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舱盖组件的调节装置和具有该调节装置的机动车辆

文档序号:1397388 发布日期:2020-03-03 浏览:19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用于舱盖组件的调节装置和具有该调节装置的机动车辆 (Adjusting device for a hatch assembly and motor vehicle having such an adjusting device ) 是由 曼弗雷德·霍夫曼 于 2019-08-19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公开了一种用于舱盖组件的调节装置(6)以及一种具有舱盖组件和调节装置的机动车辆。该调节装置包括具有纵向轴线(11)的壳体(10)、沿纵向轴线(11)彼此间隔的两个安装点(15,16)、沿纵向轴线(11)作用的储能单元(12)和相对于储能单元(12)串连作用的摩擦阻尼单元(17)。(An adjustment device (6) for a hatch assembly and a motor vehicle having a hatch assembly and an adjustment device are disclosed. The adjustment device comprises a housing (10) having a longitudinal axis (11), two mounting points (15, 16) spaced apart from each other along the longitudinal axis (11), an energy storage unit (12) acting along the longitudinal axis (11), and a frictional damping unit (17) acting in series with respect to the energy storage unit (12).)

用于舱盖组件的调节装置和具有该调节装置的机动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舱盖组件的调节装置和具有此类型调节装置的机动车辆。

背景技术

已知配置为机动车辆前罩的舱盖组件。包括储能单元(诸如,弹簧构件)的调节装置协助开启舱盖组件并避免其意外关闭,尤其舱盖由于重力而坠落。储能单元具有让舱盖组件最大程度开启的最大行程距离,也就是最大延伸长度。尤其当配置为机动车辆前罩时,为了维护和/或维修可能需要舱盖组件开启超出最大开启位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基于提高舱盖组件的开启性能的目的。

通过用于舱盖组件的调节装置来实现本目的,调节装置具有:具有纵向轴线的壳体、沿纵向轴线彼此间隔的两个安装点、沿纵向轴线作用的储能单元和相对于储能单元的串连作用的摩擦阻尼单元。根据另一方面,根据本发明该目的通过具有舱盖组件和具有调节装置的机动车辆来实现。本发明的要点是调节装置具有储能单元,此外还具有摩擦阻尼单元。摩擦阻尼单元相对于储能单元串连(连续)作用。储能单元和摩擦阻尼单元以串连的方式连接。特别的,开始仅储能单元起作用,直到达到最大延伸长度。当达到储能单元的最大延伸长度时,摩擦阻尼单元被附加地启动。换句话说,尤其当摩擦阻尼单元被启动时,储能单元还处于起作用的状态。储能单元协助从关闭位置到具有第一开启角度的维护位置、再到具有第二开启角度的安装位置的整个开启过程。以串连的方式被连接的摩擦阻尼单元允许附加的调节移动,换句话说,当已经达到储能装置的最大延伸长度时,调节装置的附加延伸移动。由于摩擦阻尼单元,调节装置的总延伸长度大于储能单元的最大延伸长度。摩擦阻尼单元提供足以防止调节装置特别是由于重力意外缩回的摩擦效应。然而,另一方面,摩擦效应足够小,以允许手动操作舱盖组件。摩擦阻尼单元提供的摩擦力特别是在50N和300N之间,特别是在100N和200N之间。特别地,可以通过修改设计来设定摩擦力,特别是修改摩擦配合件的偏压,摩擦配合件特别是抵接储能单元的摩擦构件,通过改变摩擦表面的尺寸和/或选择用于摩擦配合件的不同材料来设定摩擦力。待设定的摩擦力例如依据用于手动操作舱盖组件的所需力和/或依据对舱盖组件的舱盖(特别是机动车辆的前罩)所需提供的保持力。可调节的摩擦力还可以依据调节装置与舱盖组件的联接,特别是与车身的联接、和/或舱盖组件的可枢转舱盖及由此产生的杠杆作用。

根据本发明的调节装置特别有利地允许调节特别地配置为机动车辆前罩的舱盖组件。舱盖组件特别地包括铰接到外壳、特别是车身的舱盖。然而,根据本发明的调节装置也可以用于配置为使得舱盖在外壳上布置成可以线性延伸的舱盖组件。

配置为使得摩擦阻尼单元固定到壳体的调节装置特别容易制造。调节装置的设计是坚固的。摩擦阻尼单元以紧凑的方式集成在调节装置的壳体中。

调节装置配置为使得储能单元至少部分地在壳体中布置,以便能够沿着纵向轴线移位,特别是相对于摩擦阻尼单元移位,从而允许特别简单地实施储能单元和摩擦阻尼单元的以串连的方式连接。已经发现,储能单元整体上可以配置为相对于调节装置的壳体能够线性移位。由于储能单元相对于摩擦阻尼单元能够移位,因此可以在储能单元和壳体之间直接提供摩擦效应、换言之摩擦力。

配置为使得摩擦阻尼单元具有摩擦构件的调节装置特别简单。摩擦阻尼单元特别地仅包括至少一个摩擦构件。摩擦构件特别地由摩擦材料制成,特别是由弹性泡沫材料制成。摩擦构件可以配置为摩擦带,其被弯曲以形成环,该环围绕壳体的纵向轴线***壳体中。因此简化了摩擦带和摩擦构件的制造。还可以想到提供沿着纵向轴线前后布置的多个摩擦构件。还可以想到提供沿纵向轴线的圆周围绕纵向轴线布置的多个摩擦构件。还可以想到以摩擦材料制成的摩擦环的形式制造摩擦构件。

调节装置配置为使得摩擦构件在相对于纵向轴线的径向方向上布置在壳体和储能单元之间,以在壳体和储能单元之间提供摩擦阻尼效应,从而确保足够的阻尼效应。特别地,所述至少一个摩擦构件在相对于纵向轴线的径向方向上以一定偏压布置在壳体和储能单元之间。所述至少一个摩擦构件在相对于纵向轴线的径向方向上在壳体和储能单元之间被按压。

调节装置配置为使得摩擦构件在壳体中轴向固定,以确保摩擦构件的可靠布置,并且因此可靠地提供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的摩擦效应。摩擦构件被保持在壳体中,例如被保持在壳体的环形径向凹部中。该凹部特别地与壳体整体地形成,换句话说一体地形成,并且具有用于摩擦构件的前端止动表面。还可以想到的是,可拆卸的盖子放置在壳体上,而不是止动表面之一上,该盖子用作摩擦构件的止动件。

壳体中的凹部的轴向延伸基本上对应于摩擦构件的轴向长度。还可以想到的是,凹部具有轴向延伸,该轴向延伸小于摩擦构件的轴向长度,因此摩擦构件在凹部中布置为沿着壳体的纵向轴线具有轴向偏压。

调节装置配置为使得储能单元被配置为气弹簧,从而允许特别有利的能量存储。气弹簧可作为各种尺寸的标准组件提供。气弹簧坚固耐用,并且免维护。可选地,可以设想提供配置为螺旋弹簧的储能单元。

调节装置配置为使得壳体特别由塑料材料一体形成,从而允许壳体的形状被灵活地设计。特别地,摩擦构件的凹部可以以简单的方式形成在壳体上。调节装置采用轻量化设计,并且特别适用于汽车行业。

调节装置配置为使得储能单元和摩擦阻尼单元彼此以串连且无级段的方式耦接以确保储能单元和阻尼单元的易用的串连方式连接。摩擦阻尼单元可以通过手动施加超过摩擦阻尼单元提供的摩擦力的力而无级段地被启动。特别地,摩擦阻尼单元仅通过手动施加过大的压力来启动以克服摩擦力。特别地,没有必要解锁闩锁机构以启动摩擦阻尼单元。储能单元和摩擦阻尼单元以无闩锁的方式彼此耦接。调节装置的处理被简化。省略了例如通过按压闩锁或开启锁定杆的额外解锁。

具有舱盖组件和阻尼装置的机动车辆具有与本文参考的调节装置基本相同的优点。例如,作为舱盖组件的一部分的前罩可以借助于储能单元相对于车身移动到标准开启位置。标准开启位置也称为维护位置。当储能单元处于最大延伸位置时,达到标准开启位置。在该标准开启位置,前罩在相对于机动车辆的车身的第一开启角度处布置。可以通过手动操作施加过大的压力,例如,以克服摩擦阻尼单元提供的摩擦力,从而引起调节装置的额外延伸,使得储能单元作为整体移动出壳体。前罩可以相对于机动车辆的车身移位到最大的开启位置。最大开启位置也称为安装位置。在最大开启位置,前罩在与车身相关的第二开启角度处布置。第二开启角度大于第一开启角度。

在专利权利要求中阐述的特征和在本发明装置的以下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阐述的特征都适合于它们自身并且彼此组合,以改进本发明的主题。特征的各个组合不应被解释为将本发明的主题限制于其中公开的改进,而是仅包括作为实例。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优点和细节将从随后的结合附图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中显现出来,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具有舱盖组件和调节装置的机动车辆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图1中的箭头II的视图,

图3示出了当舱盖组件关闭时根据本发明的调节装置在布置中的纵向剖视图,

图4示出了对应于图3的用于舱盖组件的维护位置的标准延伸布置的视图,

图5示出了对应于图3的用于舱盖组件的安装位置的调节装置的最大延伸位置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部分中更详细解释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细节也可以以其自身构成发明或发明主题的一部分。

配置为图1和图2中所示汽车的机动车辆1具有舱盖组件2。舱盖组件2包括舱盖3,该舱盖3以围绕枢轴5可枢转的方式铰接到车身4,从而形成外壳。舱盖组件2还包括调节装置6,该调节装置6支持(支撑)舱盖3相对于车身4的枢转运动。调节装置6尤其支持舱盖3的开启运动,以克服重力。调节装置6尤其防止重力引起的舱盖3意外关闭。

调节装置6的第一端7铰接到舱盖3。与调节装置6的第一端7相反布置的调节装置6的第二端8铰接到车身4。可以想到为舱盖组件2提供数个、特别是两个调节装置6,调节装置6在平行于枢轴5的方向上是彼此间隔的。

在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恰好提供一个调节装置6,如图2所示,其布置在舱盖3的左手边缘区域中。在图2右侧所示的相对的侧边缘区域中提供了标准储能构件9,该标准储能构件9以相应的端部铰接到舱盖3或车身4。标准储能构件9特别地是气弹簧。

在图1中,舱盖组件2显示在三个不同的位置。

在关闭位置,舱盖组件2关闭。在关闭位置,舱盖3和车身4之间的开启角为0°。舱盖3与车身4抵接。根据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舱盖3安排在水平布置中。依据车身4的设计,舱盖3当处于关闭位置时也可以自然地布置在与水平面倾斜的位置。在关闭位置,调节装置6处于缩回布置。在缩回布置中,调节装置6最大程度地缩回。在缩回布置中,调节装置6具有最小延伸长度。

在舱盖组件2的维护位置,舱盖3布置为与车身4和枢轴5相关的第一开启角度a1。在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开启角a1为45°。

有利的是第一开启角度a1在30°和75°之间,特别是在40°和60°之间。依据舱盖组件2或调节装置6的实际安装,第一开启角度a1也可选择诸如小于30°或大于75°。在舱盖组件的维护位置,很容易触及机动车辆1的发动机舱。机动车辆1的发动机舱内的维护工作可以舒适地进行。

在舱盖组件2的维护位置,调节装置6处于标准延伸布置中。在标准延伸布置中,调节装置6具有最大标准延伸长度。

在舱盖组件2的安装位置,舱盖3围绕车身4甚至更多地枢转。安装位置的第二开启角度a2大于维护位置的第一开启角度a1。在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开启角度a2为约90°。有利的是第二开启角度a2稍微小于90°,以避免舱盖3围绕枢轴5发生意外的过度枢转运动,换句话说,超过90°的枢轴角。有利地,第二开启角度a2在80°和90°之间。依据舱盖组件2或调节装置6的实际安装,第二开启角度a2也可被选择为诸如小于80°或大于90°。

在舱盖组件2的安装位置,调节装置6处于最大延伸布置。在最大延伸布置中,调节装置6具有最大延伸长度。

调节装置6的设计和功能将在以下章节中结合图3至图5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调节装置6具有带纵向轴线11的壳体10。壳体10也被称为保持套筒。壳体10由塑料材料一体形成。

在壳体10中,储能单元12被布置以沿着纵向轴线11移动。在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储能单元12配置为具有储能单元壳体13和储能单元活塞杆14的气弹簧。在壳体10中,储能单元12被引导以相对于纵向轴线11移动。特别地,储能单元壳体13的外轮廓基本上对应于壳体10的内轮廓。壳体10是中空柱体。储能单元壳体13是柱体。储能单元壳体13受压缩流体,特别是压缩气体的作用。当储能单元活塞杆14缩回到储能单元壳体13中时,产生抵抗储能活塞杆14的缩回运动的反压力。反压力有助于例如当开启舱盖组件2时,储能单元活塞杆14伸出储能单元壳体13的运动。

调节装置6在靠近活塞杆的第一端7处具有第一安装点15,且在靠近壳体的第二端8处具有第二安装点16。安装点15、16允许调节装置6铰接到舱盖3或车身4。安装点15、16限定调节装置6的相应延伸长度。

调节装置6还具有摩擦阻尼单元17。摩擦阻尼单元17固定到壳体。摩擦阻尼单元17在为此目的提供的凹槽状凹部中布置有至少一个摩擦构件,所述凹部在壳体10上周向地形成。

在轴向方向上,换句话说在平行于纵向轴线11的方向上,凹部19在每种情况下由一体环形肩部10界定。环形肩部20是用于摩擦构件18的轴向止动表面。

在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摩擦构件18由摩擦材料制成。摩擦构件18被配置为摩擦带,摩擦带的带长度基本上对应于围绕储能单元12、特别是围绕储能单元壳体13的圆周。带长度也可以特别地被选择为诸如比围绕储能单元12的圆周短。重要的是,摩擦构件18在围绕纵向轴线11的圆周方向上至少部分地围绕储能单元12布置。特别可以想到的是,在圆周方向上看时,储能单元12至少部分地暴露在摩擦阻尼单元17的区域中。

摩擦构件18沿相对于纵向轴线11的径向方向布置在储能单元12和壳体10之间。调节装置的功能,特别是用于舱盖组件2的功能在以下部分中将被更详细的说明。

在图3所示的缩回布置中,调节装置具有最小延伸长度l0。在缩回布置中,储能单元12具有最小储能单元长度lK min。储能单元12在壳体10中最大程度地缩回。储能单元12抵接下壳体底部21。

当期望开启舱盖组件2时,舱盖3被解锁而后能够相对于车身4枢转。所述枢转运动由调节装置6辅助,特别是由储能单元12辅助。在储能单元12中产生的压力用于使储能单元12运动到图4中所示的标准延伸布置。在标准延伸布置中,调节装置6具有最大标准长度l1。在标准的延伸布置中,储能单元12仍然在壳体10中最大程度地缩回并且抵接壳体底部21。

储能单元12处于具有最大储能单元长度lK max的最大延伸位置。最小延伸长度l0和最大标准延伸长度l1之间的长度差等于储能单元12的行进距离hK,其中hK=lK max–lK min。将调节装置6从缩回布置移位到标准延伸布置中尤其可以由于气弹簧中的内部压力而自动地发生。为了更进一步延伸调节装置6,可以通过拉动已经最大限度地伸出外壳10的储能单元12,将所述调节装置6从图4中的标准延伸布置移动到图5所示的最大延伸位置。在最大延伸位置,调节装置6具有最大延伸长度l2,其中特别是l2>1.05l1,特别是l2>1.1l1,特别是l2>1.2l1,并且特别是l2>1.25l1。最大延伸长度l2是从标准延伸长度l1和附加行进距离hV获得的,储能单元12沿行进距离从调节装置6被拉出。最大储能单元长度lK max如图5所示地在最大延伸布置方面没有变化。

在调节装置6在如图4所示的标准延伸布置和如图5所示的最大延伸布置之间移动期间,储能单元12和摩擦阻尼单元17之间的相对运动产生与相对位移方向相反的摩擦力。摩擦力防止舱盖相反于开启运动的自动移动。摩擦力的大小尤其使得无论开启角度如何,都确保舱盖3的稳定布置。

12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铰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