捆扎机

文档序号:789012 发布日期:2021-04-09 浏览:20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捆扎机 (Binding machine ) 是由 森尻刚史 田岛伸崇 杉原进平 于 2019-09-05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钢筋捆扎机(1A)具备将丝线(W)向作为捆扎对象物的钢筋(S)的周围引导的引导部(5)。引导部(5)具备将钢筋(S)向插拔口(53)诱导的诱导部(59)。诱导部(59)设置于第一引导件(51)的顶端侧,通过设置从第一引导件(51)的顶端朝向基端侧而向第一引导件(51)与第二引导件(52)的间隔接近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而构成。(A reinforcing bar binding machine (1A) is provided with a guide section (5) for guiding a wire (W) to the periphery of a reinforcing bar (S) as a binding object. The guide section (5) is provided with a guide section (59) for guiding the reinforcing bar (S) to the insertion/extraction opening (53). The guiding portion (59) is provided on the distal end side of the first guide (51), and is configured by providing an inclined surface that is inclined from the distal end of the first guide (51) toward the proximal end side in a direction in which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first guide (51) and the second guide (52) approaches.)

捆扎机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将钢筋等捆扎对象物利用丝线捆扎的捆扎机。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了“从装配于捆扎机主体的丝线卷盘拉出丝线并向设置于捆扎机主体的顶端的引导部输送,向配置于引导部的内侧的钢筋的周围卷绕丝线,进行捆扎”的称作钢筋捆扎机的捆扎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捆扎机具备与引导部隔开规定的间隔而设置的下部引导件,向引导部与下部引导件之间放入钢筋而进行捆扎动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第51261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捆扎机中,在向引导部与下部引导件之间放入钢筋的动作中,若钢筋与引导部的顶端抵碰,则有可能无法向引导部与下部引导件之间放入钢筋。作业者需要向引导部与下部引导件之间可靠地放入钢筋,在作业上花费工夫。

本公开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而完成,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向一对引导件之间容易地放入钢筋的捆扎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公开的捆扎机具备:主体部;输送部,输送丝线;第一引导件,从主体部的一方的端部向第一方向延伸,引导由输送部输送的丝线,并且在沿着第一方向的顶端侧具有第一诱导部;第二引导件,相对于第一引导件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隔开放入捆扎对象物的间隔而配置,引导由输送部输送的丝线;及扭转部,扭转由第一引导件及第二引导件引导的丝线,第一诱导部由从该第一诱导部的沿着第一方向的顶端侧朝向基端侧而向第一引导件与第二引导件的间隔接近的方向倾斜的面构成。

在该捆扎机中,由于第一诱导部由从顶端侧朝向基端侧而向第一引导件与第二引导件的间隔接近的方向倾斜的面构成,所以若捆扎对象物与第一诱导部抵碰,则被向朝向第一引导件与第二引导件之间的方向诱导。

发明效果

在本公开的捆扎机中,能够向第一引导件与第二引导件之间容易地放入捆扎对象物,能够减少作业的工夫。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主视图。

图5是示出握持部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内部结构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7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内部结构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8A是示出引导部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8B是示出引导部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9是示出引导部及接触构件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10A是示出接触构件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10B是示出接触构件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11是示出检测第二引导件的输出部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1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功能框图。

图13是示出目视确认部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4A是示出目视确认部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4B是示出目视确认部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5A是示出引导部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5B是示出引导部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6A是示出引导部的其他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6B是示出引导部的其他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7A是示出引导部的其他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7B是示出引导部的其他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8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19A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19B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20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21A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21B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作为本发明的捆扎机的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一例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例子>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侧视图,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俯视图,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主视图。

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1A具备第一主体部301、第二主体部302及连结第一主体部301和第二主体部302的长条状的连结部303。第一主体部301具备把手部304h,该把手部304h具有作业者能够把持的一对握持部304L、304R。另外,第一主体部301被安装蓄电池310B。

图5是示出握持部的一例的立体图。把手部304h在主要由右手把持的握持部304R具备操作部304t。操作部304t例如以能够以未图示的轴为支点进行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握持部304R,从握持部304R的表面突出。操作部304t通过与握持部304R一起由作业者把持而相对于握持部304R转动从而工作。钢筋捆扎机1A在握持部304R内具备输出部,该输出部通过操作部304t工作而进行规定的输出。将通过操作部304t工作而进行规定的输出的输出部称作后述的第一输出部。

图6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内部结构的一例的侧视图,图7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内部结构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第二主体部302具备将缠绕有丝线W的丝线卷盘2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收容的收容部2和输送缠绕于收容于收容部2的丝线卷盘20的丝线W的输送部3。另外,第二主体部302具备对由输送部3输送的丝线W打卷的限制部4和将由限制部4打卷的丝线W向作为捆扎对象物的钢筋S的周围引导的引导部5。而且,第二主体部302具备切断丝线W的切断部6、扭转丝线W的扭转部7及驱动切断部6及扭转部7等的驱动部8。

钢筋捆扎机1A在第二主体部302的一侧设置有引导部5。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设置引导部5的一侧定义为前。钢筋捆扎机1A通过由连结部303连结第一主体部301和第二主体部302,与不具备连结部303的钢筋捆扎机相比,成为引导部5与把手部304h之间延伸的形态。

收容部2构成为能够进行丝线卷盘20的装卸及支承。输送部3具备作为输送构件的一对输送齿轮30。输送部3在丝线W夹持于一对输送齿轮30之间的状态下通过未图示的电动机使输送齿轮30旋转而输送丝线W。输送部3根据输送齿轮30的旋转方向而能够将丝线W向箭头F所示的正方向和箭头R所示的反方向双方输送。

切断部6相对于箭头F所示的丝线W向正方向的输送,设置于输送部3的下游侧。切断部6具备固定刀刃部60和通过与固定刀刃部60的协同配合而切断丝线W的可动刀刃部61。另外,切断部6具备将驱动部8的动作向可动刀刃部61传递的传递机构62。

固定刀刃部60具备供丝线W通过的开口60a。可动刀刃部61通过以固定刀刃部60为支点的旋转动作而切断通过固定刀刃部60的开口60a的丝线W。

限制部4通过在沿着由输送部3输送的丝线W的输送方向的多处(在本例中是至少3处)具备与丝线W相接的第一~第三限制构件,从而对丝线W进行沿着图7的虚线所示的丝线W的输送路径Wf的打卷。

限制部4的第一限制构件由上述的固定刀刃部60构成。另外,限制部4相对于箭头F所示的丝线W向正方向的输送,在固定刀刃部60的下游侧具备限制构件42作为第二限制构件,在限制构件42的下游侧具备限制构件43作为第三限制构件。限制构件42及限制构件43由圆柱状的构件构成,丝线W与外周面相接。

限制部4配合成为螺旋状的丝线W的输送路径Wf,在曲线上配置固定刀刃部60、限制构件42及限制构件43。固定刀刃部60的供丝线W通过的开口60a设置于丝线W的输送路径Wf上。另外,限制构件42相对于丝线W的输送路径Wf设置于径向的内侧。而且,限制构件43相对于丝线W的输送路径Wf设置于径向的外侧。

由此,通过由输送部3输送的丝线W一边与固定刀刃部60、限制构件42及限制构件43相接一边通过,以沿着丝线W的输送路径Wf的方式对丝线W打卷。

限制部4具备将驱动部8的动作向限制构件42传递的传递机构44。限制构件42构成为,在利用输送部3将丝线W向正方向输送并对丝线W打卷的动作中,能够向丝线W相接的位置移动,在将丝线W向反方向输送并将丝线W向钢筋S缠绕的动作中,能够向不与丝线W相接的位置移动。

图8A、图8B是示出引导部的一例的侧视图,图9是示出引导部及接触构件的一例的立体图,图10A、图10B是示出接触构件的一例的侧视图,接着,对使一对引导件工作的结构及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引导部5具备供限制部4的限制构件43设置的第一引导件51和将由限制部4及第一引导件51打卷后的丝线W向扭转部7引导的第二引导件52。

第一引导件51安装于第二主体部302的前侧的端部,在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上延伸。如图7所示,第一引导件51具备具有供由输送部3输送的丝线W滑动接触的引导面51g的槽部51h。在第一引导件51中,在将向第二主体部302安装的一侧设为基端侧,将从第二主体部302向第一方向延伸的一侧设为顶端侧时,限制构件42设置于第一引导件51的基端侧,限制构件43设置于第一引导件51的顶端侧。在第一引导件51的引导面51g与限制构件42的外周面之间形成丝线W能够通过的间隙。限制构件43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向第一引导件51的引导面51g突出。

第二引导件52安装于第二主体部302的前侧的端部。第二引导件52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箭头A2所示的第二方向上与第一引导件51对向设置。第一引导件51与第二引导件52之间沿着第二方向而隔开规定的间隔,在第一引导件51与第二引导件52之间如图8A、图8B所示那样形成插拔钢筋S的插拔口53。

引导部5具备将钢筋S向插拔口53诱导的诱导部59。诱导部59是第一诱导部的一例,在第一引导件51的顶端侧与第一引导件51一体地设置,通过设置从诱导部59的顶端侧朝向基端侧而第一引导件51与第二引导件52的间隔接近的面而构成,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诱导部59设置于比第一引导件51的顶端侧处的槽部51h的端部P2靠顶端侧处。更具体而言,诱导部59由倾斜面构成,该倾斜面从第一引导件51的顶端P1朝向第一引导件51的槽部51h的端部P2的附近相对于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而向第一引导件51与第二引导件52的间隔接近的方向倾斜。

诱导部59的倾斜角度α若以后述的轴线Ax为基准,则优选为6°以上且45°以下。另外,在第一引导件51中,沿着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的诱导部59的长度(详细而言,从第一引导件51的顶端P1到第一引导件51的顶端侧的槽部51h的端部P2为止的长度)优选为10mm以上且30mm以下。而且,包括诱导部59的第一引导件51的该方向上的长度(详细而言,从后述的罩部11的顶端P3到第一引导件51的顶端P1为止的长度)优选为110mm以下。

若诱导部59的倾斜角度α为6°以上,则即使在将从第一引导件51的顶端P1到槽部51h的端部P2为止的诱导部59的长度设为10mm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第一引导件51与第二引导件52的间隔即插拔口53扩宽为1mm以上。不过,若诱导部59的倾斜角度α超过45°,则在与向第一引导件51与第二引导件52之间的插拔口53插入钢筋S的动作中的钢筋捆扎机1A的移动方向相反的一侧产生钢筋S按压钢筋捆扎机1A的力,因此难以将钢筋S沿着诱导部59而向插拔口53放入。若诱导部59的长度小于10mm,则使钢筋S沿着诱导部59移动的长度不足。另外,若诱导部59的长度超过30mm,则成为使钢筋S沿着诱导部59移动时的阻力,难以将钢筋S沿着诱导部59向插拔口53放入。而且,存在配设有钢筋S的钢筋配置面与位于比钢筋配置面靠下侧(底侧)处的基础构造物的距离、近前侧的钢筋配置面与里侧的钢筋配置面的距离为110mm这一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若第一引导件51的长度超过110mm,则第一引导件51的顶端与基础构造物等接触,无法将钢筋S放入至插拔口53内的规定的位置。

第一引导件51具备能够从把手部304h侧目视确认引导部5的位置的目视确认部510。目视确认部510是第一目视确认部的一例,比第二主体部302的外形向外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目视确认部510设置于第一引导件51的基端侧,朝向与设置第二引导件52的一侧相反的方向而比第二主体部302的外形向外侧在第二方向上突出。

如图9所示,第二引导件52具备沿着与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正交的箭头A3所示的第三方向而对向的一对侧引导件52a。在第二引导件52中,在将向第二主体部302安装的一侧设为基端侧,将从第二主体部302向第一方向延伸的一侧设为顶端侧时,一对侧引导件52a从顶端侧朝向基端侧而间隔变窄。一对侧引导件52a的基端侧以丝线W能够通过的间隔对向。

第二引导件52的基端侧支承于轴52b而安装于第二主体部302。轴52b的轴线是沿着第三方向的方向。第二引导件52能够以轴52b为支点相对于第二主体部302转动。第二引导件52的顶端侧的端部52c能够在相对于在箭头A2所示的第二方向上与第二引导件52对向的第一引导件51的端部51c接近的方向及离开的方向上移动。槽部51h的端部P2露出于第一引导件51的端部51c。

第二引导件52通过以轴52b为支点的转动而在如图8A的实线所示那样第二引导件52的端部52c与第一引导件51的端部51c的距离是第一距离L1的第一位置、与如图8A的双点划线所示且如图8B的实线所示那样第二引导件52的端部52c与第一引导件51的端部51c的距离是比第一距离L1短的第二距离L2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第二引导件52在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是第二引导件52的端部52c与第一引导件51的端部51c之间打开的状态。第二引导件52在处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第二引导件52的端部52c与第一引导件51的端部51c的间隔变宽,更容易向第一引导件51与第二引导件52之间的插拔口53放入钢筋S。

第二引导件52在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侧引导件52a位于图8A、图8B的虚线所示的丝线W的输送路径Wf。第二引导件52在处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只要第二引导件52的端部52c与第一引导件51的端部51c的间隔比第二引导件52处于第二位置的情况宽即可,可以是,侧引导件52a位于丝线W的输送路径Wf,也可以是,如图8A的实线所示,侧引导件52a位于比丝线W的输送路径Wf靠外侧处。

第二引导件52向朝向第一位置移动的方向由利用扭转螺旋弹簧等构成的施力构件54施力,保持向第一位置移动的状态。

钢筋捆扎机1A具备通过插入于第一引导件51与第二引导件52之间的插拔口53的钢筋S抵接而检测钢筋S并使第二引导件52工作的接触构件9A。另外,钢筋捆扎机1A具备覆盖第二主体部302的前侧的端部的罩部11。

罩部11从第二主体部302的前侧的端部到沿着第三方向的第二主体部302的左右两侧安装。罩部11由金属的板材等构成,是在第一引导件51的基端侧与第二引导件52的基端侧之间覆盖第二主体部302的前侧的端部的一部分或全部和第二主体部302的前侧的左右两侧的一部分的形状。相对于第二主体部302由树脂构成,罩部11由金属构成,由此,即使接触构件9A及钢筋S与罩部11抵接,也能够减少罩部11的磨损。

接触构件9A通过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轴90A而经由罩部11安装于第二主体部302。接触构件9A是折弯的形状,相对于轴90A在一侧设置使钢筋S抵接的抵接部91A,相对于轴90A在另一侧设置与第二引导件52相连的连结部92A。具体而言,在第二方向上,相对于轴90A在一侧设置抵接部91A,在另一侧设置连结部92A。

接触构件9A在第一引导件51与第二引导件52之间的中间附近设置轴90A。另外,接触构件9A从由轴90A支承的部位附近向第一引导件51侧隔开捆扎了钢筋S的丝线W能够通过的间隔而在箭头A3所示的第三方向上设置一对抵接部91A。抵接部91A延伸至第一引导件51的左右两侧。

而且,接触构件9A从由轴90A支承的部位向第二引导件52侧设置连结部92A,与第二引导件52中的与第一引导件51对向的一侧的相反侧的部位相接的位移部93A设置于连结部92A的顶端侧。

接触构件9A以轴90A为支点而相对于第二主体部302转动,在如图10A所示那样抵接部91A从罩部11向插拔口53突出的待机位置与如图10B所示那样抵接部91A向罩部11接近的工作位置之间移动。

接触构件9A在移动到图10B所示的工作位置的状态下,抵接部91A是从轴90A沿着箭头A2所示的第二方向而向设置有第一引导件51的方向延伸的形状。由此,接触构件9A通过以轴90A为支点的转动,抵接部91A沿着以轴90A为中心的圆弧而沿着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移动。在向第一引导件51与第二引导件52之间的插拔口53插入钢筋S的动作中,钢筋捆扎机1A向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移动。通过该钢筋捆扎机1A与钢筋S的相对的移动,接触构件9A的抵接部91A由沿着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的力按压,接触构件9A向工作位置移动。由此,通过以轴90A为支点的转动而抵接部91A移动的方向成为如下方向:沿着通过钢筋捆扎机1A与钢筋S的相对的移动而钢筋S按压抵接部91A的力的方向。另外,在移动到图10B所示的工作位置的状态下,接触构件9A是连结部92A从轴90A相对于抵接部91A向前方倾斜而向设置有第二引导件52的方向延伸的形状。由此,接触构件9A通过以轴90A为支点的转动,位移部93A沿着以轴90A为中心的圆弧而沿着箭头A2所示的第二方向移动。由此,接触构件9A由施力构件54施力,在第二引导件52处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位移部93A由第二引导件52向离开第一引导件51的方向按压。因而,接触构件9A通过以轴90A为支点的转动而向待机位置移动,抵接部91A从罩部11突出。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例中,接触构件9A设为了通过对第二引导件52施力的施力构件54的力而移动的结构,但也可以设为具备对接触构件9A施力的其他的施力构件的结构。

若抵接部91A被压靠于钢筋S,则抵接部91A沿着第一方向移动。由此,接触构件9A以轴90A为支点进行转动,向工作位置移动。若接触构件9A向工作位置移动,则通过以轴90A为支点的连结部92A的转动,位移部93A向接近第一引导件51的方向移动。由此,位移部93A按压第二引导件52,第二引导件52向第二位置移动。这样,通过钢筋S与抵接部91A抵接且位移部93A移动,第二引导件52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

图11是示出检测第二引导件的输出部的一例的侧视图,接着,参照各图来说明第二输出部12A的详情。钢筋捆扎机1A具备检测第二引导件52移动到第二位置而进行规定的输出的第二输出部12A。第二输出部12A例如是通过可动件120的位移而输出变化的结构。在本例中,若通过接触构件9A向待机位置移动而第二引导件52向第一位置移动,则第二引导件52向离开可动件120的方向移动。这样,将第二引导件52移动到第一位置的状态下的第二输出部12A的输出设为关断。相对于此,若通过接触构件9A向工作位置移动而第二引导件52向第二位置移动,则第二引导件52向按压可动件120的方向移动。这样,将第二引导件52移动到第二位置的状态下的第二输出部12A的输出设为接通。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检测第二引导件的输出部利用非接触的传感器构成。另外,也可以设为取代检测第二引导件的输出部而具备检测接触构件移动到工作位置的输出部的结构。

接着,参照各图对扭转部7及驱动部8进行说明。扭转部7具备供丝线W卡合的卡合部70和使卡合部70工作的工作部71。卡合部70通过工作部71的动作而旋转,从而扭转缠绕于钢筋S的丝线W。

驱动部8具备驱动扭转部7等的扭转电动机80、进行减速及转矩的放大的减速器81、经由减速器81由扭转电动机80驱动而旋转的旋转轴82及向切断部6及限制构件42传递驱动力的移动构件83。在扭转部7和驱动部8中,旋转轴82和工作部71及卡合部70的旋转中心配置于同轴上。将旋转轴82和工作部71及卡合部70的旋转中心称作轴线Ax。

卡合部70形成有供由输送部3输送到切断部6的丝线W通过的第一通路和供由限制部4打卷且由引导部5引导到扭转部7的丝线W通过的第二通路。

驱动部8通过旋转轴82的旋转动作而沿着旋转轴82的轴向使工作部71移动。通过工作部71沿着旋转轴82的轴向移动,卡合部70保持由引导部5引导到扭转部7的丝线W的顶端侧。

关于驱动部8,通过与工作部71沿着旋转轴82的轴向移动的动作联动而移动构件83沿着旋转轴82的轴向移动,移动构件83的动作由传递机构44向限制构件42传递,限制构件42向不与丝线相接的位置移动。而且,通过工作部71沿着旋转轴82的轴向移动,移动构件83的动作由传递机构62向可动刀刃部61传递,可动刀刃部61工作而丝线W被切断。

驱动部8使沿着旋转轴82的轴向移动的工作部71通过旋转轴82的旋转动作而旋转。工作部71通过绕着旋转轴82的轴旋转而利用卡合部70扭转丝线W。

图1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功能框图。钢筋捆扎机1A利用控制部100A来检测通过操作部304t的操作而工作的第一输出部15和通过钢筋S与接触构件9A的抵接部91A抵接且钢筋S被压靠的动作而工作的第二输出部12A的输出。控制部100A按照第一输出部15、按照第二输出部12A的输出来控制驱动输送齿轮30的输送电动机31及驱动扭转部7等的扭转电动机80,执行利用丝线W捆扎钢筋S的一系列动作。

接着,对通过钢筋捆扎机1A而将钢筋S利用丝线W捆扎的动作进行说明。作业者将钢筋捆扎机1A的把手部304h利用双手把持。即,作业者利用右手来把持把手部304h的握持部304R,利用左手来把持把手部304h的握持部304L。

若操作部304t与握持部304R一起由作业者把持,则操作部304t通过相对于握持部304R转动而工作。若操作部304t工作,则第一输出部15的输出成为接通,控制部100A检测第一输出部15的输出成为了接通。

作业者将钢筋捆扎机1A的把手部304h利用双手把持,将引导部5的位置向2根钢筋S的交叉部位对准,向插拔口53放入钢筋S。

钢筋捆扎机1A为了捆扎作业者的脚边的钢筋S,将引导部5朝下,在作业者站立的状态下使用。作为捆扎对象的钢筋S处于离开把手部304h的位置,而且,视野由第一主体部301、连结部303及第二主体部302遮挡,难以看见引导部5、2根钢筋S的交叉部位。因而,难以将引导部5的位置向2根钢筋S的交叉部位对准。另外,在捆扎钢筋S的动作中,优选使钢筋S的交叉部位与包括图7等所示的丝线W的输送路径Wf的假想面大致一致。

于是,钢筋捆扎机1A具备能够从把手部304h侧目视确认引导部5的位置的目视确认部510。目视确认部510设置于第一引导件51的基端侧,朝向与设置第二引导件52的一侧相反的方向而从第二主体部302向第二方向突出。这样,目视确认部510以从第二主体部302突出的形态设置于第一引导件51,把持把手部304h并站立的状态的作业者能够容易地对目视确认部510进行目视确认。另外,目视确认部510设置于与包括图7所示的通过第一引导件51的槽部51h的丝线W的输送路径Wf的假想面大致一致的位置。由此,能够将包括丝线W的输送路径Wf的假想面的位置作为目视确认部510的位置而进行目视确认。由此,能够一边对目视确认部510进行目视确认,一边将第一引导件51的位置向钢筋S的交叉部位容易地对准。并且,通过将第一引导件51的位置向钢筋S的交叉部位对准,能够使钢筋S的交叉部位与包括丝线W的输送路径Wf的假想面大致一致。

另外,钢筋捆扎机1A在第一引导件51的顶端侧设置有将钢筋S向插拔口53诱导的形状的诱导部59。作业者能够将钢筋S向诱导部59抵碰,以诱导部59在钢筋S上滑动的方式使其移动。由此,若第一引导件51的诱导部59被抵靠于钢筋S,则能够向钢筋S进入插拔口53的方向诱导第一引导件51。若诱导部59的倾斜角度α以轴线Ax为基准而为5°以上且45°以下,则通过第一引导件51的诱导部59与钢筋S抵碰,能够向钢筋S进入插拔口53的方向可靠地诱导第一引导件51。

而且,钢筋捆扎机1A在钢筋S未向插拔口53放入的状态下,如图10A所示,第二引导件52向第一位置移动,第二引导件52的端部52c与第一引导件51的端部51c的间隔变宽。由此,更容易向插拔口53放入钢筋S。

需要说明的是,在成为捆扎对象的钢筋S的里侧存在别的钢筋、壁面等障碍物的情况下,若第一引导件51的顶端P1与障碍物抵碰,则无法使捆扎对象的钢筋S与接触构件9A的抵接部91A抵接。相对于此,若从第一引导件51的顶端P1到第一引导件51的顶端侧的槽部51h的端部P2为止的长度为10mm以上且30mm以下,则能够抑制第一引导件51的顶端P1与障碍物抵碰,使钢筋S与接触构件9A的抵接部91A抵接。

作业者通过向将钢筋S放入插拔口53的方向使钢筋捆扎机1A移动的动作而将钢筋S向接触构件9A的抵接部91A压靠。

接触构件9A通过向将钢筋S放入插拔口53的方向使钢筋捆扎机1A移动的动作,接受沿着钢筋捆扎机1A移动的方向的力而抵接部91A被按压。由此,接触构件9A通过抵接部91A沿着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移动而以轴90A为支点进行转动,如图10B所示,向工作位置移动。

若交叉的2根钢筋S向插拔口53放入,则一方的钢筋S位于第一引导件51的一方的侧部,另一方的钢筋S位于第一引导件51的另一方的侧部。相对于此,接触构件9A的一对抵接部91A从第一引导件51与第二引导件52之间向第一引导件51的左右两侧延伸。由此,放入到插拔口53的钢筋S可靠地与抵接部91A抵接,能够使接触构件9A向工作位置移动。另外,接触构件9A的抵接部91A通过以轴90A为支点的转动动作而沿着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移动。由此,通过向将钢筋S放入插拔口53的方向使钢筋捆扎机1A移动,能够按压抵接部91A,无需为了使接触构件9A工作而使钢筋捆扎机1A向别的方向移动。

若接触构件9A向工作位置移动,则通过以轴90A为支点的连结部92A的转动,位移部93A向接近第一引导件51的方向按压第二引导件52,第二引导件52向第二位置移动。

若第二引导件52向第二位置移动,则第二输出部12A的输出成为接通,控制部100A检测第二输出部12A的输出成为了接通。在第二输出部12A的输出成为接通的接触构件9A移动到工作位置的状态下,钢筋S是被放入到图7的虚线所示的丝线W的输送路径Wf内且可捆扎位置的状态。由此,第二输出部12A能够检测钢筋S被放入到丝线W的输送路径Wf内。

控制部100A若在检测到第一输出部15的输出成为了接通的状态下检测到第二输出部12A的输出成为了接通,则控制输送电动机31和扭转电动机80,执行利用丝线W捆扎钢筋S的一系列动作。

若对捆扎动作的详情进行说明,则通过输送电动机31向正方向旋转且输送齿轮30向正方向旋转,丝线W被向箭头F所示的正方向输送。由输送部3向正方向输送的丝线W通过构成限制部4的第一限制构件即固定刀刃部60和第二限制构件即限制构件42。通过了限制构件42的丝线W通过与第一引导件51的引导面51g相接而被向第三限制构件即限制构件43引导。

由此,由输送部3向正方向输送的丝线W通过与固定刀刃部60、限制构件42、限制构件43及第一引导件51的引导面51g相接而被弯曲成圆弧状。并且,由输送部3向正方向输送的丝线W通过固定刀刃部60和限制构件43从圆弧状的外周方向相接且在固定刀刃部60与限制构件43之间限制构件42从圆弧状的内周方向相接而被进行描绘大致圆的打卷。

第一引导件51的端部51c与第二引导件52的端部52c之间在第二引导件52移动到第二位置的状态下,隔开规定的间隔。不过,在第二引导件52移动到第二位置的状态下,一对侧引导件52a位于丝线W的输送路径Wf,由输送部3向正方向输送的丝线W如上述那样由限制部4打卷,因此被向第二引导件52的一对侧引导件52a之间引导。

被向第二引导件52的一对侧引导件52a之间引导的丝线W通过由输送部3向正方向输送而由第二引导件52的一对侧引导件52a向扭转部7的卡合部70引导。并且,控制部100A若判断为丝线W的顶端部被输送至规定的位置,则停止输送电动机31的驱动。由此,丝线W向钢筋S的周围呈螺旋状缠绕。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引导件52未移动到第二位置且第二输出部12A的输出为关断的状态下,控制部100A不进行丝线W的输送。由此,丝线W不向扭转部7的卡合部70卡合,能够抑制产生输送不良。

控制部100A停止了丝线W向正方向的输送后,使扭转电动机80向正方向旋转。通过使扭转电动机80向正方向旋转,利用工作部71使卡合部70工作,利用卡合部70保持丝线W的顶端侧。

控制部100A若判断为使扭转电动机80旋转至利用卡合部70保持丝线W为止,则停止扭转电动机80的旋转,使输送电动机31向反方向旋转。若使扭转电动机80旋转至利用卡合部70保持丝线W,则移动构件83的动作由传递机构44向限制构件42传递,限制构件42向不与丝线相接的位置移动。

若输送电动机31向反方向旋转,则输送齿轮30向反方向旋转,丝线W被向箭头R所示的反方向输送。通过将丝线W向反方向输送的动作,丝线W以向钢筋S紧贴的方式缠绕。

控制部100A若判断为使输送电动机31向反方向旋转至将丝线W向钢筋S缠绕,则使输送电动机31的旋转停止后,使扭转电动机80向正方向旋转。通过使扭转电动机80向正方向旋转,通过移动构件83而可动刀刃部61经由传递机构62工作,丝线W被切断。

在丝线W被切断后,通过继续扭转电动机80的正方向的旋转而使卡合部70旋转,扭转丝线W。

控制部100A若判断为使扭转电动机80向正方向旋转至扭转丝线W,则使扭转电动机80向反方向旋转。通过使扭转电动机80向反方向旋转,使卡合部70返回初始位置,解除丝线W的保持。由此,能够将捆扎了钢筋S的丝线W从卡合部70拔出。

控制部100A若判断为使扭转电动机80向反方向旋转至使卡合部70等返回初始位置,则使扭转电动机80的旋转停止。

作业者向将由丝线W捆扎的钢筋S从插拔口53拔出的方向使钢筋捆扎机1A移动。若通过向将钢筋S从插拔口53拔出的方向使钢筋捆扎机1A移动的动作而不再施加按压接触构件9A的抵接部91A的力,则通过施力构件54的力而第二引导件52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

若第二引导件52向第一位置移动,则接触构件9A被向位移部93A离开第一引导件51的方向按压,通过以轴90A为支点的转动而向待机位置移动,抵接部91A从罩部11突出。

通过作业者向将由丝线W捆扎后的钢筋S从插拔口53拔出的方向使钢筋捆扎机1A移动的动作,第二引导件52向第一位置移动,第二引导件52的端部52c与第一引导件51的端部51c的间隔变宽。由此,更容易从插拔口53拔出钢筋S。

图13、14A、图14B是示出目视确认部的变形例的立体图。在图13中,具备能够从把手部304h侧目视确认第一引导件51与第二引导件52之间的插拔口53的位置的目视确认部511。

目视确认部511是第二目视确认部的一例,设置于罩部11,沿着箭头A3所示的第三方向而向左右的两侧方突出。目视确认部511在箭头A2所示的第二方向上位于图7所示的轴线Ax上。在捆扎钢筋S的动作中,优选使钢筋S的交叉部位与包括图7所示的丝线W的输送路径Wf的假想面和轴线Ax大致一致。由此,作业者能够一边将钢筋捆扎机1A的把手部304h利用双手把持,确认目视确认部510及目视确认部511的位置,一边将目视确认部510及目视确认部511位置向钢筋S的交叉部位对准,向插拔口53放入钢筋S,能够相对于钢筋S对准第一引导件51的朝向。

在图14A、图14B中,具备能够从把手部304h侧目视确认钢筋捆扎机1A相对于交叉的钢筋S的位置及朝向且能够相对于钢筋S对准第一引导件51的朝向的第二目视确认部即目视确认部512(A、B)。在图14A中,目视确认部512A设置于罩部11,相对于箭头A2所示的第二方向及箭头A3所示的第三方向以规定的角度向左右的两方向突出。一对目视确认部512A的角度是大致90°。

在图14B中,目视确认部512B设置于一对接触构件9A的各自,由表示相对于箭头A2所示的第二方向及箭头A3所示的第三方向以规定的角度向左右的两方向延伸的改变了颜色的线、线的凹凸形状等构成。一对目视确认部512B的角度是大致90°。

由此,作业者能够一边将钢筋捆扎机1A的把手部304h利用双手把持,确认目视确认部512A、512B的位置,一边将目视确认部512A、512B的朝向对准于交叉的各钢筋S的朝向,向插拔口53放入钢筋S。

图15A、图15B是示出引导部的变形例的立体图。在图15A中,引导部5B以与插拔口53对向的方式在设置第二引导件52的一侧具备将钢筋S向插拔口53诱导的第二诱导部即诱导部59B。

引导部5B在第二引导件52的顶端侧具备第三引导件520。第三引导件520经由罩部11而安装于第二主体部302。第二引导件52是在相对于第一引导件51离开的方向及接近的方向上移动的结构,但第三引导件520不在相对于第一引导件51离开的方向及接近的方向上移动。

第三引导件520是覆盖第二引导件52的形态,沿着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而向第二引导件52的前方及沿着箭头A2所示的第二方向而向与第一引导件51相反的方向延伸,在第三引导件520的顶端侧设置诱导部59B。

诱导部59B通过设置从第三引导件520的顶端朝向第二引导件52的顶端侧而第三引导件520与第一引导件51的间隔接近的面而构成。具体而言,诱导部59B由从第三引导件520的顶端朝向第二引导件52的顶端相对于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而向第三引导件520与第一引导件51的间隔接近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构成。

在图15A的结构中,能够将第三引导件520的诱导部59B抵靠于钢筋S,以诱导部59B在钢筋S的表面上滑动的方式使其移动。因而,诱导部59B能够向钢筋S进入插拔口53的方向诱导第三引导件520。

在图15B中,引导部5C以与插拔口53对向的方式在设置第二引导件52的一侧具备将钢筋S向插拔口53诱导的第二诱导部即诱导部59C。

引导部5C在第二引导件52的顶端侧具备第三引导件521。第三引导件521经由罩部11而安装于第二主体部302。第二引导件52是在相对于第一引导件51离开的方向及接近的方向上移动的结构,但第三引导件521不在相对于第一引导件51离开的方向及接近的方向上移动。

第三引导件521是覆盖第二引导件52的形态,沿着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直到与第一引导件51的诱导部59对向的部位为止向第二引导件52的前方延伸,在第三引导件520的顶端侧以与第一引导件51的诱导部59对向的方式设置诱导部59C。

在图15B的结构中,第三引导件521的沿着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的长度比第一引导件51长。由此,通过将第三引导件521的诱导部59C抵靠于钢筋S,以诱导部59C在钢筋S的表面上滑动的方式使其移动,钢筋S被向第一引导件的诱导部59与第三引导件521的诱导部59C之间放入,能够以沿着第三引导件521的诱导部59C的方式将钢筋S向插拔口53诱导。

图16A、图16B、图17A、图17B是示出引导部的其他变形例的立体图。在图16A、图16B中,引导部5D具备设置有诱导部59和目视确认部510的引导罩部540。第一引导件51具备引导臂51d,引导臂51d具备具有在图7中说明的引导面51g的槽部51h及限制构件43,引导丝线W。而且,第一引导件51具备引导罩部540,引导罩部540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引导臂51d装卸。设置于引导臂51d的槽部51h、限制构件43等的结构为了对丝线W打卷而需要,被要求精度,因此引导臂51d构成为向第二主体部302固定的部位。

相对于此,诱导部59和目视确认部510不为了对丝线W打卷而需要。因而,与具有引导面51g的槽部51h及限制构件43相比不被要求精度,因此能够构成为能够作为相对于引导臂51d独立的部位而装卸。

通过将设置有诱导部59和目视确认部510的引导罩部540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引导臂51d装卸,能够更换引导罩部540。另外,根据需要,能够以如图16A所示那样拆卸了引导罩部540的状态、如图16B所示那样安装了引导罩部540的状态使用。而且,也能够将具有其他功能的引导罩向引导臂51d安装。

在图17A、图17B中,引导罩部540B取代诱导部59而具备能够修正钢筋S的位置的卡定部541。卡定部541构成为,在引导罩部540B安装于引导臂51d的状态下,从第一引导件51向第二引导件52方向突出,能够供放入于插拔口53的丝线W卡定。由此,能够使卡定部541与放入于插拔口53的丝线W卡定,在抬起钢筋S的方向上使其移动而修正位置后,进行钢筋S的捆扎动作。

<第二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例子>

图18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侧视图。第二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1B不是长条状的形状,在主体部10以突出的形态设置把手部10h,在把手部10h的前侧设置接受使钢筋捆扎机1B工作的操作的扳机10t。钢筋捆扎机1B在主体部10的一侧设置引导部5。

引导部5具备将钢筋S向插拔口53诱导的诱导部59。诱导部59设置于第一引导件51的顶端侧,通过设置从第一引导件51的顶端朝向基端侧而向第一引导件51与第二引导件52的间隔接近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而构成,其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1A是同样的。

作业者把持钢筋捆扎机1B的把手部10h,将引导部5的位置向2根钢筋S的交叉部位对准,向插拔口53放入钢筋S。

钢筋捆扎机1B通过具备能够目视确认引导部5的位置的目视确认部510,能够一边对目视确认部510进行目视确认,一边将第一引导件51的位置向钢筋S的交叉部位容易地对准。

另外,钢筋捆扎机1B在第一引导件51的顶端侧设置将钢筋S向插拔口53诱导的形状的诱导部59。由此,若第一引导件51的诱导部59被抵靠于钢筋S,则能够向钢筋S进入插拔口53的方向诱导第一引导件51。

而且,钢筋捆扎机1B在未向插拔口53放入钢筋S的状态下,第二引导件52向第一位置移动,第二引导件52的端部52c与第一引导件51的端部51c的间隔变宽。由此,更容易向插拔口53放入钢筋S。

作业者通过向将钢筋S放入插拔口53的方向使钢筋捆扎机1B移动的动作而将钢筋S向接触构件9A的抵接部91A压靠。

接触构件9A通过向将钢筋S放入插拔口53的方向使钢筋捆扎机1A移动的动作,接受沿着钢筋捆扎机1A移动的方向的力而抵接部91A被按压。由此,接触构件9A通过抵接部91A沿着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移动而以轴90A为支点进行转动,与图10B的说明同样地向工作位置移动。

接触构件9A的抵接部91A通过以轴90A为支点的转动动作而沿着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移动。由此,能够通过向将钢筋S放入插拔口53的方向使钢筋捆扎机1A移动的动作而按压抵接部91A,无需为了使接触构件9A工作而使钢筋捆扎机1A向别的方向移动。

若接触构件9A向工作位置移动,则通过以轴90A为支点的连结部92A的转动,位移部93A向接近第一引导件51的方向按压第二引导件52,第二引导件52向第二位置移动。

若第二引导件52向第二位置移动,则在图11中说明的第二输出部12A的输出成为接通。在第二输出部12A的输出成为接通的接触构件9A移动到工作位置的状态下,钢筋S是被放入于图7的虚线所示的丝线W的输送路径Wf内且可捆扎位置的状态。由此,第二输出部12A能够检测钢筋S被放入于丝线W的输送路径Wf内。

通过作业者操作扳机10t,未图示的第一输出部的输出成为接通。在钢筋S未被压靠于接触构件9A的抵接部91A,接触构件9A处于待机位置,第二输出部12A的输出为关断的状态下,即使扳机10t被操作而未图示的第一输出部的输出成为接通,也不执行利用丝线W捆扎钢筋S的一系列动作。相对于此,在扳机10t被操作而未图示的第一输出部的输出成为了接通的状态下,若钢筋S被压靠于接触构件9A的抵接部91A,接触构件9A向工作位置移动而第二输出部12A的输出成为接通,则执行利用丝线W捆扎钢筋S的一系列动作。或者,作业者在将钢筋S压靠于接触构件9A的抵接部91A的状态下,操作扳机10t。通过扳机10t被操作,未图示的第一输出部的输出成为接通,执行利用丝线W捆扎钢筋S的一系列动作。

<第三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例子>

图19A、图19B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第三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1C是接触构件和第二引导件不联动的结构,不是如在图1等中说明那样第一主体部301和第二主体部302由长条状的连结部303连结的形态或者如在图18中说明那样长条状的形状,应用于把手部10h突出于主体部10的形态。

钢筋捆扎机1C具备引导丝线的引导部5。引导部5具备第一引导件51和第二引导件52。第一引导件51及第二引导件52安装于在图1等中说明的第二主体部302或者在图18中说明的主体部10的前侧的端部,在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上延伸。第二引导件52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箭头A2所示的第二方向上以与第一引导件51对向的方式设置。第二引导件52也可以构成为,通过以未图示的轴为支点的旋转,能够向相对于第一引导件51接近的方向和离开的方向移动。引导部5具备将钢筋向插拔口53诱导的诱导部59。诱导部59设置于第一引导件51的顶端侧。

第一引导件51具备能够目视确认引导部5的位置的目视确认部510。目视确认部510设置于第一引导件51的基端侧,朝向与设置第二引导件52的一侧相反的方向而从第二主体部302向第二方向突出。

钢筋捆扎机1C具备供钢筋S抵接的接触构件9B。接触构件9B通过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轴90B而经由罩部11安装于第二主体部302或主体部10。接触构件9B相对于轴90B在一侧设置将钢筋S抵接的抵接部91B。接触构件9B的抵接部91B从轴90B沿着箭头A2所示的第二方向而向设置有第一引导件51的方向延伸。

接触构件9B在第一引导件51与第二引导件52的中间附近设置轴90B。另外,接触构件9B在第一引导件51与第二引导件52之间从由轴90B支承的部位附近向第一引导件51侧设置一对抵接部91B。抵接部91B隔开捆扎了钢筋S的丝线W能够通过的间隔而设置于沿着第三方向的两侧。抵接部91B延伸至第一引导件51的左右两侧。

接触构件9B以轴90B为支点进行转动,在如图19A所示那样抵接部91B从罩部11向插拔口53突出的待机位置与如图19B所示那样抵接部91B向罩部11接近的工作位置之间移动。接触构件9B向朝向待机位置移动的方向由未图示的施力构件施力,保持向待机位置移动的状态。

钢筋捆扎机1C具备检测接触构件9B移动到工作位置的第二输出部14A。如图19A所示,若接触构件9B向待机位置移动,则接触构件9B的抵接部91B向离开可动件140的方向移动。这样,将接触构件9B移动到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的第二输出部14A的输出设为关断。相对于此,通过抵接部91B被压靠于钢筋,如图19B所示,接触构件9B向工作位置移动,从而接触构件9B的抵接部91B向按压可动件140的方向移动。这样,将接触构件9B移动到工作位置的状态下的第二输出部14A的输出设为接通。

如在图1等中说明那样,在应用于第一主体部301和第二主体部302由长条状的连结部303连结的形态的情况下,在通过操作部304t被操作而检测到第一输出部15的输出成为了接通的状态下,若通过接触构件9B向工作位置移动而检测到第二输出部14A的输出成为了接通,则如上所述,控制输送电动机31和扭转电动机80,执行利用丝线W捆扎钢筋S的一系列动作。

另外,如在图18中说明那样,在不是长条状的形状而应用于在主体部10突出把手部10h的形态的情况下,在扳机10t被操作而未图示的输出部的输出成为了接通的状态下,若钢筋S被压靠于接触构件9B的抵接部91B,接触构件9B向工作位置移动,第二输出部14A的输出成为接通,则执行利用丝线W捆扎钢筋S的一系列动作。

即使是接触构件和第二引导件不联动的结构,通过具备能够目视确认引导部5的位置的上述的目视确认部510,也能够一边对目视确认部510进行目视确认,一边将第一引导件51的位置向钢筋S的交叉部位容易地对准。

另外,通过在第一引导件51的顶端侧具备将钢筋S向插拔口53诱导的形状的诱导部59,若第一引导件51的诱导部59被抵靠于钢筋S,则能够向钢筋S进入插拔口53的方向诱导第一引导件51。

<第四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例子>

图20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第四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1D是不具备接触构件的结构,应用于如在图1等中说明那样第一主体部301和第二主体部302由长条状的连结部303连结的形态或者如在图18中说明那样不是长条状的形状而是在主体部10突出把手部10h的形态。

钢筋捆扎机1D具备引导丝线的引导部5。引导部5具备第一引导件51和第二引导件52。第一引导件51及第二引导件52安装于在图1等中说明的第二主体部302或者在图18中说明的主体部10的前侧的端部,在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上延伸。第二引导件52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箭头A2所示的第二方向上以与第一引导件51对向的方式设置。第二引导件52也可以构成为,通过以未图示的轴为支点的旋转,能够向相对于第一引导件51接近的方向和离开的方向移动。引导部5具备将钢筋向插拔口53诱导的诱导部59。诱导部59设置于第一引导件51的顶端侧。

第一引导件51具备能够目视确认引导部5的位置的目视确认部510。目视确认部510设置于第一引导件51的基端侧,朝向与设置第二引导件52的一侧相反的方向而从第二主体部302向第二方向突出。

即使是不具备接触构件的结构,通过具备能够目视确认引导部5的位置的上述的目视确认部510,也能够一边对目视确认部510进行目视确认,一边将第一引导件51的位置向钢筋S的交叉部位容易地对准。

另外,通过在第一引导件51的顶端侧具备将钢筋S向插拔口53诱导的形状的诱导部59,若第一引导件51的诱导部59被抵靠于钢筋S,则能够向钢筋S进入插拔口53的方向诱导第一引导件51。

需要说明的是,即使是不具备接触构件的结构,在成为捆扎对象的钢筋S的里侧存在别的钢筋、壁面等障碍物的情况下,若第一引导件51的顶端P1与障碍物抵碰,则也无法使捆扎对象的钢筋S与接触构件9A的抵接部91A抵接。相对于此,若从第一引导件51的顶端P1到第一引导件51的顶端侧的槽部51h的端部P2为止的长度为10mm以上且30mm以下,则能够抑制第一引导件51的顶端P1与障碍物抵碰,使钢筋S与罩部11抵接。

<第五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例子>

图21A及图21B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第五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1E在引导部5的第一引导件51、51E具备突出部57。突出部57通过设置沿着箭头A3所示的第三方向而向第一引导件51、51E的侧方突出的部位而构成。

在图21A中,突出部57以将第一引导件51的一方的侧板部和另一方的侧板部的上端部沿着第三方向分别向外侧弯曲的形态构成。在图21B中,第一引导件51E是以下的结构:具备具有上述的引导面51g的槽部51h及限制构件43且引导丝线W的引导臂51d被由金属的板材构成的罩部57A覆盖。突出部57以将覆盖引导臂51d的一方的侧部的罩部57A的上端部和覆盖另一方的侧部的罩部57A的上端部沿着第三方向分别向外侧弯曲的形态构成。需要说明的是,突出部57也可以通过在第一引导件51、引导臂51d或罩部57A的侧部设置凹凸形状而构成。

第一引导件51通过向插拔口53放入钢筋S的动作而容易供钢筋S抵碰。于是,通过在第一引导件51具备向侧方突出的形态的突出部57,第一引导件51的刚性(尤其是,相对于将第一引导件51向沿着第三方向的面方向弯曲的力的刚性)提高。由此,能够抑制由第一引导件51的变形引起的捆扎不良的产生。另外,在第一引导件51E中也是同样,通过具备向罩部57A的侧方突出的形态的突出部57,罩部57A的刚性提高,通过由罩部57A加强引导臂51d,第一引导件51E整体的刚性提高。由此,不仅是罩部57A,能够抑制由包括引导臂51d的第一引导件51E的变形引起的捆扎不良的产生。

本申请基于2018年9月7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8-168248及2019年8月2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9-156057,其内容作为参照而向此取入。

标号说明

1A、1B、1C、1D、1E···钢筋捆扎机,10···主体部,10h···把手部,10t···扳机,11···罩部,12A、14A···第二输出部,120···可动件,15···第一输出部,2···收容部,20···丝线卷盘,3···输送部,30···输送齿轮,31···输送电动机,4···限制部,42···限制构件,43···限制构件,44···传递机构,5、5B、5C、5D···引导部,51、51E···第一引导件,51d···引导臂,51g···引导面,51h···槽部,P2···端部,51c···端部,52···第二引导件,52a···侧引导件,52b···轴,52c···端部,53···插拔口,54···施力构件,57···突出部,57A···罩部,59···诱导部(第一诱导部),59B、59C···诱导部(第二诱导部),510、511···目视确认部(第一目视确认部),512A、512B···目视确认部(第二目视确认部),520、521···第三引导件,540、540B···引导罩部,541···卡定部,6···切断部,60···固定刀刃部,60a···开口,61···可动刀刃部,62···传递机构,7···扭转部,70···卡合部,71···工作部,8···驱动部,80···扭转电动机,81···减速器,82···旋转轴,83···移动构件,9A、9B···接触构件,90A、90B···轴,91A、91B···抵接部,92A···连结部,93A···位移部,100A···控制部,301···第一主体部,302···第二主体部,303···连结部,304h···把手部,304L、304R···握持部,304t···操作部,W···丝线。

41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捆扎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