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装置及加工方法

文档序号:1102128 发布日期:2020-09-25 浏览:8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加工装置及加工方法 (Machining device and machining method ) 是由 山田毅 三好哲典 喜多野聪 青山昌宽 角舛武志 田中雄也 山本直辉 于 2019-04-18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加工精度的加工装置及加工方法。加工装置(1)为对一体地具有板状的第1弯曲面部(4)和从第1弯曲面部(4)的边缘曲折而延伸的板状的平面部(3)的工件(2)进行加工的装置。并且,加工装置(1)具备:第1夹紧装置(15),其具有与第1弯曲面部(4)抵接的抵接部(19)及向抵接部(19)的方向按压第1弯曲面部(4)的按压部(22),并限制第1弯曲面部(4)的板厚方向的移动;第2夹紧装置(16),其能够向平面部(3)的板厚方向移动,并支承平面部(3);及切削装置(12),其对第1弯曲面部(4)进行切削加工。(The invention aims to provide a processing device and a processing method capable of improving processing precision. A machining device (1) is a device for machining a workpiece (2) integrally having a plate-shaped first curved surface section (4) and a plate-shaped planar section (3) extending from the edge of the first curved surface section (4) in a zigzag manner. The machining device (1) is provided with: a 1 st clamp device (15) which has an abutting part (19) abutting against the 1 st curved surface part (4) and a pressing part (22) pressing the 1 st curved surface part (4)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abutting part (19), and which restricts the movement of the 1 st curved surface part (4) in the plate thickness direction; a 2 nd clamping device (16) which can move towards the plate thickness direction of the plane part (3) and supports the plane part (3); and a cutting device (12) for cutting the 1 st curved surface section (4).)

加工装置及加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工装置及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飞机的机身或主翼等飞机组件由长条状的支架(frame)等结构部件构成。出于提高强度等目的,相对于板状部件,这种支架的长度方向的截面被曲折成型为所期望的截面形状,并且由于适用支架的机身及主翼等具有曲面形状而被成型为具有沿着长度方向弯曲的曲线形状。因此,支架呈复杂的形状。

以减轻重量等为目的,用于这种飞机的支架进行局部减薄板厚的加工等板厚方向的加工(以下,称为“板厚加工”。)。以往,这种板厚加工是利用将支架浸渍于蚀刻液中的被称为化学铣削(chemical milling)的方法来进行的。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5-318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然而,化学铣削需要进行很多手工工作,流程时间变长,并且还需要用于蚀刻液的维持及处理的成本,因此存在成本增大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可以考虑通过机械加工对支架进行板厚加工。在对支架实施板厚加工时,有时使用支承如所上述呈复杂形状的支架的支承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的装置中,通过侧面夹紧缸及底面夹紧缸将组件推压在基准面上,将组件的正面(侧面)和底面同时夹紧。

然而,如上所述,支架是通过钣金成型(sheet metal forming)而制造的组件,因此弯曲角度等发生偏差。因此,有时每个支架的形状不同。并且,即使是一根支架,也不会被一致地成型,有时截面形状因长度方向的位置而不同。

在专利文献1的装置中,推压支架的基准面的形状一致,因此当用专利文献1的装置支承长度方向的截面形状不一致的支架时,在支承装置的基准面上产生不协调的部分。并且,在专利文献1的装置中,通过侧面夹紧缸及底面夹紧缸将支架推压在基准面上。若使在基准面上产生了不协调的部分的状态的支架成为将正面(侧面)及底面这两个面同时推压的状态,则支架有可能在未推压的部分以从基准面上浮起的方式变形。若对这种浮起状态的组件实施板厚加工,则无法实施准确的加工,有可能导致加工精度降低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加工精度的加工装置及加工方法。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加工装置及加工方法采用以下方法。

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加工装置,其对一体地具有板状的第1部分和从该第1部分的边缘曲折而延伸的板状的第2部分的被加工物进行加工,其中,所述加工装置具备:限制部,其具有与所述第1部分的一面抵接的抵接部及向所述抵接部的方向按压所述第1部分的另一面的按压部,并限制所述第1部分的板厚方向的移动;支承部,其能够沿所述第2部分的板厚方向移动,并支承所述第2部分;及加工部,其对所述第1部分的所述另一面进行加工。

在上述结构中,通过按压部按压第1部分,使第1部分的一面抵接于抵接部,由此限制第1部分的板厚方向的移动。由此,使第1部分抵接于抵接部的状态下的第2部分的位置因第1部分与第2部分所成的角度而不同。在上述结构中,支承第2部分的支承部能够沿第2部分的板厚方向移动,因此能够向与第2部分相对应的位置移动。由此,无论第2部分位于哪个位置,都能够通过使支承部移动来支承第2部分。因此,无论是第1部分与第2部分所成的角度为几度的被加工物,都能够在使第1部分抵接于抵接部的状态下由支承部支承第2部分。因此,即使是具有第1部分和第2部分那样的形状复杂的被加工物,也能够使第1部分抵接于抵接部而在稳定的状态下对被加工物进行加工。根据以上,能够提高加工精度。

并且,由于能够在与第2部分相对应的位置处支承第2部分,因此能够抑制在使第1部分抵接且支承第2部分的状态下被加工物中产生的应力。由此,能够抑制被加工物的变形。因此,能够防止被加工物从抵接部浮起那样的变形(第1部分与抵接部分离那样的变形)。根据以上,能够使第1部分可靠地抵接于抵接部而在更稳定的状态下对被加工物进行加工。

并且,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加工装置可以具备:抵接判断部,其判断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第1部分是否抵接;驱动部,其使所述支承部移动,以使所述第2部分移动;及控制部,其根据所述抵接判断部的判断来驱动所述驱动部,以使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第1部分抵接。

若通过驱动部驱动支承部,以使第2部分移动,则与第2部分一体地形成的第1部分也移动。即,驱动部能够通过驱动支承部而使第1部分经由第2部分移动。

在上述结构中,根据抵接判断部的判断来驱动驱动部,以使抵接部与第1部分抵接。由此,能够使第1部分更可靠地抵接于抵接部而在稳定的状态下对被加工物进行加工。

并且,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加工装置可以具备:距离导出部,其导出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第1部分的所述另一面的距离;驱动部,其使所述支承部移动,以使所述第2部分移动;及控制部,其根据所述距离导出部所导出的距离来驱动所述驱动部,以使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第1部分抵接。

在上述结构中,根据距离导出部所导出的距离来驱动驱动部,以使抵接部与第1部分抵接。由此,能够使第1部分更可靠地抵接于抵接部而在稳定的状态下对被加工物进行加工。

并且,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加工装置可以具备:角度导出部,其导出所述第1部分与所述第2部分所成的角度;驱动部,其使所述支承部移动,以使所述第2部分移动;及控制部,其根据所述角度导出部所导出的所述角度来驱动所述驱动部,以使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第1部分抵接。

在上述结构中,根据角度导出部所导出的角度来驱动驱动部,以使抵接部与第1部分抵接。由此,能够使第1部分更可靠地抵接于抵接部而在稳定的状态下对被加工物进行加工。

并且,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加工装置可以具备:负载导出部,其导出作用于所述按压部的负载;驱动部,其使所述支承部移动,以使所述第2部分移动;及控制部,其根据所述负载导出部所导出的所述负载来驱动所述驱动部,以使该负载变小。

在被加工物的第1部分从抵接部分离时,与按压方向相反的方向的负载作用于按压部。在上述结构中,由负载导出部导出该负载,并根据所导出的负载来驱动驱动部,以使该负载变小。由此,能够使第1部分更可靠地抵接于抵接部而在稳定的状态下对被加工物进行加工。

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加工方法为一体地具有板状的第1部分和从该第1部分的边缘曲折而延伸的板状的第2部分的被加工物的加工方法,其具备如下工序:通过按压部按压所述第1部分的另一面,使所述第1部分的一面抵接于抵接部,由此限制所述第1部分的板厚方向的移动的工序;支承所述第2部分,以便允许所述第2部分向板厚方向移动的工序;及对所述第1部分的所述另一面进行加工的工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加工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工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图1的II-II向视端面的图。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图1的III-III向视端面的图。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图1的IV-IV向视端面的图。

图5是图1的加工装置的块图。

图6是示出在图2的加工装置中第1弯曲面部与抵接部未抵接的状态的图。

图7是示出在图2的加工装置中第1弯曲面部与抵接部抵接的状态的图。

图8是示出图1的加工装置的变形例的示意性端面图。

图9是示出图1的加工装置的变形例的示意性端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1至图5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加工装置及加工方法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制造构成用于飞机机身结构的加强件中的飞机组件的支架等时使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工装置1。

如图1所示,加工装置1具备支承工件(被加工物)2的支承装置11、对支承于支承装置11的工件2实施切削加工的切削装置(加工部)12及控制支承装置11及切削装置12的控制装置(控制部)13。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件2是长条状的部件,以长度方向呈圆弧的方式弯曲,并且长度方向的截面形状呈大致Z形状。工件2通过对铝合金制的板状部件实施赋予截面形状的曲折加工,并且对实施了曲折加工的部件实施以长度方向呈圆弧的方式弯曲的加工来成型。

工件2一体地具有:作为大致水平地延伸的板状部件的具有平面的平面部(第2部分)3;作为从平面部3的宽度方向的一个边缘向上方大致垂直地曲折而延伸的板状部件的具有弯曲面的第1弯曲面部(第1部分)4;作为从平面部3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个边缘向下方大致垂直地曲折而延伸的板状部件的具有弯曲面的第2弯曲面部5;及从第2弯曲面部5的下缘向第1弯曲面部4方向大致垂直地突出的唇部6。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工装置1是为了减轻这种工件2的重量而对平面部3、第1弯曲面部4及第2弯曲面部5实施切削加工以减小板厚的装置。

支承装置11是支承工件2并且向规定方向输送工件2的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平面部3成为大致水平面的状态下且第1弯曲面部4成为大致铅垂面的状态下,工件2支承于支承装置11。

支承装置11具备限制第1弯曲面部4的板厚方向的移动的第1夹紧装置(限制部)15、支承平面部3的第2夹紧装置(支承部)16及使第2夹紧装置16向平面部3的板厚方向移动的驱动部17(参考图5)。

沿着工件2的长度方向以规定的间隔设置有多个第1夹紧装置15。并且,第1夹紧装置15各自具有与第1弯曲面部4的一面4a抵接的抵接部19和向抵接部19的方向按压第1弯曲面部4的另一面4b的按压部22(也参考图3)。

抵接部19具有圆柱状的抵接辊20和以沿大致铅垂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为中心可旋转地支承抵接辊20的抵接辊支承部21。抵接辊20以外周面成为大致铅垂面的方式支承于抵接辊支承部21。抵接辊支承部21固定于支承装置11的主体14,并且支承抵接辊20,以便限制水平方向及上下方向的移动。并且,在设置有多个的抵接部19中的一部分或全部上设置有使抵接辊20以中心轴为中心旋转驱动的马达26。

按压部22从抵接部19分离规定距离而配置,并且以与抵接部19对置的方式配置。按压部22具有圆柱状的按压辊23、以沿大致铅垂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为中心可旋转地支承按压辊23的按压辊支承部24及使按压辊支承部24向抵接部19方向移动的缸体部25。按压辊23以外周面成为大致铅垂面的方式支承于按压辊支承部24。缸体部25通过液压等驱动力使按压辊支承部24及按压辊23向抵接部19方向移动。

如此,第1夹紧装置15通过按压部22的按压力使第1弯曲面部4的一面4a抵接于抵接辊20的外周面,由此限制第1弯曲面部4的板厚方向的移动。换言之,第1夹紧装置15通过由按压部22(详细而言,按压辊23)和抵接部19(详细而言,抵接辊20)夹持第1弯曲面部4来限制第1弯曲面部4的板厚方向的移动。并且,由于抵接辊20的移动被抵接辊支承部21限制,因此第1夹紧装置15将抵接辊20的外周面作为基准面而限制第1弯曲面部4的移动。并且,抵接辊20及按压辊23通过马达26的驱动力以中心轴为中心旋转驱动而向规定方向输送工件2。

沿着工件2的长度方向以规定的间隔设置有多个第2夹紧装置16。并且,各第2夹紧装置16各自具有相对于平面部3从一面方向(在图1及图2中所述的上方)抵接的上方辊部30和相对于平面部3从另一面方向(在图1及图2中所述的下方)抵接的下方辊部31而能够向平面部3的板厚方向移动(也参考图2)。

上方辊部30具有圆柱状的上方辊32和以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中心轴为中心可旋转地支承上方辊32的上方辊支承部33。上方辊32以外周面成为与铅垂面正交的面的方式支承于上方辊支承部33。上方辊支承部33固定于支承装置11的主体14,并且支承上方辊32,以便能够向平面部3的板厚方向(在图1及图2中所述的上下方向)移动。

下方辊部31具有圆柱状的下方辊34和以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中心轴为中心可旋转地支承下方辊34的下方辊支承部(省略图示)。下方辊34以外周面成为与铅垂面正交的面的方式支承于下方辊支承部。下方辊支承部固定于支承装置11的主体14,并且支承下方辊34,以便能够向平面部3的板厚方向(在图1及图2中所述的上下方向)移动。

如此,第2夹紧装置16由上方辊32及下方辊34夹持平面部3,并且以中心轴为中心旋转驱动,由此向规定方向输送工件2。

驱动部17具有连结于上方辊32且使上方辊32向平面部3的板厚方向(在图1及图2中所述的上下方向)移动的上方辊驱动部(省略图示)和使下方辊34向平面部3的板厚方向移动的下方辊驱动部(省略图示)。驱动部17使上方辊驱动部及下方辊驱动部联动,并使上方辊32及下方辊34移动,以便能够夹持平面部3。

切削装置12具有沿平面部3的板厚方向延伸的立铣刀37。立铣刀37能够向第1弯曲面部4的板厚方向移动,且如图4所示,通过与支承于支承装置11的工件2接触来切削工件2。

并且,加工装置1具备各种传感器。详细而言,如图5所示,具备判断抵接辊20与第1弯曲面部4的另一面4b是否抵接的抵接判断部41、导出抵接辊20与第1弯曲面部4的另一面4b的距离的距离导出部42、导出第1弯曲面部4与平面部3所成的角度的角度导出部43及测定作用于缸体部25的负载的负载导出部44。

抵接判断部41例如由感测接触的触控传感器和根据来自触控传感器的信息来判断抵接辊20与第1弯曲面部4是否抵接的判断部构成。触控传感器设置于抵接辊20的外周面。判断部和触控传感器可以作为相同的装置而设置,并且,也可以设置于不同的装置。当设置于不同的装置时,判断部可以设置于控制装置13。

距离导出部42例如由向规定方向发射超声波的超声波传感器和根据来自超声波传感器的信息来导出抵接辊20与第1弯曲面部4的另一面4b的距离的距离计算部构成。超声波传感器设置于抵接部19,并向工件2方向发射超声波。距离计算部和超声波传感器可以作为相同的装置而设置,并且,也可以设置于不同的装置。当设置于不同的装置时,距离计算部可以设置于控制装置13。

另外,抵接判断部41及距离导出部42也可以使用拍摄抵接部19和工件2的摄像机来代替触控传感器及超声波传感器。此时,判断部可以根据由摄像机拍摄的拍摄数据来判定在抵接辊20与第1弯曲面部4之间是否形成有间隙,并且当判定为未形成有间隙时判断为抵接。然后,当判断为在抵接辊20与第1弯曲面部4之间形成有间隙时,距离计算部可以根据拍摄数据来计算该间隙的距离,由此导出抵接辊20与第1弯曲面部4的另一面4b的距离。

角度导出部43例如由拍摄工件2中的一部分或全部的摄像机和根据来自摄像机的拍摄数据来计算第1弯曲面部4与平面部3所成的角度的角度计算部构成。摄像机和角度计算部可以作为相同的装置而设置,并且,也可以设置于不同的装置。当设置于不同的装置时,角度计算部可以设置于控制装置13。

负载导出部44例如由感测作用于设置于第1夹紧装置15的缸体部25的阻力的负载传感器和根据来自负载传感器的信息来计算作用于缸体部25的负载的负载计算部构成。负载传感器和负载计算部可以作为相同的装置而设置,并且,也可以设置于不同的装置。当设置于不同的装置时,负载计算部可以设置于控制装置13。

控制装置13例如由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RAM(Random AccessMemory)、ROM(Read Only Memory)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等构成。而且,作为一例,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一系列处理以程序的形式存储于存储介质等中,通过由CPU将该程序读取到RAM等中并执行信息的加工/运算处理来实现各种功能。另外,程序也可以适用预先安装于ROM或其他存储介质中的方式、或以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的状态提供的方式、经由有线或无线的通信机构传送的方式等。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是指磁盘、光磁盘、CD-ROM、DVD-ROM、半导体存储器等。

如图5所示,控制装置13具有根据来自抵接判断部41、距离导出部42、角度导出部43及负载导出部44的数据来控制驱动部17的驱动控制部46。

驱动控制部46根据抵接判断部41的判断来驱动驱动部17,以使抵接辊20与第1弯曲面部4抵接。具体而言,当抵接判断部41判断为抵接辊20与第1弯曲面部4抵接时,控制驱动部17,以使上方辊32及下方辊34维持该位置。并且,当抵接判断部41判断为抵接辊20与第1弯曲面部4未抵接时,使上方辊32及下方辊34移动,以使第1弯曲面部4与抵接部19抵接。

并且,驱动控制部46根据距离导出部42所导出的距离来驱动驱动部17,以使抵接辊20与第1弯曲面部4抵接。具体而言,使上方辊32及下方辊34移动,以使第1弯曲面部4向抵接部19方向移动与距离导出部42所导出的距离相应的量。

并且,驱动控制部46根据角度导出部43所导出的角度来驱动驱动部17,以使抵接辊20与第1弯曲面部4抵接。具体而言,使上方辊32及下方辊34移动,以使第1弯曲面部4沿抵接部19方向移动与角度导出部43所导出的角度相应的量。

并且,驱动控制部46根据负载导出部44所导出的负载来驱动驱动部17,以使该负载变小。具体而言,通过负载导出部44测定持续作用于缸体部25的负载,并使上方辊32及下方辊34移动,以使该负载成为规定的阈值以下。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工装置1的行为进行说明。

首先,将工件2导入加工装置1中。此时,以使第1弯曲面部4位于抵接辊20与按压辊23之间且平面部3位于上方辊32与下方辊34之间的方式导入。通过设置于抵接辊20的马达26的驱动力向规定方向输送被导入加工装置1中的工件2。

加工装置1向规定方向输送工件2,并且通过来自缸体部25的驱动力使按压辊23向抵接部19方向移动而用按压辊23按压第1弯曲面部4的另一面4b。被按压辊23按压的第1弯曲面部4成为抵接于抵接辊20的状态。通过使第1弯曲面部4的一面4a抵接于抵接辊20来限制第1弯曲面部4的板厚方向的移动。如此,通过第1夹紧装置15夹持第1弯曲面部4。并且,与此同时,加工装置1使上方辊32及下方辊34移动而夹持平面部3。此时,第2夹紧装置16夹持平面部3,以便允许平面部3向板厚方向(在图1等中所述的上下方向)移动。

此时,当通过各种传感器判断为第1弯曲面部4与抵接部19分离时,控制装置13控制驱动部17,使上方辊32及下方辊34移动,以使第1弯曲面部4与抵接部19抵接。例如,如图6所示,当第1弯曲面部4的上部比下部离开抵接辊20更远时,如图7所示,通过使上方辊32及下方辊34向上方移动而使工件2整体以沿工件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中心轴为中心旋转,从而使第1弯曲面部4与抵接部19抵接。并且,例如,当第1弯曲面部4的上部比下部位于更靠近抵接辊20的位置时,通过使上方辊32及下方辊34向下方移动而使第1弯曲面部4与抵接部19抵接。

在使第1弯曲面部4与抵接部19抵接的状态下,加工装置1使立铣刀37移动而使第1弯曲面部4与立铣刀37接触。然后,通过立铣刀37对第1弯曲面部4的另一面4b进行切削加工来减小第1弯曲面部4的板厚。

以这种方式,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工装置1对工件2实施加工。

根据本实施方式,发挥以下作用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按压部22按压第1弯曲面部4,使第1弯曲面部4的一面4a抵接于抵接部19,由此限制第1弯曲面部4的板厚方向的移动。由此,使第1弯曲面部4抵接于抵接部19的状态下的平面部3的位置因第1弯曲面部4与平面部3所成的角度而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平面部3的第2夹紧装置16能够向平面部3的板厚方向移动,因此能够向与平面部3相对应的位置移动。由此,无论平面部3位于哪个位置,通过使第2夹紧装置16移动,都能够支承平面部3。因此,无论是第1弯曲面部4与平面部3所成的角度为几度的工件2,都能够在使第1弯曲面部4抵接于抵接部19的状态下由第2夹紧装置16支承平面部3。因此,即使是形状复杂的工件2,也能够使第1弯曲面部4抵接于抵接辊20(基准面)而在稳定的状态下对工件2进行加工。根据以上,能够提高加工精度。

并且,由于能够在与平面部3相对应的位置处支承平面部3,因此能够抑制在使第1弯曲面部4抵接且支承平面部3的状态下工件2中产生的应力。由此,能够抑制工件2的变形。因此,能够防止工件2从抵接辊20浮起那样的变形(第1弯曲面部4与抵接辊20分离那样的变形)。根据以上,能够使第1弯曲面部4可靠地抵接于抵接辊20(基准面)而在更稳定的状态下对工件2进行加工。

并且,若通过驱动部17驱动第2夹紧装置16,以使平面部3移动,则与平面部3一体地形成的第1弯曲面部4也移动。即,驱动部17能够通过驱动第2夹紧装置16而使第1弯曲面部4经由平面部3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抵接判断部41的判断来驱动驱动部17,以使抵接辊20与第1弯曲面部4抵接。由此,能够使第1弯曲面部4更可靠地抵接于抵接辊20(基准面)而在稳定的状态下对工件2进行加工。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距离导出部42所导出的距离来驱动驱动部17,以使抵接辊20与第1弯曲面部4抵接。由此,能够使第1弯曲面部4更可靠地抵接于抵接辊20(基准面)而在稳定的状态下对工件2进行加工。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角度导出部43所导出的角度来驱动驱动部17,以使抵接辊20与第1弯曲面部4抵接。由此,能够使第1弯曲面部4更可靠地抵接于抵接辊20(基准面)而在稳定的状态下对工件2进行加工。

并且,在工件2的第1弯曲面部4从抵接辊20分离时,与按压方向相反的方向的负载作用于按压部22。在本实施方式中,由负载导出部44导出该负载,并根据所导出的负载来驱动驱动部17,以使该负载变小。由此,能够使第1弯曲面部4更可靠地抵接于抵接辊20(基准面)而在稳定的状态下对工件2进行加工。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加工装置1中,能够在稳定的状态下对工件2进行加工,因此能够减小加工后的工件2的板厚偏差。由此,能够减少加工次数,从而能够缩短加工工序。

接着,根据图8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在对第2弯曲面部5进行加工时使用图8所示的加工装置100。如图8所示,抵接部101以从支承装置11的主体14突出的方式设置,并且以进入平面部3与唇部6之间的方式配置。

在本变形例中,通过由按压部22(省略图示)按压第2弯曲面部5的另一面5b而使第2弯曲面部5的一面5a抵接于抵接部101。并且,在本件变形例中,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平面部3也被第2夹紧装置16支承。由于第2夹紧装置16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根据本变形例,唇部6与抵接部19不发生干扰,因此能够使第2弯曲面部5抵接于抵接部19,因此在对第2弯曲面部5的加工中,也发挥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另外,可以将本变形例和上述实施方式进行组合。即,可以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加工装置1的下游侧连续设置本变形例中所说明的加工装置100。通过如此进行,能够对第1弯曲面部4及第2弯曲面部5以良好的精度连续实施减小板厚的加工。因此,能够缩短加工工序。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明,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进行变形。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设置抵接判断部41、距离导出部42、角度导出部43及负载导出部44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选择设置抵接判断部41、距离导出部42、角度导出部43及负载导出部44中的任一个。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如也可以在抵接辊20上设置多个接触传感器。通过设为这种结构,能够判断第1弯曲面部4的哪个部分发生了浮起,因此能够使第2夹紧装置16更准确地移动而使第1弯曲面部4与抵接部19抵接。

并且,工件2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形状。例如,也可以是长度方向的截面为大致L状的工件。并且,也可以是截面为大致Z状且未设置有唇部6的工件,还可以是在第1弯曲面部4及第2弯曲面部5双方设置有唇部6的工件。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通过由辊挟持工件2而向规定方向输送工件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设为使工件2抵接于块等且不进行输送的结构。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第2夹紧装置16中各设置有一个上方辊32及下方辊34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9所示,也可以各设置两个上方辊32及下方辊34。通过如此构成,能够使第1弯曲面部4侧的上方辊32a及下方辊34a的的行为与第2弯曲面部5侧的上方辊32b及下方辊34b的行为联动而使第1弯曲面部4更准确地抵接于抵接辊20。

符号说明

1-加工装置,2-工件(被加工物),3-平面部(第2部分),4-第1弯曲面部(第1部分),4a-一面,4b-另一面,5-平面部(第2部分),6-唇部,11-支承装置,12-切削装置(加工部),13-控制装置(控制部),15-第1夹紧装置(限制部),16-第2夹紧装置(支承部),17-驱动部,19-抵接部,20-抵接辊,21-抵接辊支承部,22-按压部,23-按压辊,24-按压辊支承部,25-缸体部,26-马达,32-上方辊,34-下方辊,37-立铣刀。

16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机床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