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

文档序号:1244843 发布日期:2020-08-18 浏览:12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连接器 (Connector with a locking member ) 是由 藤崎龙一 于 2020-01-22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抑制大型化及端子的电阻值增加并且确保一对端子间的电气绝缘性。连接器(1)具有壳体(2)和第一端子(31)及第二端子(32)。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各自的一端侧插入到壳体(2)内,各自的另一端侧从壳体突出。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具备从壳体(2)突出的基部(33)和比基部(33)向Y方向的两侧拓宽地形成的连接部(34)。在X方向上,第一端子的连接部(34)比第二端子的连接部(34)向远离壳体(2)的一侧突出。基部(33)具备在Z方向具有厚度的平板部(330)。第一端子的基部(33)具有与第二端子的连接部(34)在Y方向相邻的一侧的侧部相对于平板部(330)折弯的形状。(The electrical insulation between a pair of terminals is ensured while suppressing the increase in size and the increase in resistance value of the terminals. A connector (1) has a housing (2), and a first terminal (31) and a second terminal (32). One end of each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terminals is inserted into the housing (2), and the other end of each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terminals protrudes from the housing. The first terminal and the second terminal are provided with a base part (33) protruding from the housing (2) and a connecting part (34) formed so as to be wider on both sides in the Y direction than the base part (33). In the X direction, the connection portion (34) of the first terminal protrudes farther from the housing (2) than the connection portion (34) of the second terminal. The base part (33) is provided with a flat plate part (330) having a thickness in the Z direction. The base portion (33) of the first terminal has a shape in which the side portion of the side adjacent to the connecting portion (34) of the second terminal in the Y direction is bent with respect to the flat plate portion (330).)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向车载设备供给电力的连接器。专利文献1记载的连接器具备能够收纳两个端子的两个腔。在腔的内侧壁形成有矛状部,矛状部与插入到腔的端子卡合。端子通过插入到腔并与矛状部卡合,从而保持于壳体,并且可防止从壳体脱离。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0441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连接器9中,考虑到采用如图10所示的端子91。图10所示的端子91的一端侧插入到腔内,另一端侧从腔突出到壳体92的外部。并且,在端子91的突出侧端部形成有连接部911,连接部911以向一对端子91的排列方向的两侧突出的方式拓宽地形成,并且具有螺栓插通部912。端子91通过插入到螺栓插通部912的螺栓连接到其他的导电构件。

但是,在图10所示的结构中,当一对端子91相对于壳体92的组装精度、壳体92的成形精度降低时,有时一对端子91的连接部911彼此在所述排列方向Y相互过于接近。在该情况下,从确保一对端子91间的电气绝缘性的观点出发有改善的余地。

在此,当在排列方向Y上使一方端子91远离另一方端子91时,则一对端子91的间隔扩大,能够确保一对端子91间的绝缘性。但是,从排列方向Y上的一方端子91的一端到另一方端子91的另一端的长度变大,关系到连接器9的大型化。另外,也考虑到通过将排列方向Y上的各端子91的宽度减小而抑制大型化并且确保一对端子91间的间隔,但是伴随各端子91的截面积减小,有可能端子91的电阻值增加。

本公开是鉴于这样的课题完成的,提供能够抑制大型化及端子的电阻值增加并且能够确保一对端子间的电气绝缘性的连接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一方式在于连接器,其具备:

壳体;和

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其以相互成为平行的方式排列配置,各自的一端侧插入到所述壳体内,各自的另一端侧从所述壳体突出,

所述第一端子及所述第二端子具备:基部,其从所述壳体突出;和连接部,其比所述基部向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的排列方向的两侧拓宽地形成,并且具有螺栓插通部,

在沿着所述第一端子及所述第二端子的端子形成方向上,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连接部比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连接部向远离所述壳体的一侧突出,

所述基部具备板状的平板部,所述平板部在与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的排列方向及沿着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的端子形成方向双方正交的正交方向具有厚度,

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基部具有与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连接部在所述排列方向相邻的一侧的侧部相对于所述平板部折弯的形状。

发明效果

所述方式的连接器中的第一端子的连接部在端子形成方向上比第二端子的连接部向远离壳体的一侧突出。即,第一端子的连接部和第二端子的连接部形成于在端子形成方向上相互错开的位置。故此,能够防止由于一对连接部彼此在所述排列方向上排列配置的原因而使一对连接部彼此过度接近。由此,容易确保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之间的电气绝缘性。

在此,将第一端子的连接部和第二端子的连接部形成于在端子形成方向上相互错开的位置,在想要将排列方向上的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的外侧间隔(即从第一端子的与第二端子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到第二端子的与第一端子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为止的所述排列方向的长度)缩窄的情况下,第二端子的连接部和第一端子的基部在所述排列方向接近,有可能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之间的电气绝缘性降低。

因此,第一端子的基部具有与第二端子的连接部在所述排列方向相邻的一侧的侧部相对于平板部折弯的形状。由此,能够在不增大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的外侧间隔的情况下确保排列方向上的第二端子的连接部和第一端子的基部的间隔。故此,能够抑制大型化并且确保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之间的绝缘性。另外,第一端子的基部能够在不减小与端子形成方向正交的截面的面积的情况下折弯地形成。故此,能够抑制第一端子整体的电阻值上升。

如上所述,根据所述方式,能够提供如下连接器:能够抑制大型化以及端子的电阻值增加,并且能够确保一对端子间的电气绝缘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中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1中的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1中的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4是从壳体的端子插入部侧观看实施方式1中的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5是图3的V-V线向视剖视图。

图6是图2的VI-VI线向视剖视图。

图7是仅表示图2的VII-VII线向视剖视图中的第一端子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将端子插入到壳体的情况的俯视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10是参考方式中的连接器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使用图1~图8对连接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图2、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具有壳体2和第一端子31及第二端子32。

第一端子31及第二端子32以相互成为平行的方式排列配置。第一端子31及第二端子32各自的一端侧插入到壳体2内,各自的另一端侧从壳体2突出。

第一端子31及第二端子32具备:基部33,其从壳体2突出;和连接部34,其比基部33向第一端子31和第二端子32的排列方向(以后称为“Y方向”。)的两侧拓宽地形成,并且具有螺栓插通部341。

在沿着第一端子31及第二端子32的端子形成方向(以后称为“X方向”。)上,第一端子31的连接部34比第二端子32的连接部34向远离壳体2的一侧突出。

基部33具备平板部330,平板部330形成为在与Y方向和X方向双方正交的正交方向(以后称为“Z方向”。)具有厚度的板状。第一端子31的基部33具有与第二端子32的连接部34在Y方向相邻的一侧的侧部(后述的折弯部36)相对于平板部330折弯的形状。

以后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除非特别说明,也有时将第一端子31和第二端子32统称为端子3。将X方向上的第一端子31及第二端子32从壳体2突出的一侧称为X1侧,将其相反侧称为X2侧。将以在X方向延伸的连接器1的中心轴为中心的连接器1的径向仅称为径向。并且,将径向上的连接器1的中心轴侧称为内周侧,将与其相反的一侧称为外周侧。

〔连接器1〕

如图6所示,连接器1直接地装配到搭载于电动汽车等的电气设备的箱体13,能够对外部电源与配置于所述箱体13内的部件之间的电连接进行中继。

〔壳体2〕

壳体2由具有电气绝缘性的树脂构成。如图1~图3所示,壳体2具备安装部21、端子插入部22以及凸缘部23。

如图1~图3、图5、图6所示,安装部21形成为与X方向平行的筒状。安装部21形成于壳体2的X2侧的区域。如图5所示,在安装部21的内侧露出第一端子31的X2侧端部及第二端子32的X2侧端部。换句话讲,安装部21将第一端子31的X2侧端部及第二端子32的X2侧端部从外周侧覆盖。在安装部21的内侧形成有第一分隔壁211,第一分隔壁211将第一端子31的X2侧端部与第二端子32的X2侧端部之间分隔。

安装部21的内侧空间在X2侧开放,未图示的对方连接器从X2侧嵌合到安装部21的内侧。在对方连接器嵌合到连接器1的状态下,第一端子31及第二端子32的在安装部21内露出的X2侧端部与对方连接器的端子电连接。以向安装部21的X2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端子插入部22。

如图5所示,端子插入部22具有两个腔221。腔221是以在X方向贯穿端子插入部22的方式形成的孔。腔221的X2侧端部与安装部21的内侧空间连通。两个腔221以在Y方向排列的方式形成。

腔221在X1侧开放,端子3从X1侧插入。即,在两个腔221中的一方插入第一端子31,在另一方插入第二端子32。

如图6所示,在壳体2的与腔221在Z方向对置的壁部形成有进行端子3的防脱的矛状部222。矛状部222构成为:以向X2侧突出的方式在X方向长且以悬臂状态形成,并且能够向Z方向弹性地挠曲。

在将端子3向腔221插入时,一边用端子3使矛状部222向Z方向挠曲一边将端子3插入。然后,当端子3插入到腔221内的预定位置时,矛状部222通过弹性的复原力而被插入到形成于端子3的贯穿孔中。由此,矛状部222防止插入到腔221的预定位置的端子3从腔221脱离。

如图5所示,在沿Y方向排列的两个腔221之间形成有将两个腔221分隔的第二分隔壁223。第二分隔壁223以与第一分隔壁211在X方向连接的方式形成。并且,如图1~图3、图5、图6所示,在X方向上的安装部21与端子插入部22的边界部形成有凸缘部23。

凸缘部23以比安装部21及端子插入部22向外周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如图1、图4所示,在凸缘部23的四角埋设有金属制的轴套12,轴套12用于将螺栓(参照图6的附图标记11)插通。

如图6所示,在箱体13形成有配置孔131,配置孔131比连接器1的端子插入部22大一圈、且比凸缘部23小一圈。当将连接器1装配到箱体13时,将连接器1的端子插入部22插入到箱体13的配置孔131,使凸缘部23的X1侧的面与箱体13在X方向对置。然后,将螺栓11从轴套12的X2侧插通于轴套12,并且与形成于箱体13的螺纹孔螺合,从而连接器1固定于箱体13。

如图5、图6所示,在凸缘部23的X1侧的面、且所述四角的轴套12的内周侧形成有环状的收纳槽231。收纳槽231以朝向X1侧的方式开口,在其内侧收纳有由橡胶等形成的环状的密封构件14。在将连接器1通过螺栓11紧固于箱体13的状态下,密封构件14被螺栓11的轴力压缩,与收纳槽231和箱体13双方密合。由此,可确保连接器1与箱体13之间的密封性。

〔端子3〕

第一端子31及第二端子32是与电源的正极、负极连接的端子,这些之间的电位差成为例如600V程度的较高电位差。如图5所示,第一端子31插入到一方腔221中,第二端子32插入到另一方腔221中。端子3的大致整体形成为在Z方向具有厚度、在X方向长的板状。第一端子31比第二端子32形成得长。

如图8所示,第一端子31及第二端子32从相对于腔221的X1侧沿着X方向插入到腔221,如图5所示,这些的X1侧端部向安装部21的内侧突出。在X方向上,第一端子31的X2侧端的位置和第二端子32的X2侧端的位置对齐。

如图6、图8所示,在第一端子31及第二端子32的配置于腔221内的部位形成有比周围向Y方向的两侧突出并且向Z方向的一侧折弯的定位部35。定位部35是用于进行端子3相对于腔221的定位的部位。

如图5所示,第一端子31及第二端子32各自的X1侧的部位从腔221向X1侧突出。第一端子31的X方向的从腔221的突出量比与第二端子32的X方向的从腔221突出的突出量大。故此,第一端子31的X1侧端的位置位于比第二端子32的X1侧端的位置靠X1侧。

第一端子31及第二端子32的从腔221突出的部位从X2侧开始依次具有基部33和连接部34。基部33具备:平板部330,其形成为在X方向长且在Z方向具有厚度的大致长方形板状;和折弯部36,其从平板部330向Z方向折弯。

如图1、图2所示,第一端子31的折弯部36从第一端子31的平板部330的Y方向的第二端子32侧的端缘朝向Z方向的一侧折弯。第二端子32的折弯部36从第二端子32的平板部330的Y方向的位于第一端子31侧的端缘朝向Z方向的一侧折弯。第一端子31的折弯部36和第二端子32的折弯部36以相互朝向Z方向的相同侧突出的方式向相同侧折弯。基部33的平板部330中的与折弯部36的边界部周边比周围向Y方向突出,从该突出的部位向Z方向形成有折弯部36。

第一端子31只有基部33的Y方向的第二端子32侧的部分折弯,第二端子32只有基部33的Y方向的第一端子31侧的部分折弯。由此,如图7所示,基部33中的X方向的形成有折弯部36的区域的、与X方向正交的截面呈L字状。至少第一端子31中的与第二端子32的连接部34在Y方向相邻的部位形成为与X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呈L字状。

如图1、图2所示,折弯部36形成于基部33的X方向的大致整体。第一端子31的基部33比第二端子32的基部33在X方向长,伴随于此,形成于第一端子31的折弯部36比形成于第二端子32的折弯部36在X方向长。在第一端子31形成的折弯部36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与第二端子32的连接部34中的Y方向的最向第一端子31侧突出的位置在Y方向对置的位置。

如图6所示,折弯部36配置于腔221的X1侧。在X方向上,在折弯部36与壳体2之间形成有间隙G。即,折弯部36配置于从壳体2稍微向X1侧离开的位置。

在Y方向上,折弯部36以不比连接部34突出的方式形成。即,折弯部36以收纳于Y方向的连接部34的形成区域的内侧的方式形成。

连接部34从平板部330的X1侧端部向X1侧延设。连接部34形成于端子3的X1侧端部。如图1~图3、图5所示,连接部34以比基部33向Y方向的两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为比基部33拓宽。当从Z方向观看时,连接部34呈圆形,在其中央部具有在Z方向贯穿形成的螺栓插通部341。端子3通过插入到螺栓插通部341的未图示的螺栓而与其他的导电构件连接。

第一端子31的连接部34和第二端子32的连接部34形成于相互在X方向错开的位置。第一端子31的连接部34形成于比第二端子32的连接部34靠X1侧的位置。由此,第一端子31的连接部34和第二端子32的连接部34以在向X方向和Y方向双方倾斜的倾斜方向排列的方式形成。如图2所示,将第一端子31的连接部34和第二端子32的连接部34最短连接的假想直线L1优选以相对于与Y方向平行的假想直线L2的角度θ小于45°(即45(π/180)rad)的方式倾斜。在该情况下,能够将第一端子31的连接部34和第二端子32的连接部34配置得比较近,从而容易防止连接器1的大型化。

第二端子32的连接部34以与第一端子31的基部33在Y方向排列的方式形成。在X方向上,第二端子32的X1侧端的位置和第一端子31的X2侧端的位置位于相同的位置。

〔屏蔽壳5〕

如图4~图6所示,在壳体2且密封构件14的内周侧配置有屏蔽壳5,屏蔽壳5将第一端子31及第二端子32从全周包围。屏蔽壳5具有筒状的壳主体部51、和以从壳主体部51向外周侧伸出的方式形成的多个弹性接触片52。

如图5、图6所示,壳主体部51沿着X方向插入到壳体2。壳主体部51以至少将第一端子31及第二端子32中的突出到壳体2的安装部21的内侧的部位包围的方式形成。

如图6所示,壳主体部51的一部分具有向内周侧折弯的防脱片511。防脱片511与在壳体2的安装部21的内周部形成的台阶部212在X方向对置,防止插入到壳体2的预定位置的屏蔽壳5从壳体2向X1侧脱离。

弹性接触片52以从壳主体部51的X1侧端部向X2侧折回的方式形成。弹性接触片52以悬臂状态形成于壳主体部51的X1侧端部,构成为能够向径向挠曲。弹性接触片52形成为向外周侧鼓出的弧状,在其顶部形成有被向外周侧敲打出的触点部521。弹性接触片52在将连接器1紧固于箱体13的状态下弹性地压接于箱体13的配置孔131的内表面。箱体13是导体,通过连接器1装配到箱体13,从而屏蔽壳5在箱体13接地。

如上所述,第一端子31与第二端子32之间被施加600V程度的高电压,有比较大的电流流动。因此,有可能从第一端子31及第二端子32向周围辐射噪声。因此,通过利用屏蔽壳5将第一端子31及第二端子32的周围包围,从而防止从端子3辐射的噪声泄漏到外部。

〔作用效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中的第一端子31的连接部34在X方向上比第二端子32的连接部34向远离壳体2的一侧突出。即,第一端子31的连接部34和第二端子32的连接部34形成于在X方向相互错开的位置。故此,能够防止由于一对连接部34彼此在Y方向上排列配置的原因而使一对连接部34彼此过度接近。由此,容易确保第一端子31与第二端子32之间的电气绝缘性。

在此,将第一端子31的连接部34和第二端子32的连接部34形成于在X方向上相互错开的位置,在想要将Y方向上的第一端子31及第二端子32的外侧间隔缩窄的情况下,第二端子32的连接部34和第一端子31的基部33在Y方向接近,有可能第一端子31与第二端子32之间的电气绝缘性降低。

因此,第一端子31的基部33具有与第二端子32的连接部34在Y方向相邻的一侧的侧部相对于平板部330折弯的形状。由此,能够在不增大第一端子31及第二端子32的外侧间隔的情况下确保Y方向上的第二端子32的连接部34和第一端子31的基部33的间隔。故此,能够抑制大型化,并且能够确保第一端子31与第二端子32之间的绝缘性。另外,基部33能够在不减小与X方向正交的截面的面积的情况下折弯地形成。故此,能够抑制第一端子31整体的电阻值上升。

另外,第一端子31的基部33中的与第二端子32的连接部34在Y方向相邻的部位形成为与X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呈L字状。即,第一端子31仅基部33的Y方向的第二端子32侧的部分折弯。故此,与将第一端子31的Y方向的两侧折弯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第一端子31的生产率。

另外,第二端子32的基部33具有与第一端子31在Y方向相邻的一侧的侧部(折弯部36)相对于平板部330折弯的形状。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子31及第二端子32各自具有折弯形状。故此,能够进一步防止第一端子31和第二端子32在Y方向接近,能够确保第一端子31及第二端子32之间的电气绝缘性。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如下连接器:能够抑制大型化及端子的电阻值增加,并且能够确保一对端子间的电气绝缘性。

(实施方式2)

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是对实施方式1变更基部33的形状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子31的基部33的平板部330在Y方向上的与第二端子32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且X方向上的与折弯部36的两侧相邻的部位具备突出部331,突出部331向Y方向上的与第二端子32侧相反的一侧突出。同样,第二端子32的基部33的平板部330在Y方向上的与第一端子31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且X方向上的与折弯部36的两侧相邻的部位具备突出部331,突出部331向Y方向上的与第一端子31侧相反的一侧突出。由此,基部33的平板部330的Y方向的与形成有折弯部36的一侧相反的另一侧具有向Y方向凹陷的形状。

其他与实施方式1同样。

另外,在实施方式2以后使用的附图标记中、与在已经出现的实施方式中使用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只要没有特别说明,表示与已经出现的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同样的构成要素等。

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具有所述突出部331。故此,能够防止如下:在基部33中的X方向的除了形成有折弯部36的区域以外的区域中,与X方向正交的截面积减小。由此,能够抑制如下:在X方向的一部分,端子3的与X方向正交的截面减小从而电阻率上升。

其他具有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作用效果。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各所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适用于各种实施方式。例如,端子中的从壳体突出的部位以在一方向成为直线状的方式形成,但是也能够形成为弯曲形状。在该情况下,所谓端子形成方向是指沿着端子的弯曲的方向。

另外,连接部的形状为圆形,但是不限于此,也能采用四边形、U字型等其他形状。

另外,将第一端子的折弯部和第二端子的折弯部相互向相同侧折弯,但是也可以相互向相反侧折弯。

附图标记说明

1 连接器

11 螺栓

12 轴套

13 箱体

131 配置孔

14 密封构件

2 壳体

21 安装部

211 第一分隔壁

212 台阶部

22 端子插入部

221 腔

222 矛状部

223 第二分隔壁

23 凸缘部

231 收纳槽

3 端子

31 第一端子

32 第二端子

33 基部

330 平板部

331 突出部

34 连接部

341 螺栓插通部

35 定位部

36 折弯部

5 屏蔽壳

51 壳主体部

511 防脱片

52 弹性接触片

521 触点部

9 连接器

91 端子

911 连接部

92 壳体

912 螺栓插通部

G 间隙

L1 (将第一端子的连接部和第二端子的连接部最短连接的)假想直线

L2 (与Y方向平行的)假想直线

θ (假想直线L1和假想直线L2形成的)角度

20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连接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