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携纱器

文档序号:999074 发布日期:2020-10-23 浏览:34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携纱器 (Yarn carrying device ) 是由 李珊珊 杨桂 王京红 于 2020-06-17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携纱器,携纱器上设置多个可绕轴旋转的过线轮,多个过线轮的旋转轴分别沿不同方向设置,纤维纱线在传输过程中依次缠绕多个过线轮中至少两个、任意组合的过线轮外周;携纱器还设置由纤维纱线牵引移动的运动装置,被运动装置压缩的、调节纤维纱线张力的弹性移动结构。本发明提供的携纱器的结构,使得纤维纱线在传输过程中收到弹性移动结构的弹力作用而被拉伸,纤维纱线的张力提高。并且通过多个过线轮的设置使得纤维纱线移动过程中更加利于沿不同方向获得拉伸,使纤维纱线获得更大的张力调节范围。(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yarn carrier, which i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yarn passing wheels capable of rotating around a shaft, wherein rotating shafts of the yarn passing wheels are respectively arranged along different directions, and fiber yarns are sequentially wound on the peripheries of at least two yarn passing wheels which are combined randomly in the transmission process; the yarn carrier is also provided with a moving device which is dragged and moved by the fiber yarns, and an elastic moving structure which is compressed by the moving device and adjusts the tension of the fiber yarns. The structure of the yarn carrier provided by the invention enables the fiber yarns to be stretched under the elastic action of the elastic moving structure in the transmission process, and the tension of the fiber yarns is improved. And the arrangement of the plurality of wire passing wheels is more beneficial to obtaining stretching along different directions in the moving process of the fiber yarns, so that the fiber yarns obtain a larger tension adjusting range.)

一种携纱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织设备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携纱器。

背景技术

纺织设备中通常均需要设置张力调节装置来调节纺织材料的张力,使得纺织材料有足够的张力顺利完成纺织动作。目前的张力调节装置中往往通过设置辊,使纺织材料缠绕在辊上并可沿辊运动,通过纺织材料在辊上的运动调节纺织材料的张力。随着科技的发展,纺织设备逐渐由二维平面纺织向三维纺织发展。三维纺织由于运动跨距较大,故对纺织材料的张力范围要求增大,导致传统的张力调节装置难以满足三维纺织的张力调节范围。

目前已有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基于工业纺织工艺整浆并设备,包括储纱架,储纱架的一侧设置有分经装置,分经装置的一侧设置有张力调节装置,张力调节装置的一侧设置有毛丝检测器,毛丝检测器的一侧设置有收浆机,收浆机的一侧设置有储浆机,张力调节装置的内侧安装有张力控制辊,张力控制辊上安装有张力测试模块,张力控制辊的顶端两侧均设置有旋转辊,旋转辊上安装有静电消除器。该实用新型是一种基于工业纺织工艺整浆并设备,该设备通过设置的张力调节辊可方便进行升降调节,对于不同的物料可进行不同程度的张力调节,提升设备的适用范围,同时设置相应的张力测试装置,可有效防止物料断裂,节约成本。该专利的化纤长丝饶过张力控制辊,并通过两侧的旋转辊的旋转运动,使得化纤长丝可在张力控制辊上运动。通过张力控制辊的升降调节可调节化纤长丝的张力。但由于只设置了一个张力控制辊,使得化纤长丝只能沿一个方向拉伸以调节张力,但化纤长丝沿一个方向的拉伸是有限的,导致该张力调节装置对化纤长丝的张力调节非常有限,当进行三维纺织时难以满足张力调节范围的需求。

目前已有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线性纤维高速上香机,该上香机的上部设置张力调节区。张力调节区的设置便于调节,可以在使棉纱线张力、上香率保持在能满足生产工艺需要的相对稳定范围内,完成纤维高速上番。在张力调节区内设置多个耐磨导纱器,棉纱在此区域内经过多个耐磨导纱器,以调节棉纱线的张力。但棉纱线在导纱器上只是穿过,导纱器并不随棉线的移动而转动,导致导纱器对棉线的张力调节是比较有限的,当进行三维纺织时难以满足张力调节范围的需求。

综上所述,目前需要一种设置在纺织设备中的张力调节装置,能够使得纺织材料获得较大的张力调节范围,以适应三维纺织时张力调节范围的需求。

鉴于以上问题,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以往的携纱器中设置的张力调节装置对纤维纱线的张力调节范围有限,使纤维纱线的张力难以满足三维立体纺织的需求的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携纱器,携纱器上设置多个可绕轴旋转的过线轮,多个过线轮的旋转轴分别沿不同方向设置,纤维纱线在传输过程中依次缠绕多个过线轮中至少两个、任意组合的过线轮外周;携纱器还设置由纤维纱线牵引移动的运动装置,被运动装置压缩的、调节纤维纱线张力的弹性移动结构。纤维纱线的移动带动运动装置移动,运动装置压缩弹性移动结构,使得纤维纱线移动过程中受到弹性移动结构的弹力作用,进而使得纤维纱线被拉伸、张力得到提高。并且在纤维纱线移动的过程中缠绕多个旋转轴方向不同的过线轮,使得纤维纱线在牵引运动的过程中获得不同方向的拉伸,进而提高张力的调节范围。

进一步地,多个过线轮包括设置在携纱器不同侧面的过线轮,过线轮的旋转轴沿垂直于其所在侧面的方向设置,纤维纱线在传输过程中按传输的路线顺序依次缠绕的任意两过线轮分别设置在两个不同的侧面上;运动装置上固定部分过线轮,部分过线轮上的纤维纱线牵引运动装置移动。通过将过线轮设置在不同的平面上,使得纤维纱线在牵引移动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不同方向的拉伸,进而提高纤维纱线的张力、增大纤维纱线的张力调节范围。

进一步地,携纱器包括张力调节上支架、张力调节下支架,运动装置静止时位于张力调节下支架,弹性移动结构设置于张力调节上支架与张力调节下支架之间,并与张力调节上支架相限位接触;张力调节上支架上至少设置一个过线轮,运动装置上固定的过线轮分别位于张力调节下支架的不同侧面,张力调节上支架上设置的过线轮位于与所述不同侧面均不相同的另一侧面上。通过在携纱器中设置张力调节上支架和张力调节下支架实现张力调节,将过线轮分别设置张力调节上支架和张力调节下支架上,运动装置在静止时设置在张力调节下支架上,弹性移动结构限位于张力调节上支架。本发明的携纱器结构简单,便可实现纤维纱线的张力调节。

进一步地,运动装置的具体结构为:运动装置包括纤维纱线牵引移动的移动杆,移动杆上连接弹性移动结构;弹性移动结构包括连杆、弹簧,连杆与移动杆连接,连杆沿移动杆的移动方向延伸,连杆远离移动杆的一端连接弹簧;张力调节下支架设置限位管,连杆内嵌于限位管内;弹簧远离连杆的一端与张力调节上支架的底部相抵接。

进一步地,各个用以走线的孔的具体设置为:张力调节上支架上设置供纤维纱线导入的第一出线孔,张力调节上支架的顶端设置供纤维纱线穿出的第二出线孔,张力调节下支架上设置供纤维纱线穿过的穿线孔。

进一步地,各个过线轮在携纱器上的具体分布为:张力调节上支架的正面设置多个过线轮,移动杆的两端、分别与张力调节下支架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平行的面上设置过线轮。

进一步地,过线轮的具体结构为:过线轮包括类似圆柱形的轮毂,纤维纱线缠绕在轮毂的外圆周上;轮毂的中部设置中空的、轴向贯穿轮毂的圆柱形槽,圆柱形槽内嵌轴承;携纱器上安装过线轮的位置设置安装轴,轴承与安装轴配合并固定过线轮。

进一步地,轮毂位于轴向的中部设置外周为圆柱形的卷线轴,纤维纱线缠绕在卷线轴上;轮毂沿轴向的两端分别形成圆锥形的导向结构,导向结构的圆截面由轮毂的轴向的两端面向内部沿轴向逐渐减小。

进一步地,携纱器包括传输纤维纱线的纱管,纱管外设置调节纤维纱线张力的张力调节上支架和张力调节下支架,张力调节上支架和张力调节下支架均与纱管的延伸方向平行,纤维纱线由纱管传输至张力调节上支架和张力调节下支架,并缠绕过线轮。纱管、张力调节上支架和张力调节下支架的结构设计比较合理,便于纤维纱线的传输。

进一步地,纤维纱线围成筒子纱,张力调节下支架的底部连接支撑筒子纱、并控制筒子纱退绕纤维纱线的退绕张力架,退绕张力架位于纱管的底部,筒子纱退绕的纤维纱线沿纱管传输至张力调节上支架和张力调节下支架。携纱器中还设置了退绕张力架,退绕张力架和纱管的设置比较合理,便于筒子纱退绕的纤维纱线传输至纱管。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携纱器的结构使纤维纱线在牵引传输运动的过程中带动运动装置移动,运动装置压缩弹性移动结构,使得纤维纱线在传输过程中受到弹性移动结构的弹力作用而被拉伸,纤维纱线的张力提高。并且在携纱器上设置多个旋转轴设置在不同侧面的过线轮,纤维纱线在携纱器上传输移动的过程中缠绕多个多线轮,通过多个过线轮的设置使得纤维纱线移动过程中更加便于沿不同方向获得拉伸,使纤维纱线获得更大的张力调节范围。

2)本发明提供的携纱器中张力调节装置的结构比较简单,主要包括张力调节上支架和张力调节下支架、移动杆和弹性移动结构。在张力调节下支架上设置由纤维纱线牵引的移动杆,移动杆在移动过程中拉动弹性移动结构运动,由于弹性移动结构被张力调节上支架所限位,使得移动过程中弹性移动结构被压缩而产生弹力,纤维纱线在移动的过程中为克服弹力而被拉伸、提高张力。

3)本发明提供的过线轮结构比较简单,只包括缠绕纤维纱线的轮毂,在轮毂的中部内嵌轴承,通过轴承将过线轮固定在携纱器上。由于轴承的存在,当缠绕在轮毂上的纤维纱线移动时将会带动整个轮毂转动,进而纤维纱线牵引运动过程中通过过线轮可进一步提高纤维纱线的张力范围。本申请的过线轮的结构比较简单,主要通过轴承实现转动。

4)本发明提供的携纱器中过线轮设置的位置比较合理,在移动杆的两端分别设置位于左侧面、右侧面的过线轮,使得利用过线轮上缠绕的纤维纱线可带动移动杆移动,并且由于过线轮设置在不同的侧面上,使得纤维纱线在移动传输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沿不同方向的拉伸。

5)本发明还在张力调节上支架的正面设置过线轮,使得纤维纱线在携纱器上缠绕的过程中可以分别缠绕位于正面、左侧面、右侧面的过线轮,使纤维纱线获得沿不同方向的拉伸,进而提高纤维纱线的张力调节范围。并且本发明提供的纤维纱线在携纱器上缠绕的路径比较合理,依次缠绕的两个过线轮必定设置在不同的平面上,由于纤维纱线沿一个方向的拉伸范围有限,纤维纱线在缠绕的过程中不断变换拉伸的方向,可使纤维纱线不断获得沿不同方向的拉伸,进而防止断线、提高张力调节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

具体实施方式

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作为本发明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但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是本发明携纱器正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携纱器左侧侧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携纱器右侧侧视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过线轮的正视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过线轮的等轴侧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过线轮的侧视示意图。

附图中标号说明:1、携纱器;2、过线轮;3、轮毂;4、圆柱形槽;5、轴承;6、卷线轴;7、导向结构;8、两端面;9、纱管;10、正面;11、左侧面;12、右侧面;13、退绕张力架;14、第四过线轮;15、第二过线轮;16、第三过线轮;17、第一过线轮;18、第一出线孔;19、穿线孔;20、第二出线孔;21、弹性移动结构;22、张力调节上支架;23、张力调节下支架;24、移动杆;25、连杆;26、弹簧;27、限位管。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发明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缺陷管理模式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在纺织设备中需要设置用以传输纤维纱线的携纱器1,通过携纱器1将纤维纱线传输至需要进行纺织的位置。携纱器1中往往设置各种不同的张力调节装置,通过张力调节装置调整纤维纱线的张力,使得纤维纱线可适应在纺织过程中移动时的张力需求。

以往的携纱器1上设置的张力调节装置,有的通过设置一个张力控制辊,纤维纱线缠绕在张力控制辊上,通过调节张力控制辊的高度使的纤维纱线被拉伸或放松,进而调整纤维纱线的张力。但仅仅通过一个张力控制辊对纤维纱线的张力的调节是非常有限的。或者以往的携纱器1中还有设置多个在同一平面上的导纱器,纤维纱线绕过多个导纱器,通过纤维纱线在导纱器上的缠绕调节纤维纱线的张力。但由于纤维纱线沿一个方向的拉伸是非常有限的,导致对纤维纱线的张力的调节有限。而目前随着纺织行业的进步,纺织设备由传统的二维平面纺织向三维立体纺织发展。而在三维立体纺织中,由于纤维纱线的移动跨度变大,使得对于纤维纱线的张力需求提高。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设置一种携纱器1,所述携纱器1上设置的张力调节装置,可以扩大对纤维纱线的张力调节范围,使得纤维纱线的张力可以满足三维立体纺织的需要。具体如图1-3所示,携纱器1上设置多个可绕轴旋转的过线轮2,多个过线轮2的旋转轴分别沿不同方向设置,纤维纱线在传输过程中依次缠绕多个过线轮2中至少两个、任意组合的过线轮2外周;携纱器1还设置由纤维纱线牵引移动的运动装置,被运动装置压缩的、调节纤维纱线张力的弹性移动结构21。当纤维纱线被牵引运动的过程中,将会牵引运动装置移动,而移动的运动装置将会压缩弹性移动结构21,被压缩的弹性移动结构21产生恢复变形的弹力,而纤维纱线在此时如果继续被牵引移动的话就需要克服弹力,进而使得纤维纱线被拉伸、纤维纱线的张力提高。而在纤维纱线缠绕的过程中,本发明还在携纱器1上设置多个过线轮 2,使得纤维纱线在移动的过程中缠绕多个过线轮2,在移动过程中利用过线轮2的设置进一步利于纤维纱线的拉伸。并且本发明设置的过个过线轮2具有沿不同方向的旋转轴,纤维纱线在缠绕的过程中缠绕不同旋转轴的过线轮2,可使纤维纱线获得沿多个不同方向的拉伸。纤维纱线沿某一方向的拉伸是具有极限的,而使纤维纱线缠绕旋转轴沿多个方向的过线轮2,可使纤维纱线获得沿多个方向的拉伸,进而提高纤维纱线的张力、使纤维纱线获得更高的张力调节范围。

如图1-3中所示,多个过线轮2包括设置在携纱器1不同侧面的过线轮2,过线轮2的旋转轴沿垂直于其所在侧面的方向设置,这样通过缠绕在不同侧面设置的过线轮2,便可实现纤维纱线缠绕的过线轮2具有不同方向的旋转轴,实现如上所述的沿不同方向拉伸纤维纱线。纤维纱线在传输过程中按传输的路线顺序依次缠绕的任意两过线轮2分别设置在两个不同的侧面上。纤维纱线依次缠绕的过线轮2均设置在不同的侧面上,即纤维纱线在移动的过程中不断更改拉伸的方向。如上所述,纤维纱线在移动的过程中由于沿某一方向的拉伸是具有极限的,当纤维纱线不断沿同一方向拉伸时,更容易造成纤维纱线的拉断。故本发明通过不断更换纤维纱线的拉伸方向,使得纤维纱线在保证不被拉断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更大的拉伸范围,进而扩大对纤维纱线的张力调节范围。

如图1-3中所示,携纱器1包括张力调节上支架22、张力调节下支架23,本发明张力调节装置的结构比较简单,张力调节装置主要包括张力调节上支架22和张力调节下支架23。运动装置静止时位于张力调节下支架23,弹性移动结构21设置于张力调节上支架22与张力调节下支架23之间,并与张力调节上支架22相限位接触。运动装置上固定部分过线轮2,部分过线轮2上的纤维纱线牵引运动装置移动。在纤维纱线开始被牵引运动后,设置在运动装置上的部分过线轮2上的纤维纱线被牵引移动,进而带动运动装置移动。移动的运动装置由于设置在张力调节下支架23上,而弹性移动结构21设置在张力调节上支架22与张力调节下支架23之间,运动装置一旦开始被牵引移动,便会压缩位于其上的弹性移动结构21。弹性移动结构21由于被张力调节上支架22限位,导致弹性移动结构21被压缩,进而使弹性移动结构21产生弹力,而纤维纱线如上段中所述将会利用所述弹力提高自身的张力。而过线轮 2的具体设置,如图1-3中所示,张力调节上支架22上至少设置一个过线轮2,运动装置上固定的过线轮2分别位于张力调节下支架23的不同侧面,张力调节上支架22上设置的过线轮2位于与所述不同侧面均不相同的另一侧面上。这样的设置,使得过线轮2分别设置在不同的侧面上,进而使得过线轮2的旋转轴的方向均不一致,实现沿不同的方向拉伸纤维纱线。其中,运动装置包括纤维纱线牵引移动的移动杆24,还可将运动装置设置为其它形式的结构,比如移动辊,只要运动装置能够沿纤维纱线的牵引方向移动即可。移动杆24上连接弹性移动结构21。弹性移动结构21的具体结构为:弹性移动结构21包括连杆25、弹簧26,连杆25 与移动杆24连接。具体如图1-3中所示,在移动杆24上设置两个平行的连杆25。连杆25沿移动杆24的移动方向延伸,在移动杆24被纤维纱线牵引移动的过程中将会带动其上的拉杆25移动。连杆25远离移动杆24的一端连接弹簧26,即连杆25在移动的过程中将会压缩位于其一端的弹簧26,此处设置为弹簧26还可以设置为其它弹性元件。弹簧26远离连杆25 的一端与张力调节上支架22的底部相抵接。弹簧26由于一端与张力调节上支架22相抵接,导致弹簧26将会被连杆25挤压,进而使弹簧26产生弹力,进而发生上述的提高纤维纱线张力的过程。为了保证连杆25在移动的过程中均按照纤维纱线的牵引方向的移动,在张力调节下支架23设置限位管27,连杆25内嵌于限位管27内;通过限位管27进一步限定连杆25 的移动路径。

如图1-3中所示,张力调节上支架22上设置供纤维纱线导入的第一出线孔18,张力调节上支架22的顶端设置供纤维纱线穿出的第二出线孔20。纤维纱线由设置在张力调节上支架22中部的第一出线孔18,进入张力调节装置进行张力调节,并最终由设置在张力调节上支架22顶部的第二出线孔20穿出张力调节装置。第二出线孔20的位置设置比较合理,由于纤维纱线最终一定会移动到位于张力调节装置顶部进行后期的编织工作,故直接将第二出线孔20设置在张力调节上支架22的顶端。并且在中间,为了保证纤维纱线的走线按照设定的路线移动,在张力调节下支架23上设置供纤维纱线穿过的穿线孔19。

具体过线轮2在携纱器1上的位置分布为:张力调节上支架22的正面10设置多个过线轮2,张力调节上支架22的中部设置第一出线孔18的周围设置第二过线轮15,张力调节上支架22的顶端第二出现孔20周围设置第四过线轮14。移动杆25的两端、分别与张力调节下支架23的左侧面11和右侧面12平行的面上设置过线轮2。具体的移动杆25的左侧面11 上设置第三过线轮16,移动杆25的右侧面12上设置第一过线轮17。

具体地,如图4-6中所示,过线轮2包括类似圆柱形的轮毂3,纤维纱线缠绕在轮毂3的外圆周上;轮毂3的中部设置中空的、轴向贯穿轮毂3的圆柱形槽4,圆柱形槽4内嵌轴承5。即过线轮2由轮毂3和轴承5组成,轮毂3的中部内嵌轴承5,使得轮毂3可随轴承5 转动。携纱器1上安装过线轮2的位置设置安装轴,轴承5与安装轴配合并固定过线轮2。即通过轴承5将过线轮2固定在携纱器1上,并且由于轴承5与轮毂3的配合使得轮毂3可随轴承5一同转动。

如图4-6中所示,轮毂3位于轴向的中部设置外周为圆柱形的卷线轴6,纤维纱线缠绕在卷线轴6上;轮毂3沿轴向的两端分别形成圆锥形的导向结构7,导向结构7的圆截面由轮毂3的轴向两端面8向内部沿轴向逐渐减小。即在轮毂3轴向的两端,分别设置由轮毂3 的端面向内截面积逐渐减小的导向结构7。由于中部的卷线轴6的圆形截面积较小,而轮毂3轴向两端的导向结构7的圆形截面积较大,并且导向结构7的圆形截面的面积沿着轴向向两端不断变大,这样的结构设置使得卷线轴6上缠绕的纤维纱线较难由卷线轴6上滑落,一旦纤维纱线缠绕至卷线轴6上就容易保持在卷线轴6上。

如图1-3中所示,携纱器1包括传输纤维纱线的纱管9,纱管9外设置调节纤维纱线张力的张力调节上支架22和张力调节下支架23,张力调节上支架22和张力调节下支架23均与纱管9的延伸方向平行,纤维纱线由纱管9传输至张力调节上支架22和张力调节下支架23,并缠绕过线轮2。通过将张力调节上支架22和张力调节下支架23设置在靠近纱管9的位置,便于纤维纱线由纱管9直接传递给张力调节上支架22和张力调节下支架23。并且张力调节上支架22的顶端和张力调节下支架23的底端分别与纱管9相连接,通过连接使得张力调节上支架22和张力调节下支架23获得支撑,提升两者的强度。

纤维纱线围成筒子纱,日常通常利用筒子纱完成纱线的编织,张力调节下支架23的底部连接支撑筒子纱、并控制筒子纱退绕纤维纱线的退绕张力架13。通过退绕张力架13的设置,使得纤维纱线实现由筒子纱上直接退绕成根状并可进行编织的纤维纱线。退绕张力架13位于纱管9的底部,筒子纱退绕的纤维纱线沿纱管9传输至张力调节上支架22和张力调节下支架 23。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携纱器1的内部的具体结构,所述携纱器1 中设置了如实施例1中所述的过线轮3。如图2、3中所示,携纱器1包括传输纤维纱线的纱管9,纱管9外设置调节纤维纱线张力的张力调节上支架22和张力调节下支架23,张力调节上支架22和张力调节下支架23与纱管9的延伸方向平行。所述张力调节上支架22和张力调节下支架23呈包围纱管9的架状结构。张力调节上支架22和张力调节下支架23包括正面10和位于正面10两侧的、与正面10垂直的左侧面11、右侧面12,多个过线轮3分别设置在正面10、左侧面11、右侧面12上。前面已经论述了过线轮3需要设置在不同平面上的理由,并且论述了纤维纱线在传输的过程中需要依次缠绕的任意两个过线轮3均设置在不同平面上的理由。故纤维纱线在张力调节上支架22和张力调节下支架23上传输过程中,依次缠绕的任意两过线轮3分别设置在正面10、左侧面11、右侧面12中的任意两不同平面上。这样既可使纤维纱线获得多个不同方向的拉伸,进而使得纤维纱线的张力沿不同的方向得到提高。

纤维纱线围成筒子纱,通常利用筒子纱进行纺织,在纺织时利用机械结构将筒子纱上的纤维纱线进行退绕,使得筒子纱退绕成纤维纱线,并利用退绕的纤维纱线进行纺织。如图2、 3中所示,张力调节装置包括支撑筒子纱、并控制筒子纱退绕纤维纱线的退绕张力架13,退绕张力架13位于纱管9的底部,退绕的纤维纱线首先由退绕张力架13传输至纱管9,纤维纱线再沿纱管9传输至张力调节上支架22和张力调节下支架23。张力调节上支架22和张力调节下支架23的正面10沿纱管9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纱管9的外切面,左侧面11位于退绕张力架13的左侧、右侧面12位于退绕张力架13的右侧。张力调节下支架23由纱管9的一侧面环绕纱管9,使得纱管9与张力调节下支架23距离较近、整体结构比较紧凑,便于纤维纱线的移动。

如图1-3中所示,张力调节上支架22的正面10中部设置引导纤维纱线进入的第一出线孔18,纤维纱线由第一出线孔18穿入张力调节上支架22。张力调节下支架23的正面10的下端设置引导纤维纱线穿过的穿线孔19。设置穿线孔19的意义在于,由于纤维纱线移动的距离较远,在设置引入纤维纱线的孔、引出纤维纱线的孔外还需要设置引导纤维纱线移动的孔即穿线孔19。张力调节上支架22的顶端设置引导纤维纱线穿出的第二出线孔20。由于纺织的装置往往设置在纱管9的顶部,最终需要将纤维纱线引导到顶部,故将引出纤维纱线的第二出线孔20设置在张力调节上支架22的顶部。

具体四个过线轮在张力调节上支架22和张力调节下支架23的设置位置为:张力调节上支架22的正面10上靠近顶端第二出现孔20的位置设置第四过线轮14,正面10中部靠近第一出现孔18的位置设置第二出线轮16,张力调节下支架23的底部的左侧面11、右侧面12上靠近穿线孔19的位置分别设置第三过线轮16、第一过线轮17。

本实施例提供的携纱器1的具体结构,包括纱管9、张力调节上支架22和张力调节下支架23,各部分的结构设置的比较紧凑,并且各部分的结构设计比较合理,使得纤维纱线在携纱器1上可以合理地传输并且有效地提高纤维纱线的张力。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提供了一种12K的碳纤维在型号为D40的携纱器1上的传输的具体路线。12K的碳纤维首先进入纱管9,再由纱管9通过第一出线孔18穿入张力调节上支架22,经过第一出线孔18的12K的碳纤维依次缠绕第一过线轮17、第二过线轮15。由于第一过线轮17设置在右侧面12上,第二过线轮15设置在正面10上,故依次缠绕第一过线轮17、第二过线轮15的12K的碳纤维分别沿两个不同的平面取得不同的拉伸,进而提高12K的碳纤维的张力。缠绕第二过线轮15的12K的碳纤维穿过穿线孔(19),穿过穿线孔(19)的12K的碳纤维依次缠绕第三过线轮16、第四过线轮14。同理,由于第三过线轮16 设置在左侧面11上,第四过线轮14设置在正面10上,即通过两个不同平面上设置的过线轮 3,使得12K的碳纤维获得沿不同方向的拉伸,进一步提高12K的碳纤维的张力。经过第四过线轮14的12K的碳纤维通过第二出线孔20穿出张力调节上支架22。本实施例提供的12K的碳纤维在携纱器1上的移动路线,使得12K的碳纤维可以获得较大范围的张力提升。

经过测试,当12K的碳纤维同样在型号为D40的携纱器1上移动时,假如不缠绕任何过线轮3时,12K的碳纤维由第一出线孔18进入张力调节上支架22,而后引导12K的碳纤维穿过穿线孔19,穿过穿线孔19后通过第二出线孔20穿出张力调节上支架22。这样的12K的碳纤维在张力调节支架20上不经过过线轮2时,12K的碳纤维储纱量为7CM,肉眼观察碳纤维磨毛严重。而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12K的碳纤维的在张力调节上支架22和张力调节下支架 23上经过过线轮2的移动路线,使得12K的碳纤维储纱量为21.5CM,肉眼观察碳纤维基本没有磨毛。

可证明通过在携纱器1上设置多个过线轮2,12K的碳纤维缠绕过线轮2,通过过线轮2 的设置使得12K的碳纤维明显提高了张力范围,即证明过线轮2的结构设计、12K的碳纤维在携纱器1上的移动路线可有效提高张力范围。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提供了一种6K的碳纤维在型号为D40的携纱器1上的传输的具体路线。6K的碳纤维首先进入纱管9,再由纱管9的第一出线孔18进入张力调节上支架22,6K的碳纤维首先在张力调节下支架23上走到穿线孔19并穿过,从穿线孔19穿过的6K的碳纤维再依次缠绕第二过线轮15、第三过线轮16、第四过线轮14。由于第二过线轮15设置在正面10上,第三过线轮16设置在左侧面11上,第四过线轮设置在正面10上。即 6K的碳纤维在张力调节支架10上移动时,首先沿正面10的方向缠绕过线轮2、沿位于正面 10的圆周进行拉伸;而后沿左侧面11的方向缠绕过线轮2、沿位于左侧面11的圆周进行拉伸;最后再回归正面10,沿正面10的方向进行拉伸。6K的碳纤维不断变换方向进行拉伸而提高张力,防止一直沿某一方向拉伸导致6K的碳纤维到达某一方向的拉伸极限而被拉断。最终缠绕第四过线轮14的6K的碳纤维由第二出线孔20穿出张力调节上支架22。本实施例提供的6K的碳纤维在携纱器1上的移动路线,使得6K的碳纤维可以获得较大范围的张力提升。

经过测试,当6K的碳纤维同样在型号为D40的携纱器1上移动时,假如不缠绕任何过线轮2时,6K的碳纤维由第一出线孔18进入张力调节上支架22,而后引导6K的碳纤维穿过穿线孔19,穿过穿线孔19后通过第二出线孔20穿出张力调节上支架22。这样的6K的碳纤维在张力调节上支架22和张力调节下支架23上不经过过线轮2时,6K的碳纤维储纱量为7CM,肉眼观察碳纤维磨毛严重。而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6K的碳纤维的在张力调节上支架22和张力调节下支架23上经过过线轮2的移动路线,使得6K的碳纤维储纱量为15CM,肉眼观察碳纤维基本没有磨毛。

可证明通过在携纱器1上设置多个过线轮2,6K的碳纤维缠绕过线轮2,通过过线轮2 的设置使得6K的碳纤维明显提高了张力范围,即证明过线轮2的结构设计、6K的碳纤维在携纱器1上的移动路线可有效提高张力范围。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利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提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方案的范围内。

17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智能化喷气纺织机锁边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