二板部52的插通孔H1、H2。插通孔H3、H4与插通孔H1、H2及检测孔39b相比为小径,且导电圈44与插通孔H3、H4相比为大径而被夹在负极电装品侧汇流条43和负极电池侧汇流条46之间。导电圈44是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的筒体,例如为金属筒。

插通孔H3、H4及导电圈44中插通有第二螺栓B2,第二螺栓B2与保持件34的螺母N2螺合。即,在第二螺栓B2将负极电池侧汇流条46、第一板部51、第二板部52及负极电装品侧汇流条43共紧固的状态下,导电圈44与负极电池侧汇流条46及负极电装品侧汇流条43抵接而导通。

根据上述结构,从正极侧电缆26至负极侧电缆27的电气回路中,第三正极电装品侧汇流条42、继电器装置37、第二正极电装品侧汇流条41、熔断器装置38、第一正极电装品侧汇流条40、正极电池侧汇流条45、电池单元群33、负极电池侧汇流条46、导电圈44(第二螺栓B2)、负极电装品侧汇流条43以该顺序串联排列。

根据以上说明的结构,在继电器装置37及熔断器装置38等电装品、汇流条40~43等回路部件密集配置的结构中,即使第一螺栓B1、第二螺栓B2脱落,也可以通过平台35的隔开部52b来防止脱落的螺栓使正极部件(熔断器装置38的端子部38c及第一正极电装品侧汇流条40)和负极部件(负极侧电缆27的端子部27a及负极电池侧汇流条46)短路。由此,可以将电池组15紧凑地构成,同时防止平台35上的正极侧和负极侧的短路而不增加部件数量。

又,平台35具有通过支柱部53将相离的第一板部51及第二板部52连结而成的两层构造,因此可以将多个电装品(BMS36、继电器装置37、熔断器装置38、电流传感器39等)紧凑地配置,可使电池组15小型化。

又,电流传感器39测量流经与负极电池侧汇流条46及负极电装品侧汇流条43接触导通的导电圈44(及第二螺栓B2)的电流,由此可以测量流经负极电装品侧汇流条43和负极电池侧汇流条46之间的电流。因此,能够以紧凑的结构配置电流传感器39。

又,继电器装置37配置于第二板部52的开口52c,且与第二板部52的外表面52a相比向第一板部51露出,因此可以抑制较大的继电器装置37的从第二板部52起的突出量h,使电池组15小型化。

又,第二板部52的周端缘52e的相向部52ea具有从外表面52a侧向内表面52f侧(第一板部51侧)使开口宽度减小的逐渐变窄形状,因此可以抑制第二板部52的开口宽度过大,同时抑制继电器装置37的从第二板部52起的突出量h。因此,可以减小盖22(参照图5)的厚度。此外,万一继电器装置37的固定发生脱落,也可以通过第二板部52的周端缘52e的相向部52ea接住继电器装置37。

又,继电器装置37载置于与继电器装置37的底面相向的座部52d,因此可以通过第二板部52的座部52d稳定地支持继电器装置37。又,在平台35的隔开部52b及座部52d的梢端与盖22之间形成有间隙G,因此在减振器28吸收振动时可以防止隔开部52b或座部52d与盖22发生干扰而向电装品等传递冲击。又,第二板部52具有嵌件成型的第一螺母N1,并且保持件34具有嵌件成型的第二螺母N2,因此组装作业变得容易且耐振动性变得良好。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形态,可以变更、追加或删除其结构。例如,交通工具不限于摩托车,也可以是其他车辆(例如三轮机动车等由骑手跨乘的跨乘式车辆)。又,代替混合动力车,交通工具也可以是不搭载内燃机而以电动马达的驱动力行驶的电动车辆。电池组除用作交通工具的电动马达的电源以外也可以用作其他用途(例如,固定设置装置等)的电源。

19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锂离子电池注液后静置工艺优化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