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加热装置

文档序号:1085350 发布日期:2020-10-20 浏览:13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感应加热装置 (Induction heating device ) 是由 山本胜也 只野英显 松永和久 岩丸阳介 于 2020-03-02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一种感应加热装置。该感应加热装置包括:按压部,其设置为以自上侧与感应加热线圈接触的方式自板构件沿着径向延伸;以及紧固构件,其配置于板构件的下部,利用紧固力经由按压部自上侧向下方按压感应加热线圈。(The invention provides an induction heating device. The 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includes: a pressing portion provided to extend from the plate member in a radial direction so as to contact the induction heating coil from an upper side; and a fastening member disposed below the plate member, and pressing the induction heating coil from the upper side to the lower side via the pressing portion by a fastening force.)

感应加热装置

技术领域

该发明涉及一种感应加热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包括沿着在炉体的外周卷绕的感应加热线圈的外周配置的多个轭铁的感应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一种包括沿着在炉体的外周卷绕的感应加热线圈的外周配置的多个轭铁的感应加热装置。例如在日本特开平8-189776号公报中公开有这样的感应加热装置。

日本特开平8-189776号公报中记载有一种感应炉(感应加热装置),该感应炉包括由耐火物构成的坩埚(炉体)、卷绕于坩埚的外周的感应加热线圈以及沿着感应加热线圈的外周配置的多个轭铁。在日本特开平8-189776号公报所记载的感应炉中,利用沿着感应加热线圈的外周配置的轭铁来限制感应加热线圈向外周的移动。此外,在日本特开平8-189776号公报所记载的感应炉中,在感应加热线圈的上侧形成有间隙,而认为感应加热线圈向上方的移动未受到限制。

在此,考虑在日本特开平8-189776号公报所记载的那样的以往的感应加热装置中,在感应加热线圈的上侧配置用于限制感应加热线圈向上方的移动的移动限制构件。该情况下,需要将移动限制构件自身固定于感应加热装置。此外,在日本特开平8-189776号公报中未记载,但在日本特开平8-189776号公报中记载的那样的以往的感应加热装置中,为了增大利用感应加热线圈熔解的金属量(为了提高生产率),而使用相对大型的感应加热装置。例如,使用具有作业人员的身高的数倍的高度的相对大型的感应加热装置。

因而,在相对大型的以往的感应加热装置中,在感应加热线圈的上侧设有移动限制构件的情况下,在对感应加热装置进行维护时等,作业人员为了进行对移动限制构件的作业,需要在相对大型的感应加热装置的上部进行作业。因此,存在以下的问题点:进行对移动限制构件的作业的位置成为作业人员难以自感应加热装置的设置面直接够到的相对较高的位置,因此在进行对自上侧向下方按压感应加热线圈的构件的作业时作业性下降。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该发明即是为了解决上述这样的课题而做成的,该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进行对自上侧向下方按压感应加热线圈的构件的作业时抑制作业性下降的感应加热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该发明的一方案的感应加热装置包括:炉体,向该炉体的内部投入金属材料;感应加热线圈,其卷绕于炉体的外周;多个轭铁,其沿着感应加热线圈的外周配置;板构件,其自周向上的两侧夹着轭铁;按压部,其设于板构件中的至少一个板构件,设置为以自上侧与感应加热线圈接触的方式自板构件沿着径向延伸;以及紧固构件,其配置于板构件的下部,利用紧固力经由按压部自上侧向下方按压感应加热线圈。

在该发明的一方案的感应加热装置中,如上所述,包括:按压部,其设置为以自上侧与感应加热线圈接触的方式自板构件沿着径向延伸;以及紧固构件,其配置于板构件的下部,利用紧固力经由按压部自上侧向下方按压感应加热线圈。由此,由于利用紧固力经由按压部自上侧向下方按压感应加热线圈的紧固构件配置于板构件的下部,因此,作业人员能够通过在感应加热装置的下部进行对紧固构件的紧固作业,经由板构件进行对自上侧向下方按压感应加热线圈的构件(按压部)的相对于感应加热装置的固定作业。其结果,进行对自上侧向下方按压感应加热线圈的构件(按压部)的作业的位置成为作业人员容易自装置的设置面直接够到的相对较低的位置,因此,在进行对自上侧向下方按压感应加热线圈的构件的作业时,能够抑制作业性下降。

在上述一方案的感应加热装置中,优选的是,该感应加热装置还包括支承构件,该支承构件配置于炉体的下侧,板构件在板构件的下部使用紧固构件固定于支承构件。通过这样构成,由于板构件在板构件的下部使用紧固构件相对于在炉体的下侧配置的支承构件固定,因此,能够可靠地将紧固构件的紧固位置配置于感应加热装置的下部。其结果,作业人员能够可靠地在感应加热装置的下部进行对紧固构件的作业。另外,利用紧固构件相对于支承构件的紧固力,能够产生自上侧向下方按压感应加热线圈的按压力。

该情况下,优选的是,紧固构件构成为以跨板构件的下部和支承构件的方式配置,并将板构件的下部与支承构件紧固固定,按压部构成为利用由紧固构件产生的紧固力自上侧向下方按压感应加热线圈。通过这样构成,由于紧固构件以跨板构件的下部和支承构件的方式配置,因此,即使在板构件的下部未到达支承构件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紧固构件将板构件的下部与支承构件紧固固定。

在上述按压部利用由紧固构件产生的紧固力自上侧向下方按压感应加热线圈的结构中,优选的是,紧固构件包含:螺栓部,其头部与板构件的下部连接且其腿部贯穿支承构件;螺母部,其与螺栓部的贯穿到支承构件的下方的腿部螺纹结合;以及弹簧构件,其设于支承构件的下表面与螺母部之间。在此,在沿着感应加热线圈的周向设有多个按压部、多个板构件、多个轭铁以及多个紧固构件的情况下,存在被按压部按压的感应加热线圈的高度位置、轭铁的高度位置、板构件的长度等不一致(存在精度的偏差)的情况。因此,通过上述这样构成,能够利用设于支承构件的下表面与螺母部之间的弹簧构件的伸缩来吸收上述的精度的偏差。其结果,能够抑制因上述的精度的偏差而引起由紧固构件产生的按压力在感应加热线圈的周向上不均匀。

在上述板构件在板构件的下部使用紧固构件相对于支承构件固定的结构中,优选的是,紧固构件在支承构件的下方露出。通过这样构成,作业人员能够在紧固构件所露出的支承构件的下方够到紧固构件。其结果,与紧固构件未在支承构件的下方露出的情况相比较,在进行对自上侧向下方按压感应加热线圈的构件的作业时,能够进一步抑制作业性下降。

在上述一方案的感应加热装置中,优选的是,按压部和板构件配置为以按压部自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板构件的上侧的端部沿着径向延伸的方式成为大致倒L字状。在此,在感应加热装置中,通常在感应加热线圈的上侧和沿着感应加热线圈的外周配置的多个轭铁的上侧配置有可铸耐火材料(耐火性的混凝土)。该可铸耐火材料因随着装置的使用产生的经年劣化而每规定的周期进行更换。而且,在配置可铸耐火材料的部位相对平坦的情况下,使用预先成型的可铸耐火材料(成型可铸耐火材料),相对于此,在配置可铸耐火材料的部位存在起伏的情况下,使用在每次更换可铸耐火材料时都需要进行拆卸、浇注、干燥的工序的可铸耐火材料(浇注可铸耐火材料)。因此,通过这样构成,由于按压部和板构件配置为成为大致倒L字状,因此,按压部不会比板构件向上方突出。即,板构件和按压部的上侧相对较平坦。其结果,能够在自周向上的两侧夹着轭铁的板构件的上侧使用成型可铸耐火材料,因此,与需要使用在每次更换可铸耐火材料时都需要进行拆卸、浇注、干燥的工序的浇注可铸耐火材料的情况相比较,能够缩短更换可铸耐火材料所需要的时间(即,装置无法使用的时间(停机时间))。

在上述一方案的感应加热装置中,优选的是,按压部设为与板构件一体。通过这样构成,与按压部设为相对于板构件独立的构件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削减部件个数,并且能够使装置结构简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的立体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的轭铁支承板的详细结构的立体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而成的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4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10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感应加热装置100包括炉体1、绝热构件2、感应加热线圈3、轭铁4、轭铁支承板(日文:継鉄当て板)5、冷却水循环管6、炉底构件7、上部耐火构件8以及外框构件9。感应加热装置100为用来通过利用使用了感应加热线圈3的感应加热来加热投入到炉体1的内部的金属材料10从而将该金属材料10熔解的装置。此外,轭铁支承板5为权利要求书的“板构件”的一个例子。而且,炉底构件7为权利要求书的“支承构件”的一个例子。

如图2所示,从感应加热装置100的上侧看,炉体1、绝热构件2、感应加热线圈3以及轭铁4配置为按照该顺序自径向内侧朝向外侧排列。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感应加热装置100的上下方向设为Z方向,将感应加热装置100的径向设为R方向,将感应加热装置100的周向设为C方向。另外,将上方(上侧)设为Z1方向(Z1侧),将下方(下侧)设为Z2方向(Z2侧),将径向上的内侧设为R1侧,将径向上的外侧(外周侧)设为R2侧。

如图1所示,炉体1构成为上侧(Z1侧)开口的杯形状的容器,从而能够向内部投入金属材料10。炉体1由具有耐火性的构件构成。如图2所示,炉体1具有在内部投入了金属材料10的状态下从上侧(Z1侧)看呈大致圆环形状的侧壁1a。

绝热构件2配置于炉体1的外周侧(R2侧)。绝热构件2构成为将配置于绝热构件2的径向上的内侧(R1侧)的炉体1与配置于绝热构件2的径向上的外侧(R2侧)的感应加热线圈3绝热。绝热构件2自上侧(Z1侧)看具有与炉体1的侧壁1a大致同心的大致圆环形状。如图3所示,绝热构件2在炉体1的外周侧遍及上下方向(Z方向)上的大致整体地配置。

如图1所示,感应加热线圈3以卷绕于绝热构件2的外周侧(R2侧)(即,炉体1的外周侧)的方式配置。即,如图2所示,感应加热线圈3以自上侧(Z1侧)看与炉体1的侧壁1a成为大致同心圆的方式配置。另外,如图3所示,感应加热线圈3在绝热构件2的外周侧(即,炉体1的外周侧)遍及上下方向(Z方向)上的大致整体地配置。

感应加热线圈3构成为利用感应加热来加热炉体1的内部的金属材料10。具体而言,感应加热线圈3构成为与变频器装置(未图示)连接,并自变频器装置向该感应加热线圈3供给交流电流。在向感应加热线圈3供给交流电流时,在电磁感应的作用下,在配置于感应加热线圈3的内侧(R1侧)的、炉体1的内部的金属材料10中产生涡电流。于是,金属材料10被伴随着该涡电流产生的焦耳热加热。

如图2所示,轭铁4沿着感应加热线圈3的外周侧(R2侧)配置有多个。从上侧(Z1侧)看,多个轭铁4配置为分别沿着与感应加热线圈3大致同心的圆互相以大致等间隔排列。如图3所示,轭铁4在感应加热线圈3的外周侧遍及上下方向(Z方向)的大致整体地配置。即,轭铁4限制感应加热线圈3向周向上的外侧(R2侧)的移动。

轭铁4由在周向(C方向)层叠的多个(硅)钢板构成。而且,通过将轭铁4配置于感应加热线圈3的外周侧(R2侧),从而抑制感应加热时产生的磁通向外部(径向上的外侧(R2侧))泄漏。

如图1所示,轭铁支承板5相对于轭铁4配置于周向(C方向)上的两侧。另外,如图3所示,轭铁支承板5遍及上下方向(Z方向)上的大致整体地配置。而且,如图1所示,轭铁支承板5通过自周向上的两侧夹着层叠硅钢板而成的轭铁4而将其固定。

具体而言,在感应加热装置100中,在轭铁支承板5和轭铁4上分别于利用轭铁支承板5夹着轭铁4时互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贯通孔(未图示)。而且,轭铁支承板5构成为通过将贯穿轭铁支承板5的贯通孔及轭铁4的贯通孔的螺栓(未图示)和与螺栓螺纹结合的螺母(未图示)之间旋紧,从而将所夹着的(层叠钢板而成的)轭铁4固定。

冷却水循环管6构成为使低温的水在内部循环。冷却水循环管6以从感应加热线圈3的附近通过的方式配置,利用由从冷却水循环管6通过的低温的水进行的冷却来抑制感应加热线圈3的温度上升。

炉底构件7配置于炉体1的下侧(Z2侧),以支承炉体1。炉底构件7由可铸耐火材料(耐火性的混凝土)构成。

上部耐火构件8配置于感应加热线圈3和轭铁4的上侧(Z1侧)。上部耐火构件8从上侧(Z1侧)看以与感应加热线圈3成为大致同心圆的方式配置。上部耐火构件8由可铸耐火材料(耐火性的混凝土)构成。

外框构件9配置于轭铁4的外周侧(R2侧)。外框构件9为金属制。外框构件9由多个板状的构件构成,并构成为感应加热装置100的壳体。

此外,如图3所示,在感应加热装置100中,在炉底构件7的下侧(Z2侧)设有腿部100a。腿部100a以支承外框构件9的下侧的端部的方式配置。腿部100a包含多个柱状的构件,构成为作业人员20(参照图3)能够自腿部100a的外侧(R2侧)进入到炉底构件7的下侧(Z2侧)。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感应加热装置100包括按压部11,该按压部11设置为以自上侧(Z1侧)与感应加热线圈3接触的方式自轭铁支承板5沿着径向(R方向)延伸。详细而言,按压部11和轭铁支承板5配置为以按压部11自在上下方向(Z方向)上延伸的轭铁支承板5的上侧的端部5a沿着径向延伸的方式成为大致倒L字状。另外,按压部11设为与轭铁支承板5一体。

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按压部11以自轭铁支承板5的上侧(Z1侧)的端部5a向径向(R方向)上的内侧(R1侧)延伸的方式设为轭铁支承板5的一部分。因而,从周向(C方向)看,轭铁支承板5具有由以在上下方向(Z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设置的轭铁支承板5和以向径向上的内侧延伸的方式设置的按压部11形成的大致倒L字状的形状。

另外,在按压部11中的径向上的内侧的部分,下侧(Z2侧)的面11a自上侧与感应加热线圈3的上侧(Z1侧)的端部3a接触。而且,如图2所示,按压部11具有大致平板形状。即,按压部11以除了在径向(R方向)上延伸以外还在周向(C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设置。此外,如图1所示,自上侧(Z1侧)看,按压部11具有由在径向上延伸的一对边和在周向上延伸的一对边围成的形状。由此,与按压部11以仅在径向上延伸的方式设置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增大按压部11与感应加热线圈3接触的面积。此外,在感应加热装置100中,在相对于多个轭铁4分别设于周向上的两侧的所有轭铁支承板5设有按压部11。另外,如图4所示,在构成大致倒L字状的形状的轭铁支承板5与按压部11之间的交界部设有肋11b。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感应加热装置100包括紧固构件12,该紧固构件12配置于轭铁支承板5的下部5b,并利用紧固力经由按压部11自上侧(Z1侧)向下方(Z2方向)按压感应加热线圈3。

详细而言,轭铁支承板5在轭铁支承板5的下部5b使用紧固构件12相对于炉底构件7固定。另外,紧固构件12以跨轭铁支承板5的下部5b和炉底构件7的方式配置,构成为将轭铁支承板5的下部5b与炉底构件7紧固固定。而且,按压部11构成为利用由紧固构件12产生的紧固力自上侧(Z1侧)向下方(Z2方向)按压感应加热线圈3。

具体而言,在轭铁支承板5的下部5b与轭铁支承板5一体地设有用于紧固固定紧固构件12的紧固部5c。此外,从周向(C方向)看,紧固部5c具有大致U字形状。而且,紧固部5c以大致U字形状的底部成为上侧(Z1侧)的方式配置。

紧固构件12包含螺栓部12a和螺母部12b。在本实施方式中,螺栓部12a构成为头部12c与轭铁支承板5的下部5b连接且腿部12d贯穿炉底构件7。具体而言,螺栓部12a以头部12c与大致U字形状的紧固部5c的底部的上侧(Z1侧)的面抵接并且腿部12d贯穿形成于紧固部5c的底部的贯通孔、形成于炉底构件7的贯通孔以及形成于(炉底构件7的下表面7a自上侧接触的)外框构件9的部分9a的贯通孔的方式设置。而且,螺母部12b以与螺栓部12a的贯穿到外框构件9的部分9a的下方(Z2侧)(即,炉底构件7的下方)的腿部12d螺纹结合的方式设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紧固构件12在炉底构件的下方(Z2侧)露出。

在该状态(在头部12c与紧固部5c连接且腿部12d贯穿了炉底构件7和外框构件9的部分9a的螺栓部12a螺纹结合有螺母部12b的状态)下,通过以使螺母部12b向炉底构件7的下表面7a(外框构件9的部分9a的下表面)靠近的方式在螺栓部12a的腿部12d旋紧螺母部12b,而使轭铁支承板5的下部5b向炉底构件7的上表面7b靠近。相伴于此,轭铁支承板5向下侧(Z2侧)移动,因此,与轭铁支承板5一体设置的按压部11自上侧(Z1侧)向下方(Z2方向)按压感应加热线圈3。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紧固构件12包含弹簧构件12e。具体而言,弹簧构件12e具有供螺栓部12a的腿部12d贯穿的贯通孔。弹簧构件12e以螺栓部12a的腿部12d贯穿于贯通孔的状态设于炉底构件7的下表面7a与螺母部12b之间。在感应加热装置100中,作为弹簧构件12e,以层叠的状态设有多个蝶形弹簧。

(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获得以下这样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感应加热装置100构成为包括:按压部11,其设置为以自上侧(Z1侧)与感应加热线圈3接触的方式自轭铁支承板5沿着径向(R方向)延伸;以及紧固构件12,其配置于轭铁支承板5的下部5b,利用紧固力经由按压部11自上侧向下方(Z2方向)按压感应加热线圈3。由此,由于利用紧固力经由按压部11自上侧向下方按压感应加热线圈3的紧固构件12配置于轭铁支承板5的下部5b,因此,作业人员能够通过在感应加热装置100的下部进行对紧固构件12的紧固作业,经由轭铁支承板5进行对自上侧向下方按压感应加热线圈3的构件(按压部11)的相对于感应加热装置100的固定作业。其结果,进行对自上侧向下方按压感应加热线圈3的构件(按压部11)的作业的位置成为作业人员20(参照图3)容易自感应加热装置100的设置面21(参照图3)直接够到的相对较低的位置,因此,在进行对自上侧向下方按压感应加热线圈3的构件的作业时,能够抑制作业性下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感应加热装置100构成为包括炉底构件7,该炉底构件7配置于炉体1的下侧(Z2侧)。而且,在轭铁支承板5的下部5b使用紧固构件12将轭铁支承板5相对于炉底构件7固定。由此,轭铁支承板5在轭铁支承板5的下部5b使用紧固构件12相对于在炉体1的下侧配置的炉底构件7固定,因此,能够可靠地将紧固构件12的紧固位置配置于感应加热装置100的下部。其结果,作业人员20(参照图3)能够可靠地在感应加热装置100的下部进行对紧固构件12的作业。另外,利用紧固构件12相对于炉底构件7的紧固力,能够产生自上侧(Z1侧)向下方(Z2方向)按压感应加热线圈3的按压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紧固构件12构成为以跨轭铁支承板5的下部5b和炉底构件7的方式配置,并将轭铁支承板5的下部5b与炉底构件7紧固固定。而且,将按压部11构成为利用由紧固构件12产生的紧固力自上侧(Z1侧)向下方(Z2方向)按压感应加热线圈3。由此,由于紧固构件12以跨轭铁支承板5的下部5b和炉底构件7的方式配置,因此,即使在轭铁支承板5未到达炉底构件7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紧固构件12将轭铁支承板5的下部5b与炉底构件7紧固固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紧固构件12构成为包含螺栓部12a、螺母部12b以及弹簧构件12e。而且,将螺栓部12a构成为头部12c与轭铁支承板5的下部5b连接且腿部12d贯穿炉底构件7。另外,将螺母部12b构成为与螺栓部12a的贯穿到炉底构件7的下方(Z2侧)的腿部12d螺纹结合。另外,将弹簧构件12e设于炉底构件7的下表面7a与螺母部12b之间。由此,即使在被按压部11按压的感应加热线圈3的高度位置、轭铁4的高度位置、轭铁支承板5的长度等不一致(存在精度的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设于炉底构件7的下表面7a与螺母部12b之间的弹簧构件12e的伸缩来吸收上述的精度的偏差。其结果,能够抑制因上述的精度的偏差而引起由紧固构件12产生的按压力在感应加热线圈3的周向(C方向)上不均匀。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紧固构件12构成为在炉底构件7的下方(Z2侧)露出。由此,作业人员20(参照图3)能够在紧固构件12所露出的炉底构件7的下方够到紧固构件12。其结果,与紧固构件12未在炉底构件7的下方露出的情况相比较,在进行对自上侧(Z1侧)向下方(Z2方向)按压感应加热线圈3的构件(按压部11)的作业时,能够进一步抑制作业性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按压部11和轭铁支承板5配置为以按压部11自在上下方向(Z方向)上延伸的轭铁支承板5的上侧(Z1侧)的端部5a沿着径向(R方向)延伸的方式成为大致倒L字状。由此,由于按压部11和轭铁支承板5以成为大致倒L字状的方式配置,因此,按压部11不会比轭铁支承板5向上方(Z1侧)突出。即,轭铁支承板5和按压部11的上侧相对较平坦。其结果,能够在自周向(C方向)上的两侧夹着轭铁4的轭铁支承板5的上侧使用成型可铸耐火材料(日文:成形キャスタブル),因此,与需要使用在每次更换可铸耐火材料时都需要进行拆卸、浇注、干燥的工序的浇注可铸耐火材料(日文:流し込みキャスタブル)的情况相比较,能够缩短更换可铸耐火材料所需要的时间(即,装置无法使用的时间(停机时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按压部11设为与轭铁支承板5一体。由此,与按压部11设为相对于轭铁支承板5独立的构件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削减部件个数,并且能够使装置结构简化。

[变形例]

应该认为,此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全部方面为例示,并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不是由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表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表示,本发明还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义和范围内的全部变更(变形例)。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按压部11设为与轭铁支承板5一体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本发明中,还可以将按压部构成为相对于板构件独立地设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按压部11自上侧(Z1侧)看具有由沿着径向(R方向)延伸的一对边和沿着周向(C方向)延伸的一对边围成的形状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本发明中,例如,还可以将按压部构成为自上侧看具有由以自径向上的外侧朝向内侧彼此的距离变大的方式延伸的一对边和沿着周向延伸的一对边围成的形状。该情况下,由于按压部中的径向上的内侧的宽度(周向上的长度)大于径向上的外侧的宽度,因此,能够增大利用按压部自上侧按压感应加热线圈的面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按压部11和轭铁支承板5配置为以按压部11自在上下方向(Z方向)上延伸的轭铁支承板5的上侧(Z1侧)的端部5a沿着径向(R方向)延伸的方式成为大致倒L字状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本发明中,还可以将按压部11和轭铁支承板5配置为成为大致T字状、大致十字状等那样的大致倒L字状以外的形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紧固构件12构成为在炉底构件7的下方(Z2侧)露出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本发明中,还可以将紧固构件构成为在炉底构件的侧方或上方露出。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为弹簧构件12e而设有蝶形弹簧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本发明中,还可以构成为作为弹簧构件而设置螺旋弹簧等蝶形弹簧以外的构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紧固构件12构成为包含设于炉底构件7的下表面7a(以及外框构件9的部分9a)与螺母部12b之间的弹簧构件12e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本发明中,还可以将紧固构件构成为不包含弹簧构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紧固构件12构成为包含螺栓部12a和螺母部12b、将螺栓部12a构成为头部12c与轭铁支承板5的下部5b连接且腿部12d贯穿炉底构件7并且将螺母部12b构成为与螺栓部12a的贯穿到炉底构件7的下方(Z2侧)的腿部12d螺纹结合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本发明中,还可以将螺栓部构成为头部配置于炉底构件的下方且腿部贯穿炉底构件并与炉底构件的下部连接,并且将螺母部构成为与螺栓部的贯穿到炉底构件的上方的腿部螺纹结合。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轭铁支承板5构成为在轭铁支承板5的下部5b使用紧固构件12相对于炉底构件7固定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本发明中,还可以将轭铁支承板构成为使用紧固构件相对于炉底构件以外的构件固定。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按压部11设于相对于多个轭铁4分别设于周向上的两侧的所有轭铁支承板5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本发明中,还可以将按压部构成为设于相对于多个轭铁分别设于周向上的一侧的所有轭铁支承板。另外,也可以将按压部构成为设于相对于多个轭铁分别设于周向上的两侧的轭铁支承板中的一部分轭铁支承板。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设置配置于炉底构件7的下侧(Z2侧)并包含多个柱状的构件的腿部100a,而构成为作业人员20能够自腿部100a的外侧(R2侧)进入到炉底构件7的下侧(Z2侧)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本发明中,只要作业人员能够进入到炉底构件的下侧,例如也可以构成为设置在内部形成为中空的侧壁形成有作业人员能够通过的开口部的圆筒形的腿部等那样的、包含多个柱状的构件的腿部以外的腿部。另外,还可以构成为通过在设置感应加热装置的设置面形成挖入部(日文:掘り込み),从而能够进入到炉底构件的下侧。

14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耐火砖烧结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